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

2024-06-28

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精选3篇)

篇1: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解决的主要问题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确定党的纲领

一大 1921.07.23 上海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12名代表来自七个地方,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提出“两步走”计划

二大 1922.07.16 上海

三大 四大 五大 八七会议 六大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七大 1923.06 1925.01 1927.04 1927.08 1928.06 1935.01 1935.12 1945.04 通过第一部《党章》

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

广州

战线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

上海 盟问题。此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

命的高潮来临。

武汉

批判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汉口

会后,党派出许多干部分赴各地组织武装起义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集中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

莫斯科 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

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

遵义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1935年10月,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7月,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

瓦窑堡

民族统一战线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总结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

七届二中全会 1949.03

西柏坡 提出党的建设问题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八大 九大 十大 十一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六中全会

十二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十三大 十三届四中会会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1956.09 北京1969.04 北京1973.08 北京1977.08

北京1978.12

北京1981.06

北京1982.09

北京1984.10 北京1987.10 北京1989.06

北京1992.10

北京1997.09

北京2002.11 北京2007.10

北京做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由革命转到建设上来

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理论

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纠正了“左”倾错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

把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迅速推向全国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革命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献

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篇2: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

1、概况:

(1)时间:1921.7.23-8.1;(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

(3)出席代表:13人,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烬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日本东京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国际的尼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4)中心任务: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建立: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李分管组织和宣传。

2、中共成立的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经过了长期艰难曲折的探索之后,终于有了新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共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共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一部分。

3、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特点

(1)规律: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特点:第一,中共是在列宁和第三国际帮助下建立的;

第二,中共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建立的,没有欧洲那样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但党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第三,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此观点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 时间:1922.7.16-23 地点:上海 出席代表: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等,代表党员195人。

(2)中心议题——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3)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争取解放的正确方向。

②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的结晶。

二大的不足,对中国革命两阶段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因而没有明确提出民主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来领导,对民主革命成功后提出两种可能。一是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二是若无产阶级力量强大,这第二步奋斗是能即刻成功的。

三、中共三大,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1)概况:地点广州;时间1923年6月

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张国焘的左和陈独秀的右 经过讨论,通过了大会宣言及《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的东方战略理论,关于争取同盟军的思想是确定国共合作方针的理论准备;

第二、实行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能性:

第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辛亥革命后一直坚持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立场,虽然屡战屡败,但仍然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二,他们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们合作。

(3)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国共两党只有实行党内合作才是切实可行的,否则,孙中山不同意合作。

第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对革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地点广州(1)国民党一大的主要成果

第一、政治上通过了新的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

第二、在组织上通过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由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联盟.(2)新三民主义的特点

第一、最大特点是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紧密结合。第二、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崭新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五、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概况 1925.1.11—22,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代表党员994人。

2、大会的中心议题

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群众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大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大会初步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批评了“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强调右倾是当前党的主要危险。主要表现在取消党的工作,放弃阶级斗争的主张和“采取劳资协调的政策”。大会分析了国民党的政治状况,指出国民党改组后已经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党对各派的政策是:帮助和扩大左派,批评中派的“游移态度”,反对右派的妥协和压迫工农的行为。

3、意义 这次大会所决定的各项政策和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正确的。它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次大会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六、中共五大会议的努力 1927年武汉 七、八七会议(重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4.广州起义——12月11日,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八、遵义会议(重点)

召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②取消博古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意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九、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大会制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以毛泽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此建立起来。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大会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

十、杨家沟会议(十二月会议)

• 中共中央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阐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方针及政策。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就是此时提出来的。十一、七届二中全会

• 1949.3.5---3.13;西柏坡;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内容: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方针、政策。第一,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

第二,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第四,提醒全党要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坚持不断革命。

意义: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他圆满的解决了党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在革命转变关头,从政治上、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十二、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21—9.30;北京;662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十三、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天安门城楼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十四、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

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会议强调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会议是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会,为全面实施《共同纲领》规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策略。

十五、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重点)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集中探索。

八大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成功探索。(1)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提出

•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根本任务: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在经济建设上,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 大会还采纳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3)在政治建设上,大会确定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党和政府的活动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方针。

(4)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十六、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党内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来的工作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

中苏论战的影响

十七、中共十大会议的召开:1973年8.24-28;北京 十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18-22;北京

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提出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5、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重新确立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

6、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长期干扰,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二十、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1981年6.27-29;北京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

2、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3、总结和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4、是总结经验、团结前进的会议。《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为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加强了中央的集体领导和团结,以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充分实现。二

十一、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 陕北瓦窑堡

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扩大红军”的方针,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在战略上的重大重要

25日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以来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标志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宣布策略方针的形成。

二十二、洛川会议 1937年8月 陕北洛川 内容:

第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第二,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实行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建立抗日的民族团结。

篇3:2015考研政治:中共党史上历次重要的会议汇总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党的生日为7月1日)上海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 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

内容: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5、遵义会议 ——1935年 遵义

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 ——1935年瓦窑堡

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 ——1937年洛川

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延安

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9、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

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0、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北平

参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③确定了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北京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北京

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北京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讨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④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北京

大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

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1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

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全会取得一系列具有决定意义的成果:

恢复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

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方针。

意义:这次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7、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北京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党的十二大对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北京

大会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地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大会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概括,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19、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 北京

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4年来的实践,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和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北京

大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及其相互关系。大会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大会。

2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

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2、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五个统筹”:(1)统筹城乡发展;(2)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点解析: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三个关系”)。

党执政五十五年的主要经验(“六条基本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四个‘执政党’”):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五种能力”):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4、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分十部分(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25、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26、中共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上一篇:行政月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新学期新目标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