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2024-05-27

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通用5篇)

篇1: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千年古镇底蕴深厚 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中山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01年嘉乐乡并入,2004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00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01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04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

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005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05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03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05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06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00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

篇2: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安泰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通知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我把安泰集团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安泰集团组建于2009年元月,下辖枣庄夏庄煤矿有限公司、枣庄二一五煤矿有限公司、枣庄二一五煤矿有限公司西井、枣庄防备煤矿有限公司、竑泰洗煤公司、建筑安装开发公司、奚仲旅游开发公司等7家企业,集团现年设计生产能力57万吨,固定资产11200多万元,煤炭可采储量1000余万吨。近年来,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以安全开采为保障,以科学开采为手段,以经济开采为目标,在企业体制改革、矿井技改提升、老矿资源挖潜、科学探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2010年,集团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净利润5512万元,缴纳税金5158万元,实现开拓进尺8600米。具体工作中:

一、整合资源,依法办矿,走集团化运作之路

一是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2009年初,为整合区域煤炭资源、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组建了安泰集团,整合了夏庄煤矿、二一五煤矿、二一五煤矿西井、防备煤矿4对矿井和建筑安装开发公司、洗煤厂、奚仲文化旅游公司等7家企业,重点突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集团化运作,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煤炭资源利用率。

二是办理证照,坚持依法办矿。在集团组建过程中,结合组建实际需要,我们及时对4对矿井的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进行了变更,并及时缴纳了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价款等,规范了煤炭生产和经营行为,做到了组建工作与采矿权变更的同步进行。

三是严格管理,坚持依法管矿。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集团公司对各煤矿储量管理、规范开采、各种资源费用提取与使用等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并纳入每的考核范畴,杜绝煤矿上报虚假矿产资源资料、图纸台帐和超层越界开采等行为,做到依法办矿、依法开采、守法经营。

二、科学管理,加大投入,促进煤炭开采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充分认识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切实增强珍惜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我们结合各矿井煤层薄、开采条件复杂等难题,从设计入手,对4对矿井的薄煤层区、火成岩区进行了巷探和钻探,对地质构造复杂区及较大的断层进行了专家论证,优化开采方案,尽量减少资源损失,避免了因采场布局、采煤方法不当造成资源浪费,有效的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率。通过钻探、巷探,夏庄煤矿新增储量180万吨,215西井新增储量60万吨。二是强化生产管理,提高煤炭回收率。强化生产现场管理,集团公司根据各煤矿定期上报的图纸资料,由生产技术处组织人员对矿井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并派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及时掌握矿井煤层开采厚度、煤柱留设、工作面放炮、浮煤回收等情况,严格落实贫富、厚薄、难易、大小兼采的原则,合理安排采煤工艺,加强放炮管理,加大浮煤清灭力度,切实提高煤炭回收率。集团公司矿井、采区、工作面回采率达到了88%、94%、98%,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是加大投入,提升矿井装备水平。积极应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夏庄煤矿、二一五煤矿西井、防备煤矿等3对矿井技改工程。其中防备煤矿、二一五煤矿西井分别由原6万吨提升到15万吨,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投资5000多万元的夏庄煤矿21万吨技改工程混合立井项目已破土动工,年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为各煤矿统一购置安装了高低压开关柜、架空乘人装置、井下语音广播系统、人员定位系统、泵房远程集控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等安全生产设备。

三、结合实际,强化措施,努力推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集团公司4对煤矿煤层薄、开采条件复杂、战线远、环节多等困难和难题,较大程度制约着矿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回收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煤炭资源管理。加强各煤矿开采技术资料的上报管理,要求各煤矿地测部门认真做好各工作面的地质基础工作,及时提供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的地质说明书,并绘制各类标准图纸,按时提 供回采工作面地质预报以及更新储量各种台账等,为加强煤炭资源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矿干群尤其是生产管理人员和采煤一线职工中形成浪费资源可耻、保护资源光荣的良好风气,督促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设法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依据上报的地质资料,督促公司生产技术处认真分析断层等构造延展方向及对煤层的影响程度,进行工作面优化设计,尽量减少阶段煤柱损失。对于回采过程中遇到的落差小于两米的断层、裂隙发育区和煤层变薄区,坚持工作面强行推进回采,不进行巷道改造,再煤矸分选,保证不增加煤质灰分,减少了工作面跳采造成的三角煤、边角块段损失,切实提高回收率。

三是借助新农村改造契机,协助搬迁西防备村部分居民,可以解放防备矿村庄下压煤近80万吨,增加煤矿可采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215东西井准备疏降水位,可释放资源70万吨。

四是加快推进夏庄煤矿21万吨技改工程的新井建设,千方百计保障工程建设的资金、设备、人员需求,确保今年工程通过各级验收,达产达效。

五是做好土地复垦和噪声、废气、废水治理等地质环境整治工作,积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采矿权价款。

总之,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提高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工作水平,为全区煤炭资源健康、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3:三台镇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三台镇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25公里,东西宽7.36公里,南北长76公里。总面积55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8

万亩,总人口12317人,其中农业人口9985人,主要有汉、哈、维、蒙、回等11个民族。全镇辖区内有6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23个机关站所,草场面积

1034549.9亩,其中冬草场477468.8亩。其中山区冬草场

87468.8亩、夏草场126565亩、春秋草场127548.7亩、四

季草场215498.6亩,北沙漠草场40万亩(没有划分到户)。

二、自治区级重点村(喇嘛昭村)基本情况

喇嘛昭村位于三台镇南部山区,距三台镇25公里,距

县城50公里,全村现有421户,1576口人,全部为哈族、蒙族,以半农半牧为主,已开垦草料地4000亩,人均种草料地5亩,人均牲畜5头(只),2010年人均收入3100元, 其中来自种植

业收入达到1700元,畜牧业收入达到1300元,外出务工收

入100元。全村共有贫困户120户, 680人。

三、自治区级贫困村贫困原因

我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

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贫困村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近年来虽然投入

了一定资金,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与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部分贫困人口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收入低,贫困的根源依然存在。

2、投入不足,投入效益较差。牧业发展受自然环境约束调整空间小,投入成本高。一是地方财政对牧区的投入十分有限,导致牧区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牧民收入水平,投入能力有限,造成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

3、牧民增收难度大。当前我镇贫困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的生产和经营,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

4、牧民劳力素质较低。当前,贫困村、贫困户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牧民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就业渠道少,导致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

四、今后三年自治区级贫困村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1、喇嘛昭村打机电井三眼,总投资36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6万元。

2、喇嘛昭村修建防渗渠5公里,总投资3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

3、喇嘛昭村高效节水灌溉2000亩,总投资9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90万元。

4、喇嘛昭村中低产田改造2000亩,总投资2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

5、喇嘛昭村“三贮一化”建设项目,建青贮池100个,总投资2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

6、喇嘛昭村定居点新建文化室、卫生室,总投资4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

7、喇嘛昭村继续发展奶牛业,购进高产奶牛50头,总投资5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

8、喇嘛昭村新建抗震安居房40栋,总投资80万元,需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

五、意见建议

篇4: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2011年10月13日)

9月28日县秋冬农业开发会议后,10月8日镇党委会上进行了汇报,制定了今冬农业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方案,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村及相关单位。今年我镇秋冬农业开发主要围绕“调整、开发、增收”总的要求,认真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高产优质和特色品牌建设,搞好科技入户和农产品流通和加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10月13日召开村书记和包村干部会议,传达了县会议精神,安排了我镇工作。

秋播生产情况:计划播种油菜面积10万亩,夏粮面积3600亩。9月初以来,我们一是认真开展秋播种植技术培训、指导,让农民掌握秋播生产技术和了解市场信息,落实种植计划。二是重点督查农技小报及时全部到户,全镇发放小报28000份(5、6期)。三是典型引路。以唐台村为试点,由合作社牵头,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油菜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为止,全镇油菜免耕直播面积3.5万亩。四是实施“一菜三用”工程,在唐台、孙桥、黎桥建立1000亩示范基地。

畜牧小区建设情况:2010年8月动工的蛟龙蛋鸭蛟尾养殖基地已建成,目前入养的5万只“江南1号” 蛋鸭已完成免疫接种,并有30%的蛋鸭开始产蛋。

水产养殖情况:

一、继续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不断壮大小龙虾板块规模,建设1-2个高标准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和一个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是做好规划,落实面积;二是抓好稻田、池塘改造和建设;三是抓紧进行种虾的投放。计划明年全镇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8000亩。

二、切实加大池塘改造力度。结合今冬明春水利建设,围绕塘堰和老池改造,力争明春完成改造面积2500亩:其中渔池清淤1500亩,塘堰和低洼地改造1000亩。

三、继续狠抓名特高效养殖,推行猪鱼、鸡鱼、鸭鱼综合主体养殖方式,河蟹养殖、黄颡专养面积300亩,鱼鳖混养、网箱养殖轮捕轮放的高产模式,继续加大网箱养鳝发展,明年计划在全镇发展网箱养鳝60000口,24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0000口。

四、切实抓好板块建设,板块建设重点抓好标准化板块基地的连接,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以荆乔水产公司为核心板块基地,网络全镇水产养殖,明年规划养殖1500亩鲫鱼专养池,1000亩青鱼专养池,300亩回鱼专养池,全镇河蟹养殖面积26000亩。并加大订单渔业养殖,计划明年完成订单养殖面积3000亩。

农业产业化建设:我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巨星粮油、蛟龙蛋制品、东湖水产品公司及8家粮油收储规模企业,一是发挥现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植,产供销一条龙,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二是壮大现有企业规模。巨星粮油公司与重庆中粮集团合资深加工项目已签定合同,该生产线具备年加工15万吨粗精炼油能力,计划总投资1.5亿元,待土地征用手续报批后进行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利税2000万元。东湖水产品公司今年新建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购进先进设备3套,总投资1000多万元,订单养殖水面10万亩,年产鲜鱼15000吨,年加工能力5000吨,以秋冬为主要季节的生产加工,可带动2000余养殖户增收。

农田水利建设:①省级工程主要有:引江济汉工程,我镇境内全长16.23公里,永久占用耕地3360亩。目前正在开展搬迁安置,土地丈量工作。②市级工程主要有:全市商品粮基地工程沙洋项目区建设,我镇有三个标段,主要分布在唐台、贯头等村,投资600余万元。从9月份开工以来,镇村主要配合开展协调工作,目前工程进展较为顺利。③县级工程主要有:张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300余万元。目前正在放水降水位,配合县开展工程建设。④镇级工程主要有:争取上级资金一是对内乔子湖进水闸进行维修,投资20万元。二是长湖堤防加固,将早湖围堤护坡180米,投资11万元。三是古定桥进水闸维修,投资4万元。⑤村级工程主要有:18个村,投资368.1 万元,主要项目有道路硬化及铺碎石、泵站维修、渠道硬化、塘堰改造、桥梁维修等(见附表)。

安全饮水工程:XX自来水厂的供水延伸工程,从9月份开始施工,目前正在集镇及胜利村、新宏村安装过程之中,此次工程将解决8个村及宋湖社区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镇村主要配合开展协调工作,目前工程进展较为顺利。

新农村建设情况:今冬明春新建新农村点3个,第一个是已规划进行的荆南村新农村点,第二个是乔姆村新农村点,第三个是正在建设中的荆南七组新农村点。前两个点用于安置引江济汉搬迁户落居问题,荆南四组新农村点安置171户,乔姆村新农村点安置36户,荆南七组新农村点建设房屋24套,解决七组农户搬迁落户。

篇5: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

中共磨黑镇委员会 磨黑镇人民政府

2010年3月8日

尊敬的杨书记:

磨黑镇在省直机关工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因地制宜谋发展,兢兢业业搞建设,扎扎实实抓生产,全镇呈现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镇情

磨黑镇位于宁洱县东北部,辖区面积507.03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城镇社区,有139个村民小组6134户21763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7人,占总人口的88%。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全镇平均海拔1372米,属全年无霜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6℃,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日照时数为2900小时。2009年,磨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742万元,财政总收入559.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42.3万元,财政支出302.4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9389.9万元,城镇个体经济总收入378万元,粮食总产量928.2万公斤,人均有粮408公斤,农村经济纯收入35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

磨黑因盐而得名,因盐茶而发展,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

的方针,加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力度,积极加强集镇的管理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加强了一些民房、特色民居的保护与修缮;二是收集、挖掘、整理了一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三是修缮了曾蒋二烈士殉难园和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对老农贸市场进行了拆除,并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集贸市场;五是用BT模式对竜山陵园实施公园化改造;六是对古镇的卫生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七是成立了全省第三家乡镇级文联,以传承和发展磨黑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关于磨黑历史文化名镇的打造,虽然历届党委、政府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目前仍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镇内民房破旧,民房保存完好的较少,民房大多无特色,民房打造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二是镇内用水不畅,消防管网破旧,消防设施处于瘫痪状态,民居用火用电存在安全隐患;三是输电线、电话线、电缆线乱接乱拉,线杆随意竖立,各种标牌乱挂乱贴等,造成了古镇混乱不堪的视觉现状;四是因磨思高速公路的修建,镇内老磨思路连接线、213国道破烂不堪,道路亟待修复;五是城镇附近地区河道防洪形势不容乐观,水体污染严重,亟待治理整顿等等。

二、省直机关工委挂钩帮扶情况

自2005年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与磨黑镇建立挂钩扶贫帮困关系以来,磨黑镇在人力资源和经济等方面均得到了省直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全镇人民向你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挂钩 年来共计协调帮扶资金70.3万元。

化名镇,这对磨黑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磨黑历史文化名镇的批复为今后磨黑的发展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打造磨黑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磨黑镇党政班子全心致力于整合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求将“盐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古镇旅游开发的重点,全力加快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名镇的山、水、田园、城镇建筑风格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打造形成完美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展现名镇丰富的文化内涵、意境、神韵和风采,切实打造出一个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最终实现旅游创收。

四、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hsk5级作文写作技巧下一篇:辩论稿:博览与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