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2024-06-23

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精选8篇)

篇1: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潘仁平

田辉

李源(自贡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阐述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效果;结果

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后,门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从最初的21.07%降到了9.84%。结论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某院处方质量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但还存在工作表的监测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处方医嘱

点评模式

建立

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79-02

用药干预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处方分析是了解用药干预效果的重要方法。[1]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和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的要求,某院开展了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建立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能有效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本文拟通过总结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提供参考和意义。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构建。

1.1 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1.1.1 处方医嘱点评专家组。由分管副院长任专家组组长,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医疗管理、医院感染科、医院药学等多学科专家任成员。

1.1.2 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组。由药剂科主任任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的且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担任。

门诊药师组、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临床药师组。门诊药师组负责日常调配前处方的审核,负责及时与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沟通。门诊药物咨询窗口组负责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是由药剂科的临床药师和具有高级药学专业职称的药师组成,他们不仅有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临床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针对患者个体提供不同的药学服务,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依从性。临床药师组负责病区定点科室的医嘱用药,他们参与病区查房,查看医嘱用药、处方开具是否规范、合理,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医师沟通交流,另外参加科室、医院的会诊,给予用药建议,同时承担我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

药学药师组。由具有丰富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药师承担,主要负责每月的处方点评工作,完成处方点评的随机抽样、统计、点评、分析、总结、上报。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有效干预和处方点评结果的及时公布,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1.1.3 行政干预部门。医务科为医院行政干预部门,承担业务知识及技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决策不合理用药医师的处罚。

1.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流程。

1.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依据和标准。以《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各种诊治标准和用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依据和标准[2]。

1.2.2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抽样方法。门诊处方抽样方法:将医院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156名医师分批次(重点科室如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每月抽查该科室二分之一以上医师处方,其余科室医师分为三批)轮流抽查其本月所有抗菌药物处方。住院医嘱的抽样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应少于1%,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医院是抽取药品比例超标前10位医师的出院医嘱,另外每月轮流抽查某科室所有医师上月出院病历,抽样数不少于5份/人。根据抽查医嘱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医嘱给出合理用药的建议,均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或医师,科室或医师在接到通知一周内要将整改或申诉意见反馈到医务科。三个月后会再次抽查该科室病历查看整改情况。

1.2.3 处方医嘱点评方法。专门设计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表,在原有的处方点评工作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给药频次、给药途径、单次剂量、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4项指标。

1.3 处方点评结果的反馈形式。

1.3.1 药学方面处方医嘱点评形式。当面沟通,多数即时干预的处方都是通过这种形式反馈回医师;电话反馈,比如缺项、需皮试药物而未注明过敏史、超七日用量等;挂网公示,存在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适宜等我们会专册登记,并在院内网公示,多次出现的同类不合理用药处方,经与医师沟通仍不改者上报医务科进行处罚。把处方医嘱点评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成PPT,在全院进行专题培训。

1.3.2 医务科处方医嘱点评干预的反馈形式。组织相关专业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药师参加各科业务查房,就该科室在处方医嘱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在会上进行通报,个别问题与医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多次出现严重不合理用药医师,院务会上进行点名批评;经济处罚,根据处方医嘱点评结果进行相应经济处罚,比如缺项扣5元,严重不合理用药扣款金额为该处方药品金额的一半等。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应用与成效。

2.1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应用和成效。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专人将样本逐一列入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工作表。问题处方由工作小组人员集体讨论和评价,专人进行统计、汇总、反馈与上报。

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从2011年10月开始这半年来每月门诊处方抽查情况、抗菌药物专项医嘱点评从2011年开始抽查医嘱检查情况作为样本比较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效果。

2.2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

以上报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调查表》的临床药师提供的每月抗菌药物消耗数量和使用频率表为依据,对连续3个月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结合当时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异常用药情况,决定是否限制购入数量、同时重点监测该药的使用情况合理性等。

2.3 抗菌药物预警方式。

每季度由微生物室提供各种培养的结果以及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率数据,院感科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出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的体会。

由于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没有明确的检测指标,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统一的专项点评工作表,所以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模式也仅是摸索性开展工作。工作模式需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医院今后处方医嘱点评工作的重点。

随着医院新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医院信息系统更新升级,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也会尽快启动,将会加大力度对医院不合理处方事前监督,同时可以将专项处方点评监测指标更细化。把WHO推荐抗菌药物的日限用量DDD、用药频率DDDS、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纳入点评指标。另外药剂科也要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业务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推进个体化给药理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地用药。

实践证明了某院抗菌药物专项处方医嘱点评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高了处方质量,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合理使用率在短短的半年里从69.51%提高到80.10%,医嘱检查的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从68.20%提高到76.50%。通过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处方医嘱点评是不合理用药的有效干预办法之一。[3]下一步医院专项处方医嘱点评工作还会加入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送检率等指标。由于开展此项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多,期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红.用药干预前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6):464.[2]卢海波.戴德银.刘英等3年来处方点评的实践与总结[J].中国药业.2008,17(12):70.[3]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 553.

篇2: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总结

会议时间:2011.11.03 会议地点: 普外科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张建良主任

参加人员:普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及药剂科相关人员 会议内容记录:

为落实《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我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特召开此次会议,以总结近期我科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讨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

1.药剂科于医师通报全院近期抗生使用情况及问题: 我院组织相关人员抽取了2011-09月份的非手术病历10份,手术病历26份,共计三十六份病历,按照卫生部38号文、抗菌药物监测网的评价标准进行点评,其中手术组存在以下问题:

1)药品用量不合理,部分药物使用超常规剂量;

2)术前用药时机不合理:有部分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未在切皮前0.5h-2h内使用;

3)术后用药疗程不合理:部分病例使用抗菌药超过24h,术后用药时间过长; 4)药品用法不适宜:有部分药品未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中的半衰期参考用药; 5)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部分病例无联合用药指征,却联合用药;

2.普外科刘佳宁主治医师发言:我科室在此次检查中共有三份病例被抽检中存在问题:均是未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适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和计量把握不够严格,希望大家以后引以为戒,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尤其是一类切口抗生素使用指征;

3.张建良主任总结发言及整改措施:各位同仁,对于此次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检查行动中暴露的问题,大家要认真总结,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痛肠不要预防用抗菌药物毛巾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设计重要脏器,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3)有异物置入术后者;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大家要按照《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及应用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希望大家以迎评工作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使我科在药物应用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关键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早提出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 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及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1,2]。

为加强和规范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和应用, 2012年10月, 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和《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 并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 定期点评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情况。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点评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取自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 从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信息, 抽取病历进行点评。

1.2 评价标准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制定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点评标准如表1, 主要点评项目参照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和药品说明书。

2 结果

2.1 2012年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0.18%, 使用强度每百人天0.21次。如表2所示, 2012年12月氨曲南使用金额和频次最多, 呼吸科使用量最大, 越占全院使用量的一半, 其次是儿科。

2.2 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点评分析

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5份病例, 儿科8例, 15份均存在不合理现象, 出现17种不合理问题, 合计51例次。各种不合理因素分布如表3所示, 其中最多的是抗菌药物专家会诊记录不符合要求有11例。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根据《办法》, 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 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 不宜随意使用或者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病菌过快产生耐药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 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较少, 或者并不优于现用药物, 或药品价格昂贵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 耐药率上升,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 而对其进行强化特殊管理是降低其危害的主要措施[3,4]。

某院根据安徽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把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 并制定《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 对越级使用的给予处罚。

3.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

本月氨曲南使用量最大, 近一半用于呼吸科患者, 可能与氨曲南对敏感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有关, 并且氨曲南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不良反应小, 无耳、肾毒性, 氨曲南具有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少, 与多种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等特点[3]。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强度0.21个DDD每百人次, 与某院特殊级抗菌药物受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约束有关,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才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2 专家会诊及记录不符合要求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 参照“抗生素分级使用目录”, 从严控制,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 确定是否使用, 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使用过程中, 严密观察, 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 立即停药, 并积极救治。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 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 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1]。

本次点评, 有10例在本科两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查房后决定用药, 可能与该院儿科和呼吸科资历深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较多有关, 未请抗菌药物专家组的成员会诊;1例未请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会诊, 医院给予越权开具处方通报。

有3例越级开具处方超过24 h, 有3例无副主任以上医生签名, 不符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记录分析不完整病例有4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要根据病例特点, 结合相关科室会诊意见, 分析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 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3.3 未送微生物培养和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要求, 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 方可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 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要有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本院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本次点评有4例未送微生物培养, 送检率67%, 未达到国家规定的80%和某院规定100%。未进行病原学检查的, 已要求临床医师对该药使用中要针对药敏实验的结果, 做到使用有理有据。

药敏结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选药依据, 提高治疗效果, 但也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用药效果。本次点评有3例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可能与患者病情和用药效果有关。

3.4 重复和联合用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须符合《指导原则》中的使用指征和患者病情需要,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对于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 若选择抗菌谱近似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可能使患者易产生耐药, 而且联合用药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7例重复用药和有3例无指征联合用药, 医院均给予通报。

3.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对于特殊人群, 除考虑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外, 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如病情、体质、肝肾功能等, 来确定适宜的使用方法, 剂量要适当, 疗程要足够。

本次点评有4例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主要是新生儿需慎用氨曲南和头孢吡肟。氨曲南对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头孢吡肟说明书中提出2月龄以下儿童需慎用。大多数药品对儿童的临床试验较少, 缺乏对抗菌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足够了解, 只能按体重计算使用剂量,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可以说是目前临床应对耐药细菌的最后防线, 合理的保护和正确的应用都非常重要[5,6]。

某院在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 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 采取有效措施, 如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更好地限制医师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权限等[7]。医院还应加强临床病原学送检, 提高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 从而减少经验性的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监管, 保障安全用药;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 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9,10]。争取真正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常态化, 以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时, 某院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安全合理地用药,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纠正不合理用药, 从根本上提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38.

[2]医政司.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 2012:132.

[3]周舍典, 周甘平, 黄云平, 等.笔者所在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临床选用[J].中国药师, 2010, 17 (1) :71-74.

[4]肖萍, 梁陈方.医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9) :2020-2022.

[5]闫美兴, 王少华, 李杨.笔者所在医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 2012, 23 (25) :2394-2395.

[6]吴志明, 葛孟华, 李明祥, 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9, 7 (6) :22.

[7]韩雪玲, 洪贝, 张文香, 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抗菌药物监管成效[J].医学信息, 2009, 23 (9) :38.

[8]王长江, 杜鹏飞, 涂厉标, 等.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887-1889.

[9]史红, 宋剑, 张建明, 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 :150-151.

篇4: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关键词】 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理用药

2012年2月卫生部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旨在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之前我院处方点评工作一直以门诊处方为主,而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的监控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外科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病历,所有患者均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48号)》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结合公开出版的医药业书籍,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讨论分析。

2 结 果

在检查的所有病历中,几乎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选用抗菌药物不适宜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或者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本次调查中发现,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用药级别过高,以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几乎未使用一代头孢预防。《指导原则》中规定对厌氧菌预防应用甲硝唑,几乎都选择奥硝唑。没有选用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2 手術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 《指导原则》规定: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应在麻醉开始前,即切开皮肤前30min开始用药,如果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可术中给予第二剂。本次调查中发现,所有手术只有2例在术中给药,其余病历均在术后给药。贻误了最佳预防给药时间,难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3 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本次调查中只有1例预防用药使用未超过24小时。其他手术预防用药均在3-8天之间。用药疗程过长,不仅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反而有可能引起细菌耐药率和二重感染。

3.4 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在术后切口的感染中,内源性感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加强术中标本的留取送检,对术后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本次调查中无一例进行病原学检查,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5 联合用药 本次调查中,Ⅱ类切口手术联合用药率过高。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无指证的联合使用氨曲南+奥硝唑。

4 讨 论

综上所述,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预防使用选择用药档次太高,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用药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问题。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医院缺乏对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合理性的有效监督,加之部分医生认为某些不合理医嘱在临床使用多年并未出现可见的不良后果而不愿意更改用药习惯。因此,医院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力度,尽快完善制定院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手术科室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知识的学习,严格规范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做到有效、安全、经济、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53号,2007.

[2]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

[3] 张韶辉,杨爱霞,何伟,刘亭,谭伟,黄铁花.我院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事,2011,25(7):737-739.

[4] 魏梁,刘莹,任淑萍.我院门急诊处方点评及不合理处方分析[J].处方点评,2012,9(5):44-46.

[5] 赵春萍.处方点评实践工作中典型案例分析[J].处方点评,2012,12(5):455-456.

篇5: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按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要求,自本月起对我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专项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宜性的评价主要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要求,点评项目包括是否具有抗感染治疗指征、药物品种选择是否适宜、药物用法用量是否适宜、用药途径及溶媒配伍是否适宜等。现将2012年第三季度点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

2012年第三季度,我院门诊含抗菌药物处方共1654张,占处方总量的5.02%,与上已季度相比稍升高。1654份抗菌药物处方中:临床诊断与使用抗菌药物不符的28例;药物用法用量存在不适宜的17例。未见药物品种选择存在明显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溶媒配伍存在不适宜及用药存在禁忌症的处方。

2.存在用药不适宜处方情况:

(1).存在用药不适宜处方主要为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中,最常见仍为用药间隔不适宜处方。应每6~8 小时用药一次的注射用青霉素钠、甲硝唑片等药物一日仅1次用药、而可一日1次用药的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替硝唑片一日多次给药的情况仍然存在。用法用量存在不适宜最多的药物为头孢呋辛酯片。

(2).单次抗菌药物剂量偏高、偏低处方也是比较常见的用药不适宜情况

(3)用药疗程不足或过长处方等

(4)临床诊断与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不符等

小结:本院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总数同比稍有降低。临床需重视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药剂科

篇6: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方案及工作细则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与要求,规范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与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建立我院基本药物处方点评方案及工作细则。

一、点评目的

通过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和监督制度,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推动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和提高处方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完善基本药物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药品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基本药物使用,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二、点评范围

医院基本药物的门、急诊、住院处方。

三、评价内容:

1、点评内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不规范处方: ⑴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⑵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⑶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⑷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⑸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⑹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⑺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⑻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⑼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⑽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⑾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⑿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⒀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⒁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⒂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用法用量未按照“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的”。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⑴适应证不适宜的; ⑵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⑶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⑷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⑸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⑹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⑺重复给药的;

⑻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⑼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⑴无适应证用药;

⑵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⑶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⑷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四、评价方法:

(一)处方的抽样率为总处方量的1‰,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记入《处方点评工作表》

(二)每月抽查处方,抽查数不低于总出院病例数的1%,绝对数不应少于30份

(三)随机抽样,兼顾各科。

五、处方评价结果

(一)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

(二)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六、处方点评结果处理与持续改进:

对于处方点评工作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记录,定期分析结果,反馈临床,监督改进。并把处方点评的情况纳入科室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促进处方点评管理工作的提高,持续改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具体做法有:

(一)药房即时处理、登记(配伍禁忌等);

(二)每月向临床科室通报该科不合理处方情况;

(三)每季度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处方质量分析、总结,典型不合理处方点评;

(四)每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处方合格率情况纳入科室和个人年终绩效考核;

篇7: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医办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特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 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 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 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第五条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第六条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决定给药次数。

第七条 疗程:一般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第八条 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九条 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条 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第二章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第十一条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第十二条 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第十三条 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

(一)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三)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四)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 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五)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六)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第三章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第十四条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二)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三)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四)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1、疗效肯定、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抗菌药物剂量要足够。

3、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4、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5、清洁手术(分I、II两类):

1类: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II类: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异物植入手术,如头颅、心脏、眼内、胸部、骨、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大型清洁手术,以非限制性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6、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原则上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7、污染的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道、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第十五条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一)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二)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

(三)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第四章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第十六条 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姓名。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姓名。针对急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 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一般选择两种非限制抗菌药物。一般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第十八条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5天(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第十九条 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 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第五章 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情况下抗菌药物

第二十条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的抗菌药物,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二)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第二十一条 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第二十二条 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第二十三条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第二十四条 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 哺乳期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第二十六条 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 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第六章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第二十七条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使用。

第二十八条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一)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使用或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二)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需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无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格的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根据《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加强对不合理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依据: 1.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2.卫生部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药品说明书; 4.《中国国家处方集》

5.《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6.各临床诊疗指南或原则; 7.临床路径

二、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医药学专家定期对医院处方进行点评,并填写每月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标统计表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见附表1、2)。

三、抗菌药物处方评价内容: 1.书写是否规范;

2.处方药品用量。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3.抗菌药物使用是否符合分线制度;

4.抗菌素的使用是否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9【38】号文件等有关管理规范的规定等;

5.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6.抗菌药物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7.抗菌药物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8.抗菌药物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9.抗菌药物是否有下大包围用药;

10.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11.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三、我院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医师的定期通报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每年的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要涵盖机构内所有医师。通报内容应在医院醒目位置张贴,接受群众监督。并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和科室目标考核,严格奖罚,提高处方质量。

抗菌药品购进管理制度

一.为了保证购进药品的合法、合格,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制定本制度。

二.严格执行《抗菌药品购进管理制度》,未经审核批准不得购进。

三.购进药品前,采购员必须向供货企业索取加盖该企业原印章的《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并与供货单位签订药品质量保证协议书,协议书须标明有效期。购进药品前,采购员必须对供货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企业法人签署的业务员委托书原件、业务员身份证复印件,证件加盖供货企业原印章。

四.购进抗菌药物的品种严格执行我院《抗菌药品目录》,采购人员不得自行增减。

五.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2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4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4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2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3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3个品规。

六.凡临床需要使用我院抗菌药物目录外的药品或新药时,必须由临床科室提出书面申请,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经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后方可采购,采购员不得自行决定。

七.临时采购程序: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 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务处审批、分管领导签字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调整后的采购目录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八.购进药品应有合法票据,并按规定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记录著明药品的品种、剂型、规格、有效期、生产企业、供货单位、购进数量、购进日期等内容。购进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二年。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剂科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20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4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2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3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3个;品规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四、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 数量和种类。

六、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剂科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院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细菌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管理制度

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及时向临床科室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该工作由药剂科、院感科和医学检验科共同参与完成。院感科和医学检验科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剂科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

2.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 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及临床药师共同会诊同意,并由具有临床科主任或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6.医院合理用药评价专家组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列入考核目标。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的合理比例,并实行奖惩制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冒尖医生”将成重点监控对象。

7.每个月对抗菌药物的用量按单品种汇总排序,对零售金额排于前10位的药品跟踪其生产厂家、供货商并进行公示;连续3个月零售金额位居前3位的药品警示,并停药2个月处理;若短期内某品种用药量异常,且是非医保类品种,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调查该品种若存在不合理用药趋势,则进行限量使用处理。

8.临床药学室调查排前3位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集中的的临床科室,调查的不合理用药事件,均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根据上述抗菌药物分析报告,定期讨论决定,对明显不合理的品种应给予暂时停止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予以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部门负责人、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三 医院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四 我院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五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我院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六 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七 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 业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子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篇8:抗菌药物医嘱点评细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3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全部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 其中甲状腺手术21例, 乳腺手术24例, 腹股沟疝手术72例;选取2012年10月至12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全部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 其中甲状腺手术12例, 乳腺手术39例, 腹股沟疝手术77例。腹股沟疝手术又分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囊高位结扎术, 后者是儿童腹股沟疝采取的手术, 无高危因素。干预前后2组年龄、性别、高危因素基本相似, 具有可比性 (表1) 。

1.2 标准化医嘱单的制订

1.2.1 制订初稿

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医发[2004]285号)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规、规章以及《河南省新农合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河南省按病种付费病种诊疗常规 (试行) 》、《河南省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指南 (试行) 》[1]要求, 普外科主任负责制订标准化医嘱单初稿, 并细化为A、B两套路径方案, 供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情况作个性化选择。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医嘱单由于最后定稿不能改动, 设定为有高危因素下的医嘱单, 品种定为一代头孢拉定,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 单次剂量2.0 g, 稀释用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预防用药时机为术前30 min, 术后按q12h再使用一次, 总预防用药时间为24 h, 无指征时该医嘱不得执行。

1.2.2 定稿

首先经高级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对医嘱单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和给药方案进行审核;其次医政科联合医院信息科把纸质医嘱单制成电子版医嘱单;最后由相关专家参与, 对电子版医嘱单进行再次审核、定稿。

1.3 实施

首先由信息科把不能任意改动的电子版医嘱单, 通过医院局域网发至使用科室;其次科主任负责培训医嘱单使用方法, 做到每一位临床医师理解为什么要实施按病种付费医嘱单, 制订依据, 掌握抗菌药物医嘱执行条件;同时院相关职能部门对培训与考核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同时实施过程中, 医院出台了配套的奖惩措施, 始终坚持严格奖惩, 持续整改的原则。

1.4 监督检查

相关职能科室和临床药师负责监督医嘱单的执行, 查房发现用药问题及其他问题以发放持续改进单的形式反馈到每一位责任医师, 及时纠正;对比较突出的问题, 及时对医嘱单进行修订和补充, 重复上述过程, 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5 统计学处理

注:与干预前比较, bP<0.05, cP<0.01

实施干预前后临床资料的采集, 采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规定的《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2], 临床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干预, 至2012年底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幅下降: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3.50%降至3.12%;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腹股沟疝手术有2例因年龄>70岁、1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10例虽有高危因素但未使用;1例未纳入的乳腺手术病例,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采用χ2检验,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干预前 (P<0.01) 。

2.2 药物选择不合理现象得到纠正:

干预前,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5种, 不合理率为53.50%。干预后, 凡纳入的3种Ⅰ类切口手术, 只有2例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除1例未纳入的腹股沟疝手术和1例乳腺手术病例选用二代头孢菌素外, 不合理率为0,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预防用药时机的把握:

干预前, 合理率54.65%。干预后, 合理率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总预防用药时间显著缩短:

Ⅰ类切口手术应短程预防用药, 一般不超过24 h。干预前,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0~24 h的只占45.35%, 干预后, 24 h内停用的占75%, 1例未纳入的乳腺手术因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延长使用时间, 干预后用药时间的合理率达100%,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医嘱单是我院开展按病种付费工作创新管理的产物。实施过程中, 对医嘱单进行了两次修订, 医师亲历了该干预措施的成效, 转变了单靠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观念, 对自身手术水平树立了相当的信心, 能够自觉按照标准, 基本能将3种Ⅰ类切口手术全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 其中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纳入率分别为:100% (12∶12) 、97.44% (38∶39) 、97.40% (75∶77) ;护士严格执行医嘱, 保证术前0.5~2 h内给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显著提升。但也存在缺点, 治疗方案相对固定, 医师不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变动, 医嘱单不符合卫生部对长期医嘱的要求。

干预前, 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严重。原因在于医师担心手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感染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大部分手术患者无指征预防用药;药物选择随意性比较大, 特别是疝囊高位结扎术全部选用头孢美唑, 其价格非常贵;预防用药时机由于手术室护士对为什么要术前0.5~2 h预防使用不理解, 对正确执行医嘱不重视, 导致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时间上不能控制24 h内[3], 一部分手术用至患者出院为止。

干预后,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3.12%, 符合≤5%的标准规定;选用品种合理率、用药时间合理率均达100%;用药时机合理率75%已接近标准要求[4];甲级愈合率达99%以上, 与我院以往统计数据相比无差异。

总之, 采用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在医院合理用药管理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规范我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别抽取实施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前2011年1月至3月及实施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后2012年10月至12月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运用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后, 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幅度下降, 由实施前的73.50%下降到实施后的3.12% (P<0.01)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应用按病种付费标准化医嘱单能有效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新农合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资料汇编 (第一辑、第二辑) [M].郑州:河南省卫生厅, 2011.

[2]河南省卫生厅.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技术方案[C].河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启动暨监测工作培训会议资料, 2012:22-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009.

上一篇:小班美术教案:《包糖果》教学设计下一篇:春风的思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