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

2024-06-20

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通用9篇)

篇1: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

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考核办法

清洁生产的制度

技术文件管理制度

原辅材料采购的管理制度

原辅材料供方进行评价

原辅材料使用台帐

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协议、采购合同 原辅材料检验或验证记录

质量安全小组或有专(兼)职人员 个人卫生状况监控程序

工艺文件

工艺管理制度

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办法

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完工检验 检验管理制度

检验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不合格品的管理办法

销售记录,详细记录产品的销售流向 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度

退货品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

篇2: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

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QG-008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加强全体员工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确保产品质量的提高,特制订产品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制度。1. 2. a.b.3. 4. a. b. c. 5. a. b. c. 6. a. 贯彻执行国家、部(专业)技术标准,生产的产品达到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的为合格产品。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按废品处理。产品不符合国家、部(专业)技术标准者。

原材料、辅助材料经检验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本工厂内控标准者。生产时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不得任意更改、简化技术操作规程和违规操作,无操作规程者,一律不准生产。

按照工厂的实际情况,产品质量事故的级别按下列规定划分:

凡造成废品损失1000元以下者,按一级质量事故处理(即为一般质量事故)。凡造成废品损失2000元以下或连续三次一级质量事故者,按二级质量事故处理(即为重大质量事故)。

凡造成废品损失5000元以上或连续二次二级质量事故者,按三级质量事故处理(即为特大质量事故)。

产品质量事故报告的规定:

发生一级质量事故,车间和责任班组必须召开质量事故分析会,分析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在当班时间内,及时向工厂报告。

发生二级质量事故,车间和责任班组必须召开质量事故分析会,分析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追究责任,在16小时内向工厂报告。

发生三级质量事故,责任班组必须在16小时内以书面向车间报告事故原因和经过,车间在16小时内报告工厂,等候工厂处理。产品质量事故处理的规定:

产品质量发生事故,要严肃处理,开好质量事故分析会议,找出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查明责任,提出处理和整改意见,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b. c. 认真执行事故报告分析制度,对不认真执行制度者,必须追究责任,进行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

事故责任班组和个人,根据造成经济损失程度,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和扣发工资、奖金以至纪律处分。

对违规操作、责任心不强、不听从指挥,情节严重、性质恶劣、造成质量严重事故者,必须

篇3: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7个外科病区临床一线护士在医嘱查对、服药、注射、输液、处置、输血和饮食查对过程中不规范事件报道。

1.2 研究方法

我院护理部于2013年1月根据护理查对制度要求组织护理查对执行的专项检查。从医嘱查对, 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 输血查对, 饮食查对4个方面对外科17个病区进行了专项检查, 每个病区各随机检查5例次, 共检查85例次。未反问式查对病人姓名、未按操作流程查对、查对顺序颠倒、查对漏项、接液前未先查对执行单或先签执行单后查对接液、进针前未再次查对姓名药名、操作后未再次查对等列为查对不规范, 同一人次存在一项或多项查对不规范例次予以累计。针对该专项检查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并把问题制作成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 清单上明确列出此次专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各环节查对重点和关键点。把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发到各病区, 应用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对护理查对制度执行进行监控, 即由一级质量控制员使用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进行监督和指导, 病区护士长随机检查强化。经过6个月的指导和强化监控后, 同样对外科17个病区进行专项检查, 每个病区各随机检查5例次, 共检查85例次, 检查结果与应用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监控前检查结果相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次 (%)

3 讨论

3.1 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的应用有助于护士养成良好的查对习惯

护士工作繁忙、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查对不规范的原因。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大会增加违规的可能, 违规往往会变成习惯, 因为违规可以节省时间。有研究表明,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7d, 而一个习惯替代另一习惯则需要21d。本研究根据此习惯的养成周期特点, 应用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指导并监控护士查对制度的执行。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清晰地列出各环节查对的重点和关键点, 让护士明确知道不同环节的查对要求及查对重点, 有利于指导护士规避不规范的查对行为, 确保查对不缺漏。护士长和质量控制员的强化监控和指导, 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护士不良的查对行为, 帮助护士有效落实查对制度, 逐步养成良好的、规范的查对习惯。应用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监控和指导后, 护士良好的查对习惯逐步形成, 护士查对不规范率由54.12%下降为8.24%。

3.2 应用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进行监控有利于质量控制员把握质量控制重点

安全意识培训及强化不到位, 对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等于默许违规行为的存在。护士不规范的查对行为如果不能及时纠正, 则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针对1月份护理部护理查对专项检查发现的查对不规范的问题, 大科统一把专项检查存在的问题、各环节查对要求及查对重点列成清单下发各护理单元, 让护士长和质量控制员明确护理查对制度的质量控制重点。护士长和质量控制员应用清单进行有目的的实地监控和指导, 逐步帮助护士规范查对行为, 确保护士有效执行护理查对制度。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除了有利于质量控制员把握质量控制重点外, 还有助于质量控制员指导临床护士了解质量控制标准, 规范护理行为, 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3.3 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各护理单元护理质量

今年下半年大科二级质量控制小组把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运用到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书等项目中。在每次检查前把平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质量控制重点、难点及管理者需要了解的问题列成清单, 质量控制员拿着清单到病房实地检查。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质量控制重点突出、条目清楚, 质量控制员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 问题检出率明显提高。根据管理者需要了解的问题制作的清单, 可以让管理者清楚了解各护理单元护理质量, 有利于管理者把握质量控制方向, 及时纠正偏差。

4 小结

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2009年度病人安全目标》中把“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列为病人十大安全目标的首位[2]。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借助清单式管理的理念发挥着它的优点[3]:它有着鲜明的导向性和计划性, 为工作单位的执行提供研究和行动的蓝本, 还可以实现可控制性和可追溯性。清单式管理能有效反映科学的护理工作流程和方法, 是降低护理风险的有效手段[4]。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质量控制重点突出、条目清楚, 有利于质量控制员把握质量控制方向, 对解决质量控制难点及指导护士掌握质量标准很有帮助, 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对提高护理查对规范率的作用, 旨在及时纠正护士执行查对制度的不良习惯, 从而提高有效查对率。[方法]根据护理查对制度的要求, 实地检查本院外科17个病区的护士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操作环节查对制度执行情况, 了解护士不规范的查对行为。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制作护理查对质量控制清单, 由一级质量控制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结果]应用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监控后护理查对不规范率由54.12%下降至8.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清单式质量控制方式有利于质量控制员把握质量控制重点, 有助于护士养成良好的查对习惯, 提高护理查对规范率。

关键词:清单式质量控制,护理查对,监控

参考文献

[1]简毅英.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8) :241-242.

[2]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发布《2009年度病人安全目标》[EB/OL].[2010-04-26].

[3]朱彦体.借助清单式管理提升中小学中层执行力[J].教学与管理, 2012 (10) :13-15.

篇4:水运行政管理的三个清单制度建设

【关键词】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水运行政管理

1 “三个清单”的概念解析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时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同时给制度建设开出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

权力清单明确列出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目的是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责任清单规范了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上级授权,对确定的监管事项逐项列出并向社会公开;目的是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

负面清单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的事项则充分开放,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目的是限制行政干预,引导市场经济有序开发,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作为国家交通行政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由于国家新一届领导集体对简政放权、转变行政管理方式的意愿十分迫切和强烈,水运行政管理部门务必采取措施主动应对。

2 三个清单制度的建设现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取消21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14项行政审批事项,将1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有关决定,交通运输部共取消和下放了26项水运和海事的行政审批事项,并相应明确了后续监管措施,保留了由交通运输部及直属有关单位实施的46项行政审批事项。未来水运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清单应考虑纳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

目前涉及水运行政管理部门的负面清单文件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2014、2015版),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5版),以及《交通运输部关于在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若干海运政策》(2015[24]号)。文件内容主要涉及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水上货物运输、水上旅客运输、水上运输辅助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放开船舶管理、航运、船代、货代等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为构建我国新型航运贸易服务新格局打开了政策窗口。未来负面清单应继续考虑人才引进、代收代付税收、维修备件过境,以及海外船员入境签证的便利性等具体问题。

3 建设目标与推进策略

3.1 权力清单制度

3.1.1 建设目标

(1)层级全覆盖,即纵向从顶端到底端,从交通运输部到基层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都应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不存在例外原则。

(2)部门全覆盖,即横向到边,凡是涉及水运行政管理部门、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都应制定并公开自身的权力清单,如海事局、水运局、港航局及行业协会组织等,不存在不受监督的特殊部门。

(3)领域全覆盖,即除涉及国家机密的权力之外,所有涉及水运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权力都应在统计和公开范围之内,不存在不受监督的特殊权力。

3.1.2 推进策略

(1)严格树立原则和纪律意识,汲取各地创新经验并建立交通水运全国规范运行机制。地方创新竞争是中央政策制定时汲取经验的重要源泉。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制度创新的竞争关系,某项创新制度在某地取得良好效果,通常能带动其他地区迅速效仿。同时,权力清单制度的严肃性和严格性要求部委层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予以确保。

(2)结合相关改革措施,采取广泛多层级的立体化推进形式。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应涵盖水运行政系统的各个层级、主要领导岗位、各个部门及各类权力事项。同时,编制权力清单也应与审核清理、合法确权及机构改革协调进行,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审核,对超越法律法规范围的额外自设权力事项坚决予以取消。

(3)以严格核查问责制度、信息化政府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为保障。权力清单应连带核查清单、责任清单及民众“权利清单”共同落实。应以清单为依据,严格问责,惩治和纠正某些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对权力清单中的每个权力事项进行编码记录,设计一套网上运行系统,并搭载电子监察系统、信用管理系统、考核评估系统等模块予以完善。在协商式民主政治建设基础上,可实行“社会旁听制”。

3.2 责任清单制度

3.2.1 建设目标

责任清单制度主要是对权力清单的补充说明,权力与义务、责任相对应,防止权力监管的真空和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可能性,逐步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主体自律、行业规范、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成熟、完善、可控的行业市场监管体系。

在对原有部门或地方机构职责权限梳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政策制度创新,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各自责任,分级细化责任归属,确定具体责任承担者,真正实现明确岗位职责和落实责任义务;落实与权利清单相配套的责任清单建设。

3.2.2 推进策略

(1)坚持依法确责。按照“责任法定”原则,逐项、逐条列出保留的行政权力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的法律来源,做到一一对应,于法有据。

(2)注重问题导向。为提高追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清单编制应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容易导致的不良后果,反推出可能出现的追责情形。

(3)突出个性特征。在确定责任事项时,重点把握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和个性化特点。

3.3 负面清单制度

未来涉及水运行政管理部门的负面清单不应局限于国家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中有关禁止和限制投资类别,否则其价值就会大大缩水,应努力做到消除隐性壁垒与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步推进。一方面,尽可能拓展负面清单长度并充实“干货”,明确国家安全与国家威胁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及时跟进在项目核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免水运行政管理部门负面清单落入与“非公36条”①类似的尴尬境地。

3.3.1 应用背景

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负面清单一般包含现有不符措施的保留清单(第一类清单)和未来可以实行新限制性措施的部门和活动领域的条款(第二类清单,一般针对敏感行业和新兴产业)。

目前2015版的有关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坚持开放与风险防控并重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发布《自贸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该办法对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涉及敏感投资主体、敏感并购对象、敏感行业、敏感技术、敏感地域的外商投资,进行安全审查。

3.3.2 实施原则

(1)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必须保留在本国政府和国民手中。对于特别关键及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应当列入禁止清单,明确排除在投资准入范围之外。对于相对重要的行业领域,应当列入限制类清单,并保留增加新的不符措施的权力。对于其他一般性的行业,可以不列入负面清单,但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必须保留因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而进行审查的权力。

(2)将外资引导到我国亟待发展的产业,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除重点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因素外,还应充分利用好负面清单的特殊性,在充分论证和必要监管措施得当的前提下,将发展比较羸弱及亟需外商投资的行业巧妙地移出负面清单,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等方面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

(3)应从国家层面以整体推进的形式建立。负面清单的条款应与法律体系紧密相连。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作为国家特殊设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创新试验的性质,其目的不仅仅是服务于当地,而是探索建立一整套针对国家水运行政管理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3.3.3 推进策略

(1)充分利用好第二类负面清单,将金融等核心产业和部门列入第二类负面清单中。同时,还需在第二类负面清单中明确保留本国现有产业尚未出现的新业态和未来将出现的新产业,从而巧妙、合理地利用第二类负面清单维护我国产业的核心利益。

(2)根据行业的重要程度,可采用否定清单模式将特别重要的行业完全排除在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之外,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行业可采取限制性措施,对其他一般行业可保留因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而进行审查的权力。

4 保障措施

(1)实施效果评估和责任制研究。一方面,确保政府“放管”工作衔接到位,杜绝错放、乱放及无的放矢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做好简政放权行为的科学效果评估及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研究,针对每一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须在实施运行中及时跟踪了解、检查落实。

(2)推进社会意见调查和公众参与。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社会力量不可忽视,尤其是日臻成熟的社会团体或行业组织。在如何做好政府监管方面,应积极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参与顶层设计或效果监督,发挥合力。

篇5:QS认证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1.目的为确保员工身体健康,确保生产、检验人员无患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全公司员工适用。

3.职责

3.1 本制度由质量管理部制定、解释。

3.2 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3.4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资料的保持。

4.内容

4.1.员工的健康检查

4.1.1 所有新员工必须经体检合格后,方可允许上岗。

4.1.2所有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包括车间员工、仓管人员、流程管理部员工、技术中心员工等直接接触食品或生产设备的人员)每年12月份由公司统一安排一次由区防疫站进行的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或经医疗机构检验未患有有碍食品卫生安全的方可上岗。

4.1.2.所有新员工必须持防疫站发放的食品行业健康证方可入职。

4.1.4.凡患有细菌性痢疾或痢疾带菌者,伤寒或伤寒带菌者,病毒性肝炎或带毒者,活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脱屑性皮肤病或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有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为健康状况不合格人员,必须调离工作岗位;员工如患有或发现患这类疾病的必须及时向主管人报告。

4.1.4 公司医院每年对所有员工增加健康查体一次。

4.2.工作过程中出现疾病或负伤的情况处理:

所有在工作中要接触食品或生产设备的人员,在工作时间内生病或受伤应及时向主管报告,由主管批假治疗。禁止带病带伤生产。

4.4.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保存

4.4.1有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个人的健康证明材料按部门、车间、班组进行分类存放,保证每一在册有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有相应的健康证明材料。健康证明材料存放两年以上的可以销毁。

4.4.2.按部门或班组建立有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的《员工健康状况一览表》,详细填写员的健康状况,对患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或伤患的员工,还需注意处理措施。《员工健康状况一览表》保存期为两年,超过保存期的可以销毁。

4.4.4.非生产检验人员或不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检验人员亦按部门建立好相应的《员工健康状况一览表》,健康证明材料可以是防疫站以外的相关医疗部门发

放的健康材料。

5.相关表格

篇6:清单管理制度

清单管理制度

一、组织机构及安委会成员

二、各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责会制

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五、安全生产检修制度

六、各类事故管理规定

七、劳动保护管理制度

八、安全生产动火制度

九、焦炉煤气管理制度

十、受限空间、容器内作业安全规程

十一、煤气事故管理制度

十二、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十三、仓库安全管理制度

十四、防尘、防毒管理制度

十五、电气仪表安全管理制度

十六、蒸汽锅炉安全管理制度

十七、各类气瓶安全管理制度

十八、安全装置与防护器材管理制度

十九、新建、改建、扩建“三个同时”规定

二十、安全作业证管理制度

二十一、各种台帐管理制度

二十二、各种票证管理制度

二十三、隐患整改制度

二十四、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二十五、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十六、安全设施、器材管理办法

二十七、急救药品管理办法

二十八、避雷防护装置安全管理制度

二十九、关键装置、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制度

三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

三十一、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三十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三十三、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评审和定期修订制度 三十四、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三十五、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制度 三十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规定

三十七、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三十八、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三十九、变更管理制度

四十、承包商管理制度

四十一、抽堵盲板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四十二、领导带班制度

四十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制度 四十四、防泄漏安全管理制度

四十五、工艺管理制度

四十六、公用工程 管理制度

四十七、施工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四十八、设备管理制度

四十九、编制特种设备管理制度汇编

五十、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五十一、巡回检查管理制度

五十二、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五十三、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

篇7:安全管理制度清单

1、安全责任制

2、安全教育制度

3、危险化学品购销管理制度

4、危险化学品经营手续环节交接责任管理制度

篇8: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政府权力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政策导向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两次提到“权力清单”, 第一次是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题目下提到, 要求“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第二次提到权力清单是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题目下, 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 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国务院积极落实和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要求“将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 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 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5月12日国务院批准《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国务院将2015年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 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方案》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该《方案》寓意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从中央到地方“分头分层级推进”的一项任务。据此, 政府权力清单被制度化了。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不仅规范了政府权力清单的内容, 而且是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政策导向。研究政策导向是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前提。

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近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一场持久而深刻的革命, 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战争走向和平、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一种普遍性规律和世界潮流。”根据2004年袁曙宏教授归纳,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89年) 是以依法“治事”为中心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 (1989年-1996年) 是以事后对公民权利救济和行政权力监督为重心的发展阶段和全方位规范;第三阶段 (1996年-2004年) 是监督行政权运行过程的全面推进阶段;第四阶段 (2004年-2014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阶段;第五阶段 (2014年-至今) 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阶段, 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标志,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深化推进依法行政的形式之一。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进一步“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合法行政,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的“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这是深化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举措。

二、进一步发展了行政公开和高效便民的原则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 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公开制度的具体化, 是深入推进行政公开和高效便民的举措。

政府权力的公开立法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但是《条例》并没有规定一定以清单的形式公开, 以清单的形式公开更有利于权力的全面、透明和监督, 政府权力清单不仅仅是职权公开形式上的具体化,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条例》的发展, 主要表现如下。

1.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要求全面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权力, 特别强调行政职责的公开。

这客观上扩大了《条例》规定的公开范围。如《条例》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1)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2)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 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显然, 《条例》中的主动公开范围不包括行政责任的公开。

2.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细化了行政职权目录。

政府权力清单目录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的方式分类行政职权, 而《条例》只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没有将行政职权类别化的规定。

3.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增加了对清单内容的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督机制。

《意见》还规定了对清单内容的审核, “地方各级政府要对其工作部门清理后拟保留的行政职权目录, 按照严密的工作程序和统一的审核标准, 依法逐条逐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需修改法律法规的, 要先修法再调整行政职权, 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在审查过程中, 要广泛听取基层、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审查结果按规定程序由同级党委和政府确认。”《意见》规定对清单事后的监督, “权力清单公布后, 要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情况、机构和职能调整情况等, 及时调整权力清单, 并向社会公布。对权力清单未明确但应由政府管理的事项, 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需列入权力清单的, 按程序办理。建立权力清单的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而《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第三十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综上所述,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扩大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的范围, 还将行政职权细化和类型化, 并增加了对清单内容的事前审核和事后监督机制, 这不仅提高行政职权的透明度, 更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强化行政权的自我监督和制约机制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本质上是行政权的自我控制。依据行政权自我控制理论, 行政权自我控制是一种自律性控制、主动性控制、机制化的控制。在现代法治国家, 权力的自我控制更加重要。行政权的自我控制, 有利于降低行政权控制的成本;有利于建立行政权的良性运行机制;能够使行政机构体系树立起为全社会积极主动服务的信念。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对行政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制度设计, 通过政府权力清单的公开实现了行政权力的透明和接受公众的监督, 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是行政权自我控制的过程, 即行政权的自我监督和制约。

篇9: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

关键词:政府和市场关系;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一、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想的政府应该一方面具有保护培育市场的积极职能,另一方面又受到法律限制以防止过度侵害市场,换言之,政府既应该是“有效的”,也应该是“有限的”。

为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自2013年起,中央政府要求制定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公布了推进时间表。其中,“负面清单”、“权力清单”主要针对“有限政府”问题,防止政府随意干预市场;“责任清单”主要针对“有效政府”问题,防止政府不作为。

二、 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进展

从功能上看,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都旨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而从指向上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指向对象为政府部门,而负面清单的指向对象则为市场主体,其实质是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标准。负面清单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制定和推动工作必须相辅相成。

负面清单:从地方实践到中央规范。实际操作中,负面清单的制定和推行工作是一个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过程:先由地方实践,随后由国务院规范,再选择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最后全面推开。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最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的地区,随后其他地区负面清单工作开始陆续推行,2015年4月,随着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建立,由国务院制定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始在4个自贸区统一适用推行。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由国务院统一制定发布,并从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

权力清单早有实践,责任清单相对滞后。从各地实践来看,早在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就推出了市长权力清单,确定并汇总了93项时任市长权限以向全社会公开;2009年成都市公布了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权力清单;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公开了164张区委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列出权力行使主体、权力行使步骤、限制条件、监督办法和举报方式等;2014年3月,中央政府“晒”出权力清单,涵盖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目前,各省级政府都公布了本级政府的权力清单,部分省份也公布了市县两级政府的权力清单。然而,责任清单的公布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仅有部分省级政府公布了本级政府的责任清单,尚未有省份公布市县两级责任清单。

配套改革措施保证三张清单顺利推行。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确定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各省行政机关职权清理效果显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清理,行政程序标准化、信息化普遍推进。二是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等改革手段都已全面推开,工商登记由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简化市场主体登记手续,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三是市场监管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强化市场监管行为、夯实监管信用基础、改进市场监管执法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法治规范的市场环境建设。四是培育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一些地方已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开始就社会组织培育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如广东省深圳市推行社会团体登记制度改革,同时实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资质申报,推进政府职能转化;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接受孵化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活动,分担部分政府职责。

三、 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负面清单落实中“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依然存在。实行负面清单后,由于缺乏配套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虽形式上可注册,但实际上仍无法运营,存在“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例如,医疗并非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禁止准入类和限制准入类行业,因此外资可以自主自愿在自贸区设立医院,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大型医用设备购买制度、医保制度、医生执业制度、聘请外国专家需由外专局批准等制度的掣肘,外资医院很难顺利运营。

在强调政府负面清单的过程中忽略了市场主体的责任。当前“法定职责必须为”更多强调政府的责任,但是,发展市场经济也应当强调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尤其是实施负面清单后,更要求市场主体守法自律。例如,负面清单实行后,登记机关对企业主体提交的登记材料只进行备案或形式上的审查,而材料的真实性应由股东、董事、律师、会计师等真正负起责任。

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一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政府信息平台尚未建立规范的动态信息披露制度,各部门之间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集成度低、互不联通、不愿共享,使得政府主导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没有充分發挥作用;二是市场征信服务机构存在诸多隐患。由于现阶段政府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市场征信服务发展迅速,但其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加工方法等缺乏公信力,对个人隐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权责清单制定标准各异,各地清单差异显著。《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要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对现有行政职权进行清理、调整”,但对“法”并没有明晰定义,除法律以外,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门文件、“三定”规定等是否可以作为清理依据,尚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各地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制定清单,且差异显著。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不清晰。各级政府向企业和社会组织放权是权力清单的内涵之一。然而,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存在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到底哪些应该由政府把关?哪些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律?哪些职能政府可以外包给市场主体去做?此外,政府权力背后的资源容易导致政府的手伸的过长,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申请国家级基地、园区、示范城市,当上级部门来检查时,为保证评选合格,政府以未来放松对企业监管为筹码,要求部分企业停业歇业,影响了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政府横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存在责任推诿。目前许多行业企业既需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也需要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要受规划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公安局、建设管理局、监察局、商务局、质监局等部门的综合管理。但是,如果政府部门之间监管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责任推诿,不利于市场经济良性健康发展。

下级政府权力承接能力不足,“头大腿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职权,应交还市场与社会;可下放给下级政府的职权事项,应及时下放”。但在实际工作中,上级政府把一些本应该交给市场的权力,交给了下级组织;即使有一些必须交给地方的权力,但没有相应的人员、财力和组织机构配套,导致地方承接了权力,但没有能力完成,最终影响权力下放和转移的效果。

监管机构运行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一是机构改革不彻底,体制不顺、协调不畅。为适应改革需求,不少城市推出基层版“大部制”,将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三局合一,建立市场监督管理局。但是,监管的“大部制”只有中间部门实施了改革,上下都没变,导致对上多头应对,对下无法落实,体制不顺、协调不畅。

监管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供给”能力不足。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后,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产生大量的监管需求,包括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如“有照无证”经营、“皮包公司”等),但监管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基层监管部门职工老龄化问题严重,监管人员无法及时提升监管水平;二是受编制限制,监管队伍无法引入新鲜血液;三是配套软硬件供给不足,受财力影响,监管检查设备无法及时更新,对提升监管能力极其必要的、大规模的在岗培训无法实现。

原有的监管模式相对落后。监管部门习惯于原来对市场主体以登记注册、上门检查为主的监管模式,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行政资源,也容易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行政监管的效率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原有的监管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当前简政放权改革的需要,亟待监管部门“换脑”、“换人”同步展开,推动监管方式方法转变。

监管部门缺乏事中监管的意识和手段。负面清单要求政府“宽进严管”,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监管方式要求从注重主体资格监管向注重产品(服务)质量和生产经营行为监管转变。然而实际中监管部门缺乏事中主动监管的意识和手段,“事前”变成了“出事前”,“事后”变成了“出事后”,即出事前不监管,出事后才补救。本质上是监管部门未完全摆脱“重资格轻管理”“重审批轻过程”的传统监管思维,缺乏事中监管的手段,未建立起与“宽进严管”相适应的监管意识和监管手段。

四、 政策建议

为更好地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针对“三张清单”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针对负面清单“玻璃门”问题,建议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协调委员会,专门解决政策供给。负面清单管理是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全方位改革,各项配套措施都需要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包括建立健全与负面清单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以及相关行业内制度等。建议在国务院层面成立协调委员会,针对负面清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商议并予以解决,真正实现企业“进得去,能运营”。

针对市场主体责任意识薄弱问题,建议设立严惩机制,加强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责任。建立对企业主体、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公开、监督和惩罚制度,树立惩罚典型,并加强舆论宣传,形成严惩的社会氛围,生动、形象、准确地向社会传达“依法治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决心和理念。

针对社会信用缺失问题,加快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尽快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并对政府信息披露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二是建立跨部门的有效信息共享和联动协作机制,制定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格式标准等,打破信息孤岛,促进部门间信息开放、互联互通;三是扩大政府信用数据使用范围,促进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四是继续探索和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对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对守信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

针对权责清单缺乏标准问题,建议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从全国范围看,权责清单可理解为“全国统一的共性清单+省一级个性清单+市一级个性清单+县一级个性清单”,在权责清单制定的第一阶段,可考虑地方先行先试有所差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优化趋同;在权责清单制定的第二阶段,各级政府的核心业务可由中央根据地方竞争结果制定统一的共性清单,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主制定“个性清单”。

针对政府和市场、社会边界不清问题,建议尽快组织专家厘清权力和责任边界。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合理划分,找到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黄金分割点,并根据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经济周期等进行动态调整,逐步缩小政府权限;发展社会组织,发挥中介组织和NGO的作用。例如在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时将行规行约制定、行業技术标准规范制定、行业统计分析、行业学术和科技成果评审、行业纠纷调解等职能转移给行业组织承担;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水平能力的评价认定以及相关从业、职业资格、资质类管理等,也都交给社会组织自律管理。

针对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建议建立多部门职能交叉清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所有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履行的职能,也制定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既有利于政府部门全方位明确自身职责,也有利于企业、社会组织和百姓合理接受政府管理。此外,交叉清单中要依据“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界定清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部门间相互配合机制,发挥协同效应。

针对下级政府承接能力不足问题,建议加强基层政府的监管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一是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部流动的纵向交流机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二是增加基层人员编制,增加基层业务人员编制;三是增加对基层的转移支付。下放的权力中对政府承接能力要求较高的,可设置权力下放过渡期,给予下级政府完善自身承接能力的时间。

针对监管机构运行体制问题,建议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督机构。将国家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合并成立统一的市场监督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企业主体的市场行为、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推动从分环节监管向全流程监管转变,从单部门监管向行业整体监管转变,落实监管责任。

针对监管供给不足问题,建议切实提高基层监管机构能力建设。配合监管机构改革,按照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监管人员招聘、薪酬给付、晋升奖惩,吸收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队伍加入;充实基层的监管力量,给基层配备先进的监管系统、技术和装备,提高监管效率;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素质。

针对监管模式落后的问题,建议探索监管清单+网络监管平台的现代化监管模式。编制市场监管清单,列明监管部门、监管内容、监管标准、监管措施,清晰地向社会公开“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使监管更加具体化、透明化、规范化。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建立网络监管平台,实行网格化移动式管理,监管机构可将监管区域进行划分,并组建巡逻执法队伍,为每名巡逻执法人员指定巡逻区域并配备专业手机,手机内装有监管清单列表终端APP和自动定位系统。巡逻人员定期按照监管清单列表对负责区域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罚,并需将发现的问题、处罚程序、处罚信息等及时上传至监管平台。这有利于建设互动式、信息化、标准化的事中监管机制。

针对事后监管不足问题,建议建立快速處罚解决机制。监管部门可成立服务大厅,制定政务公开、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设置服务窗口、24小时值班队伍和(与法院协调)成立快速法庭。当企业主体需要依照处罚决定缴纳罚款或办理其他处罚时,可前往服务窗口进行一站式办理;当服务大厅接到群众举报或遇到突发事件,值班队伍可立刻赶赴现场处理;当受罚主体对处罚决定有异议,不接受处罚时,可由快速法庭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则履行相应调解协议;若调解达不成协议,则通过行政、仲裁、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 魏礼群.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 方强.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创新[J].管理世界,2014,(12):174-175.

[3] 孙元欣,徐晨,李津津.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2014版)的评估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81-99.

[4] 郭冠男,李晓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与路径选择:一个总体框架[J].改革,2015,(7):28-38.

[5] 全津,雷欣.厘清政府市场边界推进权力清单制度[J].理论导报,2014,(2):27.

[6] 刘延海.地方政府权力清单构建中的演化博弈行为——面向压力、竞争与回应条件的探索[J].经济体制改革,2015,(5):36-43.

作者简介:赵伟欣(1990-),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和政府管理。

上一篇:过程教学设计下一篇:电子白板培训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