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那些事

2024-06-26

考试那些事(精选14篇)

篇1:考试那些事

窗外,天空阴沉,点滴雨点偶尔掠过窗边,划出一道晶莹的弧线……

我坐在最后一排,拿到试卷后看了一眼,眨巴眨巴眼,咬了咬嘴唇。然后把试卷对折好,如往常一样,写上了班级、姓名和学号。

期中考试如期而至,校园变得一片静寂,只闻笔和纸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有的同学托着腮,皱着眉苦想着;有的露出微笑,奋笔疾书;还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好似睡着了一般。我认真地一道道题目做过来,微风轻轻掠过试卷,忽觉尿意阵阵袭来。唉,谁让我喝太多水呢!考前又不去让厕所,又不复习,一脸灿灿地看着课外书。看,节骨眼上掉链子了吧!况且,考试可不允许上厕所,怎么办?我满脸通红,遂渴望通过做题分散注意力。无果。想举手,又恐时间太少,老师不同意;不举,又深怕憋着不自在无法好好考试。处于进退两难之境,自是深感情何以堪!

不过,我却佯装沉着,静心做题。眼见心思稍稍平静了一些,不料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我卡在了一道题目上。此题十分面熟,却全然不知如何作答。紧张……焦急……五味杂陈。呜呼哀哉!都怪我平时上数学课喜欢开小差,这不报应来了吧,窗外的乌云无情地笑着我,连太阳的笑脸也不再像往常般温暖了,变得冰凉冷酷。

抓耳挠腮,摇头晃脑……我苦思冥想了许久,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尿意又渐渐起来了。唉,真是祸不单行。

等着,盼着,随着诸位同学们停止了奋笔疾书,下课的铃声终于响了,哈哈,我偷笑了两声,马上腾地一下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冲出了教室,奔向了厕所……

通过这次考试,让我明白了考试一定要“万事具备”且“不欠东风”。任何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考试这点事儿,道理还真不是一点点呢!

篇2:考试那些事

作为初一的一名学生,我的期末考试虽不如中考的紧张复习,抵不上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但这次考试也能使我们感到紧迫,所以在这里我和大家聊一聊考试的那些事。

周六一大早,我便被“贴吧”所传来的声音弄醒了,打开一看,原来是网友们都在谈论考试,其中一个去年经历了高考的网友见他们这样便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在高三的时候,是一名普通学生,普通到老师叫不上名字,可是就是因为那次高考,让他变得不再普通。

他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时间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像其他优秀同学一样——闭关修炼。而是逍遥起来,知道距离考试还有十五天的时候他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自己已经错过了半个月的黄金时间,而眼前也没有什么方法让自己补回来,他就选择了疯狂的复习,别人一天愿意只睡五小时,他就一天只睡三小时,比人愿意半天不出家门一直复习,他就愿意两天一出家门。在前面我已经和大家提到了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这样下去自己一定学不下去,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学习起了孙敬。

经过了他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完成了所有复习任务,换成别人一定会选择好好睡一觉,而他没有,他确实又一次将自己的笔记拿出反复翻阅,直到晚上十二点。到了第二天,他信心满满的进去了考场,又信心满满的出来。最终成绩出来了,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这名网友最后说道:“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不要放弃,哪怕只有一丝的光芒,你也要紧紧地跟上,因为它可能是你一生的救命稻草。”

篇3:考试那些事

深冬, 寒冷的黑龙江, 在我家房后推平的粪堆上, 村里的男女老少拥挤地围在一起, 不错眼珠地观看着一场热闹的地方戏演出。那年月的冬天咋那么冷, 人们穿着棉大衣, 顶着棉帽子, 带着手闷子, 依然无法抵御严寒。可人们的心是暖的, 丝毫没有回家上炕、围着火盆烤火的意思。台上上演着东北二人转, 演出者是南北二屯分布的几对民间艺人, 估计年纪都在五六十岁的样子, 显得很苍老。这些人农忙种地, 农闲演出, 两份职业, 现在想想也算走在时代前列的兼职人士。在土台子边的前排小板凳上, 坐着一个4、5岁的孩子, 被各种保暖衣物裹得严严实实的, 只漏出了两只睫毛上带霜的眼睛, 目不转睛的观看着演出。这个孩子就是我。

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14寸彩色电视和双卡录音机, 因此记得那时太多人每到夏天傍晚聚集在我家炕上观看着港台武打片《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书归正传, 最使我痴迷的不是彩色电视, 而是家里的放磁带能唱歌的“匣子”。除了妈妈作为文艺青年愿意听的当时的流行歌曲外, 还有几盘效果不太好的二人转磁带, 能记住的好像有一盘《劈山救母》——“张三姐正在昏迷之处, 忽听得耳旁啊有人声……我问你是谁家的儿来谁家的子, 为什么口口声声管我叫娘……”, 还有一段《楼台会》——“祝英台一见我的梁兄慌忙跪倒啊, 哎呀梁兄啊, 不住啊二目落下了泪来啊……” (哭糜子) 。每当家里来个亲戚赶着大车来串门的时候, 我都能绘声绘色、像模像样的唱上这几段, 必定博得大家的赞美与喝彩, 小孩子那心里美啊, 开心啊!

不过, 观看现场的演唱, 现在叫“真人秀”, 还就从这次“粪堆演出”开始。看着“舞台”上的民间老艺人表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 (分包赶角, 跳进跳出) , 那头上的装饰 (头面) , 那身上的花衣服 (彩衣) , 叫这些老头老太太化妆前后判若两人, 刚才在后台还抽着旱烟、咳喽气喘的老人家, 转眼间在舞台上精神抖擞、光彩照人。现在回想, 那时的演出是原始的、粗俗的, 绝对民间的田间地头唱法。演员们演唱过程中互相骂着娘 (粗口) , 讲着黄嗑 (粉口) , 手脚并用、拳打脚踢的表演着, 博得了台下人阵阵掌声、欢呼雀跃。虽然我不懂他们说的是啥, 为啥要打人, 但从大人的反映里我感觉到一点, 身为农民的大人们喜欢地方戏, 喜欢这种热闹的表演方式。记忆里演员们大多嗓子不太好 (比较“糠”) , 有的鬓发花白, 如果没记错, 当时可能演出了《王二姐思夫》《狠毒记》等, 不过扎根在我脑海里最深的就是唢呐一响 (尖板) , 开唱第一句的后来知道叫“胡胡腔”的曲调, 啥戏不记得, 或者当时也叫不上名字, 但这个曲牌我终生难忘!

走过了童年的辉煌, 讲过了我与二人转的不解之缘, 似乎我的故事可以就此结束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人转确实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由于我从小学唱二人转, 作为“唱戏的白搭、听戏的外捞”, 我学会一些其他剧种的片段, 而且有些到目前依旧会唱, 如评剧《小女婿》《三春杨柳》《报花名》《李月娥用目打量》《见皇姑》《劝千岁》《何支书吃元宵》《春红报喜》等, 京剧《贵妃醉酒片段》《沙家浜选段》《杜鹃山选段》《红娘选段》, 黄梅戏《打猪草》《夫妻双双把家还》, 豫剧《花木兰选段》《穆桂英挂帅选段》《花打朝选段》, 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等等。在从小到大过去的这些年里, 不同场合的卖弄过, 也算是对这份爱好的执着吧。

记得2004年, 中考结束之后, 放松的我有一天闲来无事逛起夜市。那时候路边卡拉OK特别火, 马路歌星随处可见, 一块钱唱一首。我对那个是不感兴趣的, 除非父母为了让我在人前显一手、砸人家一下, 否则我是不会主动去唱的, 说白了, 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走着走着, 路边传来一阵久违了却又那么熟悉的乐曲, 我定睛一看, 原来是一群中老年人围着路边一破电视在看二人转, 估计是卡拉OK无人唱, 没生意, 放段二人转解解乏, 缓和下尴尬气氛。我想离开, 听自己曾经深爱但放弃二人转, 闹心;但离开, 又迈不动脚, 那旋律确实挺好听, 好像是喇叭牌子……“孟姜女出走正是中秋佳节后, 满山遍野一片黄啊;也不知啊孟姜女啊走了多少日啊, 浑身地衣服挂地就像乱麻秧——”声音不是特别亮, 但是很有味道, 很有穿透力,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电视跟前, 后来知道是郑桂云和崔涛在辽源曲艺厅录制的《孟姜女哭长城》。效果不十分好的录像片, 叫我感受到艺术家的表演太到位了, 刚好接下来唱到“腰窝硬肋”上了, 也就是“戏胆”, 孟姜女开始哭夫了, “孟姜女听此言如雷轰顶啊, 天啊, 就好像万把的钢刀刺我的胸膛啊。孟姜女我跪爬呀半步啊我把范郎来喊啊, 夫啊, 哭了声范郎范郎埋在那堵墙啊, 哎呀我的范郎啊……” (哭糜子, 苦戏中常用的、我认为最感人的曲牌) 高亢洪亮的唱腔, 声嘶力竭的哭喊, 声泪俱下的表演, 唱的在场的人心都碎了, 我也深深的被感染了。从那一刻起, 我深深地崇拜上了这位演员, 也通过她的这出戏教我重燃了压抑已久的、自以为淡忘了的二人转情节。那一年我14岁。

随后的几年里, 我搜集了所有郑老师的演出光盘, 后来又搜集了所有红旗曲艺厅的光盘、大部分莎梦音像和东北人音像公司的正戏光盘, 可以说这其中集结了几乎全东三省最优秀的演员的经典剧目, 让我真正的投入到了二人转的大海洋里, 尽情遨游。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地域的关系, 我从小接触的多为吉林的戏 (因为铁岭甚至辽宁后来自称“小品之乡”) , 所以对黑龙江的戏了解的不多, 尤其是对以海伦为代表的北派戏 (二人转在东三省分为东、西、南、北四派, 各自以不同方面见长) 。只是觉得北派的戏词全、词好, 背道剧目多, 海伦赵晓波的戏还是不错的, 年富力强, 或许能真正起到其国家传承人的作用。未来我也会进一步学习、了解北派艺术, 毕竟对于东北民间艺术来说, 二人转是没有真正地域区别的, 是我们东北人共享的精神食粮。虽然我现在不能再次登上舞台表演这门艺术, 但是我愿为推广、宣传这门艺术尽一尽我的微薄之力。

然而, 大概去年八月份, 不知什么渠道我加入了一个QQ群, 群名为“北派二人转”。说实话, 我的Q龄也有十多年了, 不再相信网络的东西, 太虚幻, 以玩的心理加的群, 本想看看就撤, 不料想中了这个群的“戏毒”, 且中毒颇深!“排王表”是群主, 最高首领, 群内下设十个管理。群友们很积极, 除了侃大山以外, 都很愿意参与群里的日常活动“视频演唱”, 在公屏上, 跟着伴奏唱上几段, 以获得大家的赞许和鲜花。起初我认为, 无非就是几个人在玩, 就像我们大学寝室的“走廊麦霸”、“厕所歌神”一样, 唱不出啥名堂。后来渐渐的发现, 这群里人才济济、藏龙卧虎, 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高手在民间”!

我这篇文章里不得不重点指出的是北派群主、网名“小破鞋”、北派备注“排王表”的陈洪阳!

洪阳恐怕是我在群里绝无仅有的能聊点“私房嗑”的人。这取决我对他的欣赏和信任, 他是一个单纯、阳光、刻苦、向上的孩子, 很懂事, 因为是文学院的大学生, 所以跟我这个即将毕业的文科生, 在文化程度上、语言交流上没啥障碍。他对群视如己出, 精心投入, 且管理有方, 这方面显得少年老成, 估计经验来自实践, 入行比较早, 经历比较多。他对二人转文化痴迷, 尤其是以海伦为代表的北派戏, 不辞辛劳的整理戏词, 收集资料, 其精神可歌可泣, 真心祝福他, 心想事成, 未来一片大好!

篇4:考试那些事

就算你长大成人了,考试仍然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形形色色的职业资格考试,让人无法轻松,压力山大。想当法官或律师,必须参加全国司法考试;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看来后面还得加上一句“考到老”。

看到这里,你肯定心生“怨恨”:究竟是谁发明了“考试”?害得我们一辈子都甩不掉它!本极客追根溯源了一下,发现它还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100多年前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对入仕官员进行定期考核的制度……”

不过,“考试”一词的正式诞生,则始于西汉时期。汉朝时的大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就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

漂洋过海到欧美

提到考试,不能不说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用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虽然科举制有着明显的弊端,屡屡被后人吐槽,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能够让寒门学子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任职,朝廷也因此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明清时期,欧洲来华访问人士看到中国科举考试的壮观场面,纷纷向本国政府汇报。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学习和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来招聘官员。

两位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西方人认为,科举比当时“领导说了算”“世袭”“拼爹”等用人模式要先进和公平得多,至少官员们开始重视文化知识,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真是了不起的创造,其影响力足以媲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科举悲喜录

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故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描述了一名秀才因中举喜极而疯的情景。

唐朝名人温庭筠打小就才思敏捷,从没把科举当回事。等快到40岁的时候,温庭筠玩够了,这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这位老兄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精通诗词文赋,但考试却不在行,屡考不中,一直考到56岁,连进士都没拿到。

无奈,温庭筠只有走旁门左道了。他不仅自己作弊,还替别人考试。与一般的菜鸟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即便在主考官的重点盯防下,他依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中替八个人写完考卷,全身而退。在唐朝作弊界,他若自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孟郊的名句。他的科举之路也十分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尽管岁数大了,他仍然感到舒爽,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自己考取后上街游玩,一天就看遍长安城美景的得意心情。可是,这个苦吟派诗人只被任命为县尉,这让他很不开心。由于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他整天游走在山水之间,吟诗写作。

明末清初,山东淄川有一位叫蒲松龄的小伙子,从19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届届名落孙山。他心有不甘,依旧三年一届,按时前去赴考。就这样考呀考呀,一直考到71岁,连胡子都考白了,主考官看他实在可怜,才破例让他当了个贡生。屡考屡败的蒲松龄终于认识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来讲,就是满腔的“蓝瘦香菇”。他把心中的万般不平,寄托在小说创作之中,写出了永垂青史的《聊斋志异》。

当然,在科举考试中也有走大运的人。

清代时的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间尚书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意思是说:“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录取一位叫夏器通的考生。巧的是在西安,真有叫这个名字的考生,结果阴差阳错得了个第一名。

清朝道光年间的头名状元孙家鼐,在殿试大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没看出来,推举他为状元,并上奏道光皇帝批准。事后,那个错别字才被人发现,阅卷大臣非常尴尬,联名奏请处分,但考试成绩已经公布,不便追究,于是孙家鼐就这样当了状元。这位幸运的“别字状元”此后官运亨通,直上青云,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还当了同治皇帝的老师。

到了清朝末年,科举考试废除八股策论后,命题多涉及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考生们虽都熟读四书五经,却不知拿破仑为何物。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篇5:考试那些事作文

小升初自主招生考试,考题绝没有期末考试题多,但题很难。所以,在考试前一个月多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考试前的一个多月,同学们个个抓紧时间,投入到复习中,我也不例外。每晚除了要做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做妈妈布置的作业。每晚将近十点才能睡觉,弄得我几乎夜不能寐。

考试当天,妈妈早早地把我叫醒,草草地吃过早饭,就踏上了去考场之路。当下车,只看见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正如晏子所说“挥一把汗,即成雨;拂一下袖,即成云。”过了好长时间,妈妈和我才挤进去,此时,摸一下头,只摸到满头汗水。得不到片刻休息,就又得进去寻找六考场的位置。跟着妈妈跑,累得我气喘吁吁,抬头一看终于看见了盼望已久的六考场,我未能和妈妈打招呼就被挤进去了,好不容易才找到我的位置,环视四周,已没有空位。每位同学的脸上都有不同的表情,有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什么,有的跃跃欲试,似乎已整装待发;有的若无其事,似乎已心中有数……

考试后,同学们议论纷纷,似乎都在说题好简单!题真的很简单!一万多个人,只录取六百多个人,简单吗?要分到实验班,简单吗?什么都不简单,生活也如此。

篇6:考试那些事作文

本来觉得科学是一个不难的科目,也是非常易理解的,不像使人头大的数学,因为这个原因使我复习不认真,所以问题来了。

试卷对我来说二三十分钟就OK了,速度快着呢!一发卷子,我对卷子就发起了进攻,它们节节败退,而我在一步一步地向成功走去,只剩下一题了,我的嘴角被提了上去,正开心时,因为我的眼睛向下一望,一下子怂了,时间凝固了,什么?从物体侧面照得到的影子叫什么?我从来没有复习到,老师好像也没有复习到?哎,叫什么呀!我本来凉凉的脸一下变得通红,一直到了耳根,人焦躁不安,要么脚趾打架,要么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没有丝毫把题目解出来的欲望。

就这样,我对着那份可恶的试卷说了一大堆古怪的话如:“又去又又100分!”之类的。

一直到了老师说只剩下10分钟的时候,我才沉下心,细细地想:就用颜老师的方法,考试卷子不要空着,写了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脑子中一个又一个的答案跳跃着,侧影、侧面影、侧中影……答案们都在我的耳旁说:“我是对的,选我,我敢说别人都是错的!”我眉头越缩越紧,老师说只有1分钟的时,我不能等了,在空白处写上了:侧影,就被老师无情的收走了卷子,这时窗外不是艳阳高照,也不是倾盆大雨,只有乌黑一片。

篇7:考试那些事

考试呀考试,考的人心烦。尤其是开学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三大考,考得人们‚昏天黑地,伸手不见五指‛。这不,第一考:‚开学考‛,正挖了个坑,想让我跳呢!接下来,就是本台战地记者毛嘉晖,为您呈现505中队英勇对抗‚开学考‛这一神秘部队的报道。

首先,司令员(老师)给我们分派命令(布置回家作业),战士们(我们)开展了严格训练(疯狂写作业)。

接着,回到部队中的战士们(回家的我们)又对幽灵指导员(家长)的魔鬼训练进行了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超多,战地记者看到这些,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战地记者不得感叹:多么伟大的战士,多么伟大的集体。

第二天,战士们魂不守舍地来到作战指挥部(学校),因为作业多而没睡好的战士们使自己清醒之后,又开始了严格的训练(复习)。终于,面对敌人的时刻来了(考试开始了)!

首先,傅司令带领着我们与‚小数乘法‛部队作战(数学考试),弟兄们死的死,伤的伤,关键是挂科与不挂科的问题。只有一部分精锐队员(好学生)活了下来(考90分以上),更有甚者成为了英雄(考95分以上),我也稀里糊涂的,上了英雄榜。看着挂彩(挂科)的弟兄们,心里一阵悲伤。哎,平均分没了。不过,我们的战绩也超过了506中队,心里终于有了些安慰。

受伤的我们回到了部队(回家了),策划对于‚天文字库‛部队(语文考试)的战略(看书啊)。第二天,叶大将军领着我们展开迂回策略(先思考作文题目,再看别的题),但依旧伤亡一片,惨不忍睹。哎,不会的还是不会,更何况有些题书上没讲啊。这场战争的硝烟依旧在空中,挥散不去(试卷分数还没改出来)……

先回到部队养伤的我们,又要针对于‚‘要你命26’大将‛(英语考试)的攻击方法逐一攻破(背单词),唉,太累了,战地记者默默流下眼泪……

篇8:汽车三包那些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产销量也屡创新高,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和生产场地,但随之而来也不乏其背后隐藏的诟病,其最重要的就是汽车消费者的权益一直未能被真正重视,使得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汽车纠纷日益增多,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化的市场环境

据统计,去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8560万辆,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家用汽车投诉7755件,涉及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占1 7.7%,.远远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汽车三包”的出台,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下面编者将消费者所关注的点进行了详解:

保修期免费修理“三包有效期”修、换、退

保修期不低于3年、6万公里: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免费修理:在家用汽车产品保修期内,家用汽车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三包有效期不低于2年、5万公里: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0,000公里,以先到者为准,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三包有效期”修、换、退: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符合本规定更换、退货条件的,消费者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由消费者更换、退货

八种情况不能享受三包待遇

公务车不享受三包待遇:像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为生产公务等购买的汽车是不包括在汽车三包范围内的。

消费者被书面告知车辆存瑕疵:消费者被书面告知所购车存在瑕疵,即使在包修期和有效期以内,经营者可不担责。

车辆用于出租或其他运营目的:所购买的车辆用于出租或者其他营运目的的,将无法享受汽车三包新规的待遇。

自行改装、调整、拆卸造成损坏;使用书中明示不得改装、调整、拆卸,但消费者自行改装、调整、拆卸造成损坏。

消费者未按说明使用维护产品: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

易损耗零部件超出质量保期: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坏的,易损耗零部件超出其明示的质量保证期出现质量问题的,无法享受三包待遇

不能提供有效发票和三包凭证:消费者购车后,车辆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提供有效发票和三包凭证,也无法享受三包待遇

篇9:那些年那些学生那些事

2003年,我本科毕业,从教于辽宁省本溪县第一中学。刚刚毕业的我,尽管也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没有管理学生的实战经验,只能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逐渐摸索、历练。

当年我教过的学生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小鑫的男生,黝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子。那是我给他上的第一节课,刚上课没几分钟,他就对我说:“老师,我想上卫生间。”我回答说:“刚上课,不能去。”“可是老师,我忍不住了。”从他的表情中,我隐约感觉到他是在无理取闹,但我还是让他去了,因为我想也许是我判断错了,也许他是真的不舒服。接下采的日子,小鑫有时会上课迟到几分钟,有时会在我讲课的过程中有意打断我……我发现他总是想通过自己的与众不同引起大家的关注。怎么办呢(7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既然小鑫想引起我的注意,可以先让他当课代表,争取他对我工作的支持。可没想到小鑫竟然拒绝了,看来我还缺乏对他的了解。我找到了他的班主任,向他了解了小鑫的家庭情况。原来在小鑫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跑本溪到沈阳之间的线车,对他很少照顾,他经常不刷牙、不洗脸、不吃早饭就上学,放学后经常在路上徘徊。听完小鑫的经历,我的眼睛湿润了。之后,我经常像大姐姐一样找他谈心,询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我还发动班级里的几个同学主动接近小鑫,让他感觉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我很信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问题愿意和我交流了,在我的课上也不再捣乱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一次,我在班级因为学生没完成作业很生气,下课后,小鑫手里拿着一块糖,小脑瓜伸在办公室的拉门中间冲我笑。那一刻,我会心地笑了,有什么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而更让教师感动呢?2004年,我考取研究生后,小鑫还特意写了首小诗表达我们师生之间的情感,小鑫让我懂得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源于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2007年,我研究生毕业,从教于沈阳市翔宇中学。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我很用心地备课、上课、给学生准备习题。记得当时我讲到第三单元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时,我的课代表榕泽问:“老师,教材36页‘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这段话如何理解?”我一愣,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是没有准备的,而且以我的知识储备我想我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是坦诚自己的无知,还是随便讲点什么敷衍过去?经过了短暂的犹豫,我坦诚地说:“你的问题很好,但是很抱歉,以老师的能力现在还不能很好地回答,但我课下一定帮你找到答案。”课后,我认真查找了许多资料,了解了责任内阁制的渊源,在接下来的一节课详细地解答了榕泽的问题。这件事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作为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在备课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我的历史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提问,我和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时学校学习山东杜郎口的教改经验,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预习、听课、复习都要有的放矢。榕泽作为课代表,在我的悉心指导下,经常组织一些学科组长给大家讲历史知识和重难点习题,同时不定期抽查学习效果,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大家兵教兵、兵带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班级的历史成绩也因此在学校一直遥遥领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榕泽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我的个人感情也日渐深厚。以至于2008年我离开翔宇中学时,榕泽痛哭流涕。回顾沈阳市翔宇中学的任教经历,我只能说:“我在用心教课,用心交心,才会换来同学们对我的极大认可。”在翔宇中学任教的一年中,我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让我学会了思考,也为我后来做教改提供了实战经验。

2008年秋天,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省依兰县。第一次当班主任,班级里有个叫俊秀的乡下女孩,有点黑,有点胖。那—年在天气转冷时,我发现这孩子的鞋子还是薄底的,我询问后知道她父母外出打工,俊秀放月假时也没有回家,换季的衣服用品都没有带。得知这种情况,我给她拿来了一双厚底鞋和一个毛毯,俊秀感激不尽,她说:“老师,您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我告诉她:“老师的爱并不求回报,这是老师的真心话,而且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接下来在班级的活动评比中,她让班级的所有同学都深深地记住了她。学校寝室的常规检查,她扣分了,那一天,俊秀人没走到班级门口就哭鼻子了;学校的拔河比赛捌门班没得第一名,她回来和几个女孩抱在一起哭了;分班时,因为要和朝夕相处的同伴们分开,她又哭了。那—年我常找这个爱哭鼻子的女孩谈心,我说:“俊秀,怎么那么爱甩鼻涕呀?”她说:“老师,我很爱这个班级,我更珍惜班级的荣誉。”因为俊秀家境贫困,那一年她得了学校的贫困补助。她很感激我,我说投票选举,得了理所应当,不要想太多。在我结婚时,俊秀利用一个暑假给我绣了一个大大的十字绣。高中毕业时,俊秀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我给了俊秀一点钱,略表老师的心意,俊秀很感激我,至今我们还有联系。

篇10:考试的那些事作文

学霸派

学霸派们如同丰收前的麦穗,低着“沉甸甸”的脑袋,全神贯注盯着教辅用书、习题集看。课桌上堆满了书———错题集、课堂笔记、课堂作业等等,他们的身边仿佛有一层隔音罩,谈笑声、嬉闹声等都影响不了他们,就像一尊雕像座着。上课铃声响起,老师捧着试卷进来,他们的眼神都流露出自信的光芒。

中等生派

如果说学霸派的节奏是十分快的,那么相比之下,中等生派要相当悠闲的多。他们不紧不慢的摊开一本书,胡乱地翻开页码,仿佛并不是固定要翻哪一页。有人在说话,他们抬起头来,也开始聊起来或搭上一两句,等到聊天告一段落才突然发现马上要考试了,这时才赶紧低下头,漫无目的复习。上课铃声响起,老师捧着试卷进来,他们忙碌着翻阅课本,同时嘴里念念有词。

差生派

如果说前面的节奏一个快,一个悠闲,那么差生派课间节奏快,课上打瞌睡、卖”白眼”。课间他们玩得可起劲,走廊间打着、闹着、追着、笑着,经常引来别人嫌弃的眼神,但是他们毫不在意,继续玩耍着,活像一群“疯子”。这还不算什么,他们还不遵守班级纪律,经常带零食吃,嘴里“咔嚓咔嚓”地响,整个教室散发着零食的味道,招引着一群“馋猫”蜂拥而上。上课铃响起,他们迅速抹去嘴角边的碎屑,老师下发试卷时,心久久不能平静,慌忙地找笔、橡皮等文具……

当然考试的结果我不说大家也能知道了,学霸派一片丰收好光景,差生派则在雪花纷飞的冬天,他们走了两个不同的极端。当然,在考试前各人到底心思动在哪方面了,相信没有人比他们自己更清楚了。

★ 范文五百字写事

★ 考试那点事作文800字

★ 清明节写事作文

★ 五年级写事作文

★ 写事作文指导

★ 写事作文五年级

★ 初中作文写事

★ 写事作文300字

★ 初中英语写事作文

篇11:期中考试的那些事作文

今天下午,老师叫我们举手谁给别人说答案了/抄别人的题。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原来那么多人抄答案,学习好的还举手了!这让我大吃一惊,连学习好的人都……

一发卷子,我就哇!了一声,自言自语道:这么的难!哇,早知道,昨天就好好的复习了。“

接下来,就是做题了,突然,我前面的那位人,给我传来纸条,我把答案写上去了。就这一点。

写完卷子我就检查了题,我确定没事了,我就干别的,听MP3。

篇12:考试那些事

我的生命走过了12个春秋,让我感动的、悲伤的、欢快的都有,但我还是忘不了放不下有一事,那就是我的美术兴趣班的唐老师、张老师、和朱老师。

我二年级来到了易俗河,在百花小学上学,开学没多久,老师就发下一张报兴趣班的纸,上面应有尽有,我实在不知报哪一项,就点兵点将点中了美术兴趣班。那天妈妈骑着电动车送我来到了兴趣班老师的画室,我来得早,小小的我站在老师的画室里不知得干什么。妈妈在和唐老师说话,过了一会,妈妈走了。唐老师给我一条小板凳,我连忙接过坐了下来,很多小朋友也都来了。我看了看周围,一个小车库,墙上都是一些五彩的颜色。唐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三枝笔,又背出一箱五彩的颜料,开始交代起来,可我和一个同学说话去了,没有注意。有五年了,也不是很记得那天画了什么,最后我站在门口等妈妈时,我对唐老师笑一笑,她也对我笑了笑。

后来画画的地方变了,三年级时我来到了一个门面改成的画室画画。在这里我见到了张老师,张老师是唐老师的老公,他教我们画漫画。他喜欢先给我发一本漫画书,然后让我们自己画。很快,我们画画的地方又变了,面积变大了很多,在菜市场边上,在这里,有三间画室,朱老师、也加了进来,他是江声的一个美术高级教师,在当时我们都很敬爱他,是他教我画的速写、线描、写生。我现在还记得,张老师有一次带我们冬天在外写生,画累了,就和老师打雪仗。可是因为在百花小学时妈妈和老师的关系没搞好,就让我读赵家洲,可是我还是去了唐老师那里,这时候唐老师的画画的地方一下子大了。在一栋高楼的四楼,有两百多平方米,我在那里又见到三位老师了,又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唐老师一下子很少出面了,都是朱老师教我。最后一学期,朱老师不来了,张老师教我们,我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去过那里了。有一次,我和奶奶去买菜,看见了那个美术工作室,也只是一个空房子了,我也去过六年级时的那个美术工作室,走到三楼,看见门是开的,可是,我不知怎么也走不上这九级的楼梯!

篇13:创业的那些事

心中的理想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心中还有一个理想, 还想让更多的人从我所做的东西中受益, 让人们更便捷平等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来学管理, 它的本质不是一个人完成一个理想, 而更多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一个理想。就像奎尔奇教授提到的, 在百度, 大家相互协作, 为了共同的理想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学管理也要学这个, 学习怎么不仅仅靠自己, 而是靠更多人一起把一件事情做成, 做成一件伟大的或者说更伟大的事情。

除了理想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 怎样让每一个身边的人、团队里的人、上级下级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做成一件事情, 这是我觉得作为管理者最需要去认真思考的。最早百度开始成立的时候, 我偷懒, 说将来可以找一个CEO, 他是职业经理人, 懂得所有管理。而我是一个技术男, 做我的产品和技术就好了, 所以百度创立的头五年, 公司是没有CEO的, 我的职位过去一直是总裁。一直到2005年, 公司要上市, 律师开始写招股书的时候问董事长和CEO是谁呢?后来没办法只好把我放上去了, 即使这样我还有一个幻想, 我应该只管三个人, 一个CTO、一个COO、一个CFO, 剩下的人全部让他们管, 在百度上市之前我也的确实现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后来发现不行, 有些事情我不管会出问题, 有些高管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离开了, 现在直接向我汇报的人有七八个, 我放弃了原来什么都不管就能做成事的想法。

同时, 这么多年除了对于技术和产品继续执着之外, 我也在不断琢磨人的问题。百度的人才理念是, 招最优秀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当人足够多的时候, 一定要让优秀的人和不优秀的人, 努力的人和不努力的人, 有激情的人和没有激情的人区别开来, 只有公司有这样的文化和环境才能真正让那些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有施展的机会, 所以, 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讲, 实现理想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自己的理想其实是在不断变化, 小的时候, 上小学上中学大家都会写作文说我的理想是什么, 那时候我根本没有什么理想, 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学, 是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但是随着人生不断发展, 理想在逐步变得清晰, 当然, 有时候也有一些偶然的事件使得你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 语言不是特别流畅, 更关键的是我转了专业, 我在北大学的是情报学专业, 在美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当时我看上了一个教授的图形学项目, 申请进入他的实验室, 他问了我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我没太听懂, 有些问题我确实不知道, 所以回答的不好, 他最后一个问题问我什么呢?他问:中国有计算机吗?我当时觉得很受伤, 因为我自己问题回答的不好, 导致美国的教授都开始怀疑中国有没有计算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让我觉得有一天一定要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件事情后来逐渐变成了我的理想——用自己的技术去改变世界, 这个理想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但是我每过一天都在逐步地接近理想。网上有人说, 因为我太太拔了后园子里的菜我才回国创业, 其实不是, 追根溯源, 是当时美国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更加有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和计算机的故事

我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 计算机就开始热了, 我的家乡在山西, 我生长在一个小城市里面, 那时候我们中学里面就有计算机, 我很喜欢, 到1987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 我避开了计算机专业, 原因是我觉得计算机太热了, 我想做一个没有那么多人做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但又不完全是纯学计算机的专业。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计算机在中国已经是很热的领域, 但为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没有出现特别成功的软件公司?一方面跟我们当时对于软件产业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比如在大众的心目中觉得什么是做软件, 什么是优秀的程序员?就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面不停抽烟、编程序, 最后经过半年、一年编出一个谁也做不了的东西。其实, 软件产业不是这样子的, 计算机不是这样子的, 而是需要多人共同协作的。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 在上世纪的中国, 软件产业也好、IT产业也好, 市场太小。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 做的东西再好也是无法持续的, 因为每一个新的技术都在不断变化, 需要不停投入, 投入就需要钱, 而市场小就挣不到钱。那些跨国公司比如英特尔等等, 在市场上挣了很多钱, 可以不断地投入, 去更新自己的技术, 而中国市场小, 再优秀的人、再崇高的理想也无法做的非常大、非常成功。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大家可以看到, 中国的互联网有人们讲“三座大山”, 这说明有些公司已经比较成功, 规模已经比较大了, 这可以归结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就是, 中国的市场已经很大了, 我回国的时候, 中国的网民人数不到1000万, 而现在, 中国的网民人数有5亿多, 是全球第一大的互联网市场, 并且我们这个地位会一直保持下去, 美国恐怕永远没有机会在这方面超越中国。

有这么大的市场就有很多机会, 所以, 我觉得在座的同学们, 你们毕业了, 你们处在一个非常令人激动、非常令人兴奋的市场当中, 中国的市场已经足够的大, 大到可以支撑很多非常优秀的、成功的公司在这片土壤上诞生, 所以我很期待也很相信, 这些同学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非常优秀的业绩, 能够做出来让你自己感到非常激动兴奋, 让中国感到骄傲, 让世界感到震惊的好的业绩。

篇14:那些人,那些事

下属是个“沿海龟”

元旦刚过,我正在办公室里忙活着,老板领进来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对我说:“老卫,介绍一下,这是在人才招聘会上‘抢’来的沿海外企人才,给你当个助手。”

我刚准备和他握手,小伙子有些矜持,对我微微一笑,说:“‘卫生’,您好,以后您就是我的BOSS,就多指教的啦!”这个“啦”字的尾音拖得老长,听上去让人觉得不太对劲。还有,他怎么叫我“卫生”?我忍不住问个究竟,小伙子解释道:“在我们沿海,是这个样子的啦!如黄先生,省略掉‘先’字,简称为黄生;再譬如我姓李,以后您可以称我为小李,也可以叫我‘李生’。”

和他逐步熟悉了以后,通过闲聊我得知,小李就是我们本市人。25岁读完研究生后,在沿海几家企业当过白领。像他这样30岁的人,已经是职场上的“老人”了。那边钱好挣,但开销太大,所以就转向内地发展,人总是要“落叶归根”的。据人事部透露,尽管他的薪水几乎和我在同一个档次上,但按沿海的标准来衡量,眼下只能算是“委曲求全”吧。小李的口头禅是“我们沿海的……”

时间一久,想起报纸有个“海龟”一派的叫法,有人就顺势把他称为“沿海龟”了。

有一阵,我一直在为国外客户繁多的报价忙个不停,“沿海龟”见了,很痛苦地摆摆头,对我说:“卫经理呀,我们沿海的报价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两天,我给你做个报价的软件,输入外商要的规格后,分分钟搞掂。”见我疑虑,“沿海龟”马上动手,花了大半天,弄了个专用的软件。我试了一下,效果果然很好。老板听说此事后,马上在几个业务部进行了推广,还让他把公司的管理程序进行了更新。这下,大家对“沿海龟”刮目相看了。

接下来,“沿海龟”不甘寂寞,用“我们沿海”的理论说服老板,把以前考勤机改成了自动带指纹刻录的,害得专门管考勤的老郭提前退了休。他又鼓动老板,给公司的主要业务员配了便携电脑,说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他来了个更大的动作,动用他以前熟络的国外客户资源网,签了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笔订单。

照章办事的洋小伙

总部派了个叫汉斯的小伙子来我们分公司实习。入业三个月后,作为部门经理,我发现汉斯不仅中文讲得不错,而且办事特别较真。

刚来的那周,汉斯把贴在墙上的规章制度很认真地看了一遍。遇到里面不懂的地方,我逐字逐句地对他讲解后,汉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实际工作中,他一板一眼地执行制度。同事们见了,笑话这个洋小伙为人处世太迂腐。

那天,我带汉斯去一家酒店和外地的客商谈判,约定上午九点到达那里。忙了手上的几件事后,一看已过八点。匆忙地在街头招了一辆出租车后,我和汉斯坐了上去。

没想到,在桥上遇上堵车。见时间已到八点半,我心急如焚。这可是一家刚在网上结识的国外大客户呀!晚到了怕客户说我们没诚信。

等了一会儿,道路终于通了。出租车到达酒店时,只剩下10分钟了。

汉斯看了司机随手撕的车票,又看了计价器上的数字后,说两者不符,坚持要司机换一张。司机坏坏地一笑,说,多给你还不好呀!反正总是报销的。汉斯却不依,一定要司机把起始时间、到达时间和实际金额在车票上写明。司机嘀咕了几句,不耐烦地填好了车票。

拿了车票后,汉斯如释重负。就剩下7分钟了,我们来不及等电梯,一口气爬到了酒店的三楼。摁响客户房间的门铃时,正好九点。

那一刻,看着眼前这个金发碧眼的洋小伙,我心潮起伏,觉得老外执行制度照章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憨老板”用人不寻常

大学毕业后,我换了好几家公司,有的是老板炒我,嫌业绩不好;有的是我炒老板,待遇太低,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多大的前途。上半年,我又跳进一家外贸公司。没曾想,遇上了一位姓熊的憨老板,在这里我如鱼得水。

那天,在专场招聘会上,一溜儿同质公司摆开了摊位。熊老板和另一个中年人端坐其间,开列的招聘要求有点苛刻:英语六级,本科以上,有两年的从业经验,底薪1500元,另有业务提存。许多应届毕业生心存胆怯,被从业经验吓住了。转了两天,再回过头来,估计人没招到,我鼓足勇气投了更改的简历,从容地谈了虚构的工作经历,熊老板与中年人对视后,对我说:“好了,你明天就来上班。准备一下,熟悉一下产品,马上参加广交会。”

见惯了招聘主管的刻薄,甚至是冷漠,熊老板亲自上阵,莫不是公司真缺人才?上岗后,我这才得知,同时被招进三位新人都不是“科班”。

为能早日转正,做出业绩,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大家暗地里铆足了劲恶补专业,有的找人会话,提高口语;有的对比商品目录,熟悉产品;还有的自费听业务讲座。经过一个月的突击,我们感到有些底气了。没想到,出差广州前,熊老板提前把我们都转了正,还“悄悄”地涨了工资。业务动员会上,熊老板还给我们鼓劲:“我相信自己的眼力,让各位参加五次交易会。如果到时还没接到单,说明你不合适。”

参加交易会是个美差,直面外商,机会多多。有的公司要反复筛选,派出精兵强将,可我们都是新手。如果做不成,意味着公司要“白养”两年多。遇上这样的傻老板,可真是福分啊!尽管口语不太流利,商品都没彻底搞熟,我们都决意要搏一把。或许公司的价格好、品种丰富,或许运气好,精神上不懈怠,一场交易会下来,都没空手而归。我和北美客户签了一笔近20万美元的大单,连英语说得磕磕巴巴,学园林的阿娇也弄了个中东客户1万美元的小单。

上一篇:儿童健康调查报告下一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