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24-06-24

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用8篇)

篇1: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我市林地面积15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75%。60%的农村人口拥有林地,可以说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加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真正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内在动力将推动林业不断发展。

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速农村产业出规模

1、工业原料林产业。我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全国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速生树种的中心产区,杨树在我市平原地区也生长良好。根据国家“南用、北休、东扩、西治”林业发展方针,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使之成为林区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近期,我市对320国道改造砍伐的杨树的生长、流向、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小头直径10厘米及以上的木材就地交货价600元/吨,主要流向山东、江苏等地;10厘米以下的枝丫材320元/吨,由罗宾公司收购;14年生杨树单株平均材积0.759立方米,年生长收益18.9元。我市“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河滩面积大、土质好,一家农户如能种植1000株杨树,年收入可达2万元,不仅农民增收,而且彻底解决了我市木材加工业原料紧缺的问题,促进我市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2、高产油茶产业。油茶业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如丰城市白土镇江下村的120亩高产油茶林,造林仅六年,平均亩产40多公斤,其收入超过了全村水田的总收入,2006年卖接穗收入就高达16余万元,使农民在经营中得到了实惠;高安市农村人口人均1亩油茶林,每人平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油茶业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中具有明显优势。

3、毛竹产业。我市毛竹面积333万亩,蓄积量3.2亿根,亩平立竹96根,2006年采伐量2389万根,亩年平均产出100元左右,而浙江省安吉县毛竹面积78万亩,蓄积量1.35亿根,亩平立竹173根,年采伐量2500万根,亩年平均产出500元以上。如果我市毛竹经营能达到安吉的水平,可年增加收入14亿元,可见,我市毛竹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开辟林农增收新途径

特色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迅速有机结合的最佳林种之一。我市特色经济林的发展已有成功经验,如铜鼓温泉凤山村圳上组吴唐钱的七亩南方优质早熟梨,2001年下种,2004年试产,当年产量2800公斤,而今年产10000多公斤,亩收益3000多元,总收入近3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靖安的椪柑,奉新、宜丰的猕猴桃,樟树的药材,大部分亩年收益都在千元以上。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过去,特色经济林虽起步早,但因品种劣、规模小、产量低,多数产品处于有展品无商品的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多形式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抓准一两项重点突破,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增强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加强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生产与流通同等重要,市场是核心。我们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以满足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如开发初期,规模小、产量低,要选择采取能迎合主消费群体的流通形式,而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要相应地调整,切实解决有市场没产品、有产品没市场的问题,走出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在组织形式上要以实业公司为主,通过销售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生产,使林业生态产业走销—供—产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路子。

3、建全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科技。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确保良种化,可由县级政府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健全相应的赔偿责任机制;二是建立以林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技术推广体系。直接面向基地、农户或其他专业户推广先进科技,开办各类培训班,传授良种良法模式化栽培技术,确保产品优质高产;三是建立全国商品信息网络。在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对如科技、良种、信息这类商品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以增强自我调节力,使之良性持久运行。

4、发展“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进程。要发展储藏、深精加工、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以带动和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调整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种、养、加、销的利益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

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延伸深度加工,实现梯级增值增效。

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发展林业经济,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资源开发方式,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市地域宽

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然、高雅、保健、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兴起的无景点休闲度假,过过农家生活,品品农家饭菜,成为都市人的休闲时尚,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1、注重保护森林公园和自然景区。把小型自然保护区和村庄的龙脉山、风水林结合起来,融入民俗风情,植树美化,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使之有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景观典范。

2、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实物一般以工艺品为主,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还可与林业生态产业相结合,如请游客下到果园、菜园亲手采摘,使大家不仅品尝到各种绿色食品,更增添了乐趣。

3、高起点规划森林旅游发展。做到生态型施工,防止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如普及对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学能源的利用;推广可降解性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在满足旅客基本食宿需求外,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品的供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处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使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篇2: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较少,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更是难以及时得知。因此,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文秘杂烩网提高抗御气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气象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但要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更要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文秘杂烩网获取自然灾害信息的渠道不畅的问题。现将这次工作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时间:4月8日上午在县农业局召开了座谈会;4月9日、10日分别到了白圩乡村、村、村、爱国村进行了走访调研。

2、调研范围及对象

参加座谈会的乡镇代表有种粮、果业、蔬菜、养殖、水产、农机等专业合社的负责人,白圩乡、李渡镇、三阳集乡、三里乡分管农业的领导;参加座谈会的县有关单位代表有农业局、植保站、林业局、县文广旅游局、县电信局、县移动通讯公司等分管领导。

在白圩乡村、李渡镇焦石村、三阳集乡三居村、三里乡爱国村等四个地方,走访了解了当地农业方面的种养殖大户,并在每个地方走访了20多名农户,开展了问卷式调查。

3、调研反映的情况

第一、通过调研发现,广大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每天都要收看(听)天气预报。现在农村广大群众文秘杂烩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中的天气预报(电视的拥有率达95%以上),其次是从收音机、电话、手机获取气象信息(拥有率约达60~70%)。老百姓如此关心天气预报,主要是农业收成绝大多数是靠天吃饭,老天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农民的一年收成。正如三里乡的种粮大户胡广辉同志所说:天气预报与老百姓密不可分,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农民群众文秘杂烩网切身利益,影响到农民一年的增产增收。如前年七月的一天,省电视台里的天气预报是晴天多云,我们三里在当天下午2点多钟却刮起了大风,下了大雨,使我在外晒的十多万斤稻谷被雨淋湿,损失几万元;还有三里养殖鳝鱼专业户的负责人所讲:养鳝鱼最怕的是秋冬之交的气温突变,掌握不好,鳝鱼会发生感冒而引起大量死亡。因此,他们希望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天气预报准确了,就直接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当前广大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收看电视天气预报,而我县绝大多数的乡村只能收看到中央一台、江西一台及南昌一台的节目,这几个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时间均在晚上8时前播放。由于农民在春夏时节下午劳作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收看到天气预报节目。第三、中央、省、市的天气预报所指的范围广,对本地农业生产指导性有较大的误差,针对性不强,而本地(本县)的天气预报又难以及时接收到。特别是短时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民更是无法获取,更不用说采取防范措施。要想农民及时获取短时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以解决,如:应用县电视台有线电视覆盖率较高的优势,加强本县电视天气预报的广播;建立天气预报电子显示屏;完善农村气象灾害信息队伍,利用手机群发短信的方法直接送到农民手中。

此外,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很多农民都希望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一个科技为农业服务的节目,使广大农民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科学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建议

1、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气象部门要利用现有的科学手段,尽可能把天气预报准确性再提高一步。预报准确性的提高,就是气象科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的最直接贡献。

2、增播天气预报时间段。希望各级政府与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协商,要求各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天晚上8时到9时半这段时间内要增播天气预报节目,以便广大农民及时收看到气象信息。如果重播时间确实困难,电视台也可在此时间段以字幕形式播放。另外,建议县电视台在涉农节目开办过程中增加一些气象科技为农业服务的节目,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秘杂烩网的气象科技知识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

3、各乡镇建立一个天气预报电子显示屏,通过电子显示屏让农民兄弟及时了解当地天气变化,特别是掌握突发性的短时灾害性天气信息。

4、建立灾害性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根据目前的状况,很多需要及时告知广大群众文秘杂烩网的信息不能快速地传递到百姓手中。因此,建议政府建立一个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把需要及时告诉广大农民的信息通过此

平台发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及时、方便、快捷把信息传到老百姓手中的目的。

这个平台的建立,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政府先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单位商定,建立一个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手机短信群发专用平台,通过此平台发出的短信,三家通信单位的手机用户可同时收到此信息。凡通过此平台发布的短信费用由政府负担或

由通讯单位通过插入适量广告收取广告费用等市场化手段筹集,通信单位不收手机用户的短信费。

篇3: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林业发展,生存环境

1 发展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林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林业的主战场, 农民是林业的主力军, 通过大力发展林业, 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 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二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因为林木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 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效能。据实地观测, 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三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大力发展果品, 不仅丰富人们的果盘子, 改善饮食结构, 发展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2 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措施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发展林业, 可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通过构筑农田林网, 搞好村屯四旁绿化、庭院绿化, 能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既能提高农民的自身修养, 又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形成自觉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风尚。

3 发展、保护林业资源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要务

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 首先要保护好森林资源, 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为了利用, 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开发、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使林业成为农民群众致富之源, 同时, 在科学利用中实现自我有效的保护。发展林业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则, 既要切实抓住机遇, 利用好国家政策, 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 使我市林业在数量规模上有一个迅速增长, 更要把质量和效益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围绕建设精品林业这一目标, 努力抓好林业的高品质建设, 大力提高林业效益, 强力推进林业的标准化生产。

4 要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加大林业改革力度,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 尽快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推行林业分类经营试点经验, 加大公益林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补偿标准, 管护经费直接发放到农民或经营者手上。其次, 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 维护林农的合法权益。已经划定的自留山, 稳定农户长期经营权, 允许继承和转让;已经明晰林权的责任山, 要保持稳定;承包到期的, 只要农户愿意, 可续签承包合同, 延长至法定期限。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集中连片有林地和集体林场, 可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将产权明晰到农户。

5 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 争取多方投入

国家对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投入巨大, 大多数资金直接进村入户, 农民增收的效益显著。落实林业各项扶持政策, 适当放宽林业贷款条件, 使更多的林农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森林资产抵押申请贷款。同时, 切实减轻农民等林业经营者的负担。开展清理, 除了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的税费项目外, 市及市以下出台的收费项目应予清理或取消。让利于民, 让农民在经营林业中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6 林业是国土生态安全的主体, 也是绿化、美化山河大地的主体

要把抓好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 (1) 加强生态建设宣传。要充分认识创建林业生态县、生态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多种形式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 形成全社会支持并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活动的良好氛围。 (2) 确保生态建设质量。要严格按照林业生态建设的标准, 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目标, 确保林业建设质量。改善农村现有林网、沟、河、路、渠的林带结构和树种, 增加新的防护林带, 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实施挂牌保护。加强农村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 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园林化。引导和组织农民搞好庭院绿化, 逐步实现农村庭院花果化。抓好乡村公路绿化, 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绿化网络的形成。

林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林业大有作为, 大有可为。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林业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好作用。通过发展林业,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优化农村生态,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森林资源, 绿化美化乡村;发展林业产业, 扩大农村就业;明晰山林权属, 推进民主管理。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挖掘林业潜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陈承.构建林业资源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林业研究, 2011 (06)

[2]何淑红, 丁晓玲.生态林业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林业, 2010 (09)

[3]林国华.推进林业创新创业[J].绿色中国, 2008 (05)

篇4: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坚持以“创绿色家园”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和景观功能,推进村容村貌展现新景象。各地创绿色家园,突出了五项内容:一是村屯绿化,二是庭院绿化,三是沿路、沿河、沿渠、沿塘绿化,四是农田林网绿化,五是近山、远山绿化。短短两年,已见到了明显成效。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市7000多个自然村开展了村庄绿化,基本建成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彩”的绿色家园。辽宁省沈阳市以农村四旁和空闲地为重点,不占田、不拆房、不填塘,平均每村植树1万株,展现出“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树相连”的新面貌。山西省夏县首批选择85个村,大力发展庭院绿化,基本实现了“村外有林环绕、村内绿地成景、庭院花果飘香”的农村新景观。

二是坚持以“建富裕新村”为结合点,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各地在创绿色家园中,不是为绿化而绿化,而是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的关系,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一齐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齐要,在创绿色家园的同时,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东、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山东、河北等省林业产值迅速增长,其中,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省林业年产值均已突破1000亿元,广东省达到1643亿元。江苏省用全国0.7%的林地,实现了全国7%的林业产值。各地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涌现了一大批富裕县、富裕村、富裕户,这次表彰的100个绿色小康县、990个绿色小康村、9162个绿色小康户就是其中的部分代表。苏北邳州市大力培育杨树、银杏产业,2006年全市林业产值达140多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其中林业收入6.3亿元。

实践证明,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找准“创绿色家园”这个切入点,抓好“建富裕新村”这一结合点,就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特殊作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林业市场空间大,产业链条长,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林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市场空间日益扩大。从国内市场看,我国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2006年,全国木材供需缺口折合成原木超过1亿立方米,据预测,2010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将达到1.6亿—1.8亿立方米。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市场需求也十分旺盛,特别是山茶油、橄榄油等珍贵食品价格居高不下。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紧缩政策,优先满足国内的需要。同时,生态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最短缺、最需要大力开发的产品。

——林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特殊作用。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分布在山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当前,我国耕地亩均产出达到686元,农业发展水平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我国43亿亩林地,亩均产出只有22元,仅为耕地的3%。这既是林业建设的突出问题,也是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要解决亿万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必须着眼于山区资源的潜力,特别要着眼于林地资源的潜力。如果能把山区的潜力、林地的潜力发掘出来,必将全面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林业集三大效益于一体,对促进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走的是一条“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给人类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抛弃以往那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新路。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纽带。林业既是农村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对保护和发展农村优美的生态文化景观,为农民群众提供清新空气、洁净水源和无噪音的生活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农村创造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对提供丰富的林特产品和具有农村风土人情的生态文化产品,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致富途径。

——林业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对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作用。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计依靠。农村土地分配问题是影响整个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我国有300多万个自然村,几乎都与林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农村土地利用中,耕地由于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改善了人与耕地的关系和农村人与人的关系。而农村的集体林由于长期实行集体经营,普遍存在地证不符、四至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成为农村矛盾和纠纷的主要集中点。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各地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农群众的山林权属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利益更加直接,广大林农群众直接参与决策,专注林业生产,获得了应有的收益,化解了一系列农村社会矛盾。同时,通过理顺林业生产关系,明显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自发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文明风尚,有效改善了邻里关系、干群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局面的逐步形成。

林业建设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林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5: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同志们:

党委根据我们党员的现状,结合我们前段换届选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党员如何适应新时期肩负的任务,经研究决定把大家召集到这里,邀请包村干部给大家上党课。目的就是通过上党课,进一步解放我们的思想,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我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增强大家在新形势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第一个方面:切实认清形势,增强一名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潮中,我市启动了百村富民、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全民创业等伟大工程,这些工程为我们广大党员施展才智、奉献力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是激流勇进还是犹豫徘徊,是大刀阔斧还是畏缩不前,是乘势而上还是错失机遇,关键就看我们的决择和智慧。我想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能再在犹豫和畏缩中失去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共产党员的本色,用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冲锋在前,勇当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在梨林这片热土上干出一番事业,让老百姓看看啥叫共产党员。实际上,在我镇的共产党员队伍中,不乏这样的先进典型,像西湖的石春喜,做为协会的带头人,不仅自己先致富,而且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还有范庄的张有群、裴城的刘和平等等都是我镇新时期下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这些是我们党员的主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不能否认,在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面我就讲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了。今天来的党员,回想一下,我们村的党员状况、整体素质能不能代表领导核心,能不能代表发展方向,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群众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我们中的许多党员很难在发展经济与保持党员先进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仰,脑子里只有一个观念,金钱至上。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党员工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减小。少数党员,尤其是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形象不好,作风不民主,重大问题决策不听群众意见,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缺乏与群众交流思想,支村“两委”闹不团结,内耗严重,降低了党的威信,影响了部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二是外出青年增多。由于农村相当一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减少;三是不愿让新人入党。个别村支部负责人存在有嫉妒心理,不愿发展新党员,害怕新人进了党员队伍,会顶替自己的位臵。有的支部书记把入党的青年拒之门外,更有甚者,拿党票做交易,入个党,掂点东西,送个礼,才能接纳;四是害怕麻烦。个别支部认为发展党员程序复杂,有怕麻烦心理。五是对党的政治主张宣传不够。支部负责人平时不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只是在需要发展党员时,找几个跟自己亲近的人,使农民对党组织缺乏信心,认识不足。最典型的我镇有一个村,15年来未发展一名党员。许多村党员年龄老化,下面我再具体讲。

(二)不坚持党员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村根本没有开展过党员活动,有的村开展了但不能坚持,有些村开展了但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二是有些不进行党员培训,有些村想开展没有财力,有些村开展了但内容没有针对性,开一次会还得发点钱,不发钱不开会,有些村根本就没有想到。由于长期不开展活动和学习培训,使党员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掌握不够,理解不深,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

(三)党员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老化。我镇45周岁以上的党员565人,占总数的64%,个别村更为突出。在党支部换届选举中,我们的有些村,只能是“瘸子里面挑将军”,我们有个村13名党员,基本上都干过支委,谁上都一样,孙女穿奶奶鞋,照旧。个别村还出现全村党员轮流坐庄的现象,造成当选的党支部书记素质不高,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无法有效统领全体班子,从而出现脱轨型班子。二是党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我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297人,只占28%,再加上平时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理解不透,弄不明白,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拿不下。三是党员结构不合理,科技型、经济型能人的党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具有较专业技术的党员只有41人,只占4%。

(四)党性意识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荣誉党员”和“挂名党员”多。有的认为当党员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需要履行什么职责;有的认为自己无职无权,起不了作用,把入党的誓言、党的宗旨全抛脑后,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甚至认为:现在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党员不党员,只差两毛钱。在我们的极个别村党员几年来甚至连两毛钱也不交,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二是组织纪律淡薄。不少党员经常不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教育机会少,脑子里党的观念、党的利益、党的原则,党的组织纪律十分淡薄。什么义务和责任,脑子里一片空白。三是党性原则缺失。部分党员是“有好处少不了,有害处躲得过”,有的是“农忙埋头责任田,农闲外出赚大钱”,有的是“开会要一趟一趟地叫,党费要一次一次地要”,把党员义务抛之脑后,甚至丧失党性原则,换届选举时拉帮结派,互相争斗,最典型的村连支部都选不出来。有些党员在一盒烟、一桌菜、一捆啤酒、一包方便面、一斤白糖、十元钱面前,就把一切原则、道德、个人意见、神圣的一票统统抛在脑后,从根本上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党员,忘记了自己对老百姓还有一份责任,还有一份使命。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员都要去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存在?是不是在我村存在?是不是应该存在?是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如果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我们能否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村里老百姓对我们会有什么看法,这是我们必须去深思的一个问题。今天大会开始时,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希望大家每天都要在心里默念一篇,让誓言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同时,我们也将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逐步扭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对一些影响较坏的党员,我们将毫不留情将其清理出去。另外,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对五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制定一个指标,以制度管人。

下面我讲第三个问题: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做为一名党员,我们要牢记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正气、正民风。风气本来是自然现象,人们借来比喻社会上和某个群体中流行的风尚、习气。风气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什么东西一旦形成风气,便不令而行,不禁而止。风气有好坏、正邪之分。好的风气,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引导人民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良好的风气,使道德低下的人也可以见贤思齐,村内敢有不良行为,就要受到人们的谴责,承受社会的压力,使这些人脸热,抬不起头。否则,坏的风气使世风败坏,是非颠倒,荣辱错位,正不压邪,坏人坏事得不到制止和纠正,好人也随波逐流,而且一旦形成,扭转起来特难。党风正则民风正,村风正则民风淳。支部行的正,村委行的正的村,则村安、村稳、民安、民富;相反,尤其是个别村庄,风气不正,村里不稳就很难发展。所以我们党员要带头树正气、正民风。

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各村。各村能不能顺利推进,关键看我们的村“两委”班子,也看在座的党员。如果每个村的党员都团结起来,可以说村里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不成的目标。下面我就党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大家提六点希望:

(一)当一个宣讲员,成为宣传政策的模范。

当前,广大群众对国家、省、市“三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涉农法律法规等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有的甚至一无所知,错失了机遇,制约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要注重学习研究,做老百姓的“政策通”,积极向老百姓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市里出台的“三农”文件,里面有许多优惠,把这些优惠告诉老百姓,让他们利用政策、获得优惠,发展致富。并通过基层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宣讲,让群众知国策,懂政策,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当一个示范员,成为科学致富的模范

大家知道,广大群众最急、最企盼的就是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作为党员,要找准与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技术,学管理,带头创业,带头发展生产,带头致富。要想带领群众致富,要自己先致富。自己致富后,再带领群众致富。只想自己富,不想群众富,这不是共产党员的表现。这就要求大家要带头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带头参加技术资格认证,带头搞致富项目,为群众趟路子、做表率,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当一个帮扶员,成为扶贫带富的模范

做为一个党员,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在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给群众进行帮扶,由“输血式”救助变“造血式”的帮扶,促使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实施“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实现全村共同富裕。

(四)当一个协调员,成为促进民风和谐的模范

大家处在群众当中,对群众所想、所盼感受最深切,摸得最准确。所以大家要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早的发现群众的矛盾,主动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对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早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旗臶鲜明地反对违法犯罪、恶行陋习,该教育的教育、该帮助的帮助、该抵制的抵制。要带头移风易俗,带领群众破除落后、愚昧、不健康的风俗习惯。积极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崇尚科学,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及宗族帮派活动,弘扬新风正气。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带头学法、懂法、知法、守法,遵守村规民约。

(五)当一个管理员,成为建设生态家园的模范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生态家园建设,大家要在环境卫生建设上争当“示范户”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员。不少村由于受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垃圾乱堆放、不讲究卫生。为此,我们要围绕 “生态家园” 建设,带领和帮助群众积极开展净化、美化、绿化,实现庭院洁化、村落净化,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乐园。

(六)当一个监督员,成为建设民主管理的模范

随着群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党务、政务、财务的公开和民主决策成为群众最敏感的话题。大家要自觉参与党务、政务、财务的监督,做民主管理的“监督员”。具体实践中,要带头依章、依法行使自己的党员权利,知责任,知义务,廉洁自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积极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同志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我们的责任平凡而伟大,我们要切实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自觉践行党的誓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实践好、发展好,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努力实现一名新形势下普通党员的价值!无愧入党时的宣誓,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看大家的行动了!

篇6: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07年4月26日,按照乌苏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第十六期中青班赴山东考察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服务。5月3日,我们对寿光市展览馆、寿光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三元朱村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看专题片、阅读资料、听讲座等,对寿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发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妇女工作的思考,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寿光三元朱村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成果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坐落在渤海湾南畔,寿光市最南端,紧靠济青公路,南靠胶济铁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一片古老而又文明的土地,早在五千年前就受到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熏陶,是巾帼英雄陈少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就是出生并成长在这片热土上。

三元朱村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在王乐义书记的带领下发展特色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元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989年由17名党员带头建的17个大棚,创造了平均每亩收入2.7万元的世界最高水平,1990年该村又建了181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寿光全市已建冬暖式大棚5130个,当年为寿光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现在的三元朱村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服务站和蔬菜加工厂,乐义品牌蔬菜销往世界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低效问题。目前,三元朱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期工程,全村81栋楼房已经完工,幼儿园、敬老院相继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重要项目高科技示范院开始动工建设。

王乐义说:“三元朱村的发展关键是靠生产的发展,我们有了好的政策,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起一支好的队伍,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结构上调整了三次,这个村的经济上了三大步。”

三元朱村发展经验,一是立足实际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走特色农业、科技农业之路;四是把握时机,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坚持科学规划村庄,立足长远发展。这个村在发展过程中,妇女能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乌苏市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智慧、参与和创新。为全面掌握当前我市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职能作用,引导广大妇女为建设新农村作贡献,依据我市各乡场镇妇联有关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通过座谈、走访了解、数字统计等形式,对全市20个乡场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

1、农村妇女致富本领显著增强。近年来,乌苏市各级妇女组织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妇女发展,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把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作为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深人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和“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妇联组织网络建设,采取上下联动,着力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立以农村妇女学校为重点、各类教育培训基地为补充的科技培训网络,形成了文化教育、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职称评定和学历教育五个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2005年组织讲师团深入20个乡场,培训了村级妇女科技推广骨干2000多人。广大农村妇女立足各类活动载体,在劳动中学,在学中做,目前全市有70%以上的妇女接受政策规定、农业科技培训,6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树立妇字号龙头大户27户,“新农村巾帼示范村”20个,“巾帼科技示范村”6个,全市派出第一批4名女农民参加了全国女农民经纪人培训,并取得全国农民经济人证书。农村妇女科技致富本领普遍增强。

2、农村妇女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各级妇联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渠道不断拓宽,在更广阔的生产领域中实现增收致富。形成了蔬菜种植业、养殖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八十四户乡妇联积极贯彻该乡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方针,结合本地优势和产业方向,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带头种植“绿色蔬菜”,带头销售农副产品,她们兴办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为农村妇女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夹河子乡面向市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向妇女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新技术,仅葡萄保鲜技术就使该乡80名妇女受益,靠保鲜技术平均每户收入 2万元。皇宫镇、百泉镇、四棵树镇开展科技养殖竞赛,引导妇女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养殖,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涌现出象许云霞、加玛力汗、王亚萍等一批年产值10万元以上专业大户,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1%。另外,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妇女的又一条增收渠道。古尔图镇一次为汇通棉纺厂输送30名女工,2005在农牧区开展了“转变观念走出去,艰苦创业为家乡”活动,我市输送到乌鲁木齐市从事宾馆服务、家政服务的女工32名,2006年实现市乡转移1530人次。

3、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广大妇女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市妇联抓住时机,适时引导,组织学习,相互观摩,使各类女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市场信息和最新技术传递,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各乡场妇联积极组织农村妇女进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知识培训,大胆尝试成立了适合妇女群众的专业协会32个,初步完成了制定规章、召开理事会、成立专业小组、建档、营销活动等工作。其中,八十四户乡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协会、西大沟镇的番茄协会、石桥乡的手工艺品协会、古尔图镇的大芸中草药协会、百泉镇的巾帼奶业协会等协会较为成熟。据调查显示,随着各类农村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广大妇女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能力较以前明显增加。

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农村妇女工作中还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妇女总体素质偏低。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平均少于男性。二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仍然存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认为致富兴家是男人的事,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主动性较低,严重制约妇女的发展潜能;三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生产技能等,不能有效地掌握,对一些生产经营、政策措施、网络信息等,更是知之甚少,影响了她们的劳动回报率。

2、妇女就业观念保守和懒惰思想还很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靠近家门的就业机会虽然增加了很多,但仍有不少农村妇女观念保守,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和本事,只能在家做家务,尽管有很多活儿可以做,但她们嫌挣的钱太少,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愿做,一有时间沉缅于麻将桌上,生活满足于过得去就行。

3、妇女获取信息渠道闭塞。由于信息不畅,缺少行业协会的帮助等原因,农村妇女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你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赚钱了,我也跟着干”,造成生产的盲目、被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欠缺。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继续强化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要在建立健全农村妇女培训网络的基础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培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培养合格新型女农民为主要任务,创新教育培训思路。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妇女的需要。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保证妇女占一定比例。

2、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致富意识。鼓励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增收渠道,要广泛树立妇女致富典型,大力宣传她们的创业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引导广大妇女实现自主创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农村妇女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做好创业前的培训、资金扶持工作等。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团化发展。

3、大力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要结合地区妇联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乡场镇妇联要着力抓好示范村创建活动,推出能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示范村,使“三学三比”活动的对象由示范户到示范村,带动效应由点到面,发展当地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壮大和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各级妇女组织要成立女经纪人联谊会和女能手协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建设,提高农村妇女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篇7: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部为全力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改造中西部地区薄弱初中,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在两年内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组织实施好“一网两工程”,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心,组织各方面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院校主动拓展为农服务的渠道和方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多样化发展。

申论范文:宏观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宏观环境指的是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需要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法规等因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法律环境对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选择时,要注意拟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稳定性等。对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在遵守不同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守世界范围内共同的行为准则。当然,企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会遇到一些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这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增加,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制保护,坚定其投资信心,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健全法制,完善投资规范,形成一个宜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良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经济体制与其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措施等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因为,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某一行业及其企业的影响,既可以是鼓励和保护性的,也可以是限制和排斥性的。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对鼓励类产业投资项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以消除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限制类项目,国家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而对于淘汰类项目,国家禁止投资,可以采取高税收、行业管制等政策,如金融机构可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有关部门可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等。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因素。对各行业内的企业来说,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动向,及时了解是否有当前技术的替代技术出现,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利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国是一个设备大国,资产规模庞大,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也造成巨大压力。研究和开发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业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能够使企业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巨大作用,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地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

总之,宏观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必须密切关注,认真分析,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自身面临的机遇和危机,以便利用机遇,避免或消除危机,以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以适应环境并做出最佳选择。

申论范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篇8: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 安塞县“三农”工作基本情况

安塞县辖7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 211个村委会, 1018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16.62万, 其中农业人口13.11万。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安塞自然条件较差, 但土地、油气、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全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6.6亩, 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光照充足, 适宜农林牧综合发展;石油已探明储量在1.4亿吨以上, 已形成年产260万吨的原油生产规模, 天然气贮量也十分可观。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

近年来启动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5个, 示范户250个, 重点抓了两镇五村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积极推广了“菜-沼-果 (猪) ”生态家园模式。

2 气象局为“三农”服务情况

气象为“三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一个重点, 也是气象服务社会、气象科技辐射与渗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积极做好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2.1 我局积极开展春播和重要农事活动气象服务

每年向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发布气象信息咨询40期以上, 春播和汛期专题6期以上;“3.23”活动发送宣传单2000余份。通过电视、“12121”、农经网等方式为“三农”开展农事季节的气象服务。

2.2 认真做好减灾防灾气象服务

农业自然灾害中气象因素所点比重较大, 我局着力开展暴雨、洪涝、强降水、大风、低温阴雨、寒潮等气象服务。通过“12121”、电视媒体、农经网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信息;重大灾情预警和实况专门通过电话传真和上门方式向主要领导汇报。

2.3 干旱时期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为农业抗旱、森林防火、水库蓄水服务。09~10年不同程度开展了作业, 其中10年作业13次, 发射火箭弹31枚, “三七”高炮人雨弹62枚, 增加总雨量380.9mm, 缓解农田旱情近4000公顷以上。

2.4 每年与国土局、农业局开展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农作物病虫害气象条件分析等服务受到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好评

2.5 棚栽、林果产业是我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按照“扩大基地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质量效益”的思路和“巩固提高棚栽业、加快发展林果业、稳步推进草畜业”的总体要求, 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棚栽、林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棚栽业开发走上了群众自愿、政府扶持、效益带动的良性发展路子, 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项富民产业。截止2009年底, 全县棚栽业累计发展到3.86万棚, 其中大棚2.86万棚, 弓棚1万棚, 年产鲜菜15万吨, 棚均收入稳定在9000元以上, 最高棚收入达2.8万元。大力推广果畜沼菜“四位一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县生态农业示范园建成了大型沼气站和万头养猪场。我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以山地苹果为主攻方向, 全力加快优质苹果基地建设。截止2009年底, 全县经济林果面积累计发展到33.3万亩, 其中苹果30万亩。水果总产达6.5万吨, 其中苹果6万吨, 实现产值1.2亿元。全县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26万亩, 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4800多户, 建成养殖小区22个。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以上。“安塞小米”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寿光—安塞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化五大合作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先后在两地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 培训县乡干部和技术人员750多名, 产业农户1700多户、4500多人;开通了寿光—安塞农业信息网专家远程视频服务系统和潍坊干部学习网, 建成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7个, 投资400多万元, 建成第五代新型大棚10座, 在农村示范推广600多座;投资1亿元的寿光安塞农产品物流园开工建设,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6 利用安塞农经网开展农产品销售、农技推介服务

近年来发布农经信息1800多条, 推介本地涉农产品50个, 推广农用技术30余项经济效益明显

3 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情况

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活动开展伊始, 我局成立了局长为组长的调研工作小组, 制定了方案, 明确了任务。当前开展了一次气象日宣传印发有关春播和农技信息内容的科普资料800份;并到挂点扶贫村进行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活动;开辟了一个宣传栏。今后工作安排:

1) 积极学习贯彻好中国局、省委农工部省气象局文件精神、市农工部与气象局方案要求以及《安塞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办法》, 围绕文件精神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2) 积极开展“12121”电话、移动和联通短信的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宣传和服务, 继续到乡镇开展咨询活动, 搞好农业防灾减灾。

3) 加大农经网力度, 完善乡镇农经网建设和管理, 争取每个乡镇繁华地段做一块农经网宣传牌, 扩大影响, 使农经网能真正成为农民用得上的网。

4)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 找出问题, 结合行业特色, 寻找更有实效的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好路子新路子。

摘要:本文安塞县局认真开展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研究活动。并通过介绍安塞县气象局在新农村建设服务开展情况, 总结出气象部门在为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提供的气象信息产品存在着内容不丰富, 缺少准确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问题, 提出了针对新农村经济如何提高新农村气象信息产品质量的措施, 做好为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上一篇:加拿大留学生在校学习状态不佳将取消学生签证下一篇:CR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