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2024-06-21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精选8篇)

篇1: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为了在市场运营中取得经济效益,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步。

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这就要求企业经济管理以不断创新谋求发展。

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

本文通过提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论点,阐述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重要性,分析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希望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起到成效,同时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2: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传统市场日趋开放。

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法和生产经营方法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以达到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优化。

创新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它能帮助企业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与时俱进。

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主导地位,企业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当不断寻求创新手法,通过创新使企业在不断加强的经济管理中得到发展壮大。

二、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阶段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管理理念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虽然大多数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对经济管理创新重要性逐步有了深刻体会,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如何结合企业现状,主动运用创新策略,科学地进行经济管理创新却知之甚少。

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市场的了解,管理水平要求逐渐提高。

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可能会造成企业形成一种不健全的发展形势。

其次,企业的内部管控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也有很大影响。

我国企业的一个通病是企业内部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指挥协调差,人力资源配置混乱,财务资金结构不合理。

结合当前市场状况来分析,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单纯地看成一种成本控制手段,这样的做法容易造成企业经济管理隐患和企业财产的损失。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1.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理念主导了人的行为。

所以,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首要条件就是要以观念的创新、思想的转换为切入点。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管理理念仍然是很多企业经济管理的障碍。

我国的企业经营者有很多依然固守传统经营观念,缺乏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阻碍了企业经济的的创新发展。

因此,进行理念创新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及时纠正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特点的管理方式,同时指导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不断发展前行。

2.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的管理需要一个能突破复杂竞争环境,带领企业实干创新的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创新,通过建立优化高效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强化各组织结构工作效率。

3.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都需要一套具有约束力的企业制度,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制度的制订,首先应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对员工进行管理,激发员工积极性。

其次,要设立一些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奖惩制度分明,并做到严格贯彻实施。

通过建立激励体系使企业运营充满活力,通过惩罚制度监督员工尊重企业文化。

再次,注重民主、鼓励全员参与。

通过不断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制约与掌控能力,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形成。

4.管理技术创新。

在信息化、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高低,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尊敬知识与人才,合理有效进行产业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技术创新能有效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实时掌握行业讯息,合理利用资源,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5.以人为本创新管理。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优待员工,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同时,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掘员工的潜能。

针对不同个体综合能力,合理安排能发挥能力的工作岗位。

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是一种柔性经济管理的体现。

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的主体,不断吸引人才加入,重视岗位技能培养,营造积极工作氛围,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不断创新提供保障。

总之,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应结合自身实际,灵活选取创新方式。

找准企业发展的动力,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

做到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企业经济创新这条发展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篇3:物流企业创新管理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和国内外市场的迅猛发展, 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这给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起步比较晚, 还没有提高到战略的层面上来, 因此, 还有很多因素成为制约物流创新管理的瓶颈,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落后, 缺乏创新思维。目前, 依然有很多企业对物流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认识水平上, 没有认识到现代化的物流是企业节能减耗、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还包括现代管理理念和高新技术等。

(2) 物流设施落后, 严重缺损。我国现代企业物流现代化战略管理起步较晚, 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依然不足, 交通运输、配送中心等发展还比较慢, 对物流设施及管理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物流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 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 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3) 由于体制和物流模式转换的原因, 旧体制形成物流部门的自我封闭体系, 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大物流系统, 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 物流现代化推进的速度仍然较慢。

(4) 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物流企业经常会出现配送延时的责任风险、货物丢失或者损毁的风险以及业务合作的风险, 还可能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以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骗货”和“骗取货款”的诈骗风险, 会给物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 突破制约物流企业现代化管理瓶颈的策略

针对上述制约物流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制约瓶颈,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予以突破:

(1) 创新思维, 树立现代物流观念。物流企业必须站在经营和发展的角度, 改变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思想,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从服务角度, 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原则, 重视供应链管理, 充分认识到物流不只是单纯的产品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而是根据需求端客户的需求, 在兼顾分销商、顾客、供应商的基础上, 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 开展适合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新的服务模式。

物流对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起着关键的支柱作用, 物流供应链环节的运行速度决定了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和能否有效的占领市场, 决定了企业所需的生产原料能否及时送达、企业的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企业的商品销售能否及时进入市场并被消费者获得、售后服务能否适时提供、能否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企业的产品能否实现快速增值等。

(2) 运用战略眼光, 提高管理水平。物流企业实施正确的战略管理既是顾客需求差异化的需求, 也是物流企业自身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我国物流企业要真正意识到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审时度势, 大力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构建企业物流战略, 整合优化供应链管理, 提高供应链活动的效率, 完善物流战略管理技术。

政府和物流相关部门都要进行物流规划, 也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咨询服务公司结构化的分析及设计方法, 帮助企业科学合理地规划,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 使物流企业的决策处理到物流配送的全过程始终跟上现代物流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物流企业要提高服务水平, 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加强物流管理, 要制订成本领先战略, 加强物流成本与费用的控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包装、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成本, 给企业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物流企业要利用采购、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机遇,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考虑商品消费后的循环物流, 尽量减少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实现绿色物流战略。同时,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进行网上采购和配送, 全面准确的掌握消费者需求的综合信息, 更周到及时的安排产品的生产和运送, 减少物流各个环节的库存, 降低交流沟通成本,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回报率。达到减小成本、增强市场销售的能力和增加企业利润的最终目的。

(3)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技术。物流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企业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中, 建立物流责任管理制度, 把领导责任和物流成本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完善企业核算制度和方法, 加强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 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 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 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 不定期地调整标准体系, 要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组织协调好物流运作, 以减少物流成本, 有计划、有步骤的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

物流企业必须站在战略高度, 增强竞争忧患意识, 要放眼世界, 构筑全球化战略, 参与国际化竞争。制定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物流战略规划与设计, 使企业的物流系统的各构成部分协调运转, 发挥最大效能。掌握使自己的物流能力与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相匹配的艺术, 考虑采购、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有机结合, 推行综合性的专业配送, 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和改进, 发挥自身优势节约物流成本, 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对物流技术的改进, 特别是质量监控测量技术, 可以利用条码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 远程控制各地的仓储活动, 实现对产品的追踪管理。还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加强组织成员间的联系, 使不同区域的成员通过网络构建虚拟工作小组解决质量和服务问题。同时, 还要重视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 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降低组织管理和培训的成本, 提高培训和学习的效果, 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物流服务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4)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物流现代化。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支持和经济政策引导以及法制和行政的强制, 加快物流体制改革, 革除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经营方面的条块分割现象, 重新调整管理权限, 重新配置资源, 努力提高物流管理和物流科技水平, 重视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 发展国民经济大物流, 促进物流走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路子。

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建设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要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建成高速、超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建设高效能的机场和港口, 发展集装箱运输, 在建设中国信息高速路的同时要着力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展现代化产品市场分销系统, 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的新思想、新技术, 实现产品分销系统与物流系统的高效互动, 最终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

物流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实现信息化, 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和信息, 实现物流信息及功能的共享, 拓展业务和市场,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信息, 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努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运输手段, 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为制造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零库存”。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 完成全部流通流程, 大大缩短运转的周期, 减小运作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 物流企业只要能不断更新管理经营理念, 强化人才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就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物流企业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 但是很多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手段依然比较落后, 业务流程依然没有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析物流创新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物流企业,创新管理,物流成本,物流技术,风险防范,员工培训

参考文献

[1]汪鸣, 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程国平, 刘世斌.基于服务质量的物流绩效模糊评价方法及应用[J].价值工程, 2005.

[3]谭清美, 冯浩, 葛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斌[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4]桂华明, 马士华.企业提高物流能力的途径及外包战略[J].物流技术, 2005.

[5]塘纳德.鲍尔索克斯, 戴维.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社, 1999.

[6]艾伦.哈里森, 雷姆科.范赫克.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7]裴慧杰.我国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篇4:家族企业的创新管理策略

保持清醒,谨慎决策

家族企业的创新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吗?是的。但是,越是紧急的时候越需要清醒的头脑,越需要谨慎的决策。家族企业创新既需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也需要直面当前产业环境和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直面现实的勇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新一届中央政府投入更多资源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家族企业管理者突然发现创新的需求是如此迫切。一些家族企业管理者急切,甚至盲目地进行创新决策,光伏、风电、生物能源、智能化……任何时髦的名词都能挑动决策者的神经,越是没有听说过的概念越能引起决策者的兴趣,越是看起来“美好的未来”越能获得投资者的追捧!但事实上,略有创新管理知识者都知道,时髦、新颖、巨额收益的背后是极高的创新风险,而且创新的幅度越大风险也越大。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决策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仅要回应日益迫切的转型升级压力,更要直面现实量力而行,优化组合创新战略以小博大。

直面中国产业环境

中国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门打开,国内的企业家和潜在创业者得以观察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观察到全球产业的转移,常常对某一新的产业形成共识,从而导致大量企业蜂拥进入,最终形成林毅夫教授指出的“潮涌现象”。这种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往往是较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而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在多个产业频繁出现——政策允许中国家族企业进入的产业绝大多数都出现过潮涌现象。另一方面,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产业政策通过有差别的准入限制和产业补贴,使得不同产业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整体利润水平;加之地方政府GDP崇拜对当地企业的扶持、刺激和限制,使得中国多个产业经常出现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比如,中国家族企业扎堆的纺织服装业、家电制造业等等。

当同行业企业都进行类似的创新投资的时候,即使不考虑创新活动本身的风险,所有投入创新的企业也会因为过高的创新竞争水平而事倍功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中国目前有超过8000家玩具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600多家。假设这些中国玩具制造企业在巨额投资之后都成功建立了自主品牌,那么,拥有几千个“知名品牌”的玩具市场就基本等同于没有品牌;假设中国玩具制造企业都实现了产品智能化技术升级,玩具市场上全是创新之后的智能玩具,此时可能更有竞争力的反而是本来就有的传统玩具。

在极其容易出现潮涌现象的中国产业环境中,家族企业创新需要慎重对待潮流,避免蜂拥而上,应更多谋划差异化创新。事实上,也只有差异化创新,才能事半功倍!

直面家族企业发展状况

虽然中国家族企业在改革开发后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一直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直到近些年才进一步提高,但依旧没有完全与公有制经济平等。根据《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2010)》的统计,中国家族平均年龄约9年,74.7%的家族企业所有者权益在1000万元以下,71.8%的家族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由此可见,历经多年发展,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依旧是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在中国家族企业大量兴起之后,“卖方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从创业开始就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市场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这使得大量中国家族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的“求生存”状态。

家族企业创新需要直面其发展状况。规模小、融资难、利润率低、利润积累有限,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家族企业难以进行投资规模较大、与企业当前短期生存关联不那么紧密的探索式创新,而往往选择投资需求相对较小、能使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开发式创新(比较接近通俗所讲的模仿或模仿式创新)。进一步地,家族企业在长期的“求生存”中形成了开发式创新的习惯,常常不断复制开发式创新,最终陷入对企业自身、对竞争对手、对行业标杆的“模仿–模仿–再模仿”的循环怪圈。

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

大众通常将模仿和创新对立起来,作为区分企业创新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成功模仿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具有改进性、因地制宜性,甚至是创造性。比如,将市场价格5000元人民币的iPhone的功能用1000元甚至几百元的成本实现,这样的模仿其实加入了非常多创新的成分——当然,这类创新可能同时伴随着对知识产权的侵害。其实,对企业而言,创新投入的多少、风险的大小常常与企业从事的创新活动与企业现有知识和能力的“新旧”相关。基于此,学者一般将创新活动区分为两类: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强调充分挖掘现有产品和市场的机会,累积、学习和提升企业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比如柯达公司对其优势胶卷产品进行升级等等,这类创新活动的投入和风险相对可控。探索式创新强调对全新机会、全新知识的尝试,并开辟全新的技术路径来学习和提升,比如柯达在1970年代对数码相机技术的尝试,这类创新活动投入较高、风险较大——数码相机技术最终使柯达胶卷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nlc202309041756

如柯达的教训所显示的那样,探索式创新并不必然强化现有竞争优势,而仅仅试图保障未来的长期竞争力。而开发式创新强化了现有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助于企业当前的生存和发展。显然,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需要平衡两类创新活动来兼顾当前生存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

企业的资源总是稀缺的,分派给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越多,留给另一种创新活动的资源就越少。不仅如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两类创新活动都是自我加强型的:通常探索式创新活动意味着更高的失败风险,越是失败,人们越是试图以更新颖的方法进行更多探索,进而陷入一个“失败圈”。相反,开发式创新活动常常见效很快,尝到甜头的企业更倾向于循着相同路径进行更多开发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成功圈”。即,探索式创新活动带来更多的探索而排挤了开发式创新活动,反之亦然。即使企业意识到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的资源争夺特性和自我加强特性,有意识地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活动,依旧存在着两类活动的思维模式和组织路径截然不同、难以兼顾的困难。因此,企业要兼顾两类创新活动并不容易。

间断平衡,稳步创新

企业平衡两类创新的策略主要有两种:二元平衡和间断平衡。二元平衡是指同时重视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如果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信息和知识,而信息和知识常常可以接近于无成本地在企业内部复制和扩散,那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和知识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另外,虽然某个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仅能用于特定的创新活动,但站在更宏观的组织层面来讲则所有不同,这可能同时对两类不同的创新活动都有贡献。最后,如果企业能够使得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总体上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元平衡也可以实现。

对于当前的家族企业而言,更为现实的创新管理策略可能是间断平衡。间断平衡是指:从长期来看,家族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基础的变化,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将注意力集中于探索式创新或开发式创新的其中一种,两种创新方式按照某种特别的顺序(规律)交替出现。

作为发展中大国,绝大多数产业常常迅速陷入“潮涌现象”带来的产能过剩,使得中国家族企业之间的竞争迅速转变为价格战,这意味着只有效率较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因此,在环境相对平稳的阶段,中国家族企业多采用开发式创新的策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但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环境正经历着迅速的变化,而世界经济环境的动态性也在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大量现有产品市场的消失和新的市场机会的涌现,意味着企业如果死守现有业务,很快会成为明日黄花。因此,中国家族企业又需要适时进行探索式创新。

篇5: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解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突显出来,所以我国企业经济转型成为了大势所趋。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创新的,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时刻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然而企业创新和前进的动力来源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只有合理的改进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如今新形势的背景下想要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有效的创新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新形势下不断进步和发展。文章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了企业在新形势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在如今新形势背景下,我国企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企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管理,只有有效的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才能让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经济的驱动形式由传统的投资转变为了技术和知识驱动型的经济,这样的转型在给企业的经济管理带来调整的同时,也让经济管理有了创新和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转型是企业快速发展和崛起的绝佳机会,所以企业应该把握住机遇,不断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不断适应经济转型期的市场,从而让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会严重阻碍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管理理念,这个管理理念可以说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只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才能让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落后和一成不变的经济管理理念只会让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后退的情况。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必须要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一致,如果经济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实际发展不符,就会让企业管理出现落后的情况。我国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一般都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但是在如今新形势的背景下,注重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传统的理念和当代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所以就严重的导致了企业没有办法高效的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我国对于人才的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所需要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在这方面的人才却非常的少,一些在岗的人员办事效率低下,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企业发展的缓慢。除了专业人才的缺失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机构的不健全,在组织机构的构成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组织机构的不完善还有人才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机制,但是这些经济管理机制的制定没有实际的发挥出作用,更多的时候都是一种理论的东西,没有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制定的再规范再缜密都只是纸上谈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的新形势背景下,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统一,所以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组织必须要非常严密,专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非常高。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非常的松散,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普遍偏低,企业对经济管理组织缺乏重视,认为经济管理组织并不是企业的主要部门,所以让经济管理的作用没有办法很好的体现,直接就导致了企业没有办法对自身的经济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企业在新形势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改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既有理念

一个公司的经济管理理念就相当于公司的精神食粮,所以想要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新。让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统一,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传统经济管理理念都是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认为一切的工作都应该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这样的经济管理理念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如今新形势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还单单是发展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所以企业应该不断丰富经济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为员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并且采取激励的方式去提高员工的工作意识,让每个员工都能够积极主动的为企业工作,公司还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机制,防止公司出现一些紧急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企业应该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公司进行不断的规划的和创新,通过对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让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山一层楼,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机制,改进既有的管理机制

企业在不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有效的制度进行制约和监督,通过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才能让企业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发展,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想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目标,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在发展上的创新。员工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员工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三)改进经济管理的形式,提高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要重视对经济管理组织实施创新,让经济管理组织能够更好的为企业进行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对经济管理组织进行创新的时候必要构建多层次的管理组织,让管理组织能够多元化的进行发展。在大部分的企业管理组织中,企业管理组织机制复杂混乱,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组织机制的真正作用,所以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构建一个简单有效的管理组织机制,不断提高管理组织的运行效率,并且提高管理信息有效的.进行传递和接收。在对经济管理组织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的同时,要对虚拟化的管理组织进行建立,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完整有效的传递,让各种管理信息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和分类,通过对虚拟化管理组织的建立可以有效的为管理制度的构建打下基础。

(四)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无论在任何时候,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的核心,员工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不断创新就必须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在如今企业竞争压力大的背景下,想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设置固定的时间对员工进行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企业还可以通过社会招聘,企业内部的竞争聘用的方式去不断扩充人才队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从而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提升企业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

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要以提升企业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为前提,如果企业人员对对经济管理创新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那么一定会阻碍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创新。所以企业应该从人员入手,加大培训力度,让企业人员多参与一些讲座和培训,加深企业人员特别是一些管理阶层的员工对经济管理创新的认识和了解,让每个员工都能够给予经济管理创新最大的支持,从而才能大大的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如今新形势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要依靠经济管理的创新。但是在目前的发展中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仍在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必须要即使的做出解决,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企业员工的重要性,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企业在正确的发展轨迹上前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铮.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03):23-24.

[2]李宁.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01):148-149.

[3]杨志学.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09):26-27.

[4]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34):49-51.

篇6: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简要分析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时代价值,深入细致地阐述了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创新策略,以期为现代化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时代;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创新策略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企业要顺应时代趋势,合理性整合信息技术和管理要点,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发展机制,推动行业的全面优化。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时代价值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市场挑战,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才能维护经济管理的基本水平。也就是说,企业要借助经济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创新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1]。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管理应用范围不全面

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无法脱离的应用媒介,尤其是在企业常规化工作中,EPR系统、OA办公系统等,能在提升管理工作时效性的同时,确保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更加和谐。但是,在新型管理模式推进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阻力,企业领导层对于系统认知存在不足,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甚至对新兴技术存在排斥感,就会造成应用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失衡问题严重。另外,因为管理部门对系统价值缺乏全面了解,往往只是借助软件系统进行基础工作,并没有真正发挥系统的价值,整体管理应用范围较为狭窄。另外,OA系统在开发建设完成后多数企业并没有对其进行保障系统的管理,仅仅关注软件和硬件系统,却忽略了信息数据本身传输过程的需求,没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系统化整理,就会造成OA系统工作内容流于表面。

(二)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失衡

在传统建筑企业中,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基本价格等重要决策权都掌握在少数领导层手中,依旧沿用的是垂直型管理和信息流入方式,这就信息流通结构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型信息化发展需求,阻碍企业领导层和员工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尤其是施工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于市场十分了解,但是有时却不能有效将建筑行业的市场信息及时传送到领导层,造成决策失衡,严重制约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基本效率。

(三)企业文化滞后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全面推进,建筑行业要想获取核心竞争力,除了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实力外,企业文化以及制度管理约束机制也非常关键,但是,传统企业的管控制度较为陈旧,不能全面激发和优化员工的创新思维,就会造成企业领导层只关注生产效率和生长质量,忽略员工的情感因素和创新力量。员工在工作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出现企业生产管理逐渐“盲目化”“机械化”等特点,严重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市场运行趋势,合理性建构创新管理框架,积极落实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维护管理思维的活跃度,整合管理流程和创新思维,为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一)信息化经济管理机制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要融合新型管控需求和管理手段,有效且合理性地构建系统化管理流程,保证相应管控工作都能落实到位,且能为管理过程的全过程优化奠定基础。目前,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成为了企业运行经济管理的首选,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有效对项目范围、客户满意度以及项目质量等进行集中管控,并且,能直观显示出建筑项目的成本结构和施工进度,这种系统化管理结构能为建筑企业常规化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一方面,要借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项目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予以收集,有效完善对比分析,并且结合财务信息体系和相关市场运维管理要求,制定贴合整个工程项目基本情况的预算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管控工作的基本水平。另一方面,借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就能合理性了解客户满意程度,从而强化部门跟进力度和管理调查水平,充分建立客户-部门的互联互通机制,能有效为企业后续发展创设良好的客户链。并且,正是借助细节化管理和售后服务,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满意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进步。因此,借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能有效梳理出完整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和管控结构,确保相应管理行为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高效化经济管理机制

在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发展进程中,要顺应信息化市场趋势,利用高效化系统提高办公质量和基本效率。目前,多数大中型企业都会利用OA办公软件完成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3]。借助OA系统就能远程管理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利用远程会议部署具体的工作要求,尤其是建筑企业,不同建筑项目施工地点不同,借助合理化的远程管理和信息交互,能第一时间完成信息传递,确保企业管理部门能有效了解施工现场的实时动态,为减少企业运作成本以及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并且,OA系统中有独立的文件审核和批复流程,能保证相关决策及时地落实到位,充分优化管理水平和管控效果,并且提高各个部门自动化工作视屏,实现高效化经济管理的目标。

(三)强化内部管控

在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体系内,要想合理性提高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建构完整的内控体系,一定程度上加大监管力度,设立独立的资金运维管理部门,整合资金管控体系的同时,减少管理漏洞对建筑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逐渐升级造成的影响。并且,完善的管理内控机制也能有效约束各个岗位的日常工作,将制度和常规化工作流程结合在一起,发挥内控体系的优势和时代价值,实现框架体系的全面升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市场运行结构建立健全合理性的创新策略,升级制度控制水平,确保制度能充分维护企业管理效率,提升经济管理的综合应用价值,维护管理控制流程,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鹏阔.在信息时代下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经贸,2017(20):75.

[2]钱海涛.刍议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07.

篇7: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安全管理的策略

引言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上升。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1.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我国物流市场规模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物流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急需上规模,提素质,发展多元经营,加快信息化步伐,合理布局,增强整体服务意识,以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1.2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随着物流的不断发展,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必须建立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之上。要在物流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就要与时俱进,创新安全管理策略,做到物流与安全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确保生产安全进行。

二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安全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保证安全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使安全工作深入到每一名干部职工心中。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

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

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适应发展需要,来有效的保证安全生产。

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法管理的最有力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管理制度。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跟上。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各部门安全责任书等制度。每年初,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同时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

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2.5物流企业要落实检查制度

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

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2.6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

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 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

2.7建立合理的执行反馈体系

安全工作方针确定以后,首先要逐级落实下去,让相关的管理人员和职工有明确的安全目标,知道各自该做什么,怎样去执行。以配合把安全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建立一套 相应的执行反馈程序,来了解发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以及在具体管理工作执行中有无问题,安全管理在广大职工中反映如何等。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好的、不好的、对的、不对的及时搜集整理,逐级上报相关安全管理部门,让安全管理者及时掌握本企业部门安全管理状况,以便合理的制定下一步的安全工作方针和部署,改进工作。从而实现上下信息通畅,安全有保障。

2.8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结论

总之,进入21世纪,发展成为永恒的主题。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发展,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能确保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8:探析企业成本创新管理策略

1.1 管理观念落后, 缺乏全面的效益观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 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成本管理中过分重视生产成本管理, 主要通过规模效益和把成本转移给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方式降低产品成本, 而忽略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 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这样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 使企业失去很多好的合作伙伴。另外, 还有相当多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牟取私利或受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 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也随着降低, 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1.2 管理主体地位缺失, 管理环节不完整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 认为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只是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职责, 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 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没有参与成本管理的权利, 没有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车间、班组和员工, 没有构建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这导致企业员工成本意识淡漠, 缺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企业由于失去广泛的管理群而导致浪费现象极其严重。没有在生产的全过程实行成本控制, 没有在工作流程上实行全过程优化。

1.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方法较落后

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各种控制成本的管理制度, 例如, 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制度、多层责任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激励制度等, 这样就不能警示决策者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应该进行包括成本在内的可行性研究, 深入考虑决策结果对成本的影响, 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成本控制的力度, 从而保证成本控制措施的贯彻实施, 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1.4 人力资源成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当前,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数额不断增加, 有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物质消耗成本的速度职工的工资、福利、奖金、津贴和各类保险的费用不断增加, 这都是很大的支出。因此,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必须得到有效地控制, 规范用工, 留住优秀人才, 充分利用人才优势,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确保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成本管理新理念

企业管理层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引导员工高瞻远瞩, 坚持科学发展观, 真正把加强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主体, 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 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竞争战略。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成本管理方法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 构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要扩大成本管理研究的范畴, 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

2.2 实行全员管理, 完善管理过程

企业要增加宣传力度, 向全体员工宣传降低成本的重要性, 增强员工的成本意识, 实行全员控制成本, 实现自主管理成本。同时, 要强化成本管理的完整性, 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因为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它涉及企业的所有人员和全部生产过程。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生产的全过程, 每个部门、车间、班组和员工都属于成本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时, 企业要注意合理的培养和使用人才, 经常举办成本管理培训班, 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将成本控制的费用分解到每一个职能部门, 各个部门再把成本控制的目标层层分解, 最终分解到每一位员工, 并且将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考核, 把考核作为发放薪酬和奖励的依据, 从而在全体员工中建立成本意识, 调动全体员工节约成本的意识,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3 健全管理制度, 探究管理方法

为切实达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 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制度。首先, 要建立成本指标分级管理制度, 将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单位进行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级单位的管理权限和责任, 努力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其次, 要建立多层责任成本控制体系, 企业根据内部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特点、业务流程等情况建立多层次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 将各部门、各环节、各班组等建成控制成本的责任主体, 使成本控制建立在责任控制基础之上, 实现责、权、利相结合, 调动职工降低成本的参与意识。再次, 建立成本控制激励制度, 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着手, 本着增强工作热情、把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有机结合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人员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 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确保成本控制措施的贯彻实施, 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企业要群策群力, 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降低成本。

(1) 勤俭节约, 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企业应坚持勤俭办企, 遵守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 压缩非生产费用,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度。 (2) 提高效率, 降低消耗, 提高质量。要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技改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技术优势。改进生产组织形式, 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动力, 搞好定员管理, 压缩非生产人员, 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控制材料第一成本关, 狠抓原材料、燃料等的材料节约, 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严把质量关执行操作规程, 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减少废品损失, 提高产品合格率, 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3) 降低采购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企业要认真分析供货市场, 调整采购策略。尽量避开原料需求高峰, 避开高价采购时间。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收集市场信息, 查询实时价格, 及时指导采购成本控制工作, 调整成本控制指标。在生产过程中, 原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材料采购的多少。因此, 企业必须厉行节约, 实行限额领料管理制度, 严把材料消耗定额关, 杜绝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跑、漏、滴等现象, 通过层层把关大大降低材料消耗和材料成本, 从而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

2.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成本效益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时, 不仅要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绝对数, 更要在相对数上下工夫, 它通过提高薪酬待遇、缴纳保险、分享股权等方式千方百计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成本控制有效方法的探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 (1) .

[2]王炳荣.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费用[J].经济师, 2006 (3) .

[3]欧阳清.成本管理理论方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成功的十个技巧下一篇:广东自考本科学位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