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哲答题精髓

2024-06-20

考研政治马哲答题精髓(共8篇)

篇1:考研政治马哲答题精髓

201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4、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亦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人的认识根本上是由客体决定的。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也离不开主体,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

7、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答: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8、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第四、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9、社会进步的科学内涵。

答:社会进步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进步是指: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1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 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1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2、为什么说农业是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答:邓小平认为,农业是根本。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等。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农产品又是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又直接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

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1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14、简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答: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因为这一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表现在它坚持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

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论述。答:第一、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而没有也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第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二者成为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第四、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第五、把发展过程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16、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反复地强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提出了下列一些重要思想。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共产主义。(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围绕这个中心。

17、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形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形,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20、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知道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一句,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篇2:考研政治马哲答题精髓

1.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方法。

该材料练习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原理要求我们„„

2.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若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3.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

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

马原(哲学)

1.2.3.4.5.6.实践(人与自然)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原理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实践(人与自然)

一、是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二、怎么讲

3.(正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三生)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错误)

1.“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

2.上述观点是毫无根据,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且别有用心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3.其意在维护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三、怎么干:4点行动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

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

③“少生孩子多种树”:

ⅰ.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ⅱ.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一、是什么?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永远之第二步:

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B;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也要注意做A。

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另一个严重后果

三、怎么干:矛盾分析法

⑴“两点论”:16个字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胡锦涛)

⑵“重点论”:

①干事情,多选一:

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②对一个人或事情做判断、评价:

看主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3.质量互变原理

一、是什么?

1)质变:事物根本性的改变;

2)量变:事物数量和次序的变化;

3)质变和量变之间的根本区别: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

4)质变河量变的相互关系:

①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

二、怎么讲?代入相互关系重新说一遍

三、怎么干?

注意把握事物的度,要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4.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是什么?

①区别:

内外根源、稳定性表现、地位

必然性:内因,稳定,第一位

偶然性:外因,不稳定,第二位

②联系:

ⅰ.(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ⅱ.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ⅲ.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

代入:主要是两者的联系

三、怎么干?

方法论意义:积极发现并总结规律,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材料的特点:偶然向必然转变,化腐朽为神奇,化败笔为神笔。

现象和本质

一、是什么?

①区别:

具体、生动、多样 VS 抽象、概括、稳定

②联系:

现象反映本质,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二、怎么讲?代入:

三、怎么干?

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过程)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材料特点:一个浅表,一个深入。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1.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分先后

①区别:

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具体vs概括)

②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没有理性,只有感性,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

没有感性,只有理性,犯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转化:(实践-认识-实践,决定,指导)

③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

ⅰ.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

ⅱ.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16字箴言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④实现从理~到感~的飞跃:检验认识

二、怎么讲?

代入:“是什么”中的③④.③是重点

三、怎么干?

①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普遍性vs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材料特点:两种认识,第一种认识捕风捉影,严重偏离实际;第二种认识信息充分,实事求是,高度逼真的反映了实际情况。

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2.理性因素vs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④怎么干:

科技创新!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材料特点:两种学科对比,两种人对比,文科理科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真理的特征:

⑴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标准)

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客观性

相对性:有待深化

⑶二者联系:

①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怀疑科学、诡辩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篇3:掌握答题方法 赢得政治高分

一、选择题解答有妙招

选择题为客观性题型,采取标准化阅卷。有些同学之所以选择题拿不到高分,主要是因为平时基础不扎实或掌握得不够熟练,出题者主要是通过选择题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精度”。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试题中比较稳定的一种重要题型,因其具有考察角度灵活,综合性、迷惑性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理解、鉴别、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一贯都很大。目前文综试卷中政治选择题都设有十二个题,四十八分,几乎占到政治卷面的一半。

1. 做选择题的基本要求。

(1) 准确记忆,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 (2) 认真阅读材料,仔细分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和规定是进行正确选择的出发点。看到题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阅读题干,分析背景材料,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分析中心意思,然后再做题。 (3) 在明确题干要求和规定后,再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排除错误题肢、与题干相悖无关的题肢、同义反复的题肢,再确定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

2. 做选择题的步骤与方法。

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审题包括审清题干和审清设问两个方面,明确选择的范围和对象。审题干要注意分析题干的内涵和外延;审设问,要看清设问的具体要求。第二步,仔细筛选。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逐一分析题肢,运用科学方法,选出最佳答案。第三步,规范涂卡,仔细检查。目前第一卷都必须涂答题卡,要按要求及时、正确、规范涂卡,并仔细检查。方法: (1) 直截了当法。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能直截了当地从备选题肢中选出答案。 (2) 淘汰错误法。先排除与题干无关的、说法错误的、与题干意思重复的题肢,再排除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题肢。 (3) 代入验证法。把题肢代入题干相应的地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佳答案。

3. 造成选择题丢分的主要原因。

(1) 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本内容有漏洞,主干知识有盲点;或者对基本知识点、理论理解不准确,记忆不精准,都会导致选错答案。 (2) 很多同学平时不注重语文学习,又不关心重大新闻,缺乏社会知识,知识面狭窄,而一些选择题常用名言警句、古诗词、寓言、漫画、图表等作题干或题干背景,遇到这些选择题很多同学就读不懂,不理解,当然就无法正确选择了。 (3) 很多同学不重视选择题,不善于动脑筋,简单思维,不会分析、鉴别,这样凡带有陷阱的选择题,很可能就被绕进去了。例如:几乎每套政治试题中的选择题都会设有逆向的设问题,最容易使人上当,学生如果惯性思维,稍不注意就会选错答案,要特别警惕这种题型。

4. 做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仔细,反复阅读,不要匆匆浏览; (2) 要认真推敲,不要随便选择; (3) 要当机立断、果断选择,不要拖泥带水、纠缠不休; (4) 要准确规范涂卡,不要乱涂乱画。

二、非选择题解答有技巧

非选择题属于主观性试题,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是分析材料隐含的信息和书本结合的地方,或是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高考考场上,可以说是出题者和同学们进行的一场智慧的较量,出题者出题的水平就体现在巧妙上,有陷阱必有出路。做非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的中心思想,再审设问,然后才能有的放矢,正确组织答案。

1. 做非选择题的基本要求。

其实一道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就像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章,它要做到有理有据、有起有落、分层分段、逻辑性要强,要用规范的政治理论术语组织答案,而且字迹要工整。

2. 做非选择题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 (1) 审清设问。先找准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再审行为主体,如:政府、人大、政党、政协、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不同行为主体做的事就不同,回答问题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还要审设问层次,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设问层次不同,答案的组织就不同;最后还要审分值,主观试题的阅卷都是踩点给分,所以审题时要看清相应的分值,一般分值小,它要求的答案就简洁些,要点就少一些,分值大它要求的答案就更加全面,知识理论就多,要根据情况合理组织答案,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得分率和效率。 (2) 审材料。材料的方式主要有文字、图表、图像等,尤其是图标类的信息要全面看清材料,包括表头、中间内容及表注,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提取有效信息,看清主体,弄清题目要求的切入点,以免造成答非所问。第二步:理清思路。可以采取打腹稿的形式,先搞清用什么原理或知识点来进行分析、表述,然后再组织答案。第三步:规范答题。问答题的答案要分段分层,语言规范,准确完整,要有针对性(针对性题目设问作答,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逻辑性(语言组合要合理,先后顺序要协调)、层次性(分层、分段、分点分析问题)、要点化(可采用数字标出序号)、全面化(回答问题要全面、透彻)、规范化(语言规范,书写整体规范)。

3. 做非选择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急于求成。有些同学拿到题, 连材料和设问都没认真分析, 就急于作答, 结果往往不是答案没有逻辑性、凌乱不堪, 就是答非所问, 当然得分率就不高了。 (2) 不能生搬硬套。有些同学由于没有认真审题, 答题就没有针对性, 只是生硬地把课本理论、复习资料上的相似答案照搬过来, 看似答得满满当当, 但没有答到点子上, 结果分数也不高。 (3) 答题语言要规范。原理表述要准确, 分析用词要恰当, 若能联系实际恰当用一些新理论、新名词更能为答案添彩。 (4) 书写要整齐, 字迹要清晰, 要在规定区域答题。让阅卷老师有一个好心情, 有利于提高给分率。

篇4:2015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1.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顼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又叫最佳选择题,解题有己选和排选两种方法。

如用排选法,注意可能有两个以上已确题肢的,一定要留意选择最直接体现题干的那个肢。不定项选择题,失分率比较高,要认真读懂题目,抓住设问中的“中心词”和“关联词”;阅读题肢,明确题肢的“迷惑性”;还要注意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挂钩,仔细判断这个题肢该选还是不选。

选择题应该在考试时头脑最冷静、最清晰时仔细完成,切忌在答题过程中随意改动选择题答案,不少同学都曾吃过亏,改动答案几乎全改错的,所以改动要慎重。

2.非选择题即文字题,包括填空、简答、分析说明和论述题。

(1)简答题包括时政简答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简答题,联系实际简答题的要求是: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弄清设问的方向和答题要求;

②理出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安排好答题顺序;

③遇到题目中有开放性小题,答题既要有基础理论的依据又要有创意,切忌随意答题。

(2)分析说明题又分材料分析题和图表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中几则文字材料,有时是同一主题,有时几个主题并列,答题时注意:

①要仔细审读材料,理出层次;

②找准相应基础知识;

③相关原理的阐述要准确全面。

图表材料题由凡幅图表或一幅图表和若干文字所组成,图表或文字间可以存在内在联系。答题时要注意:

①详细阅读图表,做到标题、时间、栏目、内容、注解“五读俱全”;

②运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对图表中的问题作理论分析;

③根据题目的指令,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言之有理且可以具体操作。

(3)论述题其实就是一篇议论文,一份艺术作品。

答题要坚持规范化答题要求:

①确定总论点(根据)和分论点(政治或经济具体知识),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②运用课本知识、原理、观点分析问题,理解背景知识的时代性、必要性或现实意义,答题的起点要高,不能就事论事;

③用事实分析说明(包括史实、事实或数据等),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

④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紧扣题意,不要空喊口号。

篇5:马哲简答题

简答题: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分。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3分。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分。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分

辨析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一切创造价值的劳动都应鼓励和提倡,例如黄赌毒 错,并不是所有创造价值的劳动都应鼓励和提倡,2分。创造价值的劳动分两种:有益的价值创造和有害的价值创造,2分。有益的价值创造是文明社会鼓励和提倡的,3分。而有害的价值创造是文明社会坚决制止的,3分。论述题: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即既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其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中包含共性,是共性的具体体现;个性和共性可以相互转化。(7分)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但同时,中国也有自身的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在建设国家的过程,又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30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能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卷: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3分。社会意识自身具有历史继承性;3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分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辨析题:不变资本是价值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不具有剥削性

错,1分。不变资本只起转移价值的作用,不能增值。3分。可变资本起创造价值的作用,起增值作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3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

论述题: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5分。(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夸大感性认识的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5分。②夸大理性认识的唯理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教条主义都是主观主义的错误,在实践中将导致严重的挫折和失败.第三卷

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要分配;2分。社会关系高度和谐,2分。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2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辨析题:知识价值论揭示了人类劳动发生的新变化,因而推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错。1分。知识价值论虽然揭示了人类劳动发生的新变化和具有得新特点,即脑力劳动已成了价值创造的主力军,体力劳动越来越受排挤, 3分.但仍没有超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范畴,知识不过是脑力劳动者的产物,3分.因此知识价值论并没有推翻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二者并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3分.论述题:试述马恩、列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1、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基础上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上的。以上各3分。三者是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关系6分。若从其他角度进行合理分析可酌情给分。

第四卷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5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5分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辨析题:在当前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中,腐败已占据了主要方面,难以挽回

1.错。1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告诉我们,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也影响着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分.腐败与反腐败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即使腐败暂时占据为主要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强反腐力度使廉洁转化为主要方面.4分.只要真正采取措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力度,就可以扭转局面,1分.若从其他角度进行合理分析可酌情给分。

论述题:结合事物的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同意原理谈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低潮现象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告诉我们,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包括低潮和平衡以及前进中的倒退和逆转。6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的,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有走曲折道路的心理准备。6分。低潮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而是为下一次的高潮积累力量。第五卷

简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分。唯物主义物质观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到现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简述实践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定义: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特点: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辨析题:剩余价值是企业家管理才能的回报,不具有剥削性质 不是,2分。对于兼管理的资本家而言,他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其管理才能的回报,不具有剥削性质,3分。另一部分是资本的回报3分,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归资本家所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2分。若从其他角度进行合理分析可酌情给分。

论述题:试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谈谈自己应当怎样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做好生涯规划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其他矛盾,直接影响其他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分。(2)大学期间,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交友等其他活动是次要矛盾。这是由生理规律和学历与择偶、收入的关系决定的。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和智力发育最好,时间最充裕,自我纠正能力最强的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有所成不愁就业、恋爱与挣钱,因此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同时也应妥善处理好恋爱、交友等问题,避免对学习造成干扰,争取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第六卷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略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这一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辨析题:和谐就是没有矛盾

错,1分。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以承认矛盾的斗争性为前提。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没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5分。因此我们应勇于面对矛盾,正视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无视矛盾的存在,而且要善于同妥善的办法化解矛盾。

论述题: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追求发展不能违背普遍联系的观点。孤立、片面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运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5分。科学发展观彻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两大基本观点,是彻底的辩证法。5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篇6:考研政治真题马哲

20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昨天已落下帷幕。面对今年的考研真题,与去年相比,仍然是重点突出,热点必考,符合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值大概占试卷的.23分,单选5道,多选4道,分析题1道。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人的思维意识、量变质变规律、认识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难点,每年的真题都会命制考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共6分,但难度不大。只要考试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能拿到4―6分。

像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商品价值的内涵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都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就对的考生做了个提醒,面对考研政治的第一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定要把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灵活运用,特别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今年命制分析题,来年也可以继续命制分析题。对于重点考点,理论热点,都是考题命制的核心。

下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简单记忆要诀:二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四对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

篇7:考研政治马哲答题精髓

(二)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 E、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

2、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E、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阶级产生于()A、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B、暴力 C、社会分工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4、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A、社会生产力结构 B、社会经济形态 C、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 E、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5、推翻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的科学理论有()A、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B、欧几里德几何学 C、黎曼几何学 D、牛顿力学 E、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康德的先验论

7、从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来看意识可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潜意识和显意识

C、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成 E、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8、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A、生产实践 B、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E、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9、正确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在于()A、是划清事物之间界线的前提和基础 B、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C、是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D、是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E、是认识事物深化和精确化的标志

1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C、质决定着属性,属性表现着质 D、质是全体,属性是部分 E、质和属性同事物紧密相连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

2、“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3、“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瓦解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2、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3、人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但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联系的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篇8:搞定考研政治 从马哲入手

考研政治试卷中有85分的试题和考研学员平时训练的习题的考点内容及形式完全相同(其中有八道选择题为原题,4道分析题几乎完全相同),考研学员也反映,看到试题就想起老师常讲的那些考点,上了考场才切实感受到考研辅导对考研所起到的巨大帮助。在此提醒2013届学员一定要在学习上与老师配合好,严格执行教研室学习规划。下面,考研教育网教大家如何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考研教育网)

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建议广大的20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破解核心难点

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就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这说来话长。如果这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比如“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像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实践反思和理论升华的成果,如“和谐”,“以人为本”等。

综合理解考点关系

从命题特点可以看出,考研政治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第一,概念与观点之间;第二,概念与概念之间;第三,观点与依据之间;第四,观点与意义之间;第五,观点与观点之间。建议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打破章节甚至学科的限制,深入理解和体会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以上五个层次的相互关系。既然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吸收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要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

总之,对于考生而言,政治学科对于考研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考生一方面要从战略上抓住政治这一突破口,使政治学科成为提升总分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要从策略上选择正确的复习道路,正确认识政治特点,消除误区,端正态度,强化复习。 (来源:考研教育网)

上一篇:工业化学论文下一篇:等待春天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