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2024-07-01

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精选9篇)

篇1: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一、当辩护律师提出无罪辩护的意见时,是否还要进行量刑辩护的问题。

根据《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118条的规定,辩护律师做无罪辩护的案件,法庭辩论时,辩护律师可以先就定罪问题发表辩论意见,然后就量刑问题发表意见。这条看似矛盾的规定,其实有着深厚的法律基础。

在英美国家,量刑是独立于审判活动的独立程序。在辩护人为被告人做出无罪辩护时,在法官认定被告有罪时,无罪辩护不成立时,依然可以提出量刑建议,这样可以避免被告人受到“秘密处刑”,从而最大程度的维护被告人的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我国20xx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3条规定了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都应当进行调查、辩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231条也规定了对于被告人不认罪或者辩护人做无罪辩护的案件,法庭辩论时,可以引导控辩双方先辩论定罪问题,后辩论量刑问题。《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先调查犯罪事实,后调查量刑事实;在法庭辩论过程中,也可以先辩论定罪问题,后辩论量刑问题。被告人认罪或者虽然不认罪但同意参与审理量刑问题的,按照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程序审理量刑问题。被告人不认罪且不同意参与审理量刑问题的,合议庭应当告知其有权提出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意见和理由,记录在卷后,法庭审理继续进行。《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第35条规定,辩护律师作无罪辩护的,可以当庭就量刑问题发表辩护意见,也可以庭后提交量刑辩护意见。

一系列的规定都赋予了辩护律师在提出无罪辩护意见时,应当依法进行量刑辩护,否则一旦无罪辩护意见未被法庭采纳,将使律师陷于无辩护意见可被采纳的地步。实践中,律师往往使用“如果有罪”的辩护逻辑,即“如果法庭认定被告人构成犯罪,那么请法庭注意以下量刑情节……”。这种辩护模式看似矛盾,却是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较为理想的选择,只要辩护律师在处理无罪辩护、量刑辩护的关系上有所改进,提高辩护的质量,则可以在现实条件下追求最优化的辩护效果。

第二、辩护律师认为不构成指控罪名而构成其他罪名时,是做无罪辩护还是做其他罪名辩护问题。

根据《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119条的规定,辩护律师认为起诉书指控的犯罪罪名不成立,但指控的犯罪事实构成其他处罚较轻的罪名,在事先征得被告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提出改变罪名的辩护意见。

该条规定要求辩护律师在提出改变罪名的辩护意见之前,要事先征得被告人的同意,否则不得独立发表不利于被告人的辩护意见。笔者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5条的规定,辩护人的职责是根据事实与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律师有权独立发表辩护意见,特别是在辩护权前移的今天,如果能在审查起诉阶段提出“罪名就轻”的意见被采纳,将更为有效的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第119条的规定是在法庭辩论阶段辩护律师发现指控罪名不成立,但指控的犯罪事实构成其他处罚较轻罪名的问题。该规定解决了辩护律师一直以来认为的只能针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是否成立进行辩护,只要不构成指控之罪就是无罪的错误认识问题。这关系到如果公诉机关指控罪名不成立,而法院可否就查明的犯罪事实直接定罪量刑的问题。很多律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法院不可以这样做,理由是:如果可以直接这样做就会违背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是司法中立和司法被动性的缺失,代替了检察机关的起诉职能,是一种越权行为,对被告人不利。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法院经审理查明发现指控罪名不成立但构成其他处罚较轻的罪名,而只管做出无罪判决,剩下的再由侦查机关就处罚较轻的罪名进行侦查、检察院提起起诉、法院进行审判,是否是对当事人权益的一种侵犯?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未对法院能否变更指控罪名和定罪进行直接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241条第一款第二项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对于第一审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按照审理认定的罪名做出有罪判决”。当然,法院如果直接这样做,肯定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不利,法院在评议阶段改变指控罪名,必将使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原来就起诉书指控的罪名所作的防御活动失去意义。大家应当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241条第二款的规定,即“具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前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保障被告人、辩护人充分行使辩护权。必要时,可以重新开庭,组织控辩双方围绕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何罪进行辩论。”也就是说,当法院进行重新开庭,组织控辩双方围绕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何罪进行辩论时,作为辩护律师应当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感,不要再只是一味的坚持起诉书指控的罪名不成立,依法应当作出无罪判决的辩护意见;更是要做出变更罪名的“轻罪之辩”。只有依法依规进行辩护,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辩护。

近年来,我们看到,刑事辩护律师活动踊跃,各种法庭辩护风格自称门派,各行其道,大有刑辩江湖之风;然而,刑事辩护律师并非江湖艺人,法庭辩护还应当遵循规范,切不可没有底线,以哗众取宠之势进行辩护,如此一来,不但不能正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还会自食其果,严重影响刑事辩护律师在当今社会的执业形象。

篇2: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法庭辩论依法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先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再由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接着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然后双方互相辩论,依法交替进行。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应不少于三轮。

在辩论中,当事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辩论的语言应简单明了并富有逻辑,不得有对对方进行侮辱、谩骂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

二是辩论应紧紧围绕案件争议焦点,不可对一些旁枝末节纠缠不清而忽略主题;

三是下一轮的发言不得重复上一轮发言的观点与内容;

四是如欲打断对方的辩解而欲与其辩论,应经审判长许可。

篇3: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的经典名篇《社戏》的后部分。开头三段, 鲁迅先生没有一字提及社戏内容, 而是写淳朴的的民俗, 借此来颂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思想。

我们鲁镇的习惯,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倘自己还未当家, 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健康, 但母亲也已经分担了些家务, 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 抽空去住几天, 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家里……

这段文字, 语言朴素自然, 但写得情真意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 很自然地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主人公之间的距离, 让人读之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习惯”就是习俗, 也是民俗。“回到母家去消夏”, 说明出嫁女儿不忘其母。其实, 回家看望父母,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母亲也已经分担了些家务”, 写母亲勤劳。勤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扫墓”说明后辈子孙去缅怀离世的亲人。可以说, 这两段文字, 字字句句都在写美德, 作者在后面的情节中也在颂扬美德思想。请看第五段和第七段:

只有我急得要哭, 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 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这一天我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 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 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 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 他们太怠慢, 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文字虽朴实无华, 但写得精彩传神, 它在于长辈向晚辈潜移默化地传播尊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一方面, 母亲教导“我”要尊敬长辈外祖母, 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美德的熏陶;另一方面, 长辈外祖母把爱心以赞同的方式传送给后辈“我”, 让“我”在亲情中感到满足和快乐。“我”“母亲”“外祖母”三代人对能否去看戏的问题, 各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急于要去看戏, 反映出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与追求的心理, 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上进的心理, 充分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思想应当从小培养起。外祖母这方面呢?她希望自己的儿孙活泼快乐, 希望他到外面去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她也知道, 晚上去看社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同去, 他们又都是弄潮的好手, 让“我”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 对“我”今后的成长是有益的, 所以, 她对我敞开了方便之门。母亲呢, 上不能得罪外祖母, 下也不想让儿子过度伤心, 在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之后, 就积极地准备让我看戏的事去了。其实, 在居家生活中, 忍让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 宽容大度, 诚实守信, 也是一种美德, 这可以从课文的后部分看出:

第二天, 我向午才起来,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下午仍然去钓虾。

这是课文第三十一节, 前面的情节是“我”和双喜、阿发等少年朋友看戏回来的路途中偷豆煮着吃,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这老头子很细心, 一定要知道, 会骂的。”可到了第二天, 既不见八公公怒气冲天地上门来斥责, 也听不到旁人提及盐柴之事, 就好像盐柴事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 “我”因昨夜看戏疲劳, 不得不在外祖母家熟睡, 其他小伙伴们仍然像往常一样放牛、钓虾, 多么自由快活!读者也许会想, 在以后的情节中会写到对盐柴事件的处理, 可连八公公这一人物也没出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作者忘了写八公公吗?其实, 不写八公公追究盐柴事件, 正是作者运笔高妙之所在。

笔者认为, 不写盐柴事件的纠葛, 正是为了表现八公公的宽容厚道之心, 让其作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八公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小说里根本看不到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具体的描写, 只是交代航船是他的以及用了船上的柴和盐, 作者有意给我们留足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读完小说, 你就会明白:八公公是一个宽厚仁慈、心地善良、精神矍铄并且德高望重的长者, 他肯无偿地借船给双喜、阿发, 说明他是一个爽快洒脱之人。小伙伴们用了他的柴盐, 他觉得这是小事一桩, 无足挂齿, 再说, 娃儿们夜里行船, 难免又冷又饿, 当看到河岸田野里罗汉豆正旺相, 免不了会嘴馋起来, 必然发生“盐柴事件”, 这些, 他肯定知道, 因为前面说他是很细心的人, 作者对此惜墨如金, 正是他的匠心所在。

和八公公相比, 作者写六一公公可就不同了。作者写六一公公的场面写得很风趣、很热闹。

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 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 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 卖了豆回来了, 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 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 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六一公公除了具有八公公的宽容大度的美德外, 还有诚实守信、善解人意的品德。当我们读到描写六一公公的情节时, 他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六一公公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他没有留在家里享受儿孙的清福, 而是起早贪黑地在河边田间劳作, 在经历了一冬的耕地、播种、锄草等一系列的辛劳之后, 终于才在初夏时节有了点收获。可是让这群孩子踏坏了不少, 怎能不让人为豆角的损失而感到可惜呢!

六一公公也算是作者写得比较丰满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风趣幽默、洒脱大方而又淳朴善良的农民, 他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他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后来又亲自送豆, 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我夸奖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 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二、对环保意识的宣扬和生态旅游的倡导

《社戏》里景物描写, 令人拍手叫绝。作者采用写意笔法, 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 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情景交融, 充满水乡特色, 特别是课文第十一、十二两段精彩传神的景物描写, 不由得使人产生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 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缠绵, 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令人陶醉, 这简直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当我沉浸在对幽美的自然景物赞叹的同时, 一种忧患意识浮上心头,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过后, 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吗?溶溶的月色, 凉凉的轻风, 淡淡的清香, 清清的河水, 幽幽的歌吹, 它们不能只尘封在泛黄的故纸堆里, 或者只是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它需要我们的保护, 需要我们的关注。假使哪一天这条河流干涸了, 鱼虾绝代了, 或者水质变坏了, 蕴藻枯萎了, 那么今后哪来的豆麦飘香、江枫渔火?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面前, 它们的生命显得那么的脆弱, 到了那一天, 站在干涸的河床上, 你还会吟咏“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颂歌么?想到这些, 不妨作这样大胆的推测, 鲁迅先生也许是这样想的:借景物描写来宣扬环保主义思想, 这何以为证?一是让精彩的景物描写来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小说中, 作者没有说出要人们如何地保护自然环境, 而是借景抒情, 让读者在精彩的描绘里, 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害怕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因为多水的江南是一块易碎的玻璃, 容不得我们轻敲重击!二是鲁迅先生给我们做好了一则极好的生态旅游的宣传广告。你看, 这里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这里的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里的笛声多么“宛转, 悠扬”, 这里依稀的赵庄, 在江边渔火的映照下显得摇曳多姿。可以这样说, 生态旅游业离不开广告宣传。

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是鲁迅先生在《社戏》里的一声呐喊。

三、作者对和谐社会生活的一种热切期待

古往今来, 有多少仁人志士,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而疾呼奔走, 鲁迅先生也是其中之一。课文开头, 他对平桥村是这样描述:

……那地方叫平桥村, 是一个离海边不远, 极偏僻的, 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 都种田, 打鱼, 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作者对此描写, 只是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勾画出一个极普通的村庄。“离海边不远”并且是“临河”标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极偏僻的”“住户不满三十家”, 说明它与大都市的繁华相比, 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职业为“种田”“打鱼”, 表明他们很朴实。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 没有战场中的血腥厮杀和商贾的铜臭气味……一切的一切, 平桥村显得那样的恬淡自然, 和谐美满。难怪作者称之为“乐土”, 这也正好说明“我”热爱劳动人民, 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 也是作者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期盼。

然而, 平桥村的人不因地理上的偏僻和物质上的贫困而意志消沉, 而是为追求幸福的生活不懈地努力。他们平等待人, 不怕“犯上”, 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邻里间能够和睦相处, 无论是德高望重的长辈, 还是天性活泼的儿童, 他们都能平等相待, 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这可以说是作者心愿的流露。

篇4:课程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 注意问题

课程是教学的关键,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必须围绕课程开展,并且以课程为基础。应该说,没有很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就是海市蜃楼,教育工作就是一幅不成功的绘画作品。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课程的有效改革,将教育的宗旨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

一、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

课程设计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引领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其内容是通过专业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设置。通常和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一个重要文件就是教学进程表,规定了学制与学分,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

二、基本定位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一个基本定位,定位的内容就是定义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往往分为核心课、非核心课及拓展课等内容。核心课时专业课中基础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几门课程,核心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通常核心课会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非核心课是核心课的延伸,核心课培养不了的技能需要非核心课完成。拓展课程通常是知识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这些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前沿知识的讲座。

课程的定位需要说明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理解哪些内容,等等。课程的定位不能太高,有些老师为了突出其课程的重要性,往往把课程的定位定得太高,导致教学内容难以设计。课程定位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不是得出学生的优点与缺点,而是知道学生心理与智力的发展状况,前面所学课程已经掌握的内容。

三、培养目标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定位的详细阐述,培养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格式就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部分内容。专业能力是与专业挂钩的技能体现,也是将来工作时用人单位要求的劳动技能内容。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获取知识支撑的能力,科学思维、协作、创新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反映社會和谐相处的能力,在学习阶段表现出来的就是团队的合作和互相沟通、包容的能力。

四、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很多学校在设计内容时会采用项目化或者模块化的形式。内容设置要做到难度适中,学生容易掌握的标准。过难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教学就流于形式。过于简单学生会感觉学不到东西,兴趣往往在短时间提高后又会降低。内容设计前,最好能做好调研工作,和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将内容设计得科学、合理。

学时分配是将课程的总学时在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合理分配。在单元教学中,学时往往体现出教学的复杂性。学时要涵盖全部内容,必须做到重点与难点在学时规定中,补充性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后自学等。

五、教学形式

一门课程的教学,不能仅用简单的教学形式。现代教学中,主流形式有任务驱动法、项目管理法、小组团队法、讲练结合法、多媒体讲授法等。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形式。如在基础课中,多采用多媒体讲授法与教师引导法,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告诉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内容,对于学生不清楚或者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需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实践课中,绝大部分教师会采用任务驱动或者项目驱动的形式,将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演化成几个任务或者项目,然后拆解,分成若干个实验,根据实验内容,依托实验室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过程,这样教学教师起到的就是演示与指导作用。

六、考核与评价

课程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现阶段主要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现,尽管这样的过程并非十分科学,但考核与评价不能单靠一张试卷的成绩确定,过程性的内容要融入考核评价中,如学生的考勤、作业、实验等。需要注意的是,分阶段的考核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能做到第一时间了解、调整。因此,将分阶段的考核与最终考核结合,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七、课程衔接

课程往往有衔接性,有其前置课程,也有相关后续课程。课程不是独立的,它要根据前面学生所学的内容展开教学,也要通过本身的效果影响后续课程。前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贯穿整个专业阶段的学习,课程目标能体现出专业的目标。

在衔接课程时,需要关注课程的分类。通常分为同类或者同性质的课程,其衔接程度比较高,否则就较弱。要认识到课程的衔接不是内容的重复,而是提升过程。重复是一种浪费性教学,但是提升是在紧凑的基础上的突破。

八、与多种课外教学相结合

受教学进程的影响,课程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辅以多种课外教学过程,如学生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现代课外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微课等。课外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

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做了总体描述,课程是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必须关注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条件,有效开展实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中国网,2010-3-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篇5: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关于推广鉴定工作规范。

《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七条规定, 申请农机鉴定的产品应当是列入农机鉴定产品种类指南或计划中的产品。申请产品还应是省级鉴定能力认定范围内和具有部级或省级推广鉴定大纲的产品, 而且其产品应当具备相关的资质要求:申请产品应当是定型产品且稳定生产一年以上, 有一定的生产批量, 在两个以上市地区域销售。累计销售量满足如下要求:小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500台, 中型农业机械产品不少于100台, 大型农业机械产品或成套设备不少于30台 (套) 。对重点推广、农业生产急需或创新型等农业机械产品销售量应不少于5台 (套) 。当农业部相关规定和要求作出调整或全省农机化发展需要时, 省农机局对产品受理申请条件应当做出适当调整。因此, 申请推广鉴定的产品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年度农机化发展要求和目录管理规定而不断变化。并非任何农机产品投入生产后都可以立即申请推广鉴定。因此, 企业在申请推广鉴定时, 一定要首先关注省农机局发布的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和申请受理条件暂行规定, 并理解相关要求, 进行规范鉴定。

二、关于推广鉴定检验样机。

推广鉴定大纲中对样机抽样一般描述为:样机由生产企业 (制造商) 无偿提供且应是近半年内生产的合格产品, 由鉴定单位 (或委托相关部门) 在申请方或制造商明示的产品存放处或生产线上随机抽取, 抽样数量2台, 其中1台用于鉴定试验, 1台备用。对样机抽样的规定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认真把握:一是首先必须是企业近半年内生产且是合格的产品;二是企业明示的放置区域应是合格产品存放处或生产线上;三是样机应随机抽取, 而不是随意抽取;四是抽样基数应符合鉴定大纲规定要求, 不同类型的产品抽样基数也不相同, 但其基本要求是不能少于鉴定大纲规定的数量;五是在市场或使用现场抽样不受抽样基数的限制应解释为, 对于生产大型批量小的产品或者必须经过安装调整以后才能正常作业的机械, 如茶叶烘干机、压块机等, 而不是因为生产现场没有样机或抽样基数达不到规定要求就从市场或使用现场抽样。2014年新修订的《山东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已由省农机局正式批准实施, 其中明确规定, 抽样按产品推广鉴定大纲规定执行。抽样时应填写抽样单。检验前、后应对样机状态进行检查, 并做好记录。检验结束后应对样机进行封存, 企业签字、盖章确认对检验结果无异议的允许自行处理。但在推广鉴定实施抽样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的样机, 一是非定型产品, 刚刚生产出来或冒用其它企业的产品改头换面进行申请, 有的抽样基数达不到鉴定大纲规定要求;二是样机警示标识标志不齐全, 防护装置不到位, 没有编号或全名牌不符合标准规定要求, 有的没经检验合格或不是半年以内生产的产品;三是供抽样的样机状态不是正常使用状态而是集散发货状态, 整机装配不完整。因此, 企业一定要按照推广鉴定大纲规定要求, 对样机提前准备, 检验合格, 且抽样基数符合要求, 并确保状态良好, 这样的样机检验结果才能真正代表企业产品的正常质量水平。

三、关于推广鉴定试验条件。

推广鉴定的试验条件, 是指样机性能试验时所需的物料数量、地块大小、植被要求、作物成熟度、含水率、草谷比、产量、电机负荷程度、路面状况、配套动力等, 其在鉴定大纲中都有明确规定要求。试验条件直接影响着试验鉴定结果, 不符合鉴定大纲规定要求条件下试验鉴定结果是无效的。推广鉴定实施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准备的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 不能正常反映机器作业质量水平。因此, 企业在准备样机相关的试验条件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大纲试验方法中规定的要求, 并及时与承担项目的科室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尤其对于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季节性产品, 更应及早准备, 以免浪费时间, 影响推广鉴定工作进程。

四、关于企业必备仪器设备。

为了保证获证企业持续稳定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保证产品质量, 推广鉴定大纲规定了生产某些产品必备的生产及检验仪器设备、设施, 如生产轮式拖拉机产品的企业就必须具有PTO试验台、坡道停车试验台和声级计等整机检验设备设施以及平台、偏摆仪、硬度计、公法线长度千分尺、芯轴等零部件检测仪器和量具。TZ4-2011《生产条件审查》第2.3条对企业“检测设备”进行了明确要求, 企业应具备满足产品实现过程和质量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 其技术状态应满足生产需要。必备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应符合相应产品推广鉴定大纲的要求。推广鉴定中发现个别小企业由于舍不得在检测仪器设备上进行投入, 为了应付鉴定, 不得不借用别的企业的检验仪器设备冒充自己的蒙混过关, 存在造假现象;有的企业虽然拥有某些检验用仪器、设备, 但由于配备的相关人员能力达不到要求, 致使设备利用率不高, 甚至成为摆设。为此, 推广鉴定受理之初我们就对企业的生产现场、工位器具、质量控制点以及工艺工装及有关文件等生产条件作出明确要求;也对企业必备的检验设备等检验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因此, 希望企业在申请产品推广鉴定之前一定要对照《推广鉴定必备条件自查结果表》认真进行检查核对, 以确认是否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因为企业必备仪器设备是硬条件, 缺一不可, 也是企业保证生产合格产品重要的质量检验手段。

五、关于企业相关人员能力。

TZ4-2011《生产条件审查》第2.2条明确要求: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满足岗位要求, 从事有岗位资质要求的人员, 应按照国家和企业有关规定持证上岗。推广鉴定实施过程中发现, 有的生产企业配备的技术人员不足, 对于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有关标准理解不准确, 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个别企业没有岗位资质管理要求, 一些重要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岗位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 有的岗位人员未能持证上岗。因此, 建议有条件的生产企业不仅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业务技能;还应该按照相关产品鉴定大纲和试验方法等标准要求提前进行产品性能摸底试验, 并记录相关比对数据和可靠性试验结果, 这样不但可以发现产品设计上、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可以让参加试验的有关人员从实际出发, 熟悉标准, 理解大纲, 知道试验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六、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文件。

篇6:例说数列复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对递推公式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谓递推公式,就是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以及数列中相邻两项或几项的关系式,从而推出数列的其它项.这部分知识在课本上属于选学内容,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但从近几年高考看,对递推公式的考查程度增加,在高三复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地讲:

1、要适应用递推公式给出数列的方式,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这个数列.尤其要知道an+1-an=2,或an+1=an-2,是表示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2,或an+1=2an则表示该数列为等比数列.

2、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类型的递推公式,如:an+1-an=kn型、 = 型;an+1=kan+b型.

例1 (07湖北省文科第20题)

已知数列{an}和{bn}满足:a1=1,a2=2,an>0,bn= (n∈N*),且{bn}是以q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证明:an+2=anq2;

(II)若cn=a2n-1+2a2n,证明数列{cn}是等比数列.

此题第一问解决时,就要用到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 =q,第二要证明{cn}是等比数列,再用递推公式转化为证 =常数.对此种转化不熟的同学肯定吃亏.

例2 (07年辽宁省理科第20题)

已知数列{an},{bn}满足a1=2,b1=1,且an= an-1+ bn-1+1bn= an-1+ bn-1+1(n≥2)

(I)令cn=an+bn,求数列{cn}的通项公式;

(II)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Sn .

此题乍一看,形式挺复杂,但将已知的两式相加,就容易得到:cn=cn-1+2,(n≥2),这是等差数列递推公式,因此容易得到数列{cn}的通项公式,在第二问的解答中,还要再设一个辅助数列{Bn},Bn=an-bn,这是因为从已知的式子可知an-bn= (an-1-bn-1),从而Bn= Bn-1,(n≥2),这是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也就容易得到{Bn}的通项公式,配合cn=an+bn的通项公式,就容易得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Sn .

例3 (07年北京卷第15题)

数列an中,a1=2,an+1=an+cn(c是常数,n=1,2,3,…),且a1,a2,a3成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

(I)求c的值;

(II)求{an}的通项公式.

解答此题,也是首先要能从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3项,从而得出c的值,对递推公式an+1=an+cn看,这是典型的用迭加法求通项公式的问题,熟悉的同学会很快解出{an}的通项公式.和迭加法类似的还有迭乘法求已知a1, = 型数列的通项公式,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4 (07年全国卷I第22题第一问)

已知数列{an}中,a1=2,an+1=( -1)(an+2),n=1,2,3,…

(Ⅰ)求{an}的通项公式;

例5 (07年全国卷II第21题第一问)

数列{an}的首项a1∈(0,1),an= ,n=2,3,4,…

(1)求{an}的通项公式;

这两个题的解决都要用到一种特殊的递推公式:an+1=λan+k(k,λ是不为0,且λ不为1的常数),这种递公式给出的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但给它的每一项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 之后,就会成为等比数列,例4中an+1- =( -1)(an- ),所以{an- }就成了公比为 -1的等比数列.例5中an-1=- (an-1-1),n=2,3,4….也成了等比数列,这与2007年山东省第21题:

已知数列{an}的首项a1=5,前n项和为Sn,且Sn+1=2Sn+n

+5(n∈N*)

(I)证明数列{an+1}是等比数列;

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样的.

二、要注意熟练掌握数列的前n项和Sn与an的关系

这种关系准确的表述是:an= S1n=1Sn-Sn-1 n≥2,在课本上同学们找不到专门的一节讲这一关系,看起来并不重要,但在高考中却久考不衰,不少的同学由于对此重视不够.屡屡出错.提醒同学们注意三点:

(1)要理解公式的实质,不能死记硬背,比如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3,求a6+a7+a8的值.对此题有的同学想靠套路,从Sn求an,再由an求出a6+a7+a8,其实,a6+a7+a8=S8-S5,理解了就很容易.

(2)对n=1这一特殊之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错误地认为an=Sn-Sn-1.比如: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2-n+3,则其通项公式an= .

这就是一道很容易出错的题,其通项公式是:

an= 4 n=14n-3n n≥2.

(3)掌握这类问题解题的一般技巧,会从已知的代数式,再类推出一个相近的代数式,再相减,以达到求an的目的.仅07年高考中,就有三地的高考题重点考查了这一技巧:

例6 (07年湖南省文科第20题第一问)

设Sn是数列{an}(n∈N*)的前n项和,a1=a,且S=3n2an+

S,an≠0,n=2,3,4….

(I)证明:数列{an+2-an}(n≥2)是常数数列.

此题的解法是:

因:S=3n2an+S,an≠0得出:S-S=3n2an,

∴(Sn-Sn-1)(Sn+Sn-1)=3n2an

所以:an(Sn+Sn-1)=3n2an,而an≠0,所以Sn+Sn-1=3n2……(1)

由(1)得:Sn+Sn-1=3(n+1)2……(2)

(1)-(2)得:Sn+1-Sn-1=3(2n+1),即:an+1+an=6n+3……(3)

由(3)得:an+2+an+1=6(n+1)+3……(4)

(4)-(3)得an+2-an=6,所以{an+2-an}(n≥2)是常数数列.

解答中几次用到从一个关于n的代数式,类比到关于n+1的代数式,两式相减,这一技工是必须要掌握的.

例7 (07年重庆市第21题第一问)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S1>1,且6Sn=(an+1)(an+2),n∈N.

(Ⅰ)求{an}的通项公式;

解决的办法也是从6Sn=(an+1)(an+2),n∈N得到6Sn=a+3an+2………(1) 6Sn+1=a+3an+1+2………(2)

(2)-(1)得:6an+1=(a-a)+3an+1-3an,移项得:

3(an+1+an)=(an+1-an)(an+1+an),所以an+1-an=3,{an}是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把n=1代入(1)得:6a1=a+3a1+2,因为已知S1>1,所以a1=2.

因此an=3n-1.

例8 (07年陕西省第22题第1问)

已知各项全不为零的数列{ak}的前k项和为Sk,且Sk= akak+1(k∈N*),其中a1=1.

(Ⅰ)求数列{ak}的通项公式;

解:当k=1,由a1=S1= a1a2及a1=1,得a2=2.

当k≥2时,由ak=Sk-Sk-1= akak+1- ak-1ak,得

ak(ak+1-ak-1)=2ak.

因为ak≠0,所以ak+1-ak-1=2.从而a2m-1=1+2(m-1)=2m-1,

a2m=2+2(m-1)=2m,m∈N*.故ak=k(k∈N*)

三、求和问题

对数的求和问题,要求同学们首先熟知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许多同学往往认为只要记住公式,会套用公式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道很好的例题.同时只有真正的理解的所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掌握“裂项相消法”和“错位相减法”.

例1 (07福建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n= ,则S5等于( )

A.1 B.C.D.

此题用裂项相消法最为快捷,如果对这种方法不熟练逐项求出前5项,再相加,显然是不可取的.且此题放在整套题第二题,可见对这种方法的要求.(答案:B)

例2 (07全国I文(21))设{an}是等差数列,{bn}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a1=b1=1,a3+b5=21,a5+b3=13.

(Ⅰ)求{an},{bn}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 }的前n项和Sn .

解:(Ⅰ)设{an}的公差为d,{bn}的公比为q,则依题意有q>0且1+2d+q4=21,1+4d+q2=13,解得d=2,q=2.

所以an=1+(n-1)d=2n-1,bn=qn-1=2n-1.

(Ⅱ) = .

Sn=1+ + +…+ + ,①

2Sn=2+3+ +…+ + ,②

②-①得Sn=2+2+ + +…+ - ,

=2+2×(1+ + +…+ )-

=2+2× -

=6- .

在第二步中,数列{ }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但是两类基本数列对应项的乘积,其求和方法就是错位相减法.它最早出现在课本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中,实际上是把公式的推导进行了延伸.对这类问题要多练习几道,因为经验表明,遇到这种问题,有的同学虽然会解法,但却经常解不对.在项的符号、运算过程等细节上许多出现错误.在山东省07年高考题中,第一道解答题是:

设数列{an}满足a1+3a2+32a3+…+3n-1an= ,a∈N*.

(Ⅰ)求数列{an}的通项;

(Ⅱ)设bn=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

此题第一步就要用错位相减法求出数列{an}的通项,出题老师认为很容易,但此题的得分率却不高.主要原因是很多同学使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出错.

篇7:幼儿园教育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爱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的启蒙阶段, 如何根据这一时期幼儿身心特点搞好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关键。根据我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经验总结, 认为要想圆满地完成幼儿园教学任务, 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倾注爱心, 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夏丏尊说过: “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能成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在儿童的语言世界里,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 “幼儿园的老师, 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我们。”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应该对得起孩子们给予我们的这种信任, 真正把这个“妈妈”的角色扮演好。幼儿园教师既要在生活上关心好照顾好他们, 又要在学习上, 身心发展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培养, 比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心尽力, 这样, 才能赢得儿童的尊敬和爱戴。有人很形象地说, “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刚出土的嫩苗, 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这话说的不错, 幼儿园教师应该像春雨滋润禾苗那样去润泽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应该像春天的太阳一样, 给孩子带来温暖呵护。例如, 放学了, 还有个别小朋友的家长没有来接他们, 我们教师坐下来陪他们一起玩, 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游戏时不小心擦伤了, 老师领他们到医务室处理, 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 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有了老师的鼓励, 孩子不害怕了。幼儿园里有时会有几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 对待这样的孩子, 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头疼, 但绝不可以放弃, 要耐心地引导他们, 告诉他们哪些事情是正确的, 哪些事情是错误的, 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幼儿教师应以百倍细心、耐心、爱心来倾注在幼儿教育上。这既体现了作为一名幼师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敬业精神, 也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以身立教”, 给孩子们作好榜样, 这对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初始阶段的幼儿来说, 是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爱的情感交流, 把教师炽热的爱通过你的言行点滴传给孩子, 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 进而也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二、教学量适度, 多维渗透, 把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

3 ~ 6岁这一阶段是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为他们的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期, 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孩子未来身心的发展空间, 甚至影响到孩子的终身发展。但孩子的启蒙教育, 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对教学量的安排要适宜适度, 如果一昧的追求教学成果, “揠苗助长”式的过度开发, 对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思维意识的培育都是不利的。对孩子的发展, 主要应考虑到智力发展, 道德品质的形成, 情感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适当的体育训练, 等等。幼儿园除了科学合理地适当安排语言课、数学课、艺术课等传统的课程外, 还应开辟渗透德育、人格完善方面的课程。比如, 通过各种游戏, 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 学会与人分享。通过给学生设置自己穿衣服、洗碗、洗蔬菜水果等生活课,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等。总之, 幼儿园教学除了教授知识之外, 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三、因材施教, 从幼儿教育时期就应开始

幼儿教育也是需要科学方法来统筹的教育行为。人们常说“先入为主”, 一旦孩子接受了不规范乃至不科学的教育, 要想对其进行改正, 是十分困难的。为此, 幼儿园教师, 应对所授课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 性格特长等, 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记录, 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使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材施教, 从幼儿时代就应开始。关于因材施教, 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一次, 子路问孔子: “先生所教的道理我听到了就去做可以吗?”孔子说: “你有父亲兄长在, 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后来, 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 孔子却说: “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孔子: “子路和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 而老师您的回答却为什么完全不同呢?”孔子说: “冉有为人懦弱, 要激励他的勇气, 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武勇过人, 做事容易莽撞, 所以我让他谦退, 三思而后行。”可见, 为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是多么的重要。在游戏的时候, 如走独木桥, 我们就要鼓励胆小的孩子不要害怕, 而多提醒那些做事莽撞毛躁的孩子注意安全, 这与先贤孔子的教学之道是一个道理的。

四、不忘生命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防护

近年来, 媒体报道了多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受伤的事件, 反映出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安全课的教学, 除了对各种知识的讲述外, 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模拟演示。例如, 准备红色、绿色、黄色硬纸卡, 剪贴出交通灯, 有的孩子扮演过马路的人, 有的孩子扮演开车的司机, 有的孩子扮演交警。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角色演出, 来具体的了解红绿灯的概念, 并讲授过马路时的注意事项。此外, 多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使校园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校园安全的防护, 关键时刻保护每个孩子的生命安全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位幼儿老师曾深情地说: “当孩子离开父母哇哇大哭时, 我会像妈妈一样抱起他, 给他温暖给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 一个不经意的抚摸, 一个鼓励的眼神, 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应该有这种爱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断探索钻研, 勇于追求, 为出色地完成幼儿教育而全力以赴。

参考文献

[1]付八军.幼师培养中的情感要素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 2008, (06) .

篇8: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出版工作中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是每个出版从业人员应尽的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出版行为需要合同约束,以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本文拟结合出版社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合同问题,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合作出版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

主体明确是合同签订的首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合同法》第十二条第一款指出,“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住所”是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人要提供身份证明、联系电话: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

出版社的主体也须明确。因为我国的出版社有些存在副牌社,但是合同章可能只有一枚。因此,应当在合同中注明以“某某出版社”的名义出版该作品,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主副牌名称使用上的纠纷。

风险最小化是签订合同的重要前提。合同的签订一定要“先小人,后君子”。“先小人”,就是说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尽可能为出版社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把各种风险尽可能最小化。“后君子”,就是说在合同签订之后要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以影视同期书为例,其出版合同中应该具备相应的限制条款,以避免一旦电视台不能播出或如期播出而带来的出版风险。

二、委托创作合同

1简单委托关系

《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台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这在工具书的编纂中尤为重要,因为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大型工具书是典型的委托作品,出版社不仅制定体例、框架等规范,还要提供资金和其他创作条件,同时还需派专人负责,但只有与所有参与撰稿人员订立了委托创作合同,并约定出版社拥有著作权,才能使著作权实至名归。

2出版社委托组织者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出版社面对众多作者的委托创作关系,最简单但又很繁琐的方法是和每个作者签订委托创作合同。但是,在很多时候这可能不容易做到,这样就需要一个组织者,作为代理人出现。代理人从事的代理行为分为多种,每种的法律关系及效果都不同。

代理人如果以出版社的名义与作者签订委托创作协议,就是普通代理。普通代理很简单,关键是对代理人的授权委托要明确,代理人应在授权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如果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作者签委托创作协议,就是显名代理或隐名代理。

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的共同点是:委托创作合同的当事人是代理人和作者,由代理人和作者签字盖章;不同点是,在隐名代理中,作者不知道代理人代理了哪家出版社,而在显名代理中,作者知道。

常见的是显名代理,它的优势在于,当作者知道被代理的出版社时,作者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创作协议直接约束作者与出版社,即作者赋予代理人的权利直接归属被代理的出版社。

显名代理对应的法条是《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出现纠纷后,作者与出版社之间权利义务分配的依据是委托创作合同,如果各方权利义务在合同中约定的清楚明白,纠纷就容易解决。

不常见的是隐名代理,合同当事人是代理人与作者,作者不知道自己给哪家出版社供稿。一旦出现纠纷,当作者违约时,代理人应告知出版社,作者是谁,出版社直接向作者追究责任;当出版社违约时,代理人应告知作者谁是被代理的出版社,作者可以向代理人,或直接向出版社追究责任,且责任人只能二选一。这时追究责任比较麻烦,需要有披露程序。而且在委托创作协议中,作者赋予代理人的权利,需要通过授权委托协议传递给出版社,法律关系繁琐。

隐名代理对应的法条是《合同法》第四百零三条。所以,当出版社需要委托代理人时,应让代理人向作者披露被代理的出版社,或者直接让代理人以出版社的名义与作者签订委托创作合同,减少发生纠纷后,追究责任带来的不便。

三、“恶意合同”

在出版进入网络时代后,一些数字图书的“内容加工商”利用传统出版业对网络传播知识的缺乏,炮制了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合同,从表面看似乎不带有诈骗性,但字里行间却暗藏杀机,至少可以称之为“恶意合同”。下面是某数字图书馆(即内容加工商)提供出版社签署的格式合同:

××图书网入网协议书

为提高出版发行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盘活图书积淀库存,扩大出版商的影响,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

甲方(即内容加工商)权利义务:

甲方免费制作乙方(即出版社)入网时提供的已版书目及内容提要及已版图书,将其放入××图书网并享有该资料的使用权。

1乙方入网后,每月25目前向甲方提供当年已版书目、在版书目及内容提要,授权甲方全文制作后放入××图书网并享有该资料的使用权。

9××图书网总体版权归北京××公司所有……

其他类似公司也有雷同的协议。这些合同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都冠名为入网协议书;都是以有利于出版社的发行工作为出发点;都是以免费制造为由头,获得了出版社图书的网络传播权;都是以总体版权的名义拥有了入网图书的使用权。总之,是利用“恶意合同”把自己“内容加工商”的身份,摇身一变为“内容提供商”。

上述合同的签署本身也带有恶意,他们不是找到出版社的著作权管理部门,而是直接找到出版社的发行部门或者编辑部门。他们签署这类合同,主要是利用了《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责任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的规定。

企业中,法定代表人和普通职工都会对外签合同,两者皆为企业员工,但他们对外进行民事活动时依据的法律完全不同,越权订立合同的法律后果也不相同。

《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法定代表人对外签订合同的依据是法律授权,他的行为就是法人行为。根据上述法条,法定代表人越权订立合同,只要内容不违法,就是有效的,这点与职工越权订立合同的后果截然不同。

职工对外签订合同时权利的依据是法人的授权委托,需要与企业签订授权

委托书,举个例子。出版社发行部对外签订了合同,合同当事人是出版社和第三方,签字人是发行部负责人,盖了发行部的章,这是普通代理。发行部负责人代理法人对外订立合同,需要与单位签订授权委托协议。如果负责人对外订立合同是越权行为,该合同效力待定。对待定合同处理的方法是:出版社需确认合同效力。出版社确认合同无效后。合同自始无效。出版社追认合同有效,合同生效。出版社履行了合同,视为对合同内容的认可,合同生效。出版社不置可否,合同不推定为无效;如果第三人行使催告权,即催告出版社在1个月内确认合同效力,1个月到期后,出版社仍不置可否的,认定合同自始无效。善意第三人还可以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且出版社未对合同效力作出表示前,随时行使撤销权,合同—经撤销自始无效。

从法律上处理无权代理的规定可以看出,防“恶意合同”,应当从最初的“授权委托协议”入手,单位与员工之间的“授权委托协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授权范围必须写清楚。员工对外代表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当出具“授权委托协议”,并按照授权范围签订合同,这样才能尽量不让第三人有可乘之机。

四、合同诈骗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出版物零售与批发市场正日益多样化,民营出版物批发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民营批发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要求出版社在与民营批发公司合作时,须更加警惕合作风险,这里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合同诈骗。

某社发行部门与某公司订立合同,发货实洋近百万元,但至今未回一分钱。公司经理人间蒸发。后经查实,该公司并未在北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是一家典型的假公司。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所有的诈骗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

预防合同诈骗的最佳办法。就是在合同订立之前,查明行为人的主体资格是否真实可靠。以北京市为例,可以到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网站查询,也可到“名索网”查询。如果发现行为人签约时的主体就是虚构、假冒的,无营业执照,无办公地点、无资金和货源等重大不真实情况,基本上可以判定属合同诈骗,如果主体资格真实还应进一步查明其他情况。

五、版权引进合同

出版社直接引进出版物的情况有两种:一、出版社与原海外出版社之间,一般都是格式合同,解决好细节问题,主体资格往往问题不大;二、出版社与代理机构之间,一般也是格式合同,但须要求代理机构提供合法资质。

其他国内机构(非出版社)引进、寻求出版社出版的情况,要特别注意一点,即这一机构有无获得再次授权国内出版社出版的权利。由于国内外出版管理制度的差异,在非出版社的其他机构与海外出版社(或代理)订立版权引进合同时,海外出版社(或代理)很可能把出版的权利授予了这些机构,而这些机构在国内恰恰没有出版权。有经验的海外出版社往往在合同中表明,“允许某某机构以某某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或授权其选择出版社出版的权利。但如果没有此种条款,国内机构获得的出版权利其实是无法行使的。

同时,无论是何种版权引进合同,由于在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版权登记手续时,国内出版社需要提供原著作权人的书面许可,版权引进合同中必须包含原作著作权人对原海外出版社或代理机构的版权使用授权许可。

篇9:法庭辩论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聚砜是一类在分子主链上含有砜基的芳香族非结晶高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 是略带琥珀色非晶型透明或半透明聚合物。它具有突出的热稳定性 (在-100°C~+150°C范围内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优良的力学性能 (拉伸强度为70~75, 弯曲模量2680) 、突出的长期耐蠕变性、优异的介电性能 (在水中或190°C下仍能保持很高的介电性能) 。另外, 它还具有耐水解, 尺寸稳定性好, 成型收缩率小, 无毒, 耐辐射, 耐燃等特点。

聚砜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 从而应用十分广泛, 主要应用在电子、电气方面, 用于制作接触器、变压器绝缘件、可控硅帽、绝缘套管、线圈骨架、接线柱、印刷电路板、轴套等各种电气零件范围。

1 聚砜材料零件加工时存在主要问题

聚砜材料零件的成型加工方法主要有压制成型和机械加工成型两种, 前者是在注塑机上利用模具将粉末状聚砜材料压成型, 适合于外形尺寸不大、结构相对简单、有生产规模的零部件, 缺点是需要加工专用模具, 生产周期长;后者是采用类似于金属材料切削加工方法进行, 如:车、铣、钻等对聚砜材料进行切削加工, 加工完成后再放置到烘箱中进行去应力处理, 适用于单件小批量零部件的加工, 优点是加工方式灵活、生产周期短、适用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 是主要采用的加工手段。

一般来讲, 聚砜材料可以采用车、铣、钻、钳等常规金属材料方法进行加工, 但是聚砜材料零部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装夹方式、刀具、加工参数及冷却液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聚砜材料零部件裂纹的产生。同时, 聚砜材料的零部件在机械加工完成后一般要进行清洗、喷漆等表面处理, 但由于此种材料对部分化学溶剂比较敏感, 溶剂或油漆选择不当也会造成聚砜材料零部件表面产生裂纹或者原有的裂纹扩大。

笔者通过长期的实际工作摸索和大量的工艺试验, 为减少聚砜材料生产加工开裂的问题, 提高零件加工的合格率, 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建议。

2 聚砜材料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机械加工方面

2.1.1 装夹方式的选择

不合理的装夹方式是导致聚砜材料开裂的主要原因, 聚砜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装夹方式的影响, 加工完成后产生残余应力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装夹方式的选择上, 应尽量避免和减小加工时应力的产生。因此在工艺设计和操作加工时要充分考虑应力因素, 选用适当的装夹方式, 辅助以必要的工装保障, 零件装夹的部位尽可能选择强度较好、刚度较强的部位。如图1所示的零件采用数控铣加工, 为了防止应力的影响, 零件采用四周压板装夹, 掏铣的方式完成加工。

2.1.2 加工刀具的选用

聚砜材料属于热塑性塑料, 而塑料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其强度、组织、硬度不均匀, 回弹性强, 尺寸精度不易控制, 在切削时要求刀具刃口要锋利、耐磨, 否则会因为刀具的快速磨损而失去切削能力, 进而导致切入切出处发生开裂和崩边, 因此, 加工聚砜材料零件时应使用专门的锋钢类刀具, 并始终保持刀口锋利, 随时研磨。

同时由于聚砜材料的弹性模量、硬度在热塑性塑料中均属最佳, 它刚性大、耐磨、强度高, 因此在切削过程中, 刀具的后角α、前角γ、刀尖圆弧半径εγ及悬伸比L/D都可能造成零件产生裂纹, 且此几个因素有可能相互制约。

刀具悬伸比与前角对粗糙度影响较大, 这是因为悬伸比越大, 则刀具刚度越差, 在高速切削中, 因振动而更加容易产生裂纹。前角影响刀具的锋利程度, 同时对刀具的散热效果影响较大。大后角虽然对切削有利, 但影响刀具的刚度与散热效果, 两种作用相互抵消, 故对裂纹产生影响有限。刀尖圆弧半径较大时, 在低速切削时, 有利于提高表面质量, 但高速切削时, 因进给量很小, 故影响较小。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刀具参数时, 不但要考虑刀具参数对裂纹产生的影响, 还要考虑刀具参数对刀具磨损及切削力、切削温度的影响, 必要时进行试加工

2.1.3 加工参数的选择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由于切削速度、进给量的设置决定了零件加工后的应力大小, 进而影响聚砜材料零部件加工后裂纹产生的可能。

a) 切削速度

由于塑料类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相对于金属类材料铰低, 其切削力小, 耐热性和导热性也比金属类材料差, 因此不能采用较高的切削速度。而且在车削和钻削时, 切屑呈带状, 易缠绕在工件或刀具上, 需要及时处理, 否则会挤压成硬团, 影响加工的顺利进行。

b) 进给量

进给量的大小, 主要受聚砜材料表面质量、加工中振动和工件变形的影响, 应根据工件余量、工件刚性和变形来选取。在切入和切出时, 为了防止开裂、崩边, 保证加工质量, 宜选择小的切削深度和进给量。

只有合理选择上述参数, 才能使机械加工后的零件残余应力较小, 进而减少聚砜材料机械加工后开裂的几率。

2.1.4 冷却液的选择

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规使用的冷却液有肥皂液、切削油等, 但这些常规冷却液会改变聚砜材料的特性, 使之出现溶胀。但是聚砜材料的耐热性、导热性不及金属材料, 加工过程中也需用冷却液来降温。因此, 若使用了不恰当的冷却液或冷却方式, 会造成加工完处理后出现开裂问题, 降低零件的合格率。

通过在工艺试验件 (见表1) , 加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冷却液, 总结出以下结论:对于加工时间短、结构简单的零件可以不使用冷却液;加工时间长、结构复杂的零件最好使用纯净水进行冷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纯净水加工零件, 完成加工后, 应及时清洁加工设备, 防止设备其因水的侵蚀而生锈。

注: (1) 零件均为数控车加工, 进给量19; (2) 零件加工完成后自然晾干.

2.2 去应力处理方面

聚砜材料零部件在机械加工完成后, 由于装夹方式、刀具、加工参数等因素的影响, 将不同程度存在着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的存在将有可能使零件在机械加工后或者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 这就要求在零件机械加工完成后进行热处理去除残余应力。

聚砜材料类零部件热处理时, 温度、时间参数的设置和控制至关重要。温度高了, 时间短了, 因不同部位, 不同受力点的应力大小有差异, 应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快速释放很容易导致零件开裂;温度低了, 时间长了, 则起不到去应力的作用或应力难以完全释放。因此选择合理的升降温速率及保温温度与保温时间非常关键与重要。

通过工艺试验 (见表2) , 得出结论为:烘箱加热到100℃~120℃, 保温4H (随炉冷却) 。

注:零件均为数控车加工, 进给量19.

2.3 表面处理方面

聚砜材料的零部件在机械加工完成后一般要进行清洗、喷漆等表面处理, 但由于此种材料对部分化学溶剂比较敏感, 溶剂选择或油漆选择不当也会造成聚砜材料零部件产生裂纹或者原有的裂纹扩大。

2.3.1 清洗剂的选择

使用不合理的清洗剂是导致聚砜材料产生诱导性破坏 (环境应力开裂ESC) , 从而发生溶胀开裂的主要因素。虽然聚砜材料化学稳定性好, 除浓硝酸、浓硫酸、卤代烃外, 能耐一般酸、碱、盐等, 但加工后、喷漆前进行清洗时常使用的二甲苯、丙酮、汽油、无水乙醇等清洗剂可能会改变其材料特性, 使之出现溶胀。

通过对工艺试验 (经过数控车加工的聚砜螺钉) 的浸泡处理 (二甲苯、丙酮、汽油、无水乙醇) , (见表3) , 得到以下结论:

a) 二甲苯对聚砜材料溶胀开裂最严重, 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 溶胀加剧;

b) 丙酮对聚砜材料溶胀开裂很严重, 但不会随时间加剧;

c) 清洗剂最好选用汽油、酒精、水。

注: (1) 零件均为数控车加工, 进给量19; (2) 数控车加工过程中未使用冷却液; (3) 所有试验件均浸泡在溶剂中3分钟.

2.3.2 油漆的选择

对于需要喷漆的聚砜零件来说, 油漆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漆中所含的成分也可能导致聚砜材料的溶胀开裂, 而且这种开裂更隐蔽, 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现。

为了验证漆对聚砜材料的影响, 对工艺试验 (经过数控车加工的聚砜螺钉) 进行喷漆的漆种进行了选择 (见表4) , 得到以下结论:

a) 聚砜材料对二甲苯比较敏感, 喷漆时最好选用不含二甲苯的底漆和面漆, 防止溶胀开裂的发生;

b) 为了进一步降低喷漆后聚砜材料开裂的风险, 建议使用和聚砜材料介电常数相同或相近的油漆 (聚砜材料的介电常数为4.1) ;

c) 喷纯锌黄底漆S06-N-2+白色S04-20由于是底漆和面漆都有, 漆膜和聚砜材料结合力从理论上优于喷面漆白色S04-20方案。

注: (1) 喷漆后100℃1小时烘干; (2) 数控车加工过程中未使用冷却液, 进给量19; (3) 喷漆前所有零件采用汽油清洗; (4) 环氧铁红H06-2中含有二甲苯, 其余两种不含.

3 结论

开裂是聚砜材料零件加工的主要问题, 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摸索和工艺试验, 对聚砜材料生产加工的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试验、验证, 总结出了一套加工此类零部件成熟的工艺方法, 不但大幅度减少了聚砜材料零件开裂的问题, 提高了不合格率, 也为今后聚砜材料零件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工作思路。

摘要:聚砜材料是一类在分子主链上含有砜基的芳香族非结晶高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 介电常数为4.1, 广泛应用在绝缘衬套、绝缘套管、接线柱等零件。但是, 由于聚砜材料零件在机械加工及表面处理等环节容易出现开裂的问题, 而导致零件合格率较低, 严重影响着产品的正常生产及交付。本文作者通过大量实际工作摸索和工艺试验, 对聚砜材料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试验、验证, 总结出了一套加工此类零部件成熟的工艺方法, 不但大幅度减少了聚砜材料零件开裂的问题, 提高了不合格率, 也为今后聚砜材料零件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工作思路。

关键词:聚砜材料,开裂,二甲苯

参考文献

[1]温秉权, 黄勇.非金属材料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加龙.高分子材料基本加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惠元.影响聚砜制品表面质量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工程塑料应用, 2004 (2) :24-26.

上一篇:学习保证书-学习保证书 努力学习的保证书下一篇:长春理工大学论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