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集中点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4-04-21

牧民集中点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篇1:牧民集中点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红湾寺镇牧民集中定居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政协2010年调查、视察工作安排要求,现就全县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在我镇集中定居情况及各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乡镇农牧民到我镇集中定居基本情况

目前在我镇定居的各乡镇农牧民群众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通过县财政补贴和牧民出资的方式,由其它乡镇牵头在我镇辖区范围集中修建牧民住宅楼进行集中定居,通过这种方式定居的主要是大河乡牧民,其中在红湾社区修建牧民集中定居住宅楼3幢,在裕兴社区修建牧民集中定居住宅楼1幢,共有住户100户。另一种是各乡镇农牧民自筹资金在县城平房区和各楼院自行购置房产后进行定居的,通过这种方式定居的农牧民主要来自大河、康乐等乡镇,共有农牧民住户312户。以上两种情形定居在我镇的农牧民群众除住宅区环境卫生工作属我镇各社区管理,其他各项工作均在其户籍所在地乡镇管理,没有纳入到我镇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工作当中。

集中定居在我镇的各乡镇农牧民同我镇居民群众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县城优质的教育、卫生资源和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生活服务设施为集中定居农牧民提供了方便。

二、存在的问题

各乡镇部分农牧民在县城所在地红湾寺镇集中定居,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但从目前牧民集中定居的现状来看,也还存在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集中定居到我镇范围内农牧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没有形成很好的双重管理模式,集中定居后的农牧民仍然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进行管理和服务。在农牧民群众中普遍存在有只愿接受户籍所在地乡镇管理,有事、有困难还是找户籍所在地政府、村委会进行解决,而对于城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不愿意接受。

二是大量农牧民定居县城,由于部分农牧民缺乏一定的就业技能和知识,致使就业困难,成为无业人员。这部分无业闲散人员由于远离户籍所在地,得不到应有的管理和教育,他们中间出现矛盾纠纷和各类不和谐因素后得不到及时的调处化解,如此长期下去,将会为我镇的社会治安工作留下了许多隐患。

三是定居县城的农牧民良好的环保卫生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形成。目前,在新建的牧民集中定居楼院内卫生无人清扫,垃圾随处可见,存在乱堆乱放垃圾和从楼宇窗户向下乱扔垃圾的现象,导致居民区整体环境卫生不够整洁。在平房区和其他楼院内自行购房定居的农牧民,因缺乏应有的管理,经常不愿意打扫公共卫生,使所在区域内卫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四是定居县城的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

于定居县城的农牧民属户籍所在地政府管理,因此农牧民群众不能积极参加我镇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及居民素质提升活动,对城镇居民行为规范和道德公约内容不了解,对从业和就业知识缺乏,也得不到社区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存在有无业闲散人员多,酗酒打架闹事人员多,违反居民公约,在休息时间大喊大叫,影响左邻右舍正常生产生活等现象。

三、提高服务集中定居农牧民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是明确集中定居后农牧民的管属问题。这是提高和解决服务集中定居农牧民工作水平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建立和完善集中定居后城镇农牧民双重管理办法,才能使城镇社区更好的履行各项管理与服务职能,才能使农牧民群众愿意接受城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建议县上相关部门单位尽快明确集中定居县城农牧民管属问题,形成户籍与居住地的双重管理模式,责成其户籍所在地乡政府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指定专人具体实施与我镇共同做好定居县城农牧民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是协调辖区相关单位,在集中定居农牧民群众中开展科普展览、居民道德教育培训、法律讲座等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素质、修养。采取出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引导、教育居民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同时,结合居民生活实际,将集中定居点的农牧民纳入到“五好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文明楼院”等评选活动的范围之内,不断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发展,树立讲究文明礼仪、学习好人好事、批评抵制不文明行为的新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三是通过分片召开居民大会、发放宣传材料、举办法制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强对居民的法律教育,使居民人人学法、知法、守法。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对排查出来的各种矛盾纠纷,要梳理归类,分析主要原因,落实调处措施,最大限度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社区,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坚决遏制刑事案件高发势头,努力达到“整治一地,稳定一方”的效果。

四是充分利用各社区现有的活动阵地、和县城各广场体育锻炼器材,组织动员牧民参加棋牌类、乒乓球等各类体育活动;同时,将牧民群众不断充实到社区文化队当中,在抓好重大节假日文化活动及夏天藏羌锅庄舞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现有阵地和宣传设施,一室多用,对社区综合活动中心定时开放,发挥活动中心棋牌桌、麻将桌的作用,不断丰富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五是切实做好牧民环保意识的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春秋季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同时,加强楼院环卫工人的管理,促进辖区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广泛宣传肃南县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有关政策法规,对农牧民参与城镇治理和文明行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举办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篇2:牧民集中点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赤峰市牧民主要分布在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共6个旗、18个苏木镇、351个嘎查村中,牧民总户数7.1万户、总人口27.1万人,劳动力总数13.1万人,从业人员12.2万人,其中有10.1万人从事农牧业,有2.1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全市牧区耕地面积140万亩、草牧场面积4600万亩。*年全市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739元。*年以前,赤峰市的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农区,由于近几年牧民收入增幅减缓,从*年开始牧民人均收入已经落后于农民,*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625元,比农民低209元。

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的草牧场资源与全区牧区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据自治区农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草场面积为169亩,仅为全区牧民人均1119亩的15%。由于草场面积少,限制了牧民的养畜规模,加上牧区种植业基础差、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少等因素,使得目前赤峰市牧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全区水平。*年,赤峰市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27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3526元的60%,人均现金收入为2828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6539元的43.3%,牧民人均存款为589元,仅为全区牧民平均1992元的29.6%。

二、牧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由于赤峰市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牧民收入水平低,目前赤峰市牧区和牧民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底,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嘎查村为198个;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7.02万人,占牧区人口总数的25.9%;大大高于全市14.3%的贫困面;牧区温饱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为9.22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为34%,也高于全市21.1%的比例。另据市农牧局多经站统计资源显示,目前全市牧区尚有9184户牧民是无畜户,占总户数的13.4%,无畜户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市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8.4%,绝大多数无畜户的人均纯收入低于自治区核定的牧民最低800元生活保障线。

(二)贫困原因分析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牧民居住非常分散,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仍有267个不通电话,44个不通汽车,46个不通广播电视,280个嘎查村牧民没有自来水,7.1万牧户中15%的户不通电,40%的嘎查村没有卫生室。

2、部分牧民因经营规模萎缩而返贫致贫。赤峰市牧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由于草牧场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牧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超载过牧,就是大面积开荒种地(目前赤峰市牧区人均耕地已经超过农区达到5.08亩,而人均水浇地只有0.81亩),这两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草牧场的严重破坏,牧区草牧场沙化、退化面积越来越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萎缩,部分牧民家庭成为无畜户或少畜户,由此出现大量的返贫致贫人口。

3、因病、因教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一般的牧民家庭而言,主要劳动力一旦患上比较严重的疾病,就会因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支付学生的医药费而返贫致贫。另外,牧区居住分散,多数牧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采取寄宿制上学,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支出一般在8000-10000元左右,一名初中生也要4000元以上,这对没有多少积蓄的牧民家庭来说,学生上学的费用只能靠大量出卖牲畜来支撑,有的甚至卖掉种畜和基础母畜等重要生产资料,造成家庭生产经营规模迅速萎缩而返贫致贫。如克旗达尔罕乌拉镇巴彦都胡木嘎查,162户牧民中,近两年,就有10户因病返贫,有20户因供高中以上学生读书而致贫,这两类反贫致贫户占该嘎查占现有贫困户总数的40%。

4、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多数牧区贫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养畜,自然放牧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牧民饲养的牛、羊仍以当地土种为主,胚胎移植、牛羊冷配技术、饲舍育肥、饲草料加工青贮等先进的畜牧业适用技术在贫困牧区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很低,由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提高和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牧区贫困问题已经成为赤峰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下大力量尽快帮助他们解决牧区和牧区的贫困问题,将会影响到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牧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牧区扶贫工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和贫困牧区实际,切实把牧区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对牧区集中扶持列入各地“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并制定牧区专项扶持计划。在认真调查摸底基础上,对牧区贫困户作进一步分类,把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和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分别建档立卡,前者列入扶贫开发对象,后者列入救助对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对象,采取有针对性帮扶措施。

(二)对牧区扶贫实行倾斜政策。一是积极协调,整合各类农口资金向贫困牧区倾斜,适当加大投资强度。二是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等重点扶贫项目确保覆盖一定比例的牧区贫困嘎查村。三是加大牧区的社会帮扶力度。安排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和单位定点包扶嘎查村和干部帮扶贫困户时向牧区倾斜,同时积极组织牧区养殖大户、富裕户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

(三)根据贫困牧区资源特点,确定不同扶贫模式。各地在多年的牧区扶贫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成功扶贫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一是水浇地开发扶贫模式。如翁旗东部、右旗东部、阿旗东南部沿河两岸牧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优势,对原有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搞好以稻田开发为主的水浇地建设项目,力争为每一贫困人口建设2亩高产稳产田。二是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科尔沁沙地地下水位比较丰富的牧区,可大力推广“水、草、林、机、窖”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为每户贫困牧户建设一处20-30亩左右的家畜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扶持贫困户走以农养牧、种养结合的路子。三是家畜改良扶贫模式。水源条件差的干旱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在帮助贫困户搞好草场围封改良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优质种畜和基础母畜,尽快淘汰劣质土种牲畜,使贫困户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劳动力输出转移扶贫模式。在水资源和草牧场相对匮乏而劳动力比较充足的牧区,在对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使贫困户通过劳务收入实现脱贫解困。五是异地搬迁移民扶贫模式。对草牧场退化、沙化极为严重,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牧民应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扶持。

第四,加大科教扶贫力度,努力提高牧民整体素质。一是切实加强牧区基础教育,通过国家扶持和社会帮扶等形式,确保牧区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结合实施扶贫项目和劳务输出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牧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牧民推广各种农牧业适用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持。四是引导和教育贫困牧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第五,切实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战略契机,加快牧区基础建设步伐,尽快解决贫困牧区的通电、通路、通话、通邮、通广播电视等“五通”及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为牧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牧民脱贫解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牧民集中点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疆3个县 (市) 18个村的农牧民作为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

2011年7月26日—8月10日,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好、中、差, 在3个县 (市) 分别抽取3个乡, 在每个乡随机抽取2个村, 共抽取18个村, 采取偶遇调查的方法, 每个村调查15人, 共计270人, 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70份, 回收27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0份, 有效率为100%。

1.3 质量控制方法

正式调查开始前, 对所有调查员统一进行培训, 并根据预调查的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每日的现场工作结束后及时对问卷进行复核。所有问卷采用双人录入, 并对数据进行校对和逻辑纠错, 数据资料的复合率为100%。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整理, 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农牧民中男性占46.3%, 女性占53.7%;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13岁, 平均年龄50.05岁;汉族占40.7%, 维吾尔族占50.7%, 哈萨克族占4.1%, 回族占3.0%;文盲占20%, 拥有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6.3%,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2.6%, 高中 (含技校、中专) 文化程度者占7.4%,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3.7%;88.9%的被调查者为农牧民, 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占6.3%。

2.2 农牧民对村卫生室服务利用状况

2.2.1 农牧民近两周就诊次数情况。

近两周中就诊1次的农牧民比例占47.4%, 其中哈密市最高为56.7%;选择没有就诊的农牧民所占比例最低为10.4%, 其中巴里坤县和轮台县均为0;就诊2次及2次以上的农牧民中, 轮台县在三地中比例最高达67.8% (表1) 。

人 (%)

2.2.2 农牧民首诊医疗机构的选择。

64.8%农牧民首诊选择乡镇卫生院, 三地的比例均超过50.0%以上, 其中哈密市比例最高为74.5%;三地农牧民选村卫生室作为首诊机构的占28.8%, 其中巴里坤县最高达39.3%;将县医院作为首诊机构的比例最低, 仅占6.4% (表2) 。

人 (%)

2.2.3 农牧民选择村卫生室的原因。

51.9%农牧民因其他原因选择村卫生室, 其中巴里坤县比例最高为60.0%;33.7%的农牧民将就医方便作为选择村卫生室的主要原因, 其中哈密市比例最高达40.0%;因药品价格便宜选择村卫生室的比例最低, 仅占6.3%, 其中巴里坤县为0 (表3) 。

人 (%)

2.2.4 农牧民不选择村卫生室的原因。

31.1%的农牧民因村卫生室医疗技术水平低而不去就诊, 其中轮台县所占比例最高为37.8%;30.7%的农牧民因其他原因不选择村卫生室就诊, 三地中哈密市比例最高为35.6%;选择医务人员态度的比例最低仅为1.1%, 轮台县和巴里坤县均为0 (表4) 。

人 (%)

2.2.5 农牧民对村卫生室性质的选择。

93.0%的农牧民选择由乡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 且三地比例均超过85.0%以上, 哈密市比例最高达100.0%;村集体和私人举办村卫生室的比例各占3.3%, 仅有0.4%的农牧民对村卫生室的性质选择为无所谓, 其中巴里坤县和哈密市均为0 (表5) 。

2.2.6 农牧民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来源的选择。

94.8%的农牧民选择由乡镇卫生院派驻村卫生室医务人员, 三地比例均超过85.0%, 哈密市为三地比例最高达100.0%;选择由村委会聘用医务人员所占比例最低, 为2.2% (表6) 。

人 (%)

人 (%)

2.2.7 农牧民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的评价。

50.0%的农牧民认为, 村卫生室提供的药品可基本满足需要, 其中轮台县在三地中比例最高为56.7%;哈密市有44.4%的农牧民表示村卫生室提供的药品种类不太能满足需要;轮台县31.1%的农牧民表示不能满足需要 (表7) 。

人 (%)

接受调查的农牧民反映村卫生室的药品中56.3%能全部报销, 其中轮台县能全部报销的比例最高为68.9%;不能报销的比例最低为4.4%;哈密市不能报销的比例为0, 全部报销和部分报销各占47.8%和52.2% (表8) 。

人 (%)

调查中, 65.9%的农牧民表示, 在村卫生室就诊时每次都有诊疗记录, 哈密市比例最高, 占91.0%;21.5%的农牧民表示不清楚诊疗记录的情况, 其中巴里坤县所占比例最高, 为43.3%;7%的农牧民表示诊疗时无记录, 其中巴里坤县最高, 为20.0%, 哈密市则为0 (表9) 。

2.2.8 村卫生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

在调查的18个村卫生室中, 90.0%以上的村卫生室均提供了医疗、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等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接受调查的村卫生室中未提供传染病管理服务的比例最高为26.7%, 未提供医疗服务为最低占5.2%。轮台县和巴里坤县的部分村卫生室未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的服务, 比例分别占10.7%、17.0%、21.5%、22.2%和23.3%。

2.2.9 农牧民患有慢性病患病情况。

患有1种慢性病的农牧民占为56.7%, 其中巴里坤县和轮台县的比例均超过60.0%以上, 巴里坤县比例最高为72.2%;患2种及2种以上慢性疾病最少的地区为哈密市占13.3%, 最高位轮台县占37.8%;患有0种慢性疾病的比例最低为17.0%, 其中哈密市比例最高, 51.1%的农牧民未患有慢性疾病 (表10) 。

人 (%)

人 (%)

2.3 农牧民对村卫生室建设的建议

三地的农牧民主要在药械、医疗技术、村卫生室人员和房屋建设等方面对村卫生室建设提出了建议, 其中对于药械方面的建议最多。农牧民希望能增加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 提高硬件的配备, 增配心电图机、呼吸机和B超等, 并为村卫生室添置救护车, 以免耽误病情, 方便转诊;增加基本药品种类, 扩大村卫生室的用药范围, 以满足农牧民对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需要。提高和改进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增加医务人员, 是三地农牧民反映的第二大问题, 且希望村卫生室能做到24小时应诊。房屋建设方面, 部分农牧民希望能增大村卫生室房屋面积, 改善环境。

3 讨论

尽管从2008年起, 新疆利用两年时间, 决定按照每个行政村建一所村卫生室的原则, 对村卫生室投入2万元的标准建设, 完成新疆村卫生室的新建和改扩建任务。但在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的基本配置上仍然比较薄弱, 增加医疗设备, 提高硬件也是调查中反映的最主要问题, 被调查者希望能配备比如心电图、呼吸机等, 为村卫生室添置救护车。

在3个地区中, 巴里坤县的村卫生室建设率最高, 达到93.5%, 因而首诊选择村卫生室的比例也为最高是39.3%。在农村, 交通不便、就医困难, 村医态度好、就医方便就成为农牧民首诊选择村卫生室就医的主要原因。而就医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就作为次要因素来考虑, 在调查中, 医疗技术水平的低下作为农牧民普遍反映的第二大问题, 如果在经济和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会首诊选择乡镇卫生院, 这也是农牧民不选择在村卫生室就医的主要原因。

哈密市在2003年作为新疆首批新农合试点县,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也是此次调查中三级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最好的地区, 农牧民对村卫生室的性质和医务人员的选择也全部为乡政府举办和乡镇卫生院派驻。

随着新农合继续提高保障水平, 巩固覆盖率, 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 扩大覆盖病种范围, 继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调查中也显示, 仅有16.7%的农牧民反映村卫生室提供的药品不能满足需要;药品报销比例方面, 所调查的地区中不能报销比例仅占4.4%, 哈密市更是100.0%为全部报销和部分报销。

我国的医改政策鼓励居民“大病不出县, 小病不出乡”, 对村卫生室的职能重新定位, 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公共卫生, 也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前沿。但在调查中, 除哈密市外, 轮台县和巴里坤县的部分村卫生室仍未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其中未提供传染病管理的比例最高为26.7%, 其次为慢性病管理为23.3%。而这两个地区含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分别为47.9%和35.2%。最近在新疆局部地区出现的麻疹和脊灰疫情,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基层严重缺乏医务人员。轮台县和巴里坤县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均为1人, 无法兼顾医疗和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 只能采取上午坐诊开展医疗工作, 下午关门停诊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由于村医数量缺乏, 仍然导致广大农牧民看病难, 到村卫生室村医不在没人看病, 农牧民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也更不可能实行轮班、倒班制, 做到24小时应诊。轮台县和巴里坤县在2010年为建立健康档案, 村卫生室停诊数日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农牧民首诊选择乡镇卫生院的原因。而在哈密市的村卫生室人员配备至少有3人, 医生、护士和妇幼专干各1名, 并根据村卫生室的服务半径大, 点多线长, 在2011年为每一个村卫生室配置了摩托车1辆。

4 建议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除向农村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外, 关键在“人”, 激励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对现有村医的管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哈密的模式, 将村医按公益性岗位对待, 并享有“五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当地在校毕业初、高中学生参加享受自治区的定向培养乡村医生项目[5]。明确乡村医生身份定位, 逐步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对于不符合转化条件未被纳入编制的乡村医生或不具备大规模增加编制的地区, 可设置过渡期, 采取不占编制聘用的办法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其工资水平与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一致[6]。

4.1 着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

可定期为村医举办学得懂、用得着的实用医疗技术培训班;向村医发送联络卡, 随时接受乡镇医生的咨询, 指导村医规范治疗。

建议根据新疆本地区常见病和地方病的情况, 及农牧民用药习惯, 对基本药品目录做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完善, 来满足农牧民对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 要全力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组织开展东西部地区医院省际对口支援, 由松散帮扶转向上下联动, 新疆应牢牢抓住机会, 抓紧和提升培养本地医用人才, 大力发展当地民族医药,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整体能力。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农牧民对村卫生室服务利用及满意度情况, 从而提出改善思路和措施意见。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3个县 (市) 9个乡镇的270名农牧民对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4.1%的被调查者首次就诊选择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和村医的现况缓解了广大农牧民基本的医疗需求, 但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服务。结论 村卫生室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得到了当地居民一定的认可, 但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的投入和建设等工作。

关键词:村卫生室,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李静, 孙鹂.陈卫强.我国农村卫生室发展研究[J].健康研究2011, 31 (4) :297-300.

[2]曲江斌, 张西凡, 孟庆跃.山东省农村卫生室现状抽样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 (2) :29.

[3]戴秀英, 郭忠琴.宁夏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10) :1159.

[4]刘婷婷, 徐凌忠, 周成超, 等.山东省六县区村区卫生室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6) :405-406.

[5]张晓春, 杨卫星, 伊沙克, 等.新疆农村村级医疗卫生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1) :24-25.

上一篇:峡口初级中学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在寒风中绽放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