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课前导入

2024-06-22

初中英语阅读课前导入(精选9篇)

篇1:初中英语阅读课前导入

浅析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根据高职英语教学要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本文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首先强调了高职英语课堂中导入部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做好课堂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合学生的并且独特的教学方法.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导入的不同方法及注意事项.

作 者:宫雪芳  作者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课前导入  

篇2:初中英语阅读课前导入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一点不假。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大胆地提问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我认为,在导入一篇新课进行教学时,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或出示一幅挂图,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或用播放幻灯、录音等手段,借此吸引学生,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课伊始趣也生”。

一、谈话导入法。

在接触课题时,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同学们,你们当中谁玩过蟋蟀?在知道许多学生玩过之后,我又说:喔,这么多人对蟋蟀都这么喜欢和熟悉,蟋蟀相斗,武打场面是十分激烈的,确实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但除此之外,有人还发现蟋蟀用来休息的住宅也是很奇妙很有趣的,不知你们仔细观察过没有?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来看看它的住宅到底有趣在哪里。由于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审题设疑法。

课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文章的题目可以通过教师的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先板书“泸定桥”三个字,问:谁知道泸定桥是什么样子的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再在“泸定桥”三个字前加上“飞夺”两字,问:你们读了这个题目后,想知道红军是怎样飞、怎样夺的吗?问罢,学生纷纷议论,兴趣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课本开始阅读。

三、新旧联系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的相同点,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兴趣,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情景导入法。

在教学英雄人物故事或写景抒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和幻灯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战友邱少去》前,先让学生欣赏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着听着,当听到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围住了,他没有跳,没有„„时,同学们心情十分紧张,从而进入情景。再如,教《五彩池》一课时,我先挂起一幅自己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好的五彩池美丽景色图,同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看着彩图,听着录音,仿佛真的置身于五彩池之中,亲眼目睹五彩池的美景,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于是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习的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产生了要读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目的激发法。

篇3: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关键词:课前导入,误区,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虽然一般的课堂导入只有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 但是一个好的导入却可以带活接下来的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技巧。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物理这门课, 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 同时, 物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等的培养也具有很多的优势, 因此学好物理这门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将意义非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在上物理课之前, 要努力上好课前导入部分, 争取为物理教学工作开一个好头。

一、课前导入的误区

1.导入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一提到课前导入, 教师就会想到在课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忆, 或者是给学生讲几个学生早就耳熟能详的物理学家的故事, 这样的课前导入事实上很难起到导入应当起到的效果, 并且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导入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很注重课前导入部分, 这当然是好事, 然而问题就是很多教师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过分地注重导入的形式, 而忽略了实质内容。例如, 为了增加导入的趣味性,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 往往严重偏离了物理学科, 让物理导入变成了学生的游戏时间, 这样就失去了物理导入的实际意义。

3.导入时间过长

一般而言,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之间, 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一个导入占用了太多的时间, 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进度。

4.课前导入偏离学生的实际

课前导入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无论是举例子还是提问题都不能偏离生活实际, 否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还会出现反作用, 例如, 当教师利用提问进行导入的时候, 由于所提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 使得教师的问题一出, 班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试想, 这样的导入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一定要努力避开这些误区, 努力让课前导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以便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只要符合这些要求的都算的上是优秀的课前导入, 以下几种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几种导入方法。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1.生活实例导入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 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 我在上到关于热的现象时, 我就从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入手进行导入工作, 像是我们平时打开冰箱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些白色的雾气涌出来、家里用的樟脑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慢慢变小直至最终消失、灯泡用久了会发黑, 等等,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很多学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旦把这些学生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拿到课堂上来讲, 学生立马会产生好奇心, 并迫切想要知道这些现象里到底包含哪些物理知识, 这样不用教师要求, 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也会认认真真地听教师讲课, 以期能够在教师那里获得答案, 满足好奇心。

2.悬念导入法

一般来说, 人们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的时候, 都不希望事先知道结局,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而带着好奇心去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会让活动本身更具吸引力。根据人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上物理课之前, 就可以采取悬念导入法, 教师要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个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边思考边学习的效果当然会很好。例如, 我在上“大气压强”的内容时, 就给大家变了一个“小魔术”。首先, 我拿了一个塑料瓶子, 并在这些瓶子的底部用针扎了很多小孔, 接着再往瓶中灌进去一些水, 然后迅速的拧紧瓶盖, 这时候, 学生就会发现, 水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会从底部的小孔中流出来, 这是为什么呢?我看见学生在下面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 希望能够得到答案, 这时候, 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认真听我接下来所讲的内容, 让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去寻找答案、解除疑问。

3.实验导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实验是一种融合了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等为一体的活动,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这些优点, 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导入。例如, 当我在讲到惯性的内容时, 我就给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首先我拿出一个杯子, 接着在杯子下面放上一块手帕, 这时候,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一旦我把手帕从杯子下面抽出来, 杯子会倒下来吗?”这时候, 大部分的同学说杯子会倒下来, 接着我握住手帕迅速地把它从杯子底下抽出来, 结果杯子纹丝不动地立在那里, 这样, 很多学生都感到很惊奇, 这时候, 我在顺势导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物体存在的惯性所导致的”。通过这个简单的小实验, 学生不但亲眼看见了惯性的作用, 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惯性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 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验导入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来, 例如, 我在上到“杠杆原理”的内容时, 就拿来了两块用钉子钉在一起的木板, 然后我就请学生上来帮我用手把这个木板掰开, 这时候很多自认为力气很大的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上来试一下, 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接着, 我又拿出了一个工具螺丝起子, 接着找了一个比较瘦弱的女生上来用起子把木板撬开, 结果这个女生很轻易地就办到了。通过这个实验, 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杠杆原理的讲解。利用这样一个由学生参与的实验进行课前导入, 起到的效果往往更加理想。

4.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与常规的教学工具相比具有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等一系列的优点, 而这些优点刚好就是课前导入所需要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导入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一个模拟实验, 甚至是一首歌曲, 通过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 自然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 课前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种, 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地去探索、去研究, 会发现更多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篇4: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课前导入

一、课前导入的重要性

“斯克里温纳在他的《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The teachersmost important job might be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learning can take place. The skills of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successful class may be the key to the whole success of a course.” 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恐怕就是创造一切条件使学习成为可能。那么课前怎么组织教学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课前热身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迅速融入学习中来,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上课前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奏。

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越来越受学生欢迎的是热身活动。教师在一上课就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形成愉悦、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课前导入活动不仅能够调节气氛,而且还能复习旧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并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二、课前导入的方法

首先课前做什么最好?

我们传统的课堂每次以读课文或者默写单词开始,往往會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疲乏感。新课程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课前强调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课前的热身活动(warming up)显得尤其重要。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课前的热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唱英文歌曲(Sing English Songs)。英文歌曲可以用学生学过的简短、易懂的汉语歌曲旋律,学生谱以新的英文歌词吟唱,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当然所选的歌曲应和后面的教学主题相贴近。

(二)值日生报告(Duty report)。值日生报告可以由简单的句式表达到较为复杂的句子表达,可以采用自我介绍、小故事、小幽默的形式来逐层深入,培养口语英语。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话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自由会话(Free Talk)。自由会话可以由学生给教师提问题,教师来回答;或者教师谈论学校活动,同学小事,社会新闻来使学生参与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以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话题,如“My favourite season”“My family”“My school”等,让学生提前准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及培养学生语感和胆量。

(四)新闻播报(News report)。新闻播报可以让每节英语课都有学生按学号进行准备,播报的内容必须要是最新的新闻,学生必须整合新闻材料并脱稿播报,播完可进行提问,检查听众的收听情况,新闻材料留底稿,最后汇编成册进行展示。不过这个形式的课前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最行之有效的是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前导入活动。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学期计划,使这些课前活动成为一个project,持之以恒。

再则,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状态?

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课堂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它或多或少决定了这堂课的成功与否。老师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可能不再存在任何纪律问题。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幼稚,已经不再喜欢各种可笑的比赛或者游戏了。其实,游戏自古以来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大人。在课堂开始,就可以设置一种竞争状态,告诉学生这堂课的竞争结果和奖励规则,并实践它。当然每次的比赛形式可变化,比如分小组,或者按照座位排数,等等。

那么,老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起着促进作用呢?

老师应该按照活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平等的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我们学校,每班一般有40个左右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班级,老师要组织和管理课堂交际活动是有难度的,而且学生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最好的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般四人一组),以便于管理,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内向的学生来说,会有更多练习的机会。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分开,让他们自由选择搭档。除此之外,为了便于管理,老师应该在每个小组中选一位老师助手,以便协助老师组织课堂交际活动,并迅速地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在我看来,老师助手应该轮流指派,以便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当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出现错误时,老师不必马上给予改正,相反地,老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正如我们前面所强调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十分有益。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清楚怎样控制课堂活动,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避免出现那种混乱的局面或冷场的现象。新课程英语的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新课程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前的组织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轻快和谐、平等安全的课堂氛围。能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不仅有好的情绪和注意力,而且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被激发。

参考文献:

[1](英)斯克里温纳《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篇5:木兰诗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篇6: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前导入设计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本国的母语文教学,同时也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有更高要求。本论文通过对已有的汉语课堂教学课前导入环节的总结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汉语;教学;课前;导入引言

一、课前导入方法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汉语课堂教学的导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我国的汉语母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所以,在汉语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一个多重角色。对于课堂的导入设计一方面包括课前的新课导入,一方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中国文化的导入。所以,在这儿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课前的导入设计。目前,常用的导入方法主要有一下几类。

(一)物品展示导入

1.图片展示导入对于初级汉语和中级汉语学习者,他们的汉语水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的课前导入方法。比如这节课,我们是一堂讲关于“花卉”类的词汇课,教师不可能把一大盆花搬到教室给同学展示,然而又不可能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说,这节课我们要讲什么。这个时候用美丽的花卉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对这类事物感兴趣,同时对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实物展示导入教师在讲解与具体实物相关的课程的时候,可以先教学生生活中常用、常见、常听的事物,可以将实物带进课堂。[1]如讲解“春卷”“饺子”“包子”这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的时候,用语言是很难描述“春卷”是一个什么东西,是一种怎么样的食物。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做好的春卷带到教室让学生品尝,在同学们品尝的同时,就可以乘机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美食,今天我们就将学习其中的几种。

3.绘画导入法绘画导入也是物品再现的一种方法。同样是上动物课,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一种动物,让同学们通过简笔图画来猜猜动物的名字。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趁着学生的兴趣劲引入讲解关于本课的知识。

(二)多媒体方法导入

1.歌曲导入法多媒体的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已是屡见不鲜了,虽然不主张多媒体课件的随意滥用,但是课前导入方面,我们还是可以适当采用这个方法做媒介的。比如教师在上关于中国古典乐器的文化课的时候,就可以以一段优美的乐器演奏曲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听觉效应,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2.影视导入法影视导入的方法,更多情况下是适用于文化课程的导入。播放影视导入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视觉效应,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启动积极情绪。比如老师要讲解古典成语的时候,就可以以影视作品为导入。用多媒体把成语故事以影视作品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要注意一定要配有学生的母语语言。

(三)话题导入法

1.提问导入课前讨论和课前提问也是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比如我们在讲解《元宵节》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提问导入的方法,问一下学生,他们自己的国家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节日呢?或者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

2.话题导入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就会把关于这堂课的某个话题提炼出来,让学生进行课前讨论,同时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长短的问题,这种导入方法最好在中高级班使用。

(四)设疑导入法。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意境”。提出学生不能单独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方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1]例如我们在给初级学生讲解《旅游》这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比如:同学们想去中国各地旅游吗?你们知道怎么出去旅游最省钱吗?等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就会引发学生对这堂课产生的兴趣。

(五)直接导入法一些教师认为,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有时候没有必要进行导入设计。也许课本上早就对这一课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老师也让同学们课前对新课内容进行了预习,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再花时间去进行课前导入设计。

二、目前导入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导入还有的导入根本就没有按照课程的内容来,只是一味的取用导入环节的表面功能,并没有真正的以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导入。

(二)导入的时间过长我们在课前导入这个环节过程中强调的是导入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正常的课前导入一般是3-5分钟左右就行了,而有的老师把课前导入时间用到了10分钟甚至更长,这样就让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例如,有的老师在上《长城》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花了差不多20分钟左右的时间放映视频给学生欣赏长城的美丽风光,虽然课前的导入和欣赏是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来中国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去过长城,即使是没去过也听说过了长城的雄伟壮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进行课前的导入设计。

(三)导入的方式不合理课前导入虽然很有必要,但是导入也要符合正确合理的导入方式。一些老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虽然也是按照该堂课所要进行讲解的内容设计的,但是设计的思路和设计的方法很难与新课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课前导入的效果,同时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怎样提高课前导入设计的有效性

符合学生的兴趣导向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老师的导入设计或者说是上课方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这样的课程设计是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的。

导入时间的合理性作为一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在课前导入设计的时间分配上,一定要把握好。要从课程内容的实际出发,在短时间内,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不要为了课前导入而导入,也不要一味的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延长甚至不合理的利用导入的时间,从而造成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7:初中英语阅读课前导入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这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单元

马的政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师]前面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皇帝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加强皇权的问题上。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古代的西方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生]想!

[师]在古代的西方,人们非常热衷于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建设,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从古希腊罗马那里逐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就称不上真正了解西方。接下来我们首先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方古代文明,请同学们先阅读材料:

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有一本著作,名曰《罗马法精神》,他在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法学家耶林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罗马法与罗马帝国宏大历史有何丝丝缕缕的关系呢,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教师: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浏览两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分别英国的女王和首相,请问他们谁的权力大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这些内容。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620年一艘美丽的“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出发,开始了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船上载着102名怀揣着梦想与信念的清教徒,在茫茫大海上飘荡了66天,途中他们经历过饥饿、疾病、寒冷的威胁,曾一次次在生存和死亡之间挣扎,度过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就要在陌生的新大陆靠岸前夕,他们签署了一份共同的契约,这份契约承载着他们的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对信念的执着即历史上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这则区区不到300字,富有创意的社会公约可看成是美国民主之花盛开的前奏,是理解美国的源头和钥匙。今天美国普利茅斯城决定复原“五月花”号作为一艘展览船,作为普利茅斯移民社会发展的标志。那么,就让我作为船长带领大家乘着这艘复原的“五月花”号,穿越时光,探寻美国先贤们是如何缔造他们的民主之梦?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在欧洲大陆上,有两个强大的国家,它们经历过百年的战争与对立,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二战结束以后,两个领导人认识到敌对只会让彼此陷入战争的深渊,于是两个走向和解,并携手共创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就是今天的欧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呀?它们是怎样走向现代化的强国之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法国和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第四单元近

略、求

主的潮

第十课 鸦片战争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有八幅浮雕,第一幅就是虎门销烟的场景,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虎门销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天下“太平”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天国”是西方基督圣经给世人描绘生活理想。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在建立人间“太平天国”的理想引导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的理想呢?

这个人叫洪秀全。他和他所创立的拜上帝会为人们阐述了“太平天国”的理论。洪秀全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能把中国农民的理想和西方理想结合起来?我们就来了解他是如何组织起百万民众,加入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当中的?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由此导入新课。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是共青团团员了吧?会唱团歌不?在这首团歌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爆发,会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呢?这件发生在86年前的历史事件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同学们回想一下,大革命是怎么走向失败的呢? 学生答: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比如:“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革命面临严重危机。中共是如何孵出小鸡来的?也就是中共如何摆脱危机,使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呢?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 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三、四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 现

国的政

统一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

第二十一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而遭到严重的挫折和破坏,这种情况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发生了全面的改变。“民主政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翻开历史的记忆,这是疯狂的混乱的,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的十年。为什么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从中找寻答案。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七单元

国的对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第二十四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材料一:“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江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在飞机上写下了这首词。材料二:在1971年的一次国际大会上,乔冠华开怀大笑,有西方人士称“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一些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振臂高呼,但一个国家的代表却哀叹:“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教师提问:看材料一,你能想象乔冠华当时的心情吗?看材料二,乔冠华为什么事笑的那么开心?该事件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第八单元 当

局的多

第二十五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展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两极格局。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那么这些多极具体指哪些?又是怎么形成的?这是本节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篇8:基于“课前导学”的英语阅读课

一、传统阅读课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整体上缺乏预习的主动性。问卷中68%左右的学生很少预习,从不预习的学生占12%左右。即使是正常进行预习的学生,自主安排预习计划的非常少。

2.学生缺乏针对性的预习方法。在问卷中,约有80%以上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课文,没有明显的目标。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课前预习也仅仅看看生词表,以应付老师的检查。

3.教师对预习情况难于监控。对于阅读课预习,很多老师只是布置读,没有很好的检查手段。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应付了事的念头。

显然,预习这一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环节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督查,学生同样没有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阅读课预习的“课前导学”设计思路

1.词汇预习。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是掌握英语语言、阅读文章的基础。词汇预习就是培养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用的四会能力。牛津英语教材中词汇量大,尤其是在阅读课中,事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有效地理解生词和记忆生词,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就能扫清单词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低年级的词汇预习要把音标作为重要内容,放在预习导学单中。

2.词组预习。词与词的组合运用非常重要。它是理解句子的基础,比词汇更进一步。习语与语汇的运用为句子文章的理解做好了铺垫。这部分设计可以是词组一览、查找词组、词组释议,词组辨析等。

3.句子预习。词汇、语汇的理解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文章,文章离不开语境。重点句型的掌握与难点句子的突破分析对于文章的理解尤为重要。这部分设计可以设计难句查找,主题句查找,重点句型一览等项目。

4.语篇预习。语篇预习分听读预习、理解预习、语言语法知识预习。听读预习旨在掌握语篇大意,通过回答问题检测理解情况,还可以通过资料查询进行知识拓展。在实际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第一遍可以静听录音,熟悉整体语音语调;第二遍分段听录音跟读模仿,并有意识地用铅笔在轻重读、连读、升降调等地方作标记;第三遍是不听磁带,自己读,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合上书本听录音跟读。这样通过反复听、跟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正确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阅读课“课前导学”的基本要求

1.预习内容需要具体化。预习的要求要清晰,目标指向要明确。可以设计提问,填表等。

2.预习内容必须层次化。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在预习设计时要注意语言知识的层次化,从词汇——句型———语篇。在能力设计和检测习题难易梯度上,要注意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拓展。可以根据学情编制A、B、C档次习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选做。把握课堂容量,一个学案60%以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20%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20%的内容由老师帮助解决。

3.预习任务还需问题化。思维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在英语学案设计中,要注重以问题来进行引导与分析。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四、“课前导学”后的教学效果”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单在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是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比如有学生在导读单第七项my question中提出:本课涉及语法现在完成时,这是一个全新的时态,其含义是什么?结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标志?是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用现在完成时?希望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多给我们讲解这些知识。还有同学写道:本课标题past and present即过去与现在。我看到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表达过去的结构used to do,但我无法确定其用法究竟有哪些,希望老师上课能多举些例子来扫除我的疑惑。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希望能多了解一点香港九龙城的知识。而笔者在批阅了学生的这份课前导学单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如指掌:1)学生单词、词组、句子释义基本过关;2)表示过去式的短语used to do还不是很理解也不太会使用,需要课上多练习;3)有几个重点短语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再锻炼的机会;4)现在完成时这个重要的时态需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针对这份导学单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再进行了一次非常充分的备课,增加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练习,甚至把这些问题都落实到人,该给哪些同学进行used todo的提问,对哪些同学进行现在完成时的练习等等都能根据导学单的情况来设置。

篇9: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前导入策略浅谈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前导入 策略

一、前言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初中英语教学调查发现,初中英语教学效率并不高,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前导入环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课前导入质量较低,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重视课前导入工作,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高质量的完成课前导入工作,以不断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前导入的策略分析

1.情境导入策略。课前导入对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当然,如何实施课前导入工作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上来分析,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在课前引导的过程中,可以以“语言”为基础,为学生创建相应的语言情境,当然,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定,适宜的语言场景才能将学生充分引入到情境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积极,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术质量。

例如,在《I'd rather wear orange》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前引导可以利用简单的英语对话情境来完成,如:

A: What are you working on?

B: I'm trying on clothes.

A: What color of clothes do you like?

B: I like orange.

A: Why?

B: Because the colors are beautiful.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新的词汇、新的句型等,更有利于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众所周知,每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都会将已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个作为突破点,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例如,在课前以以学习过的知识为引对学生进行提问,再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而且,在课前引导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在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导入时,学生也会根据对已经学过知识的思考来拓展思维,再加上提前对课本的预习,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3.游戏导入策略。在进行课前导入的过程中,要本着以激励学生为主,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在游戏导入策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中英语课堂内容等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游戏,以提高课前导入的质量,促进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4.直观导入策略。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种课前导入策略之外,还有一种较为实用的课前导入策略就是直观导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直接引导的主要方式。而且,直观导入策略主要是根据实际要教导的课程内容来进行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并在观察中对其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新知识具有充分的渴望,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率,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的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则必须做好课前导入工作,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行到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前导入策略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情境导入策略、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导入策略、游戏导入策略、直观导入策略等几方面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阿志.注重方法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谈八年级英语的课堂教学[J].时代教育.2013,15(22):114-115.

[2]任锦龙.加强初中英语课程导入的方法分析——以江苏初中英语为例[J].校园英语.2014,12(33):224-225.

[3]蒋燕.试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J].新课程学习(下).2014,02(05):124-125.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的测试题下一篇:中班瑶族舞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