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2024-06-26

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共7篇)

篇1: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肺癌患者的康复计划应在手术前根据胸廓手术、肺切除范围和其它可能造成的损害以及防止放疗、化疗出现的肺部病变等情况制定。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呼吸控制和正确的咳嗽方式,戒烟并采用支气管扩张药,伴有浓痰者应使用抗生素。呼吸操要强调合适的卧位和体位。有效的咳嗽是通过正常的呼吸调节达到的,而不是靠用力或排除气体量进行调节,患者应先深呼吸然后在呼气时咳嗽两到三次,将有助于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手术后,患者一苏醒就应鼓励其咳嗽。医生应在肺部叩诊,有助于肺部小细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若手术患者需要体位引流,执行该项医嘱应到咳嗽时无分泌物和患者能下床活动时为止。臂部、躯干和下肢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在患者能承受的情况下,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目的是恢复和维持充分的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和增进血液循环帮助刺激咳嗽。

肺癌患者术后的呼吸操训练及其它康复训练,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不可过劳过疲。同时,手术前后应做好日常护理及药物辅助治疗。研究发现,在肺癌手术前服用灰树花D阻分(D组分)可缩小肿瘤,预防癌肿转移扩散,同时全面调节和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术后继续服用灰树花D阻分,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还能加快伤口愈合实现早日康复。

篇2: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护理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术后使用呼吸机患者试脱机中的最佳护理干预时机。方法90例肺癌术后应用呼吸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开始试脱机时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开始自主呼吸试验时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首次拔管成功率、24h内再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首次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h内再次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术后使用呼吸机患者试脱机过程中的最佳护理干预时间为开始执行试脱机时,可提高首次拔管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肺癌术后;呼吸机;护理干预时机;试脱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单侧肺叶切除术逐渐成为治疗肺癌的重要方法。通常,术后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但这只是过渡性的.治疗手段,患者能否成功脱离呼吸机对手术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试脱机阶段的护理干预能够为脱机顺利提供可靠保障。目前,虽然试脱机和自主呼吸试验缺乏规范的操作标准,对护理干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也尚不明确,具有较大随机性和滞后性,不利于患者脱机成功。本文探讨了肺癌术后使用呼吸机患者试脱机中的最佳护理干预时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月~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6.5岁,吸烟史3~30年,平均吸烟史16.5年;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1.48~2.12L,平均1.85L;均行单侧肺叶部分切除手术,手术时间116~128min,平均手术时间122.5min;排除伴有心律失常者,电解质紊乱者,有支气管手术史、食道手术史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疾病等慢性疾病者,单侧肺叶全切除者、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24h。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吸烟史、肺功能水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气管插管并转移至ICU中维持机械通气,通常选择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联合间歇正压通气模式[1]。当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立即执行试脱机方案,将呼吸机参数缓慢调节至较低水平,有助于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在患者恢复至自主呼吸试验标准时,通过“T”管对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当患者达到自主呼吸要求后撤离呼吸机[2];若自主呼吸试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则应持续使用呼吸机,表明本次试脱机失败。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详细讲解、有效沟通、呼吸指导等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时机选择:对对照组患者开始进行自主呼吸试验时给予护理干预,对观察组患者在执行试脱机方案时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包括:①详细讲解: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人工通气治疗的方法和性质,机械通气仅作为过渡性治疗,患者在术后应尽早脱离呼吸机;②有效沟通:在患者体征稳定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有效鼓励,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③呼吸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呼吸训练,并亲自示范呼吸技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1.3脱机试验判定标准[3]试脱机成功:脱机后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稳定,血气分析情况有效改善,恢复至发病前平稳状态,主观感觉良好,潮气量>5ml/kg;患者未出现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大量潴留、酸中毒等并发症,此时可以拔除气管插管。试脱机失败:在试脱机过程中,患者持续呼吸困难超过5min,心动过缓或过快;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焦虑、大量出汗、低氧血症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42例首次拔管成功,对照组37例首次拔管成功,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内1例再次插管,对照组2例再次插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后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通气模式,促进患者呼吸肌功能的恢复,并按照病情制定试脱机方案。在试脱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给予完善的护理干预。目前,临床尚没有统一的护理干预标准,导致试脱机患者的护理干预存在滞后性缺陷[4]。对此,在进行自主呼吸试验之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呼吸,介绍试脱机的必要性,使患者做好身心准备。

开始试脱机时,患者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不适或恐惧心理,此时采取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术后患者苏醒后,应立即进行试脱机方案并给予护理干预,向患者介绍自主呼吸的方法和技巧,这是顺利拔管、确保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的前提。同时,护理人员应适当调节呼吸机参数,给予耐心解释和指导,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的不良情绪,使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充分锻炼呼吸肌,避免心理压力过大或呼吸不正确导致生命体征大幅度波动,从而缓解患者心理和机体的不适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首次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明显在脱机开始时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自主呼吸试验时的护理干预效果,有助于患者逐步恢复呼吸功能,有利于试脱机方案顺利实施,为脱机成功提供保证,可作为最佳护理干预时机。

参考文献:

[1]邹严萍.呼吸机在胸外科肺癌手术后护理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5(19):1761-1762.

[2]杨茜.肺癌术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体会.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10(24):55-57.

[3]王君慧,杜立敏,易绚丽,等.肺癌手术患者机械通气脱机前不同时机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18(22):48.

篇3: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1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间在我科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均由我科3 位普胸外科主任医师中的1 位主刀,由1 个胸外科麻醉团队行麻醉管理,术前病理或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后均行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都转入我科CICU复苏管理。诊断ARDS按柏林标准[2]: Pa O2/ Fi O2< 200 mm Hg,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渗出影,并排除左心衰竭或液体过量引起者。

依据国内外较大的医学中心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我们统计了发生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围术期液体管理、肺切除范围、围术期输血、术前辅助治疗、术后肺功能预测值特别是第1 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 FEV1% 预测值) 和一氧化碳弥散率( DLCO%预测值) 。围术期输液定义为术前及术后12 h内的输液量,包括晶体及胶体; 手术方式分为腔镜手术及开放手术,所有腔镜手术因各种原因中转开放的病例都归为开放手术; 手术切除范围分为解剖性肺段切除、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 肺部疾病史包括矽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等慢性肺部疾病史; 术后肺功能预测值计算公式为: 术前肺功能实测值 × ( 1 - 切除肺段个数/总肺段个数) 。

术后发生ARDS的定义为病例组,未发生ARDS的定义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的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再以年龄和切除范围分层,从对照组中随机抽取与病例组相同数量的病例进行匹配分析,用Fisher精确检验排除两组病例的T、N、M分期差异及性别差异后,用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两组数据,挑出有差异的项目进入多因数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 ,使用SPSS19. 0 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011 年1 月至2014 年14 月间共有873 例患者在我科行肺癌根治术,术后发生ARDS者43 例( 4. 93% ) 。两组患者年龄、切除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虽然手术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6 ) ,但腔镜手术术后ARSD发生率更低( 3. 30% vs 6. 10% ) 。通过匹配,病例组及对照组各有43 例患者年龄和切除范围匹配,在性别、吸烟史、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 表2) 发现,在围术期输血、肺部疾病、围术期胶体输液量、双肺通气气道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在术前放化疗史、术后FEV1% 预测值、术后DLCO% 预测值、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手术时间、双肺通气量、单肺通气时间、单肺通气量、单肺气道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将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后FEV1% 预测值、术后DLCO% 预测值、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表3) 。而从各独立因素的趋势图( 图1) 中可以发现,术后FEV1% 预测值和DLCO% 预测值越低,术后ARDS的发生概率越大,围术期晶体输液量越大,术后ARDS的发生概率越大。

3 讨论

ARDS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病时并发的急性呼吸衰竭,以严重低氧血症、弥散性肺部浸润及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3]。肺癌术后的ARDS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4,5]。一旦发生,由于治疗措施有限,治疗效果差,死亡率极高[6,7]。所以找出其危险因素并在围术期有效进行干预是降低该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方式。本研究希望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肺癌术后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做好术前风险评估及围术期管理,做到早预测、早干预、早治疗,从而降低肺癌术后ARDS的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

关于肺切除术后发生ARDS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文献研究[8,9]显示,可能与肺切除术中单肺通气过程中非手术侧肺机械通气性肺损伤、高浓度氧所致肺损伤、手术肺反复的肺复张、缺血与再灌注性损伤激发炎症介质释放、术中容量负荷增加等有关; 有学者[10]认为与肺切除术后肺毛细血管渗透压增高及肺部流体动力学改变相关。有关这方面的生理学研究正在动物实验上进行。也有学者认为与肺切除手术对肺的创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有关[11]。另外,文献[12]报道肺切除术后发生ARDS的患者其对侧肺的损伤要比术侧肺损伤更为严重,其机制也不甚明了。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放化疗史、术后FEV1% 预测值、术后DLCO% 预测值、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手术时间、双肺通气量、单肺通气时间、单肺通气量、单肺气道压方面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肺癌术后发生ARDS可能与肺通气过程中非手术侧肺机械通气性肺损伤、术中容量负荷增加、术后预测肺功能差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FEV1%预测值、术后DLCO% 预测值及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是肺癌术后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文献[13]报道,围术期输液量每增加500 ml,术后发生ARDS的风险就增加17% ; 术后FEV1% 预测值每下降5% ,其风险就增加10% ; 术后DLCO% 预测值每下降5% ,其风险就增加9% 。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所以对于手术切除范围大、术前肺功能差的患者,可预见到术后发生ARDS的风险会增加,需特别关注术后恢复情况,一旦有发生ARDS征象应及早进行监护并治疗干预。本研究再次说明了肺癌手术围术期液体管理的重要性,肺切除术后肺毛细血管渗透压增高,过量的晶体会导致肺水肿,在缺少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监测的情况下需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及尿量的变化。

1表示发生ARDS,0表示未发生ARDS

本研究仍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我们采用的是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而不是前瞻性的研究,虽然我们选择了匹配的方式进行了条件控制,但仍有很多干扰因素或许会影响研究结果。其次是入选病例组的标准上,我们采用的是柏林标准,需排除心源性肺水肿,有时排除标准很难鉴别。除了床旁心脏超声明确的左心衰竭外,主要依据Goodman等[14]的研究结论: 肺源性ARDS患者胸部CT更多表现为非对称分布的以磨玻璃影和实变影混合存在的病灶,而肺外病因导致的ARDS患者胸部CT则更多表现为双肺对称分布的磨玻璃影为主的病变。入组的病例在影像学上大都表现为非对称性病变,所以会漏选或错选一部分病例。

肺切除术后ARDS发生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肺癌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围术期管理经验: 对术前肺功能差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行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以减少术后肺功能的损失; 单肺通气时,在能维持血氧氧饱饱和和度度的的情情况下尽量小潮气量通气以减少肺损伤,且且要要注注意意术术中中吸痰以解除气道梗阻降低气道压; 围术期期在在血血压压、、心心率率稳定,出血不多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过多晶晶体体输输入入;; 对对有有过放化疗史的患者更要精确评估肺功能能,,严严格格控控制制各各项危险因素。肺切除术后的ARDS要以以预预防防为为主主,,所所以研究其危险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助于于指指导导临临床床工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患患者者围围术术期期死死亡率。

摘要:目的:通过对肺癌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评估和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ARDS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连续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发生ARDS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分析年龄、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因素;以年龄、手术切除范围等已知的危险因素为匹配条件选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相关指标。结果:873例在我科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术后发生ARDS的43例(4.93%)。是否胸腔镜手术对ARDS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及切除范围对ARDS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吸烟史、肿瘤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肺功能预测值、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手术时间、双肺通气量、单肺通气时间、单肺通气量、单肺气道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肺功能预测值及围术期晶体输液量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且具有预测价值。结论: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预测值低且围术期晶体输液量大者容易发生ARDS。

篇4:一套呼吸操缓解“呼吸的痛”

要领一:腹式呼吸。可锻炼呼吸肌的力量和协调性。

体位:患者可取卧位、半卧位、坐位等各种体位。

姿势: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患者自觉地鼓起腹部,尽量用腹部肌肉推动放在腹部的手向前移动;呼气时放在腹部的手稍用力,帮助腹部恢复原位。放在胸部的手用于感受胸部起伏。

呼吸节律和频率:呼吸须按节律进行,吸与呼之比(即每次呼吸中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为1:2或1:3为宜。尽量每分钟呼吸7~8次左右。每日锻炼3次,每次10~15分钟。

要领二:缩唇呼吸。目的是防止小气道塌陷,尽量将肺内气体排出。

方法: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将嘴唇缩起成“吹口哨”状,从而施加一定的呼气阻力,呼气要慢而长,吸气和呼气比例可维持在1:2~1:4。缩唇呼气和腹式呼吸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要领三:快吸慢呼。通过鼻腔快速吸气,可有效锻炼吸气肌力量。通过缓慢呼气,可以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呼气时也可以采用缩唇呼吸。

要领四:通过器械锻炼。用鼻夹夹鼻,口含器械进行呼吸,吸气、呼气时器械会提供一定的吸气阻力或一定的呼气阻力,增加吸气和呼气的难度,从而使呼吸肌得到锻炼,达到提高其力量和耐力的目的。

除了每天做3次呼吸操之外,还需加强全身锻炼,包括步行、爬楼梯、登山、蹬车、游泳、太极拳等,这样,不仅可增加肌肉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还能锻炼改善呼吸循环功能。

我们常见到一些病人,虽然病情很重,但心态平和,乐观自信;相反,有些病人则情绪悲观,烦躁易怒,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种心态对于疾病康复非常不利。实际上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规范、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摘自《解放日报》)

篇5: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4例, 女6例, 年龄62~79岁, 平均年龄68.9岁。严重吸烟者13例 (吸烟指数>400年支) , 10例有慢性支气管炎史, 6例有心血管病史。全肺切除7例 (左侧3例, 右侧4例) , 右侧两肺叶切除5例, 单肺叶切除8例。呼吸衰竭发生时间术后1~3d, Ⅰ型呼吸衰竭8例, Ⅱ型呼吸衰竭1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经吸氧、协助排痰、鼻导管或纤支镜吸痰后, 呼吸衰竭无改善, 早期给予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治疗。选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Synchrony无创正压呼吸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 连接BiPAP呼吸机, 工作方式为在S或S/T模式下的压力支持, 呼吸频率12~18次/min, 吸气压 (IPAP) 由10cmH2O开始, 在半小时内逐渐增加至20~25cmH2O, 呼气压 (EPAP) 设定为5~10cmH2O, 吸气持续时间与呼气持续时间比率为1∶1~1∶1.5。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血气监测指标调整呼吸机参数。氧合的目标值为:在FiO2<0.6情况下, PaO2>60mmHg (1mmHg=0.133kPa) , SaO2>90%, PaCO2<60mmHg。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改善, 咳嗽咳痰功能恢复, 复查血气指标基本达到术前水平时停用呼吸机。

1.3 结果

20例呼吸衰竭患者15例正常脱机, 5例气管插管或切开行机械通气, 其中4例治愈, 1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死亡。

2 讨论

老年肺癌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 常伴有心肺疾病, 术前肺功能差, 肺切除后肺容量明显减少, 呼吸运动锐减, 呼吸做功增加, 通气功能降低, 导致患者供氧不足, 极易并发呼吸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迅速改善呼吸情况, 患者必死无疑, 适时选用有效的机械通气是救治的唯一方法[1]。有创机械通气是常用方式, 但血流动力学损害、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 导致脱机延迟等不良反应[2]。BiPAP是目前一种较新的通气模式, 工作原理是把压力控制通气与自主通气有机的结合起来, 由两种不同的持续气道正压, 通过预定的吸气持续时间与呼气持续时间的转换完成换气功能。此通气模式更接近生理水平。吸气时提供一个较高的压力帮助患者克服肺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和气道阻力, 呼气时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压力来防止小气室的闭塞增加了弥散而积, 以减小呼气的阻力和促进气体在肺内的均匀分布, 同时对抗呼吸末正压引起的呼吸功耗增加, 使管内液体重新分布, 减少肺泡液体, 从而也减少了气体弥散的距离, 改善了换气功能。整个通气过程保留了自主呼吸, 可减少镇静剂和肌松剂的使用, 从而防止了由此引起的呼吸肌无力、脱机延迟等并发症[3]。

老年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 在患者意识清醒, 循环稳定, 排痰能力尚可, 且愿意配合的情况下, 及早应用BiPAP, 可有效缓解患者呼吸窘迫, 降低死亡率。本组20例患者应用BiPAP, 15例患者顺利脱机。但若出现: (1) 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 (2) 不能清除分泌物; (3) 无法耐受连接方法; (4)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5) 氧合功能恶化; (6) 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7) 1~4h后血气结果无改善 (PaCO2下降<16%, pH值<7.30, PaO2>60mmHg) [4]。应立即气管插管或切开, 给予有创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林润培, 严建威, 洪玫, 等.重症监护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 2003, 24 (1) :75-76.

[2]刘又宁, 解立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近年来国内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1 (1) :8-9.

[3]Putensen C, Norbert JM, Putensen-Himmer G, et al.Spontaneous breathing during ventilatory support improves ventilationperfusion distribu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1241-1248.

篇6: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9月在外院化疗后并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肺癌合并下呼吸到感染患者共4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18例, 患者年龄在37-79岁, 平均为 (61.02±10.09) 岁;其中32例中心型肺癌, 14例周围型肺癌;行化疗术后均在我院进行后期药物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3例) , 各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对比后 (P<0.05)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点

46例患者发病情况不一, 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以咳嗽和咳脓性痰液以及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等为表现, 患者无发热有10例 (21.73%) , 伴有中等程度发热有43例 (93.48%) , 经肺部听诊后发现38例 (82.61%) 局限性肺部干湿性啰音。外围白细胞数量有12例 (26.09%) 小于4×109/L, 有15例 (32.61%) 大于10×109/L。

1.3 疗法特点

46例患者在外单位行化疗术后转入我院, 确诊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后, 先行经验用药, 对照组常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0g Bid静点, 氨溴索注射液30mg Qd静点;对白细胞低下的患者 (WBC<4.0*109/L) , 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注射液治疗, 既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10015) 皮下给药50μg/m2每天1次, 白细胞若增加至1.0*109/L时, 停止给药并观察病情。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中医基本方加减用药进行辅助性治疗, 基本方药为:陈皮6g, 法半夏15g, 薏苡仁30g、茯苓30g, 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 女贞子30g、木香15g、砂仁6g、生姜5g、大枣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 咳血则加仙鹤草炭与白及各15克;咳脓痰则加浙贝母15克, 咳嗽痰少则加法南沙参以及北沙参分别15克;发热加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疼痛则加元胡15克给予止痛活血。肺肾两虚则加巴戟天和补骨脂各10克来补肾益肺。水煎, 分两次服用, 1天1剂。各组分别治疗2个月, 再观察病人病情进展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分析数据, X2检验计数数据, 且以 (%) 表示, P<0.05结果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分析治疗后各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 观察组的KPS和体重提高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结果存在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化疗术后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综合性因素引起的。肺癌可导致的肺部出现局部性阻塞以及分泌物出现引流不畅通, 同时再加上患者化疗过程中消耗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各种因素都可导致肺癌患者发生下呼吸到的感染[3]中药与西药治疗起协同作用, 可进一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明显改善预后。同时本研究通过细菌学检查, 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引发的感染居多, 故经验用药一般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炎治疗同时, 给予免疫支持治疗, 再联合中医中药基本方加减疗效更佳。

中药讨论分析:以六君子汤为基础, 健脾益气为主、以达扶正固本, 扶助正气之目的, 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中医经云:保得一分胃气, 便有一分生机, 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健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好坏。

综上所述, 肺癌患者化疗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较高, 其主要和肿瘤发生的部位、化疗的次数以及患者胃肠道等消化功能的损害, 自身的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关系, 故患者化疗术后应及时做好增强免疫力的准备,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芳, 刘维萍, 郭星星等.肺癌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5, (7) :493-494.1006-9801.2015.07.019.

[2]李邕善, 卢芝强.125例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1) :1659-1660.1002-1256.2013.11.063.

篇7:肺癌术后的呼吸操训练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长期家庭氧疗,呼吸操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道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各类致死病因中排在第4位,造成巨大的社会及经济负担。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许多病理改变如气道壁结构重构,瘢痕组织形成,气腔狭窄及肺组织弹性的丧失、膨大等均不可逆,但通过积极、规律和持久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出现,加强对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改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存率。长期家庭氧疗(LTOT)及呼吸操训练便属于其中,我科自2009年11月始,对62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应用长期家庭氧疗(LTDOT)联合呼吸操训练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的COPD患者6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COPD稳定期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COPD缓解期病人休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PaO2≤55 mmHg或SaO2≤88%,有或无高碳酸血症;(2)若Pa O2为55~59 mmHg且有肺动脉高压,红细胞压积>56%或肺心病所致右心衰竭。(3)患者年龄60~80岁。(4)肺功能分级Ⅲ级以上。排除标准:(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支气管扩张,呼吸肌疾病,胸廓畸形等其他肺部疾病。(3)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4)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等。(5)学习认知能力障碍,精神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患者基础情况匹配良好(见表1),生理学指标(SaO2、PaO2、PaCO2、PAP等)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3、4)(P>0.05)。

1.2 方法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戒烟,吸入β受体激动剂及表面激素,定期向患者进行COPD临床基础知识的宣教等。LTDOT+呼吸操组同时接受严格的LTDOT治疗及呼吸操锻炼,LTDOT采用制氧机双侧鼻导管吸氧,每天坚持≥15 h,氧流量1~3 L/min。呼吸操方法如下:腹式呼吸为患者取立位,体弱者也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也可用手加压腹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一般吸气2 s,呼气4~6 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在不感到费力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尽可能使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左右,开始每日2次,每次10~15 min,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LTDOT组予长期家庭氧疗,呼吸操予呼吸操训练(具体操作方法同LTDOT+呼吸操组操作方法)。

1.3 主要观察指标

(1)血气分析:动脉血气采集固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采集血气前停止吸氧后1 h于安静状态下测定动脉血PaO2、PaCO2。(2)生活质量评估采用CAT评估:询问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CAT中文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分,量表内容包括:咳痰、胸闷、爬坡或上一层楼梯的感觉、家务活动、离家外出信心程度、睡眠和精力等8个问题;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对各项目打分(0~5分),CAT总分值范围围0~40分,分级:0~10分为轻微影响,11~20分为中等影响,21~30分为严重影响,31~40分为非常严重影响;问卷均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3)检测肺动脉压的变化: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月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压。(4)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检查均在上午10时进行,有专门人员指导。选择一段30 m长无人干扰的走廊作为受试场所,标定起点和折返点。受试者检查前2 h避免剧烈运动,测定结束后测量并记录其步行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血气分析比较

3组治疗后P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LTDOT+呼吸操组改善最明显。

2.2 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生活质量CAT评估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月肺动脉压及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3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较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TDOT组及LTDOT+呼吸操组肺动脉压下降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操组肺动脉压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经积极电话回访、定期进行COPD宣教等工作,患者依从性均较高,可达90%。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不完全可逆,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呼吸道疾病。严重者在缓解期仍然存在低氧血症,运动时或睡眠时低氧血症可进一步加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家庭氧疗被认为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是COPD缓解期治疗的一场革命[1]。近几年亦有人提出肺康复训练治疗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2]。2011年美国稳定期COPD诊疗指南亦推荐对于FEV1<50%者行肺康复训练。其中肺康复训练包括行呼吸体操锻炼呼吸肌。

我们通过观察,LTDOT组及LTDOT+呼吸操组患者12月后血气分析、生活质量CAT评估、肺动脉压、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LTDOT+呼吸操组更显著。呼吸操组在改善生活质量CAT评估、6 min步行距离及血气分析方面可见显著性差别(P<0.05),但在降低肺动脉压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别(P>0.05)。可能为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肺功能渐渐变差,呼吸肌的强度和耐力逐渐下降,虽经呼吸操训练亦不能缓解其下降所致。

对重度COPD患者行LTDOT,不仅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组织器官的缺氧得到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而且可以减少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死腔[3]。长期氧疗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阻塞性的通气障碍,阻止其病程的发展,但可纠正机体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压力,延缓肺心病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时间。夜间低氧血症纠正后可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白天嗜睡及晨起头痛,从而使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下降,症状减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降低肺动脉压和血液粘滞度,减少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存率。美国夜间氧疗试验和英国医学研究协会的家庭氧疗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持续家庭氧疗可延长有低氧血症的病人的寿命,其寿命与每天吸氧时间的长短有关[4]。经长期LTDOT治疗后PaO2明显增高能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全身的缺氧状态阻断或改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逆转肺动脉高压的进程即使在气流受限和低氧血症呈进行性恶化的情况下肺动脉高压仍可稳定在同一水平上。

腹式呼吸可改变COPD患者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以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分布,降低呼吸功耗,缓解气促症状[4]。缩唇呼吸可延缓吸气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避免胸内压增加对气道的动态压迫,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次吸气进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增加肺泡换气,改善缺氧。中日友好等医院对324例COPD患者研究发现行呼吸体操锻炼患者最大吸气压,呼气压和最大跨膈压明显提高[4]。有报告,呼吸操能改善COPD病人的肺功能[5],长期锻炼可以改善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CROWE等[6]对呼气肌(IMT)和其他的肺康复干预手段对肺康复的效果比较作了综述。指出吸气肌在提高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方面是较好的锻炼手段。COPD病人长期氧疗和必要的体育锻炼能使心理精神状态得到改善[7],是COPD缓解期病人较为有效的康复方法,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8]。

综上所述,家庭氧疗与肺功能康复训练是COPD稳定期的两种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长期应用LTDOT及呼吸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低氧血症,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增加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COPD患者生存率。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较单纯家庭氧疗及单纯呼吸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Petty TL.Home oxygen--a revolution in the care of advancedCOPD[J].Med Clin North Am,1990,74(3):715-729.

[2]Zuwallack R.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PD:the role of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Pneumonol Alergol Pol,2009,77(1):72-76.

[3]蔡映云,邓星奇.长期家庭氧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治疗中的作用及实施[J].当代医学,2000,6(12):78-79.

[4]施焕中.慢性阻塞性非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0-183.

[5]郑俊兰,黄忠碧,熊洪,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缓解期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A):54.

[6]Crowe J,Reid WD,Geddes EL,et al.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compared with other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in adults with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and meta-analysis[J].COPD,2005,2(3):319-329.

[7]李艳丽.营养支持与呼吸操锻炼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60-1262.

上一篇:qq群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闪光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