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寒假补课材料

2024-06-22

相交线寒假补课材料(精选12篇)

篇1:相交线寒假补课材料

06年寒假检查、家访、补课及开学前材料教科研活动安排

一、本学期寒假招生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月16日——元月25日(10天)

第一站横埠方向,请相关教师长期在____酒店组织宣传和联络.教师于元月16日上午开始走访,横埠、王岗、后方、华表线路等老生区,宣传办学成果、帮助老生制订假期计划、指导学生参与当地的考试。同时为稍后进行的“学生才艺展示活动”(即“手相牵,心相印”体验活动)作必要准备。到该片点的教师对象为当地有本班学生的班主任和相关授课教师组成。(暂定18日、19日)

第二站周潭片点,方式方法同第一站,演出时间暂定19日、20日。

第三站牛埠片点,长期登点教师为_____,地点丛明同学家,方式方法同第一站,演出时间暂定22日。

第四站孙村片点,第五站顺安片点(时间看天气变化而定)。(走访时间可不连续,演出时间应连续进行)。

第一阶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片点家访工作,学校将会统一用车、统一用餐、早出晚归同时每天补助每人20元(整个假期家访低于学校要求则不予补助),单独和个别家访的应于当日告知校长才能认可。

第二阶段:正月初六开始。

分成三组进行,重点走访学生,检查作业,指导假期生活,引导招生。每组用车一辆带队领导一名,枞阳片:朱友权

无为片:季峥嵘

篇2:相交线寒假补课材料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为平行线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基础, 所以被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相交线》,学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几何推理,而且要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经过这一周的攻坚战,学生的畏难情绪正在渐渐消失,他们从迷茫中慢慢理顺着思路,我看到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从几何学习的“悟”中品味到了一点点数学的简洁美、

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

1、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

5、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

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原因是我想首先学生是47中重点班的学生,加上该学校在搞自学模式,所以不会不预习,所以他们会自然想到作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得到所求角,另外作反向延长线的过程就是位置决定大小关系的过程,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了。再者我想作为区级观摩课,大家都想听听新鲜的东西,哪怕它不一定好,但至少给各位老师一个讨论的话题和空间,这样就算是课上失败了,也是有所值。于是开头就定下来了。

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如何有条理地不重不漏地找对应角这个问题涉及分类策略问题,为防止跑题,所以简单提及,并未在课堂上解决。

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

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

练习题的设置一来是巩固,二来是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圆锥顶角的测量设计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它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预设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结果也是如此,他们想了很多和本节课知识联系不大的设计,比如测母线长和底面圆的直径并还原画出横截面等腰三角形,然后测顶角等等,反应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鼓励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我对此表示认可和鼓励。

由于课前 张继兵老师叮嘱我精心准备,并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因此本节课堂预设是充分的,课堂生成是自然的。通过这节课让我体会到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课,越是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蕴含的数学思想。

篇3:相交线作文

我一直以为,城里孩子与乡里孩子的生活轨迹应该是两条永远也不会相交的平行线,永远也不会有相汇的那一天。直到班上组织了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后,我才明白,城里孩子与乡里孩子的命运其实是两条相交线,总有一天是会汇聚在一点上的。

这样,在这次活动中我遇到了我的一条相交线。

我们班为了帮扶昆明附近国家级贫困县寻甸的塘子中学,于是联合其他两个班开展了这次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我们先是用义卖报纸的方式筹集了一笔集体资金,还各自准备了一些个人礼物,于9月25日,中秋国庆节前一个周末的早上,来到了寻甸县塘子镇的塘子中学。

在去寻甸的路上,我不知道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默默地想着:我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去帮扶他们?因为怜悯吗?或许是因为我也需要他们在精神上的帮扶吧?┅┅

到了塘子中学,我们受到全校师生的夹道欢迎。我不禁目瞪口呆,我们凭什么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仅是因为我们恰好比他们富一些吗?

在短暂的欢迎会后,我们各自找到了另一条相交线,结为伙伴。

我的伙伴是一个叫陈林凤的女孩,她有着那样清澈的双眸和性情。她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但远比那些花言巧语的女孩实在得多。

她带着我来到学校的后山,在那里可以看到学校的全景。当我问她是否常来时,她不好意思地一笑,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功课挺多的。我一愣,立即开始羞愧。我经常抱怨学习负担太重,但却也去过许多城镇,而她却连学校的后山都没去过。我说道:是吗?你们每天早上几点上课?七点。那么,下午几点放学呢?九点才下晚自习。你们住在学校里吗?嗯┅┅我面对她的回答,竟然无言,半晌说出一句:你们比我们苦多了。┅┅

之后,她带我来到她的教室。我看见在有些破旧的`桌椅上赫然印着贫义工程四个字,我不由得扯了一下班服的标签。我们坐下来,聊着家常。她说着她家里的负担,父母的劳苦。每一件都让我无言以对,甚至不忍说出自己家里的情况。忽然想起自己为新朋友准备的礼物━━一些用过的教学参考书。看着她那欣喜的样子,我想起了家还有些从未动过的教辅书,提醒自己下回一定要记着给她带来。

┅┅转眼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对我说:我好饿。我今天没吃早饭。早上我妈叫我热点饭吃,但时间来不及了,我还要帮弟弟去卖鱼。我能说什么?只好说:那过会多吃点。

要走的时候,我们各自留下了通信方式,说好了一定要联络。┅┅

在车上,我不断地向她挥手,她也一样。在车离开塘子中学的时候,我看到有女孩在哭。

篇4:相交线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其中对顶角相等也是证明中常用的结论,以此实现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学习几何的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练习题的设置一来是巩固,二来是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一些推理说明基本能掌握,但可能是课堂上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导致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对推理说明类似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乱、繁等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无法下手).课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差补缺,争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篇5:相交线教案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学具准备:剪刀、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2、填空:①两个角的和是,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②同角或的补角。

二、探索与思考

(一)邻补角、对顶角

篇6:相交线平行线

对顶角:“对”是正对着,“顶”是角的顶点,放在一起就是角的顶点正对着的一组角是对顶角;

同位角:“同”的意思是分别在两条线的同一侧,同时在第三条线的同一侧,“位”指的是位置,放在一起就是位置相同(三条线的位置)的一组角;

内错角:“内”指的是两个角在两条线的内部,“错”指的是两个角被第三条线分错开,放在一起就是在两条线内部,同时在第三条线两侧的一组角;

同旁内角:“同旁”指的是在第三条线的同一侧,“内”指的是两个角在两条线的内部,放在一起就是在两条线内部,同时在第三条线同一侧的一组角;

二、学习习近平行线时要注意是在同一平面内;同一平面内的线的位置关

系有几种,都是什么?线和点的位置关系有几种,都是什么,在本章节中哪个定理性质涉及到了这一点?

如:

1、过任意一点可以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是否正确?

篇7:相交线寒假补课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1)课本P5练习.(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五、作业

1.课本P9.1,2,P10.7,8.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1)(2)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 2.∨

二、1.∠AOF,∠EOC与∠DOF,160 2.150

篇8:5.1.1相交线教案

年级

数学

》上册教案

执教者:

授课班级:701/702

上课时间:第1周2月19日

课时总时数:1

题: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的图形找出邻补角和对顶角,进而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

3.能运用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图、看图、归纳等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通过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再推理的方法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定理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图、看图、猜想、推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几何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1.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2.初步体验推理的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参见教材P2“探究”

问题2填空: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因为∠1与∠3是______角,所以∠1+∠3=_______,因为∠2与∠3是______,所以∠2+∠3=_______,根据_________,所以∠1______∠2,这就证明了对顶角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1.邻补角与补角有怎样的关系?

2.推理的依据一般有哪些?

【归纳结论】1.定义:(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2)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2)对顶角相等.3.邻补角与补角的关系:邻补角一定互补,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补角.4.推理是今后经常遇到的事情,推理的依据是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找出图中的对顶角与邻补角.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B+∠2=180°,问∠1与∠B是否相等,∠B与∠3是否相等,为什么?

【教学说明】题1可以抢答的形式让同学们回答,对于题2,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略.四、课堂小结

1.邻补角、对顶角定义.2.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五、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六、板书设计

5.1.1相交线

第一课时

1.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并能够解决

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运算与角平分线的运用.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篇9:初一下册数学相交线课件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变式3:把∠1=40°变为∠1:∠2=2:9

四、课堂小结

篇10:平行线与相交线美文

他们站在网络的平台上,相遇了,很平静的聊着,就像很熟悉的朋友一样,逐渐的熟悉了对方一些事,还是那么平静的聊着家常;渐渐的开始关心起对方来,似乎平静的湖面起了微微的波澜;渐渐的开始牵挂起对方,好似那湖面的波澜再次掀起来了,涌向心头;渐渐的思念起对方,就像波涛涌向那海岸,激荡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感情一步步的贴近,除了牵挂还是牵挂,除了思念还是思念,不再等待了,迫切希望见到对方,恰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渴望的心情无法用那美丽的文字所能表达的,带着激情来了,来了......

天公不作美,竟把他们相隔离在平行线上,只能遥想着,却不能相见,他们只能接受那感情的折磨,承受惩罚,他们只能承受着灼人的痛苦的思念,他们的心在被爱情洗礼着,尽管如此,也动摇不了那份真情,一直在做着痛苦的挣扎,尽管他们的心支离破碎,碎成一片片......他们还是执着的等着爱情奇迹的.出现,因他们一直坚信他们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是忠贞不渝的,因他们相信对方是深爱着自己,谁也割舍不下谁,因他们曾承诺不离不弃,正因这个信念,让他们在爱情的洗礼下还是执着的等着那平行线变成相交线,他们知道之所以现在还在平行线上,不是谁的错,是时间的错,错在现在还不是他们相见的时候,可他们要坚信,经久考研的爱情是牢固的,那爱情才是最幸福的真谛,不经风雨哪得见彩虹?

他们开始相信天意,相信冥冥之中, 相信那阵阵的心口绞痛和手指痉挛,都是彼此爱的感应。他说他在人群中找她很久了,找得很辛苦;她说她曾上一炷香期盼他,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等待他。他们承诺永远牵着对方的手不放开。

篇11:《平行线与相交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各位同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6页的活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学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设计此活动课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回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本节数学活动课是一节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及对知识的求索方法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2、活动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研究和分析,综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下列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探索奥妙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科学分析,培养协作意识,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指导学生探究、应用的能力。

3、重难点确定及成因分析:重点: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两种以上最快捷的画平行线的方法难点:探索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简单说理。分析:平行线画法不仅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复习本章多学的相关知识,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七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画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作为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情景激趣,自主探究”法教学,由情景—操作—发散—应用形成,层层推进,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体验过程化为亲身参与,动手实验,运用推广,进行实践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 学生自动分组,5-6人一组,自选组长。

2、 尺规、量角器、铅笔和纸四、活动设计本节课我将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5分钟

(二) 动手实验,探究创新25分钟

(三) 联系实际,铸就能力10分钟

(四) 归纳小结,体验感受5分钟这种分法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有利于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点,提高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四、 情景激趣,导入实验。

1、教师演示课件,依次展示铁轨,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学校跑道、树林,这些平行线的例子,你知道是怎样画出来的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课题“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想画平行线的欲望。

篇12: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

【难题巧解点拨】

例1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例2如图,AB、CD两相交直线与EF、MN两平行直线相交,试问一共可以得到同旁内角多少对?

B

C

3例3已知:∠B+∠D+∠F=360o.求证:AB∥EF.例4如图,∠1+∠2=∠BCD,求证AB∥DE。

A B

CDA E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如图2—15,∠1=∠2,∠2+∠3=180°,AB∥CD吗? AC∥BD吗?为什么?

例2平面上有10条直线,无任何三条交于一点,欲使它们出现31个交点.怎样安排才能办到?

例3已知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a∥b,a与c相交于p,那么b与c也一定相交.请说明理由.

一、选择题

1.图2—17中,同旁内角共有

()

A.4对B.3对C.2对D.1对

2、光线a照射到平面镜CD上,然后在平面镜AB和CD之

间来回反射,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已知∠1=35°,∠3=75°,则∠2=()A.50°B.55°C.66° D.65°

3、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它的每个角的度数为()

000045303640ABC

4、如图3,把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使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

A.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所成8个角中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

A.8角均相等B.只有这一对内错角相等

B.55C.

60D.

5C.凡是内错角的两角都相等,凡是同位角的两角也相等 D.凡是内错角的两角都相等,凡是同位角的两角都不相等

6、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点D、E分别在AC、AB上,且BD=BC,AD=DE=EB,那么A的度数是(B)

A、30°B、45°C、35°D、60°

C7、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

平行前进,则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以是()A.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B.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C.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D.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8、已知:如图,AB//CD,则图中、、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360B、++=180C、+-=180D、--=90

9、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ED内部时,则∠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 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A)∠A=∠1+∠2(B)2∠A=∠1+∠2(C)3∠A=2∠1+∠2(D)3∠A=2(∠1十∠2)

二、填空题

1、用等腰直角三角板画∠AOB45,并将三角板沿OB方向平移到如图17所示的虚线处后绕点M逆时针方向旋转22,则三角板的斜边与射线OA的夹角为______

2、如图2—30,直线CD、EF相交于点A,则在∠

1、∠

2、∠

3、∠

4、∠B和∠C这6个角中.

(1)同位角有______;(2)内错角有______;(3)同旁内角有_____。

3、如图2—31,直线a、b被直线AB所截,且AB⊥BC,(1)∠1和∠2是_______角;

(2)若∠1与∠2互补,则∠1-∠

3=_______.4、如图,图中有_________对同位角,_________对内错角,_________对同旁内角.

(千万别遗漏)

三、解答题

1、已知:如图2—33,∠ABC=∠ADC,BF、DE是∠ABC、∠ADC的角平分线,∠1=∠2.求证:DC∥AB.

2、在3×3的正方形ABCD的方格中,1+2+3+4+5+6+7+8+9之和是多少度? 解:

3、已知:如图,CD//EF,∠1=65,∠2=35,求∠3与∠4的度数.解:

4、如图,哪些条件能判定直线AB∥

CD?

A B

C D5、如图,已知DE、BF平分∠ADC和∠ABC,∠ABF=∠AED,∠ADC=∠ABC,由此可推得图中哪些线段平行?并写出理由.

6、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1)如图,一束光线m射到平面镜a上,被a反射到平面镜b上,又被b反射.若被b反射出的光线n与光线m平行,且∠1=50°,则∠2=°,∠3=°.(2)在(1)中,若∠1=55°,则∠3=°;若∠1=40°,则∠3=°.(3)由(1)、(2),请你猜想:当两平面镜a、3=°时,可以使任何射到平面镜a经过平面镜a、b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

b的夹角∠

a1m

上的光线m,m与反射光线

n平行.你能说明理由吗?

b

n

7、潜望镜中的两个镜子MN和PQ是互相平行的,如图所示,光线AB经镜面反射后,∠1=∠2,∠3=∠4,试说明,进入的光线AB与射出的光线CD平行吗?为什么?

上一篇:环境与健康学术论文下一篇:一年级“书香家庭”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