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稿:博览与精读

2024-05-27

辩论稿:博览与精读(共3篇)

篇1:辩论稿:博览与精读

各位辩友,就读书博览与精读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我方的观点是,读书,博览胜于精读。

首先,我在此阐明博览的含义。“博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之中的解释是“广泛阅览”,也就是泛读。各位请注意,“泛读”之中所谓的“泛”,是广泛的意思,而不是泛泛之意。所以说,博览是多读书,但这不代表它是不深入的阅读。

我方认为,博览群书有一下几方面优势:

博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使我们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博,就是尽可能多地读,古今中外、文史、哲学、数学、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广泛的知识面可以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提供多种角度。

这也就引出了博览的下一重意思。在座各位应该都曾听说过“知识迁移”一词吧,所谓“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有足够广泛的知识面,那么,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曾涉猎的知识领域,我们便极有可能将之前在其他领域得到的或是运用过的一些经验、方法,迁移到这里来用,帮助我们触类旁通,于变中寻不变,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诗圣杜甫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名物理学家没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就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一名作家,没有对人文、历史、地理的了解,便无法写出意味深刻的文学作品。没有广泛的阅读,一个人便不会有足够深厚的学术基础、文化底蕴,那又何谈所谓“术业有专攻”呢?就这点来说,博览有着精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博览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的是通才。为了迎合社会需要,避免死读书,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改革与完善,这使得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不同学科进行只是的整合,进而追求创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科学开始显现出融合的迹象,它们互相之间沟通、交融正在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新学科。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融合,那么,对于多重领域知识的掌握,是对这些新兴交叉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基础。

因此,我方认为,博览是精读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博览所能提供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精读无发相比的。

篇2:辩论稿:博览与精读

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篇3:博览与精读 体验丰富人生

关键词 古籍展演 推广阅读 公共图书馆 博览群书 精读名著 体验人生

分类号 G256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Experience Rich Life:Expl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Performance of Ancient Books

Xu Yinong

书籍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而古籍是古代书籍的简称。古籍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无比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知识宝库。中国是纸和印刷术的故乡,存世古籍浩如烟海,据统计,目前大陆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而前不久出齐的《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华古籍约20万种,这是经过数百位专家学者20年的调研整理的成果。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变化,古今差异明显,今天不少读者直接阅读古籍已感到比较为难。透过各种展演方式,当能拉近读者与古籍之间的距离。

“展”“演”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分开始用。《说文》曰:“展,转也。”《广雅》曰:“展,舒也。”因而“展”有翻转、舒张、陈列、陈述之意,如展览、展示、展现、舒展、展叙、展陈、展望、展读、展骥,等等。《说文》曰:“演,长流也。”《释名》曰“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因而“演”有扩展、推广、推衍、阐发之意,如演化、演示、演述、演陈、演讲、演绎、演诵、演播、表演、演唱,等等。现代汉语中“展演”时常连用,被视为新词[1]。实际上,在古代汉文佛学典籍中,“展演”就己连用,如宋代禅僧普济编撰《五灯会元》中有“展演之言”“展演词锋”之语,被学者解释为展示演绎之言语和阐发宏论。由此使人联想到“提米斯托克利的地毯”。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提米斯托克利认为,人们的言谈就像是华丽的地毯,只有在展开时才能看清上面的纹样;当我们把地毯卷起来时,纹样就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消失[2]。因此,古籍展演,无论是以立体原典、平面图文等静态方式展示,还是通过诵读表演、影视演播、讲座论坛等动态方式呈现,本质上都是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对古籍进行的解读。

1 探索实践

近现代以来,原藏于官府和私人手中的古籍大量涌入新兴的公共图书馆。时至今日,公共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其他机构。如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立公共图书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与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合并为今馆。经过百年积累,馆藏古籍已达160多万册,位居全国前列。吴慰慈等先生著《图书馆学概论》中给图书馆下的普适定义为: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3]。在百年的风风雨雨之中,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安宁的岁月,图书馆前辈和同仁,始终将守护典籍和传播知识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时常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古籍展演活动来实现的。据《南京图书馆志》[4]记载,国学图书馆多次举办“书籍字画展览会”,参观者每场达千人左右。1930年,国学图书馆还选取馆内影印善本书籍,参加比利时独立百年纪念博览会,展品获金牌奖。中央图书馆筹建于南京,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筹备处辗转西迁武汉、长沙、重庆等地,1940年8月1日,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于江津县白沙镇(今属重庆),其后所建重庆分馆启用,日夜开放阅览,并数次举办馆藏善本书籍和金石拓片展览会,观众十分踊跃,以致延期闭展。抗战胜利后,中央图书馆迁返南京,1948年5月举办善本图书展览。

1950年,南京图书馆举办“台湾朝鲜资料展览会”,这是更名后所办最早的书刊展览,其中有不少展品为古籍,并编发展览会特刊,参观者达三千余人。在这以后的60余年中,南图不仅多次举办馆藏古籍展,同时开办讲座或报告会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如1954年共邀请著名学者举办文学报告会14次,其中以古籍为讲题的为8次,有唐圭璋主讲《红楼梦》《西厢记》,陈中凡主讲《水浒传》、“宋元话本的发展”,关吉罡主讲《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罗根泽主讲“屈原”,孙望主讲《诗经》,每场听众达千人左右。为加深印象与引导阅读,图书馆还编印小型书目资料索引发给听众。

二十多年前,笔者有幸成为南京图书馆馆员,一直从事与古籍有关的工作,不仅是许多古籍展演活动的见证者,而且还是筹划者和亲历者。长期以来,我们利用馆藏资料,举办古籍展览,向社会各界宣传普及古代文献知识。先后举办“中国古代图书展”“水浒传专题研究书展”“中国古代名家书画仿真品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资料与图片展”“中华茶叶五千年”“百年甲骨学”“百年沧桑话敦煌”“迎回归,忆历史──馆藏香港史料展”“澳门四百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献图片展”等多个陈列展览,展览主题有综合性的,也有休闲性的,还有的选题或与热播名著改编电视剧有关联,或与重大庆典纪念活动相契合,同时我们还配合书展举办“水浒漫谈”“饮茶与健康”“甲骨文知识”等专题讲座,因而使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各界和当地媒体较多关注。如江苏卫视“金色少年”栏目制片人参观《中国古代名家书画仿真品展》后,主动摄制了数十分钟的专题节目,向中学生观众介绍中国书画的基础知识。2006年,笔者应邀担任江苏卫视“江南”栏目《千古字谜》长篇纪录片撰稿人,此片除在电视台播放外,还获得江苏电视最高奖“金凤凰奖”长篇纪录片一等奖,另又入选《〈江南〉获奖作品精选集》DVD正式出版,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发行,至今仍在江苏网络电视台播放,已有逾万人点播。

2 开拓创新

坐落于市中心大行宫地区的南京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落成并部分对外开放,2007年实现全面开放。由于场地、设备等客观条件改善,传统的古籍展演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效果都有明显变化,如在新馆全面开放暨百年馆庆期间举办的“百年珍藏文献展”,各类媒体争相报导,成为公众“热议”话题。与此同时,在元旦、春节、“世界读书日”、“七彩的夏日”等各大节庆期间,全馆均举办大型的“文化惠民”活动,其中“迎春猜谜,各显神通”“诵读经典,陶冶心灵”“陶风读书会”及发放《人文素养读书指南》等古籍展演活动,男女老少踊跃参与,受到读者好评。

2011年底,南京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所。由于公共图书馆很少设置国学研究院所,因此必须以创新精神,开拓工作思路。我们认为,可利用公共图书馆这一平台,根据受众不同,分普及、提升、引领三个层面开展各项工作。

2.1 普及与服务

主动与媒体合作,在新华社所属的《现代快报》创办“国学玄览堂”栏目,由徐小跃馆长亲自撰稿,向公众系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现已刊出15期,全部被南大网及网易等知名网站转载。另外,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举办,笔者应青奥组委会之邀撰写《让青春在千年古都绽放》一文,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及纸质、网络、手机三种版本,发表在青奥会官方杂志《南京2014》上,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阐释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将古今中外书籍与印刷文化熔于一炉,在本馆为公众作“书籍的历史”“东方之美──从十竹斋到现代艺术”专题讲座和举办相应展览,并赴徐州、扬州、常州及省市机关巡讲,又应邀为小学生作“书籍的故事”专题讲座。讲座与展览内容不仅长久发布在南图网站,而且还将“书籍的历史”展板,传送至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与威海市图书馆、辽宁丹东图书馆、浙江省湖州市图书馆,以及江苏省常州、常熟、无锡、泰州、南京高淳区与江宁区图书馆进行巡展。为了让普通读者方便借阅古籍注译与研究新作,我们在读者服务部增设国学图书阅览区,并陆续编印“国学图书阅读指南”向读者免费发放。

2.2 提升与研究

在《新世纪图书馆》增设“国学研究”栏目,着意登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章。同时在南图网站增设网站“国学导览”栏目,分设“国学玄览”“国学研究”“中华学术”“国际汉学”四个子栏目,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由于对增设栏目及时宣传报道,《中国文化报》、文化部、中国日报网、省委新闻网都转载了相关报道。另外,“国学玄览”与“国学研究”栏目同时也兼具南图机构知识库功能,目前在公共图书馆并不多见。

2.3 引领与交流

为全面提升图书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引领和推动学术进步,经认真筹划与多方沟通,在南京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与“首届玄览论坛”。“合璧展”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联合主办,展品为分藏于两岸三馆的《玄览堂丛书》原典及相关档案文献。此次活动不仅是继《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展之后又一文化盛事,而且是分隔两岸的珍贵典籍首度重返大陆相聚团圆,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绚丽的篇章。“论坛”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其后与会的台湾卓越图书馆代表团还参访扬州、南京的公共与高校图书馆。展览和论坛举办时,省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集中进行了宣传报道,而新华网,中新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香港《文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也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等众多网站都转载了相关报道。我们又进行“首届玄览论坛”发言稿的整理工作,在《新世纪图书馆》发表。另外,我们还协助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目前在台举办“第二届玄览论坛”正是以上交流成果的直接延续。

4 品牌效应

自2010年起,南京图书馆每年举办一届阅读节。南图阅读节是国内首个以省级公共图书馆名义举办的阅读节,也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化活动品牌,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南图阅读节的最大特点是以“和名著对话 与大师同行”为基调,每年选择一部经典名著,确立一个主题,通过论坛、讲座、展览、影片赏析、诗文诵读、知识竞赛、动画设计作品大赛、编印阅读指南、嘉宾在线解答问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读者深入解读每部名著精义,同时普及各类相关知识。前四届阅读节已先后选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从第五届起,开始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现已选读《论语》《孟子》,今后还要陆续选读《老子》《庄子》等名著。

作为阅读节的举办单位,我们时常被问及以下的问题:为什么每年只选读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为什么先读文学名著后读哲学名著?阅读节的品牌效应能延续下去吗?

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遍览群籍。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说:“人类的理解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人类知识的区分正对应于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历史对应于记忆,诗歌对应于想象,哲学对应于理智。”[5]这种按照人的理解能力将知识归纳为历史、文艺和哲学的三分法,是世界各国现行文献分类法的基石。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小说学的重要奠基者,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小说一共有两种体裁:第一种是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等等。第二种是创造的小说,例如《红楼梦》[6]。由此可知,南图阅读节选读的四大古典小说,不仅皆属于文学想象名著,而且大多与历史记忆有密切关联。与此同时,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是掌握知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因而南图阅读节先选读古典小说,再转为哲学名著,可以逐步激发起民众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对经典名著进行系统阅读。

主题论坛是南图阅读节着力推出的核心项目,可称为重中之重。《红楼梦》产生时代晚,与南京又有密切关系,被选作首届阅读节解读名著。首届阅读节主题论坛齐聚了蔡义江、孙伟科等在红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专家学者,为读者详解《红楼梦》,发言内容涉及作者研究、文学成就、版本源流、地域特点、红楼文化等方面。第二届至第四届阅读节解读的都是“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主题分别为“《西游记》:变幻与觉悟”“《水浒传》:社会与人性”“《三国演义》:战争与人性”,因而每次主题论坛不仅邀请陈洪、李安纲、潘知常、汤晓华等相关领域学者就小说本身进行阐释,而且邀请陈得芝、王邦维、陈振、李昌宪、方北辰等高校知名教授,从时代背景、故事来源等历史演变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如陈得芝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参加了第二至四届主题论坛,发言的题目分别为《长春真人的<西游记>》《<水浒传>与元末社会》《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南图徐小跃馆长兼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首批国家高层次“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参加每届主题论坛,都对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并作主旨发言。徐小跃馆长认为,我们阅读文学名著,除了从文学和历史的层面进入,更应从社会和人性的层面给予关照。要通过书中的人物、故事来深挖人性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而说到人性和生命也就涉及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他在论坛上从哲学的角度对四大古典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又在报刊上发表了《质本洁来还洁去》《我们究竟怎样阅读<西游记>?》《<水浒传>应作如是观》《<三国演义>应作如是观──兼论战争与人性》等系列文章,全面揭示这四部文学名著的深刻哲理。总之,前四届论坛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对名著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观点的全面解读,同时每场论坛都安排听众提问与专家解答的互动环节,既形成学术上的争鸣,也引导读者养成对名著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在解读完四部文学名著后,去年恰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第五届至第六届阅读节选读哲学名著《论语》《孟子》,并确定分别以孔孟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向善之心──中华民族的信仰追求”为主题,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为烘托气氛,论坛开始前我们组织馆员与在场读者集体诵读经典名句,效果显著。

为了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每届阅读节都会举办各种有特色的亮点活动,如先后举办的“馆藏古籍文献十大珍品”评选、过云楼藏书合璧展、陶风图书奖评选等。为了扩大阅读节的影响,南图与《中国文化报》、《现代快报》、中国江苏网、《江南时报》等多家媒体密切合作,对阅读节进行整版或系列报道。为了延续阅读节的影响,南图在网站设置永久性阅读节栏目,而各位专家学者的论坛、讲座等发言稿皆全文发表在《新世纪图书馆》杂志上。今后,南图阅读节不仅要选读中国的传统文献,还要选读世界的经典名著。相信通过不断努力,阅读节所积累的品牌效应,一定能够延续下去,直到遥远的未来。

5 人生思考

今年初笔者在《图书馆报》上发表了《一年读一部名著──南图阅读节回眸与思考》[7]一文。其后,《图书馆报》陆续发表《提倡每年读三千本书还是一本书》[8]《从经典出版到经典阅读》[9]两篇“记者观察”专栏文章,认为南京图书馆这样的成功组织经典读书活动,可资借鉴。同时记者又将南图阅读节与2014年全台公共图书馆借阅楷模颁奖活动相比较,并表示,一个是每年借阅图书3423本的借阅楷模,一个是每年着重读一部书的图书馆,这两个数字对比之鲜明,足以让人们对阅读推广理念进行重新思考。

那么,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博览群书好还是精读名著好?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0]两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追问孟子说的“几希”究竟是什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人生价值》中回答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哪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11]真善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如果套用培根对人类的三种理解能力的描述,大体上说,真对应于记忆,善对应于理智,美对应于想象,因而可进一步归纳为:历史求真,哲学求善、文艺求美。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汉代,唐初的《隋书·经籍志》采用南北朝以来形成的经、史、子、集四部法进行分类,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四部分类法编制的。从字面上看,中西分类体系明显相异,但从本质上说,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培根将人类知识归纳为历史(记忆)、文艺(想象)和哲学(理性)三大部分,和中国四部分类法除经部以外的史、集、子暗合,而经部之书虽较杂,实亦可归入此三部。培根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中国的事物,因此他所提出的三分法,很可能受到中国分类法的影响。因而,系统阅读中国古籍中的经、史、子、集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把握真善美之真谛,充分享受心灵快乐。如清代李渔《笠翁一家言》所录《闲情偶寄》(一作《笠翁偶集》),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其中词曲与演习二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是值得重视的突破,为后世所推崇。但此书实际上是吃穿住用样样有,林语堂将其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如李渔在此书《声容部》谈论“衣衫”说:“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12]今天的人们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许会在审美方面有新的收获。

人们常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于是之先生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中,而且家境贫寒,后来通过在辅仁大学“蹭课”和上夜校,最终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在《幼学纪事》一文中引用《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之语,并说“我衷心地喜欢这两句话……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13]。

然而,今天在公共图书馆看展览、听讲座、猜谜语的许多读者是退休老人,知识和文化能给他们什么收获呢?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埃科在回答记者相似提问时说:“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假如说在我这个年纪死了,那么他只活了一种人生;而我却体验了拿破仑、恺撒、达达尼昂的多种人生……因为这是一条拓展记忆容量、极大地丰富个性的理想途径。那么,到生命终点,你得以体会了无数种人生,这是项了不起的特权。”[14]因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天天翻阅书刊或诵读经典,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现实的人生,但却能够体验非常丰富的人生。

在佛学用语中,“空”是一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空?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在南京栖霞寺就这个问题向圆湛法师求教,圆老当即拿起茶几上的水杯说:“空不难理解,就像这只杯子,没装东西就是空。杯子越空,装的东西越多。佛学所说空心,就是清净无染的禅心。换句话说,空心就是包容之心。”星云大师与圆老有师生之缘,他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圆老,认为圆湛法师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真正会教书的老师[15],并说在就读栖霞和焦山佛学院的时候,便非常喜欢圆老教授的“俱舍论”和“老庄哲学”[16]。由此可知佛道有相通之处。本论坛以“玄览”命名,源自《玄览堂丛书》之名。如果再往前探寻,“玄览”一词源于《老子》“涤除玄览”。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玄览”作“玄監”,“監”字作人向皿中水照面[17]。“玄览”犹“玄鉴”,喻心灵深处明澈如镜,能照察事物,深见其理。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就是让我们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教授在“首届玄览论坛”上,从阅读层面对“玄览”的含义作了全面梳理和深刻揭示。他认为,有人注释“玄览”为博览,那就是说要多读书。但是“玄览”还有深览之意,即精读,就是要读历代经典著作,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为在这些文献里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情感,它是中华思想的策源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灵魂的栖息地。同时,“玄览”不是自闭的玄览,而是开放的玄览。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要读中国传统文献,还要读世界的经典。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18]。由此可知,道家所说“玄览”与释家所说“空心”是相通的。我们每个图书馆员应该排除各种心灵滞碍,融合儒、释、道的思想观念,容纳多元的古今中外人类文化成果,引导读者既系统博览群书,又深入精读名著。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五定律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9]。形象地说,公共图书馆就是一株百年大树。笔者曾在山西看到一株近3000年的古树。站在树旁想通了一个道理,树上的每片叶子虽然只有一瞬间的绽放逗留,就匆匆飘落,但它从阳光雨露中吸取的营养,最后都汇聚到树身上,从而成就了千年古树的郁郁葱葱。我们每位图书馆员其实都是向大树输送养分的树叶。祝福每位同仁,不忘初心,从中外典籍中吸取知识滋养,获得心灵享受,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图书馆之树自然会因为你的存在而长得更加强壮茂盛,福荫我们的万千读者。

参考文献:

[ 1 ] 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894.

[ 2 ] 奥斯特勒.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M].章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 3 ]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5.

[ 4 ] 卢子博.南京图书馆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 5 ] 培根.学术的进展[M].刘运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 6 ] 胡适.胡适文集:第1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7.

[ 7 ] 徐忆农.一年读一部名著:南图阅读节回眸与思考[N].图书馆报,2015-01-09(A22).

[ 8 ] 鲁直.提倡每年读三千本书还是一本书[N].图书馆报,2015-03-06(A05).

[ 9 ] 鲁直.从经典出版到经典阅读[N].图书馆报,2015-05-15(A03).

[10]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1.

[11] 朱光潜.人生价值[M]//史为昆.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哲理小品:中国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216.

[12]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273-275.

[13] 于是之.幼学纪事[M]//王宏韬,杨景辉.演员于是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3-15.

[14] 巴黎评论编辑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第1卷.黄昱宁,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77.

[15] 星云.百年佛缘:4僧信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

[16] 星云.星云日记:21慈悲是宝藏[M].长沙:岳麓书社,2013:120.

[17] 韩禄伯,邢文.简帛老子研究[M].余瑾,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87-188.

[18] 詹福瑞.玄览:博观与深读[J].新世纪图书馆,2014(12):14.

[19]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08.

徐忆农 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国学研究所)主任、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上一篇:XX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下一篇:庆七一教师述职演讲稿与庆七一晚会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