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现代抒情诗歌

2024-06-27

期盼现代抒情诗歌(精选13篇)

篇1:期盼现代抒情诗歌

期盼,

奥运会的到来。

福娃咧开了笑脸,

穿着节日的盛装,

奔向鸟巢——梦开始的地方。

期盼,

奥运会的到来。

奥运五环五洲相连,

一起大喊,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欺盼,

奥运会的到来。

欺盼,

奥运健儿奋力拼搏,

举起金牌,

为国争光。

期盼,

奥运会的到来。

我们张开拥抱的小手,

迎接奥运会成功的新起点

期盼期盼,

我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篇2:期盼现代抒情诗歌

自古描写它的诗句数不胜数。

时间,

宛如刻刀,

留下了痕迹。

时间,

宛如流水,

冲刷了痕迹。

时间,

宛如硬币,

当离开你时,会发出不错的声响。

时间,

宛如白开水,

能够冲淡一切。

时间,

宛如冰底的水,

无声亦无息。

篇3:近现代抒情诗歌的美读教学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篇4:《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蕨菜充饥,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位于伯夷,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坚持操守,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旬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声情慷慨,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易水歌》并非绝响。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在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让我们想起,秦始皇东巡,项羽见其气势,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大势已去,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虞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顺路回乡时,在沛官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人成阳灭暴秦,他战垓下败项羽。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政权,发展了经济,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短短三句,计二十三个字,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zēng)缴(jiǎo),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刘邦正在喝酒,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须眉皆白,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贤士)。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说道:“好吧,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哭泣不已。刘邦

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体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吕太后称制,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身为刘邦之后,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一语双关,以禾苗之“种”,谐喻帝王将相之“种”,向专擅朝政的诸吕,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此歌字面上,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无一人不意会,就是吕后也不例外,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干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篼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封为赵王。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实为监视,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断绝其饮食,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一律被逮捕问罪,刘友饥饿难忍,义愤填膺,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hù)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甘。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蔷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日,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堵口终于成功,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5:月夜现代抒情诗歌

月,银亮亮的,

夜,静悄悄的`......

凉风吹过,

树叶沙沙作响,月夜。

溪水流过,

波浪哗哗跳动。

星星闪烁,

流星划过。

飘起云雾,

遮盖夜幕。

月不再亮,

星不再烁,月夜。

而夜,

依然是静。

云飘去,

雾散去,

月又明,

星又闪。

月,银亮亮的,

篇6:相思现代抒情诗歌

把微笑挂在嘴角

现实却让我明白

我在你眼中

是那么微不足道

望着你

总会让我自然而然地

抑制减速平缓渐快的心跳

我怕照这样下去

心脏迟早抛锚

走近你

总会让我不自觉

心生胆怯想逃

可还是鬼使神差般

往你身边靠

当我站到你面前

却不敢和你对视半秒

或许

你不曾留意

我连眉毛都笑弯了腰

我只是想和你说说话

哪怕是问一声好

唇启无语迟

埋头复唇咬

想却不能心窝掏

真想看着你

直到天荒地老

就算远远地

我也不动摇

如何描述我的内心

你在我忐

应该是最真实的写照

篇7:桥现代抒情诗歌

悬挂在西河之上,虽没有独特的造型,但那圆拱形,足以承受

一定的分量。

登上石桥,总爱在栏杆附近眺望。

向北眺望,望那宛如白乙剑的北门河桥;

向南眺望,望那宛如轻纱遮面的西河大桥。

再瞧一眼西河的水:

漾着碧绿的倩影,载着欢快的涟漪,慢慢地,交错,分别,汇合······

河岸边,杨柳依依,嫩黄的柳叶儿,像绫罗青纱般绰约,构成了一种浪漫的意象。

这气氛,只为桥而造。

淡淡的河风中,夹杂着浅浅的腥味,只因河中有鱼。

野鸭悠闲地游着,一会儿把头猛地扎进水中,一会儿又缩起脖子学坐禅。

时而嬉戏,时而游泳。

好一番活泼可爱的景象!

曾经来去匆匆,却忽视了桥的存在。

而今,叹惋这桥,给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思。

篇8:《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 靠采集蕨菜充饥, 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 叔齐想让位于伯夷, 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 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 (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 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 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 西伯姬昌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 东伐殷纣, 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 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 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 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 坚持操守, 隐居在首阳山, 不吃周朝的粮食, 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 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 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 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 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 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 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 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 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句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 声情慷慨, 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 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 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 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 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 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易水歌》并非绝响, 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 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 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 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 粮尽援绝, 他自知败局已定, 在率部突围, 虽杀伤敌军多人, 终因兵力单薄, 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 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这让我们想起, 秦始皇东巡, 项羽见其气势, 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 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 在第二、三句里, 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 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 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 大势已去, 他没有留恋, 没有悔恨, 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 虞啊, 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 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 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 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 顺路回乡时, 在沛宫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 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 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入咸阳灭暴秦, 他战垓下败项羽, 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 “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 建立了西汉政权, 发展了经济, 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 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 “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 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 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 短短三句, 计二十三个字, 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 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 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 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 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 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

羽翮 (hé) 已就,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当可奈何!

虽有矰 (zēng) 缴 (j iǎo) , 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 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 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 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 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 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 刘邦正在喝酒, 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 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 须眉皆白, 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 (四位贤士) 。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 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 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 我们义不受辱, 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 礼贤下士, 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 说道:“好吧, 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 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 刘邦召来戚夫人, 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 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 太子的羽翼已成, 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 哭泣不已。刘邦说:“你为我跳楚舞, 我为你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 (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 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 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 吕太后称制, 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 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 身为刘邦之后, 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 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 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 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穊种, 立苗欲疏”, 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 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 一语双关, 以禾苗之“种”, 谐喻帝王将相之“种”, 向专擅朝政的诸吕, 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 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 唯有一个办法, 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

此歌字面上, 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 无一人不意会, 就是吕后也不例外, 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 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 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 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 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 封为赵王, 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 实为监视, 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 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 断绝其饮食, 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 一律被逮捕问罪, 刘友饥饿难忍, 义愤填膺, 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 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 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 (hù) 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齧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 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 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瓠子决口, 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 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 堵口终于成功, 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 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 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 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篇9:诗歌怎样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诗歌鉴赏重点考查的项目之一,而我们只有明确了诗歌抒情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研究诗歌是怎样抒情的。

二、思想感情的内容

师问: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歌都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看大屏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古代读书人的追求是“文则提笔安天下,武则下马定乾坤”,连“谪仙人”李白也难免于俗,而当满腔的抱负实现不了之时,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呢?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是谁?有没有学生给大家介绍一下贾谊?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才华出众,20岁左右就被汉文帝召去做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汉文帝还让他做公卿,但是受到位高权重的老臣的嫉妒,后来汉文帝把他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27岁时,汉文帝又想起了他,把他召回长安,做梁怀王的太傅,后来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抑郁而终。)

汉文帝是一位宽厚节俭的仁义之君,为什么贾谊会怀才不遇呢?

“汉文有道恩犹薄”,宣室,汉代未央宫的正殿,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他们面对面交谈,一直谈到半夜,文帝觉得贾谊讲得太好了,古代人都席地而坐,于是他忍不住将身子朝前移动,可是白白地向前挪了,因为“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诗人在悲叹贾谊的同时也是在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汉朝有一位美女也是很多人喜欢吟咏的,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她出使西域,她是谁?——王昭君,昭君怀貌不遇,所以,文人悲昭君以悲自己。

总结: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其他的情感,比如,登高望远,凭吊古迹的感慨之情;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闺中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诗人如此丰富的感情,是如何通过短小精悍的诗词抒发的呢?

三、诗歌怎么抒情

请看大屏幕: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五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代版的“爱你一万年”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男女向对方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和直接抒情相对的是什么?——间接抒情。古人一般是比较含蓄的,像这种直接吐露心扉的情况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间接抒情。

再看这首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师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这首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选取了冷月、残烛、秋雨、惊鸟、寒枝等意象渲染了悲冷凄凉的意境,融情于景,烘托出诗人孤独、清冷的心境。

晕:借“暈”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入。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残烛”:将要燃尽的蜡烛,一盏孤灯独明,且烛影暗淡,不仅不能给人光明、温暖的感觉,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李商隐说:“滞雨长安夜,残灯客独愁。”“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的情绪。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鸟在凄风苦雨中难以栖息,不时发出哀鸣,烘托出秋雨之夜的清冷、空寂和诗人悲凉孤寂的心情。

总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此时的心情很悲凉,于是他看到的景物也变得很凄凉,“冷”“寒”“惊”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此首诗的景和情是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练习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师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1.直抒胸臆。“忧愁不能寐”,“愁思当告谁”,表现了“我”夜不能寐又愁苦无告的孤寂、忧愁的情怀。“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以乐衬哀,衬托出客游之苦悲,表达了“我”欲归不得的思乡之苦。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烘托出寂寞冷清的氛围,表达了“我”思乡难归之情。

(皎皎明月,清凉如水,千里相共,最易勾起远客异乡的游子的乡愁。自古以来,人们特别容易见明月而起相思之情,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看到同一个月亮。)

篇10:秋思现代抒情诗歌

又是一年初冬

满地黄叶,一层又一层

偶然抬头又一片叶子飘飘而下

初冬的雨中

一个人撑着陈旧的伞

走在冷风中

寒风中凌乱的一切

人来人往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有的人你越来越看不懂了

有的情只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有的人相识多年

内心早已坚定信念

可谁知在她眼里你什么也不是

匆匆那年我们相识

那是一个温暖的初冬

那一年一切都很美

繁华落尽

无边落木萧萧下

茫茫人海中

我心中的你只是最初的模样

这个世界太迷离

国与国中间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

茫茫人海中

你也成长了

可是一起长大

我却迷路了

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

很真很真

媛媛太真

愿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个世界五颜六色

许多人也变了颜色

让我难以捉摸

那年时间很慢

那年我们很单纯

那年的风景迷人

那个时候的我们脸上笑容是多么的真诚

那年天空好蓝

云朵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样子

鸟儿唱的歌也特别好听

落叶很美

捡一片放进你手心

带着我的美融进你心里

一座城,一个人

捡一片落叶

篇11:现代唯美抒情诗歌

《工地上》

他们也会唱歌

像鸟儿的鸣叫一样

忧郁会小停顿

偶尔也会给

对面坡上的我

送来一股洁净和清凉

他们都赤膊上阵

把火一样的光

嚼得脆脆作响

他们是高过云朵的

精灵,而我已退回

卑微,退回恐惧

他们的快乐

已超越风雨了

超越了我陷入泥沼的

悲伤

他们是芳香的制造者

已无瑕顾及大地腐叶的.

惊叫

作为故乡的儿女

漂泊已无法取代厮守

就像回家的脚印无法

阻止离家的流淌

就像反复于田野的

绽放,无法填平季节

轮回的缺陷和忧伤

《立秋了》

我们所要期待的凉爽

已穿河而过了

那湿漉漉的金光

洒满河床

我绝望的鱼,跃出水面

己痛的成熟

痛得老练

那些让暑热被迫

假死的树

假死的蝴蝶

都真的活了过来

火一样的三伏啊

我已和你行走江湖多年

你全然不知我山石一样

坚硬的性恪

月色一样血的冷漠

如何捂热漂泊的旅途

莽野一样的荒凉和辽阔

我偏爱阴雨连绵的脆弱

我偏爱秋日阳光的那份单薄

我偏爱雨打尘埃的喧闹

我偏爱带香的泥泞

当炽热开始被时令

派送的雨撕裂

我深知属于我的田野

将不再咯血,不再

对荒凉所熄灭的烛火

而深表谦意

如果所有伟大的事物

都愿意选择活着

那么就不要去蔑视灰烬

篇12:大树现代抒情诗歌

看到那把标有价格的斧子了吗?

你们这些矮树

穿着小男孩儿的短裤

那些从花朵中开放出来的`声音

一定伤透了你们的心:

“你们的伤口

过于整齐。”

你们,听到了所以你们怕

你们怕,所以你们继续等待

等待大树作过的梦

变成你们的梦话:

“大树,吃母亲的树

篇13:浅谈古典诗歌的抒情模式

一、诗从对面来

许多抒发相思之情的诗, 其抒情技巧十分巧妙。诗人往往不是单纯静止孤立地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而是从对方落笔, 想像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态。一石二鸟, 既表现了对方对自己的牵挂, 又抒发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 而且更细腻、深沉、委婉、含蓄。不言己之思人, 而言人之思己, 而人之情态皆由自己思念痴迷所想像, 故虽未言己之思, 而其相思之情令人可以想见。古人称这种方式为“心已驰神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 今人则称此法为“以他思写己思”, 电影中称这“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画面的组合为“蒙太奇”手法。钱钟书《管锥篇》称此法为“据己思人乃想人之思己”, “据实构虚, 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 并将此法分为两类:“或在此地想异地之思此地”, “或在今日想他日之忆今日”。

前一类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叙述诗人在佳节思念家乡、亲人, 眼前却幻化出家人思念自己的情景:夜已深, 家人还未入睡, 仍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诗人“心已驰神到彼”, 不言己思人, 而言人思己, 虽说家人, 实抒己情。从空间上看, 此地———彼地———此地, 即驿里——家中———驿里, 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 将现实之情与想像之景有机结合, 构成一个抒情主体, 形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抒情更加深沉强烈。

诸如此类的诗还有很多,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韦应物《秋夜寄邱外》:“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等等, 不一而足, 都运用了相同的抒情方式, 细腻、委婉、含蓄、深沉, 令人回味不已。

后一类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说巴山夜雨时。”诗的后两句, 紧扣“夜雨”, 遥想他日重逢, 剪烛夜谈, 回忆倾诉今宵面对这“巴山夜雨”思念你的情景。从时间上看, 今宵———他日———今宵, 回环往复;从意境上看, 未来的乐, 反衬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 又成为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 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诗从对面飞来”, 抒情更加深婉、隽永, 余味无穷。

二、心理时空

从物理学上说, 客观世界的时间绝不会变得忽快忽慢, 空间也绝不会变得忽大忽小。但从心理学上说, 人的心理情感可以影响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同样的时间、空间, 不同心情的人感觉其狭阔长短竟会相去甚远。

先说心理空间。《诗境·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嫁卫宋女思乡情切, 在她眼中宽广难渡的黄河变得“一苇杭之”, 遥远的家乡变得“跂予望之”。家乡如此之近, 回家如此之易, 却偏偏只能隔河相望。有家归不得, 可望不可即之企慕情境愈发强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即脱胎于此。

后人多用此法, 孟郊为最:“出门即有碍, 谁谓天地宽” (《送别崔纯亮》) , “我马亦四蹄, 出门似无地” (《长安旅情》) , 而《登科后》却曰:“春风得意马蹄飞, 一日看尽长安花。”

钱钟书评曰:岂非长安随人事为宽窄耶?心境不同, 对同一地感觉不同。反过来, 用不同的感觉, 虽然是对客观世界错误的感觉却能反映主观世界真实的心境。

再说心理时间, 《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不论是挚友、情侣, 还是亲人, 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时间感受。“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已成成语, 至今还广为引用, 其久远的生命力来自精警的语言质量, 其质量来自对现实人生普遍心理感受的精辟概括。

离别相思之苦, 痛苦难熬, 虽短犹长, 令人黯然伤魂;团聚相会之日, 欣喜异常, 虽长恨短。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虽言客观、主观之难, 细品可知其中也包蕴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时间感受。

心理时空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变化, 服务于抒情的需要。不同心情对时空的感受不同, 有时是对客观时空反方面的夸张变形, 有时则是对客观时空正方向的夸张变形。前者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突出强调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的感受, 感叹人生的短暂渺小、孤独悲伤。两相对照, 分外动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虽是反向说, 其实是出于同一种心理时空的感觉:词人渴望眼前这“春花秋月”赶快结束, 实际是对昔日春花秋月的怀恋, 越是怀恋过去, 便越觉眼前时光的漫长、难耐。而《诗经·周南·汉广》以“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来抒发“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的痛苦;张祐《何满子》“故园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通过极言故乡之遥, 困深宫时间之久来反映宫女的苦闷生活和悲愤感情;李白《早发白帝城》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遭贬遇赦的欢快心情, 则是对客观时空正方向的夸张变形了。通过夸张变形的心理时空感受来表现内心感情的强烈, 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 可谓情信辞巧, 别有情趣。

三、瞻望弗及

“瞻望弗及”语出《诗经·邶风·燕燕》, 即写卫君送妹远嫁情景。“远送于野”, 送了一程又一程, 妹妹已走远了, 卫君还在瞻望, 虽瞻望弗及, 仍伫立原野, 瞻望寻觅。通过描写长久伫立目送亲人远去, 虽视力不及仍在努力来抒发依依惜别之情。此法妙处多多:其一, 源于生活, 真切感人。目送客人远去乃人之常情, 将最感伤的瞬间凝固定格, 最能表现内心的情感, 也最能引起共鸣。其二, 一石二鸟, 一语写出双方情态:行者一步一回头, 送者引颈远眺不离去。其三, 变抽象心理为具体行动, 用视觉运动的努力无果表现内心的失落凄怆。其四, 形象作结, 引人联想:离人渐远, 离愁渐增;不见离人身影, 但见天高野阔, 悠悠天地间, 孤独人更感孤独;挽留、祝愿、担忧…尽在“瞻望弗及”中。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均是此法的精典运用。时至今日, 送亲朋挚友远去, 又何尝不是“瞻望弗及”还瞻望, 无边的蓝天, 无际的大地, 远去的列车, 寄有多少情意。

上一篇:学习吴立斌同学先进事迹 工作报告下一篇:猎头行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