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累《一面》课文的写作背景

2024-04-12

阿累《一面》课文的写作背景(精选3篇)

篇1:阿累《一面》课文的写作背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直到1987年逝世。

篇2:谈课文时代背景的有效利用

一、用在教学课文之前

在教学课文之前介绍课文时代背景,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虎门销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时,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 (文字旁边配上了相应的图片) :

19世纪30年代, 鸦片大量从外国输入, 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 中国国内出现了严重银荒, 国库空虚。鸦片还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 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使中国人身体变得虚弱, 农民、工人无力从事生产, 军队失去了作战能力。

这样的时代背景介绍, 为学生深入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及其意义打下了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 就很难体会到虎门销烟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心情。

二、用在教学课文之中

对某些课文而言, 在教学课文之中介绍时代背景, 效果会更好。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时, 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的意思, 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 除遇到了课文中描述的困难外, 其实还遇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请看 (教师用投影呈现下列背景) :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资金, 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 汇丰银行故意刁难, 拖付工钱, 延误工程。

帝国主义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 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 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 他们聚众闹事, 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 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 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 有的坠入深涧, 有的中途逃跑, 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 女婿被绑架, 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读着屏幕上的文字, 你一定会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了解到了这些, 你再读这段话, 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

师 (引读) :当资金短缺, 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 詹天佑总是想——— (学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失掉信心。)

师 (引读) :当帝国主义打扮成猎人的模样, 想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 詹天佑总是想——— (学生读: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师 (引读) :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 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师 (引读) :当亲友牺牲、离去, 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的时候, 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穿插介绍时代背景,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修筑京张铁路的艰难, 并在反复朗读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詹天佑的伟大。

三、用在教学课文之末

有些课文时代背景的利用宜放在课堂教学之末, 因为这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课文末“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 是这样进行的:

师:外地的桂花难道不香吗?是什么原因使得母亲这样说呢?

生:桂花勾起了母亲对家乡的那份思念之情, 所以母亲这样说。

师:作者12岁随母亲离开了故乡, 也离开了桂花树,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年, 去了台湾, 后来又去了美国, 并在美国定居。琦君自从离开家乡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请看 (师出示下面一段话) :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 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 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 (摘自琦君的《烟愁》)

师:作者从外地带桂花回来, 说明作者——— (生齐答:思念家乡。) 母亲说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说明母亲——— (生齐答:思念家乡。)

师:其实, 我们根据文章的这句话, 还可以这么说:外地的水再甜——— (生:也不如家乡的水甜。) 外地的人再好—— (生:也不如家乡的人好。) 外地的月亮再圆—— (生:也不如家乡的月亮圆。) 是的, 家园难忘, 乡情难忘, 无论身在何方, 那种无限的思念都会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

篇3:阿累《一面》课文的写作背景

一、讲与不讲

《小巷深处》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文章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这篇课文中,收养与被收养的关系文中一清二楚,教师不必过多介绍,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形象的描写与真挚的感情。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必涉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而是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课文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而对那些时效性、政治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一定要把写作背景讲清楚,如《“两弹”元勋邓稼先》《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龙永图趣说WTO》等课文;古为今用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由于作者离我们所处的年代久远,教师就应该把写作背景讲清楚,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详讲与略讲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下边都配有作者简介,有的还涉及写作背景,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没必要过多地讲解。而对一些课文,教师就一定要详讲写作背景,否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找不着方向。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是这样介绍的:“大堰河,出生于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时间长了‘大叶荷’叫成了‘大堰河’。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两次婚姻,五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地主盘剥、税收增加带来了大大的负担,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長的。直到5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3年,他23岁,一个雪天早晨,在狱中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两次回乡,去祭扫大堰河的墓……”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课文理解就会入境入情入心了。

三、什么时候讲

写作背景应该什么时候呈现给学生呢?教师应该灵活掌握,切忌一刀切,都把它放在课前。放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是“先入为主”,学生被写作背景牵着鼻子走,反而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课前我只对柳宗元作了简单介绍,没有涉及写作背景,授课即将结束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小石潭如此美丽,课文前面也说到‘似与游者相乐’,而后面却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甚至‘乃记之而去’,这不自相矛盾了吗?”我眼前一亮,是时候呈现写作背景了:“唐朝永贞元年,柳宗元参与革新失败后,从礼部员外郎贬谪到荒凉偏僻的湖南永州做司马。永州土地贫瘠,人烟稀少,但风景秀丽,为了排遣胸中的抑郁、愤懑,柳宗元经常游玩于山水之间,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当他来到美丽的小石潭时,内心的束缚与压抑得到暂时的释放,但小石潭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寂静寥落的境地与作者压抑苦闷的心境何等相似,只好悄然离去。”

四、比较着来讲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皆为现代文游记,我教完这一单元后,灵机一动,直接进入了第六单元古代文言文游记的教学。游记的写法,古代跟现代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只不过文言文游记比较难理解,还有学习文言文的任务。第六单元教完后,我给学生单元小结:“《小石潭记》和《记承天诗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与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游恒山记》的作者徐霞客,他是一位旅游家与科学家,课文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难,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四篇课文一经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此外,《纪念白求恩》与《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议论文,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介绍写作背景是必然的;而《沁园春?雪》是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宏伟气概的典范作品,文学成就很高,写作背景少说为佳。

上一篇:读雨来有感作文范文下一篇:认筹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