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

2024-05-09

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精选5篇)

篇1: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

包装厂研发部工作手册

一、部门工作守则

1、按公司和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做事,服从公司领导和部门主管安排;

2、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公司各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服务;

3、工作中遇到问题要找方法,不找借口,不断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动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对问题力求知其所以为然;

5、放弃自我、关注细节,关注别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6、关注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交部门主管;

7、禁止在办公室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和看网络视频、电影等;

8、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和行业上的知识和经验;

9、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为公司创造价值,实现个人价值;

10、保守公司秘密,不对外泄露的技术资料和图纸文件等。

二、部门岗位职责

2.1部门职责

1、及时、准确、细致完成工艺设计(生产工艺单和制版图纸),减少或避免产品出现残次品;

2、改善、改进现有产品工艺结构以不断提升车间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3、协助配合业务、生产、质检和仓储运输等部门做好技术和信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4、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材料等行业相关知识,提高本部门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持续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

5、不断丰富和提高部门技术设计手段和工具、提高公司整体技术设计水平;

6、培训本部门和其它部门相关知识,提升公司人员整体的产品和工艺知识;

7、协助公司其他部门制作材料用量清单和产品造价,原纸及外协单位加工品的采购,以及参与公司项目投标工作 ;

8、设计开发新型产品,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2.2部门管理

年终结合公司绩效考核的要求进行部门人员考核,主要考核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能力及发展潜力

2、工作态度及纪律性

3、工作效率及质量

4、公司人员以及客户反馈

5、加班情况及奉献精神

6、主动性及创新精神

三、部门工作流程

3.1部门内部工作流程

A:工艺计划小组工作流程:

B:工艺技术小组工作流程:

3.2部门内部工作流程说明

1、客户要求:从业务部或客户处直接获取信息,如图纸、样箱、电子文件等,国家标准、合同和规定等也应作为客户要求一并考虑;

2、客户沟通:当客户要求不能确认或不清楚、不准确时,应与客户沟通,且必须将所有问题解决后方可结束与客户的沟通;

3、策划工作:根据与客户前期沟通的结果,结合产品的功能和客户要求对产品的材料、尺寸、生产工艺、印刷内容及颜色等各项生产信息制定出方案,可与多部门进行沟通后做出最终决策;

4、样品的制造:打样前一定要与客户确认好该样品的功能(是试装尺寸还是看用料),以决定打样材质,特殊要求印刷打样时,需请客户提供色样或色值号,箱样需保留一份留作日后生产参照用,箱样在得到客户的确认后要留有该样的各种信息数据,以备批量生产时确保产品和样品的一致性;

5、样品及样稿的确认:该产品的业务担当需对样品进行确认,符合要求方可交付客户,如不符合要求应说明情况重新制作,产品的确认应从其预期使用特性进行考虑,避免交付客户后出现产品不良或客户抱怨,当无把握情况时,可交付给客户直接确;样稿确认同理亦需由客户或业务担当确认后方可投产;

6、生产通知单的下发:生产通知单需严格按照客户订单或业务部的工艺指示单的信息详细计算填写,对品名、数量,尺寸,印刷颜色,材料,送货时间,特殊工艺过程等信息务必做到准确无误,内容简洁,可操作性强,为生产工序提供最大化的帮助;下单后要进行二次检查核对,核对无误签字后方可下发,如遇特殊情况如电话接单或业务员电话指示的时候事后要及时补单存档,对不适于当天生产实际情况的订单本部门请示上级后有权延后生产或退单;通知单的下发要及时准确,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门,其保证各部门单上信息的一致性,如遇临时更改单上信息的情况,需要通知各部门主管知晓,保证改单时不遗漏部门和信息;

7、印版的制作和修改:外协制版是要尽量保证经济性和实用性,厂内自刻版也要考虑到胶皮使用的合理行,按相关要求并参照指导文件进行拼版和完成整个版的配置;拼版前应检验和确认版块质量,印版完成后应对整个版质量进行检验和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8、印版的下发:新版或改版制好后连同指导文件直接发放至车间和质检部门,老版则按照生产通知单的内容查找版面编号后,从储版室取版检查后,下发制车间,印版使用完毕后,检查版面情况,确保完整后方可回收至储版室进行整理;

9、批量生产跟踪:当客户产品正式投产后,应协同生产质检等部门共同对产品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现场发现问题应立即更改或修订生产工艺单,对本部门造成的责任损失,应按公司规定进行处置和考核;

10、文件回收存档:存档的生产通知单和印刷指导单要进行编号装订保存,并同时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工作,包括利用率的计算,原纸的损耗,版费的计算等。

3.3部门与外部工作

下图为技术部门与公司内其他部门之间接口的工作内容:

3.4部门与外部接口工作说明

业务部:工艺部主要协助销售部门制作技术方案,其工作流程为: 销售部提交客户需求信息→技术部确认整理→技术方案设计→版面设计→提交业务部

财务部:技术部主要为财务部提供产品工艺信息(包括尺寸,工艺复杂程度,用料,版费等),工作流程为:工艺部提交产品基本信息→财务部确认整理→审核计算产品价格上报

生产部:工艺部为其提供产品生产通知单和印版,以便生产,其工作流程为:计划技术部下发生产通知单和印刷版面→生产部门审核工艺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进行产品批量生产

仓储运输部:工艺部主要为储运部提供客户的仓储送货要求(包括品名、数量、送货时间、地址、联系方式等),工作流程为:生产部提交客户产品信息→储运部联系参照信息联系客户→联系确认好进行发货

质检部:工艺部主要对质检部提供生产工艺信息和产品要求。其工作流程为:工艺部下发生产工艺单→质检部参照后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对成品进行抽查检验→及时反馈所发生问题信息

外协单位:工艺部主要为其提供需要外加工产品(包括印版文件,模切板图纸或样箱,彩印产品资料等)的资料。工作流程为:技术部提交外包产品资料→外协单位审稿→制样发回确认反馈→外协产品制作→外协产品接收

四、部门日常工作

4.1部门会议制度

A:每半月组织召开部门例会,部门所有人员列席,例会时间一般不超过 30分钟,做出会议记录,主要内容包括:

1、总结前段时间工作和人员情况及发生的问题;

2、布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3、部门人员提出并讨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解;

4、宣布公司或部门内的规章制度或其它信息;

5、其它问题的提出与讨论解决。

B:不定期组织其他部门召开生产问题协商会,各部门负责人及生产车间相关负责人列席,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

1、各部门提出前段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研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分析讨论新产品生产工艺;

4.2部门会议总结

每次会议完成后部门需要做一份会议总结报告,讨论后存档保存,报告内容包括:

1、部门各人员提交自己的总结并说明;

2、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及其解决;

3、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并传阅(部门成员轮流做)。

4.3部门学习培训

1、新人入职培训,包括部门职责、产品制作工艺及公司结构体系等介绍;

2、安排新人学习技术资料及规范,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随时予以指正和说明;

3、针对人员不同的特点指导说明或培训(包括软件使用以及行业、专业知识等);

4、项目结束后均安排项目总结,让部门员互相提出问题交流以便学习提高;

5、对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整理相关资料发放给部门成员。

4.4工艺信息的存档和整理

1、工艺设计必须符合本公司技术规范要求,工艺单和制版指导文件下发前务必互相校对并确认无误;

2、所有工艺文件均保存在计算机非系统磁盘工作目录下,避免重装系统时格式

化丢失;

3、所有文件修改时应该在存档文件名上标注或工艺单里面文字注明,方便自己或其它人以后查询和修改;

4、工艺单汇总存放文件必须按照年份来编号排序;工艺单实体按编号装订存档;

5、制版电子存档命名必须要以(制版编号+产品名称)来命名,分客户文件夹进行存放;

6、客户订单和业务部下达的工艺指示单实体件存放应以客户为单位存放,按时间排序,定期整理清库;

五、部门工作规划

1、工艺部规划以及安排

a)配合业务团队完成产品技术方案,确保技术方案的实用性和满足客户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个人对软件的操作熟练水平;根据客户要求迅速制定对应的技术方案(工艺图,电子版面,样品设计等);学会能够向客户独立讲解技术方案或介绍公司产品等。

b)完成公司生产加工用工艺图并协助生产部门顺利进行,保证产品制作工艺的可行性:采取产品生产跟踪负责制(技术交底,解释图纸,协助检验、生产现场监督等);研究生产工艺及工序可行性,减少和避免加工时出错。

c)根据市场与订单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针对客户订单开发相应新型产品或工艺,以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改善现有产品结构或工艺的不足,提升产品品质。

d)完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按照技术规范制图和制单;保证审核校核程序及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制度的执行。

e)健全培训体系,提高部门整体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平。

主要包括:行业培训; 专业培训; 软件培训; 其它培训。

f)对业内的新技术新材料等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提升部门专业竞争能力:收集和整理网或杂志等地方最新的信息资料.;参加行业相关展览会,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产品;学习和了解其它公司设计经验,多开会讨论且要求做出个人总结。

g)完善《公司产品标准手册》。

2、部门人员提高计划

培训目标: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部门整体的业务水平和效率,提高部门人员独立设计工艺及学习能力,部门成员参加本部门的培训也要参加其它部门提高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部门成员培训内容:

a)公司体系介绍(新人)

b)工艺部工作职责及流程(新人)

c)生产常用材料介绍以及工艺设计制作(新人)

d)公司工艺设计规范(新人)

e)产品结构设计及制作要求

f)设计软件使用(根据需要)

g)其它培训

篇2:民营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初探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国力的有力支撑, 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然而同时在耀眼的“世界制造中心”光环的背后, 民营企业竞争力弱的劣势也彻底暴露出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成本、价格方面得到竞争转变为技术及创造力方面的竞争。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在招兵买马, 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技术实力的同时, 必须根据民营企业特点, 加强技术研发管理, 切不可照搬照抄, 走一条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 才能事半功倍, 真正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对改善民营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现状, 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的探讨。

1 建立集体决策体系可减少企业家个人判断失误风险

民营企业通常是企业家白手起家, 打造而来, 企业家把一个作坊式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家个人的决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企业家对自己的理念想法有着强烈的自信和执着, 即使一些企业形成了以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但是“大老板”的意见依然是一言九鼎, 不可更改的。然而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 企业家面对的局面复杂多变, 决策性的失误将带来难以预测的损失, 尤其是研发方面的决策, 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研发前景的不确定性, 导致判断更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一味依靠企业家的直觉判断, 则显得风险过高, 一旦判断出现失误, 轻则损失大量研发经费及进入市场的时间, 重则使企业一蹶不振。如何规避, 这需要企业家和管理层共同努力, 建立起一个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体系, 由管理层组织搜集足够的信息材料, 共同讨论后, 交由企业家和管理核心组成的决策团队进行决策, 可有效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 项目管理方式可最大限度整合资源, 减少研发和市场脱节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不能获得足够的市场需求信息, 导致研发产品跟不上客户需求的节奏, 始终慢半拍, 这种现象在各个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是在民营企业里表现的更明显。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由于资源有限, 市场部门和销售部门通常是合二为一的;而销售人员水平不高往往还停留在卖产品的阶段, 距离做市场, 甚至引领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 研发人员很难从销售团队那里得到具有启发性和预见性的信息, 甚至目标客户的具体需求不能有效的获取。对于此类困境可通过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 对于投资较大, 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设置专职的项目经理, 由项目经理组织团队, 销售团队和研发团队配合参与, 同时具有决策权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加入项目团队, 可有效协调不同团队间的交流障碍。同时按项目对团队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减少不同部门成员间的隔阂, 增加团队意识, 促进团队整体融合。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项目, 可采用研发人员多岗位轮岗, 充分了解市场前沿信息以及产品需求状况, 然后派回研发部门做产品策划, 也可帮助研发团队跟上市场客户需求。

3 利用好政产学研平台, 改善民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现象

技术研发力量不足是所有民营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 民营企业由于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 锱铢必较的经营方式, 给求职者的印象往往是任务重、收入差、福利少, 是排在国企、外企之后的最差选择。能力强的技术研发人员不愿来, 肯来的往往水平有限。而民营企业家一方面求贤若渴, 一方面又担心出高薪聘请来的专家水土不服。种种因素导致了最需要技术创新力量的民企却最缺乏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在这方面, 政府层面已经有了具体举措, 通过政府牵线, 推动学校、研究所等技术专家密集单位与企业充分接洽, 组成政产学研联盟, 采取学校研究所养人, 企业用人, 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改善民营企业“养不起人才, 用不起人才”的窘境。民营企业需要做的是, 从细节着手, 充分了解自身企业需求,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家, 即不盲目崇尚教授博士专家, 又要给予专家充分信任。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 首先, 选择合作专家时, 谨慎调研专家技术背景, 找到“实战型”专家, 而不是曲高和寡的“学究型”专家或是履历华丽实际华而不实的“水货”专家;第二, 与对口的专家洽谈并签订明确的协议, 规定好双方权利义务, 并切实执行, 把专家作为自己研发团队的一份子进行要求考核, 同时充分考虑意外情况, 准备好备用方案。最后, 企业研发团队成员与专家保持密切交流, 坦诚、充分的交换看法, 使团队成员间建立充分的信任, 以避免不同社会背景人群间的隔膜, 更好的为研发项目服务。

4 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可避免不必要的技术流失

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相对于国企或是外企来说要快得多, 除了少数核心人员, 一个部门几年后人员换一遍都是常有的事。这对于项目研发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关键研发人员流失造成的项目停滞甚至撤销;研发人员离职, 顶替的研发人员又不能够很好的继承前任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人为延误了研发进度和大量重复性工作;研发人员跳槽带来的知识产权流失风险等等。企业可通过建立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 最大限度减少技术人员流失造成的损失。首先, 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制度, 对技术研发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按期足额支付保密费用, 对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 及时评估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奖励, 对离职研发人员, 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以免造成知识产权损失;其次, 在研发项目开发过程中, 定期组织项目交流会, 由项目成员汇报技术进展, 并将阶段性成果整理记录, 需要申请知识产权的及时申报, 通过充分知识共享, 使知识积累在项目团队中形成“备份”;最后, 在信息化发达的现代社会, 一套具有自动加密备份功能的文件安全管理系统, 可以在最坏的事情发生时, 最大限度的保存已经完成的研发成果, 避免无意或是恶意操作带来的损失, 且为将来万一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5 结语

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有活力, 最具有创造能力的群体,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创造力, 对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国家转变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但需要民营企业不断学习外界先进管理思路和方式, 还要结合自身条件, 量体裁衣, 量力而行, 既不能盲从, 也不能固步自封;最终达到提升民营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钢.项目管理在电子产品研发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2:169-169.

[2]李付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探析[J].企业经济, 2011, 2:17-19.

[3]张瑶, 胥卫平.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 35 (1) :43-45, 50.

[4]朱长林.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7:117-117, 125.

[5]李佛赏.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32 (32) :159-160.

篇3: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研发和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加强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研发人员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的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新技术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中运用当代最新的前沿科学技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开发及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应用等领域。一般来说。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收益、高创新和高风险的特点。

2、技术研发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定义为在企业中负责研制、设计、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及提供技术专利或技术支持的人员。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人员,属于典型的知识型员工。其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他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大多受过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等。

2、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3、高创造性和自主性。与体力劳动者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相反,与一般脑力劳动者从事的较低层次的脑力劳动不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专业知识和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创新性成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象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对技术研发人员的需求把握不准,激励方式需要优化组合。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没有针对不同技术研发人员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需求分析。因此。造成了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重点不突出。对象不明确。企业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导致激励不当和“放空挡”的现象。

2、“马太效应”现象严重。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管理中,总是局限在技术带头人或个别优秀人才身上,只要有机会。各种奖励和荣誉都往他们头上戴。这种“马太效应”式的管理,容易使其它技术研发人员心理失衡,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

3、以职论赏,行政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把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调整到管理或领导岗位,这样一方面使这些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浪费了人才;另一方面,这种以职论赏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人才错位,甚至会给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

4、强调一般使用。忽视培训与开发。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人员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训与教育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培训和持续学习上,显得滞后和力度不够,对技术研发人员潜力的开发力度不够。

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策略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依赖于企业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均取决于技术研发人员的状况。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鲜明特征,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不断通过技术研发人员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既要符合有关企业的基本理论,又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能够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特质要求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潜力。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特点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管理:

1、形成有效的薪酬机制。国内学者张望军等研究人员从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润讯通信发展公司、中国公用信息网、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的150名技术研发人员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中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第一位的是“工资报酬与奖励”。

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高薪对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意义不容忽视。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前提,也是其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薪酬已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人才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业绩奖金、股权报酬等。

2、建立公平、科学的激励机制。虽然少数优秀的技术带头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贡献巨大。但是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忽视一般技术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依据技术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贡献。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位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技术研发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其价值所在。如果放弃技术研发人员的核心能力,而将其放在管理或领导的岗位,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科学利用技术研发人员的专业特长,不断挖掘其专业潜能,发挥其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高新技术企业同一般企业一样,发展阶段可分为萌芽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因而应采取不同的技术研发人员管理策略。

萌芽期是创业者人力资本的积累期,此时企业只是一个概念并未实际存在。这里不作讨论。

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技术创新。该阶段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此阶段企业应给于技术研发人员较积极的鼓励政策和较宽松的发展空间。

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市场创新。该阶段企业处于快速膨胀期,企业的业务量迅速增加,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增加。技术创新仍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给予积极的薪酬激励的同时,需要注意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稳定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心是管理创新。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日常技术维护的工作量增加,技术研发的工作量相对减少。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持久力。

衰退期,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一样。保持基本的技术维护工作尽可能获取较多的利润成为重点。在此阶段,企业保留基本的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4、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和造就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技术研发人员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应该能体现技术研发人员所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的特点,这种文化应该具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敢于负责的特征。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才能放开手脚开拓工作,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培养学习型文化。创造更多的技术研发人员非正式交流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加强技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创造更多的隐性知识转移的机会,使技术研发人员所掌握的关键性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等。采用个人化的方式与其他技术研发人员共享,从而降低技术研发人员离职带来的风险。

四、结论

篇4: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

1 艰辛探索与尝试,不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海洋技术领域从“九五”成立以来,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前沿技术探索,设立青年基金;实施用户牵头,对重大装备系统研发推行业主制;结合国家重大任务,推动省部合作、部部合作;对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招投标;项目管理施行专家责任制;与科技兴海规划结合,对海洋装备研发实施成果标准化工程;采取激励措施,对进展好的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开展应用示范,设立863计划成果示范区;加强推广宣传,开展成果推介对接;设立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推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这些举措无疑对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海洋技术领域在催生技术成果、推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的探索,但海洋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制约海洋仪器装备走向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用需求的问题、企业融资的问题、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技术先进性的问题、成果性价比的问题、市场和产品定位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走向应用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之外,从研发本身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过程管理角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一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加强仪器装备研制与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

2 从研发各环节强化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控制

2.1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而言,质量就是生命

在“863”计划中,海洋是高技术研究领域,但同时它更是一个技术应用领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经受各种恶劣海况的检验,是对海洋仪器装备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深海仪器装备更要经受大深度压力、潮流波动、化学腐蚀、生物附着以及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困难等多重考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海洋技术研发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1],对海洋仪器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面向实际应用环境,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的全过程。

2.2 推行《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

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观念薄弱,一些研发机构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有些研发机构虽有,但多数研发人员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造成研发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研发转段没有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在检测环节和海试应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且问题、故障无法定位和溯源,甚至造成装备的损毁、丢失,技术状态无法进行客观评价。

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研制工程样机及定型样机的质量,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海洋技术领域参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前提下,组织编制了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3月发布试行,并于2013年9月重新修订,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组织开展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强化了法人责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海洋技术领域管理的目标和定位,增强了规范执行的操作性。

规范从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核、技术设计、加工制作(包括关键过程、采购外包等)、室内检测及海上试验等方面,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流程、重点环节和基本要求。研发中对各重点环节明确质量要求,实施质量管控和把关,保证了仪器装备研发全流程质量受控可控,使研发过程转段、质量问题分析和故障定位有章可循。

2.3 推行研发过程的质量跟踪和监理

实施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项目承担单位,研发过程中,突出强调发挥其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对研发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从海洋技术领域管理角度,设立项目责任专家,通过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研发内部节点,重点对项目执行过程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和记录文档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项目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改进。

为确保项目研发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海洋技术领域在组织责任专家实施质量跟踪外,积极鼓励项目引入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单位质量监管的不足和缺位。目前质量监理的实施重点主要针对海洋监测仪器与集成系统研发、深海系列潜水器研制、海洋装备研发与海试项目(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研发项目等)。截至2013年底,“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引入质量监理项目课题多达30余项。质量跟踪和监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项目研发过程,提升了项目研发质量水平,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4 鼓励企业参与,发挥企业的质量牵引作用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工程样机、定型样机研制的项目,海洋技术领域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从立项着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或牵头项目(如,指南明确申请团队由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参加或作为申报牵头单位)。此外在项目凝练环节,研发团队中有企业参与的课题,鼓励企业牵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经费配套,另一方面引导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海洋科技研发方面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企业参与研发能够将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项目研发过程,有效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加快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定型,同时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方面目标明确,能够依托自身资源为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立项阶段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选题立题重点向技术研发后端的转移,“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企业参与并牵头课题的比重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共启动课题145项,企业牵头76项,企业牵头课题比例达到52.4%,已成为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技术研发一个新的特点。

3 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构建特色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3.1 将海试纳入海洋仪器装备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海试开展过程管理

过去由于缺少海试平台,海试经费匮乏,加上海试难度风险大,造成大多科研人员对海试存在为难情绪,多数项目通过模拟试验、室内检测、水池或湖试来替代海上试验进行考核验收,造成真正下海的仪器装备较少,多数仪器装备缺乏实际海洋环境的检验。

多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从50 m、300 m、1 000 m、3 000 m、5 000 m到7 000 m反复下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发,通过对300项技术指标的严格考核、技术改进,最终形成7 000 m深潜观测和作业能力),用事实证明,海上试验是海洋技术由成果走向应用、实现转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因此进入“十二五”,为提高仪器装备研发的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状态,加快成果转化,海洋技术领域明确将海试作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项目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写入课题任务书协议条款。

此外,从技术研发规律来看,许多技术问题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环节很难显现,更容易在海试中得以充分暴露。为尽早发现存在问题,改进研发,提前释放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针对性,领域也采取了结合海试开展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如,针对AUV自主观测系统、深海滑翔机等,海试中暴露出在技术设计、结构、与海水比重配平、部件选型、算法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前改进,加快研发,确保预期目标的完成),并强化海试对研发管理的调控作用,实施边试验、边改进、边考核。

3.2 完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构建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在构建海洋仪器装备检验测试平台方面,一是将目前国内已有测试条件纳入海洋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如,室内计量认证条件平台、湖试平台、海上科考船试验平台等);二是针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测试和评价的急需,有重点地对室内检测试验平台进行研发部署(包括深海工程试验水池、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与检测装置等);三是积极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并将已支持研发的重大装备系统(如,系列潜水器、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内波深海试验网等)作为海试平台纳入技术评价体系。

在技术评价工作开展方面,针对室内检测和评价,委托有检测条件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行业已有的检测规范、标准开展测试和技术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在海试评价方面,外海试验是现场指标检验的一个必要环节,为规范海上试验工作的实施,“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编制下发了《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于2013年9月修订),办法的实施,突出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试大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同行评审把关,确保现场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验证;二是海试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包括试验组织、操作实施、海试记录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我国海洋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在技术指标的界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存在较大的探索性,在领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甚或争议,这给后续的技术评价、考核带来困难。“十二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实施方案论证人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方式;并在评价环节科学论证考核验收方案,制定技术评价规程,综合采取计量认证、与国际同类产品比测(如,ADCP等)、海试检验、用户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评价。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指标歧义、边界条件不清、同一指标多重评价方式等现象的同时,实现对技术状态客观准确的评价。

3.3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海洋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的环节,为确保技术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技术评价组织方面,海洋技术领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是指项目研发团队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经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认可的同行专家组、特定的海洋用户等。通过第三方对检测过程进行现场见证和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技术研发过程的透明度,强化了检测和评价环节的专家指导和把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真实性。

4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体上,强化仪器装备研发及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海洋技术领域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强化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促使研发团队更加关注实际海洋环境,提高海洋仪器装备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在规范研发过程、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不用、用者不研“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加快完善海洋技术室内检测平台、湖试基地、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构建我国海洋技术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海洋技术发展状态,明晰我国海洋技术研发阶段、存在问题和差距,指导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时,将海试纳入过程检验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通过海试发现问题改进研发,大大加快了成果实用化进程,实现了面向海洋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局面。通过集中规范化海上试验,共享开放航次,极大地调动了研发团队开展海试的积极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海洋真实状况的了解,大幅提高了海试效率,降低了海试成本。

5 结束语

我国深海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海洋技术领域工作重点是贯彻落实《国家深海高技术发展专项规划(2009-2020年)》,对于以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深海技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规划落实,加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质量跟踪和监管是完成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与技术评价,把质量控制融入过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将作为领域开展项目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摘要:本文结合海洋科技项目管理,针对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从强化质量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海洋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和模式,并从仪器装备研发和技术评价两个环节入手,阐述领域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海洋仪器装备,成果转化,质量控制,技术评价,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篇5:技术研发部管理手册

关键词:研发队伍 管理策略 技术创新 激励机制

1 研发队伍特点

1.1 研发队伍的行为特点:①研发队伍工作具有开创性。研发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企业中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灵感,处理研发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创新发展。②研发队伍的工作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研发工作的前沿性、独特性决定了其工作流程和步骤的不确定性,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外人不易控制和度量监视。③研发队伍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分割性。研发项目最终成果多数是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的结果,由此带来很难界定研发队伍个体的业绩。

1.2 研发队伍员工的个性特征

1.2.1 较强的独立业务能力。由于研发队伍员工具有自己一套生产业务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特殊技能,为此他们比较倾向于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听从上级指挥,注重自我控制,敢于冒险尝试可能的实验。如果他们认为所干的工作风险大于收益,他们往往做出放弃的决定,企业必要时予以鼓励以挖掘其潜能。

1.2.2 较强的自我实现价值观。研发队伍员工较普通职工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为多挣点工资,而是注重发挥自己特长,成就自己事业,非常热衷于挑战性的工作,攻克难关是他们最大的乐趣,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对企业领导认可非常看重。

2 研发队伍管理策略

2.1 实行量化管理:①量化管理是研发队伍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技术管理向着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求研发管理应有计划、有控制、有考核的量化管理。②量化管理需要大量基础性工作,需要涉及一系列可以衡量,易于操作的表格,从研发计划、进度、资金、技术动态信息方面进行考核设计,考核结果按季度进行,年底进行总评。

2.2 进行知识管理

2.2.1 研发队伍员工知识丰富,研发过程理论应用,技术问题解决方法都是一笔宝贵的企业财富,企业通过建立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培训等方式传递知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技能。

2.2.2 建立研发用人机制。为核心研发人员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其充满成就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研发过程形成的知识、专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这样可防止因核心研发人员流动带来的研发知识断层。

3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

3.1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研发员工从事的思维性的工作,企业一些僵硬的工作规则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他们喜欢那些自主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企业应注重团队建设的企业文化,使研发员工觉得工作本身是一种享受。

3.2 建立个性化管理模式。对研发人员的管理应抛弃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手段,单纯依靠严格管理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为采用强制手段虽然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但无法控制其工作行为和工作质量,研发人员的工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无法保证。

3.3 建立多维的激励体系。重视不断提高研发技术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应高于同级别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由于很多企业工资与行政管理岗位级别挂钩,而研发队伍不可能全部给以行政级别,企业可以定期对研发人员实行主任工程师聘任制,任期内享受特殊津贴。可以实行项目薪酬制,根据项目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可以以项目投产企业一年内获利情况给以适当比例提成。重视其精神层面需求,具体分析研发人员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就感,给他们提供走出去的机会,丰富其视野和情操。

3.4 建立研发人员个体成长机制。对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的人员适当时给以继续教育的机会,公司可以与其签订服务协议,使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

3.5 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对研发人员长期拿不出成果的应转成非技术人员,仍然不起进步的予以淘汰。对于工作保守,不能带动初级研发人员的研发人员,应积极劝导,提出公司的长远打算和长期留用有合作精神的研发人员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每年适当评选研发优秀项目,促进项目进度,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通过一系列奖惩机制促进研发人员的工作水平和研发质量。

4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设计原理

4.1 业绩目标管理。根据研发项目难易程度,设定合理的目标值。完整的一个项目应明确的界定项目范围,项目目标,项目进度,关键业绩评价,项目里程碑界定,项目风险控制。没有目标设计就无法进行业绩度量。

4.2 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适当减少对行为的考核。对研发考核如果过分强调对行为的考核,会带来错误误导。在现实中会遇到如下情况,一个不准时开会、不愿意加班加点、不注意搞人际关系的研发人员却是解决问题的高手,工作中充满干劲和激情;而另一个研发人员在行为上规规矩矩,完全符合考核要求,但工作中没有实际贡献。当然行为指标也是需要考虑的考核指标,但跟研发过程和结果比较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4.3 注重结果考核,适当减少对产出的考核。仅对研发产出进行评估考核是不够的,必须对研发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进行评估。赢利是企业的本质特征,企业不应该只注重对方案拟订的多少、论文发表了多少、书编写了多少,专利获得了多少、项目完成了多少等方面的评价,更应注重对新产品的开发,成本的降低,新产品销量的上升,产品的改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评估。

4.4 注重考核指标和企业战略相结合。在企业战略规划的某一阶段,先于竞争对手推出一款新产品是最重要的,这时就应该把研发产品的上市时间或者产品的研发周期做为首要考核指标;而在另一阶段,优先在于减低产品成本,这是就应该把成本作为首要考核指标。对不同的考核要给与不同的权重,从而体现和企业战略的结合。

4.5 注重考核周期的设定。对研发人员的考核,宜在每年的年终进行考核,业绩主要通过企业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技术研发人员的产品和技术在市场所创造的价值大小进行考核。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评估,也可以请工程和制造部门人员来评估,这不仅让研发部门自己来估计自身价值,而且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裴锦,肖逢春.浅议企业研发队伍管理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山西冶金.2006.(2).

[2]黄立.浅议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物资流通.2007.(03).

[3]武均.企业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途径.企业活力.2007.(05).

[4]李宗民.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能力特征分析.职业时空.2005.(20).

上一篇:委托采购协议书下一篇:铁路货车车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