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2024-06-25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通用10篇)

篇1: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优美干净的社区环境不仅是彰显社区居民素质的镜子,也是为居民提供休息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促进社区和谐的推动器。因此保证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每个人保持初级卫生环境的基础环节。随着社会发展,城乡和谐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也成为当前重要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首要必须建设好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然而当前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管理者档案意识的不足易导致社区公共卫生档案不全面,而且部分档案也存在完整性和真实性欠缺等问题。本文针对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就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各环节提出了些建议。希望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朝更好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作用

1.1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含义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卫生管理部门遵循卫生公共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社区内卫生,居民健康或就医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的文字材料,具有历史性,更新快、条理性等特点。加强对档案的管理不仅利于社区居民的健康,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意义重大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为社区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和任务的落实服务的,是关乎民生与社区和谐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决定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成果的大小,各级档案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1.3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为提高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提供依据

通过对就医环境、药物齐全度、医院设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医药费用合理度等方面的记录,才能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运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好。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及时更新居民的卫生健康信息、卫生设备运转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更充足的条件保障。

篇2: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4 小结

篇3: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26例, 女性患者474, 年龄15~85岁, 平均年龄 (54.50±4.50) 岁, 工作人员100例,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患者48例, 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 (38.50±2.50) 岁, 患者均在我市内社区内进行就诊、购药, 并且自愿参加本次调查分析工作人员均在社区内工作1年以上, 并且完成问卷调查工作。

1.2 方法

对我市建立社区卫生机构后药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性实施应对策略,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患者对实施应前后对药学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1.2.1 药学管理现状

针对我社区内药学管理现状分析, 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1) 药品种类少:因社区内的药品均为国家相关规定零差价的药品, 所以在药品种类数量上较少, 导致在临床治疗和购药过程中造成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患者和工作者治疗和购买的需要。 (2) 库存量少、配货不及时、药品存放条件差:社区患者人数较多, 用药量较大, 并且药品购进受到国家相关卫生机构的掌控, 药品供应商不能及时配送, 因此导致库存严重减少、时常发生药品供应短缺情况发生, 给临床治疗和购药造成严重困扰。 (3) 工作人员因素:因社区建立时间, 相应的工作人员较为紧张、年龄较大, 因此导致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编制紧张, 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压力重。 (4) 规章制度不完善:因社区建立时间较短等, 导致相关体制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2]。

1.2.2 药学管理对策实施

依据药学管理的现状进行对策的实施: (1) 实施网络药品管理:针对我市内社区卫生机构, 实施药品采购平台直接购药, 并且由专门的药品配送机构配送, 并且丰富药品品种, 及时更换和点击药品采购[3]。 (2) 增加药品存放库房的面积, 提高常用药品的库存量, 并且改善库房的储存环境[4]。 (3) 增加工作人员编制, 提高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减少药品工作中的差错发生, 认真核查处方和数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加强社区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是推进社区药学人才发展的有力保障[5]。 (4) 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健全体制, 增加药学工作人员的自制能力和提高工作质量。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实施应对策略后患者满意度、复诊率、购药率、转诊率均明显优越于实施前, 存在显著性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实施因对策略后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工作差错率、药品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优越于实施前, 存在显著性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组二级组织。各级管理组织针对服务现状和服务模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在实践—评价—调整—提高中探索建立适合社区药事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 合理建立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围绕安全合理用药, 规范管理推进药事各项工作的开展[6]。并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事工作的开展纳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正确评价, 通过考评和奖励, 调动药学人员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药学服务氛围, 促进药事学科发展[7]。同时, 结合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 加快信息系统药学服务平台的开发和运用, 为药事工作的积极开展提供有力保障[8]。

本文中对我市内建设完成后的社区卫生机构药学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选取就诊患者1000例、药学工作者100例, 对实施药学管理对策前后进行问卷分析, 结果显示针对我市社区卫生机构药学管理情况, 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药品种类少、库存量少、配货不及时、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人员编制紧张、规章制度不完善、药品存放条件差等, 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对应策略的实施后, 有效的改善药患关系, 显著增加患者的复诊率、购药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工作差错比例, 还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就诊环境和药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 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9]。

参考文献

[1]陶一众, 许鸿生.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 2004, 3 (3) :39-41.

[2]苏道莲, 张慧铭, 于素兰.开展社区药学服务[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0 (16) :10-11.

[3]马绚.医院药房调剂工作中的医患沟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3) :134-135.

[4]刘进先, 张晓萌, 张华.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看执业药师指导用药的必要性[J].中国药师, 2004, 7 (10) :820-821.

[5]周好田.改进药品凋配质量, 提高患者依从性[J].中国药房, 2004, 15 (4) :218.

[6]Chui MA, Mott DA, Maxwell L.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a community pharmacy cognitive pharmaceutical services program, using a work system approach[J].Res Social Adm Pharm, 2012, 8 (3) :206-216.

[7]Melton T.The Project Management[J].Pharm Technol, 2012, 36 (9) :s26-s29.

[8]张俊鹏, 李瑞明, 吴丽华, 等.浅谈医药药师如何面对医疗改革[J].中国药房, 2009, 20 (7) :465-467.

篇4:社区慢病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55-01

随着国家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逐步得到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体,为辖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南京化工园区大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全科团队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建立健康档案,健教宣传、慢病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分析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现状,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分析并有效应对解决。

1 社区慢病管理现状

1.1 居民小区无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场所。

大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范围结合工作实际,下设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慢病管理等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场所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小区租的门面房,面积小,成本大。大多居民小区在建设时没有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的场所。虽然国家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已出台了很多年,但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跟进相关的配套文件,没有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归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中去,导致社区服务站缺乏健全的服务场所,无法给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

1.2 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服务水平不高。

开展社区慢病管理服务,要求全科团队工作人员必须专业知识扎实,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社交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目前大部分社区服务团队总体服务能力与卫生服务需求还不相匹配,人员少,学历低,年龄大,结构不合理,上级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大,要求高,目前慢病防制等卫生服务模式还很单一,没有多样化的深入开展。

1.3 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

目前本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多年前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一家软件公司开发的,但由于该公司后续服务能力不够,软件系统不能做到及时维护更新,造成慢性病人电子健康档案及随访表的信息与2011版国家服务规范要求不符,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不符,信息系统功能简单,与工作需求不符等;辖区内各卫生医疗机构门诊HIS系统各不相同,都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兼容,不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更不能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造成健康档案的更新使用等利用效率不高。

1.4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接受程度不高

慢病防治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自2006年就已在全市范围开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自2009年就已出台,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虽开展多年,全科团队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时发现,仍有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了解不够,对居民应享受的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知之甚少,对服务上门的医生持怀疑或拒绝的态度。

2 主要对策

2.1 加大政府主导,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

社区作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互动最密切的长久的场所,是为慢病患者提供系统、有效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切实加强主导,加大投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条件,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切实提高群众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感受。

2.2 制定扶持政策,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服务水平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充实社区卫生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中医医师、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各类人员全科医学方面的在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整体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沟通技巧,有效开展慢病管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2.3 加大政府投入,改进区域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健全的管理网络是慢病管理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统一、有效、能不断改进的慢病管理信息平台,便于慢病对象档案信息的有效建立与利用,便于管理者准确掌握慢病防治动态并制订科学的慢病防治策略。

2.4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应认真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惠民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执行这项政策的主体,一方面要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应开展形式多樣的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氛围,只要真正做到了为社区居民、为慢病患者发挥了健康守门人作用,百姓一定会认可并欢迎我们的服务。

3 总结

篇5: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探讨了如何保证本科生的顺利就业,树立卫生事业管理品牌专业的形象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卫生管理本科学历教育是我国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卫生管理人才。在全国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以一所长期从事卫生管理专业教育的学院为例,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探讨如何保证卫生事业管理品牌专业的质量,实现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具有现实意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1.1 就业率稳步增长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择业面宽,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以及医药相关单位工作。以我院为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保持稳步增长,2004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67%, 2005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72%,2006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96.77%,2007届毕业生年就业率为100%。

1.2 就业去向以医疗机构为主

在毕业生就业去向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在医院、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高校就业, 医院以及事业单位是学生的首选(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单位性质见表1)。表1 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单位性质单位性质 2004届人数构成比 2005届人数构成比 2006届人数构成比 2007届人数构成比医院19 31.67% 27 44.26% 34 54.84% 24 45.28% 事业单位12 20.00% 4 6.56% 8 12.90% 6 11.32% 企业单位11 18.33% 11 18.03% 6 9.68% 2 3.77% 国家机关1 1.67% 2 3.27% 3 4.84% 2 3.77% 高等学校9 15.00% 7 11.48% 2 3.23% 1 1.89% 研究生6 10.00% 8 13.11% 7 11.29% 15 28.30% 未就业2 3.33% 2 3.28% 2 3.23% 3 5.66% 1.3 就业层次以地市级为主从近几年

卫管专业的就业层次来看,学生就业层次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前的省级、地市级为主,逐渐转变到以地市级为主(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层次见表2)。表2 2004-2007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层次就业层次 2004届人数构成比 2005届人数构成比 2006届人数构成比 2007届人数构成比部级1

1.92% 0 1 1.89% 2 5.71% 省级28 53.85% 39 76.47% 25 47.17% 5 14.29% 地市级18 34.62% 11 21.57% 24 45.28% 27 77.14% 县级5 9.62% 1 1.96% 3 5.66% 1 2.86%影响今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

2.1 用人单位要求日益提高

近几年,一些知名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地方医科类院校都设立了卫生管理的相关专业,整个人才市场上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量涌现,这客观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用人单位对卫生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要求学生除掌握扎实的卫生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外语交流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此外,一些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均出台优先录取本地生源毕业生的政策,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2.2 学生就业观念更新缓慢从前些年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的层次及单位性质来看,大部分集中于省、市一级的机关、医院和卫生机构,这造成了今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考虑县级单位工作机会。其家长也十分强调单位的等级、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对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2.3 学生综合素质仍需提高

卫生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学生一般都能充分掌握卫生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普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素质的修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积累,忽视实践能力 510Chinese Rural Health Service

Administration,July 2008,Vol.28,No.7的培养。虽然学校积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 但仍有小部分学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导致在就业中无法凸显优势。

2.4 学生就业能力亟待加强

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消息的渠道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思想,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在面试时,提出过分要求, 求职失败后,又缺乏自知之明。有些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自卑心理,没有信心和勇气

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有些学生缺乏求职经验,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求职中屡屡受挫,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未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对策的思考

3.1 树立品牌,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为了使卫生管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对专业教师、学生培养力度,应加强学科建设。在稳定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应拓宽教育对象,增强学院的科研水平,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3.2 加强指导,提升学生择业能力卫生管理专业就业的去向主要是医院、卫生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卫生机构。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可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早进行,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鼓励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增加社会竞争力。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职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通过灵活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

3.3 多方联系,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卫生管理专业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按照专业发展要求,拓宽实习基地、搭建就业平台,使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途径,走访用人单位,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又可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达到推销毕业生的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召开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优势,挖掘更多单位的用人信息,宣传推荐毕业生,“滚雪球式”地扩大毕业生就业。

3.4 合理规划,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应重新规划课程设置, 推广卫生管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载体,给教师定课题、交任务、压担子,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在教学安排上要采取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的思路,按照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科研实践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基础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环节拓展;综合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则着力让学生通过小论文、实习论文的撰写等对基础知识进行实际检验;创新性科研实践教学环节则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让优秀的本科生尽早接触专业科研领域,激发其参与科研的动机和热情。

篇6: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摘要: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社区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立足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短板予以分析,然后提出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些措施方法,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人提供一些参考,深化相关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措施

城市是以社区为单位组成的,在公共管理当中,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引起关注,因为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民众的生活,从而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改善当前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打破困局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社区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一些老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一些新问题也随之涌现,只有立足于全局角度,切实了解相关问题,才能推动公共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解读

所谓的新公共管理,其是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因为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与社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脱节。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等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不断革新转变。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一是政府职能调整,引入社会和民间力量,减轻政府的压力;二是不断开发创新管理方式,对信息技术加强利用,重构管理流程和模式;三是分权改革,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同时确定其对应的责任,以责任助推管理工作的开展。新公共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我国近些年也在逐渐转变公共管理方式,向新公共管理靠拢。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存在的一些短板

社区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目前显露出现了一些短板,这将对公共管理的发展起到制约影响。因此,要想在新时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果,那么就需要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切入,切实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主体单一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社区公共服务这个方面,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服务主体单一,即仍旧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相关单位提供服务,缺少其他主体的参与。一般来说,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街道办事处这样的政府基层部门,由于没有其他主体参与,这就导致社区服务的质量并不高,因为没有竞争和盈利,不少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并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在社区工作中容易出现怠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基础设施薄弱

除了服务主体单一这个问题,基础设施薄弱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比如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这个问题近些年就非常显著,尤其是广场舞扰民这个问题,各地新闻媒体都进行过很多报道,其根本原因就是社区体育服务水平有限,难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备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导致部分居民在小区或是马路上进行广场舞活动,给其他居民带来困扰,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社区矛盾,对于公共管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些其他方面,同样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比如近些年快递业务迅速扩张,但是很多社区的物流储物终端欠缺。还有一些社区的`保洁设施不足,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将直接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服务工作狭隘

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到治安、卫生、教育、就业、文体活动、消防等等方面,可以说工作内容繁杂而细致。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较为狭隘,不少方面的工作并未予以关注。一些社区公共服务局限在文体活动、卫生消防这些方面,对于劳动就业、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四)居民缺乏参与

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与管理,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提供服务,那么见效较慢,对于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效果不明显。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讲,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认知非常欠缺,没有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面对社区管理中的事务,经常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就不参与。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居民的参与缺乏,就会导致公共服务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可能在实施后引起居民的反对。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对策

(一)打破局限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局限于政府部门这个单一主体的问题,在新时期就需要打破这种局限,构建起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入其他的服务机构或是社会力量,让社区公共服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首先,政府基层部门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加强研究,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予以掌握理解,由此创新公共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紧跟时代发展。其次,给社会力量创造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条件,基于竞争机制让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让社区居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仅如此,有了竞争,各方面的服务质量也就可以不断提升,让社区居民得到实惠。

(二)加强财政投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基础建设

除了引入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之外,还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加强投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就应该关注民生,从目前社区最为迫切的方面切入,进行基础建设。一方面,需要从文体活动、物流卫生这些方面切入,对相应的文体活动场所进行规划,配置对应的活动设施。还需要加强物流设施、卫生设施的建设配置,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基础服务建设,可以建立社区教育办帮扶中心,对社区居民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同时还可以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通过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的建设,便可以大大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借助新技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

对于公共服务不全面这个问题,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人力资源有限,难以面面俱到。而如今出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这对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大有裨益,因此要对这些新技术加强利用,借助这些新技术打造一个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社区老人关爱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社区老人实现统一的信息管理,社区老人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联系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人员,在遭遇困难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在老龄化趋势下,这样的关爱系统很有必要。

(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管理

要想社区公共服务取得切实的成效,还需要社区居民有效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与矛盾,确保社区公共服务可以顺利开展。比如要在社区内建设体育锻炼设施,建在什么位置,数量要建多少,这些都可以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方案,然后据此执行便可。如此一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管理,达成一致意见,就可以避免后续出现纠纷或是其他意外事件。社区公共服务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业界人士而言,应该认清目前的整体形势,从存在的短板切入,创设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引导居民参与,通过多样化手段综合并用,如此自然可以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木.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作用、困境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23-24.

篇7: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社区专业精神病防治工作的人员严重短缺,且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其业务水平和学历背景也参差不齐。因此,建议社区卫生机构加强对精神专业人员的培训,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改善现有专业队伍结构,加强精神病防治工作网络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基层第一线人员的培训工作。督促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此外以晋升、提升薪酬等方式引入专业性强的精神卫生人才,并以社工、志愿者等补充精神卫生队伍[8,9]。

2.2建立部门联合救助机制,健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要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建立救助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精神病患者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专门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投入,给予精神病患者在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使他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减轻精神压力和后顾之忧,医院、残联、爱心团体、民政、公安以及媒体网络等互相合作[10,11],做好本病宣传、转诊、接收、帮扶等工作,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12],创造一个有利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减轻病情复发和加重,从而减轻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

2.3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康复的专业研究

社区重性精神病康复管理部门,应侧重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13]。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的就业率低至15%~30%[14]。由于社区是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康复地点,因此社区应积极协助临床症状比较稳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就业,以此强化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促进其早期康复。

2.4完善重性精神疾病的支持系统

篇8: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1 现状分析

1.1 从业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意识淡薄

由于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导致部分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险性意识淡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以致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1.2 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欠完善, 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不明确

在调查中发现 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条例》相关内容不明确, 占72.41%;2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装细则》、《医疗废物泄漏的应急处理措施及报告制度》、《医疗废物运送程序》等管理制度, 占86.2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虽有相关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但未完善, 占13.79%。90%以上的卫生服务站未要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在调查的2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 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制不明确, 导致未有效落实该项工作。

1.3 医疗废物的毁形、回收及交接登记工作未系统管理

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现象;40%以上的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收集;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未毁形处理;黄色医疗垃圾袋及利器盒盛装过满, 超过四分之三, 袋口结扎过松;80%以上的医疗废物暂存点防渗漏、防蝇、防鼠、防盗等措施无或不全;70%以上的卫生服务站所产生的医疗废物, 未在48小时内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地, 且无交接与台帐登记, 无资料可以追溯。

1.4 医疗废物有关知识掌握

我们随机抽查16家卫生服务站19名医务人员, 其中9人基本掌握, 6人对医疗废物分类未明确, 10人对医疗废物的运送流程及贮存要求回答不全, 12人对医疗废物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未掌握, 17人对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程序不了解。

2 管理对策

2.1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认识, 落实责任

医疗废物的管理对工作人员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 要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 医务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5] 。我们邀请市卫生监督所及辖区内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对各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进行医疗废物的相关知识及制度的培训, 明确医疗服务站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签订“医疗废物管理诚信保证书”, 有效落实该项工作。同时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认真宣传贯彻《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 大力宣传医疗废物的危害性, 提高公众环境卫生意识。重新修改社区卫生服务站考核标准, 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考核内容中。社区医疗废物控制小组加强检查和督促力度, 履行职责, 对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2.2 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做好医疗废物毁形、回收及交接登记工作

通过系统化管理, 医疗废物处置符合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5]。医疗废物处置通过正常流程进行操作, 以卫生部标准为依据, 以科学管理为手段, 杜绝医疗废物的流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医疗废物分装细则》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 按《医疗废物运送程序》进行回收和转运, 并建立统一的基层医疗废物管理台帐。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所产生的医疗废物, 在48小时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派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使用专用车辆进行统一回收, 同时做好交接与台帐登记, 集中送中心医疗废物暂存地;医疗废物收集专职人员与暂存地专职管理人员共同校对, 对医院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 资料保存大于3年[8]。

2.3 避免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 严格进行医疗废物分类

通过人员培训, 使各卫生服务站人员明确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的具体分类, 并按分类进行收集、毁形及消毒, 不定期抽查医疗废物分类的执行情况。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工作, 避免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

2.4 加强医疗废物暂存点的管理

由于个别卫生服务站医疗设施较差, 部分卫生服务站与生活区共同建造, 未单独设立医疗废物暂存点;有设立暂存点的服务站防渗漏、防蝇、防鼠、防盗等措施无或不全, 存在医疗废物流失、疾病传染的隐患。应加强对医疗废物暂存点的管理, 建立相应的贮存设施、设备, 医疗废物贮存的时间不超过2天[7]。对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暂存点设施进行改进, 同时将医疗废物暂存点的管理列入考核内容, 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2.5 医疗废物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应急处理及报告制度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提高各类人员的应对能力, 制定了医疗废物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9]。如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意外事故时, 应立即报告所属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染管理科, 同时保护现场, 避免污染扩散。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现场调查, 评估危险程度, 从污染较轻区域向污染较重区域彻底清洁消毒, 写出调查报告, 必要时向卫生局及卫监部门报告。

2.6 其他

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废物收集员及医疗废物暂存地专职管理人员锐器伤处理的培训, 发生锐器伤时, 应迅速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 使部分血液排出, 相对减少污染的程度, 同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5~10分钟, 0.5%碘酒或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向相应负责人汇报, 填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同时进行相关血液检查, 并定期追踪。定期开展医疗废物收集专职员及暂存地专职管理人员的健康体检, 每年2次。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最基层的医疗保健机构, 与辖区居民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 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不但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 更是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10]。通过有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将医疗废物的处置程序化、规范化, 减少污染, 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李晓枫, 高晓红.医疗废物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4) :2756.

[2]于志臻, 顾翔宇, 曹敏华, 等.基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72-1773.

[3]Abdulla F, Abu Qdaia H, Rabi A.Site investigation on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northern Jordan[J].Waste management, 2008, 28 (2) :450-458.

[4]蒋宁, 韩利东, 屠晴静, 等.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6) :3457-3458.

[5]高慧.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 :190-191.

[6]张玲, 孔娟, 陈永真.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全程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09) :1005-1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2003 (第三章, 第十七条) .

[8]鲁启英.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5) :3194.

[9]卢宝珍, 卢桂存, 陈秀琴, 等.加强医疗废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02) :206.

篇9: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服务人员;社区卫生;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2-01

一、社区服务人员现状

云南省某州于2000年6月,成立市该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方案。2001年10月,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方案和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工作网点。但是,城镇职工多选择大型综合医院,主要某州人民医院、某市人民医院以及各县人民医院为主。大多数城镇职工由于费用报销的问题,不会选择更为便捷的社区卫生机构来提供卫生服务。以及一、二、三级医院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浪费现象。人民的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应该住院的病人却因为很多人滥用卫生资源,导致更需要住院的病人得不到治疗。以及随着老龄化的升高,老年人的保健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在社区医疗机构得到更好的满足。社区医疗服务系统还不够成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本研究对文山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该市的六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人员,总共192人。

(二)方法。

对调查对象先进行培训,然后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采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三)结果。

1.人员基本情况: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的人员共192人。其中,男48人,女144人。

2.年龄:医务工作者以年青人为主,30岁以下72人,占37.5%;30~45岁72人,占37.5%;46~55岁36人,占l8.7%;56岁以上12人,占6.3%。

3.职称:医务工作者职称偏低,高级职称24人,仅占l2.5% ,中级职称54人,占28.1%,初级职称以下114人,占59.4%。

4.学历:医务工作者学历普遍低。研究生6人,仅占3.1% ,本科生60人,占31.3%,大专及以下学历者126人,占65.6%。

5.岗位:在岗职员比例不平衡。医生118人,占59.4%;护士54人,占28.1% ;预防保健师6人,占3.1%;药剂师6人,占3.1% 医技人员8人,占6.3%。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医疗知识和技术培训。

加强对医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定期的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与技术,针对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只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能给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达到帮助患病居民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是取得居民信任的最普遍有效的手段,提高了群众的信任,才能促进社区服务中心的有序发展,也能让居民常见病、多见病在社区治疗,减轻上级医疗机构的压力与负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二)加大预防、公共卫生、心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

医务人员只有建立了生理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生命过程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全程医疗卫生服务。才能更好地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健康问题,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神”,树立值得信赖的白衣天使形象。

(三)增加人文知识培训内容,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医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工作能力,能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愿意与我们交朋友,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工作。人文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尊重患者选择权、回应和满足病人需要、改善病人及其家庭生活质量、为病人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和医学专业精神等。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各项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健康教育、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指导,而这些服务应由政府买单。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和基础设备的投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服务。因此,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大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从而减少他们对经济效益高的项目的偏好,以突出服务的公益性。政府应大力吸引社会各类机构多元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放宽限制、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将社会力量引进到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更好更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岗职员比例失衡,不符合医疗服务要求,部分卫生人员对当前工作岗位并不满意。所以,医疗机构应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各项政策,加强业务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结构的调整,以符合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适应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发展,提高卫生人员的满意度。

(五)加强社区卫生中心宣传,减轻工作人员压力,提高其待遇。

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且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居民对社区医疗中心了解度不够,工作人员对自己所处机构、职位的认识不够。所以,为保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快速高质的发展,以适应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发挥其相应作用,医疗机构应从各方面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状况,面临的压力,酌情给予心理甚至物资上的资助,以减轻其压力。在工作人员的收入问题上,应持公平合理原则,对工作人员进行回馈。同时,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各方面的宣传,使得居民对社区医疗中心有足够的了解,更加尊敬医生。

三、结语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加强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加大各项政策保障,加强对社区卫生中心的宣传等一系列,可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的服务于辖区群众,提高群众的健康。

作者简介:

马利多(1990.1-)女,汉族,云南文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赵如丹(1991.8-)女,汉族,云南临沧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篇10: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摘要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市一直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

一、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卫生事业,却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仍明显落后于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卫生网络不够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业务用房紧缺,危房面积比例较大,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群众“看病难”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农村基层的卫生资源更是贫乏,由于设备简陋,业务水平低,业务总收入中的诊疗检查费只占少数,而药品收入比重奇高,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一)网络布局情况

全市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家,已设130家,设置率为54.4%;规划设社区卫生服务站772家,已设359家,设置率为46.5%。市辖三区中心设置率为87.5%,站设置率为64.8%。截至2008年底,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区2个(龙湾区、瓯海区)、省级规范化中心13个、省级标准化站26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2个,市级示范县1个(泰顺县)、市级标准化中心30个、市级标准化站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38个乡镇,占13 %,社区卫生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中心 55个,占 42.3 %。

(二)人员组成情况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共有卫技人员 97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63 人,占6.8%,大专3715人,占38.2%,中专3395人,占34.9%,无学历人员1518人,占15.6%;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36人,占0.4%,中级职称472人,占4.9%,初级7081人,占72.8%,无职称1966人,占20.2%。全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卫技人员确定为责任医生人数5082人,每千人口配有责任医生为0.65人;责任医生中经全科医学培训2276人,占53.52%,经全科护士培训 42 人,占0.8 %。乡村医生为责任医生的1006人,占 19.8 %,经全科培训 171 人,占17.00%。全市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养老、医疗保险等经费的 1195人,占 23.5 %。

(三)经济运行情况

2008年底全市社区中心和卫生院,拥有固定资产64373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32280万元(面积44.97万平方米),专业设备22868万元;实际开放床位2085张,年床位使用率40%;出院人数50995人,门急诊人次845万次。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财政性卫生经费支出25528万元(比2007年20131万元提高了26.81%),占医疗卫生经费的比例由2007年的30.66%提高到2008年的31.9%。总收入11.64亿元,其中业务收入8.89亿元,包括医疗收入3.36亿元,药品收入4.98亿元。2008年全市社区及卫生院总支出10.96亿元,其中业务总支出达10.5亿元,包括医疗支出为6.18亿元,药品支出为3.99亿元。2008年全市社

区及卫生院收支结余0.68亿元,共有107家亏损。若剔除财政补助、上级补助等部分收入,业务收支结余为-1.61亿元,全市除少数机构收支略有盈余外,352家社区中心和(或)卫生院中共有329家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四)基础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的目标,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08年底,我市为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配置“新六件”装备共计1318件,市本级财政投入计1800万元。继续加强省200强和市50强农村示范卫生院创建,11家卫生院通过了省级200强评估,落实市级50强创建经费675万元;31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额2322万元,其中市级财政第一期已投入348万元,卫生院综合水平逐步提高。20家卫生院改造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其中已动工建设的15家卫生院,已立项处于设计和招标过程中的有5家。同时,各县(市、区)正积极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和《温州市标准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创建,认真进行信息化建设、科室布局调整、器械设备补缺、人员培训到位、服务功能落实等建设。目前我市292家建制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已达标共有143家(面积计25.4万㎡),未达标149家,其中2008-2010年规划新建或维修146家(其中新建102家,维修44家,面积分别为17.13万㎡和4.43万㎡),目前已动工建设33家,113家未动工,计划两年内完成。剩余未达标3家(包括苍南中墩、括山以及乐清柳市镇三家)因征地困难计划未安排。

二、主要问题

温州市卫生事业,由于历史原因,欠债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基层卫生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过少,对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基层卫生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使基层卫生发展相对滞后。

(一)基础设施落后、机构业务用房紧缺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以致审批手续繁琐,卫生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落后,覆盖率低,绝大部分为个体经营。全市5000多个行政村仅2671个村开设卫生室,覆盖率仅为50%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均是村医在家设点开设村卫生室,多数是利用自家房屋,房屋简陋、狭小,平均业务用房不到30平方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独立“三室”(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并不少于60平方米要求,无法正常承担当地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工作,满足不了基层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无自身发展能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二)基层人才短缺,人员队伍素质整体不高

据统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站卫技人员中, 中高级职称比例严重偏低,而低学历、低职称、甚至无学历职称者比例偏高,导致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不高,影响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同时,人才的短缺也制约了医疗设备的利用,调研中发现,一些乡镇卫生院尽管配齐了“新六件”设备,但存在无人操作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村卫技

人员队伍总体数量不足与年龄老化,业务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能力普遍较差。二是因农村医生任务繁重、收入低、福利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医疗卫生专业的高等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三是一些自身条件相对较好的卫生院,也存在因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进入。四是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全科医生培训设置周期长,培训期间无经济保障,且培训用费高,单位没有报销或报销比例低,影响了基层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较少组织基层卫技人员开展正规、系统的公共卫生知识免费培训,有时开展免费培训,却因基层卫技人员紧缺离不开岗位,造成到位不高。

(三)目标规划与现状差距较大,如期完成目标有困难

按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需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1011家,用房面积至少35.7万平方米,人员编制8580-12480人,社区全科医生3900名。目前,我市还需转型或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47家,用房面积缺13余万平方米,人员缺2740-6640名,社区全科医生缺920名。如鹿城区12个街道卫生院中,有11个街道卫生院没有用房,靠租赁民房开展服务工作。况且,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标准,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状与目标规划的差距太大。据估算,要实现以上目标,各级财政三年内至少需投入15亿元。一些地方反映,无法如期实现目标规划。特别是苍南县,按实施意见要求需入编1600余人,新建6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财政至少投入1亿余元,以苍南的现状和财力,很难在2010年实现目标规划。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到2009年底,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达50%以上。但我市各地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由于基础和历史原因,进程相对缓慢,无法如期达到50%的要求。

(四)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未充分显现

按《温州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实施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行动,30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5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下派医生796人次,接受社区人员进修216人,承担指导任务医生587人,建立指导关系责任医生871人,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38人次。市财政对省、市医院支援社区医生每人次一年补助5万元,共落实经费350万元。在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暴露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城市公立医院业务繁忙,存在下派困难;二是下派医师可能因个人、家庭、子女等原因提前结束下派服务的现象;三是由于基层医疗设备条件相对落后,下派医师反应无法很好发挥技术专长;四是双向转诊制度“上转容易下转困难”现象未得到很好解决。

三、对策和建议

基于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以创建“卫生强市”为契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卫生设施配置,推进基层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一)落实发展规划,明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根据“温州市卫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保障机制,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中,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的建设用地,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进行同步规划、建设、投用。建立部门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发改委、卫生、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进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加强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宏观调控,安排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以保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如期开工、按期完工。各县(市、区)政府应仔细分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规划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与任务,逐步逐项狠抓落实。

(二)增加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新医改方案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并以公益性为主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确保卫生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5%以上。建立向基层卫生服务倾斜的财政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统筹解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备经费,特别是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要完善以县(市、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专项资金投入,以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援助,加快新建、改建、扩建基层卫生院舍建设步伐,加强基层卫生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就医环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可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计划每县先选择一定数量行政村作卫生室建设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好《市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温政办[2008]136号)。一是开展招聘医学本科生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工作试点,探索“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做法。二是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从2009年起,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并继续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是制定适应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用人机制和激励措施,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向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倾斜。四是继续做好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鼓励城市离退体卫技人员到基层服务,完善全科医生培养标准和培训基地建设。五是要重点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机构性质、人员编制和财政补助政策问题,稳步提高基层卫技人员待遇,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

(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管理一体化

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快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人、财、物、药品及医疗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结合实际,与省厅协商,温州市中心对站的一体化管理率目标调整为市辖三区达20%以上,县(市)达10%以上。在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40家中心、60家站)中,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

(五)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信息化管理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和效率。实行新农合在定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计算机联网

管理,开展参保农民在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数据自动传输和实时结报的试点,为逐步实现农民健康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

(六)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师德的活动总结下一篇:中国电信网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