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2024-06-20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精选12篇)

篇1: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1.开发指导思想

运用原生态理念,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管理,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成为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消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高品质湿地公园。

2.开发步骤

A.对水系因子,植被因子,道路因子,人类活动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规划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湿地游览区,管理服务区。

B.对现有的农舍采取保留整治,搬迁,改变使用性质等方式进行规划保护农耕本色,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村庄整治,建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居民。

C.规定河道蓝线及保护绿线,对现有的河堤进行改造,建设体现生态特色的步道。

D.加强公园两侧的绿化工作,建设一批登山步道,供市民登山健身,休闲娱乐。

E.对公园交通,给排水,服务用房等提出规划措施。

3.保障措施

a.制止烧烤等污染空气的活动在景区内进行。

b.做好污水排放处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燕飞控制面源污染,实行截污沟工程,把污染切断在上游综合治理。

c.公园内不得任意性建设宿舍,餐饮等设施,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d.增加停车场,并认真研究人流,车流,避免交通拥挤和事故。

e.添置垃圾桶,公园座椅和移动式环保公厕,为游客提供方便。

f.加强对公园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业务知识,以便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公园。

g.加大对游客和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宣扬,保护旅游资源,严厉处罚游客乱扔垃圾,破坏公园内生物等不文明行为。

篇2: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作者:沈兰虎

近几年,全国各地十分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成了一个独特旅游品牌。宁陕是“安宁陕西”的重要战略要地,是陕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具有开发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潜力。

一、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现状

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首先要摸清红色旅游资源的底子和现状。经党史部门普查,全县共有革命遗址遗迹19处,按历史时期分,土地革命时期14处,抗日战争时期2处,解放战争时期3处。按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4处。即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江口乡农协会旧址、竹山乡农协会旧址、小川乡农协会旧址、黄金乡农协会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宁陕四亩地党支部旧址、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处,即红军攻打老城旧址。革命领导人故居1处,即何振亚将军故居。烈士墓1处,即林口子烈士墓遗址。纪念设施2处,即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以上19处遗址遗迹,除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陵园(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开发和利用较好外,其他遗址均未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普查结果看,宁陕县革命遗址遗迹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二是这些遗址遗迹大多在西部的蒲河、东部的江口一带,分布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且大多不在交通主干道沿线,这给维护修缮和参观游览带来困难。

造成当前遗址现状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地保护利用规划。特别是历经“文革”非常时期的破坏和近期的民居改造,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损毁严重,许多陈列物品遭遗弃或损坏,或散落民间不知去向。有些遗址(如四亩地汉南交通站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有些(如新场乡红军标语遗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等)大部分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原墙基或断壁残垣。诸如上述,如不及时进行修复完善,加以正规保护,无论是观光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都将无从发挥,不但不能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也将给党史和党建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由于没有把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没有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缺乏长期建设性规划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导致这些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始终处于个别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其他部门缺少配合,社会各界没有响应,每年有限的经费不过是杯水车薪,从而普遍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这是造成大量革命遗址遗迹现状堪忧的最根本原因,亟待倾力挽救。

二、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议

全县应该把党史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筹起来,通过合理运用

市场化手段,实现包括革命遗址遗迹在内的党史资源的全面保护、充分利用和良好传承。为此建议:

一是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正盘子。根据已经普查出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实情况,要尽快制定全面、科学、周密的保护和开发建设规划,着眼于构建“宁陕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就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维护修缮,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考证,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的规范整治做出统筹安排。按照“紧急启动、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使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初见成效。

二是要普遍建立革命遗址遗迹政府专项保护制度。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旅游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

三是要区别革命遗址遗迹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保护利用措施。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可附属建立党史教育场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委会活动室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

三、保护和开发宁陕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围绕一个中心。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要围绕一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是建设旅游强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革命遗址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开发、保护革命遗址。要把是否有利于红色旅游发展这个理念贯穿到对革命遗址开发保护的全过程,落实到开发保护的每一个环节。

(二)把握两个结合,抓住两个重点。把握两个结合:即在着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转变时,一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二要把红色文化保护和开发与宁陕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结合起来,这是宁陕县革命历史遗址保护与开发措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抓住两个重点: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林地整合、新村建设等等。这些都与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破坏已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全力保护和合理开发是当务之急。但是,如果粗放式开发,会加重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损失,革命遗址和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应该杜绝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必须树立为保护而开发的理念。革命遗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只有如此,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完全得到统一。因此,抓住开发与保护这两个重点,必须要站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三)严格三个程序。普查、规划、建设。目前该县档案史志局已经对全县的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并已上报省、市业务部门

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但如果不对全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搞一个全面的规划,那可能会耗资普查功亏一篑。在规划方面建议: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革命遗址的社会效应、革命遗址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规划,该保护的重在保护,该开发的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不做得不偿失的事。二要坚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当前,宁陕县的财政还很困难,如果全都进行保护开发,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可能难以承受。要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规划,急需保护的,先要保护好;条件成熟的,可以开发的就尽快开发建设。三要坚持节约的原则。要把资源的节约和资金的节约作为制定规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采取四种方式。一是买。通过对全县的革命遗址普查登记,了解到大部分革命遗址要么原址已经重建了,要么已经是私人的财产。比如: 宁陕土地委员会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军部旧址、鄂陕特委两河会议旧址、鄂豫陕特委及宁佛(周)工委旧址、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东江口抗日抗捐军旧址等,现在都已归私人所有,对这些遗址,建议采取买的方式收回,然后加以修缮或开发重建。使其发挥革命遗址应有的作用,让后世子孙了解这段历史。二是租。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有极小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已改变做其它用途,这类地方可以修复后租用,作为参观革命遗址的一个景点。三是建。目前,该县的5处革命遗址,绝大多数已经面目全非,一部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部分虽留下遗迹,但没有可看的东西,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比如何振亚故居、新场乡红军标语、黄金乡农协会江口乡农协会、猴子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鉴于其形

成的历史背景,其地理位置极佳,建红色旅游点后能与江口烈士陵园形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有必要进一步新建完善园内设施,建设成“宁陕解放烈士纪念馆”,使其成为省、市、县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四是收。在普查登记中发现,部分革命遗址,现在属于政府单位所有。如江口中学、高桥小学就是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和江口乡农协会原址,政府可以向上争取资金择址另建学校,恢复历史上有影响的文物建筑。在普查登记中发现,民间还散落着许多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实物,可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收集征集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以备建馆陈列之用。

篇3: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对策建议

1 生态旅游保护开发现状

1.1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生态旅游的开发应保持度, 重视旅游资源内涵性发掘,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性, 体现生态旅游同传统旅游间的差异性。目前, 生态旅游开发还没形成固有的发展模式, 对生态旅游的形式和内容的挖掘深度还不够, 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内容, 即将消失的自然生态内容还没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生态旅游开发上, 参与者的责任和行为意识没达成统一, 短期经济利润的驱使下很容易忽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2]。就目前的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而言, 应该以大众监督和制度的约束提升开发商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实现生态旅游的多种价值。

1.2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应把握一定原则性, 生态旅游同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注重享受的过程, 注重对自然和文化内容的感受程度, 并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性、科学性和价值多元性的原则, 在自然承载能力范围内, 以改善环境、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为目标进行资源的建设和开发[3]。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应该有详细的科学规划, 不仅在开发的内容上、开发方式和参与者的选择上都应该细致的思考。生态旅游所体现的价值是多元化的, 从参与对象来看, 开发者能够获取经济效益、为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做出努力。

2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建议

2.1 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

2.1.1 植被资源

植被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植被资源的形成是依靠多年的积累, 很多稀有的植物种类逐渐消失。植被资源在生态景观中起到参观性和绿化性的作用, 对于自然环境的调节有很重要的作用, 植被资源的保护利用应该尽可能的创设自然的环境条件, 对于树木、花草品种按照习性和光照和水分这些植被生长的需求性应该有所了解, 将植被资源尽可能的以作为原生态的样貌呈现给大众[4]。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坏其生长的生态环境, 以最佳的形态进行展示。

2.1.2 动物资源

近年来,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正在不断增加, 因此, 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已经是迫在眉睫。动物资源包含的种类繁多, 陆地、海洋和飞行类的动物都在如何在旅游环境中得以生存是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动物园生态旅游模式为例, 人们主要是以观赏性为主, 很多动物园都有动物表演的内容。动物参观的过程不仅是认识动物的过程, 还是了解自然的过程。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应该重视对于动物的保护, 对于动物生存环境的建设, 应该从动物的自然性出发, 在参观中进行教育和宣传, 让大众感受动物的成长环境, 知道更多的动物知识, 以保护和关怀的情感去了解自然, 保护动物, 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

2.1.3 水资源

水资源是生态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呈现都有所不同, 水资源呈现体现在江、河、湖、海中, 人们可以通过观赏和活动项目的参与去感受, 去欣赏。很多城市都建设有专门的水上乐园的游乐场所, 利用地域的优势性, 发掘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但以水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应该重视对于水质的保护, 对于有污染性的、透支性的开发行为应该明令禁止。同时, 对于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也应该进行教育和引导,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1.4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开发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进行设计和安排, 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正在减少,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很多开发上在没有合理的设计和规划的基础上就占用耕地资源建造旅游产所, 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是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对于原始的地缘地貌进行设计, 尽可能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土地资源优化设计, 让每一片土地都能够实现最为合理的价值。

2.1.5 大气资源

大气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气的污染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雾霾现象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生态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应该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对于污染排放和废气排放这些现象应该实现监督, 通过城市绿化设计还大家一个湛蓝的天空, 让人们能够在清新、干净的环境下享受自然的馈赠。

2.2 注重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投入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需要多方的参与合作, 生态旅游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的参与, 人们在看到生态旅游巨大的市场潜力的同时, 也应该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性的企业、个人的参与, 以专业性的人员和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以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的基础环境设置相关内容的开发和设计, 提升生态旅游的舒适程度,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3 注重地域特色生态文化的挖掘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发展涉及到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设计, 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挖掘其旅游价值, 通过旅游景观的开发和建设, 形成在观赏性和游玩性等多个方面的价值呈现。生态旅游应该注重对于生态文化本身的价值的挖掘, 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内容、文化景观和文化习俗这些内容的价值实现传承和保护, 体现生态旅游的教育意义, 让更多人通过生态旅游去感受文化、享受文化成果, 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价值。

2.4 注重政策和法律规范的引导

生态旅游的应该注重对于区域的保护, 尤其应该明确责任的归属, 实现定点的责任管理。生态旅游从生态保护入手, 对于地域性的文化、自然环境、信仰和习俗这些内容应该予以保护和尊重。尤其在注重政策和法律的相互作用, 对于造成生态污染和破坏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惩, 对于造成负面旅游形象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罚, 将生态旅游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游客的心中。在政策上, 应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设环境的保障, 对于做出贡献的生态旅游发展地区进行奖励, 实现对于生态旅游优秀发展模式的推广, 以政策和法律的结合实现张弛有度的管理。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产业内容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近几年, 生态旅游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在生态旅游过程中, 人们多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在保护性开发中获得最大的生态价值是本研究的重内容。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为拓展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发展思路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建议

参考文献

[1]马忠超.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性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 .

[2]裴敏莉.刍议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思路与对策[J].中国商贸, 2012 (10) .

[3]苏晓琳.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2) .

篇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关键词】原生态舞蹈保护;旅游开发建议

1.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

1.1旅游项目开发前认真考察

开发旅游项目前要对开发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认真考察,寻找最适合藏族原生态舞蹈的旅游发展方向,以最大化保护藏族原生态舞蹈文化,不破坏开发地生态文化为开发准则,尽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保留下原生态的旅游资源,以现代旅游开发技术为辅助,达到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的核心目标。

1.2建立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村

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保护是分不开的。政府制定保护民俗文化的规范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的共同遵守,如果青海旅游演艺市场已经产业链完善,机制规范合理,旅游形象健康,那么整个青海旅游市场就是一个大的原生态舞蹈保护村。但是目前,青海的旅游业未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是旅游参与者,更需要青海社会人,所以建立藏族原生态舞蹈保护村,鼓励藏民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舞蹈文化,同时建立相关藏舞保护小组,定期采青,增强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知名度,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完美协调促进。

1.3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在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运营过程中,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多雇佣当地居民为旅游演艺活动的表演者,贴近自然的方式进行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向游客宣传对藏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意识。

2.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开发

2.1旅游形象设计

青海旅游业总体规划上,大美青海的形象定位非常符合彰显青海的高原生态之美与大气磅礴的民族文化。不仅要在旅游宣传上体现,更要体现在旅游接待力与旅游产品质量上。

首先,整体形象:神秘的藏族原生态舞蹈。其次,旅游总口号:人间大爱?青海大美; 藏族原生态舞蹈宣传分口号:三神之境,藏舞之原;最后,旅游标识设计:

图4-1 青海旅游形象标识 图4-2 藏舞形象标识(本文设计)

2.2建立青海藏舞旅游演艺发展机制

旅游产业链不完善的负面影响很大,在青海旅游市场上具体表现为:第一,旅游企业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后续发展易瓶颈,只能局限在青海省内发展,适应不了高速的旅游业竞争;第二,旅游市场不规范。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与法规时有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旅游演艺市场混乱;第三,企业生产效率低。自主经营的经营方式虽然吸引个体投资者进入青海旅游演艺市场,但是旅游演艺需要大投资与大创作,小企业根本无法满足要求,所以必须要升级为企业化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青海旅游產业链的完善。每一个单位都是有着自己的分工与联系,这样产业联动效果才能显现。在旅游演艺作品创作上,要有剧务、剧组、乐队,专业化地制作高品质的藏族原生态舞蹈作品,从源头为后续的成功奠定基础。市场推广上,好的作品需要大的宣传,青海的旅游演艺产业最好要有自己的包装宣传公司,量身打造青海特色的旅游包装,提高产品价值的第二道关键程序。游客体验上,不能在持续青海目前旅游演艺的简单服务,要体现人性化,服务好普通游客,同时满足高端游客的旅游需求,一条龙服务。

图4-3 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演艺产业链

其次,建立多方战略合作机制。与西部、西藏等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区域合作;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把“旅游援青”纳入对口援青的框架;与大型航空公司合作,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建设网络状航线网络,开发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航线。与青藏铁路公司合作,解决旅游旺季车票供需矛盾的问题,创新建设适应旅游业其次,建立多方战略合作机制。

2.3青海藏舞旅游演艺差异化战略

文化产业的产品具有创意特质,创意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内驱力。创意是一种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商品”,它们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商品,如矿产资源和解析设备等,这些商品在用后会逐渐消耗或者磨损,而一个好的创意“可以多次反复使用”,而且所用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价值也越大。

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受消费者喜爱演艺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而能够让消费者偏爱的产品,也必定是突破传统而有创意的演艺产品。所以,演艺公司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受众的不同特性,编创出符合人类精神高层次需求的作品。这里要提到编创作品的一个重要战略,即目标聚集战略。

目前,演艺产业的服务意识尚未充分体现。但是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演艺产业已经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下观众“买票—看戏剧—散场”的一线式流程上了,企业应该把演艺产品的价值在一线式流程上立体循环反复传递,而在这个流程上彼此之间已经不是观众和演艺团体的关系,而是顾客与商家的关系。从预购票到售后循环的一个完整的消费过程中,企业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价值选择、传递和传播的过程。这个服务模式更适合于集团化运营的演艺企业,它能够以产业链一体化为载体,将顾客培养成为忠实客户,积累品牌资产。 [科]

【参考文献】

[1]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36-58.

[2]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2-14.

[3]纪兰蔚.青海玉树藏舞文化探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03(2):44-47.

[4]罗敏.从《云南印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文艺争鸣,2010,16(4):67-68.

[5]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5):171-173.

[6]查贝.从舞蹈《弦歌悠悠》看藏舞魅力[J].学术·理论,2008,12(1):11-14.

[7]杨从彪.独具特色的藏族羌姆和芒康弦子舞[J].民族音乐,2007,04(2):78.

[8]高艳丽.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吉林省为例[J].神州,2009,07(3):48.

篇5: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稻城县藏猪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

二、项目地点:稻城县木拉乡、各卡乡等

三、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四、项目投资:0.2亿元人民币

五、项目内容:藏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藏猪加工园区1个,建设猪舍改造2000㎡,防疫基础等配套设施建设。木拉乡是我县藏猪原种保护区,建立一个养殖和加工规模在1500—-2000头的养殖基地,坚持以农牧民自集自养适度规模养殖的原则,逐步把藏猪养殖业培育成为我县的优势龙头户等,力争到2015年底,带动全县发展1000户适度规模养殖户,形成香格里拉旅游沿线藏香猪养殖带,养殖带内存栏商品猪1万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比重30%,通过示范村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项目运作方式:独资、合资、合作等

七、项目建设条件

两地交通条件便利,由省道连接。现有公共基础设施足以支撑新建项目,土地资源可根据需求进行整理。

八、项目建设背景和优势分析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藏香猪已经供不应求,其生产在稻城县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采用现代管理、兽医防疫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建立藏香猪的养殖基地是很有必要的。项目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如食品加工业、种植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经预测,到2015年,大香格里拉接待游客次数将达到290

万人次,稻城亚丁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到2020年,大香格里拉接待游客次数将达到540万人次,稻城亚丁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90万人次。项目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稻城亚丁的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亚丁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提升,大量游客涌入亚丁,近年来藏香猪系列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藏香猪,又名“人参猪”,是西区特有的一种古老畜种资源。藏香猪的品质上有“六个最”,即: 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西藏的传统民族美食。尤其是猪皮,口味Q弹,远易于一般生猪,藏香猪还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生长在海拔3000—4000m的高原地带。游客对藏香猪的需求量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九、优惠条件

享受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藏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相关政策;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享受专项优惠;特殊项目或重大项目,执行国家有关金融政策实行贷款倾斜政策;享受国家、省、州出台的所涉及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投资在500万以上的项目,由一名副县级领导联系和项目秘书一站式服务,在稻城县投资兴业的所有企业,依法保障投资者的生产、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等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我们承诺:热忱欢迎八方客商前来稻城 考察洽谈、投资兴业、我们将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共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十、联系方式:稻城县招商局:黄小东***

篇6: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1.旅游资源:指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景物。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碑刻及革命文物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山峰、象形石、水体和树木等自然旅游资源。

篇7: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议书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建议书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建议书不是最终的定文形式,它可以被修改,被增删,甚至弃之不用,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相信写建议书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议书,欢迎大家分享。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议书1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小学生,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渴望在一个美丽洁净的环境中生活·学习·玩耍。可是现实的环境,还有人们的环保意识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新世纪广场上人们随意丢弃饮料瓶,雪糕袋;生活区不到指定的地点倾倒生活垃圾;饭店,快餐店的生活污水很心安理得得泼洒在马路上:菜市场也没有环保,常年散发着鱼腥虾臭味;我们济宁得窗口光府河政府只是治理了一小断,没有治理得河段周围居民夏天都不敢开窗,沿河工厂还是肆无忌惮的向光府河排放工业废水,比如菱花味精和九九集团他们排放出来的工业废水根本没有做任何处理……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地球的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地球的环境!因此我想给你们提几条建议:

1、加强环保宣传,,增强人们忧患意识。

2、环保是一项功在当今,造福子孙的`事业,叔叔阿姨们要加强管理力度,不能仅是树个警示牌,挂副了事!

3、持续性,大面积的在街道,社区办多种形式的环保知识学习班,让人们感觉到环保就在你我身边!

4、责令工厂处理好工业三废问题,这个力度一定得强,这是我们环境污染的最大杀手!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保护地球,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维护生态的良性发展,是你我共同的责任,我们小学生永远做你们忠实的小小宣传员,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地球,我们这位人类的母亲会永远重新焕发美丽。青春的!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议书2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你们好!

我是六年级的一位小学生,我从电视上以及各种书籍上了解到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很恶劣。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到破坏,变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由于人们滥用化学品,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灾难。在此,我向你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现在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空气,应该使用绿色环保的汽车。

2、有些工厂排放污水,使河流被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应科学处理工厂污水。

3、现在的垃圾随处可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给垃圾分类,不要让它们到处乱跑。

4、节约用水,有些人开着水龙头,人却不知道哪里去了,让它们孤独的流泪。

5、不用一次性筷子,因为快餐筷的材料是树木。有些人专门使用一次性筷子,以后不应该再使用了。

6、买菜时不用塑料方便袋,减少白色垃圾。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科学家已经证明,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去对待它,请你们把我提出的这几条建议转告给广大人民,告诉他们拯救地球就是拯救自己的未来,我们不能再破坏地球了。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议书3

xx市市长:

地球是我们的家,同时也是我们的母亲。地球无偿的供给我们各种资源,而我们却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顾后果的肆意去破坏她。正如《只有一个地球》那篇所说的,我们不能再指望破坏了地球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地球如果灭亡了,那么降临到地球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环境,我建议大家做到如下几点:

1、珍惜现在的每一口空气,尽可能的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2、倡导步行少用汽车,这都是保护大气的举措。

3、要多植树造林,森林不仅能呼出新鲜空气,还能净化空气。并制止乱砍伐森林的行为,要少破坏环境。

5、不要滥用各种资源,如,煤、木、水……如果这些资源被开发光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无法生存。

6、水是生命的源泉,要提倡节约用水,不浪费一滴水。

篇8: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因盐而兴的自贡是中国井盐文化的发祥地, 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科学技术文化成就。然而近年来, 当人们提到“千年盐都”的时候, 更多的是想到恐龙、灯会, 即便提到盐, 似乎更多的也是提到辉煌的过去。那么是什么使得千年盐都风采不再?笔者试图从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现状

1.1 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合作

日前, 笔者采访了自贡市文化局副局长万一。“千年盐都”作为自贡的一张城市名片, 早已被海内外游客所接受, 而这座城市厚重的盐文化当然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自贡市政府近年来对于盐文化品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打造主要是通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大型原创舞蹈诗《盐泉》、主办自贡恐龙国际灯会和自贡“盐卤浴旅游”等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来进行的, 并与自贡电视台、自贡日报以及自贡广播电台合作进行宣传推广。

1.2 民间与大众传媒的合作

民间的专家作为“意见领袖”在宣传自贡盐文化旅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报纸上刊载的相关文章改革开放以来约有“上千篇”, 另有一定数量的专著, 宋良熙先生主编的《中国盐业史辞典》也即将面世。但是专门研究中国盐业史的专家仍然相当匮乏, 只有三百多名, 相比之下日本有两百多名学者在研究中国的盐业史, 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1.3 大众传媒的宣传

自贡被誉为“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 媒体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 中央电视台曾有栏目《中华一绝》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 有段时间连续播放过《话说盐井》。最近在9套播出的纪录大片《咸说历史》六集中有两集介绍自贡。《探索·发现》中也专门播出了《深井盐藏》介绍自贡, 除此之外, 《舌尖上的舞蹈》也通过央视这个平台对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在此期间, 光是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这个栏目, 宋良熙先生就曾5次作为嘉宾, 在节目中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自贡的许多动人的故事。系列专题片《人文自贡》、《自贡盐商》、《自贡滋味》已在四川电视台播出, 正在申报参加“五个一”工程的评选。

自贡电视台曾努力通过电视剧这种形式来宣传自贡, 其中就有聘请沈浩芳为导演拍摄的《盐亨》。该剧最初想在央视播, 但因“主题不够鲜明, 立意不够高”未能如愿。改名为《豪门金枝》后在上海台等6家电视台热播。

自贡日报对一切有价值的盐文化活动都会进行报道。最近自贡市文化局与自贡日报社通力合作, 在《自贡日报周末版》正式推出了《盐都文物》专栏, 主要由自贡文化局供稿。另外现在正在筹划推出《文化视点》专栏, 全方位的对自贡的文化进行宣传。

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介的代表, 也对盐文化旅游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比如“自贡在线”网站上的“旅游”栏联接, 以及该站上的“西秦会馆”、“盐都快报”、“西秦杂谈”、“西秦快讯”等都有大量的民间网络作者对自贡盐文化进行宣传。

2 对于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反思和建议

2.1 从宣传主体的角度

2.1.1 更多地利用大众媒介

文化局、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盐文化宣传活动应该在时间和范围上加强力度, 让大众随时都能了解动态, 培养大众主动关心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态度, 灵活并充分地运用大众媒介。

2.1.2 利用级别更高的大众媒介

1) 塑造当地大众媒介自身的良好形象

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 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 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 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 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 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 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 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 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2]。现在自贡当地大众媒体的形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例如可以与知名企业和知名学者专家媒体合作来提高媒体的可信性。

2) 积极利用高级别的媒体

自贡拥有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 得到了国家甚至是联合国认可, 但是游客客源地构成相对单一, 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极不相称, 见下表:

由上述图表可以反映虽然自贡旅游人数不在少数, 但是自贡当地的游客数量占了极大的比重, 达到47.5%, 除此之外, 绝大多数也只是周边城市的游客, 游客来源地单一, 辐射面小。由此可见, 自贡旅游需要在省内媒体中加大宣传, 在国家级媒体中增加知名度争取创造美誉度, 在跨国媒体中更应该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国际友人知晓自贡浓厚的盐文化氛围。

3) 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介

由上图可以看到, 通过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获取旅游信息的只有19.4%, 互联网只占4.7%, 户外广告占1.2%, 其他途径占74.7%, 这说明自贡目前的旅游促销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层次上, 宣传手段和效果极其落后, 在当今数字化大潮下, 新媒体的利用率太低。笔者认为除了有效利用形象好规格高的传统媒介外, 还应利用网络、手机、车载电视等新媒体, 既能节约大量宣传成本, 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素有“中华第一瀑”的黄果树瀑布在利用新媒体方面是值得借鉴的。2009年10月19日, 黄果树携手中国铁路媒体旗舰运营商——华铁传媒, 共同开通了“黄果树品牌列车”, 力图将每年数十亿旅客的铁路大动脉打造成黄果树品牌传播的大本营。2010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预测将会吸引7 000万参观人次, 在四川旅游业普遍抱怨上海世博会抢走客源的同时, 贵州黄果树瀑布开通了“上海——贵阳”直达列车, 将上海世博会这次挑战转化成机遇, 利用铁路媒体这一独特、精准、广泛的传播方式, 不仅吸引了上海世博会的游客, 同时也提升了黄果树瀑布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自贡盐文化旅游也可借鉴类似方法, 在开往四川各旅游景点的交通工具上大力宣传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 激发游客就近旅游的想法和行为。

3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

3.1 打造媒体自身品牌

媒体自身的形象关系到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 因此媒体自身品牌塑造是很重要的。自贡电视台应该尽量争取多做一些高质量的有关盐文化的节目来提升自身的美誉度。

3.2 规范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宣传专栏

目前关于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专栏和专题节目不多, 而且尚不够规范, 如之前提到的自贡日报《盐都文物》专栏没有固定版面, 并且记者多是临时调配, 没有固定特约专家进行撰稿。同时宣传主要是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来进行, 没有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

3.3 丰富宣传内容

3.3.1 娱乐与休闲元素

目前自贡盐文化宣传大多是历史纪录片式的回顾或是偶尔关于盐文化的新闻报道而已, 内容和报道方式过于单一。自贡盐都整体旅游产品的两个重要旅游资源: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古盐井的门票价格均为10元/人, 而大英死海的门票价格是180元/人。四川省旅游政务网公布的信息,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在2001年~2005年的平均游客接待量为12.4万, 而大英死海在2003年开业后, 两年内就达到了年接待人数105.4万人次。这充分证明门票价格高低不是决定旅游人数多少的主要因素, 娱乐化、休闲化在盐文化旅游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 在宣传的时候应该突出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元素。

3.3.2 通俗化

盐文化的新闻报道大多数是科技新闻, 因此“翻译工作”必不可少, 可化深奥为浅显。让广大读者在简单的词句中了解自贡上千年的盐文化, 同时也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目前, 科技新闻记者队伍业务水平不高, 许多科技报道呈现宣传腔、概念化、程式化, 老套陈腐, 缺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报道, 谈不上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 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调查结果显示, 盐文化新闻从业人员中, 非专业化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不懂盐文化, 有的不懂新闻, 既懂新闻又懂盐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缺少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缺少既会操作、又能研究的专家型记者编辑, 缺少做大做强盐文化新闻的大思路、大手笔, 因此加强媒体的业务能力迫在眉睫。

3.4 增强互动

媒体应该主动策划主持一些与大众的互动活动, 增强宣传效果。比如设置一些有奖有趣的征稿活动, 吸引大家来参与, 这样既能广泛获得稿件, 同时也扩大了声势, 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

3.5 利用新媒介

面对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 新媒体应该主动参与到竞争中来,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特性为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4 被宣传方的角度

4.1 主动与媒体合作

目前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单位, 如盐史馆和久大集团都和大众媒介联系不甚紧密。作为自贡盐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盐的生产公司久大集团也拒绝在自贡电视台上作宣传和广告。而盐史馆的大多数报道都是“被动”的, 主动宣传较少。2008年汶川地震后, 四川旅游业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关于自贡盐文化旅游的报道淹没在了大量的灾难报道中。1996年2月3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7级地震使古城丽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丽江却化灾难为机遇, 当机立断作出一系列改变, 充分利用媒体的关注, 打造出了“体验之都”、“爱情之都”、“浪漫之都”、“艳遇之都”、“小资天堂”的旅游品牌, 魅力四射。

4.2 利用已有品牌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

丽江在旅游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 大胆地投入财力、人力, 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产品内涵, 形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世界大峡谷“虎跳峡”、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人类母系社会活形态文化“摩梭风情”和大型旅游文化演出《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相互配套的旅游产品体系。纳西古乐会到国内外巡演, 《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等影视剧热播,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俄罗斯作家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在海外传播, 扩大了丽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十年间, 丽江先后成为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市, 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人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等殊荣。2006年, 该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万人次, 其中海外游客30.87万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为46.29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该市GDP的46%。借助丽江的模式, 自贡可以在已有品牌上做文章, 比如筹拍以“自贡井盐”为中心的大型电视剧。另外, 有“品仙台”之称的自贡可以把川剧这一艺术瑰宝重新进行开发和保护, 多举办影响力大赛事或会展。

4.3 注意反馈

反馈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环节是不能忽视的, 盐文化旅游资源单位自然应时刻掌握政府、游客和投资者的各项反馈, 及时评价传播效果, 这样才能及时的制定和调整宣传方案。

5 结论

通过上文的论述, 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应充分恰当地利用大众传媒, 影响大众认知, 改变大众的态度, 激发他们产生行为变化, 从而对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凡英.盐文化的内涵和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 11.

[3]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J].盐业史研究, 2005 (2) .

[4]王正彬, 凌成秀.基于市场调查的自贡游客旅游市场特征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2.

[5]高舜礼.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6]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篇9: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逐渐成为消费者旅游出行的一大选择。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实际情况是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这里,将温州地区古法手工制作的纱面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典型例子,从而为温州地区其他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经验。

关键词: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纱面;古法手工制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35-01

民俗旅游,是以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作为核心资源,来吸引人们去体验不同于常住地的、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旅游行程。相较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更加的高层次,在满足人们观光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国内民俗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该如何开发温州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并且在其的基础上又应该如何保护,已成为温州地区旅游发展的一大重点。这里,以温州地区古法手工制作的纱面为例,试着分析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纱面,又称索面、素面,主要产自浙江温州一带,因制作的像纱一样细而得名。面条细匀、颜色白净,软却韧性十足,口味不咸不淡。在温州,纱面不仅受普通民众喜爱,还是孕妇诞下孩儿之后亲朋好友必备的贺礼,以及产妇月子里传统的吃食之一。温州纱面的制作,迄今为止仍然保留古法,采用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纱面大致有这样七道工序:

1.选麦和磨粉。制作者在选择好原料麦子之后,将麦子磨粉,过细纱。

2.配方和窖粉。制作者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水,调和后开始揉面。其中,较为困难的便是“适量”这两个字,水、盐的比例问题。一般来说,一百斤的面粉之中,需要加入7到12斤的水。往往,制作者需要凭借多年的制作经驗,根据制作当日的气温变化,对水和盐的比例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气温高超过18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就需要多加一些水,大概在12斤左右;气温低低于0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就需要少加一些水,大概在7斤左右;气温适宜在九、十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则只需要加水8斤左右。随后,制作者把面粉和水搅拌均匀,反复搓揉。在感觉到面团软硬均匀后,在容器上加盖,静置发酵。

3.搓面,也称索面。制作者用圆木棍将面团滚成饼状,再用刀将它割开成条状。随后,将条状搓揉(亦叫作“索”)成手指状的长长的面绳,盘好放入木盆之中,放置了一二个小时。

4.盘面。制作者将放置一二小时的面绳缠绕在长约50厘米,两根间隔为10厘米的竹棒上,由内至外绕成圈盘,绕20圈左右。

5.第五步骤是熟面。制作者将盘好的面放到面柜里,一根竹棒悬挂在面柜上方,另一根竹棒悬空,使之自然垂拉到20、30厘米左右。

6.出面。制作者将放在面柜当中的面取出,拿到阳光下或者通风的室外,插到屋外的面架上方的小木孔中。随后用手将另一根竹棒下压将面拉长至2米左右,再将竹棒插入面架下方的小木孔中。值得注意的是,制作者为了防止一架筷子面条相互缠绕,需要用一双细长的分面筷从中间分开一架面条。

7.收面。制作者将纱面挂上面架后,就利用阳光和风使其脱水晾干,然后把面削去面头放在筐里。

经过以上七道工序,纱面就制作完成了。这样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含化学成分的催化剂,主打“纯天然、无添加,纯手工、绿色食品”的纱面,正好符合了当今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诉求。由于纱面可以长时间贮藏,即便是多雨返潮,包块生石灰便可使其干燥如初的特点,可以将温州地区的纱面制作成为民俗旅游的附属产品。而纱面古法的手工制作工艺,则可以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资源进行开发。

在温州地区制作纱面的村庄有很多,其中以瑞安市平阳坑镇的南山村最为出名。纱面的制作过程,完美地展现了村民的劳作之美,由此吸引了一批跑来采风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以瑞安市平阳坑镇的南山村为例,将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这一温州地区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重点进行开发。与此同时,将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工艺,与农村特有的不同于城市的乡村风光、农家生活相结合,打造面向家庭的,以休养生息、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品牌。游客可以选择夜宿农家,感受夜晚不同于城市的安静的乡村氛围,休养生息,安然入睡。天还没亮可以起床观看农家主人古法手工制作纱面的过程。早晨在农家吃一碗热腾腾的姜酒纱面,饭后可以沐浴着的阳光,闲躺在竹椅上。亦或是去乡间的小路上散散步,去其他农家串串门。按照时节,可以安排播种、除草、摘菜、采果这样的农事体验活动,或是烧烤、钓鱼等休闲娱乐活动。此外,由于纱面制作时间的特殊性,则需要另外安排现场制作纱面的时间,提供游客观赏。游客通过观赏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过程,从而了解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过程。其次,可以安排游客亲手手工制作纱面,满足游客亲身体验的心理需求。

目前,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这一民俗旅游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其他工艺一样,随着掌握纱面古法制作工艺的制作者年龄增长,体力逐渐下降。而村庄里的青壮年,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大多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就导致了纱面古法制作工艺的后备人才不足。其次,相较于费时费力的古法制作工艺,机器制造更为省时省力,且成本低。加上制作者生活并没有因此富裕,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这就导致了不少人放弃了手工制作纱面。那么,又应该如何保护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这一民俗旅游资源呢?其一、政府和社会应当为纱面古法手工制作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扶植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的发展;其二、通过摄像、拍照、绘画、文字记录等形式,将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得以记录、保存;其三、增加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的曝光度。除去传统的媒体之外,增加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曝光度和话题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试析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项目编号:15c426)。

参考文献:

[1]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1997-12.

[2]杨骏妮.关于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陶伟.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科学进展,1999.

[4]叶大兵.州民俗文化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

篇10:浅析水资源的战略开发和保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存在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水污染严重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居生活、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共识。虽然在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用水不断增加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保护的意义更为突出和广泛,更加需要花大力气,从水资源立法保护到用水过程的监督,从开源节水到依靠科技进行水资源二次乃至重复利用,从废水利用到海水淡化处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水资源的战略开发和保护。

一、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水资源节约制度和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不足和缺陷及一些实际问题情况,一是建立完备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完善法律的侧重点和法律效力等级,形成的阶梯管理的法律体系,更好的对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保护,不断整合形成规范合理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重点是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制度建设落在实处,出台国家相关法规实施细则,进而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保护进行科学指导。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拓宽节水工程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节水行动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加大技术投入,以科技化为引领构建节水型社会

一是以新技术推进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节水。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小块灌、沟灌、畦灌、膜上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工艺系统节水、冷却节水、洗涤节水等先进节水工艺和技术,强制性淘汰耗水大、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鼓励污水回用及循环用水;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加强新型高科技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二是升级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推广以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为代表的三大海水淡化主流技术,加大对海水的开采度和利用率。积极引入欧洲在火力发电、核电、冶金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脱硫、回注采油、制冰和印染等方面,以及生活方面的冲厕、冲灰、洗涤、和消防等方面直接利用海水代替淡水的相关技术,进一步节约淡水资源。三是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做好整体规划和修缮设施。非常规水包括雨水和再生水,雨水利用方面,各级政府要做好雨水收集工程,并将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及道路喷洒用水;再生水利用方面,在城镇和农村,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治理污染和处理好污水,努力实现零排放,同时污水管网和再生水管网的建设要跟上,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并促进再生水入户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减少污水排放量及新鲜水取用量;在城市建设中,从规划时就要对排污及其雨水利用设施作出通盘考虑,避免雨汚合流、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

篇11: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首都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由于气侯变化(连续干旱)、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尤其,以来连续八年干旱,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相当多年平均585毫米的.77%).年形成可利用水资源仅26亿立方米,是北京地区1以来,连续干旱时间最长的时期,而目前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又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时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不到20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北京早已进入水危机时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作 者:张寿全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务局刊 名:北京观察英文刊名:BEIJING OBSERVATION年,卷(期):“”(9)分类号:X3关键词:

篇12: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1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1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1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1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3

(一)增加林业资源„„„„„„„„„„„„„„„„„„„„„„„„„3

(二)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3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3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4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4

六、结束语„„„„„„„„„„„„„„„„„„„„„„„„„„„„„5 参考文献„„„„„„„„„„„„„„„„„„„„„„„„„„„„„„7

浅谈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内容摘要】森林资源保护是新时期促进林业发展的最新标志和特征,是实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植入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已是当前我们所迫切需要做的任务。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利用

森林资源是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并能产生物质财富的总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对环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即森林生态系统中一切为人们认识,并具有一定效益的物质,均属于森林资源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从这一规定可以理解为森林资源主要是指各种林木、林地以及野生植物、动物资源。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工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林木资源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国的森林资源总体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并且近年来,由于无节制砍伐现象的存在,森林资源在逐年的减少,这对人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森林资源保护的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够完善,虽然我国明确提出 1 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还是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很多,保护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定统一的保护措施。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法规都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有关要求,但是具体的执行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不够健全。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执行难度大,在一些偏远的林区,森林年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林区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所以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林木上,从而超限额、违规采伐限额较为严重,林区面积较大,在监管上又存在着漏洞,所以一部分林农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二)我国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完善法规,做到以法治林。

(2)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源监测,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

(3)林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专业人才,在众多员工中,大多员工的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这就直接影响到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

(5)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6)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林地保护和绿化祖国不能只靠几个部门、靠少数人来实现。必须进行全民动员,对群众的宣传应该广泛利用电视、粘贴标语、广播、村规民约、召开村民大会和报纸等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宣传绿化的意义和我国的林地保护政策,特别是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进行一周集中宣传,让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森林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7)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

(8)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自身抗御林业有害生物功能,提高预防和消灭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重点完善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建设。

(9)提高森林保护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签订《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及《森林资源管护合同》。认真贯彻落实“六定、两落实”制度(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对每个村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组长进行包片划分管护区域,护林员对林业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是加强森林保护的有效对策。

五、加强森林保护的战略对策

(一)增加林业资源

要不断提高森林的质量,增加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森林资源的内涵。采用现代林业管理手段与技术,根据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通过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来保证目的树种的更新,并提高林地的利用率;通过及时抚育和对不符合经营目的的林分进行改造,以调整树种成分、改善林相结构和促进林木生长,从而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在树种安排上以培育短轮伐期和生产中小径材的树种为主,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做到短、中、长期兼顾。

(二)打造一支善管理懂政策会宣传的护林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加强护林保护;督促有林的和林区的基层单位,订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护林,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可以由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护林员有权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处理。护林员的聘用要经过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开会集思广益后选出有责任敢担当的人员来管理全村的林区,根据各村实际如实增加护林员的数量,聘用后,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村委要强化监督和管理护林员,建立健全各项约束护林员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护林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

(三)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 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经业务、懂法律、敢管理的队伍,不仅要熟悉林业的基础法律法规,还要强化林业执法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努力提高执法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充分了解各项政策法规。

(四)、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1)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机制,落实人员。以乡镇为主体、村组为根本、农户为关键,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着力将责任落实到农户和山头地块。

(2)积极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利用标语、倡议书、巡逻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等的宣传,使护林防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严格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在森林防火期间要坚持24小时领导值班制度。(4)完善应急预案。乡镇要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乡镇要建立一支30人以上、村级要建立一支20人以上、组要建立一支1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应急分队;积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5)强化火源管理。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制度,重点林区设卡把关,加强巡山护林,杜绝违规用火,定期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深入林区明察暗访森林防火工作,促使各项森林防火措施落到实处。

(五)抓好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1)、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达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其重要途径就是扩大木质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多层次的,包括原木和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它不仅可提高木材价值,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且又是对森林的直接保护。

(2)、开发非木质森林资源。

非木质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丰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非木质林产主要包括纤维产品、食用产品、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以及非食用性动物及其产 品。

(3)、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按照经济和生态效益优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林木、林地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对林地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实行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经结合。由于岗前我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满足生态需求,在这些供需关系中,供给不足是突出的、主要的。应破除传统林业经营思想,按照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双重功能和社会结构性需求,根据“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采取分类经营的策略重新构造森林经营新格局,是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对策。“分而治之”,就是对森林资源采取划区分片经营,靠少量林业用地集中进行木材培育,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木材的生产任务,从而把大片森林从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下解放出来,保持其相对稳定性。这样既解决了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又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并为林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基地。

(4)、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和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景色、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文化特征为目的的、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生态旅游是强调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和自然保护密切结合的产物。森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又为其他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最终产品为龙头,建立将森林培育、资源开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综合生产部门。因而要理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搞活。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经营,走林、工、商、特、农、草等多种组合型经营体的道路,解脱林区人口超负荷压力,把利润反馈给林业以扩大再生产。为此林业生产应针对原来单一生产及林木培育与加工之间产业分割的弊端,冲破旧经济体制的束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龙头,建立林工副贸结合和经营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结束语

我国林业存在着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供需矛盾在总量和结构上日益突出,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环境服务功能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森林资源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改革森林资源保护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已经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总而言之,自觉的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以及生态消费观,自觉争当保护森林资源的卫士,积极踊跃举报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 为。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森林、呵护绿色、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共创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蓝、地更绿的美好家园,为共建和谐新林区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上一篇:做一名优秀老师演讲稿下一篇:本人登记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