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的教学设计

2024-05-31

一面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一面的教学设计

《一面》的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直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巨人的仰慕和钦佩之情,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仔细地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领会描写人物时不同距离的观察角度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导语设计:

1、1935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在悼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们带着缅怀的心情走近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2、从学生学过的小说《社戏》入手,导入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启发学生在深入阅读思考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标题“一面的作用,揣摩文章的思路。

三、重点研读“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明确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准确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以刻画鲁迅的外貌为重点,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明确: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学习时重点引导,把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四、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把握,体会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批注法,在一些关键处作提示。教学时,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体会加点字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此环节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三”进行。

篇2:一面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相关的词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铺设情感基调

1.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旗就是五星红旗,你能说说对我们的国旗有哪些了解吗?

2.五颗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主权和尊严。那么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五星红旗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面五星红旗》,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大家已经读过了,读得怎么样了呢?下面我们找几个同学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课文读得差不多了,我再来检查一下生字词会不会读(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3、你能在老师提供的这些生字词中选择几个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感受我失事后的艰难处境。

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就可以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那处境是什么意思?当时我的处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家在文中找找看。

1.学生读第3自然段,并划出相关语句。

2.汇报读,a: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

b: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的背包也没有了,请你想象一下这时候他的背包里会装些什么东西?

c: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理解荒无人烟

d: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个小镇。就这样过了三天,大家想想 我是怎么过来的?(很饿、摇摇晃晃的、走路要跌跤又饥又渴等。)

3、当时我的处境是十分的艰难。请同学们把我当时的这个处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抽生读第三自然段。

三、感悟我断然拒绝用国旗换面包

师:

1、本以为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非常困难,急需帮助的处境后就会得到老板的帮助,可是老板却说……

2、指名几位学生分别带着不同的表情进行朗读: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理解无奈。

3、老板在我的处境如此糟糕的情况下,还要和我讲究平等交易,听了他的话,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除了从老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近人情,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

5、从他的动作和表情,都可以看出他是个小气的人,是吧。好,我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6、按照常理,我应该给老板什么呢?(钱)可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自己新买的大衣,老板同意换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同意?瞧,我们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他说话,从他的动作中就能看出一切。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面包店老板不要大衣,他惊奇地发现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后,我是怎样做的?

我犹豫了一下,把五星红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⑴ 划出句子中表示心理和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⑵ 理解犹豫,想象我犹豫的原因。

⑶ 从犹豫、慢慢解下来、再展开等一系列词语体会到什么?

⑷ 读这面做工精致……依然那么鲜艳一句,体会表达作用。(表明了五星红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依然保持着她的神圣与庄严,表达了我对国旗热爱的拳拳赤子之心。)

⑸ 朗读悟情。

8、师:当面包店老板告诉我可以用五星红旗换面包时,我的反应又怎样?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⑴ 愣了一下是什么神态? 凝视是什么意思?

⑵ 透过愣了一下和久久地凝视想象我当时会想什么呢?

⑶ 朗读悟情。

9、师:当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后,结果怎样?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⑴ 读句子,划出表示我处境艰难的词语。

⑵ 从吃力地、趔趔趄趄、摔倒在地、什么也不知道了体会到什么?(我的处境极度艰难,饥饿,疲劳,已无法支持下去,非常需要帮助)

⑶就在我极度饥饿、疲劳,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依然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提出的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只要有最后一点精力也要维护国旗与祖国的神圣与尊严。)

四、感悟我对五星红旗的拳拳赤子之心。

师:在处境非常艰难的时候,我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换面包,充分表明了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与敬重。其实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浸透了这种情感,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读划--朗读交流

1、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手举红星红旗,表示我是中国人。

2、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在危险时,我把红旗系在脖子上,把背包那些却系在木排上。

五、从面包店老板转变的态度中,感悟爱国真情。

师:的确,从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文中的我,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的行动也感动了面包店的老板,所以,当我醒来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⑴ 面包店老板为什么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⑵ 先前我无法求得面包店老板哪怕是一两块面包的帮助,而今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愿意主动为我支付医院的大笔费用?

⑶ 从面包店老板截然转变的态度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以我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只有爱自己祖国的人,才可能赢得外国朋友的尊敬)

⑷ 此时此刻,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美的赞歌,这位留学生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他会说什么呢?

六、拓展课文

师:文中的我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举动,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赢得了外国友人的尊重。那么,当我们面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又将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国旗的尊严呢?

七、总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又提高了对国旗的认识,又增进了对国旗的感情。相信从今以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将永远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板书设计:

一面五星红旗

出发时:手举

激流中:脖系

艰难时:拒换

篇3:走近鲁迅——《一面》教学赏评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杨老师用“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导入, 用课件出示了人物的局部图片, 如“姚明眼睛的部位、成龙鼻子的部位”等, 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猜出这些部位属于哪个人。“为什么一下子能猜正确呢?”学生说是因为这些人的长相或外貌有特点。杨老师相机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位长相很有特点的文学巨匠。” (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杨老师提出问题:“作者与鲁迅先生初次见面, 他是如何具体描写鲁迅先生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课文。

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 有启发性、思考性, 简洁明了, 直奔文章中心。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梳理了文本脉络。

三、深入感知, 体会写法

杨老师用课件出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三处句子, 并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鲁迅先生?”学生从体形、年龄、脸色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回答。“你发现在作者眼中鲁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瘦”, 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词。杨老师顺势引出:“如果让你观察一位你熟悉的人, 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的什么特点?” (师板书:抓特点)

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讲法, 我原本以为杨老师会抓住“瘦”字进行细致分析, 让学生了解鲁迅为劳苦大众呼吁, 与黑暗势力斗争等事情。而杨老师简洁、清晰、顺畅地回到了教学主线上, 落实到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点拨上。接着, 杨老师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先看到鲁迅先生的大致轮廓, 后来越走越近, 观察也就越来越仔细, “这是由整体到局部, 按一定顺序写的”。 (师板书:按顺序)

随后, 杨老师又从“头发、胡须”等细处着手, “你们还能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说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师板书:用修辞)

杨老师对三种写作方法的提炼, 紧扣文本, 巧妙自然、环环相扣, 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词析句, 领悟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 学得轻松有趣。

从“抓特点、按顺序、用修辞”三方面看, 杨老师似乎已讲完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但杨老师重锤敲下了关键一点:“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全身的‘瘦’、头发的‘竖’、胡须的‘一’, 这三个字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格?”她引导学生说出鲁迅长期投入艰苦的工作, 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刚毅顽强的品质。

杨老师含而不露、深沉隽永地落实言语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高大、锐气的鲁迅就是这样平实、真实, 俭朴、和逊。杨老师引导学生自然真切地了解、认识鲁迅, 并总结出“显性格”的写作方法。 (师板书:显性格)

四、当堂练笔, 学以致用

杨老师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对鲁迅的认识、分析上, 而是让学生以“我熟悉的一个人”当堂进行练笔。练笔完成后, 杨老师让学生交流分享。在练笔中, 学生能够紧紧抓住熟悉人物的特点, 并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让语言更生动。

在教学中, 杨老师确定的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简洁明了、干脆利落, 突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她抓住文本三处描写外貌的语句, 让学生学文、析句、得法。

篇4:刘小康香港设计的一面旗帜

天窗文化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在内地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从设计到产业——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可以说是一个进入刘小康设计世界的窗口。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原来他的设计世界是如此缤纷多彩,甚至用一种颜色已经不能涵盖。所谓“CMYK”,C指Cyan(青绿色)、M指Magenta(洋红色)、Y指Yellow(黄色),K指Black(黑色),架构起刘小康万千色彩的设计世界。

又东又西,香港人的特性

“我不是香港第一代设计师,陈幼坚也不是。”刘小康对记者说,“香港真正第一代的平面设计师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汉默雷·斯塔尔,是个外国人;一个是Patric Zhong,也就是钟培正,从德国留学回来。土生土长的第一代设计师,那就得说是靳埭强,陈幼坚也听过他的课,蔡杞仁也是靳叔的学生,还有王丙培、李宏传等人,和我都是这一批出来的香港本土设计师。”

被刘小康亲切地称为“靳叔”的靳埭强,就是刘小康现在所在公司“靳与刘设计公司”(Kan and Lau Design Consultants)的合作拍档,1981年,刘小康从香港理工大学肄业后,经老师张义引荐,被新思域设计制作公司聘用,而靳棣强靳叔恰巧是这间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慧眼识英雄,1996年,随着刘小康在设计界的声名鹊起才华溢现,虽然靳棣强先生算是刘小康的老师,高了点辈分,可是他还是毅然决定,和这个年轻人一起合组设计公司。

左靳右刘,左膀右臂。谈到这位合作多年的出色拍档,靳棣强自然是赞赏有加:“刘小康是我设计事业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他是少数能自觉思考、汲养、寻根、定位、视野甚远、不断扩阔创作空间的香港设计精英。”

自1984年起,刘小康屡获殊荣,包括1989年德国莱比锡最佳书籍设计银奖、1993年东京字体协会铜奖及纽约水银奖金奖、1995年路易·卡地亚卓越成就奖、1997年韩国第三届国际海报三年展全场大奖、1997年全港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及2007年两度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2008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设计艺术观摩展终身设计艺术成就奖……他的设计,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书法、篆刻、家具、传统图案乃至春宫图的大胆运用),但绝不拘泥,或简洁留白,如中国水墨,抑或色彩斑斓,大胆实验,既注重产品或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中国古典的隽永内敛,果然独树一帜。

刘小康的英文名叫Freeman,自由人,这是他的设计哲学吗?狂放不羁,如竹林七贤,可是那黄色的皮肤和中国人的特性,又是如此明显。所以他说:“又东又西,香港人的特性。就我个人的设计之路而言,这可能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的。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靳叔的“集一”设计课程海报,印象非常深刻,海报上,一支毛笔和一把圆规并列,让我开始学习和思考中西文化融合起来进行设计创作的路径。到我毕业时候,我的设计思路与靳先生很像。我们关注的都是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现代设计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的“香港东西”是刘小康为伦敦的一个海报展所做的设计:海报上,东西两个杯盏之间,几个小人在游来游去,描述香港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文化状态,刘小康说,“我认为香港人就是在这种东西方茶文化中徘徊,人们可以早上在中式茶楼喝普洱,中午到茶餐厅喝英式茶。”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香港这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刘小康这样的设计师,在东西方之间,既有身份认同的纠结,同时也有互相碰撞的火花,一纠结一火花,追本溯源又继往开来,香港设计,乃有所成。

椅子的隐喻

刘小康低调,不等于他就不关心社会,恰恰相反,他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着他对社会的看法。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2005年11月在北京东方广场展出的“椅子·戏”展览,他赋予椅子以性别,用“男”椅和“女”椅来影射香港的政治斗争。听着就有点新鲜,椅子还分男女?

谈到这个作品,刘小康解释说:“那是因为1997年之前,我注意到很多人在争一个椅子,比如区议会的议员的选举啊,还有很多类似的选举,大家都疯了。在这个展览之前,我是先做了一些雕塑装置作品,也用在一些海报上面。椅子和椅子的关系其实就隐喻着人与社会以及制度的关系,后来又用一个‘男’椅子和一个‘女’椅子,代表两个人的关系,代表它们不同的状态,设计了一个系列。然后我想,是不是可以把雕塑变成真的可以坐的椅子?这个‘椅子·戏’的展览在香港、台湾、东京、北京都有展览过。”

如果你熟悉刘小康的话,你就知道,他对椅子隐喻的创意念头,最早来自戏剧。1985年,香港话剧导演蔡锡昌和杜国威合作,编导了一部述说香港自开埠以来140多年历史的话剧《我係香港人》,成为香港第一部讨论香港身份认同的剧目,共演出了144场,而当时初出茅庐的刘小康,设计了这部话剧的海报,海报上,硕大的“我系香港人”五个大字,底下是一个香港青年坐在一张椅子上,椅子一半是红色,一半是蓝色,一半是中式,一半是英式,促使人思考,香港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他喜欢电影,尤其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可是在和徐克《七剑》设计海报之前,他合作最多的,却是舞台剧。1993年1995年,他为荣念曾设计《香港二三事》和《香港九五二三事》的海报,2002年,他又为蔡锡昌、林奕华的《等待果陀》和《好风如水》设计海报。不论是荣念曾政治意识的锋芒毕露,还是林奕华们的唯美艺术,他都拿捏得当,正契合实验戏剧的先锋精神,显得卓尔不群,又颇堪回味。

在与荣念曾合作《审判卡夫卡之拍案惊奇》时,刘小康创作了人生第一个户外雕塑,在雕塑的顶端,一张椅子,三条腿在空中,一条腿上还挂着一个人像,好像随时都可能从空中掉下来。

那件作品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自此之后,他一发不可收,做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椅子·戏”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员。这些装置艺术和一般艺术家的并不太一样,它们相当多的也能够实用,只是人体工学方面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也没有考虑制作方面的具体细节。刘小康说:“如果不考虑卖的问题的话,它们就是一堆艺术品;如果要放到家具店里去卖,那就要考虑得更多。放在画廊里卖和放在家具店里卖是不一样的,需要考虑到大概的一个销售情况,在家具店里,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文化变成产业

作为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副主席、前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刘小康对香港本土的规划设计一直非常关心,比如西九龙的规划,他就直言不讳:“西九龙是香港近期一个很大的文化社区建设计划,但问题不在于它建成后会是什么样的,而在于我们如何将内容建构出来,人才的培养很重要,观众的培养也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而不是说园区建设好了,再去请设计师来,不应该这样。既有观众,又有艺术家和管理人员的网络才是健康的生态。西九龙的剧院谁来看?给那些到香港来旅游的人来看吗?这些空间应该是一个工具,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接触到艺术,认识到艺术,培养文化的氛围,这是在西九龙建成之前就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到建成之后再说那时就晚了。”

内地很多创意园区也请刘小康去考察、担任顾问,刘小康对内地的创意园区热也颇不以为然:“现在国内的创意园区给人的感觉好像一个地产商在卖房子。创意产业在中国的推动和很多国家不同,在别的国家已经很成熟了,他们也不是用园区的方式来发展的。在国内,好像科学园区似的,以为把设计师像科学家一样捆在一起做一个园区就能成功。要知道,我们不是在做研究,我们也可以去别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来这里呢?我们做很多东西是不同领域的,‘创意’是一个很宽泛的限定概念。”

在刘小康看来,创意无处不在,可以文化,也可以商业,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条完美的结合之路。刘小康自己的公司,就在做着各种尝试。要知道,刘小康可不是一个单纯的实验艺术家,在商业性的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他同样顺风顺水广受好评。

为内蒙古鄂尔多斯毛衣品牌做的包装设计就是刘小康的得意之作。“当时鄂尔多斯已经在国内很成功,但还想打开国际市场,他们请来我来做整体的品牌设计。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为他们找寻市场定位和策略,他们的工艺本身非常精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果让这个品牌为国际所熟知,如何让他们成功,这很重要。”很快,刘小康的包装让鄂尔多斯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毛衣品牌之一。

他为屈臣氏蒸馏水设计的水瓶同样如此,该设计获得了“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新包装结合水流动的线条及人体美态,流线型的设计强调线条美感,提升品牌到生活享受的层次,他记得那是个难忘的一年:“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每一个月都有一个年轻艺术家来做一个设计,希望能将年轻人的文化、现代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每一个月,屈臣氏水在香港都能销到8万到10万瓶,我觉得这也可算是一种公共艺术的行为了。”

篇5:《一面》教学设计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板课题:一面 介绍鲁迅:(先指生说,再出示资料)介绍阿累:(先指生说,再出示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第二部分:写这“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4、理清结构:全文共43个自然段,该怎样分?有没有明显的区隔? 指生回答,后总结:

一、会面的经过(以记叙为主)1--38 1-2会面的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3—17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的困难,18—38详细描写与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

二、“一面”对我的影响(以议论为主)39--43

5、检查生字词,解释词语。

设计意图: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自读自悟

1、速读课文,归纳:

这“一面”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按时间顺序复述,讲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到内山书店去避雨,在书店时“我”想买《毁灭》但钱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向我推荐《铁流》一书,并把《毁灭》这本书送给了“我”。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阅读,细心体会。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生汇报后出示: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都突出了一个字:“瘦” 不同点: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瘦”呢?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8、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文中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9、交流收获

欣赏了课文中的外貌描写,你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了什么收获呢?

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的几个明显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一是全身的“瘦”,二是头发的“竖”,三是胡须的“一”;说说看这三个字突出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刚毅坚强的性格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3、当作者认出是鲁迅时,他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和神态?从文中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4、小组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呢? 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设计意图: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5、谈一谈:学习了《一面》后,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鲁迅有着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作业设计: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篇6:《一面》教学设计

设计者:廖海蓝

一、导入新课

(1)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少年,这一点,我们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已经有所感悟。其实鲁迅不仅关心自己的侄女,对其他年轻人亦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接待来访青年五百余人,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余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以至有这样一个人,一位青年工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学生齐读课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认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弄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地窖

赫然

踌躇

颓唐

憎恶

虐待

陡然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请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1)起因:“我”到内山书店躲雨。(板书)(2)经过:难忘的会面。(板书)(3)结果:影响与鼓励。(板书)

3、再次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预设交流点:

师:让我们把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生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是瘦!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虽然有一处没有直接出现“瘦”这个字,但从“竹枝似的手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真的很瘦。

生:我从“我有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这里的两个感叹号看出,鲁迅先生缺少营养,很瘦很瘦,让人揪心。师: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读书,真好。是的,鲁迅先生的身体是那么的瘦,瘦得教人担心。师: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生:鲁迅先生长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很瘦。书上说:“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读书,不错。

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见,鲁迅先生真的是忘我地工作,他是累成这样的。

师:你会联系课外已有知识学习,很会读书。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为草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逝世前两天,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再次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很好。他那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生:我从鲁迅先生的胡须看出他很有精神。“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多有力呀!生:因为他是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所以“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师:是的,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过朗读展现“我”所见到的鲁迅吗?选择印象深刻的一处。(师生交流朗读情况。)

生:老师,我觉得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师:仔细读读这两处句子,思考这个问题。

生:不能。因为前一处是鲁迅先生向“我”走来,“我”很自然地看;第二次是听说两本书卖一块钱后,很惊异地望着鲁迅先生,看得更细,连烟嘴的颜色都写出来了。

生:我发现后一次描写用了四个分号,这五个句子就好像五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了。这跟前一次是不同的。

生:我觉得通过这部分词句的重复,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的瘦和精神抖擞。

师:说得真好,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处不能随意删去其中之一,相反,这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选择三处外貌描写重点朗读)

4、重点句段解读

(1)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字词]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我”是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父亲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一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介绍作者相关情况:作者与鲁迅见过一面之后,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35年出狱后远赴马来西亚,又因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活动而被迫离境,所以作者写道:“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作者从鲁迅那里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生命有了支柱。)(生深情朗读最后两段,升华感情。)

三、小结

短短的一面,蕴含了鲁迅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信赖和希望,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写作特色

本文以《一面》为题,描写了一面下对鲁迅的印象,着重抓住了外貌,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扣一个“瘦”字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与敬佩,也赞美了鲁迅先生关心帮助新一代青年的精神。

五、小练笔

因为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这给了作者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在生活当中,我们也会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笑,而受到鼓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活页纸,今天呢,我们就写写同学们非常非常熟悉的美丽的可爱的温柔的张老师!(请两位同学说说对张老师的印象。重点强调以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

起因——躲雨

19、一面

经过——难忘的会面

关心进步青年

篇7:《一面》教学设计

1、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导入,检查课前预习

1、直接导入,明确本课教学目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面》这篇课文。(板书:一面)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们都读了吗?读了几遍?

师:看一遍是了解内容,看两遍说明你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三遍、四遍证明你动脑筋思考了,这很了不起,这就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2、回顾记叙文六要素,检查课前阅读情况

师:谁能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生自由回答

3、从题目出发,引出这“一面”的特殊意义,剖析重点

师:现在有个问题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想把一面这个题目改为《我和鲁迅先生》或《鲁迅先生给我的关怀》这样好不好?

(不好,在读《一面》这个题目时,我就想是谁见面?是怎样才见的?见面的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懂。这样,就使读者争着去看文章。)

师:对,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么看来题目还是用《一面》好,因为这《一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价值。请问课文哪些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课文结尾处写到: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师: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他战胜种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来自鲁迅先生)

师:就是来自那次偶然的见面时鲁迅先生给他的关怀,对吗?

生:对。

师:这实在就是《一面》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但来自于与先生短暂见面获得的关怀,同时也来自对先生深刻的了解认识。

二、分析课文,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

1、聚焦外貌,仔细研读

师:现在我们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了解鲁迅的。

生:通过与鲁迅先生的接触。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外貌。

生:通过观察先生的语言、举止。

生:还有神情。

师:同学们谈的都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外貌、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来了解认识鲁迅的。

师:概括得好。(板书:外貌语言神情举止)大家已经自读了课文,了解到作者观察最多的是一一

生:外貌。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和重点词。

师:文中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六次)分别是怎么写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大屏幕)

第一次: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师:这次观察从距离上看比较——远,又因为是偶然相遇,是一瞥的印象,所以印象比较——模糊,只有一个粗浅的轮廓。现在我们看第二次外貌观察,与第一次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o

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立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这次观察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次观察的距离比第一次近。

生:这次观察是注意的,观察得比较清楚。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

(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面孔黄里带白,很瘦,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好像浓墨隶体一字。这里.作者能够观察到先生面孔的颜色,瘦的程度,精神状态,头发、胡须的样子等,就证明他观察得清楚。)

师:第二次外貌观察的部位是集中在一一头部。鲁迅先生头部的特征最突出。作者正是从局部的最主要的形象进行观察的。我们观察人物注意了特征,到写文章时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就不至于千人一面。第三次外貌描写在什么地方?

第三次: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手指比做竹枝)这两者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都很瘦)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四次外貌观察。

第四次: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师:这与第二次外貌描写有些相似,作者什么会再次提起鲁迅的脸、头发、胡须?

生:说明鲁迅这些特征很明显。

师:这回观察得很清楚,不但观察到了鲁迅先生手中的烟嘴,连颜色等细节也观察到了。

生:还观察到了长衫是牙黄羽纱的。

师:这样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生:使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

师:的确,通过一次次的外貌描写,我们更加了解鲁迅先生了。第五次是怎样写的?第六次呢?

第五次:我又仔细的看他的脸——瘦。

第六次:他的手多瘦啊!

2、由表及里,由外貌描写体会鲁迅精神

师:我们把这六处外貌描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瘦)

师:为什么他如此瘦?

生自由回答

师: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抖擞

师:这些都是鲁迅先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敬爱的鲁迅先生吧!

齐读六处外貌描写。

师: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3、探讨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学习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方法

师:事实上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是不是单纯依靠外貌观察呢?

生:不是的。

师:还有什么观察?大家说说。

生:还有语言、举止、神情的观察。

师:请说得具体点。

生:“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作者就从先生的那一眼中感觉到那是正直与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般的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师:如果没有对眼神的观察,作者是无从获得这种感受的。

生: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师:通过语言的观察对先生的认识加深了。

生:鲁迅先生对作者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这件事情太出作者的外了,所以他感到惊奇诧异。对面前的这个人的认识又加深了。

师:这说明由于对人物了解加深了,观察的感受也就加深。反过来,作者的感受加深,就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

师:我们再看作者对鲁迅先生的观察除了上面讨论的那些外,还有别的方面吗?

生:还有鲁迅先生向作者解释为什么收他一块钱,使作者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是一个热情帮助进步青年的人。这是语言观察。

师:以上谈的,是作者与先生偶然见面观察到的情况,我们称这种观察为直接观察。(师板书:直接观察)它是我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途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靠看书板、读资料、听广播等渠道来认识事物的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就叫间接观察。我们看作者认识鲁迅有没有间接观察的成份?

生:有。当作者看到〈毁灭〉的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时,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生:从本篇中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这句话里可知作者经常读鲁迅的作品。

生:作者说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一一这也证明作者读过介绍鲁迅的文章。

生: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这里也说明作者间接认识了鲁迅。

生: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

师:很好,这些都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间接观察。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短时间里对先生能了解得那么深,原来他是把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合起来。(师板书:间接)

三、小结全文,主题升华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观察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情、举止的直接观察和通过书刊了解人物的间接观察,了解认识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运用这些方法观察人、了解人,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篇8:《一面五星红旗》教学案例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海外中国留学生在一次漂流旅行中发生事故, 他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 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 毅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 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祖国的尊严, 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重。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本, 紧扣我校的“11256”课堂教学模式, 采取“导、学、展、结、拓”五步教学法。突出“学生、目标、内容、展示、练习、评价”这六方面的分层教学。

【学习目标】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 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 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 能在朗读中感悟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课前准备】

1.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播报, 彰显班级特色

师:有请今天的播报员为我们播报。 (学生鼓掌欢迎)

播报员:小朋友, 三年级一班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我是广播员朱××。今天我们班的葛××同学把我们班的图书一角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 希望同学们今后看完书, 也像她一样, 把书摆放整齐。马××同学在校园里捡到一元五角钱交还给失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我们组的龙××, 同学们夸一夸他们。

龙××:“我要向你们学习, 希望这种精神在我们班继续发扬下去。”

播报员:小朋友, 三年级 (1) 班的小喇叭广播完了, 下面有请刘老师给我们上课 (学生鼓掌) 。

二、激情导入, 提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的录像。

2.教师导入:同学们, 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 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 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4.引课题:是呀, 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自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有关这面红旗的许多感人的事就层出不穷。五星红旗在一位身处异地的中国留学生的身上, 也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请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一面五星红旗)

三、结合前置性小研究, 初读课文, 学会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 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识字。

a.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 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 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 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b.轮读生词卡片, 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 互相纠正字音。

四、再读课文, 品词析句, 升华情感

1.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 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解决。 (由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教师参加个别小组的学习,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1) 第一组的学生全部上讲台前汇报。

第一组的组长:现在由我们组给大家汇报并出示句子

a.“我愣了一下, 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b.“我愣了一下, 然后看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第一组组员1:我给大家领读

第一组组员2:我认为第二个句子比较好, 因为第一个句子有“久久地”“凝视着”这些词加以修饰。

第一组组员3:我来补充, 我认为凝视可不是一般的看啊, 他是聚精会神地看, 他是专注地看, 他是深情地看。

第一组组员4:我也想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播放 (五星红旗在不同场合下出现的图片)

(2) 第一组汇报的同时,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评价。

生评价:我认为她朗读的声音很好听, 如果能再深情一点就更好了。

(3) 第二组汇报:第二组长出示句子:“我摇摇头, 吃力地穿上大衣, 拿着鲜艳的国旗, 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第二组的组员1:我想朗读这个句子。

第二组的组员2:我画出了这个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有:摇、穿、拿、走。

第二组的组员3:从这些动作词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留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二组的组员4:我从“趔趔趄趄”这个动作中还看出他态度很坚决。

其他组补充:我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 中国留学生宁死也不拿国旗换面包。

第二组的组员5:我来表演“趔趔趄趄”“吃力”, 然后点评。学生表演。

生评价:他表演得还不够。没把中国留学生宁可饿死也不拿国旗换面包表现出来。我也想表演。 (学生表演)

2.带着对中国留学生和面包店老板的敬佩之情动情朗读课文。

3.选一组学生, 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

4.全班评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深刻感受到中国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热爱, 对祖国的热爱。你们是不是也想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六、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一文, 记叙了一名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 拒绝用五星红旗来换面包, 维护了国旗的尊严,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从而赢得了面包店老板的尊重的一件事。

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品读、表演等形式, 在教学中, 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 让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小组补充, 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上我主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读, 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汇报时只找了两个组进行汇报, 其他组进行补充, 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真没想到孩子们的兴趣如此之高, 真没想到孩子们的表演如此精彩。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班的憨××, 平时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 读课文也是结结巴巴, 没想到他能把中国留学生这个角色演得如此逼真, 把中国留学生趔趔趄趄、吃力的动作演是惟妙惟肖, 赢得了全班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学生评价性的语言还有待提高, 不够多元化。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学生在汇报时, 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锤炼。组与组之间的衔接还有待加强。

上一篇:协议离婚的程序怎么走下一篇:XX年扶贫办综治维稳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