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

2024-06-30

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共6篇)

篇1: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2.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答案】 1.CD 2.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解析】

1.试题分析:C“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错;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错。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则该题不得分。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C.“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3.下面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渡湘江》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绝句漫兴九首(其九)》写诗人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

B.“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C.“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D.“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E.“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面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4.《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

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6.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CE 2.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2.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这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两者是相得益彰的。3.AC 4.两诗都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加重了去偏远南方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怨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解析】

3.试题分析:A项,“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不当,应是因客愁而恼春的心绪。C项,“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不当,结构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

4.试题分析: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令人惬意的春光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诗人移情于景,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解析】

5.试题分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没有在结句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答出手法,然后解释,此题通过“骏马”“鸣鞭”看出是侧面烘托,“弯弓”“插羽”是正面的动作描写,“霍嫖姚”实用典。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①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③。

[注]①飒飒(sà):风声。②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萧辰:秋季。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之所以“卧”,是由于山色幽雅宜人,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B.颔联通过写“吹空林”“如有人”将幽深静寂的环境十分生动。C.颔联、颈联正如唐代殷璠所说“宜称幽致”,写出了诗人雅致逸兴的心境。D.正是岁暮时节,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是一“悲”字。E.“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声音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2.本诗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任意两处赏析。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两层意思,一层写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实柏,权且充饥。另外“明霞”“翠柏”均非凡人之物,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B.颈联进而具体写贫状。诗人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C.尾联点明“空囊”题旨,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显得轻松而诙谐。

D.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谐语抒感慨,尾联以庄语见清操,两联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不示谐声,但声情并茂。

E.《诗经》中有“瓶之罄矣,惟罄之耻”的话,陶渊明也说“尘爵耻虚垂”,这充分表现士大夫阶级对贫穷的幽默,杜甫“囊空恐羞涩”的“羞涩”可能是从《诗经》和陶诗的“耻”字学来的。4.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 【答案】 1.AC 2.①以马的疲卧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②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写出了环境的幽深寂静。③颔联、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山间的幽静空寂,衬托出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任意两处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衬托”这一手法,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首联写“疲马卧长坂”,这是借马之疲写人之倦;颔联“山风吹空林,飒飒①如有人”,以山风吹空林、空林似有人来表现山林之空、环境之幽。3.AE 4.运用对比的手法。颔联两句,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莽”,指人多苟且偷安。“吾道”,是不原苟得之直逼,忠勇报国之达道。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没有粮食。C项,“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显得轻松而诙谐”应为“诗人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D项,“颔联以谐语抒感慨,尾联以庄语见清操”应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分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理解诗句深层的含意。颔联写道:“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诗人这里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鲁莽”就指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或者粗疏,莽撞。“属”即是。“吾道”就是报国之道,为民之道。所谓“世人共鲁莽”,就是指人多是过着粗疏的生活,甚至是苟且偷安地过。然而,一贯忠君爱国怜民的杜甫,即使贫寒得“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也没有忘记自己责任。接着在下句说,报国之道确实是艰难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独自奔赴灵武,而在中途陷于叛军

之手。逃出来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可以说,不但在战乱中,或者在朝廷“参政”时,“吾道”都“属艰难”。诗人通过“世人”和“吾”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高尚不俗的品格以及有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1、用典

(1)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 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15、赋比兴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6、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16、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18、其它

(1)构思精巧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3)颇具匠心(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5)跃然纸上(6)曲折

篇3:古诗词反常手法例析

一.“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屈原《湘夫人》) 《湘夫人》是祭祀湘水女神的诗篇, 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气, 极写望之不见、遇之无因的心情。湘君因思念湘夫人, 似乎看到了湘夫人已飘然降临到小洲上, 但又倏忽不见,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君已做好迎接湘夫人的准备, 却看到的是颠倒的事物:“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 (鸟为何聚集在苹草中, 鱼网为何挂在树枝上?) 这是反常的, 正如下文“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野麋寻食, 为何来到庭院?蛟龙游戏, 为何来到浅滩?) 诗人屈原以这种反常的手法, 一是反映湘君思念心切, 神情恍惚, 而出现错觉;二是预示湘夫人可能不会前来赴约。为此湘君更加担心, 同时想方设法用各种香草装饰营造爱巢, 这样湘君的担心忧虑与希望绝望交织在一起, 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 深挚执著。因此“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湘君眼中颠倒的事物, 看似违背情理, 实则合情合理。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是李煜用血泪写成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 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相传七夕之夜, 他命歌伎唱此词, 宋太宗知道后, 赐酒将他毒死。春花秋月, 人一般认为是美好的, 但李煜见了春花秋月, 不但不高兴, 反而心烦意乱, 不禁叩问苍天:春花秋月, 年年花开, 岁岁月圆,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呢?这一问, 劈空而来, 问得好奇, 似乎不合情理, 但从李煜当时的处境看, 李煜这时已经成为宋太宗的阶下囚, 他失去了欢乐, 失去了尊严, 失去了自由, 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有的是对人生的绝望, 有的是对人生短暂无常的叹惋, 有的是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有的是如春水汪洋恣肆而又不舍昼夜长流不断的愁思。于是他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 这是他感情之极端悲苦所致。表面看不合情理, 实际上很合情理。

三.“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菩萨蛮》是韦庄寓蜀回忆旧游之作。写的是离别以后游子远适江南的生活情况。按常情, 客居异地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 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 这是为什么呢?词的上阙是劝者认为游子只应终老江南, 而游子的本意仍在还乡。尽管江南有“春水碧于天”的自然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的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的人物之美, 但游子的故乡之思, 则未尝或忘。“未老莫还乡”, 一“莫”字, 正是无可奈何之语, 今日暂不还乡, 然狐死首丘, 终老之日仍必还乡, 表面是“莫”, 实则蕴含一片思乡之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还乡须断肠”, 是什么使游子断肠呢?无疑是故乡发生了令人肝肠寸断的事。如此说来,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道出了游子之乡已不可还的苦衷, 合乎情理。

四.“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 形象鲜明,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 使之可感可见。李贺笔下的箜篌声, 有时优美悦耳, 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有时起伏多变, 如众弦齐鸣、嘈嘈杂杂, 又如凤凰鸣叫, 声振林木, 突出了乐声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 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 如此极富感染力的箜篌乐声, 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 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 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 行动艰难, 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 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李凭弹奏箜篌技艺之无与伦比, 箜篌乐声艺术感染力之强烈, 于此可见一斑。难怪乎“天子一日一回见, 王侯将相立马赢”。

五.“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行路难》应该是写于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两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的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出于对这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 不惜金钱, 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 要是在平时, 因这美酒佳肴, 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肯定会“一饮三百杯”。然而这次他端起酒杯, 却又把酒杯推开;拿起筷子, 却又把筷子撂下。他离开坐席, 拔下宝剑, 举目四顾, 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看似反常, 实则形象地显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 感情激荡变化。因为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 皇帝却不能任用, 被“赐金还山”, 变相撵出了长安。

篇4:古诗词鉴赏中比拟手法探微

学生在鉴赏比拟手法时常见的错误情况。

首先,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地方,因为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弄错主体而误判为使用了比拟手法。

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放 船

[唐] 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错例: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青峰”和 “黄”当作人来写,可惜峰峦一闪而过,知道桔柚要来了,化静为动,写出了两岸美丽的风光。

解析: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各有一个主语“黄”和“青”,但其实从诗歌全文来看,所有诗句都有一个潜藏的主语 “我”,整首诗写“我”送客后的情境,我见“青”“惜”,见“黄”“知”,所以“惜”和“知”的主语是“我”,两句写的是我看到眼前一闪而过的两岸的青峰和黄色的橘柚后的感受体会,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于舟行之快。(2)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

其次,使用了比拟手法的地方,却忽视对字句的斟酌而误判为没有使用此手法。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晚 望

[清]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学生答案错例:“收”“出”两字化动为静,写出鸟儿飞到碧云中,翠稻里行人走出来的情景,让宁静的景物有了动感,更加富有生机。

解析:“收”与“出”的主语分别是“碧云”与“翠稻”,显然真实生活中的“碧云” “翠稻”是不会有人应有的动作“收”“出”的,所以此处应该使用了拟人手法。

参考答案:“收、出”。两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第三,诗词中明确出现“似”“若”等比喻词的地方,是明显的比喻句,但因为涉及到以人喻物,所以学生常常会误判为拟人。

示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元] 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注】姑射真人:《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词中说“洞天方看清绝”,请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

学生答案错例:上阕用了比喻手法,把梨花比作白锦,雪,写出了梨花的洁白,暗示其高洁的品质;下阕用了拟人手法,把梨花拟作姑射真人,写出了梨花的天姿灵秀和高洁。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梨花的清高脱俗。

解析:虽然词中出现了“姑射真人”,但此处有比喻词“浑似”,是把梨花比作“姑射真人”,而非把梨花当作人来写;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来描述梨花具有人的动作或情感的,所以应判断为比喻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以月光皎洁、花似雪明之景相映衬,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②比喻,把梨花比作姑射真人,(或者用典,用“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的典故来写梨花),表现了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③用“不与群芳同列”“下土难别”等对比,写出了梨花的孤傲脱俗。

要避免在答题中出现以上误判,首先要弄清比拟的概念。

作为一种修辞格,比拟即甲当作乙来写。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①把物当作人写,物有了人的动作或情感;②把人当作物来写,人具有了物的特点;③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甲物有了乙物的情态。前一种情况是拟人,后两种情况是拟物。无论是拟物还是拟人,比拟手法的使用,都让诗歌的描写更栩栩如生,别具情趣。

古诗词中比拟手法的运用第一种情况是把形容人或其他动物的形容词用来描述某种无生命的物。

(示例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鹧 鸪 天

[金]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解析:“瘦”和“肥”本不是描述“山”和“水”情态的形容词,这里直接把用于描述人或其他动物的形容词用来描述“山”和“水”的情态(兼有拟人拟物特点),让云雾散去后山的清秀和雨后水面宽阔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更有情趣。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瘦”字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肥”字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第二种情况是描述人或动物的动作的动词直接用到其他不具备这种动作的植物或动物身上。比如上面的示例(二),又如:

(示例五)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山 园 小 梅

[北宋] 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颈联是怎样写梅花之美的?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偷眼”“断魂”是人特有的动作,用到“霜禽”“粉蝶”身上,让它们具有了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它们对梅的喜爱,也更能表达出诗人对梅的喜爱。

在拟物手法中,还有一类特殊情况。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很多时候是指把有意识有感情的人,虚拟为无意识无感情的某些事物。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玄宗与杨贵妃拟作“比翼鸟”“连理枝”,以表现两人的真挚爱情。但在以物拟物时,有的时候直接把甲物当成具有某种特点的乙物来写,这是一种不容易判断的拟物手法。

(示例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宋]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春愁”本无形,主人公却卷起帘子放它出去,显然是直接把它当成了具体有形的物来写,所以用了拟物的手法。

参考答案:本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春愁”本无形,主人公却卷起帘子放它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在辨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时,比喻是最容易和比拟混淆的一种手法。要准确区别两种手法,就需要把握两种修辞手法的本质特点: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除了少数是带有比喻词的明喻(如上面的示例三)外,通常都是借喻,即直接在该出现本体的地方用喻体代替,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比拟则直接把甲当作乙来写,把描述甲的动词或形容词直接用来描述乙,甲与乙不存在相似性。

(示例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沈:同沉。 绿蚁:一种美酒

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解析:“玉人浴出新妆洗”看似在写人,实际上是把庭院里月下清新脱俗的梅花比作“浴出新妆”的“玉人”,二者相似,故为比喻;而“造化”不具有人的意识,却写它“有意”“故教”,直接具有了人的意识和动作,所以是拟人。

参考答案: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的轻盈娇美,冰清玉洁;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可爱;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的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任写两种即可)

篇5: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你还记得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哪些艺术手法吗?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学习过很多艺术手法,它们的作用就是让一句话,一篇文章看起来更美更完整,其实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也是一样的。我们一起看几个例子,体会一下这几句诗词中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这几句诗词中分别运用了拟人、比喻、拟人(托物言志)、反衬、通感的艺术手法,你答对了吗?如果抱有疑问,就跟我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去探寻一下怎样分析诗词的艺术手法吧!

二、复习预习

艺术手法是诗歌中用来提高表达效果的各种方法的总称,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衬、对比等等。回忆几个我们熟知的诗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描写出一幅雄浑开阔的景象,令人称道;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写动景,“林静”“山幽”写静景,以声衬静,更见其静。除了上述艺术手法,在诗歌中还有很多艺术手法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考点。

预习本节课内容,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找到运用了手法的诗句,并说说你认为这是哪种手法。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修辞手法

诗词当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拟人:拟人属于比拟的一种,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别物来写(拟物),关键是让物或人具有人或物的动作。它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富有动感。

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其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有:比拟(生动形象)、对比(鲜明突出)、借代(简练含蓄)、对偶(整齐含蓄)、通感(化抽象为具体)、反复(强调突出)、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设问、反问(承启深化、强调)、互文(言简意赅)、起兴(渲染、引导)等 考点/易错点

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中常常考察比喻、拟人、夸张和对比。在分析诗、词句时要能够对修辞手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找准本体和喻体以及拟人的对象。知识点2 表现手法

初中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对比、象征、渲染、烘托、用典、联想、想象、动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正侧面、用典、虚实结合 考点/易错点

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反衬,这是在考试中经常考察的考点,分析反衬要注意它与对比的区别。

用甲、乙来代表两种事物,那么对比就是在一句话中,甲、乙都要进行描述,通过一个来强调另一个;而反衬则是只出现甲,或者只出现乙,但实际上则是在写另外的一个。

反衬主要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三种表现形式,在诗词中根据诗、词句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知识点3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共有五种,分别为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在诗词当中主要考察描写和抒情

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抒情: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隐晦):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③托物言志(情)、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考点/易错点

在初中阶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诗词鉴赏中经常涉及的考点。知识点4 如何分析艺术手法

弄清了艺术手法具体有哪些之后,我们就要着手解决如何分析艺术手法的问题。在拿到一首诗词的时候,通过题干判断属于鉴赏艺术手法类的题型,那么就要明确诗词中哪句写景、哪句抒情,从这个大方面入手,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托物言志(情)、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此外,把握重点词语也是分析艺术手法的途径,比如动词常涉及的手法就有拟人、动静结合和细节描写。分析手法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握,从各个角度进行突破。

四、例题精析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常考题型: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某句含义丰富,请说出这句的妙处。/赏析某句。/请从某角度(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赏析诗句/某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妙处?并说说这句的作用。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主要方法: 1.明确诗、词句是写景句还是抒情句

2.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再具体分析 3.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再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步骤来回答,同时还要结合题目的问法,做到扣题。【例题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题干】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手法,再通过鉴赏步骤进行分析。这首诗虽短小,但是却运用了多种手法,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例题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题干】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解析】这首诗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诗歌第一句通过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第二句通过视觉写天上的星斗纵横交错分外明亮,衬托出出行之早。第三句通过听觉写环境的幽静,通过草虫的鸣叫,以动衬静,反衬出出行的早。结合诗句和答题步骤进行做答。【例题3】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题干】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说劳动者劳而无获,后两句中那些十个指头连泥也不沾的人,却住着一大栋一大栋的瓦房。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解析】这道题考察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手法是“对比”,然后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是突出强调,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什么,按照步骤进行答题便可。

五、课堂运用 【基础】

1、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简析这首唐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解析】这首诗考察对艺术手法的鉴赏,首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并描绘出一幅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图。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第三、四句写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的情景。“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2、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红叶青山”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案】不同意。诗歌以乐景写哀情,明丽的景物是对别离伤感之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离别后的愁闷。

【解析】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以乐写哀的诗歌,以乐写哀可以归为反衬的手法。在鉴赏诗歌的手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诗歌的情感一般与意境是相符合的,但是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就是以乐衬哀的诗歌,分析时要注意。【巩固】

1、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虚实结合时要注意,实写为眼前之境,虚写为心中所感。要能够结合诗句分别指出,再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

2、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采用移情(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拔高】

1、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断雁”“新月”“潮生”这些景致(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解析】注意把握重点意象和“景语”,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题干已经给出答题角度,是按照“景”和“情”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划分出诗歌中的写景句和抒情句,然后再按照答题步骤一一作答。

2、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虚实结合时要注意,实写为眼前之境,虚写为心中所感。要能够结合诗句分别指出,再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分析。

课程小结

在涉及到诗词艺术手法类的赏析题时,往往是学生容易丢分的地方。要答好此类题型,必须要牢记诗词赏析的一些专用术语,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究竟是用了哪种手法。要注意点面结合,从细节处入手,再结合全诗分析。

古诗词艺术手法鉴赏主要方法: 1.明确诗、词句是写景句还是抒情句

2.写景句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描写,再具体分析 3.抒情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则为抒情,再具体分析 重点掌握鉴赏诗词艺术手法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篇6:古诗诗词艺术手法鉴赏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唐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办公室文秘800字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