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2024-05-28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精选8篇)

篇1: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2002年以前毕业的需提供人工认证报告,尚未完成人工认证的考生需提供认证中心已经受理的认证发票。

南京市人工认证代理机构: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南京市上海路203号。

受理时间:工作日上午8:45-11:30,下午1:30-5:00 联系人: 张老师

篇2: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中心”认证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授权管理的1991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经审核后,出具《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学历认证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电子注册,提供网上查询。学历认证的范围包括:研究生毕业证书、普通本专科毕业证书、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书、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以及网络教育毕业证书。

“中心”为求职、出国、升学、证书丢失等提供学历证明,出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向“中心”或“中心”授权的代理机构提出认证申请,认证只需申请一次,“中心”同时提供书面和网上两种形式的认证结果,用户可凭认证报告上的证书编号及报告编号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

篇3: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科学作为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其宏观层次的演化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即在一定历史时期它会体现出稳定的时代精神和学术上的内在继承性,宏观层次的这种稳定性对具体科学活动具有规范性的指向作用;但同时,科学的微观层次的演化则具有情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即科学实践又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和选择性的随机过程,它的进程常常体现出非逻辑性、跳跃性的特征。因此只有从整体性的视角分析科学的演化,才能描绘出较为全面的科学演化图景[1]。对于高等教育学科来说,科学学研究的上述结论,无疑也是适用的。这就启发我们,要比较全面地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做出描绘,也要求我们必须同时从宏观层次演化的稳定性和微观层次演化的情境性,即“变”与“不变”两个维度去认识,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演化图景。

对于近十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问题的研究,近期的论文主要有:潘黎和王素的《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2],迟景明和吴琳的《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3],胡莉芳的《研究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十年———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2009年)的统计与分析》[4],以及王嘉毅和程岭的《2000-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动态———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刊载文章的分析》[5]等。这些论文以各种不同的论文数据库数据为基础,主要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着重从整体上对近十年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计量分析,但研究的重点都没有放在“揭示每年动态”的一面上,也没有很好地就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互动上做出较系统的描述。基于此,笔者拟从着重揭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宏观层次演化的稳定性和微观层次演化的情境性,即“变”与“不变”两个维度,去认识高等教育研究演化的整体图景,并以此启发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要对近十年跨度的高教研究主题的发展与演变做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如何选择文献数据样本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标,笔者最初设计了三种方案作为选择:一是将“CNKI高教文献总库”近十年收录的论文作为分析的样本,二是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近十年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为分析的样本,三是选择某种代表性期刊近十年发表的论文作为分析的样本。经过进一步的文献检索、数据下载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前二种方案都不可行,原因主要是近十年跨度的高教研究文献不仅数据量非常庞大,刊物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每年的数据,要么数据结构不一致,要么数据要素不齐备,要么对论文的分类不规范不严谨,因此都不适合作文献计量分析的样本。最后又经过多种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还是确定以《中国高教研究》期刊近十年所刊发的论文作为样本为好。其理由是:虽然样本数量会偏小一些,但这样的样本来源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优势;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该刊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会刊,设置的期刊栏目较全,选题广泛,来稿丰富,特别是最能够及时地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动向,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政治性,既能反映出高教研究领域“学科理智发展”方面的诉求轨迹,又能反映出“学科制度发展”方面的诉求轨迹[6],因此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数据的具体收集方法是:进入“CNKI高教文献总库”,时间选择“2002-2011”这最近十年,刊名处输入“中国高教研究”(检索日期2012-1-13),以自定义方式输出数据,经过数据格式的转换,最后建立起4214篇高教研究论文的数据库,内容包括论文的题名、发表期刊、发表时间、关键词等信息。

接下来的数据分析方法是:使用词频统计方法研究论文关键词的频次演变;使用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方法绘制整体性研究主题结构(1),再是通过阅读相关的重要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来进一步确认和分析这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综合上述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

三、数据分析

(一)十年来高教研究主题“不变”的方面

高教研究主题的“变”与“不变”无疑是相对而言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说,这里的“不变”主要可以从两种数据来间接地反映,一是总频次比较高的关键词或是虽然总频次也许不高,但每年都会出现的词;二是高频次的比较固定的关键词“共现对”(可以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得到反映)。这种“不变”主要反映了一个学科中那些内在的、稳定的研究内容,它们既是学科理智发展的表现,也是学术继承性的反映。

经过数据的处理分析,表1列出了近十年来《中国高教研究》论文中出现的频次最高的前32个关键词(频次≥40),图1则反映了《中国高教研究》所刊发论文研究主题的整体性结构。

由表1和图1可知,高教研究领域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主要是和“高等教育”、“高校”(相似的关键词还有“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大学”、“独立学院”)、“大学生”、“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学科建设”、“高职教育”等关键词相关的问题。三个最大的中心性关键词是“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校(包括高等学校、大学)”,并由此分别形成研究主题的专题域1、专题域2、专题域3,以及由上述三中心综合交叉形成的一个专题域4,主要包括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对策等主题。比较固定的关键词共现对有:“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文教育+科学教育”、“问题+对策”、“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家+教育思想”、“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高等教育事业+教育思想”、“高校+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对策”、“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等。显然,这些结论和我们以前在《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高教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7],以及《对高等教育研究三个基本问题的重新讨论———以词频计量和学科知识图谱方法为视角》[8]等论文中所得到的整体性的中国高教研究主题结构图是相一致的。

当然,两者之间也仍有一些不同,或者说是《中国高教研究》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还有自己的特色。如从论文关键词词频由高到低的排序比较看(即将本文的表1和文献[7]中的表1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高教研究》比较重视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强国”、“改革”、“对策”、“建设”等主题,在整体性的高教研究学术界中排序都比较落后,而在整体性的高教研究学术界中比较重视的“教学评估”、“工程教育”、“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等主题研究,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则发表得很少(1)。另外,从图谱比较看(即将本文的图1和文献[7]中的图1进行比较),还可发现《中国高教研究》另有两方面特色:一是《中国高教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近十年来所开展的各种工作做了比较系统和及时的报道,由此在图1中形成了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这个关键词为中心的“专题域5”这个区域,主要论题则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事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思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学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论坛”等。二是相比于其他高教研究类期刊,《中国高教研究》近十年来对“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问题方面的研究也特别重视,刊发的论文比较多,由此形成了图1中的“专题域6”这个区域。其大背景是,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和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开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上千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国高教研究》则敏锐地抓住了我国教育改革中这一重大方向和热点,自2006年起就开辟了高职教育研究专栏,经过多年来的积累,专栏培育了一批稳定的作者群,刊发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显然,这两个特色对于《中国高教研究》本身来说,当然是比较稳定的、“不变”的方面,但相比于其他同类期刊来说,则是属于“变”的方面,因此“变”与“不变”总是相对而言的。

(二)十年来高教研究主题“变”的方面

相对于上述的“不变”,近十年来的高教研究主题自然还有“变”的方面。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来说,这里的“变”也主要可以从两种数据来间接地反映,一是只在某一、二年出现,而在其他年份基本上未出现的关键词,如“院校合并”这个关键词只在《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的论文中出现过;二是在某年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但自此年起就一直出现或持续了好几年的关键词,如“科学发展观”这个关键词在2004年的论文中第一次出现,但自那时起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也将它记为是2004年这一年或数量更多的次一年所发生的“变”的研究主题。显然,这种“变”主要反映了一个学科中那些情景性的、跳跃性的、突发性的研究内容,它们主要是学科因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做出的回应,当然也包含学科自身变革和发展所体现出的“变”的一面。

根据上述的概念界定和论文关键词频次计算,可以筛选出历年来“变”的主题(因篇幅限制,本文只选择了最有特点的20个主题加以论述),详见表2。

下面简要地描述各年中“变”的主题:

2002年这一年值得一提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总书记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中国高教研究》虽然在那年起就已有相关文章发表,但该类主题文章发表最多的年份却是在2002年。二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背景是中共中央于2001年印发了该《纲要》,因此高教界于2002年也开展了较多的关于“师德”和“大学生道德”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三是“教育创新”。该主题的兴起背景主要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直接相关。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自1999年起在《中国高教研究》上虽然也已有发表,但发表数量迅速增加是在2002年,并且在2003年达到最高峰。

2003年这一年值得一提的研究主题主要有4个。一是教育创新。其相关背景是,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了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坛主题是“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在论坛上,部分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做了发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做了题为“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报告。二是“跨越式发展”。其背景可能主要和当时的“高校合并上规模”以及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等相关。虽然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在1999年起也就有发表,但高峰期是在2003年。三是“网络”。该主题主要探讨了高校处于“网络”这种新环境下应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四是“小康社会”。该类主题论文主要对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讨论,探讨了高等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其主要背景是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此外还讨论了“民族精神”这一主题,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的神圣职责,必须予以重视等。

2004年新兴起的研究主题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讨论,因为该主题自2004年开始后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其高峰是在2004-2006年),其主要背景源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其次应该提及的是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其主要背景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该年联合召开了“邓小平与中国高等教育———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理论研讨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年的《中国高教研究》增刊中刊发的关于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相关讨论。在这些论文中,分别介绍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多个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

2005至2006年间新兴起的研究主题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关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主题的研究。其产生背景主要源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当然,“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两个主题的研究,还是有时间先后的,即2005年先讨论的是“和谐社会”这个主题,然后至2006年演进到“和谐校园”的讨论,这自然也符合话题扩散和演变的基本轨迹。2006年这一年的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主题是“院校合并”问题,虽然总共只发了4篇论文,但意义仍比较大,因为这对进一步总结、交流和推广合并大学成功办学经验与办学成果,研究合并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与矛盾,探索合并院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模式都有重要作用。

2007年的两个新亮点是关于“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这二个主题显然和2005-2006年间的“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等主题的研究有联系,也可以认为是这些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当然,也有新的背景,这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并强调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于该年10月在沈阳联合召开了主题为“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论坛,《中国高教研究》期刊则专门刊发了相关主题的多篇文章。

2008-2009年的两个新亮点是关于“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和其他各领域一样,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的2008年,高教学界也开展了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活动,发表了周远清撰写的《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刘朔等撰写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眭依凡和汤谦凡撰写的《我国高校社会服务30年发展实践研究》、王小梅和范笑仙撰写的《坚持改革开放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座谈会综述》等一系列文章。

另外一个相关的研究主题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显然这个主题的兴起和第一个主题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在“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专栏的“开栏寄语”中写道:“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举世瞩目、成就辉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0年。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夙愿,开始了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总结过去,筹划未来,开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开辟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研究专栏。”自此开始,“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启动了的重大攻关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由国务委员陈至立任顾问,周远清会长为课题总负责人。课题分13个子课题研究“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些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课题发布后,得到全国各有关高校和省、市教育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参与者众、层次高,许多高校的校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及知名学者都亲自挂帅申请课题相关板块的研究。课题汇聚了管理者、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三路人马,带动了上千人的研究队伍。周远清会长指出,学会启动“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攻关课题,有两个重要背景:第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历程之后,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明确目标凝聚大家的思想、凝聚高等教育战线的力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课题研究展开4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利用其学会会刊的身份优势,聚焦重大研究课题,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间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奋斗目标,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有效地整合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为加速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写入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纲要》。

2010年新兴起的研究主题中,最先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讨论,其背景当然主要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该年的公开征求意见、正式印发并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二个应该提及的是关于“大学章程”的相关研究。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我国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的明确要求,但此前,这项工作并没有引起各方面应有的重视。从《中国高教研究》的论文统计看,对该问题的研究,2007年和2008年各发表过一篇,分别是胡莉芳的《大学章程制定的核心问题与原则》、陈立鹏的《探究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但2010年却有3篇发表、2011年有5篇发表,这意味着自2010年起,该类主题研究有可能会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从关键词频次计量角度看,还有一个研究主题有着足够的“特色”,它既是“变”的,又是“不变”的,即“国际论坛”。“国际论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查阅“国际论坛”的相关论文,从2002-2012年,一直有论文刊登,但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2011年。其兴起背景是:“从2001年至2010年,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相关省市联合召开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每届论坛都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改革发展新使命、新要求而展开理论探讨、学术争鸣。每届论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实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1)为总结经验,继续办好今后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为此《中国高教研究》自2011年第7期起陆续刊登了杨德广、王小梅、杨叔子、潘懋元、张岂之、卢铁城、王义遒、刘献君、李延保、谢安邦、张伟江等相关学者对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感悟。翻阅杂志,进一步深究,发现有些文章虽然不直接以“国际论坛”的关键词出现,但只要看一下2001-2011年国际论坛的主题便知,“高等教育强国”、“改革开放”、“和谐文化”、“科学发展观”、“教育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高频关键词的出现并非偶然。2001-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历届国际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说,从这既“变”又“不变”历届论坛主题看,它紧扣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中国高教研究》杂志为每届论坛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十几年积累的理论成果,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变革的轨迹和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

四、小结和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高教研究》近十年来所发表的4200多篇高教研究论文,从“变”与“不变”两个维度展开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初步地了解《中国高教研究》近十年来在论文主题方面的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当然由于样本的不同,从《中国高教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对整个中国高教研究学界实际状况的描绘;另外,由于篇幅有限,在选择每年“变”的主题方面,也只选了那些最显得“特殊”的1-3个主题来论述,但这些主题在当年所有的研究主题中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比较而言,甚至还可能是次要的。而且,很显然,这样简要的论述更不可能涵盖每年发表的约400篇论文中所蕴含的繁杂多样的学术信息,因此,所谓的研究结果,也只能是“管窥”而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教研究学界近十年来在论文主题方面的发展和演变的轨迹”是仍可以说的,而且这样的特殊样本选择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如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描绘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近十年来所走过的轨迹。另外,如果说,本文的一个研究目的是拟证明“高教研究主题也同样是由宏观上的稳定性主题和微观上的变动性主题构成的”话,那么,本文的论证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下面就学术研究主题中“变”与“不变”的互动关系再做一些小结和讨论,以便有可能启发更多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研究:

(1)高教研究领域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其研究主题既有稳定的、相对不变的一面,又有不断变换的、偶然性的一面,学科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的不断互动中或快或慢地前进的。因此,深刻洞察学科研究中“变”与“不变”的互动关系,对促进和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研究主题中相对“不变”的方面,主要体现了学科研究中的继承性、连续性和不断形成共识的特征,它也是一个学科之所以能成为学科、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这一部分进行研究时,除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原则外,还必须更加注意概念性分析框架的构建,以便为分析“变”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研究主题中“变”的方面,主要体现了学科研究中的跳跃性、情景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它是一个学科不断跟上时代发展、回应环境变化、发现新的问题的反映。从本文的论文样本来看,这些“变”的主题,其背景来源主要有四部分:一是对国家政治形势变化的应答,如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主题的研究;二是对高教重大实践的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如对“院校合并”、“岗位津贴制度实践及效果”等主题的研究;三是对高教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如对“网络”等主题的研究;四是对未来高教事业的瞻望与规划性设计研究,如对“教育规划纲要”、“大学章程”等主题的研究。要提高这一部分的研究水平,显然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既深刻洞察国家政治时事的变化,不断分析总结实践中的难点和亮点,又要特别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变”与“不变”的和谐互动,以“不变”来支持“变”的问题的解决,以“变”来充实、革新、引导“不变”的建设。

(4)对于一份刊物来说,也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好学科研究中这种“变”与“不变”的互动关系,以此来指导刊物建设。具体到刊物的选题来说,一是要强调“问题”意识,处理好“学科基础问题”和“时代新兴问题”之间的关系。显然,一份刊物如果离开了“学科基础问题”,那它就不成为一份专业性的学术刊物,但如果一直缺少了对“时代新兴问题”的关注,它也将无法促进学科的继续发展。二是要强调“引领”意识,处理好“继承、巩固”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总是在“变”与“不变”的互动中前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否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设计和规划那些“变”的因素,却是一份刊物能否起到“引领”学术发展的关键。三是要强调“特色”意识,处理好自身刊物和其他刊物在栏目设置、选题重点等方面“同”与“不同”、“变”与“不变”的关系。正像《中国高教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所开展的各种工作的持续关注和报道,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殊资源”和“刊物特色”一样,一份刊物总是要有一些能区别与同类期刊的“变”的方面,不然,一份期刊如果根本没有“特色”,势必将很难吸引读者。由此,在文章最后,可以顺便一提的是,提醒我们的所有刊物有意识地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以提升自己刊物的竞争力,也可认为是本文写作的主旨之一。

参考文献

[1]卫郭敏.宏观和微观辩证统一的科学整体演化图景———论科学中的稳定性和不确定性[J].科学学研究,2011(12).

[2]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02).

[3]迟景明,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09).

[4]胡莉芳.研究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十年———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9-2009年)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5]王嘉毅,程岭.2000-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动态———基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刊载文章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6]李泽彧,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0(03).

[7]汤建民.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高教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J].中国高教研究,2010(02).

篇4: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德清样本》(下称《德清样本》)经过多位专家学者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成稿,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德清样本》是《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发展百个样本城市计划中的第一个。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评价该书为“对全国各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具有示范意义”。

专题研讨会由《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主持,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中共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北京市大兴区副区长沈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党国英,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徐珂,德清县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等众多学者、官员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德清的小康发展路径。

学者看德清

德清是一个国家级生态县。位于杭州北面,东部靠近嘉兴,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人均GDP达到了12000美元,在国际上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三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過了一万九千元,在这个仅有40多万人口的县城,却有6个上市公司。

2012年,德清县从财政中拿出几千万购买几辆美式校车,一次性解决学生上学接送安全问题,诸如此类的民生工程,德清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近年来,德清积极参与创新管理,城乡发展的四个一体化,也被《小康》杂志誉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十大案例之一。四个一体化,是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的一体化,交通的一体化,垃圾处理的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的落实,意味着全县40多万百姓,饮用的是同一个水库的水,所有的村通了公交车,垃圾统一收集处理。

“小康社会尤其要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百姓并不关注GDP、财政收入多少,他关注的是吃的东西是不是健康,出门的空气是不是好,医疗保险、就业、受教育这些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张林华说。

徐珂在仔细研读《德清样本》后说,“德清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从决策到执行都非常给力,否则各种口号都只能挂在墙上。通过事实表明,德清的执行力非常强。”他认为,中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但德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学习德清是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党国英分析称,德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高度融合中国市场的发达的市场体系;城乡差别对德清来讲不重要,甚至“城乡”两个字都不重要,德清创造的是和谐温馨的社会。

“德清就像一个学生,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个学生各个成绩都比较好。我们建设小康的难处,难在全面,而德清做到了。”高明光说。

沈洁认为,《德清样本》体现了浙江的风范,就是务实、创新,又能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给大兴提供了参考意义,希望两地结成姐妹县市,进行交流。来自西藏拉萨的马新明也表示,德清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包括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确走到前列,值得学习。

而在李君如看来,全面小康德清样本不仅仅对沿海发达城市具有示范作用,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样本成图书馆藏书

在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主旨演讲中,有多位政府领导和专家都谈及县市的发展在全面实现小康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县市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把全面小康的政策和理论实践结合的一个组织,这样的一个区域组织,把全面小康的政治、经济、文化贯彻和实践。舒富民说,《德清样本》是《全面小康发展报告》县市样本里面的第一本,各个县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有不一样的做法,需要我们总结。

“在杂志社的安排下,以副社长赖惠能为主导,协同社科院、大学院校有关专家,在德清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研究,出了这一本精品。”舒富民说。

“当编委定下这个选题以后,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第一次吃螃蟹,确实是比较困难,我们不知道这个样本应该怎么做。”谈及《德清样本》的撰写,赖惠能介绍说,这个过程中,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给了撰写组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一起沟通交流,一起策划方案。

这本书到底该如何做?是往可读性方向做,还是往理论性方向做?《德清样本》的架构如何,是赖惠能及他的撰写组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和多番研讨,撰写组最终决定采用的方式是把它分成上下两篇,上篇是理论篇,按照小康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方面分别请五个专家执笔,进行深入调研,把德清每一个方面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

下篇是实践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小康指数。小康指数《小康》杂志社已经做了十年,有它的特殊性及权威性,在各大媒体中的转载率非常高。撰写组采用中国小康指数操作时的调查问卷方式,委托统计局进行抽样调查。抽样以后,将抽样数据与中国小康指数的11个关键词分值进行加权比对,比对以后很清楚地看出主观性的指数里面,哪些数值是偏上,哪些持平,哪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德清各方面都均衡发展,走在前列。

撰写组把德清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从1983年到2013年整个30年的过程,全面小康发展的大事迹完整梳理,在德清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当中选择了十个全面小康建设的典型案例,将其整合在一起,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构成了这本书。

篇5: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关键词:士兵提干 士兵提干考试 张为臻 档案材料 高等教育 学历认证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申请方法(附《代理递交认证申请材料委托书》)根据下文所列各地机构,选择就近的代理机构。特别提示:办理学历认证一律要求提供毕业证书原件。

各地官方代理机构:

1.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市)2.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认证受理中心(北京市)3.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天津市)4.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市)6.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广东省深圳市)7.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河北省石家庄市)8.珠海市职业训练指导服务中心(广东省珠海市)9.山西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山西省太原市)10.东莞市人才管理办公室(广东省东莞市)11.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2.广西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广西省南宁市)13.辽宁省高中等教育学历学位认证中心(辽宁省沈阳市)14.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重庆市)15.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省长春市)16.四川省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四川省成都市)17.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8.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19.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20.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贵州省贵阳市)21.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江苏省南京市)22.陕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陕西省西安市)23.安徽省教育信息咨询中心(安徽省合肥市)24.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25.福建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福建省福州市)张为臻博客。26.海南省人力资源市场(海南省海口市)27.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福建省厦门市)28.甘肃省人才市场(甘肃省兰州市)29.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历认证部)(江西省南昌市)30.青海省人才交流中心(青海省西宁市)31.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河南省郑州市)32.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长沙市)33.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湖南省长沙市)34.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湖北省武汉市)35.安阳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河南省安阳市)36.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浙江省杭州市)37.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38.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 39.韩国首尔孔子学院

40.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评估中心

附件:代理递交认证申请材料委托书

代理递交认证申请材料委托书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本人(认证申请者姓名,身份证号)因故不能亲自前来贵中心递交认证申请材料,特委托(被委托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其和委托人的关系)代为递交。

本人声明,(被委托人姓名)未收取本人任何代理及其他费用。由此委托而产生的一切后果(包括永远不能获得认证结果)和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由本人承担。

本人保证,填写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均为本人有效联系方式。

委托人:(认证申请者亲笔签名)委托人联系电话: 日期:(附:被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原件、复印件)特别提示:

提交的《代理递交认证申请材料委托书》必须是申请者本人亲笔填写代办人信息并签名的原件,传真件和PDF文件的打印件无效。

篇6: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

办公地址:湖北省教育厅政务大厅一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

邮政编码:430071 咨询电话:027--87328205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30

一、申请材料(可附《学历认证申请表》下载)

1、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填写《学历认证申请表》,将填写好的申请表(或登录湖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job.e21.cn/下载)、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三份材料交工作人员审核。

2、成人及网络教育毕业证书:《学历认证申请表》、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三份材料交工作人员审核。如证书系“卫星电视教育”学历需同时提供证书持有人的教师资格证明。

3、自学考试毕业证书:《学历认证申请表》、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毕业生登记表》原件及复印件四份材料交工作人员审核。如证书系“自学考试相沟通培训高等师范的”自考学历需同时提供证书持有人的教师资格证明。

特别提示:

1.根据有关部门“关于做好专科起点升本科入学资格学历复查”的通

知精神,成人、网络教育及开放式教育等的“专升本”以及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等证书申请认证,需同时认证“专科”学历。

2.91年以前毕业的高校毕业证由本人提供:(1)该校档案馆出具的学历证明,须经办人签字盖章并附办公电话;(2)入校当年省招办盖章的录取名册复印件,须加盖学校公章;或本人档案中的《报考登记表》(须有省招办公章)

3.4.1981年以前毕业的毕业证不受理。

如果毕业证书遗失,需回原毕业院校补办《毕业证明书》方可申请学历认证。

5.6.毕业证有涂改不予受理。

封闭班的毕业证,需要提供有自考办盖章的毕业证方可办理。

二、办理流程

1、提交材料:申请人按以上要求准备齐材料报送到省教育厅政务大厅。

2、材料审查:材料审查不合格的当场告知申请人;材料合格后视为正式受理。

3、交纳费用:根据湖北省物价局鄂价费〔2004〕205号文件规定,申请人需交纳认证费100元/份。如需办理邮寄,须提前交纳邮寄费(代邮局收取)。

4、出具结果:经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审核后,在规定期限内出具认证结果。

三、办理时限

一般情况,认证工作在申请正式受理后20-30个工作日内(不含节假日、双休日)完成。省外证书约90个工作日。特别提示:

1、受相关学校寒、暑假影响,假期期间部分学历认证申请复核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建议申请人提前申请认证,以避免假期造成的影响。

2、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对申请材料进行认证,认证处将通知申请人,并退还所缴费用。

3、如因申请人提供材料(信息)不完整、不准确或不真实,导致认证工作不能按时完成,不能退还申请费用。

四、认证进度查询及结果领取方式

1、为方便申请人随时了解认证办理进度,认证资料正式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不含节假日、双休日)后,申请人可登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历认证页面(http:///xlrz/)查询学历认证进度。

2、报告完成后,申请人可凭缴费凭证原件到省教育厅政务大厅领取,委托他人领取需出具领取人身份证及缴费凭证原件。

五、认证结果复议办法

证书持有人如对认证结果持有疑义,可在领取结果后2个月内提请复议申请。申请复议需交回《学历证书查询结果通知》,并提供学校招生录取底册(复印件加盖学校档案馆公章)、学校档案馆或教务部门证明、以及证明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因相关申请资料逾期销毁,故超过2个月不再受理复议,需重新进行认证)。特别提示:

1、认证结果为“不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学历证书”的,不提供复议。

2、自考毕业学历申请复议,需提供毕业院校所在省自考办证明以及个人档案中的《毕业生登记表》。

篇7:学历证明样本范文

姓名,性别,年 月 日出生,身份证号码:,系 省市/县人,于 年 月至 年 月在本校就读(普通高中/职高 /成高/)(专业)毕业。

现因遗失毕业证书,本人要求证明其学历。经核实,特发此件,以资证明。学校(盖章): 现任校长(签章): 年 月 日 格式2()ХХ字第ХХ号

根据ХХ中学ХХ年Х月Х日发给ХХ的第ХХ号毕业证书,兹证明ХХХХ(男或女,ХХ年Х月Х日出生)于ХХ年Х月至ХХ年Х月在ХХ市(县)ХХ中学学习,于ХХ年ХХ月高中(或初中)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ХХ省ХХ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ХХ年Х月Х日 注 意 事 项

1.《学历证明书》应按相应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式样出具;没有统一规定的地市,可参照此式样。

2.《学历证明书》必须由现任校长签章,并加盖学校公章。

3.学校校名发生变更的,必须到毕业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加注意见并盖章。2.证 明

我校 *** 系***专业 学生 ***,准备报名参加xx-xx年(某某)考试。该同学系xx-xx年应届本科(或大专)毕业生,已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符合报考条件。特此证明。******学院(校)xx-xx年 月 日()ХХ字第ХХ号

根据ХХ中学ХХ年Х月Х日发给ХХ的第ХХ号毕业证书,兹证明ХХХХ(男或女,ХХ年Х月Х日出生)于ХХ年Х月至ХХ年Х月在ХХ市(县)ХХ中学学习,于ХХ年ХХ月高中(或初中)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ХХ省ХХ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ХХ年Х月Х日 学历证明格式如下: 证 明

我校 *** 系***专业 学生 ***,准备报名参加2009年(某某)考试。该同学系2009年应届本科(或大专)毕业生,已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符合报考条件。特此证明。******学院(校)二00九年 月 日

可以拿你“文凭”的复印件 也可以是你学校开出的,“毕业生学历证明”上面有你学校的盖章、学历编号等等

篇8: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样本

一、美国公共管理专业认证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高等教育数量快速扩张和质量下滑的社会条件下,结合多元的文化传统、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分权的政治体制、完善的法律制度、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2]。在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酝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认证活动也得到迅猛的发展。

NASPAA的诞生与1970年前后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机构数量快速发展,但其教育质量却亟待提高的背景紧密相关。1966年到1974年间,美国独立公共事物类学院数量从13所增至29所,二级商业与公共管理类学院从9所增至24所,单独举办的公共管理学位授予机构从8所增至35所,提供公共管理学位的部门从25个增至52个,而在随后的数年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陆续开始提供MPA学位教育。在MPA教育机构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MPA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却相对较窄,研究基础也相对薄弱。当时的MPA师资多来自于政治学科或其他相近学科,他们为学生提供的教育实质上是“包含有一些公共管理知识的政治学硕士教育,而并非真正专业的MPA教育”[3]。在当时美国社会已经普遍接受教育认证制度的大背景下,公共管理教育机构的快速发展及质量隐忧,促成了NASPAA的诞生,以推动MPA教育的课程教学标准,促进教育规范与质量提高。

NASPAA成立后的十年是其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这一时期NASPAA的会员单位迅速增长,会员单位的在校生数增幅显著,从图1可见,至1975年会员单位已经超过150家,学生人数达19731人,其中非全日制学生12288人,全日制学生7443人,非全日制学生超过全日制在校生,占到总数的62.3%。在同一时期,入学的女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说明了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NASPAA概况与基本运作流程

(一)NASPAA概况

NASPAA前身是隶属于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的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委员会(the Council on Graduate Educ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1970年NASPAA在普林斯顿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1977年它与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完全脱离并举行了第一届年会。1986年,NASPAA正式获得认证资格,开始专门负责公共事务硕士学位课程的认证工作,其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见图2。从中可以看出,联邦教育部(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分别代表政府和学术界对认证机构的资格进行审核,前者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联邦财政资助,后者是为了获得学术同行的普遍认可,美国联邦教育部审核通过的61个专业认证机构可实施专业认证活动,NASPAA即是61个专业认证机构之一,此外,院校认证也是美国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由于侧重不同,不再展开论述。

NASPAA常设的分委员会包括三个,分别是标准委员会、同行评审和认证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其他针对一些重要活动,如组织的年会、博士教育、国际教育、战略制定、MPA市场开发等活动,还会增设一些临时的工作委员会。执行理事会是NASPAA的领导机构,执行理事会包括执行委员会和从NSAPAA成员单位中选举出的15位委员,执行委员会由会长、副会长和前任会长共同组成。目前NASPAA共有268个会员单位,其中来自161所学校的169个会员单位的教育方案已经通过认证,占到会员单位的63%。

(二)NASPAA的职责与使命

NASPAA承诺将为其成员单位提供以下七个方面的服务,具体包括:(1)发展适当的课程教育标准;(2)展示政府和其他机构对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教育的需求;(3)鼓励课程开发与创新,提供论坛促进出版和教育实践等问题的讨论;(4)为会员单位和公众提供针对关键教育问题的调查;(5)为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接洽提供会议;(6)与专业组织开展联合办学;(7)通过会议、联盟、合作项目等形式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校展开合作。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NASPAA认为其使命是致力于:促进课程发展与创新,提高专业化教育质量;服务于会员机构,促进成员机构之间的国内外合作;发展适当的课程教育和质量保障标准;促进政府、教育机构、教育者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增进公共利益;加强公共事务与管理研究;推进本领域的教育公平;鼓励公共生活中的高素质行为。

(三)NASPAA的认证流程

1. 进入程序。

美国高校的专业认证(国内也有将其译为“学科认证”)活动是一种“自愿行为”,但它确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NASPAA的专业认证,要符合以下基本程序:所在高校要获得院校认证机构的资格认可,相关教育项目至少运作4年以上[5],符合参加认证的各项先决条件,由相关学院等提出申请成为NASPAA的正式会员,会员单位在认证年中提出申请,NASPAA排出认证日程,并按照日程计划开展正式认证[6][7]。如2010年9月1日最新发布的认证名册中,已经分别排出163所学校将陆续在2010年至2016年间开展认证。

2. 开展认证。

按照NASPAA发布的日程计划,提出申请的单位将陆续开始接受认证工作,以2011年开始接受认证为例,一个认证程序包含了以下步骤:2011年8月15日提交自评报告;2012年1至4月接受评估专家的实地考察;2012年6月得到认证结果。从申请机构开始准备认证、开展自评,到同行评议与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on Peer Review and Accreditation,以下简称COPRA,是NASPAA下设的专门负责认证工作的委员会)接受并分析自评报告,再到实地考察、认证成功或失败,这一认证过程至少要持续近两年时间,具体程序及标准见表1。

(四)NASPAA的认证标准

NASPAA认证标准是由其会员共同参与制定的,由COPRA把关并付诸实施。认证标准每隔一年或者数年就会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NASPAA认证所使用的标准是2009年最新修订的,在对项目资格、公共服务价值、办学重点、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考察,确定是否有资格参加认证的基础上,COPRA将主要围绕七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深入的考察,这七个方面分别包括:项目管理战略、管理与使命匹配、教师绩效、服务学生、学生学习、资源、沟通等,具体次级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可见表2。NASPAA认证中所包含的自评、实地考察、最终报告等核心过程也都需要围绕这七个方面重点阐述或实施开展。

注:本表所列时间示例以2011—2012年接受认证为例。

1. 项目管理战略。

NASPAA期望申请认证的项目公共服务价值首屈一指,主要表现在申请机构能够清晰地界定其使命,并且为之努力追求;其次,申请机构能够依据NASPAA所推崇的公共服务价值,来组织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方面的教育活动,并不断提高其绩效。因此,NASPAA认证程序中,将项目管理战略作为其核心。

2. 管理与使命匹配。

申请机构追求其使命需要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管理的内容包含了项目政策制定、项目计划拟定、发掘学位需求、制定管理政策、实施入学管理、开设课程、实施成果管理、评估学生绩效、授予学位、遴选与任命教师、保障教师工作绩效等繁多的工作,因此一定要配备适当的行政设置和可靠的教师队伍来开展上述工作。

3. 教师绩效。

NASPAA认为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项目的教师群体作为一个专业团体,应具备多样的观点和经验,并为学生营建出更加专业的学生场所。教师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研究方法、推进专业发展,并影响公共管理团体。

4. 学生服务。

学生的招收和学生服务都应与申请机构的办学使命相一致,机构需要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学生持续的、强有力的课程指导、职业建议和学业评估。机构录取的学生应具有公共事务、管理、政策方面的专业潜质,一个阶段的培养之后,申请机构还应为学生在该领域从业提供实习、培训和引荐。

5. 学生学习。

申请机构的办学使命需要通过其课程设置体现出来,并表现出其独特性。一般来说课程的设置包含两类:一类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类似于我国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另一类是辅助课程,类似于我国的选修课,这类课程根据各个机构的办学使命来设置,强化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特殊能力。课程教学的成效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接受教育后学生不同层面能力的改变。

6. 与办学使命相对称的资源。

NASPAA认为办学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并改进其所需资源,以利于机构实现其办学使命,这些资源应该包括:财政支持、信息技术、图书馆服务、资源人员、相关教学设备等。

7. 与办学使命相对称的沟通。

NASPAA认为办学机构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促使办学机构负责、透明、真实且有效运作。因此办学机构应该向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并积极做出回馈。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决定是否鼓励其申请和报名;通过与教师员工的沟通决定是否继续对其聘任;通过与雇员的沟通决定是否支持其进修学习;此外,还包括与管理者的沟通、与毕业校友的沟通等。

三、NASPAA认证的基本特点分析

从NASPAA(2009版)的认证标准可以看出,NASPAA近年来持续对其认证指标进行了大幅的完善和调整,如:进一步强化办学使命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作为考察机构办学实践的重要依据;以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替代以往针对课程的考察;强调沟通的地位等。此外,通过梳理NASPAA的整体认证过程,还可发现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自愿认证,参与踊跃。美国的公共管理专业认证活动尽管是各个培养机构的自愿行为,却异常活跃,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单位、认证机构和社会公众三者对认证活动都有高度的依赖,取得认证已经成为保障办学质量、声誉、生源的重要手段。

2.组织严密,过程规范。从表1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NASPAA的认证过程组织严密,每一步认证程序均有严密的计划,其对参与人员、参与时间、参与形式、参与要求等均有详细的文件进行描述。且几乎所有的步骤均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的报告通过邮件多头抄送,过程严谨规范。

3.认证标准紧密围绕办学使命及其履行情况。在新版的七个认证指标中,前两个是对办学机构管理战略、办学使命的考察,后面五项指标均是围绕使命执行各个方面的考察,促使办学机构将其使命与行动紧密结合,而不是让使命流于口号,或办学行动根据管理者个人喜好或差异,肆意变动。

4.认证过程互动频繁。申请认证的机构在提交自评报告后,COPRA会根据自评报告内容提出新的疑议,并展开实地考察,COPRA的项目主管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提出的疑议进行全程说明,并等待申请单位解释与回复。此类互动过程可有效避免认证过程中的误解和遗漏,促进认证机构对申请单位的了解。

5.所有认证标准的设置均有详细说明。回顾NASPAA的认证标准可以看出,自该机构成立,到此后每间隔一年或者数年的认证标准的修改,都有详细的不同版本的陈述,2009版的认证标准中对为何采用这七类指标也进行了逐项说明,对提高认证的公信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对中国MPA教育的启示

我国自1999年设立MPA专业学位以来,MPA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表现为:围绕迫切的社会需求,MPA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模式渐具雏形;MPA办学机构大力加强了能力建设;初步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与市场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9]。但随着MPA培养单位的扩张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MPA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活动需与职业特征更有效地匹配等[10]。结合上述对NASPAA认证活动的借鉴与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MPA教育还可从以下方面得到启示并尝试完善。

1.办学使命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从美国公共管理学院学会认证的历程和最新的认证标准来看,办学使命是认证的重要指标,此外,在其他几项认证指标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机构管理、还是教师绩效、学生服务等都反复强调,应与学校的办学使命相匹配,办学机构不仅应该有明确的办学使命,更要将其付诸于发展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值得我国MPA教育借鉴。

2.程序严谨是质量保障的基础。严谨的认证程序是保障认证活动公正、公开、公平的重要基础。从美国NASPAA的专业认证网站和历年认证材料来看,程序严谨是其认证活动得到广泛认可,获得社会公信力,办学机构积极申报认证的重要原因之一。严谨的认证程序实质上是一种内生性的质量保障程序,如同认证活动的根基,为认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注重树立办学特色。NASPAA的认证活动并不是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引导所有申请机构都按照标准模式发展建设。相反,NASPAA的认证标准将机构的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察,它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使命中,还体现在与其匹配的管理活动、教师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学生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不同培养目标下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办学机构根据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办学特色成为美国MPA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值得国内MPA教育借鉴。

4.重视课程创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研读NASPAA的章程以及众多历史资料可以发现,“促进课程质量”是NASPAA认证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证机构不仅早在1974年就制定了第一套MPA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规范,还在其后的发展中反复强调课程创新的地位,通过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创新实现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其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美国公共管理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高呼NASPAA狼来了[11],到目前加入、适应、依赖NASPAA,历经40余年发展,实现了巨大转变。尽管一些批评者认为NASPAA的运作还有不完善之处,如可能会导致特殊请求或游说,致使认证过程中忽视实际成绩,而向公共关系技能倾斜[12],但不可否认,NASPAA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经验仍值得国内MPA教育乃至专业学位教育和教育认证活动思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What is accreditation?[EB/OL].(2009-4-17)[2015-5-10]http://www.chea.org/Chronicle/vol1/no2/index.html.

[2]张振刚,杨春.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动因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3]Constitutional Debates and Decisions[EB/OL].(2011-8-20)[2015-5-10]http://www.naspaa.org/about_naspaa/about/about.asp.

[4]美国高等教育的资质认证和教育评估体系二:专业认证机构[EB/OL].(2006-11-13)[2015-4-8]http://www.academicasia.com/htdocs/XXLR1.ASP?ID=7929.

[5]邓征,周志忍.美国MPA评估认证体系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4(4).

[6]Commission on Peer Review and Accreditation.NASPAA Standards 2009[R].NASPAA Annual Business meeting,Arlington VA,2009-10-16.

[7]Accreditation Process(new applicants)[EB/OL].(2011-8-20)[2015-4-12]http://www.naspaa.org/accreditation/NS/accprocess.asp.

[8]Calarusse C,Raffel J.Transforming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 through accreditation standards[C]//Leading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Sector-The Third Transatlantic Dialogue conference,May.2007.

[9]沈勇,程文浩.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

[10]梅红,宋晓平,石慧,等.使命与责任:从完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的视角看MBA论文质量评价[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

[11]Murphy T P.Who’s Afraid of the NASPAA Wolf?[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6,36(2).

上一篇:对建立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下一篇:课题研究如何选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