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课堂

2024-05-24

数学加课堂(通用14篇)

篇1:数学加课堂

《加减混合》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教、学具准备 例题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3+2=

4-2-1=

2、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1、教学天鹅例题1。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师: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学生齐读算式,请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2、教学天鹅例题2。

演示:先有4只天鹅,把其中2只移开,演示飞走。问:有4只天鹅,飞走2只,还剩下几只?怎样列式?

板书:“4-2”。

演示:在黑板上又贴3只天鹅。

师:又飞来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把刚才的算式接下去写完整? 学生答后老师在“4—2”的后面接着写“十3”。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3、小结: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师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练习十五的第2题。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

篇2:数学加课堂

⒉出示例5 求385与765的和。

学生读题

师:求两个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85+765=

⑴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⑵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的例5,对照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并且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展示):

①相同数位怎样?

②从哪一位加起?

③百位上的小1表示什么意思?

④为什么千位上要写1?怎么得来的?

教师着重强调: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

⒊做一做:

①笔算下面各题。

465 596 2729 975

+389 + 87 +3684 +9025

②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75+765= 847+1368=

三、巩固练习

⒈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8607与999的和是多少? ②比431多569的数是多少?

8607+999=8506 431+569=1090

8607 431

+ 999+ 569

8506 ( ) 1090 ( )

⒉填空题。

笔算加法时,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都要向前一位进(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 )。

⒊思考题。

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8

+△□

△□8

从个位数上看可能是4,也可能是9,再根据△肯定是1,能够得出○不可能是4,否则百位上两个数即使再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的和也不能超过 10,所以可以得到△=1,=9,再从十位上的数可以得到□=0。整个算式就应该是:

989

+ 109

1098

四、接力游戏

游戏规则:

每一组选出三位同学作代表,在讲台前排成四列纵队,

每个组的第一位同学先算出前两个加数的和,把笔交给第二

位同学;第二位同学根据第一位同学计算出来的和算出中间

两个加数的和,再把笔交给第三位同学;第三位同学根据第

二位同学计算出来的和,算出最后的得数。老师喊“开

始”,第一位同学才开始做,其他同学为本组的代表喊“加

油”,看哪个组做得又对又快。最后,哪个组得冠军,老

师就把这个“奖杯”奖给你们。

(选人排队后,出示黑板上跟右图相同的四条题单) (游戏题单)

老师宣布:游戏开始!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加法,在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

篇3:数学加课堂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加法的算理, 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准备迁移

师:你们会计算下面这个算式吗?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 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练习。

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师: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师板书)

(评析:很简约的一个复习环节, 却为后续新知的学习提供了方法的借鉴。)

二、适时迁移, 感悟算理

⒈改变加数, 形成新知

师:把上题中的第二个加数41换成47, 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师巡视, 发现不少学生算对了。

师:你算出来是82, 你是怎么算的?

生:30+40=70, 5+7=12, 70+12=82。

生:5+7=12, 30+40=70, 70+12=82。

(评析:把41改成47, 让学生逐步从不进位加法过渡到进位加法。学生的表述基本上是对的, 但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2.利用学具, 展示算理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用小棒图来验证一下。

师课件出示小棒图:第一排3捆和5根小棒, 第二排4捆和7根小棒。如下图所示:

师:请看小棒图, 你会先算什么?

生:后面这些没捆的小棒先算。

师:怎么算?

生:先把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几根?

生:12根。

师:这12根怎么捆?

生:先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 剩下的2根摆在一边。

师课件演示相应的过程:

师:现在图上有几大捆?几小根?

生:现在有八大捆, 两小根。

师:这八大捆怎么来的?

生:把刚才新捆的一捆移动前面, 就有了八大捆了。 (师课件演示如下)

师: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82根。

师:这8怎么来的?

生:7捆加1捆就是8捆。

(评析:用小棒图演示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演示, 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表象有了充分的感受。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了“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

3.结合竖式, 沟通算理

师:如果要列竖式计算, 该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生:从个位算起, 因为刚才的小棒图是先把零散的小棒先算, 这些零散的小棒是在个位上的。

生:先把零散的凑成整捆的, 所以应先从个位算起。

师:对, 我也认为应该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2, 那这个12怎么写呢?

生:先在个位上写2。这个1写到前面去?

师:怎么写呢?数学上一般把这个“1”写到“4”的右下角。结果如下:

师:十位上怎么算呢?

生:3+4+1=8。 (师板演如下)

师:为什么要在“4”的右下角写上“1”?这个“1”表示什么?

生:这个“1”其实就是10, 就是12中的10。

生:因为10根可以捆成一捆, 所以要向前面进“1”。

生:这个“1”没地方写, 所以就写在“4”的右下角。它其实表示10。

师:现在, 你想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什么?

生: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

(评析:有了上述小棒图的演示, 学生对“从个位算起”这一方法基本能够认同, 同时对“满十进一”中的“1”有了初步的理解。当然, 教师规范的板书对学生的正确书写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4.比较异同, 明晰重点

师:请再次观察下面两个竖式,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都是从个位加起。

生:左边的竖式不用进位, 右边的竖式要进位。

生:右边的竖式要“满十进一”。

生:要把“满十进一”中的“1”写在十位的右下角。

师:什么是“满十进一”?

生:个位上满十了, 就要向十位进1。

师:对, 个位上满十了, 就要向十位进1。所以, 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加法”。其重点就是“满十进一”。 (板书课题和重点)

(评析:通过比较, 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做, 可以更好地突出本次课学习的重点——“满十进一”。)

三、及时巩固, 掌握方法

1.想想做做

2.列竖式计算

3.改错题

4.解决问题

(1) 二 (1) 班和二 (2) 班一共有几人?

(2) 二 (3) 班和二 (4) 班一共有几人?

(3)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评析:第1题重在竖式计算;第2题重在完整计算;第3题重在以错例强化新知;第4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总评】

现行的计算教学一般关注算用结合, 即以用引算、以算明理。但这节课的教学却一反常规, 抛弃了以用引算的场景, 而是从迁移的视角切入正课, 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学环节很简约。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有三个, 即复习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复习导入环节从一个纯粹的计算题开始, 但目的却非常明确, 即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新课教学环节着力于突破“满十进一”这个算理。巩固练习环节着力于计算技能的掌握。这三个环节紧紧围绕新知展开, 没有任何多余的情节, 显得很简约。

2.新课环节很充实。

新课环节分为四个层次, 即改变加数, 形成新知;利用小棒, 展示算理;结合竖式, 沟通算理;比较异同, 明晰重点。第一层次, 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并不新。第二环节利用小棒展示计算顺序及“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第三层次, 结合竖式, 沟通“满十进一”这一算理。由于做到图式结合, 学生能够轻松感悟。第四环节,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新课新在哪里。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 有效突破了“满十进一”这一教学难点。因此, 从整体来看, 新课教学显得很充实。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篇4:数学课堂先“减”后“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得与失 新课程理念

得与失、传承与创新,仿佛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偏偏事物又是在矛盾的作用下才不斷向前发展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和处理得与失的矛盾非常必要和有价值。

凡事必有得失,没有失就没有得,没有得就没有失。好比新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相比,得算法多样化,失算法最优化;得数感、直觉思维,失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虽然这些不是绝对的,但不可否认这些现象确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至于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划分,在具体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或许才是课程改革的真谛所在。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意在抛砖引玉,形成共识。

一、教师讲解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表述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不可否认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严密性,但我仍然更钟情于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果说文科的学习是“读而知之”,那么数学的学习则是“思而知之”。因为数学的学习,学习者必须通过思维,把新知识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

传统的数学教育存在以下倾向:①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思维,表现为教师的过度分析与学生的反复操练。②以教师提问代替学生质疑,表现为老师的琐碎问题与学生的亦步亦趋。③以思维结果代替思维过程,表现为老师的越俎代庖与学生的囫囵吞枣。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思考得太少。

许多知识是学生无法独立思考的,教师的大包大揽从表面上看提高了效率,但从长远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爱因斯坦曾这样看待学习:“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学生得到的是前人知识的积累,失去的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是一个人在面对、认识、解决问题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思维是一个人内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无法传授思维能力,较多的是传授解题思路,传授思维经验。数学思维发展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讲授,教师讲得越清楚,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就像一个孩子吃食物,吃的食物越精细,越不利于孩子咀嚼功能的增强和肠胃消化水平的提高。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相信每位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第一次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学生就能发现、理解乘法对加法最有分配律,例如学生在探究25×12时,如果老师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肯定会有学生说25×10=250,25×2=50,250+50=300。并且其余学生对这种方法也是非常认可的。但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反而不能理解,并且极易与乘法结合律混淆。究其原因,我一直认为是教师把学生教糊涂了,上学期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权衡之后放弃了传统的归纳法,而是让学生从算理的角度来理解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学生看见55×47+45×47,脑海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思考“55个47加45个47,也就是100个47。这样设计学生虽然说不清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过程特别简便。

二、最优化与多样化

考试提倡标准化,因为考试答案是唯一的,数学试卷甚至可以用电脑来阅卷,但生活中却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不会有标准答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追求最优化也不应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记得丘学华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向下面的老师们提问:“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听课教师的回答与丘老师不谋而合——“主体”。确实,现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已深入广大教师内心,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典型课例。课改前的数学课上到这,主要是想方设法体现直观性,演示、操作,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周长的意义,从而达到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抽象与概括。新课程的课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主探究的成分,计算方法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毫无疑问这是知识目标的重点,无论教师是否把它写在教学设计中。它真的这么重要吗?真的不可或缺吗?到了高年级,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之后,让我们回头再来审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不是长方形的周长),我们会发现:这个公式除了混淆学生的记忆之外,没有任何作用。但我们在引导学生概括时却要学生坚信这是最好的办法,唯一明智的选择。

三、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从辩证法的视角看,人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在个性化的同时社会化的过程。原来的教学倾向于整齐划一,方法追求最优化,答案追求标准化。结果是得到了共性却失去了个性,将教育从农业变为工业。

篇5:数学加课堂

练习十二(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并熟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迁徙类推的数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点:

进位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练习十二,1

(1)学生先说出每题得数的十位上是几,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4人上黑板板演。

(3)全班批改、交流计算过程。

2、练习十二,2

(1)学生独立改错。

(2)提问:每题的计算错在哪里?正确的竖式是怎样的`?

(学生上黑板板演)

3、练习十二,4

(1)学生独立填表。

(2)提问:你是怎样填的?(25+48=73(个))

4、练习十二,5

(1)提问:原来有多少袋牛奶?(44+28=72(袋))

(2)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指名交流)

一、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布置作业

书第87页,3用竖式计算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1)

25+48=73(个)

44+28=72(袋)

练习十二(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6-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理解进位加的竖式计算过程。

2、能正确地、熟练地口算出已经学过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练习十二,6

(1)学生独立口算。

(2)开火车核对答案。

2、练习十二,7

(1)学生独立比较。

(2)指名说说判断方法。

3、练习十二,8

(1)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

(2)指名8人上台板演。

(3)全班交流核对。

4、练习十二,9

(1)指名说说哪几题得数大于80,并简单说说判断理由。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4人上台板演。

(3)全班交流、核对。

5、练习十二,10

(1)出示情境图。

(2)提问:一共做了多少个?(35+15=50(个))

(3)指名交流,并说说计算过程。

二、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2)

篇6: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时间很短,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

篇7:二年级数学连加教案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篇8:整式加减中的数学思想

一、整体思想

例1若2a-b=2,则6+8a-4b=________.

分析:观察待求式和已知式中a、b的系数,我们发现:待求式中a的系数是已知式中a的系数的4倍,b的系数是已知式中b的系数的4倍,因此8a-4b必然是2a-b的4倍,于是可用含2a-b的式子表示8a-4b,然后采用整体代入求值.

解:6+8a-4b=6+4(2a-b)=6+4×2=14.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8a-4b变形为4(2a-b)的形式,这要通过观察待求式与已知式中含有字母的项的系数关系,然后逆用乘法分配律实现.

二、转化思想

例2已知x2-xy=-3,2xy-y2=-8,求2x2-4xy+y2的值.

分析:由已知条件无法求出字母的值,需要另辟蹊径.注意到两个已知式中都含有xy项,于是可将待求式中的x2项和y2项都用xy项表示出来,其中的xy项必然能够相互抵消.

解:由x2-xy=-3,得x2=xy-3,由2xy-y2=-8,得y2=2xy+8,代入待求式,得

2x2-4xy+y2=2(xy-3)-4xy+(2xy+8)=2xy-6-4xy +2xy+8=2.

点评:解答类似本例问题的关键是从两个等式中找出含有相同字母的项,然后将含有其它字母的项都用含有这个相同字母的项表示出来,再代入待求式,则其中的字母部分必然相互抵消,从而求出待求式的值.

三、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例3已知a-2b=-2,则4-2a+4b的值是()

A.0B.2C.4D.8

分析:注意到已知式对字母a、b的取值没有限制,因此可对其中一个字母取特殊值,这样可以求出另一字母的值,然后将字母的值代入待求式即可.

解:在等式a-2b=-2中,令b=0,则a=-2.将a=-2,b=0代入4-2a+4b,得

4-2a+4b=4-2×(-2)+0=4+4=8.

点评:在对字母取值时,要尽可能使运算简便,如本例中取b=0,那么4b的值一定是0,这样可以减少运算量.同学们也可取其他特殊值进行计算,并比较其解法优劣.

四、对应思想

例4如果3x2n-1ym与-5xmy3是同类项,则m和n的取值是()

A.3和-2B.-3和2

C.3和2 D.-3和-2

分析:由同类项的概念可知,字母x和y的指数分别对应相等.

解:由同类项的概念,得2n-1=m,m=3.所以2n-1=3,n=2.答案选C.

点评:在运用同类项的概念解题时,一般要抓住“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并据此列方程求解.

例5使(ax2-2xy+y2)-(-x2+bxy+2y2)=5x2-9xy+cy2成立的a,b,c的值依次是()

A.4,-7,1B.-4,-7,-1C.4,7,-1D.4,7,1

分析:将等式左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后,对应项的系数必然相等.

解:已知等式左边整理,得(a+1)x2-(b+2)xy-y2=5x2-9xy+cy2.

根据对应项的系数相等,得a+1=5,-(b+2)=-9,c=-1.

即a=4,b=7,c=-1.答案选C.

点评:注意本例中的a,b,c应看成字母形式出现的常数,它们在多项式中扮演的是“系数”的角色.

五、归纳猜想思想

例6王婧同学用火柴棒摆成如下的三个“中”字形图案,依此规律,第n个“中”字形图案需_________根火柴棒.

分析:先数出每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然后从中发现规律.

解:第一个图形有9=6×1+3根火柴,第二个图形有15=6×2+3根火柴,第三个图形有21=6×3+3根火柴,……,因此第n个“中”字形图案需6n+3根火柴棒.

点评:发现“图案序号每增加1,火柴棒增加6根”,这样便于将不同图案中火柴棒的根数用含有相同规律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归纳和猜想出第n个“中”字形图案火柴棒的根数.

六、数形结合思想

例7如图,用围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摆图形,则摆第n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是()

A.5nB.5n-1

C.6n-1 D.2n2+1

分析:观察图形,从图形的形成过程入手寻找隐含在其中的数学规律.

解:每个图形由6条边组成,其中围成每条边需要(n+1)枚棋子,6条边共需要6(n+1)枚棋子,由于处于三角形上面顶点和正方形下面两个顶点处的棋子都被重复计算了一次,都应减去一次,而处于三角形下面两个顶点(也就是正方形上面两个顶点)处的棋子被重复计算了两次,都应减去两次,所以第n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为6(n+1)-3-2×2=6n-1.

篇9:数学加课堂

关键词:教学活动;加减;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2-1新课程标准在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主体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了突破,因此,从事实践层面的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做做“加减”法,使得学习效果能更优化。

一、增加直观演示,减少空洞说教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抽象空洞的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图片、实物、投影、演示乃至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巧设情境、缩短时空跨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在教相遇问题应用题“小军和小红同时从家里相对走向学校,小军每分钟走5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我让每位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学具,两只手分别握着“小军”和“小红”,老师提出要求:“听口令后同时按要求走,走时每位同学口中喊口令,5分钟后停止,并且不要动。”学生按要求演示,演示完,老师问:“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两人5分钟所走路程的和。”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讨论解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在有趣的演示中感悟并掌握了两家相距的路程就是两人所走路程之和的知识点。

二、增加实践操作,减少理论灌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果老师一味追求理论化,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则等灌注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我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的,这里的“做”就是教师要把抽象化的事物具体化,把抽象的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例如:为了证明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先让学生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让学生沿对角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把两个三角形比一比,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得出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我接着说:“你能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试试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拼出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我逐一把学生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追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从你刚才所做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这只是一节练习课中的小高潮,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这样的发现是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发现,是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增加小组讨论,减少被动接受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小组讨论也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讨论,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在相互启发与争论中,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力,使学生学会了探索,尝到了成功喜悦,培养了群体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出示题组: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想想○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58+12○12+58,

420+70○70+420,

423+235○235+423。

先让学生计算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里填写上符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这些例子里可以发现什么规律?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以下共同点:①都是两个数相加。②数不变。③和不变。不同点:加数的位置不同。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数相加,变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这个问题的话,可能会不全面,有遗漏,所以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学生才得出全面的结论,而且语言也会严密、科学、准确。

四、增加肯定鼓励,减少否定批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几句简单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从此激情高昂,信心百倍,也可以使学生淹没在失败之中,从此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因此,我们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给学生多一些肯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学生回答得好就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行”;学生提出了好的问题就说:“你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讨论。”学生回答一般就说:“请继续努力,相信你会回答得更好”;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就说:“你再仔细考虑一下,相信你会想出答案。”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扬”和“鼓励”,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学生也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篇10:数学加课堂

本周,学校的“师带徒”随堂课,我讲授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课程讲完后,听课老师随机对本节课我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指点和建议。周三教研课上,我也简单的谈了谈了对本课的说课和自己直观的感受和教学反思。

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随堂听课,由得知消息后的紧张焦虑,到“硬着头皮”迎头而上的积极准备,再到后来下课铃响起的那份短暂“轻松”,真的好似梦一场。而在上课过程中自己所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老教师的那份独到见解、直击要害,更是让我心服口服,收益良多。

虽然之前自己有两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其中有些困惑也是时常为难着我,比如:抓不住重点、如何轻松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积极有效的发展观察能力等,仍是我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自己的直观感受就是自己在某些环节过于心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急于替代学生说出答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一股脑的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这节课的讲授,让我觉得最幸福的是,课后马老师给我提出的几点问题,直击要害,简明有用,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并干净利落的指出。首先是在出示例图时,一个简单的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是件什么事情,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笔算加法不仅要关注竖式,在常规练习和讲授中,问题情境的单位,以及横式的写法也是需要注意的,也给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数学习惯。最后,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无意识的反复重复,其实是无效的,这样其他孩子的专注能力得不到发展,听别人说话的理解能力也得不到发展。马老师提出的建议里说道:“遇到关键的、重要的`句子,可以问别的孩子是否听懂,能不能重复?来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结合自己的这节课,也反思之前的所有课中,前辈老师给出的建议和指点是十分适用的。

周三的教研中,除了对自己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其他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授课过程和方式,各位前辈老师,从方方面面来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方法,自己也收获多多、记录满满。在以后的课堂里,自己也可以学着加以灵活的运用,扬长避短,逐渐做的更好。

篇11: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

1.认识和理解逻辑图式。

2.在游戏流程中,能根据预先给出的专业指令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分析和运算,并正确记录。

3.经历自己选择、自我设计、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4.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

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学会一种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逻辑图式,专业指令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棋、数点块、逻辑图、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知(贴近生活现实,引发学生共鸣)

师: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下游戏棋,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下游戏棋。一边下一边想,下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同桌下游戏棋)

师:请大家谈谈游戏棋中的数学(实物投影仪显示游戏棋盘)

生:“小心马路游戏棋”中,如果进入9号格就“违例驶入停掷一次”,假如同学掷的3和6,我就比他少行了3+6=9(格)。如果我已行到88号格,数点块掷了6,那么88+6-90=4,90-4=86,我就退到86。

师:小朋友不只会下游戏棋,还在游戏棋中找到了好多数学知识,真不错。我们刚才看到,游戏棋有好多种,不同的棋盘有不同的规则。下棋时必须依从规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新的棋,请大家找一下,它与我们刚才下的棋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显示:逻辑图式,记录表。规则:1.本棋由2~4人合作下。2.先掷三个数点块,再将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3.依从图内指示加或减。4.将得到的结果登入表格。)

二、领悟新知(初次探究,整体感知)

师:小朋友找到了新棋与其它棋的不同地方,大家也一定想在新棋上下棋。老师请教一下小朋友,下棋前应该做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这棋怎么下?(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棋盘和规则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自由提问,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解答)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已知道新棋的下棋方法。下面就请一个座位上的小朋友合作下新棋。(学生二人一组下棋)(抽几个组演示下棋的过程)

师:小胖和小丁丁今天和我们一样,也在新游戏棋上下棋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下的。(多媒体演示)

师:看了以上几个小组下的棋,你喜欢哪个组的下棋方法?谈谈你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争辩)

学生归纳:下游戏棋的方法:

1.用三个数点块掷出点数。

2.根据掷出的点数造一个三位数,并登入表内。

3.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大于500,就减去350。如果造出的三位数小于500,就加上350。

4.把计算结果登入表内。

三、运用新知(再次探究,拓展新知)

1.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在下新棋时,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学会了新本领,真能干。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下一局棋,然后比较一下谁得到的结果最大?谁得到的结果最小?(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题)(学生交流,师将学生所讲结果分别板书于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栏)

2.竞赛活动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自己一局棋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而且我们看到各局中的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是不同的。那么大家认为在这副棋中有没有最大结果和最小结果?(媒体出示教材第2题)

师:下面我们来一个竞赛。请大家以四人一组去找,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准。

(交流评价,对答案正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四、深化新知(求异探寻,发展知识)

师:小朋友,我们下的游戏棋有不同的棋盘,这是叔叔阿姨们设计的。今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新棋的许多特点,来设计一张新棋盘,当一个小设计师,好不好? 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棋盘。展示设计的棋盘。评奖。

五、总结

篇12:数学加课堂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1、对《加、减法的笔算》所处的位置、在整册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分析都比较到位。

2、本课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真计算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题的过程,经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并对所研究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本课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的很透彻,还注重了学习的梯度,循序渐进地展开。

个人建议:

1、由于学习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细节,例如可以添上:能认真、正确书写竖式的格式;

2、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法则;

3、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进行描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在《加、减法的笔算》案例中,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了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预备能力和目标能力,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能力基础、学习风格等;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例如,以实际情境引入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玩具超市,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篇13:数学加课堂

一、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发挥情感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搞好与学生关系方面有着先天性优势, 因为语文教师接触的文本较多, 情感较为丰富, 师生关系应该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现, 在友善互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体现, 在师生共同努力、共同生活、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建立。

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 平等待人;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与学生交流, 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学生没有压力, 才会乐于学习。教师要低下身子, 多与学生沟通, 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 跟他们交朋友。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教学中一定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 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教师平时对学生态度的结果, 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意, 他们就会信任教师, 表现在课堂上则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活动一致。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学生的内驱力就会得到激发, 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导”的角色, 很好搭建环境平台、情境平台, 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调动起来。知识的获得要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推动学生进行有意识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只有当学生萌发了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和愿望时, 才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荷塘月色》一文中, 作者融情于景, 在荷塘月色的美中渗透了淡淡的哀愁, 在讲解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后, 我播放了《荷塘月色》的VCD光盘, 通过镜头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 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 使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的景物色调以及朦胧的意境美, 使他们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利用高中语文新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巧妙的点拨,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

首先, 教师要加速理念的更新, 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语文思想方法, 切实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着眼点放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上。其次,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侧重点都应放在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会动口, 会动手、会动脑和会合作的能力上。这就必须遵循语文认知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是这样设置问题的:1.你看了文题后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从文中找出, 林黛玉到了贾府后怀着什么样的心态?3.小组合作, 划出林黛玉所说的话, 并说明黛玉的说话场合及对象。4.在这些话中, 你觉得哪句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5.讨论:黛玉说话处处留心在意, 但她的话有没有前后矛盾的地方?6.探究:与林黛玉留心在意的语言相比, 贾宝玉、王熙凤的语言有何不同?这六个问题的设置有必然联系, 且相互勾连、层层递进,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会自然过渡到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 他们要求获得知识的欲望与动机也不同。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既要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避免使他们频繁遭遇失败的体验, 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又不能影响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 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

四、重视学习目的教育, 使学生学会互助合作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 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 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 看到语文的实际价值, 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 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 让学生明确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 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 对探求语文知识产生了乐趣, 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 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此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合作、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畅所欲言, 让各种思想火花得以交流碰撞, 努力使学生做到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勇于及时修正错误。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 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由此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好, 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 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五、发挥语文评价功能, 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一个不断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 以过程评价为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自我。由于评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通过评价可以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探究之火。充分发挥语文评价功能是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密切联系。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可知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 可见, 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 不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到个性的差异,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篇14:数学加课堂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口算。

8+6 45+7 1+5+1

3+8 69+4 2+6+1

5+7 47+8 3+4+1

2.用竖式计算。

53+21 6+22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師: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用竖式计算,先算什么?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方便吗?为什么?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略)

上一篇:阜南仁和医院护理部与各科室联合会议记录下一篇:廉洁警示教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