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苦学

2024-06-19

王冕苦学(精选5篇)

篇1:王冕苦学

苦学与苦练作文

苦学与苦练

五b班 赵睿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因此,打乒乓球在校内十分广泛。每次课外活动铃一响,大家就拿着拍子,蜂涌般快速地冲向体育馆。

每当这时,大家都是喜气洋洋的。他们兴奋地挥着拍子,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与对手切磋,个个人的脸上都绽开着花儿般的笑容。可是,我却只能在一旁无所事事地看着,虚度活动时光,因为,我对乒乓球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四年级上期,为了使活动时间更加光彩,我学习了打乒乓球。学习打乒乓球很苦,要学会握拍、打球姿势、打球规则、打球技巧等。有时,要不断重复一个动作;有时,要保持一个姿势不变……苦虽苦,可是,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每次苦累之时,我都咬咬牙关,继续练习,再不,就想想同学在打球时无比兴奋的`样子,并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你想和他们开心地打乒乓球,你就继续练习下去……

就这样,我学会了打乒乓球。可光学没用,还要掌握与熟练。因为,刚学会时技术很差,别人会看不起,不屑与你打。

于是,我加紧练习,经常与高手打,以汲取方法,提高水平,尽管对方不屑。我常常奋力练习某一个技巧,练熟后,再练下一个技巧,因为熟能生巧,我要精通方法!我就这么练着……

现在,在班上已有不少人不能与我匹敌了。每当战胜对方或与高手不分上下时,我都会甜蜜地一笑,并记起以前哪个旁光着的、对乒乓球一窍不通的小子……

的确,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篇2:王冕苦学

一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无志不立。”说明了“立志”不仅是一个人学习奋斗的前提, 也是其学习奋斗的动力。目前, 学生的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若非老师在后面追赶不能学, 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上述的那种内动力。然而, 一旦确立了人生的远大理想, 其动力就可谓大矣!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毛泽东与同学好友“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因此都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可见, 理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与现行的素质教育并行不悖, 属于“内因”的性质,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理想教育的措施

1. 走出课堂, 实践人生, 从小立志

当前的学校教育, 囿于课堂教学的狭小圈子, 使得学生对活生生的生活实践少有接触, 也就导致了诸多的学生“高分低能”。在这方面, 需要向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学习, 他的教育观就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从而造就了“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的辉煌成就。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就特别重视向“无字之书” (即社会实践) 的学习, 因此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还将中国的具体实践同马列主义原理相结合, 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此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因此, 教师应适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野营、游览、参观、访问、调查、支援工农业生产等活动, 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既有可立之志, 也使得自己的志向更明确化、具体化, 并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 瞻仰前人事迹, 树立远大理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诸如千秋永固的都江堰、雄伟壮观的秦长城、浩浩荡荡的大运河, 这些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赞美和景仰。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河南登封的观星台等科技成果, 在当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在世界上也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中华民族更是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振臂一呼的陈胜、吴广;精忠报国的岳飞;临危不惧的文天祥;不畏强暴的林则徐;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 他们的事迹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世世代代都赢得了后人的崇敬。

通过有条件地对上述遗迹的景仰和对前辈事迹的学习, 学生就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成才也只有和爱国联系起来, 才能有所作为。

3. 博览群书, 增长见识, 陶冶情操

古人云:“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小时候酷爱读书, 为此常遭主人的责骂, 可是小高尔基觉得他们这些人, 跟他在书里读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 显得是多么渺小和可笑。他想尽方法读书, 他读书的热情谁也阻止不了。这说明读书不仅能够开阔视野, 更能从书中汲取人格的力量, 另外还对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 教师一专多能, 学生深受感染

教师不仅应该精通学校所设学科的专业知识, 而且应有一项自己过硬的专长, 如文学创作、装潢设计、音乐、舞蹈、电器维修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眼目睹老师如何将抽象知识具体地化为物质财富。这是一种榜样学习, 而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

摘要:当今学生的学习负担压力大, 如何引导学生在艰苦的学习中寻找乐趣, 变“苦学”为“乐学”, 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 从理想教育着手, 强调阅读和实践并行, 是通往“乐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理想教育,苦学,乐学,实践

参考文献

篇3:让苦学变乐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苦乐观。苦学是乐学的垫脚石,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感到很苦、很累、枯燥乏味。此时我会用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苦与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这样劝诫学生,学习是要付出汗水的,要始终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在学习上永存一股拼劲,主动学习,不怕吃苦,等到苦尽甘来,快乐是必然的!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根据兴趣学习可以给人带来一种享受。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克服困难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实现乐学的好导师。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并培养起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自由发展个性,从抱怨“要我学”到主动提出“我要学”!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中提到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将自己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追求优秀,他羡慕优秀的同学,于是自己也力求成为优秀的学生;第二个阶段是达到优秀,在自己执著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优秀;第三个阶段是习惯优秀,达到优秀的高度后,虽不总是停留在优秀这个平台上,但继续追求,优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良好的习惯成为学生通往乐学的阶梯:一是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二是行事果断,决定的事情就不要拖拉;三是持之以恒不松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需要在关爱中成长,在爱的体验中体会到尊重、信任、理解、关爱、宽容、友善,得到激励与感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丰富的情感体验。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和睦相处,学生有了自发的探索精神,便会逐渐养成想学、爱学、乐学的好品质。

《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中处处都是宝贵经验,处处均能引人思考。翻开这本书,你将分享到智慧,学习如何从教学、生活、心理调节等多方面帮助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受益一生。

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不仅可以将班主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疲惫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本书从班主任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入手,全面介绍了科学管理班级、解决班级各种问题的方法,为班主任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路径。本书不同于班主任工作经验汇编类的读物,它更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并且按照班级管理的整体布局和操作顺序编排,系统性很强,是一线班主任老师的贴心工作指南。(陈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定价38.00元)

本书作者曾做过一线教师,并在成为大学教授后也坚持与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合作,搜集、整理了无数教学案例,从中提炼出本书的课堂管理6步法。书中阐述的道理深刻,但做法却简单实用,十分符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管理方面的疑惑,值得广大教师参考使用。([美]佩奇著,屈宇清,咸佳彩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0.00元)

篇4:从“苦学”到“乐学”

一、以奇激趣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且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渴望去探索,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主动设置一些好奇点。结合学生兴趣,提供新奇、具有创意的教材;制作精美的课件抓住学生的眼球;课堂教学可以力求形式多样化,因为“正在起刺激作用的丰富的环境,比刺激贫乏的环境更有吸引力”。比如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齐读、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觉不到单调乏味。而有些课文,也可以打破常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

例如《察今》一文,就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成书背景,而后用“刻舟求剑”“循表夜涉”等故事直接过渡到课文第二段的教学。然后,通过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故事”转入第一段的教学。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也符合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

2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不但不能堵塞、扼杀,还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这种引导,可以把学习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麦克劳德小时候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校长得知后却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给出了这样一个“惩罚”: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麦克劳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两幅图现在还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后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看似惩罚,实为引导,校长适时、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创造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二、由知引趣

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知识经验为条件的。人们对自己熟悉和理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而对完全生疏、毫不理解的事物则不会产生兴趣。任何兴趣都根植于一定的知识土壤中,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阅读前与阅读后两个阶段。

1阅读前设置生长点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无意地安插一些生长点。例如,对于唐诗宋词的教学,教师不妨在平日就潜心埋伏,有意识地讲一些唐诗宋词的典故,谈一点古典诗词的韵味,说一段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在学生进入具体诗词学习之时,有了这些熟悉的经验做铺垫,就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另外,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预先设置的生长点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2阅读后发散生长点

在阅读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不妨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相关作品或评论。一方面,在阅读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增设了新的生长点。

例如,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之后,教师不妨推荐一些未能选入课本的鲁迅经典文本和相关传记、评论类作品。这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对于课本中选文的理解,同时可以拓宽学生对于鲁迅的理解维度,帮助他们把握鲁迅思想的全貌,在后续学习中再次接触到鲁迅作品时,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按需给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行为动机按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把握学生的需要,在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之关键所在。

1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学生渴望在集体中有一个位置,渴望与教师建立一种情感关系,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关爱。这种需要一般建立在学生对教师“愿意交往”的基础上。当学生认可并接受教师时,他会盼望教师对他有所关注,希望能与教师交流,甚至由此“爱屋及乌”,喜欢上相应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到被爱与归属感,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兴趣。教师多付出一些爱与关怀,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阅读教学中,最简单而又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导读,即在学生阅读前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寻找答案,从而实现深层阅读。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尤为关键。它要着眼于对认知过程内在逻辑趣味的呈现,使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获得认知趣味和成功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对于《鸿门宴》的最后一课时的问题设置就非常成功。前几课时,学生已将课文基本疏通理解,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加强整体理解。课前,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好了四组人名: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项伯、曹无伤。四组人物身份地位相当,一一对应。刚上课,教师在两组人物中间写了一个“PK”,学生一下子乐了,接下来的讨论很热烈,也很到位。试想,如果省略这一精心的问题设计,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逐个分析,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讨论兴趣,而学生很难从对比中发现人物的本质特征,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把握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内在生命力所在。它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的确,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变“苦学”为“乐学”。当然,兴趣只是需要“唤醒”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理想、希望与意志,切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篇5:变“苦学”为“乐学”

一、加强情感教育,诱导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搞好学生的情感教育调控呢?

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一种需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肯定的情感。如:在大门上斜着钉根木条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推拉门则是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往往利用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利用概率知识可以计算中奖率等。

其次,教師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就要“爱其生”。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这里的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严慈相济的师爱。师爱是全方位的爱,既有关怀学生的冷暖(生活上)、喜恶(情感上)之爱,更有关怀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之爱。多与学生沟通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课堂上尽量挖掘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合理成分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延时判断,恰当指引,要“换位”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

有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地采用启导法、情境法、点拨法、直观法、对比法、题组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并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直接兴趣,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和教师一起进入思维的佳境,主动领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上课之前,我做了一个大骰子。上课时,把这个骰子举起来,问大家:“这是什么?”学生哄堂大笑,七嘴八舌地答道:“是骰子!”我又问:“它有什么用处?”学生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纷纷答道:“打麻将用!”我再问:“除了打麻将用外,它还有什么用处?”我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久久没人回答,才缓缓地说道:“我来告诉大家骰子的一个新的作用——可以用它来产生无理数!”接着在黑板上写出“0.”,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掷骰子,一个按骰子掷出的点数,依次写在小数点的后面。于是,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1352614……此时,我叫了暂停,问道:“如果骰子不停地掷下去,小数不断地写下去,我们会得到一个什么数?它有多少位?是循环小数吗?”由此引出了一个具体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使“无理数”这一极为难懂的抽象概念找到了一个可以触摸的模型。

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并且带着愉快和求知的心境积极进入学习状态,“启导法”教学便收到良好效果。

三、强化成功愉快,巩固兴趣

要特别注重给学生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不过是解决了一些不很复杂的习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着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味到通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

例如,讲完一章后,可设计几组训练题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知难而上,按照题目的“坡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在几番周折和反复讨论中,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对中差生要特别留意,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对他们在学习中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真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且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不断地在自己已取得的成功的愉快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还有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回答得好,考试中成绩好,受到教师直接或间接、当面或背后的表扬,他们同样会产生成功感和愉快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用成功的愉快来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巩固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四、开设数学小组,拓展兴趣

有计划地进行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使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新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的发展,成为自觉的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

例如,我带领数学小组利用测杆、皮尺结合相似三角形知识求旗杆高度,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编数学黑板报,写数学小论文等,这些都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数学教学中只有注意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够轻松愉快地将学生带进数学学习的乐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实验中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国培计划下一篇:最近广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