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

2022-08-26

第一篇: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编辑:admin 时间:2012-8-17 17:19:00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精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节能减排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节能减排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从客观上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很大,能源需求还在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节能减排的能力、手段明显不足,基础薄弱。从主观上看,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入、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措施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力、激励约束不强等情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第一,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能减排的第一推动力。节约能源不是简单的减少使用,也不能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根本上要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选择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相关技术的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节能减排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第二,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加强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是有效推进节能减排的前提。要健全标准体系,改进统计监测,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并根据污染排放新特点,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方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通过强化能力建设,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管理的潜力大、见效快,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要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组织、控制,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工业、建筑、交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建筑节能要科学合理改造已有建筑,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交通节能减排要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和优化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要推广使用经济高效的节能产品,提倡绿色低碳消费,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形成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各类公共机构要严格遵守节能减排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继续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节能减排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有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高效节能产品推广、环境污染治理的支持引导作用。

(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第一,全力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完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增量,加大考核力度,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进一步做好加快污染物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加强机动车减排,开展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严格监管,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挖掘治污潜力,提高治污效率。

第二,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重金属污染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损害很大,要对重点防控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第三,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领域污染综合防治。要坚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改善水环境质量,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企业环保核查和后督查。

第四,加快环境科技创新。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力争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千方百计用好现有人才,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环境科研队伍;完善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环境科研能力;加快推广环境科研成果,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不断降低治理成本。

第五,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环境保护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对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责,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企业是污染排放的主体,也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切实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三)

维护生态安全,贵在实践、重在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继续搞好生态建设,首先要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其次,要认真落实《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稳步推进造林绿化。其三,要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包括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要强化林火监测和火险预警响应,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应急能力建设。

作者:范 必

来源:《经济日报》

第二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策的执行情况

(会议材料)

右旗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是科尔沁草原的组成部分。是西辽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我局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立旗的重要抓手,为全旗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一、认真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建设项目审批上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旗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受理,避免那些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类项目盲目立项,减少环境隐患。

二、确定节能降耗项目,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确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源资能源消耗高的生产工艺,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十二五”污染减排任务,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8.5%、氨氮排放量减少8.5%。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So2 和COD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气和水环

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三、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2011年完成了大板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规范保护区界标,并设立警示标识牌。2012年完成全旗8个苏木镇和一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提升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监理力度,消除饮用水环境污染隐患,让农牧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上,制定了水源地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对水源保护区一级区内的与取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和关闭,逐步取缔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畜禽养殖点及乱搭乱建房屋和无证的餐饮店,保障了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

四、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是对加强辖区内涉重企业诺尔盖铜矿、巨源矿业等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隐患进行排查,针对重金属污染源特点和现状,推进有色金属矿山污染治理项目,增强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使涉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二是开展全旗查处违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建立污染源监测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环境质量公告。检查督促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保障查干沐沦河水质断面化学需氧

量不高于100毫克/升、氨氮不高于15毫克/升。

五、完善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一是建立环境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能力,打破单一职能部门的权责能力,协调国土、林业、水利、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增强各部门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促进环保工作责任制度落实,调动各单位苏木镇做好环保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旗政府关于《巴林右旗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全旗重点生态项目禁牧和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环境执法检查,认真落实保护区管理条例,使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加强,为创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打下基础。三是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针对农村面源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点源生活垃圾污染的“脏乱差”问题,申报实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5个综合项目,提高了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效率,生活垃圾处理的覆盖面明显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嘎查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苏木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贯彻落实,考核指导和行政监管。建立全旗8个苏木镇和二个社区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机制,签订责任状。对苏木镇及社区环保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全旗创建一个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5个生态示范苏木镇和17个生态示范村。结合旗政府禁牧政策和生态建设措施的落实,农牧

民保护环境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六、深化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1.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改善人畜饮水、农村卫生,土壤治理、农药化肥的使用方面,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

2.从发展生产改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畜禽养殖项目的综合利用、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改善当地环境方面进行宣传。

3.结合禁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项目的实施,从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方面进行宣传,真正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让农牧民亲身感受环境的转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发挥农村妇女的宣传作用。从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土壤污染对下一代的影响方面进行宣传。

5.发挥学校教育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进行宣传。

6.发挥苏木镇社区环保助理作用,利用“6.5”环境日及农村集会、那达慕大会等活动,向农牧民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

巴林右旗环境保护局

二0一三年七月五日

第三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民勤的调查报告

电大武威分校2007级行政管理本科朱世宇071100088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和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条件和行动准则,民勤生态变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文及人类经济活动,致使植被生态条件恶化,湖泊干涸,绿洲缩小,土地沙化严重,保护民勤生态环境迫在眉捷。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石羊河流域科考”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综合治理、特别是针对中央和省上对民勤进行生态移民问题、民勤防止沙漠化危机、民勤扶贫状况调查、民勤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课题进行科学考察和调研。通过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力争写出一定水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们不辞辛苦奔赴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民勤治沙已经站、民勤沙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民勤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民勤大风沙口勤峰滩、石羊河林业总场、石羊河流域终端、受沙漠化最严重的民勤湖区四乡镇(西渠镇、红沙梁乡、东湖镇、收成乡)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下游,南接武威市,西南毗邻金昌,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全县有30万人口,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仅占9%,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

自古以来民勤就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植"之称。干旱缺水,风沙多是该县的基本县情。 近年来民勤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又严重超采,大片植被因缺水而枯死,柴湾因干旱而萎缩,自然条件急剧逆转,大风天气明显增多,沙尘暴接连不断,土地荒漠化的程度越来越严峻,沙尘暴造成的灾害触目惊心。因此,对治理沙患,改善生态环境值得深思。石羊河流域来水越来越少,加之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水资源锐减。而且,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越来越差,这种情况由湖区逐渐向坝区扩展。另外,地下水位的下降又导致森林草场退化、枯死,从而形成的耕地被沙化,盐碱地逐年增加的局面。再者,气候干旱少雨,沙患频发使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年甚一年,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地制约着民勤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面对现实民勤向何处去,已成为各级领导关心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治理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民勤绿洲生存的必由之路和民勤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

(一)水资源危机逐年加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历史上水草丰美、可耕可渔,有“柳林粮仓”之美誉。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羊河入境径流量年均5.42亿立方米,可供灌溉全县所有耕地。之后数十年间,由于上游灌区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拦坝蓄水,打井提水,过度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导致石羊河下游来水迅速递减。六十年代入境流量年均4.44亿立方米,七十年代

3.17亿立方米左右,八十年代2.28亿立方米,至九十年代锐减为年均1.3亿立方米左右,四十年间均递减千万方以上。

(二)大量超采地下水,地表水供给不足,地下水质急剧恶化。

全县浅层水质矿化度每年升高0.2~0.35克/升;深层水矿化度年均升高0.24克/升。湖区及泉山部分地区由于浅层水质恶化已不能用于灌溉,更为严重的是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县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范围已涉及到17个乡镇,166个村,14万人,18万头牲畜。有些地方的群众吃水只能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拉运,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水资源的危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维护绿洲存在的沙生植物枯萎死亡,防风固沙林急剧衰败,存在的是一些残林败地。原有覆盖度在40%的190万亩红柳、白刺灌丛带现已消失90万亩,存在的100万亩,已有54万亩退化,19.5万亩沙化。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造成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土地沙化,形成干旱化、沙漠化、盐碱化。可见水资源的短缺,是造成我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三)过度垦荒、采伐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县荒山和沙漠面积达90%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部分村社向沙漠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地及滥牧和过度樵采。90年代初期,受"黑瓜籽热"的冲击,风沙沿线的村社群众,不顾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开荒的决定,在封禁区、半封禁区内乱开荒、乱打井,大量开垦荒地,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垦荒地百余万亩,但受水、热、肥等自然条件限制,荒地一般单产不高且不稳定,而人口的增长,各家庭经济收入的攀比,又迫使人们不得不借助再扩大垦荒地或进行掠夺式经营。追求总产的提高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食欲"、"钱欲"的需要,大量尚好的草原、植被被开垦破坏,地表覆盖被减少、风蚀加剧,加快了沙漠化进程。但扩大开垦面积只给少数农户带来了一时的效益,而大多数的垦荒者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相反,却陷入越薄收、越广种,越广种、越薄收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实质上降低了扩大耕地面积的正面作用,更加重了恶性循环的发展。

“风起沙石飞,埋庄又压田,沙流逼人走,灾害年年有”是反映旧社会的民勤,可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部分乡(镇)、村、社干部群众为了从荒地中牟取暴利,置人造防护林、天然植被、草原柴湾而不顾,大量采伐,大量开垦,使该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天然植被、人造防护林遭到严重破坏。到目前为止,该县被采伐破坏的沙枣树林、红柳3万余亩,梭梭1.5万亩,被破坏的柴湾高达15万亩。土地失去其抗风蚀的天然屏障,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四)弃耕摞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垦荒者绝大多数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国家土地部门、林业部门的规划和批准,也就没有列入国家已耕土地和种植计划之中。这样以来乱垦乱开现象严重,而耕种者本身就是进行掠夺式生产,不注意保养土地的再生产潜力,使原本肥沃的土地贫脊化、沙漠化、盐碱化。加之绝大多数垦荒者带有盲目性,什么地方土地好、什么地方土质不好任其选择。若土质好,具有可耕性,也就可赚利保本,若土质不好或遇到纯沙化、纯胶土、盐碱高含地块,便猴子扳包谷,开一块丢一块。由于盲目乱垦、乱开荒地,大量荒地弃耕,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三、 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面对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感到了百年忧患。为了绿洲的生存发展,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绿洲生存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进程中,党中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更加鼓舞了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党中央"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抢抓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再造山川秀美的新民勤。

(一)挑战干旱、发展节水农业。

虽然该县有被赞誉为"沙漠明珠"的红崖山水库,但缺水问题仍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内节外调、节调并重、以节为主"的方针,积极呼吁上级政府尽快建立统管统配石羊河水资源的管理机构,以期合理分配更多的上游来水。虽然我们几经努力,耗费巨资建成了"景电二期延伸工程"。但实践证明,引来的黄河之水,相对于久盼甘霖的广阔土地,不仅是"杯水车薪"而且是"水贵如油",只能缓减水资源危机的状况,难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依法用水的路子。目前,在我县的输水渠值中,尚有24.627公里总干渠,40.242公里干渠,93.895公里支渠,1000公里斗渠,2000公里垄渠,2740公里机井输水渠仍为土渠,渗漏十分严重。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要大搞节水工程,衬砌水泥渠道,减少输水损失,提高利用效率。还要采用小畦灌,

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和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推广耐旱、节水高效作物的面积,使单方水效益逐步提高。同时,还要依照《水法》规定,对全县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发放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的原则,全面实施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严禁乱打井和无序开发淡水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水的跑冒滴漏。一点一滴,均来之不易,当加倍珍惜;一掬一捧,皆十分可贵,应厉行节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生命之源才能永不枯竭,我们方能无悔后人、不负来者。

(二)防风固沙,大力造林绿化。

继续坚持"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方针,加大治沙造林力度。在西部大开发中,积极实施"百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工程"。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西、北、中沙窝和南湖移民区四大沙区的治理为重点,乔灌草结合、封育造并重。在荒漠草场区加大封育和管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在植被稀疏地带和流沙地带,完成百万亩荒漠草场改良;在绿洲外围的治沙地带,逐年逐段播种灌草和定植乔木林,营造环绕绿洲百公里长,3~8公里宽的防风固沙林带;在农区内部,主林带发展乔木树种,副林带发展枣粮间作或红枣林,完成百万亩农田林网配置。逐步构建荒漠、草场、林灌网络化,风沙沿线林带化,绿洲内部林网化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县几个重点风沙口得到基本治理。每年完成治沙造林5万亩,退耕还林草1万亩,每个封育期封沙育林草新封30万亩,使树木保存面积每年以5~6%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0.1~0.2个百分点。当前和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规模治理、整体推进、固害设防、集中突破"的原则,以重点风沙口规模治理和绿洲边缘垦地绿化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绿洲西线南至红崖山,北到东湖往致村的125公里的风沙线治理。而重中之重,则是红崖山水库两坝墙、尖沙窝、勤锋滩、老虎口、中沙窝和东湖镇北沙窝的治理。如果这些风沙口得不到有效治理,我们的水利枢纽、电网线路、主干公路、良田庄园,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会重蹈历史覆辙。像红崖山水库这样的"瀚海明珠",就会淹没于风沙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发扬五十年代万众一心修水库的团结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营造绿色长城,抵御风沙侵害。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理、重管严罚,对全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执法监督和预防保护。重新划定绝对封禁区、封禁区和半封禁区,依法管理生态植被。对于那些不顾全局利益,破坏生态植被的乱垦荒地、滥伐树木,随意放牧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要在全县再掀"学习治沙愚公、营造生态环境"的热潮,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治沙造林的壮丽事业中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奉献力量。

(三)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大力实施退耕还草工程。

结合“三北”四期工程和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建项目实施,坚持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促保的方针,梯次构筑三道绿色屏障。即对远离绿洲的荒漠场区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促进植物群

落的演潜更新;在绿洲外缘的沿沙地带,逐年逐段定植0.5-2公里宽的乔木疏透型和灌木紧密型混交防风固沙林带,阻止流沙内侵;在农区适地适树营造千田农林网,完成10万亩林网配置。要进一步明确封禁区,半封禁区域界限,严禁在这些区域放牧、樵采,严禁毁林毁植被开荒打井。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草20万亩,减轻西线和北线的风沙侵害

(四)改良土壤,发展草畜产业。

近些年来,在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为了节水和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我们逼迫大量使用地膜、增施化肥农药。使得我们的耕地遭受了严重的污染,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病虫害频繁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为了发挥现有耕地的最佳效益,促进民勤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让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草业大县,建成畜牧强县"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大面积种植绿肥,既能用以压碱改良土壤,又能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草。从而形成草多畜多、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在农业耕作中我们要力求精耕细作,消除白色污染,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加强有机肥料的建设,广积多积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有步骤的退耕还林,使民勤20万亩耕地三年内实现林草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总之,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加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在西部大开发广阔天地里,在"再造河西"的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及意义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文中指出:人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 1

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平等”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2]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3]很显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4]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新威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强度与日俱增的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这种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告诉人们,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其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反之就越脆弱。例如,中国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3%,而到1949年时降到3%。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流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致使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连接不断。

生物多样性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

和补偿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就越强。

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生相克、联合作用、半生互助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现代人得以丰衣足食主要依靠栽培

植词二(且家物产用减远地类都样的物和饲养动物多样性作保障养动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其种是指品种,品系或生态型的3)多样性与人类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不仅与人类未已影响到了现实的生活。例普遍感到,用来改良作物和钟已越来越少;②以动、植面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重局化学杀虫剂,为作物授粉的少,人工授粉不但耗费人力不如昆虫授粉。 美国昆虫学家E.O.Wilso球上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都只能存活几个月。人类社会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性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社会意义。 ,栽培植物贺类的多样性;多样性。 来如畜物面昆物息:、为③虫力息①禽原大种,相育的料量类且关种野的使急效,专生生剧果n认为,如果灭绝的话,人从远古至今,。足见生物多具有及其重大

第五篇:着力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

小牛村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全面优教学环境和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推进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以教育改革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干部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关键,以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为保障,全面加强学校教师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环境建设水平,增强师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升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水平和服务大局能力,为“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为“建设繁华现代、靓丽文明、和谐幸福新乐”助力。

(二)主要目标

1.做到“八不准”,实现“八个目标”。

2.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干部教师思想观念有新转变,政治、业务素质有新提高,工作效能有新改善,发展环境有

新提升,推进教育现代化有新突破,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教师工作队伍。

3.学校建设实现新突破。干部教师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机关工作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创建“学习型、法制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学校。

4.服务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努力提升办学条件。 5.行风建设持续好转。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乱收费、乱办班、乱招生”等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6.校园环境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在学校规划、建设中得到较好落实,学校校园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环境育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7.师生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环境教育课程在我校得到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人参与、支持环保成为师生共识。

二、实施步骤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陈进凯、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系统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二)第一阶段:11月九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讨论新乐市教育局“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和有关规定。

(三)第二阶段:在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查、护体、开门征求意见等方式,找出突出问题,特别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乱收费、懒、散、庸等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抓整改,抓治理。

(四)第三阶段:公开承诺。全体教师完成表态承诺,承诺自己承担的责任。

(五)第四阶段:总结提高,对这次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查找不足、进行完善写出总结。

小牛村小学 2012.11.09

着力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

小牛村小学

2012.11.09

上一篇:水务局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市委办公室发文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