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3unit4语言点

2024-05-13

book3unit4语言点(精选11篇)

篇1:book3unit4语言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教学中,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确立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语言文字训练的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确立训练点时,要考虑到学段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还要考虑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教师要有训练的意识,现在的课文文质兼美,课课都有训练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积累词语。如《槐乡五月》一课中,“白生生”等ABB形式的词较多,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词好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上这些词语,现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通过体会课文语言积累词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

二、课外阅读课上,在学生自读了文章之后,通过填空练习来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词

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故乡的明月是那样的(),那样的(),那样的()„„她(),像()。”这个练习让学生又积累了许多描写月亮美丽的词句:晶莹剔透、纯洁无瑕、明亮、如银如水、迷人„„

玩味重点词语。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军神》一课时,我是这样训练的:(1)边读课文边划出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的词语,并讲讲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抓住这几个词语,初步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如有的学生认为“一声不吭”、“泪如雨下”两个词语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刘伯承的坚强。(3)引导学生把课文中这两个词去掉,让他们揣摩表达效果的不同。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积累并运用课文语言。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这种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结合课文内容,训练思维表达。如教学《小露珠》一课,写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它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课文又是怎么写这些小动物的?在理解了内容,领会了课文的写作形式后,启发学生想象:清晨,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会赞美小露珠?它们会怎样赞美小露珠?能像课文这样说一段话吗?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不胜枚举,关键是老师要能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找准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由“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把语文课上成分析课”到“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由“满堂灌”到“满堂问”到“满堂练”。使人不免发生怀疑:命运多舛的语文教学是否又是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正如语文教学上的讲解法本身是切实可行的,但偏激地理解和运用讲解法使教学掉进了“满堂灌”的泥潭;同样如此,不顾及提问设计法的教学特点就会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深渊。如今,如果我们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加强偏激地理解,练之过极,就很可能使语文教学顾此失彼,走向一个新的误区。所以,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是搞好语言训练的有力保证。

特点之一:语言文字训练是指对语言的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正因如此,人们赋予了语言丰富的感情,因而就有新鲜活泼的丰富的语言。而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言,训练这些语言就不是机械的了,而应是充满感情的训导和练习。因此,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特点,训练要讲究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这有别于其它专业(如体育)单纯的技能练习。

特点之二:语言文字训练是情中训,趣中练。语言文字训练究竟是什么样的训练?语文课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语言是外壳,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如果说数学课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再通过练习解题达到知识的迁移以求熟练,这一过程是晓之以理的认知过程,那么语文课则是一种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情中训,趣中练应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大特点。

特点之三:语言文字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语文教学中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不对!满堂练,也不对!因为语言文字的训练绝不是练习。但是如果这样说,满堂地灌、问、练,对不对?不难理解,将讲解式灌输、启发式诱问、指导性练习有机地应用于一堂语文课中是切实可行的,问题是要“有机”。而这里对“灌”、“问”的理解不就与“训”的意义相关吗?所以说,语文训练是练中有训,训中有练。指导与练习是相辅相承的。

一、语文课姓“语”。

叶圣陶对“语文”二字的解释是“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表达重视起来。通过学习,积累语言,并且能运用和表达。但这种表达不应该是机械地重复,而应该有自身的情感。有人说情感是不能训练的,但我认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比如朗读,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是不可能从会读达到表达情感的。这又印证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书读百变”就是训练的过程,而结果就是“其义自见”的感悟和理解。

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

并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民族精神进行薪火传承,在学习中激发求知欲和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领悟、意会、揣摩、体验乃至于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并要注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等思维和情感活动。但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熏陶,一次次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实现并巩固。反过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人必然对语文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或者有意识的品读中进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和巩固。

三、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

四、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预设可以促成灵动的生成。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这些都是需要课前精心预设的。现代课堂教学虽说是生成的教学,但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教师多一份艺术性的预设,学生就多一份生动的生成。因此我们要注意对训练进行精心的预设。

2.训练应该是有重点突出。

语文可需要达到的目标有很多,我们不能通过一堂课就把这些目标全部涉及。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我一直反对那种所谓的“堂堂清”的课堂,这种课堂是虚无缥缈的。课文各有特色,各有长处,只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重点的东西给学生进行训练,我觉得就是成功的课堂。突出重点在能达成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否则都只是浮在表皮的训练,达不到效果。

3.积累也是一种训练。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积累在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中是多么重要啊。

记得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老师曾经把积累比作“布云”,把表达比作“下雨”,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的恰当,没有大量的原料输入,哪里会有运用和输出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将其落到实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融入集思想性、情感性、意趣性,做到练中有思想,练中有情感,练中有意趣。使少年儿童在有着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浓厚的志趣的基础上更深刻、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找准读写训练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关键,八个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一个关键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二、八个策略

我在实践中注意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在广泛的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形成了一些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的有效读写结合策略,现与大家共享。

(一)、策略1:读前先写,赏文作比。

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把习作内容布置下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水平先试作。教师根据学生练笔完成情况,结合读写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语言文字,在切身的对比中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做既合理地使用了教材,又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种任务驱动下的读写结合。如在学习《理想的翅膀》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材插图中的各式风筝。因为有了课前的写,学生们带着审视、对比、欣赏、迫切学习的心态深入语言文字,感悟更深刻。

(二)、策略2:课前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教学中,运用得较保守。老师们总是把读后感变成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写;对老师批改而言也是—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把写读后感更灵活地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用划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写课前读后感,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如:在了解了学生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初读感受后,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的?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等等。

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策略3:课中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

学习了《松鼠》后,马上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学习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描写小动物的外形

特点。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诗,马上让学生仿写两个小节,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

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了《田忌赛马》后,学生们设想了第二次赛马后,田忌与孙膑又见面的情景,续写了故事。

(四)、策略4: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有的文章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炮手》,可续写德军被赶走后,士兵的生活(回到家乡后得到的待遇、如何重建家园等)。

(五)、策略5: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如把《村居》改写成一篇记事的文章,将放学的孩童开心放风筝的场面描写出来。学习了《信》后,将2、3、4小节改写成书信的形式,换种格式,换种语气来写,进一步巩固了书信的格式,还可练习变换人称。另外可改情节,如《和式献璧》,可改写假设卞和不再那么执着会怎么样。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

(六)、策略6:用心灵去观察

我们提倡写得真实,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如: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次“呵护小生命诞生”的体验活动,每个孩子领养数只蚕宝宝,在多天的照料和期盼后,也许会目睹蚕宝宝吃食,活动,蜕皮长大、吐丝结茧、成蛾破破茧而出的动人时刻,感受生命的伟大;也许付出与希望会成为泡影,见证的是生命的消失......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观察。最后将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从孩子们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一颗真心、一份真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阅读过程是—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

(七)、策略7:课外读写天天练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必须把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课外阅读、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我们设计了“天天做”的家庭作业,内容固定为“阅读摘抄”和“每日感想”。让学生每天都能主动去阅读去积累,同时把每天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点滴发现及时记下了,随时练笔,将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期末大家合作制成一本班级作品集——《阅读与习作》,那是学生的“作品”集、“读书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兴趣、写作兴趣。实践证明,这种亦读亦写的结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八)、策略8:假期读写

寒暑假的作业,我们总要布置学生看几本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读写结合,提高了阅读、习作训练的有效性,也让师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板块构建

第一板块: 景物描写

(一)教学内容:

3.《观潮》《火烧云》(自读课文)《雨》(网上文章)《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

写景的古诗:《咏柳》《春日》《城东早春》《山亭夏日》,宋词两首

板块训练主题: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重点片段描写,学习课文中拟人、比喻的写法。

第二板块:事物的静和动

教学内容:

1.《燕子》4.《鸟的天堂》《荷花》《珍珠泉》(学习乐园)

板块训练主题:抓住动词体会事物的动态特点

展开想象表现事物静态特点

第三板块:观察和发现

教学内容:

5.《爬山虎的脚》6.《蜜蜂》7.《玩出了名堂》8.《找骆驼》

背诵《中庸》

3、4段,古诗4首。

板块训练主题:学习细致观察,具体描写的方法。观察动物或者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四板块:人物的语言

教学内容:

《花瓣飘香》(苏教版)《炮手》(北师版)《放飞蜻蜓》《菩萨兵》(苏教版)

板块训练主题:抓住人物语言及提示语,体会人物的想法及表达的情感。

第五板块:人物的神态动作

教学内容:10.《一面五星红旗》2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1.《卖木雕的少年》28.《卡罗纳》12.《中国国际救援

队,真棒!》《搭石》

板块训练主题: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品质

经典背诵:《太阳是大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宋词两首 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第六板块:动物描写

教学内容:13.《猫》(老舍)《猫》(丰子恺散文集)14.《白鹅》16.《白公鹅》14.《松鼠》 推荐阅读 《促织》周而复的猫的片段 夏丏尊的猫

板块训练主题:观察一种小动物,在描写中重点写出外形、性格、活动。

经典背诵:《中庸》

1、2段,宋词两首

第六板块:说明文

《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苏教版)《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推荐阅读:《鲸》、《黄河象》

板块训练主题: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经典背诵:《中庸》5、6段

第八板块:景物描写

(二)《长城》、《颐和园》、《梅雨潭》(同步阅读)《九寨沟》、《秦兵马俑》。

推荐阅读:《春日游湖上》《襄邑道中》《初见嵩山》《宿甘露僧舍》

板块训练主题: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游览一处景物。

经典背诵:宋词四首

第九板块: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

《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夸父追日》《女娲造人》(人教版)《扁鹊治病》《螳螂捕蝉》《黔驴技穷》《杯弓蛇影》

板块训练主题: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写批注

推荐阅读:中外神话故事

经典背诵:背诵《夸父追日》的古文,《中庸》

7、8段

篇2:book3unit4语言点

Ⅰ Teaching Aim 1.Master pronunciation and usage of key words and phrases

2.Analyz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key grammar relate Ⅱ Key points 1.Students can pronounce the new words correctly.(把单词表中的单词写两行)

2.Students can master the usage of key words and do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课后练习task 2中的单词短语)3.Analyze two difficult sentences from text A.Ⅲ Difficult Point 1.Tranlation.2.Key sentence analysis Ⅳ Teaching Aid

PPT Ⅴ Teaching Steps Step 1:Greeting Step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purpose Step 3:Pronunciation

Read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 and proper names on the word list,first following the teacher,and then reading by students themselves.Students’ pronunciation will be checked and corrected.Step 4:Usages and Translation

In this step, PPT will be used to present the usages one by one,Each key words and phrases will be attended by several sentences,Meanwhile, students are asked to translate sentences into Chinese or English.Step 5:Key sentence analysis

(从课文中找句子)Step 6:Excercise

Complete task 2 and task 3 on the book.Step 7:Conclusion

篇3:凭借学法迁移点突出语言训练点

一、以关键词句为迁移点,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入选小学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在遣词造句方面都特别讲究,都可以从这些课文中找出富有典范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词佳句。这些运用巧妙而精当的词句,或体现其描写的准确性,或突出其语言运用的丰富性,或彰显其表情达意的巧妙性等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因势利导,以这些富有典范性的词句为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并以此作为相关语言运用的迁移点,让学生深入品味,学习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之中。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有以下一个句子:“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根据这个句子的特点,我是按照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词句写法的迁移训练的:

1.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意想不到”的意思。

2. 围绕这个句子,巧妙创设学法迁移点:(1)联系课文讲述的内容,用“意想不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2)模仿课文这个句子仿写句子。根据教师创设的这两个语句运用的迁移点,学生说出了如下句子:1这位老人的行为让人意想不到——他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到翠湖为喂食海鸥。2老人竟然能够叫得出海鸥的名字,这是意想不到啊!3十多天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喂食海鸥的老人不幸去世了。

通过以上围绕课文关键词句写法的迁移活用训练,学生对“意想不到”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而且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品读及其写法的迁移活用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海鸥老人爱海鸥的深情以及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以重点段落为迁移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碰到段落的教学,经常是围绕段意的归纳以及段落结构分析等跟考试较为密切的方面展开教学。这样的段落教学只是重视了相关跟考试关系密切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段落教学其实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展开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文章的段落特点,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课文相关的重点段落为学法迁移点,让学生在学法迁移的过程中懂得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段落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体会段落中运用各种修辞、安排生动描写的精妙之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有关小女孩产生幻想的那几个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 教学第五自然段,总结学习方法。(1)默读第五自然段,按照先写现实、再写幻想、最后写现实为分层依据,把这段话分为三层;(2)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描写现实的两部分内容与小女孩的幻想进行对比,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3)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4)总结这段话的学习方法:先分清幻想与现实理清段落结构,再运用对比谈读后感悟,最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第五自然段学习方法,迁移至其他有关小女孩产生幻想的段落。

这样,学生通过精读第五自然段,明确这个段落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下面相类似的段落打下基础,从而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对这种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且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经典文本为迁移点,提高布局谋篇能力

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整体把握往往不是很准确,从文本提取信息不全面,联系生活实践经验谈感悟经常是无病呻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课文的教学,没有以课文这一经典学习文本为学法迁移点,就学习文本而学习,不注重学法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抓住各种经典文本的特点,巧妙创设迁移点,促使学生通过经典学习文本的感悟,懂得文章布局谋篇之妙,切实提高相应能力。

如《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状物经典美文,而且这两篇课文都放在同一单元。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如下教学步骤展开教学:

1. 引导学生说说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文章表达中心等方面进行比较。

2. 进行学法迁移:(1)要求学生运用《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2)在这篇作文的评讲课上,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在运用这两篇课文写法方面的情况。

篇4:找准语言训练点,提升语言能力

【关键词】文本;语言;训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聚焦认识模糊处

汉语的词汇很丰富,有的词语意思虽然相近,但仔细比较还是有区别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细细琢磨,加以区别。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垂”是一种姿态,是属于蜘蛛的姿态,当大风来临的时候,这种姿态透露出蜘蛛的机灵,同时也折射出蜘蛛逃离的急切。可教学这课时,有些学生认为句子中的“垂”可以换成“掉”,如何让学生区分“掉”和“垂”的不同之处,体会文中“垂”的精妙呢?我通过动画,先演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垂”的意思;接着,我又演示苹果、文具盒从高处掉下的情景以及小白兔耳朵和柳枝垂下来的样子,比较“掉下来”和“垂下来”的异同。这时学生明白了,如果一头向下,另一头还连着,就用“垂下来” ;如果另一头也完全分开了,就用“掉下来”,文中蜘蛛从网上下来时有蜘蛛丝连着的,不会掉下来,而是垂下来的。最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象蜘蛛沿着“垂”下的丝线逃离的情景,感受蜘蛛在大风中的机敏。

这样教学,把摄取—消化—运用融为一体,语言文字清晰地呈现在孩子眼前,体会到了“一字一世界”的韵味。

二、驻足知识盲点处

盲点一般是指老师和学生留意不到的地方。有些语言形式,看起来很熟悉,很简单,但学生不懂,老师也常常容易忽略,比如《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耳熟能详,可学生复述故事时,仍然不会运用文中“又( )又( )”的词语形式来讲述小猴子下山所见。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一路上为什么那么高兴,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勾画出玉米、桃子和西瓜;再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文中用了什么词语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很吸引人?并相机在图画旁边板书:又大又多,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用上这些词语有什么好处?要是小猴子闻一闻、尝一尝会是什么味道?你会用“又( )又( )”的形式来说说好吃的东西吗?

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又( )又( )”的词语。最后,我再次让学生复述故事,学生都能用上“又( )又( )”的词语,说得有声有色,让人垂涎三尺。

通过图画、板书,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独特语言形式的作用,学生感受到了玉米、西瓜、桃子的强大诱惑力,看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猴子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敏锐的听觉,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语言生发点,引导学生用心揣摩特殊的语言形式,变盲点为亮点。

三、善用文本空白处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也留有耐人寻味的“空白”。在教学中要是能巧妙运用这些空白,就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如第五册的《给予树》,课文结束了,但并没有提到小女孩是否收到了金吉娅送的洋娃娃以及收到洋娃娃以后的反映。于是,我设计了小练笔:“圣诞节那天,小女孩收到了洋娃娃,____。”让学生对金吉娅收到礼物后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拓展描写,使学生对“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有了难以磨灭的深刻体会。有个学生是这样写:她抱着那个披着金色的长发,眨着碧蓝的眼睛,穿着漂亮的长裙子的洋娃娃,看了又看,亲了又亲,爱不释手。她自言自语地说:金吉娅姐姐,谢谢你!是你帮我实现了美好的愿望。现在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我会好好爱护它,把它当作最好的朋友,陪着它玩耍,抱着它睡觉……

语文课是加法的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补白、发挥,让文本更丰满、更具体、更生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让空白处色彩斑斓,情深意切。

四、模仿表达独特处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此不同的文本往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老师要有文本意识,针对不同文本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孩子们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流连忘返,沉醉其间。如《穷人》是大文豪托尔斯泰写的,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后,作者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话为了突出桑娜的忐忑不安,用了四个“?”,有担心,有怀疑,有害怕;三个“!”,有释怀,有肯定,有担当。五个“……”把这些复杂交织的感情连在一起,读来让人动容,体现了标点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学生细细品读、积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仿写自己忐忑的心理活动,如走夜路,一个人待在家里,发试卷等等。

有位学生写偷玩电脑:“突然听到外面门“吱嘎”一声,是老爸回来了吗?他会说什么呢?谁让我偷偷玩电脑!……是他进房间了吗?……没有,他还没有进来!……我赶紧关电脑!……可也来不及了!为什么玩电脑的瘾头总是那么大呀?……爸爸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批评一顿也好,我不该不经过他同意就自己玩,更不该作业没有做完就先玩!”这位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灵活使用标点符号,把偷玩电脑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训练点,进行最优化、最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得意、得能、得法。

篇5:小班语言《点点点》教案

活动目标

1.认真阅读画面,借助“按一按、摇一摇、拍一拍”等肢体动作,大胆讲讲述画面中“点”的变化过程。

2.借助PPT中形象生动的“点点”,大胆猜测点点的变化结果。

3.体验趣味阅读游戏图书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点点点”绘本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啊,老师请来了几个好朋友来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来看看都是谁呢?

(教师依次播放PPT并向小朋友介绍红、蓝、黄点点,)

二、共同阅读绘本课件,按教师的指令,玩一玩,猜一猜。

师:首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的是……?(教师播放PPT)

幼:黄点点

(1)按一按——“点点”阅读活动:请幼儿来按“点点”,猜测“点点”的变化。

师: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在黄点点上按一下,我们来看看黄点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师:咦,这个小朋友按了一下,它变成了什么呀?

幼:两个黄点点

师:谁再来按一下黄点点?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幼儿上来进行操作,让幼儿进行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师:我来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幼:变成了三个黄点点

师:嗯,小朋友们啊可真厉害

(2)摸一摸——“点点”阅读活动:请幼儿来摸“点点”,猜测“点点”的变化。

师:如果我们用小手去摸一下它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一起伸出小手来摸一摸小鸡那边的黄点点,摸一摸后看黄点点会变成什么样(请幼儿操作)

师:咦,它变成了……红点点,现在我再来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小兔那边的黄点点(请幼儿上来操作)

师:哇,它变成了……黄点点,小朋友们可真厉害,拍拍手掌声送给自己

(3)按一按——“点点”阅读活动:请幼儿来按“点点”,猜测“点点”的变化

师:还有那边的黄点点没有被摸到啊,可是它不希望小朋友去摸它,它希望小朋友去按它三下,谁愿意来试一试?

幼儿操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数三下1、2、3)

师:红点点它长得好看,也请小朋友来按它三下

幼儿操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数三下1、2、3)

师:还有那边的点点没有被按到(蓝点点),如果我们去按了三下蓝点点,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谁来试一试?

幼儿操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数五下1、2、3)

师:变成了这么多漂亮的点点,好玩吗?

(4)摇一摇——“点点”阅读活动:请幼儿一起伸出手摇一摇“点点”,猜测“点点”的变化

师:我们接下去看看,变成了什么?

师:刚刚排的整整齐齐的点点现在怎么样啦?

师:乱掉了,点点们都搞得晕头转向的,我们来试一试摇一摇能不能把他摇整齐呢?(教师和幼儿一起做左右摇摆的动作)

师:变得更加乱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往左边摇一摇?什么叫做左边呀(教师示范往左移动)

师:点点他们呀也和小朋友们一起往左边倒了,我们来看一看他们藏在了哪里(教师移动右边图片让幼儿猜测点点有没有藏在这里)

师:咦,点点在不在右边呀?

幼:不在

师:那点点在哪里呀

幼:左边(教师移动左边图片把藏在左边的点点移出来)

师: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往右边摇一摇,看看点点他会往哪里去呢?

(教师示范往右移)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点点在哪边

师:点点在这里吗?(教师指左边)

幼:不在

师:那是在哪里呢?

幼:右边(教师移动右边图片把藏在右边的点点移出来)

三、找一找,拍一拍,说一说

(1)找一找——“点点”阅读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点点变化的位置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师:我们再来看看点点现在怎么样了?

幼:排的整整齐齐的

师:这次有两个点点说,我们交换了一下位置,来看看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发现我们在哪里呢?(教师带着小朋友一起说一说颜色,引导幼儿发现)

幼:蓝点点和黄点点换了位置

师:我们把他们圈起来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按一下所有的黄点点,谁来试一试

(幼儿操作,确保所有黄点点都有按到)

师:咦,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幼:变黑了

师:我们来对着点点吹一口气,看看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圆了

师:诶,对,点点他们变得弯弯的了,我们再来吹一吹

师:哎呀,我们吹得太用力了,点点到哪里去了呀,我们快来找一找

幼:在上面

师:哎呀,我们都看不见了,我们让点点下来好不好,我们一起说一说“点点,你们快下来”

师:哦,点点听到了小朋友叫他们,他们下来了

(2)拍一拍——“点点”阅读活动:教师带领幼儿边阅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拍一下手看看点点有什么变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拍一下手)

师:点点怎么啦?

幼:变大了

师:我们再来拍两下手,看看点点又会变成什么呀?

(教师和幼儿一起拍两下手)

师:点点怎么啦?

幼:又变大了

师:那三下呢?(教师和幼儿一起拍三下手)

幼:又变大了

师我们再来一次好不好?(教师和幼儿一起拍三下手)

幼:哇,变大好大好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鼓掌看看,这次点点他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越来越大了

师:我们继续鼓掌看看

幼:哇,好大呀

师:诶,中间有一个白色小圆点,我们来按一按看看,嗯?他又变成了什么呀?

幼:一个小黄点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幼:好玩

教师小结:原来啊,我们拍一下手点点他们会变大,一直拍手点点他们会一直变大,到最后又会变成一个小黄点。这个游戏好玩吗?现在我们要去出去做操了,等会做操回到教室以后,我们再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好不好?

篇6:《小雨点》中班语言教案

《小雨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班语言里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它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的情形,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这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也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在中班教学。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活动设计的的起点,又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同时纲要中也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点目标:

1、利用图谱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理解动词:张、摇、爬。(知识)

2、大胆想象,仿编儿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技能)

3、体验儿歌所带来的和谐、美好的情境,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一个活动当中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便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如果抓住重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的放矢,并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并理解动词:张、摇、爬。

难点是:仿编儿歌。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适应。那么这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在活动前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一些自然现象。

2、物质准备:与儿歌相关的课件、图谱、图片,教师用的记号笔。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些是深入我们教师心底的教育理念。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图谱教学法、视听讲结合法、探索仿编法、操作法。

幼儿学法主要是:参与法、操作法、体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此次活动主要分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导入----引出名称----观看课件----学习儿歌----仿编儿歌----教师小结

1、环节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这个环节通过让幼儿猜谜语,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用谜语把幼儿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为学习儿歌奠定基础。

2、环节二:出示小雨点图片,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图片,主要是要引出课题。运用拟人的小雨点,

让幼儿不但记住了名称,而且还对儿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想学儿歌的欲望。

3、环节三:观看课件,欣赏儿歌。

这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感受儿歌所带来的意境,从中体验儿歌的和谐、美好的情境。

4、环节四:学习儿歌。

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环节,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可操作性图谱。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更好的理解记忆儿歌内容和理解动词张、摇、爬。

5、环节五:仿编儿歌。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难点,中班幼儿刚刚从小班过度而来,仿编儿歌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就充分运用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大胆创编,合理创编,并把幼儿的合理创编用图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引导幼儿把新编的句子组成儿歌朗读出来。

6、环节六:教师小结。

这个环节教师主要是小结一下幼儿的仿编情况,然后鼓励幼儿回家后也大胆的仿编儿歌。

七、说活动亮点

篇7:高中政治语言点提纲

高中政治语言点提纲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选修二经济学常识

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专题三联邦制 两党制 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选修六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专题一公民道德建设

专题二公民的道德生活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的伦理要求

专题四 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

专题五 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

13.技术创新(经济生活)(28分)14.管理创新(政治生活)(24分)

篇8:易错语言点15问

A:不能。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 如:a good student一个好学生, beautiful flowers漂亮的花。但是, 当形容词修饰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时, 形容词要放在这些不定代词后面。又如:I have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show you.我有一些有趣的东西给你看。

Q2:I like Chinese tea without anything in it.句子里的anything可否用something代替为什么

A:不可以。不定代词anything与something的区别在于:anything常用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而something则用在肯定句中。介词without含否定意义, 意为“没有;不带”, 它的反义词为with。所以如果你要用something的话, 就得把without改为with。

Q3:In Engla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kinds of food is fish and chips.People usually buy it in a fish and chip shop.为什么第一句话中用fish and chips, 而第二句话中用fish and chip呢还有kinds为什么要用复数形式

A:fish and chips意为“炸鱼和油炸土豆条”, 这是一种配套的快餐, 在英国很流行。第二句话中fish and chip是用作定语, 名词作定语常用单数形式, 因此第二句话中的chip的词尾没有加s。

kind要用复数形式, 这是因为one of...后面所接的名词必须用“复数形式”, 表示“……当中的一个”。又如:One of my teachers is among them.我的一个老师在他们当中。

Q4:But the world's favorite food isn’t English, Italian, Indian, or Japanese.这句话中world不是表示没有生命的东西的名词吗为什么也能用's所有格

A:一般说来, 表示无生命的东西的名词常用of所有格, 如:a map of China一张中国地图, the name of the film这部电影的片名, 但是, 一些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也常用’s所有格, 这里就是这种情况。又如:But after ten minutes' walk, there was still no sign of the restaurant.可是步行了十分钟之后, 仍然没有饭店的标志。

Q5:Do you think it's good to do some housework一句中的it指的是什么

A:句中的it代替的是动词不定式to do some housework, it在宾语从句中作形式主语。“It is+形容词+to do sth.”是英语中的常用句型, 句型中真正的主语是to do sth.。又如:

It's easy to get lost in the big city like Tokyo. 在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很容易迷路。

如果要表示动词不定式的动作是谁发出的, 就要改为“It is+形容词+for sb.+to do sth.”这种形式。如: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finish this book in two days.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困难。

Q6:go wrong中的go与wrong是什么关系, 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A:go是个很活跃的动词, 除了可作行为动词外, 还可作联系动词用。go wrong是系表结构。再如:go bad变质了, go hungry挨饿, go mad疯了。

Q7:You can keep them for two weeks. 句中的keep能用borrow替换吗为什么

A:不能。这是因为句中出现了介词短语for two weeks的缘故。当句中出现由for引导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持续性动词, 而borrow是短暂性动词, 故不能与keep替换。

Q8:He's sick in hospital.这句话能说成He's sick in the hospital.吗

A:不能。in hospital意为“ (生病) 住院”, 而in a (the) hospital意为“在某一家医院”, 它们的涵义是有区别的。又如:

His sister works in a hospital. 他姐姐在一家医院工作。 (句中的in a hospital不能改为in hospital) 类似的还有:at school在上学, at the school在那所学校;at table在吃饭, at the table在桌旁。

Q9:Which is the way to North Street Hospital 这句话中的to能改为of吗

A:在way, answer, key (钥匙) 等名词后面习惯上要用介词to表示所属关系, 而不用of。因此, 这里的to不能改为of。又如:

Do you know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你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Is this the key to the door 这是房门的钥匙吗

Q10:She asked a man next to her.一句中的to能省去吗为什么

A:不能。next是副词, 不能接宾语, 要接宾语的话必须加上介词to。又如:

They live next to us.他们住在我们隔壁。

Q11:on December 5th中的on可以换成in, at吗

A:不可以。当句中出现“年月日”时, 介词只能用on, 若只出现“年月”, 则用介词in。in表示较长的一段时间, on用于表示特定的日子, at用于表示短暂的一段时间或时间点。如at ten (在十点) , at noon (在中午) 。

Q12:6:00 p.m可以写成six (o'clock) p.m吗

A:不可以。p.m是拉丁文post meridiem的缩写, 相当于afternoon。p.m只能与阿拉伯数字连用。不能与英文数字连用。“下午六点”我们可以说成 (at) six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Q13:请分析一下If you are ill, you'll have to see a doctor.这个句子。

A:这是一个含有if (如果)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

句。要注意的是:如果主从句的谓语动词的动作都表示将来时, 主句用将来时, 从句只用一般现在时。又如:

We’ll go to the park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如果明天不下雨的话, 我们将去公园。

Q14:Come and take a seat.句中and是什么意思它可以换成to吗

A:可以。在try, go, come等动词之后, 连接另一个动词, 代替不定式, 表示目的, 既可用and也可用to。如:

Come and have a look=Come to have a look.过来看看吧。

Try and get some water.=Try to get some water.想法弄点水来。

Q15:Here it is.是什么意思它与Here they are和Here you are的用法相同吗

A:Here it is的意思要视上下文意义而定, 可译为“给你;在这里”等。如:

一Can I use your pencil我可以用你的铅笔吗

一Here it is.给你。

一Where is my pen我的钢笔到哪儿去了

一Here it is.在这里。

篇9:凭借学法迁移点 突出语言训练点

【关键词】学法;迁移点;语言;训练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文特点,紧扣相关的教学目标,把握“学情”的脉搏,巧妙凭借教材范本的有效学法迁移点,并以此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训练点,实施学法迁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关键词句为迁移点,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入选小学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在遣词造句方面都特别讲究,都可以从这些课文中找出富有典范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词佳句。这些运用巧妙而精当的词句,或体现其描写的准确性,或突出其语言运用的丰富性,或彰显其表情达意的巧妙性等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课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因势利导,以这些富有典范性的词句为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并以此作为相关语言运用的迁移点,让学生深入品味,学习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之中。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有以下一个句子:“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根据这个句子的特点,我是按照如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词句写法的迁移训练的: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意想不到”的意思。

2.围绕这个句子,巧妙创设学法迁移点:(1)联系课文讲述的内容,用“意想不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2)模仿课文这个句子仿写句子。根据教师创设的这两个语句运用的迁移点,学生说出了如下句子:①这位老人的行为让人意想不到——他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到翠湖为喂食海鸥。②老人竟然能够叫得出海鸥的名字,这是意想不到啊!③十多天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喂食海鸥的老人不幸去世了。

通过以上围绕课文关键词句写法的迁移活用训练,学生对“意想不到”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而且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品读及其写法的迁移活用训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海鸥老人爱海鸥的深情以及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以重点段落为迁移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碰到段落的教学,经常是围绕段意的归纳以及段落结构分析等跟考试较为密切的方面展开教学。这样的段落教学只是重视了相关跟考试关系密切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段落教学其实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展开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文章的段落特点,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课文相关的重点段落为学法迁移点,让学生在学法迁移的过程中懂得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段落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体会段落中运用各种修辞、安排生动描写的精妙之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有关小女孩产生幻想的那几个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教学第五自然段,总结学习方法。(1)默读第五自然段,按照先写现实、再写幻想、最后写现实为分层依据,把这段话分为三层;(2)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描写现实的两部分内容与小女孩的幻想进行对比,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3)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4)总结这段话的学习方法:先分清幻想与现实理清段落结构,再运用对比谈读后感悟,最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第五自然段学习方法,迁移至其他有关小女孩产生幻想的段落。

这样,学生通过精读第五自然段,明确这个段落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下面相类似的段落打下基础,从而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对这种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且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经典文本为迁移点,提高布局谋篇能力

学生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整体把握往往不是很准确,从文本提取信息不全面,联系生活实践经验谈感悟经常是无病呻吟。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仅仅局限于课文的教学,没有以课文这一经典学习文本为学法迁移点,就学习文本而学习,不注重学法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抓住各种经典文本的特点,巧妙创设迁移点,促使学生通过经典学习文本的感悟,懂得文章布局谋篇之妙,切实提高相应能力。

如《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状物经典美文,而且这两篇课文都放在同一单元。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如下教学步骤展开教学:

1.引导学生说说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篇文章的结构、叙述动物的特点、文章表达中心等方面进行比较。

2.进行学法迁移:(1)要求学生运用《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的写法特点,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2)在这篇作文的评讲课上,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在运用这两篇课文写法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样的布局谋篇的迁移训练,学生对写物文章的写法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并且把相关的写法通过有效的迁移运用到具体状物作文之中,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运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篇10:五点面试语言要求

A. 良好的语言习惯

不仅是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例如: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主不断,口头禅加篇,如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B. 发音清晰

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要取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付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C.语调得体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

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

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对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表现说话人果敢决断,有时显示他的主观武断。

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但定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D.声音自然

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E.音量适中

音量以保持听者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商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大亮,既骚扰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F.语速适宜

篇11:小班语言教案:小雨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只能听懂浅显的语言,喜欢听有重复情节的故事以及排比句,易于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学语言,并逐渐迁移到生活中。“雨”是幼儿常见的现象,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欣赏感受雨所带来的快乐,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孩子在听听、说说、做做中充分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学习散文中的排比句。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及仿编活动,指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3.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4.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环境创设,PPT 字图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

1 教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下雨了)来了一个小朋友,谁呢?我们来和他跳个舞《小雨点》

2 谁来了?《小雨点》 唱着什么歌?(滴答)

滴答下来干什么?(滑滑梯)

二.欣赏文学作品

1(1)小雨点从哪里下来?(天空) 天空怎么下来的?(跳下来)

唱着什么歌?(滴答) 跳下来干什么? 幼儿集体看录音

(2)提问:跳到哪儿了? 教师演示立体教具。是不是调到这些地方?看PPT 出字图

(3)教师:调到这些地方干什么?(滑滑梯)教师演示 看PPT 出字图

把什么当做了滑梯?(屋顶,树叶,我的雨伞)

一个个正着往下滑,他们快乐吗?(快乐)

(4)引出题目 出字图

2 完整欣赏

三.完整讲述

1 教师:小朋友,听到小雨点唱歌了吗?我们一起和他唱歌吧!

2 师幼一起完整讲述

四.创编

1教师:小雨点还跳了哪?

出示实物:小草,花,蘑菇

引导幼儿根据散文结构创编讲述

2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小雨点还会跳到什么地方?

出示实物:衣服,雨鞋,汽车 (要求同上)

五.延伸

1 教师:小朋友,看看小雨点除了条到这些地方上,它还调到了什么地方?

(引导幼儿观察室内环境)

上一篇:暑期实践收获与体会下一篇:教师的幸福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