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2024-06-25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通用8篇)

篇1: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未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2012-05-18 22:14清远致强520|二级

通过近几年各个方面的反应我们欣喜的看到学前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从以下几点看: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高,这个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义务教育会向学前教育延伸。所以从总的大方向看未来学前教育会在政策上有很大的倾斜很多方面会得到很大改观。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有效使用资源。

二、学前教育的立法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从庆阳校车事件之后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关注热点。所以从制度保障上在不断地完善。

三、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未来的大趋势,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四、幼儿园办院准入门槛提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审批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

五、幼儿园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六、幼儿园收费趋于合理正规。七、三年行动计划快速高效推动,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缓解“入园难”。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评论(1)|3

篇2: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我们在职规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的人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除了其本身性格特征与该职位不符的,大多数是因为其不能认可该职位的社会价值,这点体现在刚开始就业的人群身上尤其明显。

而大学生不能被录取的原因,更多的是其本身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评价不被面试人员认可,作为一个招聘机构,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只是一个参考,但是看重的更多是未来,你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的利益,而你能为企业带来多少利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的自我评价,我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有时会告诉来访者:你认为自己能做到什么,你就会做到什么,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当然,在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会更多一些,但是,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如果都不能很好的建立,也就是说你自己都不能理直气壮的把自己推销出去,用人单位又凭什么要录取你呢?

教育也是一样,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东西都不能教好,学校又凭什么把你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呢?

如果孩子们被教育出来,大学毕业了,就是学了那些知识,也认为自己就只能做老师教过的东西,这样又如何讲创新精神呢?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最近也经常听到人说:那些把地沟油弄上餐桌的人要是能把这些智慧放到正途上,绝对会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确是很聪明的,创新精神没有吗?有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运用到正途上呢?为什么会出现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了“李约瑟之谜”?

篇3:我国目前青少年舞蹈教育现状研究

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及活泼生动的形式, 这些特点符合青少年爱模仿、好动以及好奇的年龄特征。青少年通过参与一定的舞蹈训练, 可以有效推动大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并强化肌肉的灵敏性与协调性, 同时也能够改正各种不良的姿势习惯从而形成匀称、完美的身材。另一方面通过舞蹈训练, 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对音乐艺术以及舞蹈艺术的记忆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能力, 同时在培养青少年交际能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个体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所以当前无论是从青少年教师、艺术培训中心还是从家长来看都十分支持青少年学习舞蹈,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 青少年舞蹈教育无论是在管理方面、师资方面还是观念方面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和纠正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我国目前青少年舞蹈教育的规范性欠缺。

我国目前青少年舞蹈教育的规范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舞蹈教育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欠缺。很多地区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以及文化部门应有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 青少年舞蹈教育一直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而欠缺规范的管理,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当前阶段青少年舞蹈教育的效果, 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舞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青少年舞蹈教学条件规范性欠缺。完善的教学设备是确保青少年舞蹈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 尤其是专业的舞蹈房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设施, 而当前包括青少年园在内的大多数青少年舞蹈教育过程中都体现出了教学设施缺乏的现象, 简陋的设备、规范性欠缺的舞蹈房环境不仅对青少年的舞蹈学习效果产生了制约作用, 同时也容易对青少年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后果;三是青少年舞蹈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规范性欠缺。当前青少年舞蹈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仍旧存在庞杂无章的现象。当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中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发展, 这是青少年舞蹈教育具有凶猛来势的必要条件, 但是大多数青少年舞蹈教育机构都是由私人创办并且进行自主教学, 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衍生了教材选择混乱的问题, 所以当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育内容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二) 教师素质问题。

我国当前青少年舞蹈教育中的舞蹈教师无论是从舞蹈的教育能力还是专业素质都并不乐观。虽然许多出身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都接受过舞蹈方面的专业培训, 但是大多数舞蹈教师都表现出了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从开展青少年舞蹈教育的社会机构来看, 许多机构都打出了名人办学的宣传招牌, 并且舞蹈连锁班的开设看上去也有很大气魄, 但是负责教学的教师却存在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 许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舞蹈专业技术, 但是却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没有深刻了解。而在一些县城或者农村中的青少年舞蹈教学教师大多没有太高的学历, 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舞蹈能力并且对青少年舞蹈教学的开展具有较高的热情, 但是事实上这些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无法胜任青少年舞蹈教学的, 这种情况的存在对青少年舞蹈教学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整体来看, 我国当前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教师队伍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舞蹈教育培训, 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暴露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师队伍正规化仍旧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舞蹈教师都希望通过加强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 尤其是对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以及舞蹈技术和理论的学习渴望很明显。

(三) 青少年舞蹈教育方面的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大多数的家长及教师在推动青少年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共识, 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由于家长以及教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了解不够深刻, 所以在青少年舞蹈教育方面仍旧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具备一定舞蹈素质的青少年才能够开展舞蹈学习。事实上, 无论是何种背景、何种天赋的青少年都具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舞蹈作为青少年普遍喜欢和参与的艺术形式, 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 练习舞蹈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天赋,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许多青少年被排斥于舞蹈教育之外或者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信心而没有给予孩子参与舞蹈教育的机会;二是功利思想严重。近年来, 青少年舞蹈教育体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将参加比赛、获得荣誉作为让青少年接受舞蹈教育的目的。同时一些家长认为让青少年学习舞蹈可以培养青少年特长, 并在以后的升学中获得加分。这些功利思想的存在, 由于弄错了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出发点而对青少年艺术素质的提升造成了阻碍, 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舞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三是过分执着于对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和追求。培养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以及对青少年开展美育教育是青少年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是在我国目前青少年舞蹈教育中, 对技巧以及高难度动作的重视与追求已经成为一种通病, 这种现象忽略了舞蹈艺术本身具有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绪的培养, 导致了情感与技能的分离, 虽然舞蹈中的技术和高难度动作是提高舞蹈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种教育显然无法与青少年的身体特点以及学习心态相适应, 并且过分重视技术的培养也会导致舞蹈教育变得枯燥, 这很容易影响青少年对舞蹈艺术的兴趣, 并间接制约青少年舞蹈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当前的青少年舞蹈教育表现出了成人化倾向。青少年舞蹈教育的成人化倾向主要表现为青少年舞蹈教学中所选取的舞蹈无论从立意、主题还是从情节、结构来看都表现出了与青少年年龄及其身心特点的不适应性。

二、推动青少年舞蹈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舞蹈教育现状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推动青少年舞蹈教育发展的策略主要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规范管理。在青少年舞蹈教育管理规范方面, 教育部门以及文化部门要将青少年舞蹈教育纳入工作范围, 通过分类指导、制定标准来为管理的加强提供依据, 同时有必要在青少年舞蹈教育方面进行量化标准的制定并进行考核, 对缺乏规范性的舞蹈培训机构要坚决淘汰, 从而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教材的规范方面, 要重视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考虑, 同时有必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编制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二是重视青少年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并且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对青少年舞蹈教育质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师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的舞蹈知识, 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兼任现象普遍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来提高舞蹈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在此过程中, 教育部门有必要进行指导与规划, 从而让教师队伍建设能够有序开展;三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青少年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艺术素质而非培养舞蹈专业人才, 所以青少年舞蹈教育应当重视青少年的审美体验, 同时舞蹈艺术教育应当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及兴趣出发, 重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邓肯舞蹈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启示[J].剧作家, 2005

[2].李酉媛.对少儿舞蹈教学的几点建议[J].舞蹈, 2006

篇4: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关键词】 中职学生 顶岗实习 过程性管理

关于顶岗实习,一直就有定位上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既然已经脱离了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参与了企业的实际生产,那么孩子们就属于完全的工作。也有一些老师和专家认为,虽然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不像前两年阶段的普通学习,但是也属于学校教学安排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属于教学工作。实习生从根本上讲还是学生。笔者认为,在这两方面偏颇偏废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发展的,只有做好两方面的统一,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而统一,就要建立在过程性管理的基础之上。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向定位

我看往往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中职学校在推行国家“2+1”教育模式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资源不够的残酷现实。一旦经过两年的学习,到了第三年实习的时期,学校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推向了陌生的企业和社会,来缓解教学资源的紧缺。也就是说,学校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过程中,并没可有作出动态监控和及时的指导。从学生家庭方面来看,很多中职学生家长在当初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里负担。这样一来,在潜意识里,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就已经有了轻视理论知识,一心只想早日参加工作的打算。这样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那里,并不少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现在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再加上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劳动人口的减少,都给一些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自然会把企业的比较近期和迫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劳动力的紧缺、工人工资的上涨,整体管理和运行成本的加大等等,都给他们造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最终,企业在和学校进行有关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我们在调查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了。所以,要想做好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明确定位,我们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性管理方案来进行有效的引导。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各方对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性质定位和价值判断。

学生以及家长容易急功近利,把顶岗实习当成定岗就业。

通过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家长对于中职学生定岗就业的想法是“早点锻炼,给家里减轻点负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学生的思维也就自然受到整个家庭的影响了。

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缺或其他原因,把顶岗实习当成资源节省。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有可能出现教学紧张的情况,原因或许是由扩招带来的压力,也可能是长期以来教学资源就比较紧张,所以,没到顶岗实习的时间,总有一些教师表示“松了口气”,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适合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分不开的。

二、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绩效管理

真正能够作为各方利益共同点的,大概绩效算一个。从学生自身来说,绩效意味着更高的酬劳,家长也会把绩效当做检验孩子学习两年之后技能高低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孩子的绩效很高,那么家长会很自然地联想为“这今年学费没有白花,孩子学到了真本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整体绩效越高,越能说明学校的教学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有利于树立学校的良好声誉。从企业角度来讲,如果花费一样多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得到的绩效越高,那么自然也就证明这个企业作为基本的管理组织,其输出是巨大的,其前景是远大的。所以,要搞好过程性管理,必须要建立在转好绩效的基础之上。同时,过程性管理的最终目标也和绩效的集约性输出是高度符合的。所以,不管各方的矛盾有多么尖锐,诉求有多么不同,只要注重绩效的提高,就能够做到让各方求同存异的结果。

三、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性管理

过程性管理,是区别于目的性管理的一种更加合理的现代管理方式。目的性管理强调领导人的绝对权威,直接体现为“未达目的,不问其他”的落后局面。从管理学意义来看,过程性管理不但注重组织的输出绩效,也更加注重在实现这些绩效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规范的流程和纪律等等软件环境。

四、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矛盾统一

如何协调在整个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注重学生顶岗实习绩效的提高,做到制定绩效规程,实施绩效的奖惩。

学校要注意对多个学生的跟进指导,弥补企业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学校和企业应当开展合作,制定过程性管理的实施细则。

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和财政激励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启进. 江苏省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调查[J]. 教育与职业, 2008,(01) .

[2] 徐志刚. 顶岗实习:学生权益存隐患[J]. 教育与职业, 2009,(10) .

篇5: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肖晓飞1 贾颖2

1.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山东 264005 2.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山东 264005

【摘要】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并列为国内目前几个学习模式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使我们对PBL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有更清楚的认识,本文对PBL的研究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在文献调研和医疗卫生领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借鉴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PBL研究需要的新视角和需要加强之处。

【关键词】PBL;研究现状;内容分析

自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一些相关决定也随后出台: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正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习者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习者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习者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PBL研究的历史演变

关于PBL的研究,本文笔者从PBL的起源谈起,过渡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掀起的PBL研究热潮,然后是目前PBL的研究状况,共分为起源、引入国内、最新动态三个阶段。

(一)PBL的起源

PBL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加拿大安大略湖(Ontario)麦克马斯特(McMaster)医学院对毕业生的抽测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内容的遗忘率竟然高达90%,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后发现,医学院的教学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场所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的联接并不紧密,由于学生在校的学习往往强调背诵所学知识,无法及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情境,这种学习方式并无法确实掌握病症。这使医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也发现,医学院学生与医院医生所处的情境不同,医学院的学生倾向以“正确答案”获得高分,但寻找“正确答案”并无法协助学生开放性思考,反而学到的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思路,于是让学生一入学就面对实际的病人进行学习。随后,1966年,医学院成立专家小组,抛弃了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标准”做法,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之后,美国的著名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注意到了PBL的生命力和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大量的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管理者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一书,将PBL正式引入教育领域。

国内对于PBL开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逐步尝试和探索将PBL引入到国内的教学实践之中。

(二)PBL的引入和探索

PBL进入课程的设计,使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日益成熟。在医学教育中开展PBL,主要是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活动,解决一个指定的实际问题。导师通常是由教授或者高水平的研究生来充当,主要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也对出现的知识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由于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在短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得到了其它领域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普遍认同。清华大学的张建伟博士、北师大的刘儒德教授、李芒教授等专家和学者在介绍和推广PBL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PBL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与香港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的应用、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等文章,充分证明了PBL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进展情况,也说明当时的研究领域主要是PBL基本理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传统教学设计相结合等。

(三)PBL研究的最新动态

国外对于PBL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和运用的研究和关于影响PBL效果因素的研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应用的深入,在线PBL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主要集中在CPBL的研究和在线PBL的设计传输上,只是大都处于理论阶段和试验阶段。

国内对PBL的研究主要对PBL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范围应用。比如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对PBL引入后的应用前景和是否符合目前的教育现实进行思考;借助网络技术,把PBL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与网络教学情境相得益彰,探索网络环境下PBL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的方法;将PBL的研究领域从中小学教学、大学培养模式扩展到更细化的单一学科教学、具体专题教学设计、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革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开展等领域。正如Samford大学的邓纳韦教授在2002年预言,“PBL是令人满意的、富有挑战的、效果明显的、势不可挡的”。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对中学实施PBL的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课程PBL教学应用、网络环境下PBL教学系统设计、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校长培训策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分析等文章就是目前研究的真实写照。

此外,教育技术的硕士研究生也致力于PBL的研究和实践。江西师大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研究”、陕西师大的“PBL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华南师大的“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南京师大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研究”、华东师大的“支持PBL的师范生教育技术网上培训系统研究”等都是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他们从一定程度上引领国内PBL研究的进展。

二、国内医疗卫生领域和教育领域对PBL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调研和研究过程描述

笔者先后以“PBL”和“基于问题”作为关键词,以篇名作为检索范围,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从1995年1月到2005年12月共10年间对PBL的研究情况进行检索,使用内容分析法建立表格如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最近十年内医疗卫生领域共发表有关PBL的文章163篇。如表2所示,最近十年内医疗卫生领域共发表有关PBL的文章106篇。笔者按照研究的主题分为六大类,分别是PBL基本理论研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PBL课程设计研究、PBL应用研究、对PBL教学的评价研究和PBL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

表1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最近10年PBL文章内容分析表

表2 我国教育领域最近10年PBL文章内容分析表

同时,也按照文章的内容分类的六个主题和每年度相关期刊的论文有关每类主题的文章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1和图2。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方法上的分析。

在检索到的医疗卫生领域的163篇文章中,有126篇文章运用了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约占所有研究论文的77%,而检索到的教育领域的106篇文章中,有22篇文章运用了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约占所有研究论文的21%,数据表明,目前教育领域中我们对PBL的研究是以大量的哲学思辨式的人文研究方法为主。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PBL进行实证研究的力度,通过深入实践来完善PBL的应用,真正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内容上的分析。

(1)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六个主题中,教育领域按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列依次为基本理论、应用研究、模式与方法、设计与开发、评价研究、效果研究,而医疗卫生领域则为应用研究、效果研究、基本理论、模式与方法、评价研究、设计与开发。很明显,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的引入上,应用研究数量不多,说明研究力度还不足。而医疗卫生领域主要是应用研究和效果研究,说明PBL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比较成熟,研究者比较重视后期效果的观测。两个领域对于PBL研究的聚焦点不同,也与两个领域开展PBL研究的时期长短有关。(2)从表1和表2还可看出,不论是医疗卫生领域还是教育领域,设计与开发和评价研究两个主题的文章数量都是比较少的,说明国内目前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较少。所以,笔者认为,急需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设计和开发网络环境下较实用、成熟的PBL模式,并对PBL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3)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领域中,应用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国内比较重视PBL应用的研究。而应用研究这个主题,教育领域的研究远远低于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论文数据24:109,说明医疗卫生领域在开展PBL研究的过程中,与实际结合的较好,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比较重视,而教育领域对PBL的应用研究力度不够。

(4)从图2可以看出,两个领域中,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基本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间都略有起伏),到2005年论文数量更是达到了十年的顶峰,研究论文越来越多,这说明国内对于PBL的研究工作逐年深入,这与国家的政策法令的颁布和新时代对学生能力发展提出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说明PBL在国内的研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3.研究结果总结。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多以人文研究方法为主,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需要更多的运用到后期PBL的研究中去;PBL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教育应用较为成熟;PBL在国内的研究已经从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教育上,但是应用于中小学综合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没有完全成熟,理论研究多于实际应用,实际应用需要加强;目前的研究,人们没有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及时恰当的结合起来;目前对网络环境下PBL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于PBL实施以后的效果分析和评价手段的研究有待加强。

三、我国PBL新的研究视角和有待加强之处

1.对问题的研究

由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而PBL强调的是劣构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还要处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之中,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个矛盾。笔者认为研究者最好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PBL问题的劣构性以及PBL所获知识的零散性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和张力,在开发问题的时候考虑学习主题的前后衔接性和交叉性,在整体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的基础上来设计问题,而并非单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问题。

2.对问题开发时间长的研究

Bridges(布里奇斯)认为“每一个PBL项目需要120-160个小时去设计、实施和修改,许多教师不愿意承担因为课程变革而增加的额外工作量”。主要是PBL开展过程中问题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学周期比较长。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PBL开展中教师和学习者基本信息素养和能力有限,师生对PBL操作过程不是很熟练,现有教学资源和工具比较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PBL以及网络环境下PBL实施问题的研究

在PBL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在传统教学环境还是网络环境下,问题的提出、学习的评价都被列为需要研究的重要主题。此外,笔者认为,PBL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的关系问题、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学习情境的创建、问题的详细设计、基本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等几个问题也是摆在目前PBL实践应用中的阻碍因素。所以最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将影响其实践应用效果。

4.对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一,而目前的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BL更上要求教师具备相当高的素质,这需要教师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吴惠青认为教师应该是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合作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自主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汤丰林也从理论上分析了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外,最好多在实践中检验。比较完善的PBL师资培训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和PBL的有效实施。

5.对PBL教学模式和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评价的研究

对于PBL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评价的研究目前比较多,南京师大的李永主要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去进行考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评价的多元性。江西师大的刘晓艳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将PBL的评价量规分为三级指标体系。11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的空白,但PBL的评价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尤其是在线WEB的PBL评价量规的研究更是空白,所以PBL评价的研究和PBL评价量规的制定,应尽快提上议事议程。

6.对在线PBL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在线PBL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WEB的PBL研究的理论研究和部分的试验研究。校园网的普及、网络学习软件的成熟、网络带宽技术的发展为在线PBL的开展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技术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利用网络和技术的优势,设计开发基于WEB的PBL的学习,在线传输资源,开展交流合作,有着十分辉煌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Hmelo, C.E.Problem-based learning: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A study of medical problem-solv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6, p173-182.[3][5][美]布里奇斯,海林杰。冯大鸣 译。IMPLEMEN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4]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 PBL 的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2 年第 3 期

[6]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7]Dunaway, D.(2002).Sold on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Insight.5(2).Available: http:///english/gccce2002/lunwen/gccceshort/203.doc

[9]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3.4

[10]李永,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篇6: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1、大量劳动力处于与生产资料分离半分离状态。、就业劳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者普遍的低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的落后使中国的劳动资源有量无质;

3、教育和再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教育落后反映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没有力度;

篇7: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2010秋 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 卢筱昀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很好地为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早出现,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资金缺口、空帐运行、养老金替代率高且不

一、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等。政府可从重新确立政府职能、解决空帐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多渠道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等方面入手,研究解决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总之,一个运行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年龄偏低

一、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进行控制,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发展之余,计划生育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由于严格控制了人口增长,青年人数相对与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一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现在中国老龄化呈现五个基本特征:老龄人口绝对数为世界之冠;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衰,经济压力很大;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2021~2050年是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51~2100年是稳定的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的两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就意味着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

/ 8 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劳动力比重下降。而据世界银行对中国人口的预测,到2020--203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将不再增长,2030年以后开始下降,同时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将稳定而迅速增长,其结果是,人口依靠率或者说老龄人抚养率(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人口数的比例)从1990年8.7%增长到2050年的31.2%。二者近乎相同的数据都告诉我们养老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钳制力量,它日益成为中国走向和谐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沉重负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养老问题,中国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将难上加难。于此相对应,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考验也越来越严峻。、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险,是国家根据人民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当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经过这多年的摸索、探讨、研究、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它基本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保险,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步建立阶段——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1978)

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8年,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修改,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1966-1977年间(十年**期间),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停滞、倒退的阶段。1978年国家再次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修改,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退休制度得到了恢复。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在当时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但其特点也使其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面临巨大挑战。

(二)第二阶段:改革实践阶段——社会统筹阶段(1978-1991)

这个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个企业内部自保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隐含的企业间负担的不均衡以及退休人员保障与所在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传统养老

/ 8

保险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按规定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这个规定表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将放弃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转而实行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化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并由劳动合同制工人推广到全国所有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社会化统筹机制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试点实行。

(三)第三阶段:探索实践阶段——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实践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老企业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老企业退休金发放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建立的企业却没有这块的压力,这必然造成新老企业在竞争中的起点不一样,老企业在竞争中频频失利,实在无力支付众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个人劳保的工资无法给付。为此,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国发【1991】33号),确立了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原则。又由于各地在养老保险的改革中出现混乱局面,国务院于1995年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开始研究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与1997年7月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明确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是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模式,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为基本模式的补充。养老保险逐步社会化,由独立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管理基金由非官方机构负责投资运营,养老金不再有退休人单位发放,而是由银行发放,到2001年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基本上全部由银行发放。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一)机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要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退休金的关键在于要有可靠保证的资金来源。而我国现在一些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从现收现付模式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从财富流动的机制上来看,现有的在职在岗的劳动者除了要为自己缴费之外,还必须为退休的上一代再交一次费用。存在着一代人必须养活两代人的难题,即当代劳动者在为自己积累资金、充实自己的“个人帐户”之外,还必须缴纳足够的基金

/ 8

养活上一代人。在社会极度进步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和企业破产导致下岗职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经营不景气、频临倒闭或破产的企业很多,同时,下岗职工的人数也因此而增多。虽然企业破产了,职工下岗了,但时间不会停止,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险基金还得继续交,但下岗的职工拿不出这部分资金,但退休的那部分职工的退休工资还得继续发放,必然造成退休金的大量增加,同时作为多层次保险的第二主力的企业年金由于企业方面缴费比例不高、工资基数不实等原因难以继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出不进,社会统筹的入不敷出可想而知。更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很大一部分行政、和事业单位还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金仍然是由国家全额给付。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资金收不支的现象,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

(二)历史欠账严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规模大。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那些已经退休的企业事业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致造成了这部分个人账户的空账;同时目前我国用社会统筹部分资金也根本不能满足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要求,那么最好及最直接便利的办法就是挪用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积累的资金,这就是上文提到的现有的在职在岗的劳动者除了要为自己缴费之外,还必须为退休的上一代再交一次费用。这样就使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不断增加,按规定已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所有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上的积累全部或部分变成了空账。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解学智介绍:“目前中国每年的养老金压力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是征缴的养老金收不抵支,每年大约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一直由中央财政在拨付;二是个人账户每年被挪用1000多亿元用于统筹,2004年个人账户缺口已经积累到7400多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北大CCISSR(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论坛”上也表示:“从1995年社保制度改革以来,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累计己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将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三)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且不一,已不适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着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养老金替代率越高,养老保险金的支出水平就越高。但是我国目前情况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过

/ 8

高。虽然说实际上目前(2012)普通城镇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30%左右,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若算上各种名目的补贴,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以高达90以上,二者均衡一下,这个水平远高于40%-60%的国际水平。因而,我国目前养老金支付压力大,不适合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之所以造成目前这个过高且不一的原因,关键是现行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也就是养老“双轨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金由国家全额拨款,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是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职工共同负担。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将利益最大化,总是想方设法压低职工的缴费基数。这样企业的压力自然就小了,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自然非常低。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国家为其划拨养老金,不仅以员工的实际收入为基数,而且还随着其工资和工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样,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企业的职工退休时待遇差别又怎能不大呢?差距过大也会造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和调节的困难和压力。

(四)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所有者缺失”和越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过度的干预到了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中,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这极大地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却对其经营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个人账务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控制着,政府部门既是账户的监管者,同时又是账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现行的退休制度不适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我国从50年代初就确定男女性的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的规定一直延用至今。可以说就目前情况分析,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当前,西方国家的退休年龄基本确定在男性65岁,女性60岁左右,有的国家甚至更高。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加上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

/ 8 家预测我国到2060年养老抚养比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明显要比男性高,而在我国,女性却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加剧了我国养老金支付的负担,而且对保障妇女权利也是不利的。

(六)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覆盖范围小。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覆盖范围小,不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但我国政策又规定只有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的企业才允许按政策设立企业年金。这样一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等国有企业设立了企业年金,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到目前仍只有50%左右。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努力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多渠道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国家应该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努力将政策贯彻到底,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扶持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同时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养老美德,这是供养和反哺的循环,也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面。

在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方面可以通过把部分资金投入运营的方式来增加基金的收入,利用社会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购买国债或者存入国有商业银行等。这样一来,国家长期建设需要的资金可以依赖于此而解决一点。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应积极开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可以有选择地以一般投资人身份投资上市流通股,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着眼于建设周期较长、有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领域。,可以有选择地投资于优良的企业债券或基本建设债,以真正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将直接对国民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又间接实现了基金收入的稳步增加。

/ 8

(二)重新定位政府在养老体系中的职能,逐步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加强管理,建立账户分立制,实行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和社会统筹专管体系,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来建立专门的机构部门来负责个人账户管理,而这个机构应该是专业化的,使其基金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营运,确保其保值增值。政府的职能应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块上,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国家还应明确责任,对退休早的“老人”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财政补贴,使养老保险金能够按时发放。

(三)解决养老金替代率的过高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逐步降低“老人”养老金替代率,适时上调“中人”“新人”中低收入者的养老金替代率。通过养老金替代率的调整,将使养老保险收支状况得以改善。还可以加强财政补助力度。由国家财政建立专门基金,进行转移支付,从而改善了养老金收支平衡。

(四)适度改革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

鉴于目前的男性60岁,女性55岁的退休制度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发展,给国家的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应考虑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这一点可以向国外学习,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65岁,男性67岁,意大利男性退休年龄从今年起提高到65-66岁,女性退休年龄从2018年起提高到60-66岁,我国也应该适度提高退休年龄了。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如果各提高5岁的话,当前退休人口会减少1000万,在支付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减少1/3。

另外,国家还可以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在知识经济领域工作的人,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退休年龄则可以适当提前。弹性退休制度好就好在既有统一的尺度,又为每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休年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从而具有最大限度的伸缩性和激励性,这是符合世界退休制度的发展潮流的。

(五)建立不同养老保险体系,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以适应我国不同的人口群体。

首先要完善城市养老保险体系,然后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使城市养老保险体系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协调共同发展,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就会覆盖全国,7 / 8

所有人都得到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完善和顺利发展。

五、结论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它是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不断改进、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樊明等.《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 彭浩然等.《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变化趋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8(6)

【3】 杨琳 王亚男.《全国社保基金:国资划转曙光初现——专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解学智》[J] 《瞭望》2005年 第43期

【4】 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钟添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 网络财富.2008年第09期 【6】 熊小燕.《浅析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与解决对策》[J]. 财政监督.2006年第17期

七、致谢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致谢”这两个字时,这篇论文已撰写完毕。从选题开始,查找收集资料,到编写提纲、撰写论文、提交初稿,再到指导老师批阅,这期间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对我来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是紧张的,也是充实的,这期间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是舒心的,是愉快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振改老师,从选题到定稿,一直离不开的他悉心指导和热情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张老师的教诲我的这篇论文就无法成型。另外我还有在此感谢那些热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谢谢你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要感谢公司同事在我撰写论文过程中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家人对我始终如一的关怀。

篇8: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 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师资力量是保证音乐教育成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之中, 音乐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所占的比重一直不大。尤其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执行, 让音乐舞蹈之类的课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挤。而且, 除了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发达或者教育投入力度比较大的农村特定中小学之外, 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中小学校中, 经常发生一个音乐老师跨越多个年纪多个班级授课的情况。由于音乐课程课时安排一直都非常少, 有的学校一个班级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 音乐老师的课程安排非常轻松。即使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年纪, 一个学校的音乐课也不算费力。这种情况尤其在一些规模不大, 学生较少的学校普遍存在。

2. 音乐教育的设备投入情况

音乐教育光靠老师口头叙说是完全不行的, 必须要由一定的音乐设备、教学器材来支持。根据调查, 在全国范围的农村中小学之中, 音乐教室的教学器材少的可怜。最常见的教学器材也就是一些教辅工具和课本, 专业的音乐设备很少, 而且多为一些简单的造价低廉的设备, 比如笛子、口琴、手鼓等。像专业一些的电子琴、风琴、竖琴、钢琴、小号等设备几乎很少出现。

不仅如此, 由于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操作经验, 为了避免乐器损坏, 很多学校根本不允许使用这些音乐教学设备, 或者严格限制只能由老师进行使用。

3. 农村教育观念的现状

现代农村之中, 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支持力度有了大幅提高, 不过音乐教育还是很少有孩子能够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不具有进行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 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农村家庭也没有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说城市里的孩子假期总是可以接触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艺术班之类的, 那么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 就罕有这样的机会了。在农村家庭看来, 买乐器学音乐还是有些特立独行和不务正业。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

1. 教育观念自上而下的推动改进

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 主要还是靠教育机构、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的进行政策引导。其中通过应试教育的适当调整来提高农村中小学对学生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视是很好的办法, 当然, 考虑到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完备的情况, 也应该通过调整教师结构、划拨专项资金等形式给与弥补。

一方面增加音乐教育课时, 激活音乐教室岗位职能;另一方面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推动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农村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预定效果。

2. 制定更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策略和方针

从实际情况来考虑, 学校方面担心学生操作失误造成乐器损坏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乐器的价格向来都比较贵, 要适应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 乐器的数量和使用的频率必然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建议通过强化基本操作和音乐教学纪律, 分批分期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和一定阶段上自主学习自担责任的方式来分担风险, 降低损失。

比如自主学习自担责任, 对于中学生, 可以落实这种方案。中学生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音乐教育之后, 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时候在固定课时之外放松乐器管理, 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来自由支配乐器的使用。这期间乐器损耗责任由学生自己承担。这样也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规避学校器材损失的风险。

三、总结

从现状来看, 当前国内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不乐观。不过在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农村音乐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在政策上能够加以推动, 要实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成果的提高还是非常容易的。

参考文献

[1]刘立新, 马少帅.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以衡水市部分县市区中小学为例[J].大众文艺, 2010 (13) .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 (十)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1949-1956) [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10) .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策划书下一篇:基层党支部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