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名词解释:推拿疗法

2024-06-20

护理名词解释:推拿疗法(精选7篇)

篇1:护理名词解释: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扶正驱邪、健脾和胃、散寒止痛、疏筋活络、导滞消积等功效。

1、操作手法 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

(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部位。

(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

(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捍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适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和四肢等处。

(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

(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

(7)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匀,适用于全身各部。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2、操作要求

(1)熟练。要求根据不同病证,熟练选用相应手法,熟练掌握常用手法的基本要领,动作准确,用力均匀,手法柔和,避免缓急不匀,轻重不均现象。

(2)持久。每次推拿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每疗程推拿次数必须坚持进行,避免敷衍了事,任意缩短时间,减少次数而影响疗效。

3、护理

(1)行推拿治疗前,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

(2)推拿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初次行推拿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体质瘦弱者,手法宜轻。个另病人按摩后第二天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改用轻手法或改换推拿部位。

(4)腰骶部、腹部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5)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肿瘤、皮炎等禁止按摩,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按腹部、腰部、臀部。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失眠:

①体位: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②操作手法:术者以右手食、中两指点按睛明穴3~5次,以一指推法或双拇指推法自印堂穴向两侧沿眉弓、前额、两太阳穴处推5~10分钟。重点推揉印堂、太阳、头维等穴;再以双拇指指腹自印堂穴沿眉弓分别推至两侧太阳。余四指搓推脑后部,沿风池至颈部两侧。重复2~3次;点按百会、神门、足三里穴各2分钟。

(2)纳差、脾胃不和:

①病人取仰卧位,先以拇指指腹轻推中脘穴,再以掌面摩法摩运上腹部、下腹部各3分钟;点按气海、天枢、足三里各3分钟。

②再让病人俯卧,沿第一胸椎至第二腰椎旁开5分处作揉法,重点揉脾俞、胃俞、肾俞穴。

(3)便秘:

①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以左掌压右手背,在病人脐部作摩运,顺时针、逆时针各摩5分钟。

②再取俯卧位,以两手拇指指腹推揉肾俞、大肠俞各3分钟。

③病人坐起,点按支沟、足三里穴。

(4)腹胀:

①病人取仰卧位,术者以掌面摩法,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顺序推摩3分钟,再在脐部用环摩法摩运3分钟,点按关元、气海穴各2分钟。

②病人俯卧,点按两侧脾俞、胃俞、大肠俞。

(5)小儿疳积:

①患儿取俯卧位,用一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肾俞各轻揉1分钟。

②术者以双手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余下3指自然屈曲。自患儿长强穴提捏起皮肤,双拇、食指交替向前推捏皮肤至大椎穴,推至肾俞、胃俞、脾俞时,分别稍用力,迅速上提皮肤,使椎节发出响声。自下而上推运一遍,即自大椎向长强用掌或指揉法,轻揉一遍,共推3~6次。

③患儿仰卧,轻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

篇2:护理名词解释:推拿疗法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在护理中的应用(1)风寒性头痛:拔两侧太阳穴。

(2)虚寒性胃痛、恶心呕吐、拔中脘穴。

(3)腹痛、腹泻:拔中脘、天枢、气海。

(4)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可拔腰背部。

(5)风寒性咳喘,拔背部俞穴。

篇3:“卫气推拿”疗法治疗络病探究

关键词:络病,卫气推拿,卫气,皮部

“经”、“络”的本义有多种解释[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经”为“织从丝也”,即织布的纵线;“络”为“絮也”,即细微联系。另一种解释是借用古代水力学概念,“经络”通“经落”,即与主河流相贯通的蓄水排水沟渠网络;但均认为经是纵行主干,络(落)是逐层分出的分支概念,中医学引入“经”、“络”概念,以说明人体经络构成的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指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脉则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并为经络的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主要功能,但无明确的起止循行路线及发病演变过程,且受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造成临床重经轻络。本文探讨“卫气推拿”疗法治疗络病。

1“卫气推拿”的理论基础

1.1络病学说

《灵枢·经脉》曰“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的支脉为别络,别络分出逐层细化的络脉为系络、缠络、孙络、浮络,逐层细分,遍布全身,把经脉线性运行的气血面性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1]。《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营卫”,络脉通过营卫气化而渗灌气血津液,营卫一行于脉外,一行于脉内,二者通过络脉贯通,为营卫气化之场所;津血同源而异流,二者可通过络脉互渗互化。《灵枢·经脉》云:“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可见络脉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实现气血向内在脏腑和外在肌腠渗濡灌注等生理功能[2]。络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袭人体的通道。由于络脉细小迂回,血流缓慢,发病呈现以络脉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特点,络脉损伤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扑损伤,导致络脉气滞、络脉瘀阻、络脉空虚、络脉绌急和络脉损伤[3]。《内经》记载了望络、扪络诊断法,以络脉色泽、形态等异常变化作为诊断络病的依据。《灵枢·经脉》提出“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即观察络脉色泽变化以判断寒热和气血盛衰变化,“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调经论》提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可见经病和络病治疗上的不同,络病治疗重在“通”[4]。

1.2卫气学说

随着经络学说的建立,《内经》首次提出“经气”概念,由于物质基础不同,功能有别,《内经》所论之“经气”有多种称谓,如真元之气、宗气、卫气、营气等。清代何梦瑶《医碥》云:“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卫气是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之气,又称“卫阳”,和营气同源于水谷精微,“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其性慓疾滑利,流动疾速,《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大致为三种:①营卫相随,同周共度;阴阳相偕,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昼夜合为五十周。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昼傍体表经脉循行二十五周,夜沿体内五脏循行二十五周,卫气昼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而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阴面而上至目,是为一周,其环行阳分二十五周;夜则从肾始,依次循行心、肺、肝、脾等脏,又返回肾,是为一周,其往复环转行于阴分二十五周;昼夜合为五十周。③遍体内外,散行全身;部分卫气遍及皮肤、分肉、筋骨、胸腹、脏腑、膏、肓膜等处,散行分布于全身。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是面的划分。十二皮部,手足上下相合称为六经皮部。体内疾病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外部病邪或治疗方法可从皮部影响经络及脏腑,故外部诊察法(外诊法)和外部治疗法(外治法)与皮部关系最密切。皮部诊察和治疗主要从卫气和络脉着手[1]。

2“卫气推拿”的操作方法及要领

摩擦类手法(推法、擦法、扫散法、摩法、抹法、运法)[5]作用于体表皮肤可调节卫气,笔者临床实践发现“推法”最简便有效,其中“食中二指推法”操作方法:根据操作部位受术者取仰卧位、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于受术者一侧,沉肩(肩关节外展约30°并前伸30°~45°),垂肘(屈肘90°~120°),前臂取中立位,掌侧面与治疗部位相对,腕与食指、中指掌指关节伸直,其余三指握空拳;操作时以腕关节左右摆动带动着力部位在施术部位作直线单方向推擦运动。暴露受术部位,为方便操作与保护皮肤可用介质;动作要舒展流畅,发力时呼吸自然,切忌屏气,肩、肘、腕放松;上肢推擦跨度5~10cm左右,下肢跨度为10~20cm;推擦频率要求150次/min以上;用力要求轻而不浮,压力不能太大,以达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为度;手法操作不讲究补泻,操作方向为顺经脉循行单方向直线操作。手法动作方向:依据病变部位(经络肢体病症)或病变经脉之合穴所属皮部,逆经脉循行方向延伸5~10cm选取治疗部位。《灵枢·逆顺肥瘦》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操作部位属手三阴经皮部者从脏至手,手三阳经皮部者从手至头,足三阳经皮部者从头至足,足三阴经皮部者从足至腹。治疗部位:根据病变部位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逆经方向延伸;经络肢体病证治疗部位为病变部位皮部所属经脉逆经方向延伸处,距病变中心5~10cm,即治疗部位结束点距离病变部位中心5~10cm;脏腑病证治疗部位为病变脏腑所属经脉的合穴逆经方向延伸3~5cm处。每次只取一部位,治疗约20~40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3“卫气推拿”的治疗反应

多数患者操作5~10min后在病变部位或本经、表里经出现凉、热、蚁行、酸胀、窜气、疼痛感等;部分患者自我感觉内脏有牵扯感、堵塞感、饥饿感、心跳加速、沿体内经脉循行路线的经气传导感等,均为正常得气感,得气感越明显,效果越好。如连续治疗3次不得气,需根据病变皮部所属经脉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重新辨证选治疗点。治疗经络肢体病症,手法结束后患者即感觉症状明显减轻,否则需根据病变皮部所属经脉重选操作部位。

4“卫气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①经络肢体病证,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急慢性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网球肘、关节炎等;②脏腑病证,肺系、脾胃、肝胆、心系、肾系及妇科、男科病证。③养生保健及美容减肥等。(2)禁忌症[5]:诊断不明的急性脊髓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出现脑脊髓症状时未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等患者,推拿可能引起肿瘤扩散转移或炎症发展扩散;严重心、肺、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应及时抢救;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腹膜炎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者;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避免皮肤损伤及皮肤病部位施手法;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腹部、臀部、腰骶部避免手法。

5典型案例

张某,女,54岁。右膝畏寒怕风,活动疼痛功能受限7年余,近10日加重。右膝关节畏寒怕风,上下楼疼痛,屈膝蹲坐功能受限,关节活动弹响;天气变化症状加重;X线片示右膝关节退行性变。2012年3月7日初诊,查体:右侧股骨外侧髁压痛、右侧髌骨外侧缘压痛,单足半蹲试验阳性、伸膝抗阻力试验阳性,余未见异常。考虑久病入络,病变部位属足阳明胃经皮部,“卫气推拿”之食中二指推法推擦右侧大腿“伏兔→梁丘”,自伏兔单方向推向梁丘,频率约160次/min,持续40min,连续治疗5天。第1次治疗约15min患者自觉膝关节髌下疼痛(持续约1min)、右侧腹股沟有串气清凉感,治疗结束即感膝关节轻松,上下楼梯疼痛减轻,骑电动车回家膝关节无透风感;第2次治疗约12min出现膝关节清凉感,治疗20min出现腹部饥饿感、术后感觉膝关节轻松,上下楼梯疼痛基本消失,屈膝蹲坐功能受限减轻;连续治疗5天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复巩固治疗3次。2年后随访未复发。

6讨论

传统推拿理论和临床操作一直重经轻络,其强调渗透力而忽视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刺激和对卫气的调节。“卫气推拿”是笔者根据络病学说、卫气学说和十二皮部理论,经七年临床经验和实际操作总结的全新推拿方法。“卫气推拿”通过高频率、轻微手法刺激皮部来调节卫气,以疏通络脉,力专效宏,其较传统推拿刺激量小,只在皮部操作而没有任何危险,有立竿见影之效。操作的皮部没有任何不适和得气感,而病变部位、脏腑或表里脏腑及相应经线出现明显得气感;手法操作不讲究补泻,只顺经气流注方向单方向直线操作;对渗透力没有要求,每次只取一个部位,适合初学者操作。

笔者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经络肢体病证如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损伤可根据病变部位所属经络辨证“巨骨→天鼎”或“神道→陶道”间皮部行“卫气推拿”手法;腰肌劳损可选“肝俞→胃俞”或“魂门→胃仓”;肩周炎选“侠白→天府”、“臂臑→肩髃”、“肩贞→臑俞”、“臑会→肩髎”;气血虚弱或病久者考虑“伏兔→梁丘”。脏腑病证如胃痛可选“伏兔→梁丘”间皮部行“卫气推拿”手法;月经不调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选“中都→膝关”或“漏谷→地机”。“卫气推拿”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治疗经络肢体病证效果显著,许多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疑难脏腑疾病采用“卫气推拿”治疗有效。“卫气推拿”为笔者自创的推拿方法,不足之处望同道不吝斧正。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32.

[2]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M].北京,2005:189.

[3]张建斌,王玲玲.对《内经》中病理性络脉的分析[J].江苏中医,2001,22(10):43-45.

[4]赵建新,田元祥.《内经》络脉、络病理论初探[J].陕西中医,2005,26(1):79-80.

篇4:脊背推拿保健疗法

关键词保健法脊背推拿原理方法

1“脊背推拿保健疗法”简介

“脊背推拿保健疗法”,俗称“背部推油”。追溯其历史,来源于小儿推拿的“捏脊疗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捏脊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小儿推拿的重要保健方法之一,具有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强身健体、增强或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脊背推拿保健疗法,是在小儿“捏脊疗法”的基础上,以脊椎平衡学说和中医的经络为基本理论,在人体腰背部督脉、膀胱经上的穴位上,通过推拿手法对穴位的刺激来达到温通经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为目的一种保健方法。

2“脊背推拿保健疗法”的原理

2.1脊柱平衡是人体健康之根本当人体脊柱失去平衡,可影响到颈椎、躯干、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甚至可引发内脏产生错综复杂的病变。如颈椎病,就是由于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的劳损、椎骨退行性变化、椎间盘的突出等,导致颈椎平衡发生紊乱,久而久之,可导致颈项僵直,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乏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出现瘫痪。又如有些慢性胃病,虽然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且有牵扯到背部的疼痛,在检查时,我们往往可发现患者背部的脾俞、胃俞穴上有疼痛的敏感点,有人研究已证实,有些是因为胸椎关节的功能紊乱所致等等。所以,有人提出“脊柱平衡理论”学说,它认为脊柱失去其平衡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是一种潜在根源,因此,脊柱平衡是人体生命健康之本。

2.2背部经穴是人体康复之要穴中医的经络有许多,正经有十四条,但在腰背部主要是背脊正中的督脉和背脊两侧的膀胱经,在这三条经脉上穴位有很多,且其经穴与人体的肢体和脏腑相联系,是四肢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一个信息反应区。如心脏病,在背部膀胱经上的心俞穴就有疼痛的敏感点。即人体脏腑的病变可通过背部相应的穴位表现出来。反过来,我们通过背部俞穴的推拿手法刺激,能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又有杂志报道,按揉、推挤、弹拨胆俞穴,能缓解胆绞痛。所以,背穴是人体康复之要穴。

3“脊背推拿保健疗法”操作步骤

脊背推拿是人体长寿之福音,推拿手法是用手或肢体的各种动作技巧,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的部位,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脊背推拿是在腰背部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穴位,具有“使饮食增加、睡眠改善、面色红润、步履稳健、精力旺盛、精神舒畅,通百脉、行气血、活细胞、增免疫、治未病、祛隐疾”的独特作用,且适应症广。

3.1准备手法一是患者脱去上衣,取下皮带和钥匙等物,俯卧位,在患者足背处垫一软垫子,双手上臂外展90°;医者站于患者头顶端。二是在左手掌心倒少许婴儿润肤油(PP油)(具有营养滋润皮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有利于手法的操作),然后,双手搓油至发热,再涂抹在腰背部,手法采取直推、分推和斜推。

3.2起手手法在背腰部广泛地进行直推、分推和按揉起手,手法要轻柔和缓,放松其腰背的肌肉。

3.3主要手法按揉、滚法、推挤、捏拿等手法。

3.3.1用双手拇指按揉腰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上的穴位,从大椎至长强、大杼至八逷,采取两揉一按、两轻一重、两快一慢的方法。

3.3.2双手交叉成抱拳滚,从大椎滚至长强穴;双手握拳滚,从大杼滚至八逷,用力要稳重着实。

3.3.3在腰背部,用拇指、拳面从上至下推督脉和膀胱经。

3.3.4全掌按揉整个腰背部,要求吸定皮肤,带动皮下组织作环旋运动,同时医者站于患者体侧。

3.3.5进行捏脊手法,从下面的长强穴至大椎、八逷至大杼,采取两捏一提,或连续向上的捏拿。

3.3.6前臂大面积滚、双手掌背滚腰背部(督脉和膀胱经)。

3.4辅助手法:击拍、搓法、按揉。

3.4.1在腰背部,沿着督脉和膀胱经,进行双手握拳侧击、小指侧击、合拳击、掌背的金钱击,要求击打有节奏。有轻有重,轻多重少,交替进行。

3.4.2虚掌拍打腰背部,要求同上。

3.4.3搓擦腰背部,要求紧搓慢移。

3.5结束手法在腰背部用全掌沿着督脉和膀胱经进行直线和横向推擦,也可用热毛巾热敷之后,再用干毛巾包手进行推擦,使其腰背部发热,再配合用掌振腰部结束。

以上手法,每个动作至少操作3遍,全套手法操作时间为30分钟左右。

篇5:推拿按摩疗法

按摩手法

按摩的手法很多,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摩法:用手的掌部和指腹在患部慢慢作往返直线抚摸,作用部位较浅,动作应轻巧灵活。

2、按法:用掌心或掌根或双手重叠在一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压患部适当部位,注意用力要均匀适当

3、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出或肩、肘关节部位

4、擦法: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小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操作使用上臂带动手掌,力量大而均匀,动作要连贯,是局部皮肤有灼热感。

5、揉法:用拇指和四指呈相对方向揉动,手指不能离开皮肤,是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

6、搓法:两手掌相对置于患部,用力作上下和前后的搓动,动作宜协调轻快,双手用力要均匀、连贯

7、滚法: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或以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在皮肤上滚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罗纹面捏住患侧的手指等小关节部位对称性反复交替的揉动。操作时动作宜加速、灵活,防止或纠正指、趾挛缩及畸形。

9、拍打法 :用虚掌拍打患侧肢体肌躯体部,用力轻巧而又反弹感,动作要有节律。起到解痉作用。

10、屈伸 :一手握住患者肢体远端,另一手固定其关节部,顺着关节缓慢地作屈伸活动。屈伸幅度应根据病情而定,先小后大,逐步恢复到正常活动度。

11、抖法 :用手握住患肢的远端,轻轻抖动,患者应放松肌肉。抖动时应连续不断,不可间断用力

篇6: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培训公告

一、王春亮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2013年函授面授火爆进行中,欢迎报名

函授的学员,人与人之间领悟性有差别,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不要急于求成,多看、多问、多了解,有什么难题随时请教王老师,多搜集中医推拿知识,多向周围的前辈请教,自己多去做一做中医推拿按摩,亲身体会一下,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在自己身上的感受,手摸心会,总结心得,多看资料视频,多练、多实践,一般都学得很好。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如果感觉手法技术还是没信心或者是不到位,可以把面授的的学费补齐即可,来到王老师这里再通过面授学习,王老师亲自带,直到独立操作,出徒就业。

二、和假冒王春亮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培训班说拜拜

王春亮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是王春亮先生结合王氏家族世代民间祖传手艺,结合拜访学习南北推拿按摩大家之道,王春亮先生的潜心研究与实践和创新,而形成的王春亮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法定拥有人和继承人是王春亮先生,已经注册了商标,受法律保护,王春亮先是没有在任何地方设分校、分支机构和加盟培训店,学员都是王春亮先生手把手的教,一对一的带,直到能够独立操作,摸骨诊病,独当一面,确保教一个,会一个,成一个,不要求数量,但要求责任和质量,让每一位王春亮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的学员都成为中医推拿按摩界的精英,达到手到病除,得意忘形,出手成金,天下无痛的境界,树立王春亮推拿按摩工作者的整体形象,打造百年王春亮推拿按摩品牌。

想报名学习王春亮推拿按摩技术的朋友,可以先在网上搜一搜王春亮推拿按摩,有网站,还有很多专业介绍和详细事宜,了解之后,再通过电话或者QQ和王老师取得联系,咨询详情,再确定报名学习。隧道随学,学会为止,免费住宿,生活自理,办理高级按摩师证书,全国通用,出国有效,网上可查,终生推拿按摩资格证书。

王春亮推拿按摩研究所是中医推拿按摩爱好者的家园,是学习中医推拿按摩疗法技术的最后一站,是民间中医推拿按摩疗法的杰出代表。

王春亮先生开店有三不:

1、不做广告、不发传单;

2、高高在上,看不起人的顾客不做;

3、下午5点下班,晚上不营业。

王春亮先生传授技术也有三不:

1、相不中的人不传授;

2、人品差的人不传授;

3、怀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传授。

王春亮先生三乐意:

1、乐意帮助残疾的、贫困的、农村的、喜欢或者爱好中医推拿按摩的学员;

2、乐意帮助没钱看病、家庭困难的病号,费用减半或者免费推拿治疗;

篇7: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现在正好是春季,天气变化较大,日温差也较大,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发高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理疗的方法:

(1)天河水(要穴):尺.桡沟.从远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温水或凉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从手腕到手肘中间的沟)

(2)清肺经:手无名指腹.两支手都有,都要按摩.从手指近端向远端推(注意这个穴位到儿童六岁就消失了)

(3)开天门:用拇指推印堂至发际(推到发红.不要把宝宝的皮肤推破)现在了解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了吧。

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500次。

②揉外劳宫100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小儿风热感冒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

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100~300次,捏挤10~15次。

③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3)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右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4)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5)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2)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③搓擦涌泉300次。

(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演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100~300次。

主治:

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上一篇:特种设备制造许可及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评审后下一篇:优秀的公司员工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