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秩序的完善

2024-05-27

法庭秩序的完善(精选六篇)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1

法学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 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1]。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的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 学生可通过扮演各种诉讼角色,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途径。

本文就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寻找完善和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的途径。

1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活动开展缺少计划性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指导书, 缺乏统一安排。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被认为是任课教师的课内任务, 由教师独立组织和操作。教师在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指导书的情况下, 难以制订出授课计划, 没有教师的授课计划, 学生很难自己组织模拟法庭, 即使组织了也缺乏有力的指导, 在操作中随意性较大, 缺乏适当的约束[2]。

1.2 案例的选择没有反映教学内容, 缺少典型性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 对于案例具有严格的要求, 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与授课内容相符合。但目前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所选择的案例, 没有反映教学内容, 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1.3 活动的展开缺乏基础条件

目前, 很多院校没有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 没有电脑、多媒体等先进仪器设备。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模拟法庭实验室应当具有真实的场景, 营造一个法制的氛围、创造一个法制的环境, 体现特定的法制文化。一般教学实践中创设的模拟法庭, 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室或多用途场所, 很少能体现出法律的内涵[3]。

2 完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途径

2.1 加强建设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软件设施

软件设施是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灵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模拟法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典型和适当案例、教师的指导和总结。

2.1.1 编写模拟法庭教学大纲和指导书

编写教学计划, 使课程有步骤地按大纲进行, 避免流于形式;编写教学指导书, 对课程开展的具体环节与步骤作出详细规定, 使教师与学生有章可循。

2.1.2 选取典型、适当案例

选择典型、适当案例是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典型案例是指案情比较复杂, 学生可通过亲身参与, 能理解、掌握相应法学基本原理, 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适当案例是指其难易程度适当, 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繁杂, 与普通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相适应的案例。模拟法庭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 根据所掌握的事实, 运用所学知识自由、充分地展开思考与辩论。

2.1.3 重视教师的指导和总结

教师不仅要对所有教学环节中的细节和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还要对整个模拟法庭运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 对个别学生的表现作出具体评价。评价时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充分肯定, 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予以表彰, 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

2.2 创造和改进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

2.2.1 建立固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 指导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教师需要有综合素质, 既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 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让教师有机会参与社会司法实践。除让教师做兼职律师外, 还可由学院与有关司法机关达成协议, 让教师有机会到这些部门工作一段时间, 获得最直接的实践经验, 以提高其指导水平[4]。

2.2.2 建立设备齐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

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是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实验室除具有法庭应有的审判设备外, 还应配备一些先进设备与仪器, 如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录放机等, 以充分保证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的装饰要符合法庭要求, 体现法律的公正与内涵, 并营造法律文化氛围, 如桌椅可参照正式法庭的样式制作和摆放, 布置一些法庭应有的标志。这些将使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更规范、更富严肃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崇敬感和职业感。

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不能脱离实际而进行孤立的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授。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对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的一次综合考验。

关键词: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模拟法庭——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挑战[N].人民法院报, 2001-07-17.

[2]张毅辉, 曲升霞, 顾龙涛.模拟法庭在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1, (2) :61~62.

[3]许步国, 王凤民.关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5) :139.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2

××××人民法院

刑事判决书

(××××)×刑特初字第××号

被告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

职务、住

址等)。

本院……(写明在审理××一案中被告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或者在执行已经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时被告人公然抗拒执行的事实、情节和证据)。

本院认为,……(写明定罪判刑的理由)。依照……(写明判决依据的法律条

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处的具体内容)。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

×××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一份。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3

梳理扰乱法庭秩序罪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1997年《刑法》设立扰乱法庭秩序罪之前,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缺失。司法实践中发生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可按照妨碍公务罪定罪处罚。1997年《刑法》将某些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设为犯罪,在刑九对扰乱法庭秩序罪提出修订之前,在司法实践中该罪案例极少,基本上是一个僵尸化的罪名。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扰乱法庭秩序罪的罪状从叙述式规定改为列举式规定,第35条第3项和第4项为新增加内容,主要为了针对以死磕派律师为主的所谓闹庭现象,形成对死磕行为的某种震慑。其中,要害问题在于第4项的兜底条款“有其他严重扰乱法庭秩序行为”,具有较大的被宽泛解释,因而被滥用的可能性。如果该项内容被通过,则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的扰乱法庭秩序行为都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入罪。因此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律师界以及公众对第3款和第4款争议较大,引起了立法机构的重视,草案第三稿中取消了第4项的补漏式的兜底条款。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309条规定,扰乱法庭秩序罪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时间地点的特定性,扰乱法庭秩序罪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这就是开庭时间与开庭地点。第二,保护客体的复杂性,既存在单一客体又存在双重客体,主要保护客体是法庭秩序,根据扰乱法庭秩序行为类型的不同还可能侵害其他客体。第三,行为类型的多样性,包括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4

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 传统法学教育的局限开始显现, 模拟法庭类事件课程开始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兴起。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 模拟司法审判, 将法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教学过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受到各法学院和教师的欢迎, 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普遍适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 模拟法庭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轨的过程中, 它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为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如此, 由于模拟法庭教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各地法学院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应及时对其加以完善。[1]

1. 模拟法庭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表演性质的模拟法庭都需要提前准备“剧本”, 剧本中提前准备好了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的台词, 包括最后的判决和理由都写得一清二楚。从模拟法庭的实质上看, 最后的结果是在剧本写作前已经确定的, 之所以有这些言辞、证据, 其实事实本身就是为了得出那个在剧本中已经确定的结果而添加的。这种提前准备好台词然后再表演的模式使他们陷入一种先下定论再寻找依据的程式中, 这显然不能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对实体法的适用能力。

2.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庭审而忽视了案件处理的全过程。

在模拟法庭中,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 而在现实生活中司法实践必经起诉、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 可见模拟法庭单纯的庭审难以对法律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训练, 如提供法律咨询。并且模拟法庭的案件缺少了真实案件中多元的因素, 以调查证据这个环节为例, 由于模拟庭审的局限性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不会出现真实案件中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 模拟审判中的当事人也不具有切身的利害关系, 学生对此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就不会设身处地的遵从律师职业责任和敬业精神, 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 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地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首先, 模拟法庭的参与人通过一种选拔机制成为模拟法庭表演者。针对法律这门对逻辑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 学术水平深厚和法律思维能力严谨才是决定模拟法庭质量的首要因素, 而各高校的现状是面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学生的表演能力。其次, 评估一场模拟法庭质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从学术和实践角度来说, 模拟法庭的评估应该以法律思维和法律适用能力作为标准, 而在各高校组织的模拟法庭中, 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及其特点考察

法律诊所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是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 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 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 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帮助, “诊断”其法律问题, 开出“处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以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与此同时, “法律诊所教育”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的、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 从而使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法律诊所教育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 并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1. 真实的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强调接触真实的案例, 通过学生代理真实的案件, 真正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 掌握通常案件处理流程的能力, 包括了从接待当事人、查阅案件、收集证据、审判准备、庭审活动到法院作出判决整个诉讼中需要的基本能力, [3]运用法律技能并认真分析, 最终做出诉讼或者非诉讼的实践活动, 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锻炼了实践技能, 将传统的被动接受识记模式与主动分析实践模式相结合。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和参与人, 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在讨论的氛围内, 学生可以否定教师的想法, 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的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讨论案件, 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 学生不再仅仅是强调理性分析和依法办案的“法官式的思维”, 而是站在律师的角度认真考虑案件的每个环节, 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分析, 甚至要揣摩对手的想法, 从各个角度寻找有利于委托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接受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思维, 又能培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本领。

3. 独特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更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评估方式更多元也更合理, 它的评价方式由学生办案小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客户评价等三部分组成。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更看重学生是否从承办案件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对法律应用的技巧。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借鉴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这个课程的学习, 课堂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案例的讲授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传统的法学更趋于应试教育, 模拟法庭的教学也趋于形式主义, 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建设的需要。诊所式法学教育, 因为其在实践意义上的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借鉴应用到模拟法庭教学法当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确立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改革现在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现状, 改变模拟法庭流于形式主义的表演, 创新制度建设, 创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把考核方法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满意的成绩中解放出来, 更应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建立一整套切合卓越法律人才建设需要的考核标准, 重视实践教学意义上模拟法庭的推广与应用。

2. 遵循法律诊所的实例, 完善模拟法庭的案例。

充分发挥真实案例实用的优势, 应当遵循以下要求:第一,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目的;第二, 案例的选择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第三, 选择的案例要真实且具有综合性。案例要尽量多地涉及学习过的法律知识点,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实践能力。将模拟法庭教学法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实践意义上相结合, 以真实的案件作为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件, 将法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模拟真实的案件, 通过阅读案卷卷宗, 在模拟法庭中尝试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重现并进一步完善法庭审判的过程, 了解法官运用法律的思路, 掌握其运用实体法审判的技巧, 同时揣摩律师辩护的思维, 从不同的角色全面分析案例, 这是传统模拟法庭审判无法达到的效果。真实案例不但可以呈现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还会反映出我国立法、司法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

3. 细化模拟法庭的实训环节和学生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

在以往的模拟法庭中, 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 而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起诉、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也是处理案件的重要环节, 所以今后的模拟法庭实训中应当像法律诊所一样重视庭前程序, 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案件处理过程。细化学生角色的划分, 科学地划分为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等, 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角色和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了解不同角色的程序, 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程序和实体法律知识。其次, 还要保证各个小组的合理分工, 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 并加以讨论, 提出观点。最后, 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 指导教师要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四、推进法学实践教学完善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进卓越法律人才的建设,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 进一步推广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并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法学教学手段之一, 推进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我国必需从教育理念上到具体制度上改革。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快教育理念领域的变革。

法律教育制度制定者和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思想, 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 使学习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把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职业的法律专业人才教育, 同时致力于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 实践性的教育方法才能顺利推行。

2. 完善资源保障。

(1) 优化师资结构。首先在聘请教师时要综合考虑其经验、学历、职称, 尤其注重丰富的经验这一条件, 可以聘请律师、检察官、法官作为客座教师, 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指导学生。其次, 由于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致力于实践教学, 这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 所以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争取经费支持。高校法学院教育资金来源较单一, 只有少数高校能得到基金会的支持。所以各高校应发挥能动性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 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支持。首先, 法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责任, 应为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提供必备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其次, 模拟法庭与律师所建立联系, 在给予专业支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最后, 加大宣传力度, 在提高法律援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基础上, 通过社会各界获得资金支持。

3. 加强制度建设。

(1) 培养模式。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和大学法学课程的安排,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接受实践教育的法学理论, 适合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对象。 (2) 评价制度。应试教育的那套单纯的以成绩作为标准的制度不再适用于实践性教学。应当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新评价制度的建设要求通过学生的实际工作反应出其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法律职业道德、专业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积淀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同时, 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应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将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客观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4]加强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共识,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无疑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模拟法庭课程的开设, 使得学生通过庭审活动, 较熟练地掌握程序法和庭审技巧。法律诊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接触真实案件, 参加诉讼, 为将来的法律执业打下良好基础, 显然模拟法庭本身就是法律诊所课程的有机内容。[5]以法律诊所为借鉴促进模拟法庭的完善, 不断探索将法律诊所的优势借鉴到模拟法庭教学法中, 共同致力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小蕾.浅议模拟法庭教学制度的完善[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2) .

[2]张卫.浅谈法律诊所对抗式模拟庭审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6) .

[3]郭翔.试错理念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7) .

[4]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J].民主与法制, 2007, (2) .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5

近日, 河北省人社厅在全省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主要整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单位办理行政许可的行为;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工行为;清理未经授权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查处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费等违规行为;取缔各类非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单位, 依法严查严惩“黑劳工”“黑中介”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其间, 将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 对在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中提供虚假就业信息、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非法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以职业介绍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超出核准业务范围擅自从事培训业务和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违规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和人才集体户口管理服务费以及存在捆绑或隐性收费行为等违法活动的, 依法查处, 情节严重的, 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依法取缔非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派遣机构, 依法打击以暴力手段胁迫劳动者接受人力资源服务的行为, 对构成犯罪的, 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 对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等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 依法责令改正。

与以往不同的是, 此次整顿河北将重点规范招人用人制度,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法庭秩序的完善 篇6

1997年《刑法》修订时增加了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即《刑法》第288条。将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纳入刑法调整领域, 一是对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违法行为人起到了威慑作用, 发挥了刑法对社会秩序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作用;二是由于无线电波传播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后, 无线电管理由军队转到地方政府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 无线电管理对普通公众还较为陌生, 将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纳入刑法范畴, 也间接起到向社会公众宣传、宣示的作用。然而, 据笔者了解, 过去18年间, 司法审判实践中尚无适用过《刑法》第288条,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一直停留在刑法典中, 几乎没有进入法律工作者视线。那么, 这一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没有适用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立法缺陷还有另有他因。在此背景下, 笔者对《刑法》第288条存在的问题、修改的必要性、《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刑法》第288条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2《刑法》第288条内容

《刑法》第288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占用频率, 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 干扰无线电通讯正常进行,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本条称为“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从犯罪构成要件角度, 该罪主体要件: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均能构成本罪, 单位也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单位犯本罪时, 实行两罚制, 即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相应的刑罚。客体要件:侵犯了无线电管理制度, 主要是指违反了《无线电管理条例》、《无线电管制规定》、《业余无线电台管理办法》等无线电管理法规、规章。主观要件:本罪要求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而不是过失,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要件共有5个, 一是违反国家规定;二是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占用频率;三是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四是干扰无线电通讯正常进行;五是造成严重后果的。

从刑事法律责任角度, 构成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 只有一个法定量刑, 即“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刑法》第288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电应用的广泛深入, 1997年《刑法》修订后的十几年里, 各类无线电业务已经渗透到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截止2014年底, 我国已办理电台执照的无线电台 (站) 数量有334万个 (不包含手机用户) , 手机用户总数达12.86亿户, 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这些变化带来的是我国无线电频率资源越来越紧张, 无线电电磁环境日益复杂。面对无线电管理的严峻形势, 《刑法》第288条存在的立法缺陷日益暴露, 该条存在的问题是:

3.1“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程序条件

审判实践中长期没有适用《刑法》第288条的案例, 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条中“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程序条件难予执行。在无线电管理实践中, 当违法行为人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或者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时, 必须经过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行政程序, 这一行政执法前置程序使得一些行为人虽然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或者擅自占用频率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但只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这种情况不仅各省 (区、市) 无线电管理机构多次反映, 公安机关也指出由于该行政执法前置程序, 公安机关不能对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已产生严重结果的违法行为人立案。

另外,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一些行为人在利用无线电设备违法犯罪时, 常常将无线电台 (站) 或者无线电设备放置于某个地方, 而违法行为人则是远程遥控该无线电台 (站) 。无线电管理机构在行政执法中, 虽然能查找到无线电台 (站) ,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不能对违法行为人实施“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程序。由于执法中缺少这一前置程序, 一些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 难以进入刑法调整范畴。

典型案例1:2014年1月, 一个非法电台的广播信号严重干扰到了咸阳机场的航空频率, 飞机在落地时与机场方面的通话几乎中断。根据有关规定, 当机组和地面空管人员失去联系5分钟以上, 被视为一种事故征候, 这种事故征候严重程度仅次于飞机坠机。如果非法电台干扰了飞机正常起降, 还会引起连锁反应。2013年7月, 长沙机场因为江西受到非法电台广播信号干扰, 最后导致北京、上海机场部分飞机不能按时起飞。

2014年上半年时, 陕西省非法广播电台的频率已经覆盖了整个西安市, 甚至陕南、关中的部分地区, 如果这些广播电台被一些敌对势力所利用, 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非法电台所播出的各种违规节目不但令政府公信力下降, 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问题, 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广播电视是我国与敌对势力斗争的前沿阵地, 陕西地区的非法广播电台现在看来只是播放违规电台, 但由于其设备大多利用远程操控系统, 依然存在被敌对势力利用的可能。对于这种主观上故意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播放违规节目, 同时已经造成对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造成干扰, 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行为, 应当纳入刑法调整的范畴, 但是由于“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程序条件, 使违法行为人一直游离在刑法之外。

典型案例2:目前, 一些违法行为人擅自设置、使用“伪基站”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形在各地愈演愈烈, 如贵州省通过“伪基站侦测追踪系统”监测显示, 2014年1月的某一天, 贵州省监测发现“伪基站”1, 645个, 影响用户超过20万。

“伪基站”设备是未取得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和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的非法无线电通信设备, 能够搜索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信息, 可任意冒用他人电话号码强行向用户手机群发各类短信息。“伪基站”设备体积小、易携带, 不法分子一般在城市商圈、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场所, 冒用他人电话号码或者伪装成通信运营商、银行客服, 甚至是司法、行政机关, 强行向不特定人群发送短信息。“伪基站”大都在人流密集的场所, 不仅会影响正常通信, 还可能干扰周围的电磁波, 诱发交通安全事故;而“伪基站”其发送的短信内容能够躲避监控, 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传播不良信息, 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伪基站”设备费用低廉, 几小时连续发信息就可收回成本, 获取非法利益既快又多, 擅自设置、使用“伪基站”设备的违法行为较多, 造成的影响大而且恶劣, 且利用“伪基站”设备的违法行为人跨区县、跨省份流动, 流动性较强。对于这种违法行为, 若适用“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的程序条件, 则违法行为人将在刑法调整范畴之外。司法实践中,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在审理深圳市福田区“伪基站”系列案件时, 首先想适用《刑法》第288条, 但是由于“经责令停止拒不停止使用”这一硬性条件, 无法适用该条, 退而求其次只好在《刑法》其他条款中寻找可以适用的罪名和条款。2014年初,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以其他罪名判处违法犯罪分子。

3.2“结果犯”的局限性

《刑法》第288条中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按照刑法理论, 这属于结果犯。结果犯要求一定的违反行为发生后, 必须有严重的后果, 才能构成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若只有违法行为, 没有产生法定后果, 则不能适用《刑法》第288条。

实践中, 如果擅自使用频率对民航、高铁等专用频率或者对国家重点保护的频率造成干扰, 就会影响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考虑到这类违法行为危险性大, 对这类违法行为应纳入行为犯。再如敌对组织恶意攻击我国卫星广播电视, 若以“造成严重后果”显然已为时已晚。实际上, 我国无线电管理机构及无线电监测技术机构发现有不明信号攻击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时, 就迅速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压制, 阻止违法犯罪分子实现其非法目的。

4《刑法》第288条修订的必要性

4.1 用刑法规范严重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违法行的迫切性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线电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大到“神九”飞船与“天空一号”的交会对接, 小到开启车门的遥控钥匙;远到宇宙太空的天文探索, 近到人们掌上的智能手机;新到方兴未艾的信息消费, 旧到伴随我们长大的收音机、电视机……无线电应用已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科研等方方面面, 各行业、各部门对无线电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此外, 无线电频谱资源在国防建设、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无线电应用的广泛深入带来的是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日趋紧张、无线电台 (站) 数量的大幅增长和无线电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 维护无线电波秩序、减少无线电干扰、维护无线电安全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无线电波传播的开放性, 无线电系统较其他信息系统更容易受到干扰。在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大力宣传下, 无线电管理的社会认知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社会上违法使用无线电频率、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的现象屡有发生, 一些不法分子无视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 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或其他目的驱使下铤而走险, 有意发射干扰信号。对于一些擅自占用频率,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的违法行为, 存在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问题。因此, 为了有效维护无线电波秩序和保障无线电安全, 迫切需要做好无线电管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衔接, 使一些严重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的行为真正可以入刑, 发挥刑法对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保护作用。

4.2 司法解释不能解决《刑法》第288条难以适用的问题

对于《刑法》第288条在司法实践中无法适用的问题, 在前文已分析了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这两个问题通过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和 (或者)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的方式不能解决。因为根据我国对于司法解释的规定, 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具体适用问题的说明, 该解释具有普遍司法效力, 但是司法解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违背。因此, 司法解释不能解决《刑法》第288条本身存在的问题, 而需要通过《刑法》修正案的方式, 对第288条进行修订。

4.3 无需“经责令停止”的前置程序条件已达到刑法调整范畴

根据《刑法》第13条“犯罪”的定义范畴和刑法犯罪构成理论,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也可以是单位;主观方面是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如不法分子恶意攻击我国卫星, 通过卫星电视插播非法内容, 这种行为主观上就是直接故意, 再如一些违法行为人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主观上放任这种非法电台产生的干扰可能影响到民航专用频率、对民航造成干扰的这种结果;犯罪客体是国家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制度;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或者擅自占用频率, 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 情节严重的。这四个条件同时满足就已经构成犯罪, 属于刑法的调整范畴, 而无需再规定“经责令停止”的条件。

另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2014年出台的《关于依法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案件的意见》 (公通字﹝2014﹞13号) , 明确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违法犯罪活动, 可依法以非法经营罪、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诈骗罪、虚假广告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8项罪名追究刑事责任。该规定只是针对“伪基站”的违法犯罪活动明确了适用的罪名, 而擅自设置、使用“伪基站”是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擅自占用无线电频率, 干扰公众移动通信业务正常进行的一个典型缩影。实践中, 其他违法占用频率,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的违法行为, 情节严重的, 也具有“伪基站”造成的社会危害性, 甚至比其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当然也不需要在犯罪构成要件中规定“经责令停止”的行政执法前置程序。

5 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刑法》第288条修改的主要内容

我国立法机关已经意识需要对《刑法》第288条进行修改, 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已纳入新一轮刑法修正中。2014年11月, 公布的《刑法修正案 (九) (草案) 》中与无线电管理相关的条款是将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违反国家规定,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 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该条即是对《刑法》第288条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修订。2015年7月, 《刑法修正案 (九) (草案) (二次审议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二次审议稿中, 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第一款与第一次审议稿内容相同。

2015年8月29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 (九) 》, 修订后的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刑法修正案 (九) 》中公布的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第一款的内容与第一次审议稿的内容相同。《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刑法》第288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删除了“经责令停止使用拒不停止使用”的行政前置程序。《刑法》第288条中“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这一行政程序是司法实践难以适用该条的一大障碍。由于当前许多非法使用无线电频率的个人及组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及流动性, 行政机关难以查处, 更难以责令其停止使用;另一方面, 许多违法行为被查处时往往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行为的危害性很大, 对其责令停止使用已不足以防止危害社会, 反而容易放纵违法和犯罪。

二是将“结果犯”改为“情节犯”。根据《刑法》第288条的规定, 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入罪。但很多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行为的危害并不仅仅体现在“后果”上, 也体现在行为的影响和危险性上。将其改为“情节严重”更为科学:“情节严重”可以涵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从内涵上看, 情节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综合概念, 可以涵盖犯罪人、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时间地点、犯罪结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严重后果”是“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将“造成严重后果”改为“情节严重”可以涵盖该罪修改之前“造成严重后果”的所有情形。

三是增加了一个加重的量刑单位和量刑档次。一方面, 在刑法典第288条“情节严重”的基本构成之后, 再增设一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加重构成之规定。另一方面, 对加重构成犯法定型幅度的设定, 可以参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等罪的规定, 设定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因为, 最高刑设为7年有期徒刑是现行刑法典中常见的量刑设置。与扰乱无线电管理秩序的行为危害性相比, 将其法定最高刑提升增设为7年有期徒刑较为合适。

四是对部分用语进行修改。一是将“占用频率”改为“使用无线电频率”。根据《物权法》第50条规定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频率资源的管理是基于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所有权属性。在无线电管理中,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所有权属性是不能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的个人或者单位仅获得了无线电频率资源的使用权而并不是所有权。二是将“干扰无线电通讯正常进行”改为“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改为“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更切合本罪罪名“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总之, 《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刑法》第288条的修订, 将改变“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这一罪名在实践中难以适用的现状, 增强了司法实践操作性。

6 立法中仍需对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进一步修改完善

虽然《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刑法》第288条已进行了修订, 但是笔者认为该条款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对违法行为描述具有不确定性。“违反国家规定,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 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情节严重的”可以认为包含以下几类违法行为: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情节严重的;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 情节严重的;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情节严重的;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情节严重的;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 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情节严重的。

实践中, 如使用“伪基站”设备的非法行为, 既属于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又属于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 同时又属于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 且情节严重, 那么这种情况下应如何适用该条款, 还需进一步明确。

二是未将设置、使用非法无线电台 (站) 、非法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行为纳入该条中。“违反国家规定, 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中使用的词语是“擅自使用”, 该词的含义是指未经批准而使用, 也就是说行为人违法的原因是由于违反了国家规定, 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而未经主管部门审批;若违法行为人事后及时补办了审批手续, 则可以将其纳入合法行为轨道。

实际上, 目前无线电管理中的很多违法行为属于“设置、使用非法无线电台 (站) 、非法使用无线电频率”, 如“伪基站”、“黑广播”、“卫星电视干扰器”等。这类违法行为的违法原因不是因为其没有办理审批手续, 而是其本身就是违法的, 必须予以取缔。论性质和社会危害性, 这类违法行为要比“擅自设置、适用无线电台 (站) , 或者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的违法行为大的多。

三是没有解决刑法第288条与其他相关罪名的关系问题。由于司法实践中一直没有适用过《刑法》第288条“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 该罪名就一直属于“新面孔”, 理论和实务界对该罪名的研究几乎没有。在无线电管理中, 存在着“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和其他相关罪名竞合或存在着其他密切联系的问题。

仍以“伪基站”违法犯罪为例。笔者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对“伪基站”犯罪案件适用罪名的统计梳理, 可得出近2年司法审判中“伪基站”犯罪案件一般适用《刑法》第124条“破坏公用电视设施罪” (除个别案件适用其他罪名) 。实际上, “伪基站”违法犯罪案件是典型的“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的违法犯罪案件。但一些违法行为人利用“伪基站”设备主要是为自身经营的产品或活动发送广告, 一些违法行为人是利用“伪基站”设备专门从事广告代发活动, 一些违法行为人可能是利用“伪基站”设备从事诈骗活动, 等等。对于这些情况, 建议立法机关在立法中明确《刑法》第288条与其他罪名的关系。

摘要:本文以《刑法》第288条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在司法实践中没有适用为切入点, 从刑法理论和执法案例角度阐述了该罪在立法中存在“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和“结果犯”的局限性两大主要问题, 分析了当前无线电管理形势下需要对《刑法》第288条进行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 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刑法修正案 (九) 》中对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修订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了尚需进一步完善该罪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刑法修正案 (九) ,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内部资料.2014年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

[2]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414615.html

[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2013) 深福法刑初字第1490号.http://www.court.gov.cn/zgcpwsw/gd/gdsszszjrmfy/szsftqrmfy/xs/201403/t20140305_453088.htm

[4]刑法修正案 (九) (草案) 条文.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flca/2014-11/03/content_1885029.htm

[5]全国人大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管理系统.http://www.npc.gov.cn/COBRS_LFYJNEW/user/Law.jsp

上一篇:综合布线管理软件下一篇:中医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