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学设计

2024-06-20

过程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过程教学设计

确立过程思想 优化教学过程

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浅显的、耳熟能详的词语,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则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过程思想,既是一种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又是一种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恩格斯曾把过程思想誉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说,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孕育结果,结果源于过程,事物变化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出现一定的结果。而有时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同一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过程来实现,但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意义。过程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由多个环节相互链接而完成,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系统。事物的过程性,要求人们重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宏观把握过程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又要微观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要求人们不能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不择手段,必须选择恰当的路径与方法,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

学科教学是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的活动过程。任何教学活动,必须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同时必须深入研究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没有预期结果的引领,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而没有扎实有效的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出现理想的学习结果。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新成果。但在常态的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过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如不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等等,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必然在无意中伤害学生的主体精神,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确立过程思想,以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可以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新视角,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

确立过程思想,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考,系统设计。指向一定教学目标、实施一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学习(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练习等基本环节。系统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不注意各环节教学活动的衔接与协调,或者是简单重复、反复操练,课堂上依据教材面面俱到地讲和问,课后应用学习辅导用书过宽过深地反复练;或者是不注意相互照应,课后练习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课后作业与课堂问题探究不配套,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

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一是要紧扣课时教学目标、围绕课时教学内容来设计各环节的各项教学活动。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都必须指向同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加强各项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二是要依据学习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布局、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个个活动的反复和累积,而是一个依据客观规律逐步变化发展的序列。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说,应该按初步了解、整体感知→深层探究、理解认同→练习操作、消化吸收的基本程序,合理布局和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课前学习主要是引领学生指向学习目标开展阅读文本、归纳要点、收集资料、思考问题等预习活动。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熟悉一下教材,生成一些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但是,课前学习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起始环节,不能布置过多过重的预习任务,不能期望通过预习活动来达成所有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但同样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向重点难点,开展问题探究和即时训练等活动。课后作业练习是对课前、课堂学习的总结反思,是对所学知识与方法的再学习、再思考,因此必须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强调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前预习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课堂教学着重探究什么,课后作业练习做些什么等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几经反复的学习过程。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不仅课前预习要关注,课堂上要组织深入探究,而且课后还要重点练。对非重点知识,对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就不必三个环节都涉及,只要预习时看一看,做一做,再在课后练一练,或者课堂上结合重点知识讲一讲,再设计课后作业做一做即可。

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其意义不仅在于优化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而且能够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种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都突出学科教学的过程性、系统性,把课堂教学模式扩展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因此,对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活动的过程研究

以过程思想指导我们的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任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理想的活动过程不仅应该有效地达成预期的认知目标,而且能够对学生培育情感、发展能力等具有积极影响。照本宣科的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可能有教与学的高效率,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其根本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规律和讲究策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各项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着眼于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学活动必须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驾车中才能学会驾车。任何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成为自己的追求,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才能有效习得,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发展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必须努力使各项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不需要多少高深的理论,关键是抓住问题的症结,积极研究和创新活动过程的技术细节。就课堂教学来讲,可以着重落实以下几点。

――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只顾自己开展预设的教学活动,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自我感觉良好地滔滔不绝地讲解,喋喋不休地指导,对学生中萎靡不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等现象往往视而不见。不少教师只关注学生答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而对其他学生有没有听、有没有思考则不闻不问。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投入的精神状态。必须要求全体学生认真专注,不是心神不定;严谨踏实,不是马虎应付;耐心细致,不是草草了事。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是当前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许多教师往往设计的问题既多又简单,缺乏灵活性、探究性,不足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活力。因为提问太多,就难有时间充分展开,老师呈现问题后立即点名学生回答,当有学生回答正确后,就立即提出下一个问题。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广泛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注意学生答得对不对,不管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这是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突出表现。这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实质上仍是以本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日常的作业练习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过多过滥,面面俱到,反复操练,使得学生缺乏做作业的时间和兴趣,常常是草草了事,马虎应付,更不可能对所做作业进行总结反思;教师缺乏研究性批改作业的时间和耐心,很少深入分析学生作业练习所反映的深层问题,这是当前作业练习高消耗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围绕问题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在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后,再用一定的时间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的重要环节。许多教师也认可其重要意义,但总是抱怨时间紧张。这里的关键是要实行少教多学,少问多思。课堂教学中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知识、重点方法,着力在重点上做文章。与其匆匆忙忙回答许多问题,不如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几个问题。

――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中归纳出知识,或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固然重要,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出新的问题则更有意义。现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契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任何问题的解法或答案都可能不是唯一的。课堂上以及课外作业时,都可以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激励学生更广泛地观察生活,更深入地钻研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教学活动不能只是简单地问答,不能满足于逐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还必须在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渗透方法的指导。要以重点问题为范例,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程序,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学习品质。要指导学生善于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要指导学生归纳、综合、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只有在这样渗透方法指导与训练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这里所说的过程评价,是相对于学习活动中的结果评价而言,强调的是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指导,不只是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要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过程性要素。这一点对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研究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正确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教学中,忽视学习活动过程评价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课堂上只评价学生答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不注意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作业练习的批改只评判对与错,简单打个“√”与“×”,对学生完成作业练习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不作分析与评价。

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即时评价,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及时予以评价与指导。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热情、专注,能否集中精力看书、思考,能否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否耐心倾听同伴发言,能否勇于质疑提问等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全面关注,及时评点。过程评价必须侧重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观察生活、探究问题、交流发言等学习活动,真诚地指点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思考的路径,及时指导观察、思考、表达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固然要激励,但真诚的指点是更有意义的激励,课堂上过多的鼓掌表扬看起来热闹,其实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批阅学生的作业练习,不能只对答案批个对错,必须及时分析评点学生作业练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做作业是否认真?分析问题是否清晰?表达问题是否规范?书写字迹是否端正?练习出错,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审题不正确或方法应用不当?……这些过程性要素不能局限于简单提提要求,一般指导指导,而应该在平时作业练习的批阅过程中及时予以分析和评点,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面批、指导学生对作业自我评析等方式进行。特别是可以在批阅作业时多作指导性、启示性批注,用简洁的语言对所做练习作总体评点,对典型习题作细节指导,如“本次作业正确率高,但书写能否规范、清晰一些?”“想一想,是方法错了,还是运算失误?”“再想一想,这道题究竟要你分析什么?”等等,这样的批注体现着教师的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重视作业练习的过程,指导学生领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改变单一考试评价的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水平综合评价机制。可以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研究制定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观察要点和评价指标,可以由学校统一制定,也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和要求分学科制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全面反映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观察评价表,定期(每学期一次,或期中、期末各一次)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社会实践等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与实效进行观察评价,也可以由学生使用评价表进行自我诊断分析。通过定期观察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进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行为,努力提高学习水平。

在教学中确立过程思想,着力优化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是实施减负增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品位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超越教育功利主义,着眼学生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事业追求,并在实践中积极行动,深入探索。

篇2:过程教学设计

(2014-04-14 17:54:51)[编辑][删除]

转载▼

第十九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园林的分类;

2: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及山水精神;

3:领会苏州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苏州园林的意境之美,体会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探索。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园林?各地不同园林风格特点?

1、看世界园林图片找出各地园林不同点。提问:是什么原因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园林。

—— 一方水土养育养育一方文化,各地的文化不同。

2、学生总结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利用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一般建造在城市中。

园林是供人们可游、可观、可居的地方。园林是是人们精神的家园。

3、欣赏欧洲园林和东方园林的不同。

欧洲园林的代表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欧洲园林的特点:几何形、对称、规则、人工修建、一目了然、开门见山、规模很大、多是皇家园林。人工修建说明了什么?(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人工美)

东方园林的特点:小而精、多是私家园林。

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我国古代人从开始就敬天、顺天,逐渐发展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处处离不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孟儒家思想,所以我们的园林风格追求的是自然美。

东方园林的审美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隐逸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进苏州园林,想要了解苏州园林就必须要了解苏州文化,首先了解苏州隐逸文化。

1、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据统计清朝状元有112位,江苏49位,苏州有24位。苏州可是一个状元城,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进士。苏州有这么多做官的,但是对朝廷作出特别大贡献的却不多,因为他们不喜欢做官,而喜欢做隐士,他们可不是要隐居在山林中,而是要隐逸在艺术里,隐逸在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文人雅士经过仕途的风风雨雨之后,感到身心疲惫,要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去领略清风明月。好像他们的人生又走了一个简单的轮回,但是不一样的是去时满船诗书,回来时一车银两。明朝时有一位富商,叫沈万山,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半亩园林,历史上商人和文人不能归为一类,二者之间是有楚汉鸿沟。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些大隐士隐居在闹市之中理水、叠山、建造亭台楼阁,经营花木,寄情于山水享受着“天人合一”,领略着“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的精神世界。

2、看图片,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芭蕉。

3、从园林命名看隐逸文化

n 拙政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政也。n 网师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n 沧浪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三、欣赏昆曲《牡丹亭》

1、昆曲的美学特征与园林美学特征相似之处

曲折幽深,直露中有迂回,舒展中有起伏

4、营造山水的手段 :以小见大。

用一句佛家用语来形容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营造园林要使人感到占地不大,但咫尺之间有天地,园林虽小,意境无穷大,玄妙无比。

游览路线的特点 :曲径通幽

观看曲径通幽的图片

四、空间经营手法

1、借景——是有限的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天地重叠在一起,扩展视野,加深景深。

2、障景——多用在园林入口处,把园内之景收藏起来,不会让人在入口就把景色一览全余,这就是:景越藏,意境越深。

3、敞景——先障后敞,让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4、点景——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空间主次分明,兼有凝聚视线的作用。

5、框景——利用门框、窗框门窗外看,或形成山水立轴、或幽兰扇面、或竹花鸟册。

6、对景——人对景,移步景异。景对景,你在这个景点看着那个景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隔景、分景——园越隔越大,园越拆越小,隔景、分景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隔景有实隔和虚隔两种,实隔一般用墙,虚隔一般用廊

(叶圣陶)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8、漏景——隔景不主张将园景完全隔死,要漏景,用窗来实现,并要有窗花,可以看到墙外朦胧不清的景物,成为下一步游赏园林的引子

考考你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景

2、点景

3、障景

4、敞景

五、宋词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学生朗读

2、这首词轻轻地起调,很轻很淡,淡淡的阴冷,淡淡的郁闷,淡淡的愁思,回头看看房屋中挂的画屏,淡烟流水,再看看窗外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一种甜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这首词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春花秋月,细雨微风,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平时熟视无睹的,无动于衷的,可是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能化成美的瞬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花木移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诗的意境,也是园林的意境。

六、草木情结、荷情结。

1、在花草树木的栽种中少不了“四君子”“梅兰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这些植物?(这些植物能表达优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这都是文人雅士借用植物的品性来比喻自己)。

3、景点题名

芙蓉榭、远香堂(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香远益清)、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这些题名就像一节节相连的藕,只有这些水下相连的藕,才使我们看到苏走园林中这些美丽的荷花。

荷花所表达的丰富精神内涵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看图、品画、品诗。

盛开的荷: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夜景的荷: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枯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七、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古典园林呢?

首先要做到“净心”,使自己心灵纯净,不染凡俗。是我们在对美进行欣赏时,要抛开一切尘俗欲念、一切功名利禄,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妨碍地欣赏到美。如果心中装满了烦恼与世故,会对美景视而不见,很难做到欣赏美。其次要达到“静心”,不仅要做到心灵纯净,还要达到心态宁静、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品味其中的意韵。躁动不安的心会看到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热闹,却不会看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泊。

再次是要有一颗“镜心”,像镜子一样观照景物、观照自然、观照人生,不仅要看到园林之美,还要形诸于心。与镜子不同的是欣赏者的欣赏活动不是被动的行为,不是映照,而是观照,是积极主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在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中,不仅要会赏景还要返观内心,与景相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知道,审美欣赏的最高层次是精神层面的欣赏,如道德、人生理想、信念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欣赏,自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富含精神内涵的景象比比皆是,有一颗“镜心”者会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要做到这三“心”,最基本的条件是要在人少的时候去游园,试想身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你怎能“净心”、“静心”?再有,去游园前应先阅读其背景知识,对园林知识、美学常识有所了解,在游览时认真看简介、楹联碑刻,有助于欣赏理解,这样才不虚此行。

我国的自然山水园如同山水画一样,可观、可居、可游,又运用抑景、透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为你的观赏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使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有可赏之景,动观、静赏皆可。以静赏为例:静坐一角,总有可览之景。静坐细观时,会有许多妙处,看竹影上墙,风来影动;看风飞蝶戏,花木摇动;看小桥流水,波光荡漾;四时之景,阴晴晨昏,风霜雨雪,各有不同。再加上堪称我国古典园林一大特色的楹联题咏,它不仅为园林增添了人文色彩、文化底韵,更通过它的表意功能给游人的观赏以提示,触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体验到园林中所蕴涵的无限意境,达到化景物为情思,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若是动观,则

可边走边看,风景一层层地展开,步移景换、移步易景。总之,永远有你赏不完的景,会不完的意。在园林中,除了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美感,如松涛声、雨声、水声、虫唱声、鸟鸣声、风声,若是宗教园林,还有钟磬声、诵经声。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咫尺山林中,自有多方胜境。它可令你流连忘返、永不厌倦。许多人以“到此一游”为荣,拍照留念,但他只是到过而已,可曾知道,景非此景,情非此情,可曾品味过园林中深邃的意境?所以,我们不必凑热闹似地赶旅游旺季,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对于古典园林的的欣赏是很不相宜的。我们应该拣个人少的时候,在园林中漫步,让躁动的心平和下来,也许,你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八、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必须要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这些都包含那些文化呢?(诗词文化、戏曲文化、荷文化、隐逸文化、佛教文化、绘画、吴门文化等)。

篇3:过程教学设计

1 工作任务制订

(1) 工作任务设计思路。钳工制作基本上要用手工工具并经常在台虎钳上进行的手工操作, 钳工是一项基础的生产技术。学生要为使用手动工具加工本职业典型零件做准备, 必须具备初步工艺分析能力, 为此要充分利用结构图和简单的技术图纸;编制和修订零件图并绘制功能单元和简单组件的零件图, 选择并使用适合的测试工具, 编制相应的测试记录;评价工作结果, 整理和演示工作结果;关注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本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制作, 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全面学习钳工技术知识, 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行动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进一步转化为工作过程,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 任务名称。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设备——台式钻床, 使用手动工具按照图2要求完成拆卸钻夹头所用的楔撞杆制作。如图2所示。

2 教学过程实施

(1) 信息咨询。在该阶段, 学生应广泛地了解书面表达的工作任务, 并收集实施任务所必需的各种信息, 为此需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应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二是应注意哪些条件要求, 三是应事先具备哪些知识。

由于该课程的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在教授相关理论基础时, 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生还不了解材料、工具和工作过程, 如锯割、锉削;新生要面对技术图纸等。所以在信息咨询阶段, 老师需要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 制定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加工计划, 学生需做以下二点:

一是应考虑使用已有的、已标明必需的工具和加工参数的工作。二是计划, 或者制作新的工作计划, 有明确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该计划为学生在信息咨询阶段后制定, 学生可以咨询老师或自己寻找答案。如材料和相关工具的选用, 加工工艺的确定。

(3) 做出决策。确定采用哪种方案制作零件。按照计划任务要求, 由学员独立确定加工工艺, 或者以团队、学习小组形式共同确定加工工艺。学生应该比较和探讨不同的工艺计划建议, 由个人确定程序计划, 或者由团队确定最终程序计划, 必要时对图纸进行检查, 检查工艺与图纸是否相符合。该阶段学生必须请教老师, 分析该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理等。

(4) 重在执行。按制定的可行性计划来执行工作任务。学生要按照最终的决策来完成楔撞杆的制作, 在执行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交替制作和检验工件, 同时记录相关数据, 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在团队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5) 认真检测。在该阶段, 应比较设计方案与加工的零件情况。学生应该检验工作效果, 必要时提出改进工作效果的建议, 并实施。其中利用检测工具对工件的尺寸、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等进行检验贯穿执行和检验阶段, 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

(6) 作品展评。作品展评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 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之间对鉴定和评估工作结果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学生学到必要的技术规范, 学会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评价,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教学的建议

该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实训教学, 过程更明确,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实施过程中建议如下:

(1) 加强引导, 使之适应。新的方法总是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由于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刚开始学生还因教师知识传授少而提意见, 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 (2) 做足功课, 应对挑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高, 不但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还应有组织、管理、评价的能力, 能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能创设学习情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了解学生, 科学分组。学生分组要合理搭配, 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共同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钳工制作》为载体, 分析学习领域中的具体的工作任务, 阐述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从设计思路、计划制定、执行、评价等环节说明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 展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主线的先进教学理念, 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钳工制作,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篇4:把教学过程当成科研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研;数学素养;宏观与微观

一、引言

可能很多人觉得数学教学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老师将概念、定理讲清楚就可以了,至于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悟性。几十年来,我们进行了各个层面上的改革,从课程体系到教材,取得的改革成果是巨大的。但这种改革对于老师的实际课堂教学产生了什么影响,产生了多大影响,只要走进课堂就不难看出来。实事求是地说,改革与实际的教学之间仍存在着脱节与不相协调。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程体系改革、教材改革相对容易很多,因为她涉及的只是课程体系研究者、教材编写者等少数人,然而,课堂教学则涉及每个教师。教师知识结构的差异、教学态度的差异、表达能力的差异、数学素养与眼界的差异等都决定了不同的教师注定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效果。其中是否存在某些共性的东西对于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参考价值?我们认为是存在的。

二、把教学过程当成科研过程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传授与技巧的培训,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思想,缺少思想的教育不是教育,而是知识与技能培训。很多人认为,学生掌握了某门课程的知识,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就足够了。在我看来,这只是低层面上的要求。书本、知识、课堂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大家都知道书本是知识的载体,那么知识与课堂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恐怕就见仁见智了。也许很多人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知识不是终结目标,它也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几十年甚至千百年来前人的智慧,这就是思想,换句话说,知识是思想的载体。老师的任务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老师的任务是透过书本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并展现给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过去我们往往更注重上课的细节,从板书、语言表达、仪态到内容的组织,都讲究一板一眼,恰恰忽略或淡化了思想性。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僵化的,缺少鲜活的灵魂,学生不仅失去了学习的激情,也不知道所学何用,在学生看来,学习的唯一目的是毕业、找工作,至于这些知识与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有什么关系则一无所知。曾经有学生问我:“学习实变函数有什么用?”我答曰:“可能对你毫无用处,也可能让你终身受益,关键看你学什么,怎么学。”

如何面对教学?如何处理教学内容?这是每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甚至终身思考的问题。虽然我们把教研相长放在嘴上,但在实际工作中则习惯于把教学与科研当成关联不大的两件事,有些人甚至把科研当成了主业,教学不过是糊口的副业。在一个以项目、论文论英雄的时代,老师的选择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个学校或者老师仅仅把“教学为本”当成口号,注定将误人子弟。遗憾的是,有一种现象不是个别的: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与教学二者之间,将“事业”的天平倾向了科研。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他们的选择一点也不奇怪,科研毕竟是吃青春饭的营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身为教师,教学永远是主业,至少应该教学科研二者并重。

有一次一位年轻教师听我的课,内容是实变函数中极限与测度的交换顺序问题,具体地说:“可测集列的极限与这些集合的测度序列之极限是否相等?”他问我:“你在介绍这个定理的时候没有直接陈述结论,而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最后找到测度与极限可以交换顺序的条件,怎么想到这么讲的?”我笑曰:“只要把讲课的过程当成科学研究的过程就能够想到这么讲。”

数学课堂的灵魂是什么?是思想,换句话说,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传授思想的过程。思想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是问题,也就是说,数学课堂应该围绕着问题展开。数学发展本来就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的任务则是凭借研究经验,通过合情推理回归这个过程。

有点研究经验的人都知道,做研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课题,你首先要清楚为什么选择某个课题?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你的选题必定是盲目的,前景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当你选择了一个课题,你需要根据你锁定的问题采用你所能想到的方法与手段去分析、演绎,最终得到你想要的结果。结果也许与你最初的设想有出入,但科学在于探索,如果结果是已知的,也就不成为探索了。科研中有两个能力是必需的:一是直觉,二是逻辑演绎与计算能力。直觉依赖于我们的科学素养与敏锐的“嗅觉”,Weyl在评价Hilbert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狗,能够敏锐地发现哪里有骨头并奋不顾身地猛扑上去。”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直觉,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有规律性的东西。逻辑演绎与计算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功,没有很强的推演与计算能力,即使有好的设想也变不成结果,永远只能停留在猜想上。直觉可以帮助我们“大胆猜测”,演绎与计算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小心求证”。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很难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身不具备直觉与演绎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与演绎能力?老师只有具备了科学研究的经历与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将教学过程当成科研过程。

三、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宏观与微观两个部分,所谓宏观即是对于一门课程的整体把握,这就好比你选择某个课题,需要先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微积分的产生源于速度、路程、面积、光学等问题,实变函数的产生源于积分与极限交换顺序及积分完备性问题等。老师在开课时应该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该课程,向学生讲清楚想解决什么问题,很多概念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对学科的宏观把握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事实上,任何数学史书都会对某个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做一个详细的描述,老师只要关心一下历史,读一读有关的史书就不难做到。读史书不仅有助于教学,对个人素养与眼界的提高也将助益良多。

所谓微观是指对某门课程中具体概念、定理的把握。张奠宙、张荫南先生针对微积分教学首先提出了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观点[1][2],之后陆续有一些研究[3-6]。其实,任何数学课程都应该围绕着问题进行,换言之,由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因为纵观数学发展史,任何数学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恰恰是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闪现出数学思想的光芒。很难想象,离开了问题可以谈数学思想。有人把数学称为工具学科,这是对数学狭义的理解,数学更是一门思维科学,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学科,如果我们将数学退化为工具,数学也就失去了她无穷的魅力。历史上,数学理论在形成多年后才发挥巨大威力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某个数学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前,谁能知道他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才有可能在未知领域发挥数学的潜能。Halmos说过这样的话:“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比具备一定量的数学知识要重要得多。”[7]我深以为然。

数学课堂离不开概念、定理、例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如何解释概念,如何讲授定理,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讲清楚就可以了,我觉得远远不够。任何重要概念的产生都有重要的背景,为什么会出现某个概念?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弄清楚这些问题,概念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人认为,概念产生的背景可能比较复杂,历史也比较久,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解释清楚,于是有些老师为了阐述一个概念,杜撰了一些子虚乌有的问题,用来解释概念。我不这么看,虽然一个概念从产生到得到公认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为什么产生,最终为什么能得到大家认同还是可以解释清楚的。概念课教学应该尊重历史,而不是篡改历史。哲学上有个词叫“本原性问题”,即促使事物产生的最初根源,概念课教学恰恰应该由本原性问题来驱动,也就是促使概念产生的那些问题,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由老师精心设计或学生提出来的问题,那不是真正的本原性问题。

定理的讲授与概念课有所不同,除了一些著名的定理可以从史书上读到其来龙去脉,大部分定理常常是数学自身逻辑演绎的产物,虽然这些定理的产生也源于某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既有可能是本原性的,也有可能不同于本原性问题,我们把它称为派生性问题,它通常是围绕着某些本原性问题派生出来的。例如,在实变函数中,一个函数序列的极限与这个函数序列积分的极限是否可以交换顺序,这是个本原性问题,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会涉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发展起来的测度论中许多定理则都是派生出来的,为了定义Lebesgue积分,需要先建立测度概念,相信很多老师都清楚如何从积分定义的分析中发现建立测度概念的必要性。对于可测集合序列来说,集合序列极限的测度与这个集合的测度序列的极限能不能交换顺序?这就是个派生性问题。老师在介绍这些定理时不应该像有些传统教学那样先陈述定理然后寻找证明,而应该像做科研一样探讨这些问题,最终发现使得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过程科研化。

有些人认为,对于非数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只是个工具,掌握一点数学知识与方法就够了。许多年来这种观点左右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以微积分教学为例,老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计算导数与积分,似乎学生掌握了导数计算、积分计算,就算是学好了微积分了。一些微积分教材也表达了这种观点。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历史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大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小到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的专业人士,其良好的数学修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很多领域而言,没有良好的数学修养,难以有大作为[8]。

中学数学教育状况如何?相信绝大多数国人都非常清楚,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让教师无暇顾及思想,高分压倒一切。然而,高分带来了什么?学生真正懂数学吗?他们除了掌握了一点数学知识,会解题,对数学还知道多少,这是值得每个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合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该围绕着什么进行?这也许是大学数学教育研究与中学一线教学相结合的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有些老师认为,中学课堂不能像大学课堂那样进行。的确,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一节课的容量,中学与大学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同为数学课,都离不开数学之魂——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与中学的数学教学是相通的。

中学数学课堂通常分概念课、原理课与解题课三个模块,有些人也把它分成五个模块,加上了测评课与实践课,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前三者。有些人认为,一些陈述性概念对中学生是很难讲清楚来龙去脉的,不如简单承认,以后慢慢理解,事实上,很多老师课堂上也是这么教的。问题是老师如何回答“为什么出现这个概念”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概念算讲清楚了吗?虽然中学数学也一直提倡探究式教学,但遗憾的是,理论上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习惯了概念——定理——证明的固定程式,似乎很难逾越。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如何兼顾数学思想与数学应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9-10]。

四、教师素质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根本

教育的成败在教师,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有一颗爱心,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要爱岗敬业,要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法,仅仅具备这些条件尚不足以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12]。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至少还应该具备如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熟悉数学史。如果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历史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很难想象他能讲清楚这门课程。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10-11]是值得所有数学教师与每个数学专业的学生都认真研读的数学史书,不知我们有多少老师阅读过这样的书。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你又如何向学生讲清楚一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经验。众所周知,书本受篇幅与逻辑体系及严谨性的局限,通常只是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等知识的简单陈述,很少交待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些定理是如何发现的?它的价值何在?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从定理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如何寻找它的证明?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研究经验的积累,是无法通过合情推理完成课堂教学的,只能依样画葫芦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部分的课堂教学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读过博士甚至大学就可以胜任的,它需要老师知道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这就是素养与眼界。

参考文献:

[1][2] 张奠宙,张荫南,新概念: 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续)[J].高等数学研究,2004,3(7).

[3]徐文斌,杨玉栋.“本原性问题”及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教育学报,2005(8).

[4] 杨玉栋,徐文斌. 初议“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J]. 中学教研,2006(5):1-2.

[5] 杨玉栋,徐文斌. 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理念、实践与反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09(20).

[6] 上海市控江中学课题组. 本原性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 数学教学,2009(6).

[7] P.R.Halmos. A Hilbert space problem book,American Book Company,1967.

[8] 曹广福. 例论非数学专业学生同样需要数学思想[J]. 数学教育学报,2009,18(3).

[9] 何勇,曹广福. 数学课堂如何兼顾学生数学素养与应试能力 [J]. 数学教育学报,2014,23(2).

[10] 张蜀青,曹广福. 问题驱动对数教学[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7).

[11] 曹广福,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些认识——谈谈数学教师素质[J]. 数学教育学报,13(1).

[12] M. 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篇5: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过程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

(4)教学过程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5)教学过程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

(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篇6:政治教学过程设计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的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2、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三自一导”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过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过程设计07-24

教学过程07-01

观潮教学过程05-06

教学过程语文05-09

钢琴教学过程05-28

教学过程流程06-19

藏戏教学过程07-03

有效教学过程05-06

教学过程评价06-03

教学文化过程07-01

上一篇:医学生责任感调查报告下一篇:QS质量管理制度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