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案例

2024-06-11

法庭案例(精选6篇)

篇1:法庭案例

电伤案模拟法庭程序

书记员宣布原被告双方入场,宣读法庭纪律,审判人员入庭,审判长确认原被告双方身份,询问原被告双方是否申请回避。

法庭调查

(一)原告陈述自己的诉求与事实理由

原告法定代理人:诉讼请求如下:

1、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13947.67元,营养费3000元,护理费2000元,残疾用具费5000元,继续治疗费20000元。并按照伤残评定的等级,给付残疾人生活补助费和赔偿金,参照事故发生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计算。

2、诉讼费由被告承担。接下来是事实与理由。2010年9月3日下午,原告与其同学陆飞一起到离家不远的被告作业区玩耍。原告出于好奇,掀开了导电电缆上的铁板,结果右脚不慎踏入地沟,导致身体右侧被380伏电压大面积烧伤,经抢救幸免于难。被告的作业区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案发现场100米长的地下电线盖板上,有4处用红漆写上“有电危险”字样,原告为8岁的小孩子,不能完全清楚这四个字的含义,且被告并没有设置其他明显的标志提示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足以使任何年龄段的人能够引起注意。被原告掀开的防护板只有外侧是固定的,内侧并无固定措施,虽然这些防护板每块都有21斤重,但仍存在危险因素。案发时并没有保安人员在场,说明被告作业区内保安人数的配备不能满足整个作业区的需要。经鉴定,原告被认定为八级伤残,住院期间,共花费医疗费13947.67元,营养费3000元。此外还有残疾用具费5000元。我因要护理原告,在其住院的近两个月内也未出去找事做。根据上述事实及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被告港务三区对原告电伤具有过错,构成对原告的一般侵权。请求法庭依法判决。

(二)被告答辩

被告或被告委托代理人:

1、首先我方作业区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我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是根据国家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规定。原告是由于自己的过错导致人身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里面的1000伏以下的电造成损害的,都是属于一般侵权。所以有过错才承担责任,而,而原告所说得防护板也是经武汉市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检测合格并安全使用。

2、而原告所说的没有保安人员在场是恶意中伤,我方配备了多名保安人员轮流查岗,事出当天的保安人员曾多次把原告等小孩赶走并告知这个地方是危险的地方,不能玩耍,并清楚的记得是赶了三次,最后一次还是严重警告。而被告太调皮,被赶三次后还不死心,等我方保安不留意的时候偷偷的溜进去,请问这样的情况还可以说是我方保安人员没有尽到责任吗?并且我认为我方保安配备人数够了,在正常情况下,根据正常标准人数是充足的,这样还发生危险,只能说原告太顽劣。

3、而且我方在作业区100米长的地下电线盖板上,有4处用红漆写上“有电危险”的大字样,原告为9岁的小孩子,应该可以懂得这几个字的含义,所以我方认为足以尽到了告知提醒的义务,所以原告所说的没有足以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能够引起注意是没有根据的。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我方不存在任何过错,根据一般侵权的原则,我方不应该负任何的责任。

(三)举证与质证

1、原告举证被告质证

原告委托代理人:我方一共有一位证人以及三组书证,首先请法庭传召我方证人陆飞出庭。(略去审判人员的活动)

原告委托代理人:陆飞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跟李小白(原告)是什么关系啊? 证人陆飞:8岁,跟李小白是同学。

原告委托代理人:李小白出事的那天下午,你跟他是怎么进入那个作业区去玩的? 证人陆飞:一开始那里的保安叔叔不让我们进去,后来我们看他走开了,就进去了。原告委托代理人:你们是第一次去那里玩吗?

证人陆飞:不是,我们去那里玩过好几次了。

原告委托代理人:每次都是这样进去的吗?

证人陆飞:恩,那里的大门没有关,而且有时候保安叔叔也不在。

原告委托代理人:你有没有看见李小白是怎么掉下去的?

证人陆飞:我当时走在他前面,没有看见。

原告委托代理人:审判长,我的问题问完了。

(略去审判人员的活动)

被告方向证人提问:

被告委托代理人:陆飞,你当时为什么要进去?

证人陆飞:进去玩

被告委托代理人:当时是不是有人阻止你们进去?

证人陆飞:是

被告委托代理人:阻止了几次?

证人陆飞:三次

被告委托代理人:你看到写着红色大字“有电危险”的警示牌没?

证人陆飞:看到了

被告委托代理人:那你懂不懂意思?

证人陆飞:懂

被告委托代理人:那你为什么还要进去玩?

证人陆飞:因为我们觉得很好玩,觉得不危险

2、被告举证原告质证

被告委托代理人:你叫什么?

证人袁野:袁野

被告委托代理人:你跟被告是什么关系?

证人袁野:我是被告的保安

被告委托代理人:案发当天你当班吗?

证人袁野:是的被告委托代理人:案发当天你见过原告没?

证人袁野:见过,而且我还阻止他们进去作业场地

被告委托代理人:阻止了几次?

证人袁野:三次

被告委托代理人:之后出事的时候你为什么没看见?

证人袁野:因为我们是轮班的,所以当时正好换班,所以没注意。

(原告方向证人提问)

原告委托代理人:证人陆飞的证言足以说明被告没有尽到安全管理的职责。下面向法庭出示

我方第一组书证——事发现场的三张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发现场的轨道及其周边环境。很明显在这个上面我们只看到了四处写有“有电危险”的盖板,在轨道周边我们并没有看到其他明显的提示标志或者安全防范措施,这组证据证明了被告作业区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被告质证(可以有异议也可以没有)

被告委托代理人:有异议

原告委托代理人:接下来想法庭出示的两组证据是原告的伤残等级鉴定书以及其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费用。它们分别证明了此次电伤导致原告八级伤残以及原告因此而花费的各项治疗费用。

被告质证(可以有异议也可以没有)

被告委托代理人:有异议

2、被告举证原告质证。

(四)法庭出示现场勘验笔录以及原告谈话笔录,原被告双方质证。

法庭辩论

审判人员指出两处争议焦点,原被告依次针对每个焦点发言

(一)武汉市港务三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二)李小白的父母是否应承担监护不力的责任?

篇2:法庭案例

2.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感知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3.萌发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分角色并用适合的语言进行辩论 难点:了解自然界中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的密切关系。[活动准备] 课件、道具、围板、了解法庭中的重要角色及常见的食物链。[活动过程]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吗?这么多喜欢的啊,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短片,请你们来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食物是什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在干什么?为什么?(吃它)? 小结:动物为了能让自己活下去,就要捕食其他弱小动物。

过渡语:你们说羚羊愿意被吃掉吗?这动物们发生矛盾会去哪儿说理呢?请看这就是说理的地方——法庭(出示动物法庭课件)

(评析:通过视频生动形象地导入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为幼儿提供了生动形象经验)2.走进法庭,增进认识。

提问:原告是干什么的?被告呢?那我要考考小朋友,如果我犯了错,你们要告我,咱门之间谁是原告。我这个被告有没有错,谁来评理呢?这个人就是法官,法官在听了原告和被告充分的说明理由后,还要做出最后的宣判。这不,森林里也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来我们一起听听看。观看Flsh《动物法庭》 过渡语:诶,那在今天的法庭上谁是法官?(出示大熊法官)原来这是一个动物法庭。原告是谁?我们听听兔子怎么说?

(评析:通过对关键角色的解析各个角色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3.了解故事,激发欲望。

(1)(播放兔子的话)提问:小兔子来干什么?告了什么状?谁听清楚了?接着往后听。

(2)(播放大灰狼的话)提问:大灰狼有什么委屈?(3)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思选择原告和被告席就坐。

师:你觉得他们谁说的话有道理?你支持谁?支持小兔子的举手。为什么?支持大灰狼的举手?你们有错吗?看来小朋友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想法。现在请支持小兔子的来当原告,搬着小椅子做到原告席上来。支持大灰狼的来当被告,搬着小椅子坐到被告席上来。大灰狼有没有错就靠你们了。下面有请大熊法官。4.模拟法庭,分组辩论。(1)大熊法官组织辩论。

双方辩论——原告、被告推荐一名幼儿发言,其他幼儿可进行补充。(从环境、吃什么、大灰狼的身体结构、保护动物等方面引导幼儿)

改变看法——如果你觉得狼吃兔子是对的,可以搬着椅子和他们坐在一起。观看短片——观看“兔子成灾”的短片,提问:“看了这个短片”,你知道了什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认识。(2)大熊法官组织第二次辩论。

师:通过这个问题,大熊法官还是无法宣判,于是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师:大灰狼到底有没有错,老师这里有许多动物、植物。你觉得他们谁能吃谁,就按顺序给他们排排队或者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

分组操作——幼儿根据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分组操作。个别讲述——他们之间是谁吃谁?尝试逆向思维介绍谁被谁吃。

师:就像小朋友说的这些动物们一个吃一个,反过来一个被另一个吃,他们就这样长长的连到一起,像一个链条,这就是食物链。在食物链里每一一种动物和植物都非常重要。

突破重点——举例分析,如自然界里蝗虫过多或过少会怎么样?

师:如果自然界界里没有了蝗虫能行吗?那如果蝗虫很多很多,那样可以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看来每一种动植物也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过渡语:孩子们,我们刚刚玩了游戏又看了短片,时间过的很快,又要开庭了。现场宣判——大熊法官宣判。

(评析:用模拟和操作的方法能够增强幼儿的直观感受,引发幼儿在操作中学习)

5.鼓励幼儿遇到问题像兔子一样走上法庭,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6.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倡导用实际行动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今天老师也带来有关动物的图书和光盘,我们投放到阅读区,希望你们也能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动物,爱护动物。[活动反思] 1.关注生活,开阔对动物认知的思路。生活中,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物世界,它真实、壮观、富有生命力,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所以我节选了其中“动物捕食”的精彩片段引入课题,以激发幼儿讨论有关动物的欲望,打开对动物认知的思路,也为了解食物链知识做好知识准备。

篇3:法庭案例

关键词:法医学,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与技能研究相结合并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 用于侦察犯罪和审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证据[1]。中国的法医学专业仅仅建立了20余年, 但是其在核保理赔、司法鉴定、刑事侦察等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 法医学教学、科研及鉴定工作已全面发展, 而法医学教学工作因其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显而易见, 传统的法医学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法医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其成为兼备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而法医学才能真正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件解决相结合的新型应用学科[2]。

1 实施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法医学专业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医学与法医学专业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往传统的法医学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明显不足,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部分脱节, 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改变授课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的案例中, 并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但不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 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灵活性与实用性, 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学”向“用”的过渡, 使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本职工作。

2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的教学目标

法医学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利用法医学专业知识对案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提出鉴定意见, 还要审核鉴定程序和方法的正确性、审查鉴定结论以及在庭审过程中对鉴定结论进行质疑等。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是以案例为中心、以模拟法庭为载体的授课模式, 教学形式直观, 师生共同参与, 在充分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熟悉司法鉴定程序, 并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法医鉴定结论的阅读水平和鉴别能力,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的实施

3.1 案例选择与准备

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筛选案例并设计优化案例争议要点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 精心挑选案例, 对案例的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充分分析。此外, 案例中某些环节的信息要隐藏, 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去提炼, 对有的内容则要提供干扰信息, 让学生去伪存真。

3.2 资料准备与学生分组

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案件包含的问题进行准备, 如复习教材、查阅资料及熟悉涉及的法律、法规等。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介绍详细案情、现场勘验、临床病例、影像学资料以及法医尸体解剖和录像等, 做到详细了解案情及相关资料并深入分析讨论案件的争议要点。学生按随机组合的原则分为原告、被告及证人3个组, 各组选出代表参与庭审。

3.3 模拟法庭调查、辩论并宣判

在模拟法庭过程中学生以自制的PPT或短片等形式介绍案情事实并展示证据资料。要求分组的学生从原告、被告及证人的角度出发, 认真分析案例, 独立思考并对案件的争议点相互辩论。首先由原告方 (公诉人、代理人) 陈述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 再由被告方发表答辩意见;之后由、原被告双方进行举证, 证人出庭作证;最后法官宣判, 形成完整的审判过程。对于某些可能给出多个鉴定结论的案件, 要求学生以法官的角色去质证、分析、鉴定结论并做出选择。

3.4 授课教师点评与总结

庭审结束后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点评每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及方法问题, 而非简单地评价对或错, 对庭审过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要点进行点评并总结, 最后提供案情分析和鉴定结论供学生参考。

3.5 课后巩固

在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的课后巩固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并完善课堂笔记, 进一步收集相关的案例信息,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提交参加案例庭审的心得体会或总结,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并计入平时成绩。

4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可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为师生提供直接交流的平台, 具有信息容量大、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的特点, 课堂效果明显好转, 抽象枯燥的理论简单化, 多数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无需死记硬背便可轻松掌握基础理论并灵活运用, 学习负担减轻而效率显著提高。

笔者所在法医学专业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 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课后的学生作业记入平时成绩;在期末考核试卷中, 案例式考题占卷面总分的40%。这种新的考核方式变知识教育为兴趣教育, 将学生从传统的考试压力中解脱出来。受过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培训的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案情并回答问题, 答案准确率较往届明显提高。

5 小结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团体合作、应变和口头表达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教师而言, 可丰富其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 课堂设计、管理、协调及总结概括能力均有所提升,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结合模拟法庭在法医教学实践中具有突出的优势, 打破填鸭式教学的沉闷气氛, 丰富并深化以往简单的案例教学法,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崭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梅.法医学概论[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0.

篇4:当内心的法庭遭遇世俗的法庭

要了解《冲绳札记》,就不得不追溯到“琉球处分”至冲绳战乃至战后的琉球,冲绳那段历史。14世纪确立的琉球王国接受明朝册封,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从事中继贸易,其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就在日本结束“战国时代”,从“天下统一”到建立幕藩体制的过程中便出现征服琉球的动向。1609年,萨摩藩出兵入侵琉球。因为萨摩藩讨伐琉球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统治琉球而获得琉球对明贸易上的地位,所以在对琉球实行禁武政策的同时,极力保密攻占琉球之事,仍然让琉球以独立王国之形态继续存在。这样,琉球一方面沿袭了明朝的册封体制,一方面逐渐被纳入幕藩体制。也就是说,幕藩体制下琉球的地位,是以东亚册封体制的存在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一到清朝日趋衰落之际,日本决定通过打破册封关系实现其入侵海外企图。1872年日本设琉球藩王,完成占领琉球的第一步。1874年日本征讨台湾,制造否定清朝对琉球册封关系的既成事实。次年,强迫

朱自清于《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重申了他的评论。他说:潘漠华的诗“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的诗“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的诗“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的诗“却嫌味儿淡些”。在为《蕙的风》所写的序言中,朱自清从一个天真烂漫的20岁的少年“少经人间底波折”为出发点,认为汪静之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爱”;认为其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屈的恋爱”;认为“这才是孩子洁白的心声,坦率的少年的气度!”可谓一语中的。如从四个诗人之后的人生命运来看,朱自清的话几乎成了谶语。除汪静之为爱情吟唱一生外,潘漠华一生最为凄苦;冯雪峰后来的命运确是“笑中有泪”;应修人一瞬间的壮烈之死,如从人生旅途视之,却嫌“味儿淡些”。

作为终身诗人的汪静之,1926年出版了他的第二个诗集《寂寞的国》,同时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一部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以及一个短篇小说集《父与女》。四诗人中,汪静之是湖畔时期唯一独立出了诗集的,《湖畔》只是象征性地收入了=他的6首小诗,后出版的《春的歌集》中,完全没有他的作品。汪静之的作品都收在他的个人诗集《蕙的风》里。《蕙的风》是一部纯粹的自由、大胆、浪漫的爱情诗集。

抗战期间,汪静之先赴粤任中央军校四分校国文教官,后随校迁往广西宜山,再迁贵州独山。1942年,因拒绝重庆川大教授约聘,经济困难,他做酿酒生意。1945年,与人合伙开小饭馆,亲自跑堂。抗战胜利后,他先后执教于徐州江苏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解放后,应冯雪峰之邀,由复旦大学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56年转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专业作家。“文革”前夕,他敏锐地感觉到时局不太好,便悄悄地回到了西子湖畔。从此,一个市民杂居的居民区里,隐居了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没人认得他是谁,也没人想追究他是谁,汪静之奇迹般地成为未受任何冲击的“五四”老人。“幸亏自己远离政治,半做隐士,才苟活性命于乱世”,晚年的汪静之这样回首。1982年4月4日,湖畔诗社建社60周年,新的湖畔诗社在杭州成立,汪静之任社长。在成立大会上,汪静之宣告:“我们从此要歌笑在湖畔。”于此,这位古稀诗人重又弹起竖琴,弦歌了14个年头。

1996年10月10日,95岁高龄的汪静之停止了步履,放下琴弦,轻轻地躺下,再也不能歌吟于湖畔了,宛如一泓宁静的西湖之水。在汪老遗体告别的那天,我随一位诗人奔向杭州,谁知堵车晚了半个小时,未能送汪老一程。我只能呆呆地凝视他的儿子、著名翻译家飞白,捧着诗人的遗像,在那里徘徊。

中国失去了一位终身诗人,也许,我们如今只听到“终身教授”、“终身院士”,从不会想到一位诗人在人世间的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想想孔子、亚里士多德,他们对诗是多么看重)。从杭州回来的那晚,我彻夜未眠,总想起汪静之晚年对我说的:“真诚是诗人的高贵气质!”这句话成了我心中的“不灭之物”!尽管诗人离开了这喧嚣的世界,尽管我们面临的是浮躁与物化的时代;但是,我相信诗人的语言,现在还活着,并将一直活下去。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1879年,强行“废藩置县”,改“琉球”为“冲绳”。甲午战后,日本乘占领台湾之际正式“解决”琉球的归属问题。至此所完成的“琉球处分”,使日本迈出走向殖民国家的第一步。

如果说“琉球”会唤起近代以来我国知识人的乡愁,那么在20世纪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末期,在冲绳岛上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冲绳战对于我们来说则是遥远而陌生的。那场战争只让我们记住了日本的凶残,或者依稀还有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记忆,而10万冲绳岛民的血痕在日本的教科书中被一点点地抹拭。

那是1945年3月,美军为掌握整个琉球群岛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建立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开始攻占冲绳岛。为了达到尽量迟滞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目的,日本军队决定在冲绳全力抵抗美军。当时,驻守冲绳的日军第三十二军司令官下达“军官民同生共死”的命令,军队还下达“为了不妨碍部队行动,为了向部队提供粮食,民众需要英勇自决”的命令。而冲绳岛民认为成为美军的俘虏是最为可耻的事,加之日本军方宣传“一旦投降,男人便会被杀死,女人则将遭到强暴”,并且向岛民提供手榴弹,因此在美军登陆、进攻之际,至此而进行的所有这些准备使得集体自杀一下子成为事实。而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于冲绳人而言的“战后”,只不过是“战火”中的战后:冲绳又成了美军贮藏核武器的基地,并且成为从朝鲜战争一直持续至越战的战场。自“琉球处分”以来,冲绳不断遭到日本和日本人的弃绝,那里的人们痛苦而执著地斗争着。

在围绕《冲绳札记》的诉讼中,大江氏明确表示,作为本土的战后一代,他在该书中想要阐明的主旨有三:其一,自明治近代化以来,通过“琉球处分”,冲绳人被纳入日本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彻底的皇民化教育塑造了怎样的民众意识?如何酿成1945年冲绳战中的悲剧?其二,随着《旧金山和平条约》生效,离开本土的冲绳在美国军事政治统治下将继续忍受大规模军事基地的存续,以及由此带来的苦难。其三,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近现代历史中,本土的日本人

对冲绳一直持歧视态度;战后,日本本土的和平与繁荣又是以冲绳付出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大江氏在思考:本土的日本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而追问:日本人是什么?能不能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并努力寻找答案。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大江氏陷入深暗冥晦的精神深渊,陷入瘫软无力和绝望的状态,故而行文处常常出现“深渊”、“无力”、“绝望”等字眼。原因是,那些向冲绳投以歧视目光的、用冲绳巨大的牺牲换来自己的和平、繁荣的本土日本人,就是自己的同盟、替身,或者是血脉相连的兄弟,甚至就是他自己。尽管属于战后一代,作为本土日本人,他无法自外于那场战争,无法自外于冲绳人的鲜血,冲绳人的牺牲就是对生而受苦的他的惩罚,他被判了罪,他感到苦涩、颤栗、恐怖,但他无法、也不愿意澄清自己存在的无辜,并且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认同冲绳人对自己的拒斥。以自我批判、达成自我认识为契机,他清晰明了地揭示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并揭发了冲绳战中集体自杀的事实。

正是《冲绳札记》中有关集体自杀的记述,使大江氏成了这一场民事诉讼中的被告。尽管期间相隔几十年,内心法庭的审判——无论是就过程而言,还是就其意义而言——尚未终结,他却突然被推上世俗法庭的被告席,无法不让人感到担当存在的荒诞,这或许就是被宣告胜诉后的大江氏面无表情的真正理由?在大江氏看来,自“琉球处分”以来,以琉球·冲绳民众之死作为抵押来赎回本土日本人的生,这个命题在血腥的冲绳战场清晰有形,并一直绵亘至核战略体制下的今天。只要冲绳的现状还在持续,那么从公共的立场上讲,对于冲绳和冲绳人而言,本土日本人就罪不可赎,也不存在真正的忏悔。

然而事实上,集体自杀事件的责任人安然无恙地回到二十七度线隔开的追究不到战争责任的日本本土,隐匿在人群中,摇身一变,成了“善良”的市民、慈爱的父亲,直至今天也没有对冲绳进行任何赎罪。相反,他们依靠日渐稀薄的、歪曲的记忆将罪孽加以相对化,并不遗余力地篡改过去的事实。比如,把自己对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妇女实施的强奸行为置换成“美丽的瞬间的爱”;又比如说,为了不妨碍军队行动,让军队在作战中没有后顾之忧,冲绳居民自行选择了死亡——这样的死不是很美、很壮烈吗?并且幻想着,如果有机会去冲绳,当本土的刽子手与冲绳的幸存者再会时,是否有可能沉浸在甘甜的泪水中就此和解了呢?

记得德国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二战后在经历漫长的逃亡生涯后,遭到逮捕。1961年在耶路撒冷受审时,他建议在公众面前判处自己绞刑,说这是他为了消除德国年轻人内心罪孽的负重而应尽的分内义务。大江氏曾经想象过这样一幅光景:让一个日本人站在虚拟的冲绳法庭上,从他嘴里发出艾希曼说过的话,将“德国”置换成“日本”。之后连他自己都觉得这幅画面令人作呕。理由是,冲绳虚拟法庭上的守备队长是相信自己什么罪孽都没有的;而另一方面,日本年轻人的内心并没有如德国年轻人那样背负罪孽的重负。大江氏因而担心:战后的日本在重新一点点地构筑迈向大规模国家犯罪的错误结构。而只要看一看2008年8月15日那天在靖国神社反对大江氏一案审判结果的签名活动的火爆场面,就可以想象有多少日本国民因为无知、或者装作无知所置身的可怕险境。

2005年8月,冲绳战中驻守冲绳座味间岛的守备队长梅泽裕少佐以及渡嘉敷岛的守备队长赤松嘉次大尉的弟弟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岩波书店和大江健三郎,认为《冲绳札记》中有关军方强令民众集体自杀的表述是“虚伪的事实”,以“名誉受到损毁”为由,要求该书作者大江健三郎以及岩波书店停止发售,并赔偿两千万日元精神损害补偿。

其实,《冲绳札记》中根本就没出现集体自杀事件责任人的名字。起初,大江氏是通过上地一史写的《冲绳战史》和冲绳时报社编的《钢铁暴风》这两本书了解到关于在冲绳战中发生的集体自杀的详细情况。他原本打算引用《钢铁暴风》中的相关记述,但考虑到其中出现有赤松的名字,最终决定放弃。在大江看来,个人无足轻重,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普通日本人的想象力问题来把握时,才能挖掘出横亘在事件深处的课题,而这个课题就是日本近代化以来的皇民化教育渗透到冲绳的国民思想——日本军第三十二军强加于冲绳民众的“军官民同生共死”的方针——列岛的守备队长这种纵向构造,它的形成及其运作形态。如果说置于该纵向构造顶端的守备队长抗拒上级的命令,去阻止集体自杀,从而避免了那场悲剧,大江氏则认为有必要记录下他的名字。然而守备队长只是谨守军纪,认真执行命令,绝对服从帝国命令,驯服地参与“由国家机器所组织的行政谋杀”,充当犯罪国家的代理人——这也就是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恶”——最终酿成极权主义之极恶,因此,就不能把引发悲剧的罪责全部放在具体行为者的身上,而应该是每个普通的日本人都要接受审判。否则,那就是一种“集体自我欺骗”和“集体失忆”,它的危害不在于让历史留下空白,而在于危害人类的未来。

在青年大江氏的思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娜·阿伦特的影响。阿伦特指出,极权主义无论在哪里实行,它都以摧毁人的本质相始终。艾希曼的罪恶在于他心甘情愿地参与了极端统治摧毁人性的“伟大事业”,毫无保留地将体现这种“伟大事业”的法规当作至上的道德命令,并心安理得地逃避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责任。大江氏在文中多次引用她的观点,不仅一样具有洞见、隽智,也同样表现出了在黑暗时代勇于承担公共政治的责任。焦点稍有不同的是,阿伦特系统地探讨了极权主义的酝酿、产生、发展的详细过程,以及极权主义下人的责任问题;作为作家的大江氏则侧重探讨上述日本极权主义下的纵向构造,和这种构造中人的——而非某个具体人的——责任问题,这是他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

大江氏从耶路撒冷得到的教训还有:对极权主义所造成的罪恶是无法用友情去宽恕、用爱去容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刽子手和受害者是无法在泪水中和解的。当然,那罪恶也无法用恨去复仇。

那么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其一,在《冲绳札记》中并没有涉及原告梅泽裕和赤松嘉次的名字,也没有对他们的个人攻击,他们的名誉怎么就受到损毁了呢?其二,集体自杀事件发生在二战末期,《冲绳札记》刊行于1970年,为什么时隔几十年后以损坏名誉之罪提起诉讼,实属罕见。为什么在此之前不见抗议,而今突然提起诉讼?其三,在创作《冲绳札记》之前,大江氏尽可能多地阅读了冲绳当地出版社出版的与冲绳有关的书,并走访了冲绳众多的知识分子,其间的所学所闻成为他创作《冲绳札记》的基本资料,也形成了他基本的冲绳观,也就是说,《冲绳札记》并非首次、也不是唯一揭露冲绳战中集体自杀的书,那么,为什么大江氏会成为被告?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场官司的出炉经纬中找到端倪。战败之初的日本文化界曾发出追究文化人战争责任的声音,此后日本的文学艺术着力于凸显普世性或传统日本美的特性,极力淡化“日本鬼子”的形象。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他在获奖仪式上的演说词“我在美丽的日本”就极具象征意义。说到影视,谁又能否认电影《追捕》不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中国人的爱情启示录?而我及我那一代人也不可抗拒地领承着《聪明的一休》等作品对我们幼小心灵的滋润。

但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再加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持续衰退所造成的不安心理,日本政界渐趋保守“新民族主义”抬头,兴起一股右翼势力美化、淡化或是否定侵略战争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以反对历史教育中的“自虐史观”、“黑暗史观”为由,组织“自由史观研究会”,参与编纂新的历史教科书,以此对抗“东京审判史观”。他于2005年4月呼吁开展“冲绳研究课题”,声称要在“战败六十年之际,揭开‘冲绳战集体自杀事件’的真相”,在否定南京大屠杀、歪曲从军慰安妇的性质的同时,否定冲绳战中日军下达集体自杀的命令。

而在他的系列活动中,也出现了梅泽裕的身影。同年8月5日,梅泽裕和赤松秀一即向大阪地方裁判所提起诉讼,并在二审中出示了日本文部省审查的教科书,认为文部省的立场同样是否定集体自杀命令的真实性。而日本文部省的确于2007年3月以“有关强制集体自杀的记述,是否由于军方下达命令尚不明确”为由,将“军方强制”字样从历史教科书中删去。在遭到冲绳11万民众于同年9月29日举行的大型集会抗议之后,仅仅将“强制”改成了非常具有日本官僚特色的“参与”这样暖昧的字眼,还表示:如果送审的出版社要求撤回该稿,可以维持原来的表述。

在自由史观的理论教唆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扶持下,借庞大的30人的律师团壮胆,尚未通读过《冲绳札记》的当年的刽子手理直气壮地走上了法庭,将战时国家机器操纵的犯罪行为巧妙地转换为个人的名誉问题。在历经两次败诉之后,原告并不讳言其强烈的政治诉求,声明自己提起诉讼的目的并非仅在挽回个人名誉,而是让它成为一个事件,敦促通过审查的教科书删除“命令”、“强制”的字眼,重写历史教科书,进而重塑国民的历史认识。

作为“战后的民主主义者”,大江氏反对一切凌驾于民主主义的权威和价值观;对国家主义和天皇制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相对于川端康成的演说词“我在美丽的日本”,大江氏获诺贝尔奖时的演说词“我在暖昧的日本”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为保守放弃战争的宪法第九条的理念,与加藤周一等人结成“九条会”,在全国各地举办演讲会。

大江氏何以成为被告,还原到时代脉络中,他在冲撞、挑战、触犯逐渐右翼化的日本社会的道德、禁忌、伦理;他暴露了历史真相,颠覆了某些规范,强化了某些意识:而这些,是某些权力所不允许的。

一次民事诉讼由此演变成一场政治对决,一场挑衅与护卫历史之战。这也说明那一段历史还没有过去,依然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冲绳札记》在与历史同步,或者说,走在了历史的前面:时至2008年10月31日,尽管大江氏在两次审判中获得胜诉,他所要揭示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美国和日本政府依然在用强权践踏着冲绳的心。所谓“冲绳的心”是冲绳的和平祈念资料馆的建馆理念,其内涵是:人性的尊严高于一切,坚决反对一切与战争有关的行为,追求和平,格外珍惜发自善良人类灵魂深处的文化遗产。如今,冲绳人抗议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的声音淹没在政治家的私念中,淹没在媒体的欲望中,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无法天天持续,日日抚琴而歌总是可能的吧?但愿冲绳不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被称为“艺能之岛”、“歌岛”的。

篇5:模拟法庭案例

原告赵明和被告许丽娟从小相识,1985年建立恋爱关系,1988年10月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三个子女:长女1990年12月出生,次女1993年5月出生,幼子1998年1月出生。结婚后,赵明与许丽娟同心同德,勤俭持家,家境慢慢好转。1996年赵明与他人合伙办起了“聚宝修配厂”,经营机械修理业务,许丽娟一人基本上承担了全部家务及农活,有时也抽空到厂里干活挣钱。1998年两人拆了老房修建了二层楼房一栋,价值约5万元。1999年赵明与他人的合伙关系因故解散,赵明与许丽娟夫妻二人单独办起了聚宝机械厂,并贷款添置了设备。2001年两人利用现有资金和贷款另建三层楼房一栋,价值约10万元,同时还陆续投资扩大再生产。

2003年赵明在业务往来中认识了个体女业主林小凤,不久两人即关系密切,许丽娟对此不满,与赵明发生口角,夫妻关系出现裂缝。2005年下半年赵明结识了寡妇肖梅,两人很快勾当成奸,赵明因此经常深更半夜才回家,许丽娟知道此事后,曾公开责骂赵明与寡妇肖梅,赵明不仅没有悔改之意,反生与肖梅成婚之念,拒绝与许丽娟同居,公开称肖梅为其“爱人”。2007年5月25日原告赵明第一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后,于2008年6月10日进行调解,双方达成和好协议,但是,此后夫妻关系并未改善,仍然分居,原告赵明仍保持与寡妇肖梅的关系,原告与被告之间打骂不断,当地乡村领导也多次进行教育,但无济于事。2009年5月30日原告赵明第二次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

法院查明,赵明与许丽娟的财产有:二层楼房一栋,价值约5万元;三层楼房一栋,价值约10万元;微型汽车一辆,折人民币10.2万元;现金8万元、彩电、冰箱和其他家具等折人民币16500元;债权10万元。债务有:银行贷款本息共40.4万元。被告许丽娟宣称赵明曾为寡妇肖梅置办了2万余元的金银首饰,此应为其夫妻共同财产。

问:法院应如何处理此案?

赵明 1960年6月30日生 许丽娟 1963年10月24日生

明溪人民法院

开庭时间:2011年9月2日 开庭法院:明溪县人民法院

上交材料(4份):

1、表格

2、案情简介

3、法律文书

4、实践心得(3000字左右,不得上网摘抄,文章格式见表格中的“注意事项”)

角色分配:审判长:吴明,审判员:邝伟文、林周如,书记员:柳惠婷

原告:严茂全,原告代理:杨剑伟

被告:余洁,被告代理:赖笔灵

注: 注:

1、上交社会实践时间2011年9月2日

2、论文格式放群共享。

3、论文上交时间:2011年9月20日,交杨老师处

案例6:共同出资购买彩票中大奖奖金分配案

林莉、王小强、李虹、秦锋四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2009年国庆节四人相约,每人出资2000元外出旅游。旅游归来仅剩8元,恰好附近正在销售体育彩券,每张2元。秦锋建议,这8元钱已不值得一分,干脆买4张体育彩券,每人一张,说不定还会中大奖,其他三人均表示同意。于是他们买了4张体育彩券,每人分了一张。后来,此期体彩揭晓,4人发现林莉分得的彩券中了15万元的大奖,其余3人的彩券均未中奖。于是,王小强等人要求与林莉平分这15万元奖金。林莉认为,体育彩券已分给个人,谁中奖就归谁所有。

4人为此争执起来,王小强等3人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处理。

开庭时间:2011年9月2日 开庭法院:明溪县人民法院

上交材料(4份):

1、表格

2、案情简介

3、法律文书

4、实践心得(3000字左右,不得上网摘抄,文章格式见表格中的“注意事项”)

角色分配:审判长:谢国栋,审判员:罗丽琴、肖凤兰,书记员:温丽珍

原告:吴信刚,原告代理:范启盛、黄开享

被告:赖筱璐,被告代理:张隆贤

注:

1、上交社会实践时间2011年9月2日

2、论文格式放群共享。

篇6:小法庭案例

活动范围:佳木斯市第二十三小学

内容简介:孩子多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实际情况,创办了“少年模拟法庭”,创新法制教育品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社会产生良好的反响。

创办“少年模拟法庭”创新法制教育品牌

佳木斯市第二十三小学是向阳区一所普通的全日制小学,校园现有占地面积8628平方米,83名教师,16个教学班,538名在校生。学区范围包括12个社区,5个自然村共计4.5万人口。多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并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位一体”教育方针,重视法制教育。在顺利完成“四五”普法教育成果的同时,更是做到经常性地开展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位一体”教育策略在我校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体现,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一、“少年模拟法庭”创办的背景

由于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生源72%来自农民工家庭,还有一部分是个体经营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基本无固定工作。这种状况下的孩子多是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创办“少年模拟法庭”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感受、品评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少年模拟法庭”活动的框架和流程

(一)建立学校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和宣传教育骨干队伍

建立学校(课堂教育、班队会教育、主题系列教育)社区(司法局、交警队、办事处、法院)和家庭(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三大法制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学校教职工——法制副校长(聘请了向阳区司法局李春学局长和郊区法院少年庭庭长于虹担任)、政法干警、校外辅导员(聘请了市交警支队桥南岗警官邱实勇担任)——家教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设立了以板报、广播、电教、队报、校报为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主要由大队部负责)。

(二)建立“少年模拟法庭”“小法官”评选及任免制度

对于“小法官”的评选,我们本着“激励先进、引导后进”的原则,不以学习成绩、从前表现为“门槛”,而是以近期表现、进步幅度为准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庭”的机会和可能。不断拓宽学生参与的范围,扩大影响面。“少年模拟法庭”每月开庭一次,“小法官”任免一次,形成制度。

(三)建立一个活动平台,实现活动“载体化、经常化”

以班级中队为单位,设立各班小法庭,利用班队会时间举行活动,每月至少1—2次,活动过程、内容纪录并上报大队部。学校大队部在每学期开学典礼暨期末总结大会上各组织活动一次,邀请社区领导、家长代表参加。

(四)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实现对活动的科学评价

每个班级的自行活动,由班任老师(各班副班主任)及法制教育相关负责人(大队部)即时讨论、评价、反馈,激励。大型活动中,由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家教积极分子及相关法律界人士等组织评价。活动后形成材料,存储在校园网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自己、班级、学校的整体活动记录、统计图表。校法制教育小组也可以在校园网上监控全校的课外活动情况及统计分析,从而为

活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三、“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实施效果

(一)进一步强化了“四五普法”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范围。

(二)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了一个平台,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利用、整合各类资源,开辟了更广阔的体验、实践空间。

(三)密切了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活动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社会的,他们的参与,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吸取了知识,不仅密切了三者的关系,也使三者更进一步的融合,促进了学校、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

(四)“少年模拟法庭”牵动了经常性法制教育活动、相关主题教育,提高了教育活动效果。

(1)法制课教学

我们坚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法制教育课按教学计划列入课表,各班每周保证一课时,由专职思品课教师授课,确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安全教育知识图书》、等。经过教师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的宣传讲解,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2)班队会教育

各班主任都把法制教育作为班(队)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精心编写教案,经常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法制教育。

(3)安全教育

建立家校联系卡,发现问题及时在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班主任定期进行电话家访,做好记录,解决实际问题;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上

网,开展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普及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推荐学生主要上的网站有:《中国少年雏鹰网》、《基础教育21世纪》、《下一代》、《中国少年报》、《101教育网》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网络不良内容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4)以“拒绝毒品 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班会。采用各种形式:看一看,禁毒教育图片;说一说,用一句话的形式来说说毒品的危害;演一演,用小品的形式来展现毒品的危害。孩子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瞧:“毒品啊!你是幸福生活的摧毁者!”“毒品,请远离我。”“毒品,我真的很恨你,请你从世界上消失”都出自我们孩子的口中。

(5)安全常识手抄报展览。让学生了解一般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了解不安定因素对大家成长的危害,让学生懂得了掌握安全常识终生受益。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播放交通安全的宣传片,并通过竞赛,让师生更多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避免了学生在上、放学路上出现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了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7)“法律知识知多少”征文比赛。各种文体的征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调动了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责任意识,通过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8)“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学生的辅导员,与其谈心,引其思索,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生活上解决他们的疾苦。

(9)分类召开家长会:每学期我们针对学生违纪现象的调查,把部分学生家长召集到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分析孩子违纪的原因,找到问题症结,调整教育方法

(10)。问卷调查:开展家庭教育问卷调查活动,基本上掌握了学生家长及家庭教育的有关状况,如家长的学历、职业分布,单亲家庭所占的比例以及家长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根据调查情况调整家长学校的授课内容,给予家长们更加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1)每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即每班选报三名育子有方,责任心强的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建设及管理。

上一篇:美国学生的夏令营下一篇:略读课《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