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训练

2024-06-22

术后康复训练(精选十篇)

术后康复训练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下肢截肢病人中, 男15例, 女7例;年龄12岁~76岁;外伤性截肢17例, 病理性截肢5例;小腿截肢13例, 大腿截肢9例;单侧截肢19例, 双侧截肢3例。

1.2 结果

22例病人平均住院21 d。经过3个月~18个月跟踪随访, 22例中有19例达到了装配假肢标准[2], 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顺利装置假肢, 重返学习或工作岗位;2例因经济问题未安装假肢, 自理能力较好;1例为恶性肿瘤病人, 全身情况较差, 以卧床休息为主。

2 康复训练

2.1 残肢体位

合理的残肢体位对避免发生关节挛缩十分重要, 指导病人的残肢放于功能位, 各关节保持中立位。

2.1.1 膝上截肢体位

髋关节应尽量伸直和略内收位, 不要外展, 术后截肢下方不需垫高, 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 2 d后应尽快放平[3]。仰卧位时不要在腰部下面放入枕头或在两腿之间放入枕头, 站立时不要将残肢放在腋拐的扶手上, 以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

2.1.2 膝下截肢体位

膝关节应伸直位, 坐位时避免长时间屈膝, 以防膝关节屈曲畸形;病人躺、坐时不要让残肢垂下, 床缘于屈膝位, 卧位时膝关节应伸直, 不要在膝部的下面垫枕头, 不要躺在床上将小腿垂在床边, 也不要坐在床边或轮椅上下垂小腿。

2.2 残肢皮肤护理

术后一般采用以软包扎法的弹力绷带固定残端, 保持残肢均匀受压, 同时防止肢体位置不佳引起挛缩、水肿、血肿形成, 促进淋巴组织液回流, 帮助残端消肿塑性。待病人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减轻后, 先由医护人员示范, 逐渐教会病人用手掌轻轻拍打残端, 每次3 min~5 min, 每天3次~6次, 时间、轻重程度由病人自己掌握。通过有节奏地轻轻叩击残肢末端, 有利于促进循环, 减轻水肿, 有利于消除幻肢痛这一主观感觉[4]。另外, 拍打残肢可使残肢的耐力逐渐加强, 为日后安装假肢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由近端向远端牵拉按摩病人残端皮肤, 每日2次, 每次20 min。然后搓, 用残端蹬踩, 由软物到硬物, 强化皮肤的韧性和肌肉力量, 促进新血管形成。伤口愈合后教会病人自行照顾残端皮肤, 及时处理残端皮肤擦伤、发红、肿胀、湿疹等。每日睡觉前清理皮肤, 用刺激小的消毒剂对擦伤及压迫发红皮肤进行擦拭, 以无菌纱布覆盖, 用刺激小的肥皂清洗, 再用毛巾擦干, 涂以霜剂和软膏或橄榄油软化皮肤, 防止干皮形成, 以减少干硬的瘢痕在训练时受压而爆裂。

2.3 残肢关节活动训练

术后应尽早进行髋关节的各方面运动, 指导关节活动的原则是从被动活动到主动辅助活动再过渡到主动活动。具体方法:术后24 h在不引起不能耐受的疼痛情况下进行被动的、范围尽量接近正常的最大限度的髋关节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 活动时速度要慢、动作要轻柔, 每日2次, 屈、伸、外展、内收, 每次各练习3遍。当患肢疼痛减轻后逐渐过渡为主动辅助运动, 最后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10 min~15 min。

2.4 残肢肌力训练

残肢肌力的强弱对于日后熟练控制假肢尤为重要[5]。因此, 截肢手术后应尽快增加肌力的训练。术后3 d~4 d, 截肢者可于病床上利用松紧度不同的橡皮圈、弹簧及滑轮等锻炼未受伤的健肢, 为装配假肢做准备。增强残肢肌力的训练于术后第1天就可在床上开始, 病人逐渐掌握。

2.4.1 训练方法

在石膏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下, 取正确体位进行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 膝上截肢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主动静止的股四头肌、臀大肌收缩和髋后伸、内收活动, 1周后开始做主动的髋关节的外展、内收、后伸和屈曲活动。数日后能够下地, 可进行肌肉强化训练, 用双手按压残肢, 让病人抬腿做肌肉抗阻训练。2周后伤口愈合的情况下, 逐渐加大运动, 并进行假肢装配前的训练。膝下截肢训练:原则与膝上截肢相同, 膝下截肢者以训练股四头肌和预防膝关节畸形为主, 可做膝关节主动或被动练习, 加强伸膝训练, 徒手抗阻肌力训练伸膝, 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每天酌情增减活动强度。

2.4.2 训练要求

训练以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为主。练习时以病人主观感觉轻松、无疼痛为宜。

2.5 残肢承重训练

给予残端多次和均匀的压迫、按摩、拍打、残端蹬踩, 由软到硬逐渐增加残肢的负重, 每日2次, 每次15 min ~30 min或适当延长时间。指导病人逐步扶持双拐下地活动, 并有陪护在旁看守, 防止摔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早期可协助床上坐位训练过渡到跪位平衡, 再过渡到站立平衡, 使其尽早练习单腿步行或扶拐步行, 训练良好的行走功能。

2.6 站立平衡训练

让病人在助行器的保护下在垫上进行站立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在训练平衡时, 可与病人互相传递物品, 护士可向前后及两侧方向推病人破坏其平衡, 而考验病人保持平衡的能力, 促使病人建立单足站立平衡和稳定。也可采取单足跳跃和跳绳的方法进行训练。

2.7 步行训练

使用腋拐进行步行训练, 除了平地行走外还要训练上下台阶, 转换方向及灵活性。要训练跌倒后如何站立起来, 让病人在平行杠内对镜子站立, 骨盆保持水平, 由双手扶杠到单手扶杠再到双手离杠, 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 最后让病人练习单腿跳。

3 讨论

截肢病人的康复治疗是以假肢的装配使用来代偿已截肢体的部分功能, 实现生活自理, 从事适当工作, 重返社会为目的。病人自截肢术后到装配假肢前, 通过自身对残肢的康复训练使残肢的条件情况最大限度地达到并适应假肢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肢术后, 造成残肢极大的创伤, 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残肢关节活动受限, 甚至出现残肢关节萎缩畸形、残肢发凉、肿胀、痛觉敏感, 直接影响装配残肢后的功能发挥。通过病人对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 可以促使残肢尽快愈合、消除肿胀、疼痛减轻、成熟定型, 残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 肌肉力量强化, 运动协调性提高, 从而帮助截肢者顺利安装假肢, 发挥功能, 让病人能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摘要:[目的]研究下肢截肢术后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22例下肢截肢病人, 进行残肢体位的摆放、残肢皮肤护理、残肢关节活动训练、残肢肌力训练、残肢承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方法康复训练。[结果]22例病人平均住院21d。经过跟踪随访, 22例中有19例达到了装配假肢标准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顺利装置假肢, 重返学习或工作岗位;2例因经济问题未安装假肢, 自理能力较好;1例为恶性肿瘤病人, 全身情况较差, 以卧床休息为主。[结论]通过病人对残肢的自我康复训练, 可以帮助截肢者顺利安装假肢、生活自理、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关键词:下肢截肢,残肢,自我康复

参考文献

[1]方玉燕, 谭少屏.创伤性截肢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07-208.

[2]南登崑.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06-207.

[3]李小娥, 覃丽玲.截肢手术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 2003, 31 (3) :310.

[4]郭蕾, 任燕, 甘朵, 等.护理干预对肢体恶性肿瘤截肢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3, 24 (15) :2720-2721.

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篇2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尿路感染的护理

术后康复训练 篇3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康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2-006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有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腰腿疼痛的不适症状[1]。Mayer等[2]也认为,腰椎间盘手术后约有60%的患者出现腰椎活动减少。手术后科学系统的计划及合理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训练,特别是患者出院后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更有效的功能训练,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9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患者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 L3-L4突出10例,L4-L5突出28例,L5-S1突出20例。患者手术均在医院完成。

方法

康复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为术后3~10 d,以四肢肌力训练为主,可防止神经根黏连、下肢肌力萎缩及静脉血栓发生。①直腿抬高训练:从术后第3天开始,卧床位下肢肌力训练,仰卧,膝关节伸直,足上举,以30°为宜,双下肢交替进行。②展腿式:患者取侧卧位,双下肢直位外展,复原,交替进行,保持膝关节伸直位[3]。③局部关节训练:屈伸膝关节、踝关节和各趾关节,并可行抗阻力锻炼。

第二阶段:术后10 d~1年,这一阶段为如何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及防止并发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腰背肌功能训练、腹肌功能训练为主。①五点支撑法:仰卧屈膝位,用头、双肘、双足跟五点支撑,使臀部、胸腰段慢慢离开床面,持续5~10 s后缓慢放平,每天锻炼3次,每次20~30 min。②倒退行走法:患者一手扶住栏杆缓慢倒退行走,循序渐进,早晚各20~30 min。③飞燕点水法:一般术后1个月患者俯卧位,颈部伸,稍用力抬起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背伸,两膝关节伸直,抬起双下肢,以腹部为支撑点,身体上下两头翘起,如燕子起飞每个动作10 s,每日30次,分3次完成。

第三阶段:以居家康复训练为主,增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巩固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运动姿势。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防止复发。鼓励患者进行蹬腿、踢腿、转腰、快速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方法。改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具。

疗效评价

按下腰痛评价标准[4]:优为下腰腿痛消失,步行500 m以上,无运动障碍,直腿抬高>70°;良为下腰腿痛基本消失,步行500 m以上,偶有疼痛不适,直腿抬高50°~70°,能恢复一般日常工作;可为偶下腰腿痛伴轻微痛麻,步行<500 m,直腿抬高40°~60°。

结果

经门诊随访12~18个月,58例患者中疗效优42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为91.37%。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康复功能训练对预后起有关键作用,可改善术后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吸收,促进髓核摘除术后椎间盘其余部分的愈合,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脊肌的恢复,有效的消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黏连。系统、正规、合理的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效果,达到手术的预期疗效[5]。本组优良率为91.37%,足以说明康复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目的的支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了全面的健康观,而实施康复功能训练计划并非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每种训练的方法、次数、幅度、频率都因人而异。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需对患者进行评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手术入路和心理素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社区服务中心需对出院患者的康复功能训练计划进一步完善直至完全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社区康复功能训练计划和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回访,解决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腰腿疼痛复发的问题,巩固和提高了手术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Dvorak J, Gauchat MH, Valach L. The outcome of surger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 A 4-17 years' follow-up with emphasis on somatic aspects[J]. Spine(Phila Pa 1976), 1988, 13(12): 1418-1422.

Mayer TG, Mooney V, Gatchel RJ, et al. Quantifying postoperative deficits of physical function following spinal surgery[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4): 147-157.

邹宣, 徐克斌. 实用颈椎脊痛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4: 199.

周玉姣, 晁凤华.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健康的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4): 313.

戴闽. 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80.

术后康复训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94例, 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8例, 年龄24~79 (44.4±5.1) 岁, 其中髌骨骨折21例, 股骨髁间骨折15例, 骨髁间骨折11例, 观察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3~82 (47.8±5.8) 岁, 其中髌骨骨折17例, 股骨髁间骨折14例, 骨髁间骨折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给予指导使其克服疼痛,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情况, 患者石膏固定去除, 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逐渐抬高患肢进行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前康复指导: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进行亲切交流, 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 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 并且指导患者在手术中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帮助患者掌握术后功能训练内容, 让患者了解术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2) 术后主动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在术后1~2d天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以及股四头肌长收缩练习, 100次/d左右;3~5d后垫高膝关节进行下肢伸直锻炼, 150/d左右;6~8d后进行直腿高抬以及屈膝关节锻炼, 100次/d左右, 9~10d后进行双手抱臀屈膝以及屈髋锻炼, 100次/d左右, 12~14d后双手抱小腿进行中下部屈膝锻炼, 150次/d左右; (3) 术后被动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关系, 患者在进行主动锻炼的同时还要进行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1~2d进行曲伸膝关节, 幅度300, 1次/d, 1~2h/次;3~5d曲伸膝关节幅度450~600, 2次/d, 1~2h/次;6~8d曲伸膝关节幅度600~750, 1次/d, 2h/次;9~11d曲伸膝关节幅度750~1000, 1次/d, 2h/次, 12~14d曲伸膝关节幅度1000~1300, 3次/d, 2h/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彻底消失, 能主动伸直, 没有肌肉萎缩现象;良: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 膝关节也基本能伸直;可: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有所减轻, 膝关节能被动接近伸直;差: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没有任何变化, 膝关节完全不能伸直。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 (±s) 表示, 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若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静态固定是骨折修复的必要方法, 但是长时间的固定在帮助骨折修复的同时也导致关节内外肌肉萎缩和软组织粘黏等负面问题, 致使关节功能恢复受到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促进骨折部位快速愈合以及钙化, 防止骨痂继续生长, 以此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形成[5,6]。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手段之一, 临床研究显示, 手术后一个月内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因此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功能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显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主动功能训练和被动功能训练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明显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7,8]。

本次研究发现,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对照组) 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护理 (观察组)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摘要: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94例, 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护理, 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康复训练,膝关节周围骨折

参考文献

[1]孙宁, 杨帆, 李宇能, 等.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2) :101-105.

[2]徐云钦, 李强, 申屠刚, 等.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J].中国骨伤, 2015, 28 (4) :260-264.

[3]成振波, 高健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四肢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5, 28 (4) :152.

[4]徐明, 张慧林, 耿磊, 等.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11) :1110-1118.

[5]袁斌斌, 胡永成, 王臻, 等.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病理性骨折影像学特征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5) :564-571.

[6]侯国进, 周方, 姬洪全, 等.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8) :690-694.

[7]马元琛, 廖俊星, 林子洪, 等.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节骨关节炎[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7) :599-602.

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计划1 篇5

1、术后一周内,练习屈伸膝每日4次每次屈伸膝练习3次,屈

膝60度,坚持1分钟。直腿抬高股四头肌训练,每日3组,每组20次,推髌骨训练。不负重扶拐行走。

2、术后2周,膝关节屈曲增加到70-80度,扶拐部分负重,负重

时支具锁定0度位,并继续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3、3周再加大屈膝角度至90度,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支具仍锁

定至0度位,继续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屈伸膝关节练习。

4、4周不限制屈伸膝关节次数,并逐渐加大屈膝角度6周时达到

120度,带支具完全负重行走支具调至0-90度位。强化肌力训练,可在踝关节处放沙袋行股四头肌抗阻力训练,12周时可再加大屈膝角度,12周时可去除支具改用运动护膝保护。术后12周内睡眠时带支具锁定在伸直0度位保护。

5、12周后可训练静蹲和患肢单腿站立,并可慢跑。

6、6个月后可轻体力劳动,9个月后可重体力劳动。

肝癌: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篇6

经过正规的治疗之后,肝癌病人就进入康复期了。康复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事项,如果不认真对待,便会影响身体的康复,甚至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这里谈谈肝癌手术后的康复问题。

不少肝癌病人经手术治疗后,往往自认为“已经没问题了”,从此便和医生“拜拜”,甚至医院寄去随访的信件也不回复。实际上,这样做对肝癌病人的康复是很不利的。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在所有的癌症中,肝癌是属于转移率、复发率较高的一种。

肝癌手术切除之后,仍要定期进行门诊检查。检查什么呢?除了必要的体格检查外,还要进行肝功能、甲胎蛋白、超声波检查。体格检查很重要,最好找经治的医生,因为经治医生了解病情和治疗经过,最容易发现症状和体征上的某些变化:俗话说“病急乱投医”,其实,病急不能乱投医,病不急也不能乱投医,肝癌和其他癌症患者更不能乱投医。肝癌和其他癌症患者,与他们的经治医生应当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对付癌症。在康复期经常与经治医生会面,实为上策。还有一句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肝癌病人最好能成为自己的“良医”,这实际上也是医生的愿望。定期检查肝功能和甲胎蛋白,是了解自己病情的一条途径。国外的医生常向病人坦言病情和预后,由于传统习惯的不同,这一点在我国似乎还行不通。掌握肝功能和甲胎蛋白相关数据,对病情的变化自己心中有数,有利于及时采取康复措施。此外,定期接受胸片和超声波检查也是必要的。

康复期不但要定期接受检查,有时还要继续进行治疗。肝癌虽然已经切除掉了,但并没有万事大吉,更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癌肿的具体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的癌肿周围有一层包膜,有的则没有;有的癌肿的小血管内可以见到所谓的“癌栓”,有的则没有。这些情况不同,术后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一些患者还要再进行一个阶段的治疗,以此巩固和提高疗效,预防转移和复发=

经常采取的方法:一是中医治疗:通过传统的辨证论治,可以提高病人的体质,改善和保护肝功能,预防可能出现的转移和复发:二是生物治疗。生物治疗的药物种类较多。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干扰素在治疗肝癌和防止复发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只是价格比较昂贵。三是介入治疗。即在肝动脉内进行化学药物灌注和栓塞治疗。此外还有一些治疗方法。尽管方法各不相同,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力控制肝癌,防止转移和复发,改善病人的体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也正是这一共同的目标,把肝癌病人和经治医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除了定期复查和接受必要的治疗以外,肝癌病人在康复期还要注意保肝。肝癌常常发生在肝炎和肝硬化的基础上,所以。采取保肝措施十分重要。保肝的关键在于自我调节,不饮酒、不抽烟、不滥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通过食疗进行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辅助措施。

不少接受过手术治疗的肝癌病人常相互传说:手术后1年、3年、5年是“关口”。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一般来说,1年之内出现问题的较多,需要及时诊治处理;3年以后,复发的机会相对减少了;5年以后,虽然还有复发,但已明显减少。不管是“1岁”还是“3岁”,都应认真对待、定期复查、及时诊治。只有这样,才能为顺利度过“5岁”打下基础。

总之,康复期内的调治和保健,是肝癌病人闯过重重难关的重要保证。手术之后的肝癌病人及其家属,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术后康复训练 篇7

术后0~7d, 可以按照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以减少疼痛, 预防疼痛, 利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护士将患肢用体位垫垫高, 并高于心脏水平, 局部给予冷敷袋冷敷, 以利于局部消肿和减轻疼痛。麻醉消失后指导进行踝泵运动, 即踝关节的屈曲与背伸运动, 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以利于消除肿胀。术后第1天, 主要进行静力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即患肢在床上伸直, 脚尖用力向上勾, 膝盖用力向下压, 绷紧大腿股四头肌坚持10s, 然后放松3s, 反复进行20次, 1d两遍。肌肉等长收缩时, 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 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因此, 应双下肢同时进行功能锻炼, 以防止术后肌肉萎缩的发生。术后第2天, 除了加强股四头肌静力的锻炼外, 还应该加强股四头肌动力的锻炼, 即我们常说的直腿抬高运动, 将患肢伸直, 脚尖用力向上勾, 脚后跟用力向后蹬, 抬离床面15~20cm (可以另一只脚为参照物, 脚后跟到另一只脚的大拇指的位置) , 空中坚持10s, 每次10~20次, 1d两遍。另外还应加强股内收肌的锻炼, 即两腿间夹软枕, 强化夹紧大腿的动作。应避免过度疲劳, 以免以后因害怕锻炼而影响功能康复的效果。

术后8~14d加强患肢的肌力锻炼, 加强患肢的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继续静力股四头肌的锻炼及动力的股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时应快速抬起慢慢放下, 尽量增加空中停留的时间, 逐渐减少助力。术后第7天可以遵医嘱进行患肢CPM锻炼, 活动范围一般从20~30度开始, 每天增加10度左右, 增加度数循序渐进, 速度宜慢, CPM每天锻炼2次, 每次30min, 以保证内侧副韧带重建后的稳定修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以防止屈膝力量过猛再次引起韧带损伤。术后10d左右, 鼓励患者进行坐位伸膝练习, 指导患者坐位时将患肢悬在床下, 尽量主动屈伸膝关节, 在伸直3s后缓慢放下, 休息3s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术后15~21d, 以改善患者自理能力为主, 使患者恢复患肢的负重行走。指导患者继续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的锻炼, 加强患膝活动度的训练, 使膝关节主动屈曲达到90度以上, 可以指导患者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活动, 下床行走时重心在健侧下肢, 患肢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 观察患者是否能维持自身平衡。另外还应该加强行走步态的练习, 在练习时针对习惯性异常步态应及时纠正。在进行上下楼梯锻炼时, 刚开始使用双拐, 指导患肢从完全不负重逐渐过度到部分负重。上楼梯时健腿先上, 下楼梯时患腿先下, 患者逐渐适应后, 可弃拐行走。

术后应用可靠的伸膝工具, 伸膝位固定3周, 不能负重, 注意股四头肌收缩和直腿抬高练习, 以减少肌肉萎缩。满3周, 患者床上可以去除支具开始被动屈膝练习, 但是下床活动时必须带上支具, 病情扶拐走路, 患肢可以部分负重。满4周, 患者屈膝可以达到90度。满6周, 患者可以弃拐走路, 患肢由部分负重到全负重, 屈膝可达120度。满8周, 患者可以彻底丢弃支具, 屈膝正常。满12周, 患者逐渐开始一般性运动, 半年可康复。

术后康复训练 篇8

1 舒适护理的内涵

舒适护理主要包括常规护理增加舒适的环境, 舒适的治疗, 舒适的姿势, 缓解疼痛的护理, 心理、精神的调整以及康复锻炼等, 从心理、生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提高患者生命质量[3]。重点在于缓解患者治疗中不愉快、焦虑的心情, 注重患者身心健康, 将社会支持贯穿在护理工作中, 使患者身体和精神调整至良好的状态以配合医师的治疗, 减少因患者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以患者早日康复为护理工作的目标。

2 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

2.1 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骨科患者的病痛首先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 日夜的疼痛严重降低患者正常睡眠质量, 术后持续疼痛会使患者随着越来焦虑、痛苦, 患者情致不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诸多因素加剧患者疼痛的程度, 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造成疾病恢复受阻[4]。

2.2 康复训练知识宣传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患者康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质疑, 担心产生附加的创伤, 患者存在普遍的抵触情绪[5]。

2.3 其他因素的影响

部分患者由于个人体质、精神因素或不愿与他人交流等因素而拒绝康复训练的宣传和实施[6]。

3 舒适护理对患者的影响

3.1 舒适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表明对患者病房环境的严格管理十分必要, 住院患者的护理活动空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护理的质量, 适宜的环境享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 给治疗提供好的基础, 如声音、阳光、空气质量及湿度等, 这些因素对患者健康有益的[7]。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时, 护理人员应当以增加舒适度为重点[8]。通过心理、身体以及社会等护理的全面支持,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消除抵触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案。

3.2 舒适护理能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

通过放松疗法、幽默疗法及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方法, 可以让患者对护理满意, 情绪稳定, 提高痛阀和对疼痛的耐受[9], 相关研究表明, 接受舒适护理后, 创伤骨科患者的Barthel指数提高, 预后有较明显的改善[10]。

4 术后舒适护理的基本措施

创伤骨科术后的护理包括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后患者的情况不稳定, 舒适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患者的预后及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护理团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

4.1 术后的心理护理

患者伤后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医院, 面对素未谋面的医护人员, 加上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 精神上的恐惧会不断加剧, 这不利于休息和治疗, 更严重的会影响医患之间的配合, 从而不利于康复, 这就要求护士积极地介绍医护团队, 真诚热情地与患者沟通, 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11,12,13]。尽快让患者熟悉科室环境、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 积极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生活上的困难[14]。及时通知患者将要接受的检查和治疗, 做好检查前或术前的准备,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15]。术后患者由于经历手术应激及手术疼痛等诸多原因, 多会造成心理的压抑或者情绪的不稳定, 对临床治疗产生抵触情绪, 这就要求护士要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做合理的心理疏导, 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 给患者耐心的进行术后宣教, 转移患者对于疾病和疼痛的注意力, 让患者摆脱消极态度的影响, 有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配合治疗, 促进康复。

4.2 饮食的护理

创伤骨科患者由于严重的受伤导致的失血、肌肉及骨组织的损伤及伤后应激的存在, 对于能量及营养的需求更大, 因此患者的饮食护理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要严格安排院内的饮食, 使每日摄入的能量及营养能保证患者需要, 而且护士要丰富自己的营养学相关知识, 多余患者家属交流, 根据患者病情及饮食习惯选择更加科学的饮食, 促进患者康复[16,17]。

4.3 适当的院内运动

虽然骨创伤严重的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无法过早下床活动, 但床边模拟人体肌肉的按摩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18], 此外, 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通过播放轻音乐或使用其他的娱乐形式, 并保持病房的采光, 利用太阳光来促进患者对于钙的吸收, 促进患者康复[19]。

术后康复训练 篇9

1 做好术前护理工作

1.1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临床研究及经验表明, 患者的心理康复对机体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有较长的病史, 且往往呈现症状多、体征少的状况。很多患者对康复抱以很大的期望, 但在经历多次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却造成了心理的负担。当他们选择手术方法时, 都是处于一种不得以的情况。一方面他们对手术存在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而另一方面对手术可能带来的疼痛和对机体的影响他们又总是惶恐不安。针对这几种情况, 患者往往产生急躁和恐惧的心理, 这对于手术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干预。

1.1.1 心理支持和心理指导:

首先, 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与患者进行耐心的交谈, 听取患者的建议和要求, 以估测患者的心理反应, 手术动机及应对方式;其次, 医务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信息。详细耐心的介绍患者的病情, 阐述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性作出恰当的解释;要提供有关个人生活料理等手术前需要准备的信息;另外, 要尽量加强病人的社会支持, 尽量安排其与手术成功的患者在一个病房, 安排家属和朋友及时的探望和安慰, 这些都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1.2 掌握行为控制技术:

及时应用行为控制技术, 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 顺利度过手术期, 促进疾病的康复。常用的减轻焦虑的行为干预技术有放松训练, 分散注意法, 示范法, 催眠暗示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等。

1.2 做好术前临床护理

1.2.1 首先要按医嘱完善各项术前如心电图、胸片、各种血化验、大小便标本化验在内的准备。

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定位标志、X线检查等, 包括行术区备皮、过敏试验, 术前晚清洁灌肠等也要落实到位, 还要认真交待术前禁食、禁饮等。

1.2.2 另外要训练病人养成卧床排尿、排便的习惯。

入院第1天, 患者要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并练习卧床排尿、排便的方法, 每日4~5次, 与此同时要请有经验的术后患者现身说法, 作为患者要认识到其重要性, 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训练。

1.2.3

为了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患者要进行每天2~3次的俯卧位训练, 每次至少40 min, 经过2~3d的俯卧位训练, 争取达到1次能卧1~2h。

2 做好术后康复计划

2.1 排除心理障碍

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 除了腰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 手术操作技术, 术后护理及有无并发症等因素外, 心理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的预后。手术后的病人常会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例如自卑, 焦虑及人际关系障碍等。面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要及时反馈手术完成的情况, 还要及时处理疼痛, 必要时采取上述的心理干预技术。

2.2 术后康复训练

由于腰间盘突出患者的手术切口位于下腰后部正中, 所以要想起到压迫止血效果就必须在麻醉未消之前平卧4~6h。待麻醉消醒后疼痛加剧, 因此4~6h后可改为45°侧卧位。为防止褥疮的发生, 手术后患者要按脊椎骨折翻身法翻身, 每隔2~3h进行1次, 还要注意负压引流管的护理及引流液的观察。患者通过咳嗽及深呼吸和保暖, 能有效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要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加强对生活的管理。患者及家属要学会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如出现白色透明引流液可进行夹管, 抬高床尾等处理。由于手术的方式不同, 出血量, 血管及神经损伤程度等很多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 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有效的踝关节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锻炼、蹬空踩车锻炼、腰背肌锻炼等康复训练,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血肿吸收, 预防肌肉萎缩, 减轻局部水肿, 防止术后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主要的康复训练是:

2.2.1由于下肢训练牵动神经根, 为了防止神经的粘连及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 腰间盘突出病人在术后待麻醉消除后要及时行下肢反高训练。通过此训练, 患者还可以判断自己肢体的肌力, 当感觉运动能力改善后, 要积极的去做上肢体活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脊柱训练。

2.2.2一般情况下, 患者在术后的第3天就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五点法腰背肌锻炼了。具体方法是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 使背肌尽力腾空后伸。若进展良好可于1周后改行四点法或三点法进行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具体方法是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 全身腾空, 呈一拱桥形。用三点法进项训练时, 双臂置于胸前, 用头部及足撑在床上, 而全身腾空后伸。当腰背肌锻炼得以循序渐进时, 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这样在腰椎的生理曲度得以恢复的同时, 伤口愈合又能得以促进, 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术后慢性腰痛及腰椎不稳等后遗症。

2.2.3术后的2~3周后, 患者可以在正确使用腰围带的情况下下床活动, 在腰围带的固定作用下可以有效防止因活动造成脊椎扭曲。

综上所述, 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认识到术前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积极做好工作, 争取腰间盘突出病人的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姚树春, 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术后康复训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共有男性53例,女性4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4.5±1.5)岁。其中,击打伤1例,绳索勒5例,玻璃割3例,热压伤7例,鞭炮炸8例,重物砸15例,车祸伤28例,机器挤轧伤33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多指再植术4例,组合皮瓣修复术7例,游离足趾再造修复术51例,足背皮瓣修复术4例,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34例。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接受了3个月~1年不等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功能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恢复,且手部外形恢复较为完整,握持、捏、抓等动作都较为有力,手部功能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1.3 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方法

1.3.1 心理康复护理

首先,调节患者情绪。手部损伤通常病情较为复杂,因而会对患者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手部损伤常具有突发性,患者一般是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受伤的,因而难免会产生极度的焦虑、失落与恐惧,所以,这一时期的治疗重点是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3]。其次,控制患者期望心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通常会对手部功能和外形的恢复产生极高的期望。根据患者的这一心理,医护人员要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来引导患者,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过程,等到病情恢复稳定后,再将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况通知患者,让患者慢慢接受手部损伤的事实。最后,防止心理疲劳。患者的期望与手术的效果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反复的治疗也会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较大的损伤,长期痛苦的康复训练也使得患者心理上趋于疲惫,因此,要针对患者这一阶段的特定,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心理,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1.3.2 术后护理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和损伤程度的不同,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为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计划。由于手部外伤通常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实施治疗,因此,制动期间功能训练的基础应该是目标训练护理准备工作。一方面,保护患肢的健康组织。损伤部位附近的健康组织通常会因损伤部位制动而发生反应性疼痛、感觉异常和萎缩问题,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的健康组织,每天进行2~4次的按摩,每次10min左右,这种护理措施不仅能够保护健康组织,而且能够重建健康组织的微循环系统,从而缓解患肢肿胀问题。另一方面,采用长期的外固定或内固定措施护理患部[4]。虽然不同的手部外伤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患者术后通常都要使用一定的外固定或内固定措施来保护患肢,且固定时间的长短要以患者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的修复,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术后情况均有所缓解,大多数患者的手部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患者的术后致残率在1%左右,康复效果较为理想,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92%左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前后临床症状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通过术后有效的临床护理和康复训练,使发生外伤的手部恢复良好的功能和外观,从而避免截肢,一直是手外科临床研究的焦点课题。现阶段,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复杂性手外伤外科修复术中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种手术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恢复受伤手部的基本功能,而且能够较好地保存手部外观,术后结合一定的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更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手外科所倡导的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具有系统化、整体化、个体化的特点,其中,系统化是指依据患者的特点和自身情况,对于不同的康复阶段,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以获得最为显著的康复效果;整体化是指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运用到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之中,即实现社会、心理、生理等全方位的护理;个体化是指依据患者不同的性格、职业、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特点,为患者制定出针对性的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计划,不追求单一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实现同样有效的护理结果。总而言之,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受伤手部的功能与外观,而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也是符合现代临床护理学发展趋势的一种护理措施。早期通常仅限于手功能和外观的再造与修复,但临床医学所提倡的是一种“目标康复的理念”,所以,功能与感觉的恢复对于手外伤的治疗与护理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目标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手部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也是具有较高推广意义的功能训练方法[5]。

本次临床实践的结果显示,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术患者术后接受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速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且能够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实施系统化、整体化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和目标训练, 对比分析患者护理和训练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情况均有所缓解, 大部分患者的手部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显著降低和减少了患者的术后致残率, 康复效果较为理想, 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92%左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前后临床症状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讨论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术患者术后接受目标训练的康复护理,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有效提高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速度, 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 且能够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复杂性,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术,目标训练,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37 (7) :123.

[2]郑春英.手外伤病人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 2009, 5 (35) :1098.

[3]吴容.手外伤显微修复术患者血管危象的分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4) :98.

[4]李淑英.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断指再植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 20 (3) :169.

上一篇:中国画家的饭碗下一篇:寻找最美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