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2024-06-07

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共12篇)

篇1: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别诗,别诗应`,别诗的意思,别诗赏析 -诗词大全

别诗

作者:应`朝代:魏晋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篇2: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别诗

作者:范云  朝代:南北 孤烟起新丰。

候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

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

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

摘兰沅水东。

兰摘心焉寄。

篇3: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别诗

作者:范云朝代:南北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篇4: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赠江长史别诗

作者:何逊朝代:南北 二纪历兹辰。

投分敦游处。

况事兼年德。

宴交无尔汝。

中岁多乖违。

由来难具叙。

及君相藩牧。

伊予客梁楚。

出国乃参差。

会归同处所。

以兹笃惠好。

何用忘旅。

重得申平生。

何年更暌阻。

笼禽恨局促。

逸翮超容与。

饯道出郊垧。

把袂临洲渚。

长飙落江树。

秋月照沙溆。

远送子应归。

棹开帆欲举。

离舟欢未极。

别至悲无语。

安得生羽毛。

篇5: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应刘豫章别诗

作者:江淹朝代:南北 清尘播峤岫。

远□被修□。

□□□□代。

高行乃厉天。

俗态G明懋。

散□□才贤。

裂□□□□。

分□□尧甸。

于时秋永永。

江汉起残烟。

猎猎风剪树。

飒飒露伤莲。

霞出海中云。

水发江上泉。

浸淫泉怀浦。

泛滥云辞山。

洲渚一扬袂。

殒意元气前。

愿效卷施草。

篇6: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送从弟道秀别诗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 参差生密念。

踯躅行思悲。

悲思恋光景。

密念盈岁时。

岁时多阻折。

光景乏安怡。

以此苦风情。

日夜惊悬旗。

登山临朝日。

扬袂别所思。

浸淫旦潮广。

澜漫宿云滋。

天阴惧先发。

路远常早辞。

篇诗后相忆。

杯酒今无持。

游子苦行役。

篇7: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送沉记室夜别诗

作者:范云朝代:南北 桂水澄夜氛。

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

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

霜猿行独闻。

扪萝忽遗我。

篇8: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读完《观刈麦》全诗,为诗人在封建时代就能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能如此深切的同情而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观刈麦》把“贫妇人”的悲惨生活和“我”“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进行对比。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观刈麦》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程度。

诗句通过一个贫妇人的描写,从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贫苦的人。她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样做十分累,收获却很少。但她没有办法,当时正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作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致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读者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在《观刈麦》里,白居易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这首诗在遣词用字上也很见功力。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没闲月,又突出强调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陇黄”三个字简括出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用一个“蒸”和一个“灼”,把天气炎热的程度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接着“不知”、“但惜”四字把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达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也使得这首诗广泛长久流传。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和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 夏天的诗——《观刈麦》

★ 观刈麦mp3

★ 观刈麦翻译

★ 观刈麦 白居易

★ 白居易观刈麦古诗

★ 观刈麦课文教案

★ 《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 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木兰诗》说课稿

篇9: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

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二首

作者:韦嗣立朝代:唐体裁:五律 茂先王佐才,作牧楚江隈。登楼正欲赋,复遇仲宣来。

黄鹄飞将远,雕龙文为开。宁知昔联事,听曲有馀哀。

昔时陪二贤,缨冕会神仙。一去驰江海,相逢共播迁。

篇10:李商隐《无题》诗的女性情结

李商隐生在晚唐,童年极其不幸。十岁丧父,与母亲扶丧北归老家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回到了家乡,却情同逃荒落难一样,孤儿寡母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正是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压抑下,造成了作者幼小心灵内向型的多愁善感的性格。诗人从童年就生活在母亲温柔细腻的呵护之下,对父亲的认识逐渐淡漠了。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固然,父亲代表不了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那就是思想的世界,走东闯西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指路人。”①可见父亲的角色古今中外是相同的。父亲的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李商隐从童年接受的就是 “母亲”阴柔性的关爱,是女性主宰一切的世界,缺乏父亲那种粗犷、豪放的大丈夫气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明显的阴柔化个性,对女性世界的关注,对女性心理感情把握的准确、细腻,善于把女性心理变化转化为某种具体意象来刻画等,与家庭影响不无关系。

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他虽有匡时济世之心,却无意间卷入党争漩涡,受排挤、受压抑的窘境始终困绕着他;妻子不幸病逝,子女年幼无人照顾,双重的打击和压力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楚。所有这些难堪的处境就促成了李商隐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把自己的内心痛苦用女性心理细微变化的特点展示出来。家事国情,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异性的接触,他的一腔苦水,都能引发他丰富的情感活动。于是,“多感”、“多愁”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女性情结的主调。

总之,家世、身世、时世等方面的经历造成了诗人的内向性格,受压抑的痛苦,又使他情思敏锐,多愁善感,感伤情调浓重,善于描绘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灵感,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对心灵变化的挖掘刻画的深细,并能将短时间内的心理灵感转化为可感的内心形象,使读者可感、可视、可亲,这种效果在他的《无题》诗中表现的非常充分,使他的《无题》诗朦胧曲折,含蓄多义,对心灵世界刻画描写的`深邃细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从而构成了《无题》诗审美的外部表征。

诗人能把男女情爱写得真真切切,血浓于水,男女之间的感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印证。“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诗,诗人将自己的相思苦熬推及到女方身上,想象女方早上起来梳妆时如何担忧容颜衰老,春光不再,晚上吟诗时又如何觉得月光寒冷,孤独难耐。从“晓”到“夜”的思念着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体贴和一腔热情。这种推己及人与体贴入微,将男女双方的相思之意表达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是无论如何表达不到位的。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心灵世界的各种表现,女子那种独特复杂的、隐约凄苦的心理变化都有纷纭的反映和展示。有时为了展示这种微妙的心理特征,他的诗中的意象自然而然的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玉烟、梦雨、灵犀等等,这些意象如同作者用心网过滤了一般,一切客观的因素都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完全是经过作者净化了的、与女性心灵相一致的纯情。在他的笔下,男女之间是平等和谐的,特别是恋情方面,男女之间没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霸气,也没有谁为满足某种欲望的庸俗情调,而有的只是热烈的相爱,刻骨铭心的相思;即使情爱毁灭后的感伤,也都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同情、理解、尊重和体谅。这就说明,诗人是用女人的善良去善待每一个人的。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首联是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颔联由追忆昨夜回到实境。“身无彩凤双飞翼”向来用作美满情爱的象征,此处用来暗示爱情受阻,富有翻新意义。“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男女心心相印。虽不能相见,却有一种心灵感应,心与心相会了,充满了神异色彩。男女相爱却天各一方,尽管痛苦心却相通,也是莫大的安慰。不过,“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相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②颈联表面上写诗人所经历的实境,实际是因身受阻隔而引起的对心上人今夕处境的想象,酒宴上游戏的欢快、气氛的热烈,更加重了诗人分离的痛苦,表现出诗人多么希望与对方相聚相守的心情。作者这种心情往往是在突出女性心理的变化来表现的。从而通过这种迫切心理的描绘,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寂寞感。诗人由己的相思焦虑推及到对方的相思苦闷,由对方的相思煎熬,强化自己的心理饥渴难耐。在这里,诗人将双方的心理情感变化写得很纯,很美,很圣洁,达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这种心理灵动的轨迹完全打破了时空次序,从昨夜到今宵,再到昨夜,突然又宕到今宵相离相分的实境,由想象到自身处境,实境虚写,虚境实写,交错跌宕的展现,显得时断时续,变幻迷离,把诗人无法抑制的离别痛苦,孤独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由此表达了对对方关心、爱护之情,这种心理感情的平等关系,正体现出作者对女权的重视和善意,表现了作者积极的爱情观和女性观。可见诗人对女性灵动的心理描绘真可谓细腻到了不能再细腻的地步,挖掘深刻的实在令人瞠目,从而创造了“色彩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林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③的独特风格。

对这种心理的描绘,只能通过女性复杂微妙的感悟来体现,因为女性对客观事物的感悟的敏锐程度比男性细致的多。而这种心理的灵感又是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所以又是难以捕捉的。诗人的《无题》诗又善用有规律的文学手段,有咏物寄托,意象鲜明有比喻,意深情浓有象征,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尽管如此,“人们仍能欣赏这类诗中朦胧的柔情美,因为诗人通过众多互不连贯的独特意象将他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和无限的思念表现得深切美丽,仍然能让人概括出人们共同体验过的情绪,所以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④这种理解的难度及多义,其实是一种朦胧美的境界,表现出来的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造成虚虚实实,似梦似幻的新奇。同时,在技法上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有时对女子心灵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开拓挖掘中,往往造成所写没有了一件具体而完整的情事,有的只是把稍纵即逝的心理感触作为描写对象,要具体的确切的说明什么,只能给人一种模糊的或模棱两可的、难以捕捉的某种暗示 。但是,读者读后却受到一种美的浸染,接受到一种精神娱悦和享受,从而领略到一种异彩纷呈的妙境。

晚唐的衰败腐朽,引起了读书人对现实的失望和悲观,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小。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当时,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前人已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诗人在继承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各家所长,从自身情感和审美情趣入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艺术独创性的探索。就内容而言,男女情爱(无题)善于表达男女双方的情思,别离后的思念之苦,作者完全是用“心”来写情,用“心”来写意,用“心”来写人和物的,所以诗中每个意象都有浓郁的情感,都缠绕着温柔而细腻的女性情结。就形式而言,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所有这些就成了诗人一生的不懈追求。

就当时的诗坛发展来看,诗人对女性心理世界的精妙描绘,可以说是诗坛上的一大创新。这是因为,在他之前的诗人中没有哪位诗人将女性心理变化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独特意象呢?这是因为他就是借用对女性内心的细微变化来反映对时代的看法,用凄艳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用朦胧的意象表达了对唐王朝无力回天的无奈。无论从意象、意境、诗体结构等方面都是一大突破,正因这一创新,才具备了他独领诗坛而又高于诗坛的大师地位。假若他不在女性心理灵动上发掘开拓,他的孤独、飘零、惘然、无奈、感伤情调就失去了依托,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凄苦的情和艳丽的词通过对男女情感的有机统一,才在艺术上给后人开辟了无以逾越的新境界。

篇11:李商隐诗词对宋诗的影响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他大部分的诗作中,这种用典都是成功的。他的用典不但非常丰富妥帖,而且往往精切巧妙,显出一种奇趣。他借经籍史迹、传说神话来表现生活,这些典故使他的诗意蕴更加深沉。黄庭坚高倡以才学入诗,他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主张在用典方面“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历”。他的用典搜罗范围广泛,构思也相当别致。如《寄黄几复》这首诗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前一句用《左传》中语,但是却与原句截然不同,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黄几复之间的深厚情谊;后一句则是常见的事典,诗人在其后加之以“谢不能”使诗意陡转。对比两人的用典,他们在演绎原典,集合提炼,熔成新境的手法上,如出一辙。

黄庭坚诗中用典极多,但并非简单地对典故加以堆砌,而是在意义上也加以熔炼,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仔细辨析,其用典在接受李商隐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黄庭坚总评”中对两人的用典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李商隐的最起影响的诗和西昆体主要都写华丽的事物和绮艳的情景,所采用的字眼和词藻也偏在这一方面。黄庭坚歌咏的内容,比起这种的诗来,要繁复得多,词句的性质也就复杂得多,来源也就广博冷僻得多。在李商隐,尤其在西昆体的诗里,意思往往似有若无,欲吐又吞,不可捉摸,他们用的典故辞藻也常常只是为了制造些气氛,牵引些情调,所以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印象。黄庭坚有着着实实的意思,也喜欢说教发议论;不管意思如何平凡,议论怎样迂腐,只要读者了解他用的那些古典成语,就会确切知道他的心思。”从钱钟书的这段精彩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人用典的异同。这也是黄庭坚的诗歌受李商隐诗影响,却又不完全限于模仿的成功之处。

3 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的论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歌对宋诗的影响。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坚信“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对李商隐的诗歌极为推崇,尤其是李商隐的七绝中,以议论入诗,对历史人事发表新见卓识,以借端寄慨的翻案之作,更是对王安石的七绝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篇12: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

李商隐的咏物诗:“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可谓“自然的人化”。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有人也。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色彩是与诗人自身的悲剧命运分不开的。诗人出生在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家庭,早年丧失父亲, 这种累世孑孤,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就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孑无依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政治上受朋党积习和恩门观念很深的令狐陶及牛党中人的鄙薄与排斥,攻击他“忘家恩”、“诡薄无行”。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无题》)不妨看成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他的性格中刚豪的一面,这从他因为民伸抑而得罪上司时辞官而去的行动和以击鼓骂曹的祢衡自况可以看出。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这种悲剧命运,酿成了他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并从而形成特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的悲剧眼光。他以这种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去体察万物,以悲剧的眼光去审视万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李商隐所咏之物大多是一些纤细弱小而美好的事物。那嫩笋、衰柳、牡丹、野菊、寒蝉、流莺等无不是诗人悲剧命运的写照。那些具有巨大力量和崇高悲状感的事物,即使在传统咏物诗中象征贞刚品格的松柏,在他笔下,也是“孤秀植庭中”的小松。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和前代因物寓志的咏物诗往往表现士大夫群体类型化的“志”不同,他的咏物诗大都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乃至精神意绪。李商隐的咏物诗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更多地运用象征手段,注重物与人的整体神合,而摒弃二者的简单比附;在形与神上,传神空际,不涉理路,极饶情韵。李商隐咏物诗运用比兴的方式,就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下几种:一是通体用比,寓我于物。二是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我”中含物,物我双写,比兴并用。三是触物兴怀,体物用赋,写“我”用兴,由物及我则为兴。四是由“我”及物,物中含我,写我用赋写物用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相关文章: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01-16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01-16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归纳05-28

诗的艺术06-08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05-04

论阮籍诗的艺术风格09-11

造景艺术手法05-23

艺术化手法05-05

柳李商隐04-12

《曲江》李商隐04-17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下一篇:秋之韵好诗配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