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2024-05-11

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认真落实市综治委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罪犯劳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深入洪泽湖监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共组织鉴定人数995人,其中电子装配工361人、服装制作工595人,下半年电子装配工69人,服装制作工160人,中式烹调师39人,培训鉴定合格取证人数899人。主要做法是:

一、正确引导,激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服刑人员是监狱的改造对象,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生存技能是当务之急。市人社局和洪泽湖监狱密切配合,立足服刑人员实际,分期分批地向他们宣讲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通过典型引路、回归帮教,开展思想发动,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技能助人新生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增强他们刑释后的再输血、造血功能。通过宣讲、大部分服刑人员明白了社会在给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激发了服刑人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培训、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因人施教,提高接受技能培训的自觉性。从回归社会、回归就业出发,在服刑人员改造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施教,先后开展培训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劳动强度小、便于操作的工种,合理设置职业技能培训学期,学习期满由人社部门考核合格后发给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了不同文化程度、刑期等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把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融入监狱改造服刑人员工作中,为罪犯释放后就业或创业取得资格。

三、创新模式,着力提升技能、帮助就业。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技能培训涉及面广,针对这一现实,人社部门及时指导创新培训模式,坚持面向社会,针对性引入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地解决了培训师资、鉴定设施等制约服刑人员培训的现实困难,根据培训需要,统一安排学员参加学习培训。这些举措,既增强了鉴定的灵活性,又极大地提高了特殊人群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教育改造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经过考核鉴定,使服刑人员直观地接受和掌握了技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将培训鉴定合格、符合条件的刑释解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纳入就业因难人员和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帮助他们落实好就业工作。

篇2: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廖会文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服刑人员由社会的叛逆者、破坏者到适应社会需要并能正常生活的新人,从而大大降低重新犯罪率。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首要问题就是要把握和遵循教育改造的客观规律,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探索和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 监狱服刑人员 技能培训

一、监狱服刑人员就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困难

从监狱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从而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体制不顺,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战略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监狱机关的体制一直不顺畅,所谓的监狱既是监狱又是企业;既是执法机关又是生产单位。形成了监、管、教、产、供、销几位一体的“小社会”。监狱既要完成刑罚执行任务,又要组织生产来弥补经费的缺口。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能势必受到影响和制约。监狱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教育改造职能弱化不言而喻,后果便是职业技术教育地位不明确,改造质量不高。监狱的实际功能目前仍主要停留在“生产”上,真正作为技术培训的“习艺”功能还很弱。虽然监狱都在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但培训的面都不宽,人员有限,培训的项目也都比较单一,而且都是在争取地方劳动就业部门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才办得起来。

(二)各个监狱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监狱管理部门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考核指标,导致职业技术教育缺乏总体目标,各个监狱各自为战。以某地区监狱系统为例,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面平均仅达到了65%左右,且各监狱的发展极不平衡。

(三)重管轻教、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操作

随着监管安全稳定目标越来越高,押犯结构日趋复杂,基层警力日趋减弱,使得一些监狱不得不把有限的警力、财力投放到保安全的目标中去。而职业技术教育指标相对较软,缺乏刚性,考核检查周期长、难度较大,教育效果又相对滞后,具有隐蔽性,因此,其作用容易被轻视和忽视。具体的表现在一些领导和警察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满足于“三不一高”(不逃、不死、不出重大事故和高效益),片面追求监管安全和经济效益,挤占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经费和场地。

(四)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改革创新滞后,导致内部培训与外部需求脱节

多数监狱要么没有认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即使有的监狱开展了,也是以现有设施设备和劳动内容为主。事实上,很多监狱的生产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加之教材陈旧,这种情况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是与社会脱节的。从近年重庆市渝都监狱刑释人员追踪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不少在监狱算是技术能手的人回到社会从事同类工作后,由于需操作的设施设备明显优于监狱,不得不重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最后才能真正上岗,这种脱节式培

训的结果,既是资源的浪费,也对刑释人员的就业造成影响。

(五)师资缺乏,场地设备不足,经费短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一支专业性强、具有教学资质的师资队伍,职业技能培训要有培训的资质,要有培训合格认定的资格,让培训出来的服刑人员回到社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些条件劳教所目前都不具备。由于监狱的性质所定,监狱专门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设备几乎为零。多数民警都是学的监所管理、法律等专业,实用型技术专业的民警师资极度缺乏。从笔者调查的三个监所来看,懂职业技术的民警均低于3%。社会需求量大的工种如重庆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的汽车、摩托车行业技工,因受培训设备、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开展这类机械技工培训的工作举步维艰。

(六)设施困难,使职业技能教育偏于理论,出现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既然是技能培训,不只是上个课、拿本书、做点笔记就能会的,它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设施,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监狱场所的教学条件,只能实现简单的课堂教学。从目前某地区监狱的条件看,虽然有育人学校这样的基础的教学实践场地和设施,但大都只能开展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并不能经常性地开展,特别是服刑人员要想完成课后实践很难。

二、如何实现全面职业技能培训

把刑释人员这一特殊的潜在的社会危险因素化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社会来讲都是一项攻坚工程。而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能让这类人员稳步走入社会,自食其力,必将极大促进“首要标准”的落实。实现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只要国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社会进行全力配合,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是能够全面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笔者认为,要实现全面职业技能培训,可从监狱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把职业技能培训教学楼搬进监狱

这样做虽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一是可以解决安全问题,二是可以解决设施问题,三是可以解决功能问题。而且设施的一次性投入,还将为监狱开辟更为宽广的实践空间,为监狱树立一个品牌。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监狱可以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管理的有效手段,让服刑人员把能够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荣耀,进而激发服刑人员进行劳动习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只有把培训搬进监狱,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培训的普遍化、常态化。

(二)建立联合办学机制

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培训合格的服刑人员颁发合格证书,给服刑人员就业提供依据。而只有有资质的职业技术学院才有颁发证书的权力。所以,要想办好所内职业技术学校,就必须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联合办学机制。定期开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技能培训考试,颁发培训合格证。让服刑人员不出所区就能学到实用技能,增强步入社会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

(三)财政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要请教师,要安排接送,要添置必要的设备,这些都需要经费作保障。与此同时,生产习艺劳动更应侧重于习艺,让技术占主导,与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合理的搭配。培训经费可以采取用习艺收益的一部分弥补培训经费上的不足,实现职业技术培训的良性运转。

(四)合理搭配设置培训内容

监狱内办职业技能培训,就不能像专业培训学校那样搞大型机械化作业类型的培训内容。场地不具备,设施条件也很难跟上,只有有选择性地开展适合服刑人员就业的职业技能

项目培训。还要考虑到服刑人员的个体学历水平。服刑人员普遍学历很低,小学、初中占了绝大多数。要想让这些人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生存技能,只有与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研究确定培训项目,贴近实际,走低轨道培训路线,把实用、管用、好用的培训项目引入监狱。项目设置上,考虑服刑人员自身特点,可以根据多种层次,设置多个培训项目,让服刑人员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也可以一个人学习多个职业技术,为服刑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创造适应性工作环境

学到了技能,并不代表能够找到工作。服刑人员回到社会仍存在一个适应性问题。服刑人员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应聘的经历,而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有实践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社会适应性训练。如何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既需要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改革管理制度就是要给服刑人员刑释前提供一个就业适应期,让服刑人员参与相关职业工作,给服刑人员一个锻炼的机会。某地区监狱于2006年在这方面也走出了可喜的一步,监狱与浙江鑫业鞋业有限公司合作,在狱内创办了就业培训基地,使服刑人员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企业的生产程序和技能需要,从而在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了适应性锻炼,给服刑人员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

(六)提供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

就业指导本身是劳动部门的一项职能,但作为服刑人员来讲,他并不一定会走进劳动部门,而更需要的是在出监前给予面对面的交流。出监前,给予服刑人员适当的就业指导,可以避免出监后的就业恐慌,减少其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我们监狱聘任设置一名专职的就业指导员,为服刑人员出监前提供就业指导。而政策上的支持,最主要的还是取消招聘中对刑释人员的经历歧视。

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服刑人员由社会的叛逆者、破坏者到适应社会需要并能正常生活的新人,从而大大降低重新犯罪率。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首要问题就是要把握和遵循教育改造的客观规律,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探索和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念。

参考文献:

篇3: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结

对服刑人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它不可能立竿见影,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和艰辛反复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尊重罪犯的人格尊严。现代监狱行刑理念已从旧时对罪犯的报应刑思想转变为人道主义的矫正刑思想, 罪犯并不因为犯罪而丧失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应得到尊重。二是要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罪犯被剥夺的只是部分权益, 而没有被剥夺的合法权益, 监狱一定要予以保障。如没有原则地对罪犯合法权益予以剥夺, 势必会造成不良后果。以上两点, 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对服刑人员要力所能及地多加关心, 多一些“雪中送炭”。不要因为他们曾是罪犯就把他们看成是毒蛇猛兽, 一棒子打死, 我们的工作职责是把他们教育改造成守法公民, 因而首先要把他们看成“人”, 人在困境中, 总是希望有人会帮一把, 拉一把, 对罪犯我们多关心, 多用心, 对他们的困难多关注, 多给予帮助。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才能让罪犯真正感恩, 感到生活不绝望, 感到挫折、磨难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反之, 如果我们对罪犯漠然置之, 甚至“落井下石”, 那么我们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会付之东流。

二、适应形势, 有的放矢, 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现实改造生活中, 不少服刑人员不良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 缺乏主动改造意识。一是身份意识淡化, 服刑意识缺失。尤其是一些“多进宫”罪犯, 他们对国家法律缺乏敬畏感, 对自身是罪犯似乎已习以为常, 毫无羞耻感, 把服刑当成了“度假”。至于国家不断完善的刑事政策好不好、家人过的怎么样、监狱执法的文明规范, 他们懒的想, 只是混刑度日;二是悔罪意识减弱, 责任意识缺失。有些服刑人员对自身违法犯罪毫无罪恶感、悔恨感, 他们不把犯罪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原因, 而是归于家庭、归于社会, 对于自身所犯罪孽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幸无动于衷, 人格冷漠, 毫无怜悯之心, 忏悔之意, 赎罪之行, 全然一个“冷血动物”;三是改造意识淡薄, 有偿改造心理突出。不少服刑人员做事常常以是否合算来衡量自己改造的投入, 主动改造意识严重缺失。做什么事都围绕着“分”转, 只要能加分的事就做, 不加分的事就躲。他们的“积极”表现只是为了换取表扬、改造积极分子, 最终达到减刑之目的, 他们把改造变成了一种投机的行为。不少民警为挽救服刑人员, 对他们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 用心良苦, 但结果常常都是收效甚微, 只要不给加分, 付出再多的“口水”也只能付之东流, 毫无感激之意、感恩之情。四是一些获得减刑、假释或其他行政奖励的服刑人员总认为成绩的取得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对教育帮助过他的民警、其他服刑人员丝毫不放在心上。

三、以人为本, 创新教育, 唤醒服刑人员主动改造意识

篇4:论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关键词:服刑人员;人权;申诉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93-02

一、震惊全国的冤案再现

2013年3月26日,对于在新疆石河子监狱服刑的张辉、张高平叔侄二人绝对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叔侄二人的再审法庭上,认定原判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当庭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而这一份无罪的判决让叔侄俩足足等了10年。

回顾张辉、张高平错案的始终,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使用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以及相关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做出叔侄二人的有罪判决,这起错案的纠正之所以要耗费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是监狱部门在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缺陷,使服刑人员的申诉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是指监狱在对服刑人员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服刑人员享有的依法未被剥夺和限制的权利。具体包括: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申诉权、控告权等。在这个冤案中就是叔侄二人的申诉权、控告权受到了国家机关的漠视。监狱人权保护,由于其保护主体和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法制建设的水平。

二、隐藏在冤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各方主体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认识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罪犯的权利做出了具体规定。《监狱法》共78条,直接或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并且把罪犯处于监禁状态下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权利写进了法的总则。其中规定的罪犯权利主要有:人格不受侮辱权、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享有权、申訴权、辩护权、控告权、检举权等,包括了很多方面,规定得也很具体细致。对于这些权利,80%以上的服刑人员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全面,他们只知道比较浅显的权利,如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驻狱检察机关平时接到他们的意见或要求,大体就是这些内容。而精神生活或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他们了解甚微。不能说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了解这些权利,只是视那些权利或高不可攀或可要可不要而已。监狱人民警察在保护服刑人员的权益时,认为只要做到对服刑人员不体罚、虐待、保证其吃饱穿暖就是保护了服刑人员的权利。还有少数狱警漠视服刑人员的人权,认为罪犯就是罪犯,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劳动改造,对他们提出的这要求那权利,觉得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因而对服刑人员的维权要求,不予重视。驻狱检察机关对监狱在刑罚执行中人权保护的监督工作,往往仅针对表面现象,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把监狱的工作部署作为自己监督的载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的心理,监督处于盲目的被动地位。

(二)跨地域服刑增加了监狱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难度

由于监狱的服刑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这就给监狱和驻狱检察机关保护服刑人员的控告、申诉权利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笔者调查,某监狱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几次根据社会严打的需要,在监狱开展坦白检举活动,对那些比较有价值的控告线索,报送地方公、检、法或相关部门,但90%以上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驻狱检察机关或去信去函督促,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另外,有的服刑人员常年申诉,申诉信发过几十封甚至上百封(根据《监狱法》第2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在收到监狱的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之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申诉人一直盼着6个月以内有结果,但一等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连一个“驳回申诉”的答复都难以得到。由此可见,在张辉、张高平错案中,张高平寄出的无数封申诉信都杳无音信的情况不足为奇。即使石河子监狱的驻狱检察官张飚给浙江省高院和浙江省检察院寄送的材料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

(三)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漏洞

虽然我国现行的监狱法对服刑人员应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仍存在漏洞,实际执行起来难以操作,服刑人员的应有权利的保护难以落实。例如监狱法55条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监狱应当立即通知罪犯家属、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该规定在实践中就难以操作。首先,监狱通知其家属后,家属什么时间来到监狱没有规定,有的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或更长时间,有的家属甚至没有回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尸体也没有明确规定。其次,作为被通知的人民法院不明确,是罪犯服刑地的法院还是原判法院?再次,罪犯在服刑期间劳动中致伤、致残或死亡的赔偿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监狱法第73条中只作了“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的规定。具体处理起来免不了一个监狱一个样、一样的伤残事故不一样处理的结果,导致法律失去公平。再具体到上文提过的服刑人员的申诉问题上,条文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须在收到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但没有规定6个月之内不回复应当怎么办,逾期不回复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监狱一方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回复的行为不服是否有救济途径,等等。这些问题倘若得不到解决,将困扰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完善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以“人权保护”为目标的刑罚执行理念

首先,监狱应当把刑罚执行的理念提高到对人权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警官培训活动来引导监狱民警重视服刑人员的人权,摒弃一切不合时宜、落后的思想。其次,驻狱检察机关,要在监狱开通“人权保护热线电话”和建立“人权保护网络投诉”平台。对服刑人员提出维权要求和投诉,及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监狱部门应积极对服刑人员开展有关人权知识的讲解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意识,驻狱检察机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需要,不断深化以“人权保护”为内容的教育,使服刑人员真正明白自己依法应当享受的权利,增强他们自身的维权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履行改造义务的积极性,加快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步伐。

(二)设立第三方机构监督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单凭检察机关和监狱的工作是难以真正奏效的,往往会造成两方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需要更多主体的关注和努力。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对监狱部门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具体如下:首先,在县级政法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人权保护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来自监狱的申诉、检举、控告,并及时将这些申诉和检举报送相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回复,若未及时回复,人权办公室有权提起问责。对于驻狱检察机关寄送的意见材料,人权办公室也有权对未及时回复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提起问责。其次,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监狱文明程度的提高,应适当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允许律师会见服刑人员,允许律师给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在监狱内部也可以设立法律援助办公室,给服刑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建立完善与监狱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指导我国监狱工作的开展的法典,它确立了罪犯的基本权利,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但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先天滞后性;在很多方面法律并未涉及,许多条文的规定不全面,存在很多漏洞,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狱法》的法律条文,并结合当前实际尽快出台与《监狱法》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比如在上文提到的《监狱法》中有关服刑人员申诉的条款,条文中仅仅规定了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对监狱提请意见书进行回复,这种没有制约和救济的规定就容易受到忽视。所以,应该再具体到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未回复监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复议。若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必须说明理由。只有切切实实地给与了制约性规定,才能让人民法院对监狱的提请意见书重视起来,从而保障服刑人员的申诉、控告权。这样有利于监狱在实践中更好的执行、贯彻监狱法,使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篇5:监狱服刑人员外出监管系统

监狱服刑人员外出智能巡视系统是石家庄高新区慧友安电子研发一套关于监狱在服刑人员外出管理系统,该巡检系统把将服刑人员、监管狱警统一结合管理。监管狱警随身携带接受器,服刑人员携带发射器,接收器可以在10米内自动接受发射器的型号。接受到信号后保持连接状态,并把接受时间,管理狱警、服刑外出人员的姓名及外出原因及全部发送到服务器上,当发射器离接收器10米以上,接收器会制动发出报警,会将断开信息发送指定服务器上,这样外出服刑人员与管理狱警之间同时管理。当发生特殊情况管理狱警可以通过接收器联系总台,并却通过巡视系统可以准确定位事发地点,提高因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时间。

二、系统组成图解

管狱警佩戴接收器、服刑人员佩戴发射器以不在重复注解

监管狱警接管在服刑人员后,智能系统自动读取接管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狱警姓名、在服人员姓名一同发送到服务器上。在户外使用GPS卫星定位,室内使用GSM基站定位,智能巡视系统可以自动调换无需选择,所有运行轨迹及时发送到服务器,通过电脑可以查看到出入时间、运行轨迹、在医院内就诊停留时间。遇到突发时间可以及时上传具体位置并于管理中心通话求助。

智能巡视系统不但可以监管在服人员位置还可对监管狱警进行管理,因为发射器必须在有限距离内才可数据连接,一旦超出有限距离智能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将数据实时发送到服务器上,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智能系统设备介绍

1、智能采集器

智能采集器如同普通手机大小方便携带。它使用高性能中央处理器,可以支持通话、摄像、文字收发、GPS卫星定、GSM基站定位、蓝牙设备连接位等功能,手机卡自身序列号可以再软件中设定为监管狱警姓名,可以采集在服人员就医图像作为事件保留一起发送服务 器上。智能系统标准配用三星S5690高端机,具体参数如下: 防护等级:IP67级别 外观设计:直板 主屏尺寸:3.65英寸 操作系统:Android OS 2.3 CPU频率:800MHz 电池容量:1500mAh 理论通话时间:810分钟 理论待机时间:640小时 摄像头像素:320万像素 键盘类型:虚拟QWERTY键盘

机身特点:防划钢化玻璃材质的显示屏,机身周包裹着一圈塑胶材质,IP67级别介绍:

IP6X:产品需抽负压,放置沙尘箱中,开盖检查,属尘密,不能有灰尘进入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

IPX7:短时间浸水,浸入规定压力的水中经规定的时间后外壳浸水量不至于达到有害程度,放置于一个潜水箱中,一般深度1米,试验时间为30min;

2、实时发射器

实时发射器大小和打火机差不多,可以把它固定在手铐上,发射器采用超低功耗设置,高性能聚合物锂电池可以反复充电,充电一次可以使用2个月,超长发射距离,发射距离传达10米,之内16为超长编码。软件可以设定为在服外出人姓名。

3、XJ8.0智能服务器

它采用BS框架通过因特网及时查看数据,也可以根据使用这要求进行二次研发。智能管理平台是按照在服人员离开监狱到返回监狱为一次记录。将移动轨迹、到达地址时间、离地址时间、就诊情况、使用药品、产生费用等情况记录到服务器中。这样当需要查看原始记录时就可以输入在服刑人员名称,就以调出外出详细记录。

四、具体操作模式

1、监管狱警开启智能采集器,读取在服人员佩戴的发射器信息,然后输入在服人员姓名和自己姓名发送到服务器上。

2、在出监狱登记处后在户外等待30秒后GPS识别当前位置,然后出发

3、在到达医院后进入室内智能系统自动启动GSM定位功能,由于切换到基站方式智能系统向服务器发送已进入室内信息提示。在到户外后切换到GPS定位,系统向服务器发送离开室内的提示。

4、在回到监狱登记处后,监管狱警离开在服人员后,软件提示人员离开,完成一次在服刑人员外出监管。注解:如中途出现监管狱警与在服人员离开距离超过10米就会采集器有报警提示,并却向服务器发送信息提示。

石家庄景旭智能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篇6:自考 监狱服刑人员的大学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模式。它是我们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时至今年已经走过25个年头。在多元教育迭出的今天,怎么对待自学考试、怎么看待自学考试的发展,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月22日,北京第二监狱的教室里,整整齐齐地坐着29名身穿灰蓝底色、白条文囚服的男性考生。清一色的小平头,不少考生还戴着眼镜。这天他们与17万多名考生一起参加了自学考试。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北京市监狱局为犯罪服刑人员设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20周年的日子。当天,全市有800多名服刑犯人在监狱中参加了自学考试。

在千千万万自学高考的场景中,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画面。提起这段生活,数不清的学子为之动容:“自考,我的大学。”

前不久,自学考试高层论坛在秋日绵绵细雨的成都开幕。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涂文涛同志,在欢迎辞中披露了四川自考的一段数字:

四川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功不可没。起步于1984年的自学考试,当时仅有2个专业,4万考生报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开考专业已经达到了128个,涵盖了各个学科门类,考生规模达到了50万人次,学历层次从以专科为主发展到专科、本科并重,以本科为主,从单纯的学历教育发展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全省自学考试20多年来累计报考人数达到了948万人次。目前,获得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达到32万余人,还有 1000多名自学考试毕业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自学考试已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20多年来,自学考试制度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全国累计有4300万人、1.4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养了625万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在籍考生2700万,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始终保持在1千万人次的规模,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提高了人民受教育的年限和劳动力整体素质。

自学考试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北京师范大学靳希斌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调查的科研项目的统计,以广东、浙江、北京、河南为例,我们国家的自学考试,国家投入到自学考试上的经费,一门功课大概是7到11元,一个专科毕业生要学完15门左右的课程,本科生二十几门课程。而一个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生均经费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粗算一下,自学考试的生均投入是普通在校生的5%,按照625万本专科毕业生计算,就是1千多个亿。

特殊考生圆大学梦年10月22日,北京第二监狱的29名服刑人员与全国17万多名考生一起参加自学考试,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北京市监狱局为犯罪服刑人员设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考场20周年的日子。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有4300万人、1.4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养了625万名本专科毕业生,目前在籍考生2700万人,每年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始终保持在1千万人次的规模。

在“十一五”自考经济效益调查中,86.2%自学考试的人认为自己通过自考后,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能不能承受自学考试的费用”的时候,73%的人认为这样的费用能够承受,选择不能承受的只有7.2%.自学考试为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创造了机会,而且使那些特别是在经济财力上达不到的人创造了机会。

自学考试不仅仅为考生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带来了社会效益,如自身素质的提高,择业空间的扩大,视野的开拓,个人职业空间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人际关系的协调,良好的品质信念的`形成等。90%的考生认为自学考试带来自身素质的提高。

自学考试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真正的学分制。

这样的制度促进了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许多是建立在自学考试制度上的。自学考试制度为民办教育搭起了一个施展的平台。

自考要居安思危

1995年,在北京西山曾召开过一个关于自考的研讨会。当时人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自学考试是“发展战略”还是“权宜之计”?自学考试这面旗还能打多久?

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各类教育形式的兴起,对于高自考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

“自考为什么能吸引上亿人次来参加考试、学习?我觉得与自考这种特有的教育制度有关。”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说,“我对自考生具有的一种自豪感感触很深。我过去出差,在北京机场贵宾间的休息室里面,曾遇到五个人在同时参加自考,其中一个同事已经拿到了专科文凭,还要参加本科考试,大家都很佩服他。我想,这就是很多人愿意参加自学考试的动力吧。”

这位在自考界享有声望的老人有一个特别的感受:一个新的制度,在20多年当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不容易。但也不能总沉浸在这种感觉当中,觉得我们一切都做得够好了。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说,应该看到自学考试发展中确实有曲折、有困难,有危机感。自学考试要继续健康发展下去,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顺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整个社会提出了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自学考试这几年顺应了这个形势,大力发展非学历的教育考试,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改革。

有关专家指出,自考要居安思危,自考面临的竞争已十分严峻。

这位专家说,远程教育的特点有五条,第一就是师生在时空上是分离的;第二,要有媒体或技术来沟通,因为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主体的双边互动,因此交流的技术手段非常重要;第三,要有一个机构来组织。自考仍然是一种教育,不是一种纯学习,要有一个组织来实施,对特定对象进行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第四,要有双向的通讯来支持。要有办学机构和主要代表老师、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双方通讯,面授的也好,通过电子的也好,都可以,但必须有反馈、有指导,有交互;最后一个就是要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近代教育是差不多把同年龄的学生放到一个班来教育,这是近代大工业的教育模式,而自考不是这样,它的对象非常不同质,这就需要组织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否则怎么来保证教学质量?

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

自考的使命没有完结

按终身教育的要求,我国国民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甚至成人教育都存在一个大问题,基本上都是面对未就业的青少年服务的。而名副其实的“成人教育”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要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年龄都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形式,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做到。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

一位英国学者讲,一个人一生当中要改换工作10次左右。全国工商联有一个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当中,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2.8年,就是说,每个从业者可能面临“角色转换”的周期非常短。这种转换必然需要学习。

因此,自考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结。

天津考试院长乔丽娟说,要重视自考制度的建设,要以制度创新推动自考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关键所在。目前高教自考最重要的不是“考”的问题,而是“服务”的问题。考生学习有困难,而我们的服务不够。如何做这个服务?于是就涉及到既抓考试,又抓学习服务,既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建立这种社会化开放形式要求的学习服务体系。因此,高教自考应该充分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就自学考试的发展,提出要遵循三种思维方式:

第一要确立序变思维。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数量上,一种是结构上。原子那么点质量,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就是因为产生了核序变。要讲究序变,强调序变,因此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层次上移,就是要发展自考中的本科生。我们国家的普通学校办学结构,专科占53%的比例,而专科生能升本科的,一年最多就是10%-15%,同时我们国家恢复高考以来,一共累计约1600万专科毕业生。这样的数字,怎么样来完成专科升本科?因此,自学考试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这样的需求;高自考要下移发展,就是要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全国考办提出“三个五”工程,就是直接面向农村。现在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70%大都是在工厂里,现在不是说要他们学习,而是他们自己要自学。另一方面,从结构上调整,就是专业非学历证书的考试。考试中心已经与23个行业和部委在合作,在做资格证书的考试。自学考试一年有1000万人次是接受学历教育,有600多万人是在接受非学历教育。这确确实实为终身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

第二个就是信息思维。现在的社会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的毛入学率要达到25%,怎么样来实现毛入学率提高?重要的是普通高等院校是主流。那作为自考更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最后是跳棋思维。戴家干说,象棋是以牺牲对方来获取胜利的,而跳棋是占有对方的地作为目标,而每个子之间没有差异,关键是在跳棋的过程中要搭桥,也就是你想捷足先登就得甘为人梯。要学会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合作中学会竞争。自学考试也是这样,我们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甘于为考生服务。我们要真正把所有的教育资源整合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的思路中来看我们的自学考试,不能单单就自学考试说自学考试。

光明日报

篇7: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案

看来没人知道,下面看另外一张照片,大家马上就认出来了,是张国荣。那第一张照片的演员就是张国荣。大家一定奇怪了,张国荣不是香港流行歌手演员吗?啥时候去唱京剧了。其实啊,这是1993年上映的由陈凯歌导演的著名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剧照,在这部电影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和张丰毅饰演的石晓楼两个人都是京剧演员,程蝶衣演虞姬,石晓楼演霸王,在经历了半世纪的爱恨情仇之后,张国荣饰演程蝶衣在最后一次登台演《霸王别姬》的时候拿起本该给霸王的剑自刎而死,结束了短暂而又绚烂的曲艺人生。电影具体的剧情我就不多介绍了,《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是中国最经典最具文化内涵的现代影片,这部电影不近成就了陈凯歌,也是见证了张国荣演艺事业的巅峰。然而未曾想到,十年后的2003年的4月1号,当天还恰好还是愚人节,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的24层匆匆跳下,结束了自己46年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大家一定奇怪这么大红大紫、人生成功的人为何要跳楼自杀啊。后来据张国荣的姐姐张绿萍说啊,张国荣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那除了,张国荣,还有很多影星歌手都是因为抑郁而自杀身亡的,比如著名的歌手陈琳,美国著名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啊等等。

如今不仅仅是影视明星自杀能登上头条新闻,其他行业的跳楼新闻也是不短上演,比如2010年富士康工厂工人的十三连跳事件,还有很多大学生、硕士生来至博士生自杀、官员自杀等等也不断见诸报端。面对越来越多此类的新闻,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想不开自杀的。

由上面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这些人的离开不是因为生理上的病因,而是因为心理上的病因。早在2000年,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

约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50年代的2.7‟上升至1993年的13.47‟,近年的上升幅度更明显。

然而社会对精神卫生认识不足,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鉴于此,联合国卫生组织自1992年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引起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正确关注。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

2005年

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

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

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

健康定义

好了,下面我们转入今天的主题,开始看看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的定义,我们当然先来看看世界上最专业的卫生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 1990年对健康定义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身体健康,大家很容易明白,直观来说就是没有疾病,更客观量化地来说就是体温36℃-37℃,如果超过了39℃那就是发烧的症状了,血压:低压60-90 毫米汞柱、高压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可以通过各项生理指标来鉴别身体是否健康。

但是说到心理健康,想必大家都能说是几句,但是很难说清楚,因为心理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那种非常量化客观的数据标准了。那下面了,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也叫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状态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认同良好,而且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比如今天我发奖金了我很高兴很兴奋,或许明天我失业了那我就感到悲伤失落,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按下葫芦,却浮起了瓢。这些生活中的事件必将对我们的心理造成或轻或重或小或大的影响,如何调节好我们的悲与喜愁与欢,不至于像范进中举高兴地发了疯,也不至于像周瑜被别人气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长叹,这就需要我们还有调节好心理的能力。

心理与身体

人的心理不是空穴来风就出现的,它是建立在人的大脑上的,古人一直以为心脏是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场所,所以汉语中便有了“心想事成、心神不宁、心理学”这些词,可是现代科学发现人的心理活动、情感体验这些其实是在人脑中发生的。比如说你的脚被割伤了,立马你就能感受到很疼痛,痛的泪流满面,但是如果你在手术台上,医生给你打了麻醉药,虽然脚依旧被割开,但是你没有疼的感觉,因为麻醉药阻隔了你脚部发出的神经信号,大脑接收不到脚部发来的信号,相应的也就不能产生疼痛的感觉。所以说人的心理是建立在人的物质身体之上的。

医学调查统计发现,癌症患者,毁容、畸形、残疾等身体缺陷和身体功能受损的人往往比正常人有着更多的心理问题,身体的健康与否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同样会对其身体健康起到巨大的反作用。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疾病。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因此,健康幸福快乐长寿,很重要的一条是及时调节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好了,我们讲完心理健康是什么之后,再来看看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有个十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蛀牙,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从这十条标准中大家发现了什么?那就是前四条都是关于人的心理方面的,可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完健康的标准,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我国心理学提出的心理健康八条标准。对于每条标准,我都会通过一个人物事例来表现出来。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人物事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弄巧成拙。对于东施这种行为,用咱们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评价就是“你长很丑,却想得美”。那大家分析一下东施的行为哪里出问题呢?

显然东施她不能合理恰当的对待自我,以为去模仿别人,不仅没有变美丽还显得更丑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锤子杀死了自己的四位同学,一位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沦为凶残的杀人凶手,这一新闻一时间成为当时中国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的话题。在被捕后,经过警方审讯,马加爵道出了作案的动机:在和同学打牌过程中,马加爵被怀疑作弊,并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同学说他“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那同学的这句话对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感到长期以来努力维系而且深深依赖的友谊骤然崩溃,于是他起了杀机。“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马加爵后来向警方袒露了当时内心的想法。从马加爵这个事件可以看出,马加爵之所以最终走上不归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和他人相处好,不善与他人相处,不善化解遇到的人际矛盾。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

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完短片大家感觉如何,是不是感觉很震撼?这位主人翁叫尼克胡哲,没有胳膊没有双腿,然而他的生活比咱们普通人过得都精彩,你看他不仅会用电脑,还会游泳、打高尔夫甚至冲浪,我们许多人都还没尝试过这些活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些苦难烦恼拿来和他的比一比,那显然都不算什么事,既然这位残疾人都能活得那么精彩,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因此啊,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要老是抱怨上天不公平,而是应该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信未来总会好起来的。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流传很广,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的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三十七根钉子。慢慢地,男孩每天钉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了。

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文学人物,不知道大家认出他没有,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阿Q,说到阿Q,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他那战无不胜的精神胜利法,比如阿Q被别人打了,他内心就会想:“我被儿子打了,这世界真是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取得精神胜利后,阿Q便会心满意足的走了。阿Q这种显得滑稽而又荒谬的想法显然与他的人格息息相关。比如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对于他村里的邻居,阿Q一概不犯在眼里“你算什么东西啦,我先前比你阔多啦!”,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再例如阿Q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遭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然后就无端的迁怒于小尼姑,收到赵大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

把不满发些到小弟身上。阿Q还有诸如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说起话来来像一名卫道士,做起事来去蝇营狗苟。我们可以发现啊,阿Q这种人格充满了矛盾性,双重性,这种不和谐的双重人格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方面退回内心,靠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来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说到智力,大家肯定都知道智力测验,智力测验就是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一种科学的心理测验。智力测验是上个世纪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两人一起创制了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大家一定又问心理学好多东西都是西方人发现的啊,其实啊,咱们中国人也是很有智慧的,心理学家指出:兴起于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的实践。说到科举考试,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这是一个迂腐、刻板、钳制思想、阻碍咱们中国发展的很坏的制度。其实了,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它首先促进了社会公平、增加了社会流动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老百姓只要努力都有出头之日,上层社会不再被累世公卿所把持。只是到了近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拘泥于传统儒学四书五经等,忽视了迅猛发展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才遭到摒弃。另外,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这一制度被接受到西方后备受推崇,西方由此创制出文官制度。可见中国人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对人类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民族。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当人们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也就是处于胎儿期时,便有了心理活动,出生之后便是婴儿期,之后是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最后的老年期。每个人

生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行为表现。如果一个小孩很会琢磨大人心理,说起话来跟个大人似得头头是道,我们就会说他少年老成,通俗的是“小人精”。如果一个中年人老是表现得很顽皮、不稳重,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我们就会评价他还不成熟,虽然外表是个成年人,但是他的心理确实一个小孩。

以上八条心理健康标准大家理解没有。另外还需要强调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认为心理不是健康就是不健康,非黑即白。其实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是一种量的不断积累变化的过程,是从健康不间断的过度到不健康的。

还有人认为我心理现在是健康的,以后一定没问题,这个人也太过自信,人的心理状态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时是心理健康,但是有段时间会心理失调,然后再回到心理健康,同样有精神疾病的不一定一辈子都会有病,如果接受恰当的治疗之后也能回归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常见的心理问题

抑郁

大家遇到不顺心的事都有过失落、伤心、悲哀等情绪,但是一段时间后都会消失,但是如果这个情绪持续时间很长并且开始影响到你的生活时,那么你就要当心抑郁这一心理问题的出现了。抑郁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三无(无望、无助、无价值)以及三自(自责、自罪、自伤或自杀)。

焦虑

如果我们面对一些压力很大的事情,并且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往往都会体会到担心、紧张、焦急等情绪。但是这些情绪都会随着压力事件的消失而消失,比如考试之前我们很紧张不安很担心,但是一旦考试结束我们就会有种如释重负 的感觉,便将不安紧张的情绪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么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是如果随着压力事件的消失而你的焦虑紧张的情绪仍然不消失,而且还泛化到你的生活之中,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现了焦虑的问题了。

我对这方面深有体会,在初三下学期,也就是五六月,大家知道这段时期已经是临近中考。此时啊,我压力特别大,家长说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你就不用继续读书了,少一分就得掏一万块钱的赞助费,七大姑八大姨说你要考出好成绩,我们都看着呢,你得为弟弟妹妹树立标杆做榜样,班主任说我们老师对你们期望很大,指望你们这一届考得最好,提高咱们的升学率,为学校争光啊。可见我那时候压力是有多大,然而啊从五月份开始每到下午第一节快结束的时候我的肚子开始痛了,然后下课感觉跑进厕所,可是蹲了半天,什么也拉不出来,但是那种拉肚子的感觉就是不消失。想想上厕所迟到了回到教室又要遭受老师的白眼,同学的嘲讽,心里别提有多急啊,可是越蹲越拉不出来,哪段时间别提心里有多痛苦,始终有很赶很匆忙的感觉,自己也始终感到很疲惫。于是我就跟我妈说了这事,我妈说她天天去菜市场买的都是新鲜食材,用的也不是地沟油,饮食肯定没问题啊,于是又带我去医院,经过肠胃科医生的细致检查还是没啥问题。哎,那我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个难言之隐,还在六月的中考终于结束了,最终我是一分不差的踩线考进了重点高中,虽然离我的理想成绩相去甚远,但是我安慰自己:少一分受罪、多一份浪费啊!直到我踏进大学校园,开始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后,我才意识到多少年前的那个不堪回首的难言之隐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太过焦虑而引起的。所以啊,大家没事的时候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是很有益处的。

偏执

偏执是走极端的表现。固执刚愎,始终自以为是。不仅常常把别人无意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侮辱或伤害自己,且不能宽容,久久耿耿于怀。谁若妨碍了其利益,就会经年累月纠缠不休,而且好与人争辩,听不

进不同意见,很难以事实或说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和想法。

怎样消除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问题呢?

1、善于学习。那学习什么呢?我们首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咱们的心理世界有个清晰地了解,这样当你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时候就能够自如应对了。如果我初三的时候能够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者家人老师有懂心理健康知识的,我估计那段时间也不会生活的那么痛苦,中考成绩或许能考得更好,所以,开卷有益,没事多看看书是没有坏处的。学习好心理学的知识,不仅可以自助,就是自我帮助,还能助人,帮助他人。如果你能帮别人解决了一些心理困惑、心理问题,不仅收获了友谊,你自己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另外我们还需要看看哲学、名人传记方面的书籍,看看那些伟人在面对人生难题的时候是怎样应对的,看看人家面对苦难是如何挺过去的,相信你们能从中汲取力量。

2、争取社会支持。什么是社会支持?也就是你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你周围的人能够对你提供精神情感上的和物质上的帮助。当你把幸福和朋友一起分享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幸福;当你把痛苦向朋友倾诉时,痛苦就会减轻。因此,当你的坏情绪涌上心头时,不妨先做做深呼吸,伸伸懒腰,之后找朋友随便聊聊,你的坏心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化解。

3、装出一份好心情:心理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就十有八九真的会到来。装出好心情会让你的坏情绪在不觉间悄悄溜走。一个人在抑郁的时候,可以多回忆愉快的时光,还可以用微笑来激励自己,要尽量多想快乐的事情。

6、转移注意力,暂时置身事外:当你因某事烦恼时,最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记它,转移注意力,或者干脆暂时放下手上的一切,舒缓一下紧绷的心情。可以轻轻松松地享受清晨的沐浴,让清水流过脸颊,滑过身体,驱散所有的烦闷,仿佛重新获得了快乐„„

7、听听喜欢的音乐:音乐是心灵的阳台。很多资料表明,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轻松、欢快的音乐总能带我们到快乐老家,不管心情有多坏,只要听一下自己喜欢的曲子,你就会感受到你那愉快的心跳。当然,当你放声高唱出来,你的心情会变得更好。

篇8:关于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的思考

近期, 中国的国家监禁机关接连出现监禁人员死亡事件。自云南发生“躲猫猫”事件后, 陕西、河北、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监禁机构又相继出现监禁人员死亡事件。我国监禁机构包括监狱, 为此笔者以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为切入点, 来分析监禁机构的监禁人员死亡事件 (本文主要指监狱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 , 提出预防和解决服刑人员死亡的措施。

一、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现状分析

广义的监狱指关押一切犯人的场所, 包括监狱, 看守所, 拘留所等。狭义的监狱指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 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服刑人员主要是指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

死亡分为非正常的死亡和正常的死亡。

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 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 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 例如病死或老死。

通过对死亡的理解, 我们可以得出:监狱服刑人员正常死亡事件就是由服刑人员内在健康原因导致服刑人员死亡的事件。监狱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导致服刑人员死亡的事件。

(一) 监狱机关的执法理念有待切实转变

我国监狱机关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监狱就要把教育改造人放在首位, 保障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和培训的时间。实际中, 监狱机关由于财政保障不能全额保障, 还需要通过组织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来弥补监狱经费的不足, 这就决定了监狱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生产第一位, 教育和改造第二位”, 监狱办企业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弱化了监狱的教育改造的本质职能。

(二) 监狱机关执法的监督不够

1. 监狱机关不能严格执法

监狱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对服刑人员实施管理。监狱执法要做到不枉不纵, 要保护和尊重服刑人员的权利。在现实中, 部分监狱警察徇私枉法, 不能严格执法, 导致“牢头狱霸”出现。“牢头狱霸”在监狱中欺压“弱小”的服刑人员, 致使监狱非正常事件发生。

2. 监狱机构中服刑人员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非正式群体 (informalgroup) 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 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 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 依照好恶感, 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 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 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 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监狱机构同样存在服刑人员的非正式群体, 即服刑人员基于共同的需要、爱好和某种特殊关系而组织成特殊利益关系的小团体。

非正式群体对服刑人员的监狱亚文化学习产生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服刑人员在监狱内欺压虐待其他罪犯, 出现类似“躲猫猫”的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

3. 未能实施监狱警察直接管理制度

目前, 监狱管理工作还未能完全实施监狱警察的直接管理, 监狱利用服刑人员中的班组长协助监狱警察管理, 导致一些服刑人员的班组长在监狱内称王称霸, 欺压虐待其他服刑人员, 产生了类似“躲猫猫”的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

(三) 监狱警察队伍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监狱机构长期存在“管的住、跑不了”的思想。新时期的监狱工作不仅要求“管的住、跑不了”, 更要突出“改造好”。2008年6月16日, 周永康同志提出:“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监管改造工作的首要标准”。这就为我们监狱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监狱传统的教育、管理和劳动三大改造手段, 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监狱工作的发展需要。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监狱如何做到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统一等矛盾的凸显, 对监狱警察提出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监狱警察执法意识的改变, 传统执法模式的转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 监狱机构的封闭环境, 使社会对监狱机构的了解甚少

长久以来, 监狱环境相对封闭, 监狱给人留下森严、恐怖的印象。加之监狱执法的监督机关主要以检察院为主, 社会监督很难直接参与到监狱执法监督的活动。监狱内哪怕出现服刑人员正常的死亡事件, 服刑人员家属和社会舆论仍会对监狱机关充满不信任的情况。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也为此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 严重损坏了监狱机关的形象。

二、监狱解决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的措施

(一) 转变监狱工作执法理念

1. 国家要进一步提升监狱机关执法的理念

监狱机关要转变执法理念, 切实做到教育改造为第一位, 劳动生产第二位的工作要求。尊重和保护服刑人员的人权, 注重管理的科学、文明和人道, 纯化监狱教育改造的职能, 树立监狱执法机关的光辉形象。

2. 监狱机关要加强监狱警察的执法监督

监狱机关要加强监狱警察的执法管理, 要严厉打击监狱内的“牢头狱霸”。特别是监狱做好服刑人员班组长的管理, 防止班组长成为“牢头狱霸”。国家对监狱的执法监督要切实到位, 监狱警察要严格依法办事, 文明执法, 切实保障罪犯的人权。

3. 加大对监狱的财政保障支持力度

监狱机关要利用监狱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 要逐步改善监狱物理环境, 使监狱逐步脱离环境恶劣地区, 逐步搬迁到城市 (镇) 附近地区。国家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监狱的财政保障支持力度, 纯化监狱教育改造的职能, 使监狱生产侧重于习艺劳动, 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技术教育和培训, 让其能够在监狱内学到一技之长, 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切实提升监狱警察素质

1. 加强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

监狱警察不应是单纯的“看守”, 更应突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和矫治。目前监狱警察的学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专业对口的监狱警察还不是很多。大部分监狱警察没能系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在监狱工作中就不能科学规范的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因此监狱机关应加大对矫正教育人才的引进, 注重矫正教育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切实使监狱警察由“看守型”, 向“教育矫治型”转化。

监狱警察也面临执法难问题, 特别是服刑人员及家属维权意识增强, 人权保障的不断提出。监狱警察在工作中不能打骂和体罚虐待服刑人员, 面对惯犯和累犯时, 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教育。这就要求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监狱警察执法的培训, 特别是注重监狱警察执法管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培训, 要使监狱警察能够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教育艺术, 逐步提升警察的执法水平。同时国家要加强监狱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 改善监狱警察的工作作风, 树立良好的监狱警察职业道德风尚。

2. 加大监狱警察的轮岗交流

监狱警察工作环境封闭, 职位晋升地机会不多, 面临的工作压力巨大, 监狱警察的心理、性格、工作的态度等方面都会容易发生消极变化, 不利于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执法管理和教育。为此监狱要加大监狱警察的轮岗交流, 实施监狱警察异地挂职锻炼和交流制度。

3. 切实提升监狱警察的待遇

近几年来, 监狱体制改革坚持“监企分开、规范运行、收支分开、全额保障”的工作思路, 这就要求国家对监狱经费要做到全额保障。从目前监狱工作实际来看, 全国也只有极少数的监狱能够做到财政的全额保障。国家要加大监狱的财政保障支持力度, 使监狱经费能够达到足额保障、监狱警察的待遇能够得到提升, 进一步提高监狱警察工作的积极性。

(三) 加强对服刑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1. 加大对服刑人员的分类分级管理和教育

监狱要进一步做好服刑人员的分类分级管理和教育, 要针对服刑人员的身体状况做出更仔细的分类分级, 对患病的服刑人员要密切注意其病情情况, 不同病情的服刑人员进行不同级别的管理和教育, 实施不同级别的处遇, 不能因为监狱严格执法管理导致服刑人员死亡。

2. 做好服刑人员身体的摸底排查工作

监狱医院要通过日常的服刑人员身体体检, 掌握服刑人员身体状况存在差异, 做好日常的登记管理, 建立服刑人员身体状况档案资料库。监狱要对重点病犯做好预防和治疗, 对于监狱医院不能治疗的病状, 要及时转到社会医院进行救治。监狱要建立服刑人员医疗救助相关制度, 及时做好与服刑人员家属、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 及时反馈病人的身体状况, 做到早知道、早发现、早治疗、早反馈, 争取监狱工作的主动性。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监狱文化活动

监狱要注重监狱隐形课程文化的无形影响, 充分发挥服刑人员的特长, 积极利用监狱教育改造文化活动平台, 通过监狱文化活动, 使服刑人员能够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监狱要逐步改善监狱环境, 注重监狱建筑的科学设计和利用, 为服刑人员创造有利于改造的器物文化环境, 避免监狱不良亚文化的的影响,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带动监狱教育改造的作用。

(四) 加强监狱机关的工作宣传

1. 积极扩大监狱机关的宣传力度, 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监狱要加强宣传工作, 使社会尽可能多的了解监狱工作, 做好监狱正面宣传, 改善监狱执法形象。监狱要增强社会大众对监狱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感, 要加强监狱与检察院、服刑人员家属、新闻媒体、医院等协调沟通, 建立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协调反馈机制, 及时将服刑人员狱内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2.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实施“监狱开放日”

监狱要加大监狱政务公开力度, 实施“监狱开放日”。坚持“请进来”策略, 积极要求社会人员来监狱参观, 让社会人员了解服刑人员的处遇及其生活状况。同时, 监狱要邀请社会人员加强对监狱执法的日常监督检查, 进一步增强监狱工作的透明度和执法监督力度。

三、监狱机关处理服刑人员死亡事件应注意的问题

(一) 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关系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肩负惩罚与改造服刑人员的任务, 严格执法才能体现监狱的威慑作用。同时, 文明执法是我们国家对监狱执法方式的要求, 要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做到文明、人道地对待服刑人员, 二者即对立又统一。对立是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相互矛盾, 统一是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造服刑人员。因此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是辨证统一关系。

(二) 尊重和保护服刑人员的权利要坚持适度原则

服刑人员触犯《刑法》, 实施了严重的危害行为, 应受到刑罚惩罚。我们也需要尊重服刑人员的权利, 保障其处遇水平。但是我们对待服刑人员要注意适度原则。服刑人员的处遇标准不宜超过社会的最低保障线, 不然有失社会的公平, 也会导致社会保障线以下的守法公民争着进监狱, 最终导致监狱人口爆满, 产生不可想象的社会后果。

(三) 做好监狱服刑人员死亡处置工作, 维护监狱形象

服刑人员死亡事件发生后, 监狱要及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 给社会一个交代。监狱要做好服刑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 及时向社会公布服刑人员死亡的原因、监狱处理死亡事件的情况;争取把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维护监狱的形象。

总之,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笔者相信, 经过努力, 我国的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服刑人员的人权也能真正得到保障, 我国的监狱制度逐步走向更加科学、文明的发展轨道,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摘要:近期, 中国的监禁机关接连出现监禁人员死亡事件, 监禁机关之一的监狱该如何解决此类事件, 在新的时期如何更好的做好监狱工作。笔者通过对监狱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的分析, 提出解决服刑人员死亡事件的措施, 以期促进我国监狱工作逐步走向更加科学、文明的发展轨道。

上一篇:劳务派遣员工管理规定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