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2024-05-26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精选6篇)

篇1: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为便于毕业生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目前非常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和经济热点问题。创业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者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业能力。而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大学生是否会创业,他选择的创业目标,创业方式,他创业的过程都是受到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既具有一般价值观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要求大学生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现今大学生的创业取向,多数以自主创业为主,而立志于事业单位打拼者少,问卷也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主要是以家庭背景和社会传媒影响为主,可见大学生受自主创业热潮影响甚深,使得积极性高涨,但缺乏对创业风险进行谨慎考虑,团队一致认为大学生当中盲目从众者为数不少,着实不可忽视。

在创业价值意义上,多数大学生的观念倾向于以生计为基础,同时更注重于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说明大学生多数心存志向,但为实现社会价值者,只占少数,社会责任感强度不够。在创业途径上,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创业的好处宣传外,也要加强对创业的风险宣传,让大学生理性看待创业。同时,在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客观理性。要使大学生创业价值更加高尚,须大力加强感恩与风险的道德教育,把实现社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至高信念,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更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添一番色彩。

篇2: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诉诸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责任力养成的教育目的取向;二是选必结合、内外兼顾的教育资源建构取向;三是身心体悟、思—学—练并举的教育实施取向;四是专兼结合、教研修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向;五是“大显身手”兼“小试牛刀”的创业教育评估取向。大学生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应当遵循实际、有的放矢地展开。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精神;责任力;体悟

大学生创业教育素质和水平高低与否,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对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实施与实训、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以及创业教育结果评估等方面的价值诉求。基于此,我们将围绕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展开理论研析,并据此思考在何种方面展开具体实施以利于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价值实现。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责任力———创业教育目标取向

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相关知识的完善都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这恰恰反映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所在,即并没有区分真正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诉求。我们认为,从创业教育的长久成效以及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求来看,创业教育真正的价值取向并不应该是实际的创业知识、技能的多寡与高低,也并不应该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直接效益的可观与否,而应该是创业教育所带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充实以及基本的创业涵养,尤其在创业进取心、责任心、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可持续实现,而这些才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可以坚持到最后的创业利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激发和培育;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创业责任力的锻造。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内涵是丰富的,这里包含创业的意识、创业的勇气、创业的执着等创业品质。大学生创业责任力包含其自身对创业本身的认真理解,对创业使命的坚持和维护,对创业路程的充分准备以及对创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或是各种结果的坦然接纳和勇于承担。坚持创业教育在以上两方面的价值诉求:一是杜绝为了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的功利教育取向,使创业教育立足于真正的教育现实需求;二是端正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目的偏颇问题,从偏重于结果转向偏重于过程,从偏重于物的发挥转向于对创业教育中人的人本关怀,重视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有利于其可持续的创业品质的教育,而不是一蹴而就对未来不知所以然的应付性教育。总之,诉诸创业精神和创业责任力的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创业素质中的软实力,培养的是适应性的创业人才而不是创业“技师”。

二、选必结合、内外兼顾———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构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多以进行相关创业课程为路径,而这些课程多以选修课程形式出现。创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多以间接经验来实现,实现场所也多是学校里的课堂教学。而我们以为,如果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的价值,考虑到创业素质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必要的意义,那么就有充分理由引进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并且发挥相关学科的创业引导价值,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建设。必修的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围绕大学生创业理念、国内外既有的较为成熟的创业文化和创业经验、创业模拟与训练等维度展开具体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这些课程的选择和建设既符合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符合学校作为创业教育重要实施主体的教育使命和能力水平。而诉诸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应当有机结合符合各学科特色的创业知识课程、体现大学生创业兴致的创业技能训练等选修课程,这样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的灵活建设,在设置创业课程时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除了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与兼修,还应侧重校内外创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认为,主要的课程开发和资源建构在校内侧重于校园创业文化、风气、制度以及人际环境等方面的重视与运用;在校外则主要在于对能够与学校建立友好创业教育合作的企业、公司、工厂等各个部门建立流畅的互动往来,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硬素质和软实力的需求变化,以及对不同学科所需求的创业者的基本技能与要求的信息供应和技能支持。而这些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本领、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看来,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建设应当在发挥既有课程功能的基础上,既要开发出适合于各门学科创业人才品质要求的必修创业课程,也要走出校门,挖掘有利于拓宽大学生创业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动态课程资源,这样才能做到稳定与灵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建构和校内与校外“里应外合”的创业课程建构格局。但是,还需指出的事实是,目前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系统、专项和完善的建构体系,存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课程建设的“虚假繁荣”现象,真正的事实是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不能为经营管理类选修课程所代替,也不能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零星创业内容所取缔,更不是几位企业家的几次创业讲座所能顶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建构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三、身心体悟、思—学—练并举———创业教育的实施取向

作为一种诉诸创业素质养成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实施更趋向于实践教学,即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完成相关课程,引导、帮助大学生在行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品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不能单独体现在重视实际的技能训练或练习,更需要强化的是对创业理念、创业行动的真实体验。停留于形式的实践不能达到真正的创业教育目的,只有侧重于大脑与心灵的课程体验,才有助于真正的创业素养的形成。我们以为,这种身心体悟的课程实施首先应来自教育者的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其次来自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行为,这种互动应当是基于活动体验和行动反思的;最后来自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创业实践的模拟与实战等方面的切实反思,对创业理念、创业知识结构的思考与研究。简言之,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皆能以身试训、用心体悟便是最优化的创业教育实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中除了重视师生身心体悟的教育方式,还有必要高度重视思、学、练并举的教学互动价值。思,即教师和学生能够以创业教育目的为导向,及时有效反思教学中自身在创业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创业技能与能力方面存在的可能性突破以及在创业态度、理念、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其归因。学,即教师和学生以创业教育课程为媒介,通过自修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基础,并善于实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练,即教师和学生能够教学生巧和学以致用。教师通过课程训练和创业教育实训使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学生通过必要的课内外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懂得对专业理论的行动化处理,也知晓对创业实践的创业技术调整。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追求思、学、练的有机合一,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思是前提,更是贯穿整个创业教育过程的理性线索;学是核心,是以思为基础,反作用于思的过程性要素;练是必要条件,是思有所指、学有所成的参照性指标。我们以为,能够实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取向应当充分考量以上基本价值取向,即身心投入的教育体验和思、学、练合一的实施方式。

四、专兼结合、教研修一体———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取向

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与水平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便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换句话说,高校创业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品质表现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和创业实力的实现。目前,在一些高校尚不具备专门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团队,在实际的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及表现方面有以下三种现实情况:第一,身为创业教育教师,但是并没有任何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这类教师群体在实际的创业教育中多以其在其他普通课程中的教育风格和教学面貌出现;第二,具有实训资格的创业教育课程讲师,这一类教师群体虽然具有培训认定资格,但是在专业理论和创业经历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第三,便是高校从学校外部邀请的企业家,这一教师群体往往以创业讲座等形式针对创业教育展开教学,但依然存在不够系统、不够可持续的现实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现实问题是比较严峻的,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明确以何种方式来培养何种素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团队。基于此,我们提出培养专职创业教育师资,同时引入专业素质与创业经验俱佳的兼职教师力量是必要的。另外,无论专门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应当以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教育知识、技能、思维等的自我修习为基本努力诉求。这种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取向既有利于解决当下创业教师师资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真正创建科学、高效富于创业情感与才华的教师队伍,而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是高校创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如何实现?我们以为在坚定并坚信这种师资来源更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品质养成的前提下,首先,应当由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既有创业教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其次,学校应当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精神文化熏陶,鼓励、监督、辅助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行为的展开。最后,高校结合校本创业教育实际条件,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项目,其中既应该包括企业所应给予高校的必要的师资支持、创业实践平台支持以及创业技能的师生培训支持等,也包括高校为企业提供的必要的人才输送、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生产以及专业与学科知识的员工培训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的品质要求,即创业知识的教育、创业教育中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创业思维与品质的自我修习和提升等。这些重要教学角色及其价值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三个基本的理念条件基础上:其一,高校能够为教师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全面实现提供财力、物力、人力和一切制度与精神支持;其二,教师能够自觉、自主甚至自发地形成自我发展的统一战线,愿意为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投入充分的主观努力;其三,大学生群体有意识、有能力成为监管创业教育教师教育表现的主体力量,为促进教师的教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意见反馈和执行监督。

五、“大显身手”与“小试牛刀”———创业教育评估的双重取向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如何以及教师创业教育实施结果怎样,取决于创业教育评估的有效性。我们以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较好的评估方向来自两个方面,即在校内“大显身手”及在校外“小试牛刀”。具体而言便是大学生经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后,是否学有所成,而是否学有所成的评估依据来自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的基本表现。因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资源,创业教育教师影响源既有来自校外的因素和人力,也有来自校内的因素和人力影响,所以真正的实践结果考查应当依据于校内外的大学生创业实战力考查。依据所考查校内外创业实践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所承担风险的差异等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情况的考查首先应发生在校内,大学生将创业知识和能力在校内“大显身手”后由创业教育实施者、创业项目服务对象、创业效益和发展过程中所关乎的利益群体等加以综合考查。如果校内的“大显身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一定程度地实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又实现创业技能与经济效益的实际结果,那么就可以将这种评估结果公之于众,并且将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的理念、创业模式、创业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反思等推广给更多的创业大学生,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施模式的建立提供实例支撑。大学生在校内进行创业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大显身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学校、教师、同学等能够为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制度、经济、智力和精神支持;二是校内面向学生进行的服务性创业项目开发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低,创业成本相对来说容易为学生所承担;三是校内创业机会较多,创业氛围和环境都有更多开发的空间。而这三个方面均有助于“大显身手”的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力的激发。大学生创业素质养成考查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校外的“小试牛刀”,创业理论、创业理念、创业技能等均需要在实际的创业实践中得到基本检验。对于大学生所汲取的创业品质是否真实有效,除了借鉴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来考查,还需引入校外评估平台。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有着特有的优势,例如,对专业理论的把握较为充足,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也较为通透,但这都源自一种理论而非实践的优势,相对于其他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大学生存在创业经验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充分的劣势,基于此,在校外的创业实践存在一定风险。所以,校外“小试牛刀”很有必要,既达到社会实战锻炼的目的,也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小试牛刀”需要几个基本的实现条件,即:寻求创业导师(合作企业的导师队伍)的全力支持和协助;对市场调研准备充足,尤其是考虑到创业过程中隐性的问题或是潜在的危机可能;学校能够提供时间、制度、智力资源的可持续支持等。

参考文献:

[1]董青春,董志霞.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7.

[2]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3]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4]任路瑶,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5]文明.论我国创业教育的五大瓶颈问题与五点对策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1-8.

[6]徐小洲,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2.

[7]张桂春,张琳琳.“创业教育”思想的生成与流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3-67.

篇3: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然而,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诸多“接轨”现象使不同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碰撞,产生了一些人类社会共同的新的价值标准。同时,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催生了价值观中的个体意识,也使主体意识产生了多元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对同一对象往往产生不同的评价,个体之间很难再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这一切难免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标准,要允许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明确该推崇的、该肯定的和该否定的价值取向,选择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教师应将新时代的多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问题中进行解决,运用利弊分析、价值中立的策略,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互惠共赢观和生态发展观。

一、引导利弊分析——互惠共赢观

在教学实践中,诉诸学生个体利益的得失是教师最常用的讲解方式,以为什么要讲究公共卫生为例,如厕后为什么要洗手?那是为了防止病从口入;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攀越隔离栏?那是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被急速行驶、毫无防备的车辆撞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入手,让他们考虑公德与法制对大众的影响,进行利弊分析,从而学习有关如何处理公共生活的知识和道德规范,达到双赢。

[案例1]五下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三课“红绿灯”教学片段:违反交通规则会造成什么后果

师:违反交通规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生1:可能会发生车祸,影响人身安全。

教师投影出示:2010年1~6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282起,造成27270人死亡,116982人受伤。全国每年约有20000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这其中有1000多名学生是由于自己交通违章,而导致死亡的。现在,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已经排在了中小学生意外伤亡的第一位,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师:你有什么想法?失去孩子的家庭又会怎样?

生2:不遵守交通规则太可怕了,可能会失去生命。

生3:那些爸爸妈妈肯定非常伤心。

生4:他们会痛哭得昏过去。

教师出示一张人在车流中翻越隔离栏横穿马路的图片。

师:请看,有的同学就是这样违反交通规则的。你们说,他这样做危险吗?为什么?

生5:他这样做很容易被车撞倒,会有生命危险。

生6:乱穿马路,他旁边也有人,会影响别人。

生7:他旁边的人也有可能被撞倒,司机踩了急刹车,还容易造成汽车追尾。

师:那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又会是怎样的场面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共鸣。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安全,如生1、生2、生5,这是遵守交通规则的首要动机,也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他们也能联想到行为对其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如生6、生7。教师出示数据引发学生思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和遵守交通规则的场面,使学生对规则背后的双赢观日渐敏感,加深理解。

教师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可以从其个人利益出发,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例如,看电影迟到,不仅会影响自己观看,还会妨碍其他观众的欣赏;教学楼走廊追逐,不但自己容易发生意外,还会使同学行走不便;小区内随意停车,不仅车辆不安全,还可能造成拥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公共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行为是否恰当。在个体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背景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真诚地关心他人的利益,从而形成利我、利群,“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互惠共赢价值观。

二、保持价值中立——生态发展观

从心理学上讲,价值观实质上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心理学研究价值观重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研究价值观的内容及其正确性。而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所以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干预是全面的、彻底的。比如,关于陶行知先生《三块糖果》的故事,当用泥块砸人的王友同学来到陶行知先生面前时,先生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就是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中立原则,他不对价值观作好坏评判,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侧重于培养心理健康的愉快人。而接下来,陶行知先生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这儿,陶行知先生就以教师的身份从道德教育方面对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干预。保持价值中立使王友的道德在这事件中“生态发展”。

其实,在品德教学中也可运用价值中立的策略,让学生自己感受生态发展的价值观。

[案例2]五下第四单元《生活在地球村》第二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片段:中国与世界的“生态”共处

教师从身边使用的外国品牌商品的使用情况的了解出发,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需要世界。

师:我们来做个调查。左手表示爸爸的手机,右手表示妈妈的手机。你的父母使用国内品牌手机的请举手(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用国外品牌手机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看来我们这儿几乎是外国品牌手机一统天下。

教师出示课件:班里学生有关本校教师汽车使用情况的调查。

师:请把你们调查到的情况和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们调查了本校老师的汽车共100辆,其中进口车25辆,合资企业外国品牌的63辆,国产是12辆。结论是外国品牌的汽车很多。

师:怪不得街上开过的许多是外国品牌的汽车。他们很聪明,在我们学校进行了调查,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教师为学生讲述有关《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需要中国。

故事概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一文指出:美国一位家庭主妇想进行一次尝试,在一年中坚持不买中国商品,看看生活将会怎样。结果她失败了,经过一年没有使用中国商品的日子后,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这足以证明,中国商品已得到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认可。

师: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生1:原来外国人也需要中国商品。

生2:当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中立的方法,没有对身边那么多的外国品牌手机、汽车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没有对《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谈观点。但是故事中美国妇女得出的结论:“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这其实是对价值观进行了干预,最后学生得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结论,并形成这个值得推崇的价值取向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五上《让我们同行》中的“故事屋”讲述了陌生人之间快乐传递,带给人与人之间平常的感动;“交流厅”让学生交流:当你得到别人帮助后,你的心情怎样?你帮助了别人后,你又有什么体会;“回音壁”让学生了解: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世界需要热心肠。这一切都让学生享受到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共同分享的快乐,“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发展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4: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145-02

创业事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可能。面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袁贵仁同志指示:要增强信心,打好基础,完善机制,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2015年的两会中,“创”字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字眼,代表委员纷纷热议创新、创业。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也有13处谈及“创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走向民生,这既可让高职院校学生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创业的正向流动和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如火如荼,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已是创业大军的支柱力量,他们一旦有了创业想法,就会思考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并搭建创业团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国家、企业提供更好的众创平台及科学的创业激励机制,需要理性结合自身创业的现实需要和价值取向,去实现自我价值,以缓解就业压力。

1 关于“创业”

“创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775年,当时的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将创业界定为:创业和风险并行。1999年,Shame和Siropolis认为:创业是创业者运用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去成立新企业、公司等,提供新的商品和服务,以期实现创业者的思想。

国际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低迷不振;国内,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凸显就业困境。2013年,最难就业季出现;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就业岗位高度匮乏。高职院校学生同样面临就业瓶颈,创业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经济中,创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细分有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省重点高职、普通高职、民办高职、成人分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在这些学校就读或已经毕业的学生,统称为高职院校学生。本文所指的创业,主要指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即: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知识、才能、技术和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努力创新、寻求机会,进行创业。

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经过对西安翻译学院六个分院(翻译研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及诒华学院)1200多名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现将他们创业的现实需要归纳如下。

满足物质需要 这部分学生注重自身的生存需要,以女生居多,她们看重创业的结果,包括能否改善自我及家人的生活,能否带来更多的物质资源。一旦创业失败,就会选择退出创业竞争,失去斗志。如果第一次创业失败,再次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极小。

提高生存能力 这部分学生喜欢冒险,富有参与精神。他们选择创业多为后期生活的历练,不太看重物质结果。重视参与创业所带来的不同生存环境及发展挑战,为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而选择创业,为提高生存质量而不断创业,即使初次创业失败,对他们来说不过是重新开始,每次创业都是生存挑战,愈战愈勇。

积累创业经验 这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家庭条件较好,创业机会较多,创业资金容易到位,头脑灵活,敢做敢为。所以,他们一旦选择创业,会把成败看淡看轻,创业的焦点在于自我创业素质的提高,及时融入相应圈子,非常注重平台搭建;进而自行组建团队,说干就干,创业容易成功。

减轻就业压力 有几次就业失败的经验后,这部分学生不再寻找工作,为了不失业而选择创业,但由于资金、经验及个人创业经验的匮乏,他们会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进行创业,不求利润多寡,但求稳字当头。如加盟连锁、创意小店、美容美体、快餐酒吧等,这些小项目技术含量不高,从业门槛较低,风险减小。

满足精神需求 这部分高职学生会在毕业后果断选择创业。他们已经从生存需要转向更高的精神需要,看轻看淡物质利益,注重精神的愉悦和对未来把控,无论创业成败,身心状态俱佳。他们不缺乏努力奋斗精神,不会畏手畏脚,完全沉浸在自我愉悦的创业状态中,没有过多欲求,反而更易成功。

证明自我能力 这部分学生往往把创业成败看得极重。他们认为:一旦创业失败,就只能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创业盈利与否不是关注点,其目标在于:关于创业这件事,我行不行?这部分学生,有些会越挫越勇,绝不言败;有些会萎靡不振,逐渐止步。因此,他们更加需要创业心理辅导的及时跟进,引导其正确看待成败,注重创业经验积累,以便提升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业成功。

3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属于哲学价值意识范畴,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价值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以一定的自觉方式去实践自身的创业价值观念。对于创业中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可塑性、外显性、稳定性等特点。一般来说,他们创业的价值取向明显趋向于经济需求、文化需求,如果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都可兼顾,则会侧重物质追求。因此,对他们的价值取向应采取宽容和理解,必要时进行正向引导。

获取经济利益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获取经济利益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直接价值取向。创业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他们的目的明确。但是,并非人人适合创业,也并非人人创业成功。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双创”,其本质意图是使当代大学生有创新创业意识,有独立担当精神。因此,单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创业,国家并不倡导。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主体的人,可以有更多价值取向选择。合法的利益,取之有道,无可厚非;如果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就值得反思与叫停。

积累创业经验 这部分创业价值取向的学生较为理性,是正在成长成熟、有担当的一代。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充分的创业准备,有心理和行动的双重坚持。所以,创业成败对他们而言只是过程,不是结果,无论结果如何,创业都是成就自我的过程,有不言弃的创业精神,往往是最后的创业赢家。

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难是大环境,创业难是大现实。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实事求是才是应对就业难的最好答案。所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他们情愿去啃创业这块硬骨头,让自己有美好的梦想去追,有正当的事情可做,也不愿意到处漂泊、不求上进而无所事事,不至于陷入漂族和啃老的窘境。

实现精神需要 世界万物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精神是人类实现自由发展的源泉。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可以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后,就会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以便实现自我享受、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自由状态。这部分学生与其说是进行创业,不如说是追求理想的自我状态。当人的物质需要达到自我满足的状态,精神的自由是最高境地。

实现自我价值 价值是一物对一物的有用性。创业自我价值体现的是人在创业中对自我的肯定,不以金钱为唯一标准,不以物质为转移目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没有创业,就没有实现。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进入创业,就进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世界,就已经实现了自我价值。所以,一旦选择创业,就会专注其中,乐不思蜀,在创业成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整个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和价值取向,符合国家转型期、双创期对高等教育人才塑造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职院校学生也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关键力量。他们创业的现实需要和价值取向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分析,以期通过创业实践发挥个体潜能,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最终促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自我价值实现,形成具有导向性意义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篇5: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研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旨在为师范学校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详细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师范专业 学生 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中职业价值在人们脑海中的体现,人们将其作为衡量各种职业好坏及其对社会和自身意义的尺度。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对职业行为、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评价以及职业情感相统一的过程,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态度。

一、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现状

本研究对1000名师范专业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其中女生占45%,男生占55%,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职业选择过于重视个人发展,忽略了社会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重视的择业因素中包括自身发展、发挥兴趣特长以及经济收入,选择自身发展的占49%,选择发挥兴趣特长的占51%,选择经济收入的占84%。这些数据表明,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最重视的两个因素,也可以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越来越现实。此外,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普遍倾向于经济发达城市,选择到偏远地区学生只占2%,由此可见,当前的大学生比较重视自身利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忽略了社会利益。

2.职业认知比较清晰,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太过狭隘。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在总体上已经对职业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并能充分了解职业最基本的谋生作用。但是,在众多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5%认为职业是一种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途径,仅有2%将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由此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太过狭隘。

3.对职业理想比较模糊,缺乏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所谓的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上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借助想象树立起的奋斗目标。但目前,我国众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比较模糊,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比较模糊,更加严重的是竟然有4%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在被问及自身未来的职业前景时表示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完全没有信心。

4.职业情感基本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小部分呈现扭曲的状态。所谓的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职业所具备的体验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职业情感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于用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等手段来获取晋升机会的行为,有40%的大学生对此表示鄙视,49%的大学生表示能够理解,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做出这种行为。针对利用裙带关系晋升的情况,有47%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9%的大学生表示羡慕,44%的大学生对经常跳槽的行为表示反对。如今现实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潜规则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原本应该受到批判的现象时,却给出了接受的态度,这正是大学生职业情感出现扭曲的表现。

5.职业评价标准过于务实,功利化色彩突出。职业价值评价以及评价标准作为职业价值取向的关键部分,是人们用来衡量职业的好坏的评价体系。调查结果显示,最重要的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是诚实守信、技能知识以及交际能力,其中选择诚实守信的占47%,选择技能知识的占68%,选择交际能力的占73%。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但是还不够充分,因此,选择通过勤奋努力获得成功的大学生只占36%。在针对普通工人和高层白领的评价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两者社会和经济地位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社会分工不同。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已经逐渐和社会标准相统一,但其中体现出了较强的功利色彩。

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大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向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每种不同性格特点的人会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职业价值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因此,大学生必须充分激发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完全符合自身特点职业价值取向。

2.家庭层面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和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最初的人际活动中依赖于家长的教导,职业价值取向正是在这种教导的过程中被传递给大学生,这些诞生于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家长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态度以及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此外,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条件都会给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不同的影响。

3.学校层面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变革的不断深入使学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受到了更多严峻的挑战。由于学校的德育价值体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了学生所学习的东西无法和现实生活相融合。此外,众多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以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忽略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三、解决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师范院校应该以职业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改变以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就业信息、传播就业政策为主的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首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理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其次,在教育形式上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实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知识性和思想性的融合。此外,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来传播职业价值观教育,并将职业价值观深入到各门学科,教育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一些价值冲突问题。

2.开展自我教育,高度重视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修养,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追求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此外,大学生还应该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完善自身的职业价值。

3.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氛围的变化对大学生树立职业价值取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发挥出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此外,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良好涵养和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理念,让大学生形成自主、自强、自律、自学、自护等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此外,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也十分重要,有利于营造出和睦、平等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篇6: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一、创业扶持政策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维度构成

人才培养价值维度反映了创业扶持政策的导向,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创业扶持政策虽然更多指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高校人才培养价值维度更具有多维性。

(一)利益观

利益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创业是以经济为载体,以猎取市场利润为导向,因此利益问题必然是创业活动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个体所产生的功利意识、功利思想,与利益获得的期望值关联[1],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小,也都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从高校教育的一般职能来看,利益观构成了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也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正确的利益观教育是使人关注物质追求而又超然其上。从创业教育来看,创业是一种经济行为,必然涉及物质利润的追求。利益问题会激发创业的动力,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创业成功,拥有不同的利益观不仅是个体价值取向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创业扶持政策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创业环境,但并不是为个体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方便。高校要围绕创业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个体利益定位、利益评价和利益追求的引导。

(二)社会责任感

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关系中,人应该担负起他所应负的社会责任,这是人的价值本质。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既表现为物质追求倾向,又体现出商业伦理道德。创业行为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既要实现经济价值,又要传播社会责任,体现公正、守则及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感是价值取向的核心,创业教育的焦点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高校创业教育负有重塑社会责任感的义务,培养出的人才,要注重市场规律,对市场负责。而针对创业扶持政策,高校教育不应专注于大学生的利益创造,而应教会他们在创业中如何做好人生担当,使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合作精神

创业不是单打独斗,需要集聚大家的力量。创业扶持政策既展现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又反映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因此更应体现创业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在当前教育中,虽然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但更需要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合作精神是理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尺,如果仅想依靠优惠政策实现个人价值,这样的创业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创业扶持政策应赋予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强调创业的集体价值认同和各方关系的协调支持。

(四)创新型人格

创业实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业者要在承担各种风险情况下追求成功。因此,创业者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基本创业素质,尤其要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意志力,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迎难而上。创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度,更取决于这些基本素质构成的创业者人格的影响[3]。由此可以看出,创业不能仅凭热情,高校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创新人格,使受教育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通道和外在保障,但大学生要获得创业成功,没有健全的创新人格是做不到的。因此,高校创业政策的价值取向也理应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特质出发,健全创新人格。

二、当前高校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问题

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发挥了两个积极影响:一是为创业者在融资、场地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为创业者在创业氛围、制度激励、创业指导、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服务型扶持。高校教育融合于创业扶持政策,是创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过于重视政策导向,导致人才培养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颇。

(一)突出创业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就业固然是他们走向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准备,高校也理应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它只是高校整体教育的一阶段、一部分,创业教育不能等同高校教育。创业扶持政策要重点强调对学生创业的激励和保障,不能取代全部教育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教育不能失去自身本来的属性,变成只为创业服务的教育。

(二)突出功利化而忽视创业者特质培养

创业是市场竞争行为,追逐利润是现实性选择,因此,创业普遍带有较大的功利化色彩。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但不是完全指向追逐利益。创业扶持政策在资金、项目、经验、环境等问题上为大学生参与创业提供帮助,而高校教育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上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功利动机,而应涵盖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崇高献身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创业,过分强调创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把学生创业成功率作为学校经济利益和办学利益的考量指标。

(三)突出就业观而忽视职业观教育

目前,高校的部分教师对就业观和职业观认识不清,有人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以为只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传授,学生就能更好地就业[4]。此外,教育成效也以学生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考量,由此导致学生注重就业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事实上,创业扶持政策不是以学生更好就业为出发点的,创业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力取向”是创业教育的宗旨,通过创业能力培养,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才是教育之道。因此,创业教育目的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在于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

(四)突出个体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

教育要培养有个性且全面发展的人,即个体价值不能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只有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现实中的人才培养存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冲突问题,要么突出个体价值,要么突出社会价值[5]。创业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过程,但创业不能只满足个人利益,它必须通过更好地满足社会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创业也是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通过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和创业品质,使其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三、结合创业扶持政策,端正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创业扶持政策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它使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在推动、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除通过创业政策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外,还要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树立“大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应该接受创业教育,这是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基于此,高校教育要树立“大人才观”,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创业实践、创业技能大赛,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应对人生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此外,高校创业教育还要确立“全面发展观”。创业不等于就业,创业也不限于追逐利润,各高校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知识传授,并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文化修养、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操的培养。

(二)高校要明确角色定位

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主动创业的“绿色通道”,但并不是鼓励大学生成为商品经济的“奴隶”。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进行创业,必然要受到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时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担负起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而不应仅停留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训上。在该过程中,高校不应只是扮演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政策宣传的传道者,还应做思想的启迪者,在传授创业知识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责任观和财富观[6]。

(三)立足创新型人格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应立足创新型人格培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特别要培养他们刻苦的精神及直面困难的勇气。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成效,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首先,高校要担负起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教学的重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指导;其次,政府要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最后,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上要给予客观、积极的引导。只有形成多方互动协同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

(四)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

创业扶持政策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基于此,高校应围绕政策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在理念上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程设置上,把知识运用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开设实践创新类的特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大学生有效了解市场竞争规则,体验创业过程,增强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林银,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J].创新与创业教育,,(2):39-40.

[2]郭林,陈斌.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J].学海,,(5):150-153.

[3]邵丽.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下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4]周晓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3):86-88

[5]孙俊三,吴青峰.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102-106

上一篇:2015玉溪教师招聘面试下一篇:《魔术师》幼儿大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