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答题方法

2024-07-03

2015考研政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答题方法(通用8篇)

篇1:2015考研政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答题方法

【解题思路】

1.收入分配改革,重点是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让低收入群体受益,甚至更多地受益;

2.房地产政策调整;

3.物价调控。

【答案要点】

1.(1)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第一,按劳分配本身就产生收入差距。第二,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第三,改革不彻底、政策不完善、税收调节不到位,是产生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第四,权钱交易、贪污****、非法收入,是贫富差距中的焦点问题。

(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措施: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一方面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挺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成果,3.促进共同富裕;还要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让低收人群体受益,甚至可以多受益。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一,改革开放以后,首先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了效率,但是也拉大了贫宫差距。第二(2分),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重心开始向公平转移。第三,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4)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扩大应该正确处理的关系:第一,“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第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第三,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也要反对平均主义。主要是通过科学发展、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2.(1)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调整房地产政策的`原因:第一,房地产过热,隐藏着严重的泡沫和危机,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第二,(1)房地产科技含量不高,是资源消耗型产业,而且打击其他行业的投资积极性,严重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发展转变。第三,(2)使广大群众甚至使一些中等收入者都买不起住房,无法实现“住有所居”和安居乐业,严重背离以人为本。第四,(3)广大群众成为“房奴”,根本无力扩大消费、改善生活,背离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第五,房地产过热使整个社会财富不合理地高度集中,必将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调整房地产的政策措施:第一,严格要求政府履行房地产调控职能,把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摆在第一位。第二,增加供给,不但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而且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非盈利性或微利性住房,发展青年公寓和租赁房市场。第三,抑制住房投资需求,打压投机炒作和高房价,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首付标准,减弱和遏制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强化住房的消费属性。第四,继续从多方面支持居民自住、自租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并且引导群众树立合理、节约的住房消费观念。第五,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秩序,确保调控政策调整到位。

3.物价调整。(1)物价调控的重要性:第一,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保障人们生活。特别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稳定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第三,稳定价格和保障人民生活,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四,保持国内稳定,增强中国面对国际风险的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物价调控的主要措施:第一,积极发展生产,增加供给,尤其强调市长对“菜篮子工程”负责。第二,加大市场调节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第三,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第四,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和恶意炒作。第五,实行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缩紧银根,减少流动性,防范由美国滥发美元引起的输入性通胀。

 

篇2:2015考研政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答题方法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最新时事: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O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O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O万套,让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

天津中公教育

篇3:2015考研政治 保障和改善民生答题方法

一、渭南市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 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实施一系列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的民生工程,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各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民生政策执行到位,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 系列化民生工程框架基本形成

渭南市民生工程内容包括工程建设和政策补助两大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民生工程从无到有, 由点到面, 由最初的八大工程60个项目, 扩展到2011年的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生产服务工程十大领域146个项目, 基本形成了涵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了六大体系:以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安居工程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以渭河综合整治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以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和政策补助为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为主的就业再就业援助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以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助为主的强农惠农富农补贴体系。

(二) 民生工程推进机制逐步建立

实施民生工程以来, 各县 (市、区) 分别成立了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公室, 将民生工程推进工作纳入干部政绩和机关效能考核体系之中, 层层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夯实责任, 助推落实。实施过程中, 坚持做到资金与项目、财政与部门、市级与省县“三对接”, 做到争取中省资金、落实市级配套资金, 落实县级投入资金“三落实”, 实行项目实施、资金拨付、配套到位情况“三考核”。持续开展了以“公共财政惠民生”为主题的系列民生政策宣传活动, 让民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大部分县 (市、区) 还开展了为民办实事活动, 实行了报告承诺制度, 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 向人民报告, 对群众做出承诺, 接受群众监督, 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三) 民生工程投入快速增长

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加大投入作为实施系列化民生工程的关键环节来抓,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优化支出结构, 确保民生支出;积极汇报沟通, 争取上级支持;加强项目管理, 节约建设资金, 有力保障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据统计, 2009年至2011年, 渭南市累计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408.6亿元, 其中, 信贷投入、单位筹资和个人出资42.2亿元, 占民生投入的10.3%;财政投入366.4亿元, 占89.7%, 年均增幅近40%, 财政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74%提高到2011年的80.11%。市县财政累计投入民生配套资金142.8亿元, 并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民生财政格局初步形成。

(四) 民生工程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中省民生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 坚持用制度管项目、管资金、促进度。建立完善了“三农”、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基本做到了有项目计划, 有管理办法, 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定出台了《渭南市民生工程资金财政考核办法》, 切实加强民生资金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初步建立了民生工程资金动态监控系统, 通过实时监控和开展项目观摩, 掌握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落实情况;不断深化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包括粮食直补等在内的24项惠农补贴逐步纳入“一折通”发放, 实现“一体化管理、一折通发放、一站式服务”;通过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等多种检查方式, 对资金分配和拨付、项目实施运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有些县 (市、区) 还聘请有关方面代表为工程监督员, 设立民生工程监督举报电话,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渭南市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得到省纪委充分肯定, 民生资金监管工作连续三年被省财政厅评为一等奖, 保障性住房建设被评为全省二等奖。近年来, 渭南市先后被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全省就业先进市”荣誉称号。

(五) 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

三年来, 渭南市实施的一系列标志性的示范工程和民心工程, 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主要有:促进就业工作成绩显著,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万人以上, 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跨入全国创业型城市之列。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政策惠及37万困难群众, 建立了困难家庭生活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教育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惠及近60万人, 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102所, 中心城区就学环境显著改善。住房保障工程稳步推进, 三年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万余套, 有效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及5座县级医院住院楼相继建成, 新增床位2 779张, 三年为1 194.7万人次的城乡居民报销医药费19.29亿元,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秦岭北麓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有5 600户22 000名群众受益, 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粮食直补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惠及440万群众,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 584元增加到2011年的5 571元, 增长5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 652元提高到18 768元, 增长37.5%。

二、存在问题

(一) 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县 (市、区) 均未成立牵头负责民生工程的职能机构, 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考核没有牵头机构, 资金难以有效整合, 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影响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调查发现, 一些来自不同渠道, 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项目, 在实施中缺乏有效协调、衔接和整合,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现象在“三农”、教育、农民安居工程、社区建设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保经办机构和工商、民政、公安、卫生等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参保、多头救助和缺失救助等现象。

(二) 资金配套压力巨大

渭南市人口位居全省第二, 而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位居全省第六, 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民生工程资金配套压力大。2012年, 全市可用财力115亿元, 用于保工资、保运转等基础性支出105亿元, 民生工程市县配套30亿元, 财力缺口达20亿元以上, 其中市本级缺口达6亿元以上。以高龄老人补助政策为例, 从今年5月1日起, 补助对象由80周岁扩大到70周岁以上, 补助人数由8.2万人增加到35.2万人, 新增27万人, 共需补助资金3.12亿元, 其中省级负担9 742万元, 市县负担2.15亿元, 平均每个县市区2 000万元左右, 绝大多数县 (市、区) 反映配套压力太大。

(三) 实施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从调研情况看, 民生工程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效率不高、措施不力, 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群众反映, 一些政策补助类项目缺乏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 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如个别县市尚未出台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资金补偿办法, 村医无论看病多少、服务优劣, 都是一万元的补助, 有失公平。部分县市反映, 一些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受立项、规划、土地等因素制约, 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群众还反映, 已纳入“一折通”发放的生产类惠民补贴领取确实方便, 希望能将低保、高龄老人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养老金等生活类补贴也采取“一折通”形式发放。

三、对策建议

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是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要目标。各级各部门要通盘考虑, 整体推进, 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实施落实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推动民生工程规范化运作、高标准建设, 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一) 建立健全完备的组织领导机制

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民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 统筹协调民生工程建设。继续推行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 将民生工程建设纳入市级领导包联范围, 完善领导联系基层、部门联席会议、重点督查督办、工作统计台账等制度,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将系列化民生工程作为对市直各部门和各县 (市、区) 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 完善考核内容, 细化考核办法, 强化责任落实, 定期召开民生工程现场会、推进会和总结表彰会,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

(二)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壮大财政实力。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园区、城区、景区建设步伐, 着力引进大项目, 催生大企业, 培育新财源, 不断壮大财源基础, 增强财政实力, 为实施民生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争取上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措施, 调动各级各部门争资金积极性, 争取最大限度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三是落实配套投入。及时调整财政预算, 优化支出结构, 建立市县财政对民生工程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强化引导投入。有预期收入的公共产品或公共设施, 如市政、医疗文教设施等, 政府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等形式, 鼓励和吸引金融、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本投入。五是加强整合投入。坚持以整合提效益, 针对民生工程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多头管理、分散使用、影响资金效益发挥的实际, 本着“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 通过项目捆绑、计划衔接、资金引导、社会融资等模式,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建立项目资金分类整合长效机制, 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题、惠民生、促发展。六是确保重点投入。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 制定全市民生工程规划, 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 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社保作为民生之依, 住房作为民生之需, 医保作为民生之要, 稳定作为民生之盾, 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对涉及城乡居民个人的补助政策要全额保障不留缺口。

(三) 健全科学有效的实施落实机制

进一步夯实民生工程建设责任, 完善制度体系, 着眼长远发展, 严格规范管理, 统筹推进实施, 全力促进系列化民生工程的落实。一是注重调研, 有效实施。对各项民生工程进行深入调研, 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市情县情的实施办法, 提高民生工程落实环节的可操作性, 确保民生工程实施效果。二是提高效率, 加快实施。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做到文到即转, 款到即拨, 提高资金划拨效率;对基本建设类项目, 县 (市、区) 和市级部门要不断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规划、土地、环评、安评等四项审批制度实行限时办结, 集中力量抓开工、抓进度。三是严格制度, 规范实施。严格执行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和工程预决算审计制度, 不断深化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 进一步健全民生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和“三对接、三落实、三考核”机制。建立部门联动、上下互通的民生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步伐。四是深化改革, 统筹实施。坚持以改革强管理, 继续深化惠农资金“一折通”发放方式改革, 将所有能够纳入的生产性和生活性资金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 简化操作程序, 整合发放渠道,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资金运行过程, 不折不扣落实惠民政策。五是着眼长远, 长效实施。建立健全民生工程的后续管理机制, 合理配置资源, 避免短期行为与重复建设, 将后续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对已经建成的乡镇文化站、安全饮水设施、公租房、乡镇卫生院等项目, 不断健全完善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确保民生工程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四) 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检查机制

篇4: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西部新发展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榆林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汲取区域发展失衡的历史教训,真正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东西部平衡和协调发展。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变成恶性的区域冲突。正如北大的一位历史学者所说的那样,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资本、劳动力和服务都涌向了沿海地区,长久下去,中西部的腹地就会成为不稳定的滋生地或动乱的摇篮。

就榆林市来说,矿产资源富集区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地质塌陷问题。神木县2010年12月28日晚发生的地震使我们对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关注。这就再一次引出了一个资源型地区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空区和塌陷区如何治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良好型社会。

据研究人员测算,我国煤炭采空区平均塌陷系数达0.24公顷/万吨。2008年,神木全县因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达56.16平方公里,6700多农村人口成为“生态灾民”。根据2010年12月地震后的报道,全县目前塌陷面積72.67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8213人。也就是说,在两年期间,塌陷面积扩大了16平方公里,受灾人口增加了1400多人。这种由于矿产开发的采空塌陷目前遍布我国,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极其严重。

总之,地质塌陷不仅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进而导致地表生态环境恶化,甚至会出现土地沙化加剧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制约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篇5: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篇6:保障和改善民生

【背景材料】

1.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2.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改善民生的举措。3.2011年1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1年年主题:消费与民生。“消费与民生”有3方面含义:一是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二是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

4.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8个“一号文件”。

5.2011年的全国“两会”,网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代表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民主新符号。

【热点与教材的结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表现,就是关注民生,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等权利,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6.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身权利;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行为,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未成年人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更应受到保护。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8.正确看待竞争,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9.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10.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权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决定权。

13.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丰富民主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P34。我国目前的小康:P114

17.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1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只有正确得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0.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4.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设计问题】

1、民生问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①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35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P35

2、民生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原因: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均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民生问题关系你我他。解决民生问题,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关注国计民生 ②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公平正义,自觉遵守法律;④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⑤立志成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重视、关注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P93

5、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康水平?P114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P116

7、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与和谐有关的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③就业难,物价上涨快、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8、.列举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举措说明了什么?保障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措施:①分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②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④教育:在全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学费全免 ⑤就业: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⑥住房: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⑦物价:采取措施限制房价、药价、菜价 ⑧三农问题:废除农业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抗旱措施措施 ⑨安全:重视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

说明:①我们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我国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保障了: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生命健康权、劳动权等。

9、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重视民生问题?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③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⑤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维护人民利益;

10、为什么说“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1)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发展。(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11、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怎样做?)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解决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2、党和国家应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怎样做?)

①最根本的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臵,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④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3、就民生问题的某个方面谈谈解决措施。(请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怎样做?)例:(1)就教育问题而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贯彻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扶持薄弱学校;等。

(2)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①相关部门完善立法,加强检查监督管理;②生产者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生产合格产品;③销售者应诚信经营,杜绝假货; ④消费者应增强

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执法部门与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3)上学难:在全国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在高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4)看病难,看病贵: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

(5)住房难,房价高: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商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廉租房制度的改革。

(6)就业难: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自主创业等。

14、对于改善民生,你有什么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途径)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③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⑤实施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怎样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推进公平正义?(怎样做?)(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融洽相处;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关爱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等。

16、中学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点什么?(怎样做?)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和谐

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为班级服务,实现学校的和谐

③文明礼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觉遵守法律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崇尚公平,维护正义,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17、塑造文明城市形象,建设和谐河北,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做?)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②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不说脏粗话,不乱扔垃圾,文明过马路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④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不良言行

18、有关民生,和谐,小康的宣传标语或口号或一句话感言(怎样做?)“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大事”;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河北;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小康建设你我他,节约环保靠大家

19、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⑤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两会”召开前夕,总理通过互联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问政于民,倾听群众声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③人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党和政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联网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广大群众诉求意愿、反映疾苦、维护权益、谏言纳策的新途

21、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国家应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生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社会方面: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医疗、住房、教育等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问题。

22、谈谈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求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要求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要求政府履行社会责任

23、畅谈你“心目中的尊严生活”。

答: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权更加尊重:老有所依,学有所教,人人过着和谐、自由、快乐的生活等。

24、温家宝总理强调。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请你阐述这段话所包含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我国“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

26、“消费与民生”这一2011年年主题的公布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非常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③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你认为体现了教材哪些观点?(1)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损失严重;(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5)水是生命之源。

(6)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28、请运用课本知识,说明国家聚焦水利建设、重视水利的重要性。(1)有利于保障民生,关注民生,建立抗旱减灾机制,增强忧患意识;(2)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利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保障百姓生活水平;(5)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

29、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干旱天气的频发给人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水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0、请你为上述干旱省份或地区提几条节水措施

(1)积极宣传我国水资源形势的严峻性,营造节约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

(3)适当提高水价,增强公民的节水意识。

(4)一水多用;使用节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菜水、洗脸水冲厕所等

31、为尽快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做点什么?

(1)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营造抗旱防灾的良好氛围;(2)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3)使用节水龙头,防止长流水;洗完手、脸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篇7: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名 赵艳周

浅析保障和改善民生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 民生问题 关系 最有效措施

社会背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

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是消除贫困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

形势与政策

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 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民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发的第一要务,发展民生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保障和善民生也就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形势与政策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

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在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充满了期盼,党和政府也寄予了厚望,通过此次会议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发展民生、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机遇,从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党和政府极力解决的大事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件大事,时时记心间,处处为民生,常怀民生之情,多关注和保障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华丽转身。四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8: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版]

1、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1)教育存在的问题

 教育不公平 教育腐败  学前教育规划滞后 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2)教育问题的原因

 教育观念落后  教育投入不足 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平 制度不公平

(3)解决教育问题的对策

 跟新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地位  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 通过公示手段防止教育腐败

2、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 就业不足维生,“零月薪”  文理生就业不均衡  就业收入缺乏保障  非法中介和招聘歧视  招工难

“招工难”在部分沿海地区企业局部性、暂时性出现 a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起飞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b 源于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 c 源于特定时期的招工信息不对称 d 源于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岗位不适应

(2)就业问题影响

 积极意义

就业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能够提升公民对生活的信息和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就业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得到认可,增加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度;就业能稳定市场,增加人民的购买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消费水平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a.民生方面: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是民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业了人民才会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维持正常的开销,才有可能消费。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失业人数增多,这些失业人士的家庭生活就会受到极大影响。任命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会大大下降。就业问题不解决,保障名声将是一纸空文。b.社会秩序方面:就业问题是一个具有很强公共性的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上有大量无业或是流动人口,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减缓,未来十年中,失业就业的巨大压力可能成为导致劳动力和社会产生紧张关系甚至发生冲突的第一因素,青壮年人口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高风险人群,危害社会秩序的稳定。

(3)就业难原因

a 供求不平衡 b 政策不健全 c 产业结构不合理 d 服务不完善 e 教育培训不到位

大学教育中缺乏技术性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现有的政策体系帮扶力度还不够大,摩纳哥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只能从事纯劳动力工作,难以融入其他行业。

f 创业意识不强

根本原因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对于不了解的市场换进缺乏探索的勇气的实践精神

(4)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a 国家政策倾斜 b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c 强化创业教育 d 加强就业培训

3、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就是“看病难、看病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居民就医难。

第二,社区医院资源相对贫乏,综合性医生紧缺。第三,医药费贵。医院“以药养医”、医生拿回扣现象时有发生,医患矛盾突出,很多居民因医疗负担过重,医生用光积蓄,重者拒绝治疗或放弃治疗。

第四,医疗资源紧缺。“一床难求”、“连夜排专家号”“医生超负荷看病”等。

第五,医院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医生素质低下,医疗事故频发,医患矛盾加剧。(2)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实现“病有所医”的社会理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一项重大任务。

有看病难、看病贵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在影响民众健康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频发的医患事故会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劲儿威胁到社会的安定、有序。

(3)医疗体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合理

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分布较少。

第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

第三,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从医院的收费项目规范到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服务态度,都彰显着现在很多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归根究底是因其对经济利益 的追求,导致忽视其本身的医护职责。

第四,药品流通秩序不规范

药品从药厂出厂,最终到医院病者,中间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人力成本虚高,最终导致医药产品价格虚高。

第五,政府投入不足,监管不力

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依据如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责任的含糊,监管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政府监管形同虚设。

(4)医疗体制改革的对策

A. 政府层面

a.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现有的医疗资源。b.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策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对象范围,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群众都要纳入其中。

c.简历国际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范药品采购,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d.加强对医疗服务、药品的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价格的监管。

B. 医院层面

a.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b.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的长期培训制度,提高治愈率,减少医患矛盾。c.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d.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

4、信息网络服务管理(1)存在的问题

第一、立法滞后,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定缺乏具体规范。第二、行政管理职责不明,管理效果不理想。

多个部门参与互联网的监管,由于各自为政,彼此互不沟通,缺乏协调和联动机制,这几增加了监管的信息获取成本、执法成本,又是监管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

第三、网络技术落后,难以及时发现网络违法行为。落后直接影响网络管理水平,使人们对网络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能为力。

(2)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专门的网络法律体系,为依法治理虚拟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

一是建立网络舆情分析队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二是开展各种专题的民意调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三是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工作规范,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管理工作合力。

5、公共安全保障

 面临的问题:(1)城市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第一、城市道路规划、道路安全法规滞后,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

第二、城市消防安全隐患多,高楼火灾不断

第三、城市基础设施隐患多,楼房倒塌、电梯倒运、密集区踩踏事件等频发

第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弱,城市内涝、冰雪围城等灾害应对措施落后

出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多数城市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

第二、畸形的政绩观导致城市发展“大跃进”

第三、政府管理松懈。相关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第四、市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不足。

第五、技术储备投入不足,防灾减灾技术落后

解决对策,第一,政府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投入

第二、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做到因地制宜,长远规划

第三,加强日常监管。

第四,提升技术,加强技术对城市安全的贡献和支持。

第五,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加强居民的安全素质教育,使其能科学认识灾害,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减轻个体损伤,减少灾害带给社区的损失。

(2)食品安全隐患

一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存在着严重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 二是执法部门在监管市场和处理受害人举报时,不认真对待,不严肃处理 三是在没有上级政府过问和干预时,地方政府极力“捂盖子”

四是当国务院调查组进驻后,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又不顾事实,违反程序 五是大作表面文章,大搞阳奉阴违

(3)医疗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基本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第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工作不扎实,一些重大传染病人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卫生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 第四、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不够强

 公共安全保障对策

一是建全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法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公共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确立公共安全管理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起国家级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是媒体必须做到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

四是向全社会宣传公共安全知识,增强民众的预防意识 五是健全的社会安全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6、社会诚信建设(1)现状:

一是政府诚信问题。

政府执政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仍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失信于民,违法办事,致使人民利益受损,干群关系僵化紧张,社会关系混乱无序,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损害。

二是企业的诚信问题。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造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做假账,假政绩,种种现象屡屡上演,触目惊心。

三是个人的诚信问题。

诚信会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人格。

(2)产生原因:

a 市场积极体制不完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个人追求合法利益的热情,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走上了唯利是图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做出各种弄虚作假和损人利己的事情,是诚信遭到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一些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不诚信行为有机可乘。b 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在一些领域,传统道德的作用有所削弱,适应新式的要求的高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c 诚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诚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诚信制度存在漏洞,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过着失信成本远远低于所获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信行为。

(3)对策

a)强化道德支撑

深入推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管饭开展关于社会诚信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纲要的教育活动,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发挥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生活习惯;

发挥各类媒体在诚信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注重报道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大胆揭露各种失信现象,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b)加强制度建设

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把社会信用纳入法制轨道,强化法律对社会诚信的引导、规范、保障作用。当前,针对失信环节、领域重点调查,即使堵塞漏洞;全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c)注意突出重点

首先,抓好政务诚信建设。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带头作用,硬进一步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做到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廉洁公正、开放透明,一整五成新一道和推动其他方面诚信建设。

其次,抓好企业诚信建设。

建立信用征集系统和失信惩戒机制,有针对性的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其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最后,抓好个人诚信建设。

上一篇:提倡勤俭节约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杜甫的象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