齐鲁文化走出去

2024-06-27

齐鲁文化走出去(共9篇)

篇1:齐鲁文化走出去

2013年,齐鲁文化“走出去”成就辉煌 2014-03-07 15:32:00来源:大众日报

2013年台湾·山东周文艺演出和非遗展演活动,以及年初的山东文化交流团赴台举办的系列交流活动,都取得圆满成功;2013年,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等前来演出,都成为十艺节精彩亮点。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介绍说,2013年山东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都取得显著成绩,有力扩大了齐鲁文化的影响。

部省合作精彩纷呈

省文化厅配合国家文化部整体对外交流战略,积极参与多个文化活动,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积极参与文化部海外“欢乐春节”展演活动。由文化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国家旅游局、曼谷市政府等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欢乐春节”活动中,由山东歌舞剧院15人组成的山东艺术团先后参加在曼谷、素攀、合艾等城市的3场大型演出和2场分会场演出,表演《大成乐舞》、《齐风鲁韵》、《且吟春语》等山东特色舞蹈节目,其中《齐风鲁韵》多次作为中国艺术团开场节目,受到泰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济南市杂技团《粉墨》剧组一行35人赴新加坡参加第十二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赴阿曼参加马斯喀特艺术节,展演展示曲阜楷木雕刻、鲁班锁制作技艺,邹城平派鼓吹乐演奏,泗水剪纸、鲁锦等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稳步推进海外“尼山书屋”建设。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设立尼山书屋,是山东省文化厅配合国家文化部整体对外交流战略,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之一。

去年7月10日晚,马耳他尼山书屋揭牌仪式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行。12月,省文化厅又与山东友谊出版社合作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设立第二家海外“尼山书屋”。十艺节外演亮点多

十艺节期间,引进8台经典剧目并成功组织演出。这8台精品剧目包括美国杨百翰大学青年大使歌舞团、印度达克莎·谢思舞蹈团、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台湾豫剧团、俄罗斯雅各布森芭蕾舞团、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加拿大雅尼克·瑞约爵士乐四重奏、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卡门》等,演出24场、巡演17场、扶持演出7场,交流演出3场,观众6万余人,多台节目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演出收入达1033万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演出向儿童福利院、老年大学、残疾人、剧场建设者等免费送票,体现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心,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境外艺术团前来参加演出的同时,到我省艺术院团、高校、文化企业等,开展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法国卢瓦尔国家交响乐团在山东演出期间,卢瓦尔大区两位副主席专门率团来鲁出席音乐会,与山东方面进行会谈,并就今年邀请青岛交响乐团赴卢瓦尔访问演出达成初步意向。

对台文化交流成果丰硕

配合省委省政府的对台工作部署,省文化厅积极组织对台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

成功组织山东文化交流团赴台举办系列交流活动,其中包括举办“庆佳节·叙亲情”山东同乡元宵聚会文艺演出、“山东·台湾两岸书画交流笔会”、山东佛教刻经拓片展等活动。圆满举办2013年台湾·山东周文艺演出和非遗展演活动。10月28日至11月3日,省文化厅组织山东文化艺术交流团随省政府代表团赴台举办2013台湾·山东周暨鲁台经贸文化交流周活动。10月28日,“走亲戚、交朋友、促交流”—两岸亲情联谊会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由省内知名艺术家于联华、刘建杰、吕淑娥、董智渊等组成的演出小组,表演了《老

家在山东》、京剧《珠帘寨》、《杨门女将》选段、吕剧《三拉房》、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等经典歌曲和戏曲唱段,联谊会气氛轻松、活跃,加深了与山东同乡们的感情。

10月30日,“相聚基隆一家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民间交流活动”在基隆市成功举办。展览汇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16个项目共上千件珍贵展品,18位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现场演出。展演期间,前来参观的台湾观众络绎不绝,对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精美作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此外,搭建新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对台文化深度交流。2013年4月,“刘国松现代水墨艺术馆”落户山东博物馆,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先生首批无偿捐赠60幅作品,并设立“刘国松水墨画艺术基金”。

积极组织申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我省高唐县李奇茂美术馆被文化部、国务院台办命名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是全国10个交流基地中唯一的县级基层单位。

组织举办“两岸同心——海峡两岸书画家台湾写生作品展”、“赤子心·故乡情——台湾山东籍现代水墨画家乡情展”。聊城市组织城市形象展赴台,向台湾同胞展示江北水城的魅力。枣庄市在台北举办“寻梦台儿庄图片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生一行25人,于2013年8月赴台湾地区参加“2013台北柳琴室内乐团20周年音乐会”演出活动。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省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文化交流层次。

“走出去”方面,2013年,省杂技团两支队伍继续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在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商演。济南市杂技团于2月、3月分别赴西班牙、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获第二届西班牙费盖莱斯国际杂技艺术节“金象奖”和政府特别奖,获俄罗斯第六届伊热夫斯克国际杂技节“银熊奖”。泰安市杂技团赴英国、爱尔兰、泰国商演。德州市杂技团赴韩国、印尼、意大利和台湾地区商演。

此外,去年,山东大学民族乐团赴俄罗斯参加新西伯利亚“2013之季”国际音乐节。“毕加索/潘鲁生陶瓷的对话”特展亮相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山东潍坊与长崎传统图案风筝联展赴日本成功展出。11月19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应邀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孔子学院举办“山东汉代石刻拓片精品展”。

“引进来”方面,2013年,3月份,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书画展在山东省文物总店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共计43幅,包括饶宗颐先生以不同技法描绘山东独特山水景色的画作,以及他借对联和诗作抒发情怀的书法作品。5月份,在省美术馆举办“朝鲜油画精品暨郑宽彻遗作展”,展出油画作品80余幅。6月,济南市成功举办法国木偶、济南皮影同台献艺活动。6月,“当色彩消失的时候——印象派版画中国巡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汇集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76位印象派大师的166件绘画、雕刻版画及素描经典原作。10月,在山东博物馆举办《欧美经典美术大展》,展出350多件西方经典艺术品,内容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欧洲现代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当代艺术大师经典原作展,其中,莱奥纳多·达·芬奇自画像是首次来华展览,参观展览的观众达32万人次之多。

齐鲁文化“走出去”,词美形新意味足

2014-03-07 15:35:00来源: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今年将在澳大利亚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举办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这是澳亚艺术节第一次以一个外国的省份为主题举办,标志着山东与南澳州的友好关系进入新境界。

办好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

今年,将在澳大利亚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举办以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这是澳亚艺术节第一次以一个外国的省份为主题举办,标志着山东与南澳州的友好关系进入新境界。

目前,国家文化部已经把这项活动列为2014年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

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介绍说,“我们将认真落实双方已达成的合作意向,通过精心策划水准一流的演出、内涵丰富的展览、观众喜闻乐见的论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山东的文化特色、文化风格、文化气派和文化魅力,加强省州文化交流合作,树立山东国际文化形象,为促进中澳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我省文化艺术精品将亮相澳亚艺术节舞台。文善常说:“青岛市歌舞剧院排演的舞剧《红高粱》、山东省杂技团排演的大型杂技剧《聊斋遗梦》,已被澳方确定为艺术节邀请剧目,将前往参加艺术节演出。”这两个剧目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参加十艺节分获“文华大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省艺术创作创新成果,目前,两个剧目正在进一步打磨提升。

在本届澳亚艺术节上,还将突出文化特色,打好“孔子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善常说:“我们将充分挖掘利用孔子文化资源,邀请国内孔子文化研究专家和澳大利亚孔子文化研究专家,通过专家现场对话、观众提问、互动交流和媒体直播等方式,举办以‘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中澳儒学论坛’专题活动。论坛结束后,将安排中方专家在阿德莱德大学作学术报告。”

同时,还将在阿德莱德大学孔子学院设立“尼山书屋”,这也是首次与大学孔子学院达成的文化合作样式。

本届澳亚艺术节还将进一步突出文化合作,丰富交流内容。文善常介绍说,一是加强人员交流,今年我省将选派一名优秀人才,参加霍克国际奖学金学习项目,赴阿德莱德艺术节中心工作6个月。“同时,加强非遗项目交流。作为澳亚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文化展场地,组织风筝、木版年画、面塑、剪纸、泰山皮影、书法等现场制作展示,复制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现场制作拓片。组织日照农民画展览等特色项目。组织部分代表山东习俗的鲁菜、面点等,进行现场制作销售,活跃艺术节氛围。另外,加强文化产品交流。组织部分科技含量高、能够满足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赴澳展出,积极促成文化产业项目合作。”

“艺海流金”密切与港澳台文化交流

第十届“艺海流金——内地与港澳文化联谊活动”,是文化部今年对港澳大型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今年,这项活动由山东承办,因此也成为我省今年文化工作中又一项重要内容。文善常介绍说,这次活动,将邀请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官员、文化艺术机构负责人、文艺界知名人士、内地文艺界嘉宾及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参加。“活动拟于7月上旬举办,历时7天,涉及我省济南、泰安、济宁、淄博、潍坊以及青岛6市,活动包括参观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考察文化设施、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论坛、专业对口交流、山东文化推介会、书画联谊笔会等内容。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港澳同胞对山东孔子文化、泰山文化、齐文化、海洋文化、民间文化、泉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港澳成为推动山东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文善常说,同时,我省还将继续开展好其他对港澳台交流活动。其中,9月份,将重点组织“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作品展”赴台湾展出活动;当月,杂技剧《聊斋遗梦》将赴澳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文艺晚会。此外,还将与澳门民政总署合作开展双向书画交流、写生和互办书画展览,组织山东省京剧院赴香港大中小学继续开展京剧导赏活动。

开阔视野扩大文化交流领域

今年,我省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还将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继续扩大交流领域。

文善常说,培育孔子交流品牌,是重点工作之一。我省将充分挖掘利用孔子文化资源,集中开展孔子文化海外推广活动。“今年计划选定一个国家,开展‘孔子文化周’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小型孔府乐舞演出、孔子文化展、孔子思想讲座以及开设‘尼山书屋’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打造亮点,实现突破,并通过长期努力,不断扩大孔子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我省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合作。根据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工程要求,我省将积极参与海外山东文化中心建设。文善常说,今年,重点加强与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全年合作,组织好“文明的对话——2014埃及·中国山东文化年”项目。这一项目是文化部确定的2014年重点交流项目,也是山东省首次参与央地合作、走出国门开展一个完整年份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举办中埃文明论坛,邀请中埃专家学者座谈对话,安排孔子研究专家作孔子思想讲座;举办杂技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培训;举办琴箫雅乐鉴赏会、当代艺术展览、设立尼山书屋等。这项活动去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春节期间,已派出第一个团组,组织风筝、年画等非遗项目赴开罗进行交流。”

另外,“海外儒学文献回归计划”和“齐鲁珍贵地方文献回归计划”,也将启动实施。■相关链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介绍说,今年全省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着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今年,我省对外文化交流将突出特色,创新模式,打造亮点,让“走出去”的每一个齐鲁文化项目都像一段精致的文字,词新形美意味儿足,让人看着喜欢,读着入迷,还有悠长的韵味儿值得品鉴。

艺闻快评:如何由“数字仓库”转向互动空间

2014-03-07 15:36:00来源:大众日报

数字图书馆的巨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服务,使得任何一个市民对图书馆“触手可及”。但实际上,从1996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多个地方图书馆试验数字图书馆开始至今,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然没有完成。

□ 王红军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数字图书馆,有很多实体图书馆找不到的图书,还有多种期刊和行业图书资料,真可谓是打开了一个不同的天地。但是时间一长,自己又觉得不满足,数字图书馆除了“便捷”外,是否还应该有更多的职能?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图书馆已不再是旧书库、故纸堆,数字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数字阅读率只有3%,2012年阅读率达到了40.3%,已经和纸质阅读几乎平分秋色,而且今天的读者更偏向于数字化阅读。同时,我国的手机阅读市场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手机阅读逐步成为推动数字阅读的最具普及力的新媒体。

数字图书馆的巨大优势,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服务,使得任何一个市民对图书馆“触手可及”。但实际上,从1996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多个地方图书馆试验数字图书馆开始至今,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依然没有完成。

数字图书馆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即海量的信息、全球化的服务和分布式储存。对照中国目前的数字图书馆来说,我们海量的信息已经拥有了,但全球化的服务基本上没有,因为许多数字资源限制于版权并不能公开,这跟当初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衷是背离的。

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实际上只是起到了数字储存的功能,“我们的图书馆包括全国地市级、县市级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仅仅是一个‘数字仓库’,没有建立真正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图书馆馆际之间没有走向全面的联合,也就根本不存在分布式存储,数字图书馆服务效能不能真正发挥出来。”

那么,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首先,我们的数字文化资源需要整合。现在,我们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还有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需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发展,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其次,数字图书馆服务需要跟移动终端紧密结合。有阅览室和计算机,但是没有无线wifi覆盖,也实现不了随时随地的数字服务。如今,有六成以上的中国人都有移动手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到了81%,如果不借助移动终端,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也不能实现。

第三,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而且要创造数字化的服务环境,提供数字创意工具,构建虚拟仿真环境,演绎数字产品内容,营造互动体验空间。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已经基本上实现,但数字化环境和空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上海市图书馆和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他们都曾提出过类似“制造空间”的概念,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造,真正地让读者融入到图书馆中。在这个空间里,图书馆不仅帮助年轻人进行数字媒体的创造,而且增强了年轻人更大范围内的学习热情。设备上,他们引入3D打印机为读者提供打印服务,还使用数字打印技术帮助儿童制作图书,除了儿童可以带一本回家之外,另外一本会留在图书馆内流通。这都是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事实上,我们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书籍、信息,也要提供创造的工具,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探索以及开拓思维的场所。

图书馆学的先贤阮刚那赞曾经说:“图书馆是成长的有机体”。作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如何由“仓库”转向互动空间,这是值得所有图书馆思考的问题。

篇2:齐鲁文化走出去

雷强收集资料、课件设计

陈庆超收集资料、演讲稿、演讲

演讲稿

两条腿走路:

任何国家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这 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显示了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中国领导层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上将进一步加强构思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将围绕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

(接下来从这六部分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1.孔子学院 2.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3.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4.中国家形象宣传片5.2008北京奥运会 6.2010上海世博会

孔子学院:

提升中国软实力孔子学院是起步。自2005年正式启动该项目以来,国家汉办与各驻外使领馆和教学机构紧密合作,迅速地推动了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看幻灯片分布图)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中国文化年、文化节:

2003—2005年,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近几年,我国陆续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节。这些中国年、中国节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影视剧在外热播:

《后宫•甄嬛传》热播美国,《三国》热播日韩,《步步惊心》热播东南亚。习主席上月出访在坦桑尼亚尼雷儿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说到:“一些非洲朋友活跃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随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家形象宣传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2008北京奥运会:

一场奥运盛宴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胜利,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了四大形象,开放自信的形象、诚信守诺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友好合作的形象。

2010上海世博会:

篇3:齐鲁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路径选择,韩国留学生

一、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 在其内涵的基础上,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首先, 齐鲁文化具有仁民爱物的基本价值取向, 追求天下一统的大同精神, 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 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及开放兼容的理论品格。其次, 齐鲁文化又是一种“礼乐文化”和“礼仪文化”。再次, 清明政体是齐鲁文化的宗旨所在。齐鲁文化借助孔子创立儒学, 管仲学派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齐文化精神和综合治国理念, 以及全真道教在全国的兴起和广泛传播三次机会, 极大的影响到了全国文化, 由地区性文化, 变为全国文化的主流。最后, 齐鲁文化在发展中也吸纳了西方文化特色, 形成了综合性现代文化价值。

二、问卷计量模型分析

1. 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考虑年龄对于国外留学生对齐鲁文化认知度的影响:将问卷中第五题得到的访问结果将“A:非常了解”设为数字“3”, 将“B:有一点了解”设为数字“2”, 将“C:不了解”设为数字“1”, 则了解程度可以用数字表示, 且数字由大到小表示受访者对于齐鲁文化了解程度不断降低。可以建立被访问者年龄与对于齐鲁文化了解程度的线性回归模型:

运用excel, 置信度95%进行回归统计分析, 得到“回归统计”, “方差分析”, “回归系数估计”三个部分:

由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得到回归函数为

对回归系数显著性进行检验, 提出假设:

若拒绝原假设, 表明X对Y存在显著的影响。

在置信度95%的条件下, , 图中β估计值为-2.37581小于, 则说明接受原假设HO, 即说明年龄x对于齐鲁文化的了解程度y没有显著影响。

2. 调研结果显示:

第一, 绝大部分 (95.8%) 受访韩国留学生表示对齐鲁文化有了解, 这表明齐鲁文化作为中国的代表文化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其中有大部分 (83.3%) 韩国留学生只是对齐鲁文化有一点了解, 他们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说明齐鲁文化在大范围传播的同时没有很好的深入拓展, 文化的传播内容只限于表层、文化的传播形式过于单一;极少数 (4.2%) 韩国留学生对齐鲁文化不了解, 表明了齐鲁文化虽然影响广泛但是其影响力还有继续加强的空间。第二, 绝大部分 (97.9%) 韩国留学生希望了解齐鲁文化, 这表明齐鲁文化有着极广泛的社会需求, 同样表明齐鲁文化特色产品有着极广泛的市场需求。希望了解齐鲁文化的韩国留学生中“非常想了解”齐鲁文化的人数比重 (47.9%) 远远高于“非常了解”齐鲁文化的人数比重 (12.5%) , 这表明齐鲁文化的供给远远小于其需求, 齐鲁文化特色产品市场处于生产者市场, 齐鲁文化特色产品有着明显的优势, 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齐鲁文化特色产品也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三、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路径选择

总体而言,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齐鲁文化“走出去”有着良好的基础。未来齐鲁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路径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1. 创新传统齐鲁文化产品,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从文化产业的具体传播形式方面看, 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外国留学生明显更倾向于通过文化旅游业来了解齐鲁文化, 应注重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 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文物博览、民俗文化、服饰用品、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动漫网络、影视音乐、文化研究、城市形象建设等发展。

2. 培育品牌文化企业, 拓展“走出去”的渠道。

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品牌企业, 增强齐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传播方式看, 目前齐鲁文化的传播方式基本局限于学校教育、文化旅游、电视网络、社会交往这几种方式, 齐鲁文化“走出去”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齐鲁文化可以拓展更多的途径, 使蕴含齐鲁文化的齐鲁文化特色产品的生产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3. 明确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和宣传。

齐鲁文化有着极广泛的社会需求, 同样表明齐鲁文化特色产品有着极广泛的市场需求。但韩国留学生群体对齐鲁文化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有着特定的多元化喜好和需求, 他们更倾向于以旅游、博览等体验项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形式的特色产品, 齐鲁文化“走出去”需要紧密关注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有针对性开展推广和宣传。

齐鲁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要以厚重的“仁爱”、“礼乐”、“明政”、“法制”内涵为基础, 选取特色文化, 结合不同的传播推广方式, 发挥有形化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创立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 同时拓宽推广渠道, 大力提升齐鲁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潘鲁生.齐鲁文化与制度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12) :71-74.

篇4:文化需要“走出去”

党和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我国“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内容是核心。我们向社会、向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冲突,与我们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这样才能投放到市场上。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素质、品德和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把握好文化产业,内容是第一。中央提出在文化产业上也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正确道路。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从这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它在增强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活动,包括成为市场主体以后它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文化消费水平是与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的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后才能考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基本解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由于我们这两个方面同国外相比发展时间都很短,所以我国城乡居民拥有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是比较低的,目前从总体上看只达到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政府高度关注文化消费问题,正在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篇5:传统文化走出去作文

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即使是一点点在小不过的事。我们也会因此而自豪。因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直弘扬下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国家的骄傲。

用自己的爱心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吧!相信自己一定行!未来的路将由你开辟,让未来的梦想成为现实吧!

中华民族悠悠50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着称于世。我们做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做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珍惜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祖先们的优良传统,让礼仪洋溢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让礼仪永久地保存在中华大地。

现在,有许多同学追求名牌。高档。华丽的衣着。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许多同学穿着名牌的衣服向同学们炫耀,或对一些衣着不时尚的同学进行比较,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我认为小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乐学习,而不是与同学进行一些攀比。我们小学生只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就可以了,我们应用礼仪,知识来完善自己的形象,而不是用时尚,华丽的衣着来衡量自己的形象。

同学世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更是携手成长的友好同路人,我们对待同学,应该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不要把错误推向别人。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迹。互相理解,宽容待人,才能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我们要对每一个同学都给予尊重,与周围的同学和睦相处。

让我们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让我们为这“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去追赶形象的春潮,沐浴礼仪的阳光吧!

篇6:齐鲁文化走出去

李雪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近期视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7日,受文化部部长蔡武委托,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上海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

在听取与会人员关于上海自贸区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前期探索取得的经验以及下一步工作设想的汇报后,丁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希望上海,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营造世界文化新格局的高度,搭建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弘扬和推广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精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阐释“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上海使命的核心,就是制度创新、发展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塑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新模式”,为改革开放的大局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丁伟强调,上海在推进自贸区和基地建设方面要增强责任意识、开拓意识和压力意识,要敢于攻坚克难,要做勇于担当新一轮改革开放历史任务的先驱者。自贸区应当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汇集国内智慧和资源的高地,同时成为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高地,成为共享利益和创造效益的高地,成为促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高地,成为创新型企业和新兴文化项目发展壮大的高地。

篇7:齐鲁文化走出去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中国成为感知中国、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非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1.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中华文化的基因指的就是千百年来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 3 分 )

答案:

1.B

2.C

13.①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主动搭建若干文明对话的舞台。

②抓住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文化之声。

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向世界。

篇8:文化融合是“走出去”之根

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成功与否, 从根本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在当地的融合。企业文化的“本土化”既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 也不是纯粹的当地化, 而是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上, 将两种文化中的优质要素不断交融整合后产生的共同文化。华为公司在海外业务的“本土化”过程中, 就十分注重对当地文化的“包容”和“引导”。由于拉美人的生活方式比较闲散, 墨西哥当地员工上班常常迟到。华为公司初期并没有急于改变当地员工的工作习惯, 考虑到墨西哥城塞车严重, 公司甚至允许当地员工上班时间可以稍微迟些。但华为公司始终严格要求中方员工, 用实际行动向当地员工展现华为公司的企业精神。特别是在中方员工没有加班费却常常深夜加班的影响下, 当地员工也逐步接受了华为的“狼性”文化, 同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之中。

中国企业普遍重视集体主义, 教育干部员工讲大局、讲奉献。而其他国家却普遍尊重个体。工作时间长、经常加班、无条件服从工作安排等在中方员工看来很平常的事情, 往往不为当地员工接受和理解。另外, 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普及上多采用“灌输”的方法, 而先进跨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往往根源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具体工作中, 是员工相对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

中国企业推进海外业务“本土化”, 应在尊重、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中方员工的“身体力行”, 逐步将优秀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当地员工, 切忌将自身的文化思维强加于当地员工。同时, 要进一步树立长远的文化融合观念, 客观认识“本土化”经营从本质上是一个冲突、理解、融合的发展过程, 勇于改进并不断丰富已有的企业文化体系。

而队伍建设是跨国企业海外业务“本土化”的核心内容。由当地高管及员工逐步替代本部派出人员, 是大多数跨国企业在海外业务发展中通常都具有的共同经历。ABB公司当年进入中国就特别重视当地员工和经理的培养。随着在中国事业的快速发展, ABB公司员工人数从1992年的354人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人, 其中, 99%以上都是中国当地人才, 中方高层管理人员8人, 中方中层管理人员87人。在ABB公司的“本土化”理念里, 本部外派员工的角色是把他们的技术、商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专长带到当地来, 既支持了当地公司的业务运作, 也培养了当地员工的工作能力。从长远看, ABB公司希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 帮助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篇9:“文化走出去”摭拾

从来没在公开场合卖过东西,更甭说“国际贸易”了。随中央民族乐团赴欧洲巡演,竟然体验了一把“练摊”而且是“国际贸易”的滋味。第一次“国际贸易”是于2010年1月29日的布鲁塞尔,乐团在比利时“国家展览馆剧场”演出。大厅衣帽间里站满了井井有条挂大衣的观众,他们在通道口摆放唱盘的地方巡视,礼貌询问,并不购买。演出休息和结束后,刚刚在现场了解了中国民乐的观众,立刻采取了亲近行为,一哄而上,争先恐后,购买唱盘。剧场内的“交流”在滋长,剧场外的“交易”也在滋长。摊位上的寂静,马上转为一场真金白银、兑换现钞的“国际贸易大战”。带来的CD和DVD,半小时内售出125盘真让人想不到,我手脚并用,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把所有能找到的零钱,全部掏出来,还是不够找零,也来不及把纸币抹平,一团、一把,填进迅速胀满的布兜。

125张唱盘和光盘,每盘15或20欧元,一千多欧元,一换算就是一万多元人民币!想着流进来的都是一比十的欧元,心里能不美吗?动作能不快吗?反应能不敏捷吗?脑门子上能不热汗满流、热气腾腾吗?最后,“贸易顺差”,一路上扬,一堆零钱,换成一张张百元大票,一夜之间变“大款”的升腾感,妙不可言。回到车上,兴奋地向同事显摆:平生第一次“练摊”是在比利时,第一回交易是“国际贸易”,第一笔买卖成交上万元人民币,起点和层次,高得很呀!

2011年8月,中央民族乐团到瑞士首都伯尔尼、奥地利萨尔斯堡、意大利罗马三地巡演,故技重施,斩获日益壮大。与去年一样,入场时大部分观众看货不购货,已有经验,静待高潮。果然,中场休息和演出结束,买卖开张,高潮迭起,财源滚滚。

看着一把把欧元,自然开怀,静下来的思考却有点沉重。外国人不了解中国音乐,不轻易出手,不懂的背后自然隐藏着欧洲人自视甚高的历史景深。随着综合国力提高,文化交流日益频密,零距离接触日益平常。中国音乐的神奇大力,开始化解隔阂。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于2002年提出“文化输出”的概念,现在已然成为国策。以往只是西方向东方灌输,东方无力回流,呈“半导体”状。外国人大都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了解的程度之深而惊叹,从哲学领域的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到音乐领域的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中国人如数家珍,说起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某个版本有什么特点,甚至会令外国音乐家发呆。反过来,我们问及外国音乐家是否听过《二泉映月》时,人家却问“二胡有几根弦”。

没有输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自然少而又少。许多人第一次听中国音乐,第一次见中国乐器,当然不知道这支百八十号人的乐团到底能够奏出什么动静。一场音乐会听下来,才大吃一惊,原来中国乐器像欧洲乐器一样具有翻云覆雨、洞彻幽冥的表现力。开始不屑一顾的根源,当然在于欧洲主流意识将东方具化为“穿长袍、留长辫、音律粗糙、旋律简单”的单一形象,根本不指望从中国音乐中听到些什么。

一旦听下来,素质高的欧洲观众就明白了。中国音乐没有从西方二元论哲学分离出来的双主题对打,冲突折腾,纠结痛苦,而是另辟蹊径,自成一格,把内心冲突化为天人合一。流畅匀称的韵律,清微淡远的意境是民乐最善长的,这种表达既符合当今世界对和平的追求,也是化解人类心灵疾痛的另一幅解药。这种境界让西方吃惊。于是,引来了探寻目光,于是,引来了出手大方。因为他们知道了,中国文化值得尊重、值得认真倾听。尤其传统风格鲜明的乐曲,老外更是情有独钟,他们选择曲目的标准几乎相同,哪一盘传统曲目最多,就买哪一盘。欧洲观众初次面对东方,音乐中到底表达了什么,自然打个问号,一时还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听。我们送上门,让他了解。当年西方人输出文化是一手拿毛瑟枪,一手拿小提琴,我们也用“两手抓”的方法,一手拿乐器,一手拿唱盘。效果如何?争先恐后购买光盘的举动便解释了一切。转化为手中现款的背后自然是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

在欧洲“练摊”,权当是难得一遇的与国外观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我们听到了刚刚听完中国音乐的欧洲观众的第一声反馈。大概是极端敏感的专业探秘感作祟,竟然觉得付出的“体力劳动”换来的“秘笈”值得总结,所谓“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红楼梦》语)剧场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十几分钟,就发现自己已把音乐厅变成信息进进出出的“风道”。虽然溜过一边的团员见到我“敛钱”的投入神情禁不住嗤嗤发笑,但无悔来此,毅然“练摊”,的确获得了比欧元更值钱的东西。

二、告别方便面

无论如何想不到艺术院团出国演出是不管饭的,一日三餐说不准怎么填肚子。一般来说,早餐是饭店包,午餐和晚饭都得自己解决。第一次跟中央民族乐团赴欧洲巡演,闻听此说,一下子担心起来,在国内养尊处优的艺术家会不会饿得像难民一般?没想到,团员超大的旅行箱中,不仅装的是服装和日用品,还有轻便炊具:面条大米、面包榨菜、香肠罐头,甚至小型炉灶,火锅调料,一应俱全。舌尖上的战斗,绝非单打独斗,而是规模巨大,普及率极高,到了大家一起上阵时让灯火辉煌的大饭店瞬间跳电闸的程度,真可谓“遍地英雄下夕烟”。你可别以为演奏员是一群长期颠沛流离、应对演出、生活中仅能凑付一碗泡面的主儿。对于音乐家来讲,国外巡演与上山下乡没什么区别,都得先填饱肚子。就像年轻人只想到浪漫爱情没料到实实在在居家过日子一样,一般人也想不到舞台上光鲜靓丽的艺术家,下了台也得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五星级饭店出出进进靓丽雅致的艺术家,打开房门,原来正蹲在那里撅着屁股下面条。如果说从欧洲五星级饭店门缝里飘出来方便面的味道是普遍现象,那么飘出来中国明火炒菜的酱油醋香乃至火锅调料的味道可就大大超出想象,就地取材与洋为中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艺术家的烹调技术和生存能力,绝不次于摆弄琴弦。不但笙箫聒耳,而且酒炙并陈。适者生存的能力之强大,令人刮目。这股味道不但飘在与我们菜系相似的东京和首尔,而且飘在与我们菜系迥异的维也纳和巴黎。豪华饭店与平民厨房的嫁接让人忍俊不禁。怨不得他们晚上在台上个个精神抖擞,琴声健朗,原来刚刚喝完精心炮制的滋补靓汤。endprint

乐师们习惯于上午闷头大睡,不知什么时候插进午饭,一顿饱餐,胃里大概就没有空间接纳正常晚餐了,所以不怎么讲究晚饭。卸妆后的宵夜,才是最受重视的正餐。无论是独酌、对饮、小聚、设局,这顿饭,无论如何不凑合。千变万化的旅程,构成一个个地点的饭局,路途打尖、生日庆宴,遇到亲戚故交的接风、叙别、送行、留客。讲乐团的故事,既少不了名都锦城,更离不开大家凑份子、你一菜、我一汤的觥筹交错。背景就是吹吹打打后少不得的宵夜,这是“文化走出去”连带的味道,饮食衣着,和光同尘。

谈起乐团巡演当然不止于说说这类小事,而是由此体察的生活巨变。如果把2010年与2011年乐团赴欧巡演的个人行李对比一下,两者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前者包含大量的方便面,后者找不到方便面!再也不操心下一顿饭做什么、吃什么,到了各国遍布的中餐馆,虽然隐藏于静僻小巷里的饭店不那么富丽堂皇,菜蔬也不一定样样可口,至少一日三餐、四菜一汤是有的。

团里老人告诉我,20世纪80年代初,乐团第一次出国,年龄大的人因为舍不得发到手里的那点“外汇”,整个白天躺在床上,为的是不消耗体能,少吃一口,精打细算的目的就是要从嘴里抠出来一“大件”。今天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30年前刚刚走出国门的人都知道,那是共同经验,没人例外。说“中国人富裕起来了”的大话题,不着边际,举个实实在在的事例,就是出国时告别了方便面!

三、静 音

舒曼在《贝多芬》一文中写道:“贝多芬在两个城市的教堂里都登记。莱茵河自诩是他的摇篮,多瑙河则因为他葬身的处所而引以为荣。”维也纳“中央公园”,其实是片墓地,面积巨大,绿荫覆盖,非但没有墓草凄芜,反而鲜花盈地。外围是一战、二战的死难者和大屠杀中死难的犹太人,中区是欧洲统治时间最长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室成员,核心区域则是伟大艺术家和科学家的长眠之处。不同行业的人都到此寻找心中圣贤,音乐家瞻仰的自然是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家族。不同时代的音乐家,“扎堆”一处,“荟萃”一地,肯定不是“原生态”,但当地人做得连点人工痕迹都没留。维也纳人知道,远道而来、在一望无边的墓地里摸不清路径的朝拜者,一个个寻找“乐圣”不容易,迁至一处,方便游人。人性善意,人性美丽,足以得见。伫足一群乐圣墓前,既对伟大的艺术家无比敬仰,也对细心的维也纳人无比感佩。

每个城市广场都分布着众多英贤雕塑昭示其魂魄根植于此的无言宣告,让人感到把内心敬仰外化表达并借此彰显家乡荣誉的西方习俗,效果多么有效。法国巴黎的“先贤祠”(Pantheon)宏伟庄严,长眠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大仲马、柏辽兹、居里夫人等七十余位对法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人,英国的“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更是如此,莎士比亚、乔叟、雪莱、哈代、布朗宁、狄更斯、亨德尔、拜伦的长眠之处,让这座教堂具有了非同一般的声名。教堂与墓地连体,墓地与雕塑连体,是西方传统,值得效仿。自20世纪末期始,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也获得了西方音乐家数百年前就享有的待遇,树碑修墓、雕刻塑像,表达了人们对音乐文化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音乐家的敬意。源自西方的习风,越来越得到认可。音乐家终于成为国人崇敬的对象,也为普通民众了解历史,接受文化带来益处。近二十多年来,江苏无锡建了阿炳雕塑和墓地,云南玉溪建了聂耳雕塑与文化广场,河南沁阳建了朱载堉墓,四川建了王光祈墓。中央音乐学院树立了洗星海、赵沨雕塑,上海音乐学院树立了萧友梅、黄自、贺绿汀雕塑,中国音乐学院树立了马可塑像,四川音乐学院有了王光祈雕塑。广东建了马思聪纪念馆,福建成立了李焕之纪念馆和雕像(最早建立音乐家纪念馆的是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聂耳、冼星海纪念馆”,后因搬迁撤消)。

尊重音乐家、艺术家的习俗,中国人不但欣仰,而且认同。传统上中国人把音乐家视为“下九流”,不但不会树碑塑像,甚至不屑提上一笔。如今,阿炳被视为最伟大的音乐家,在无锡最繁华的街区,老图书馆前的广场正中,手执二胡的高大雕像,成为城市地标。旁边“雷音观”旧址设立的“阿炳纪念馆”也是城市一景。当代人不但突破了把音乐家视为“下九流”的老观念,而且突破避讳,塑之公堂,这自然是接受开明的西方文化的结果。音乐家的塑像之所以能够树立于大庭广众之下,有赖于历史进步和世界视野。

当然,文化还有另一面,根深蒂固,不易改移。按照中国传统,墓地离居所越远越好,越隐蔽越好。奥地利人把墓地作为公共旅游资源称为“公园”,游人如织,鲜花铺地,唯恐外人不知,非但没有“锦官城外柏森森”的阴冷,而且没有“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的寂寞。这种态度多多少少让只有在清明节才去墓地的中国人觉得别扭,而那些显然已经进入艺术范畴的雕塑和墓碑,更让初至的中国人愕然:原来墓地可以这样招惹视线、色彩斑斓呀!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理解了,中国人在人来人往、亮亮堂堂的地方树立艺术家雕像,没有人觉得不合适,但还是小心翼翼把墓地建于绿荫覆盖的群山之中。我们既部分接受西方习俗,也把已故圣贤与居住空间区别对待。每个人都渴望瞻仰先贤,拜谒故居,凭吊墓地,这没什么不妥,但还是把生活空间与敬仰之所,适当保持距离为好。

中央民族乐团到维也纳演奏西方音乐家作品的行为也说明了文化交融的程度。前人写过,如果有人篡改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在坟墓里也会伤心的”。但有人把作品传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他们在坟墓里也会开心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听到中国人用中国乐器到他们生活过的城市演奏自己的作品会说什么?用西方人听得懂的方式把东方化的“西方”讲给作曲家后代听,旋律不变,音色迥异,让古典流进全球化词典,他们应该不会“伤心的”。

张振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上半年学校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7月峰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