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2024-06-22

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通用8篇)

篇1: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电影中的心理学影评与体会

对于通识选修课我很高兴选择了电影中的心理学这门课。伴随着十周轻松愉悦的学习,我通过欣赏一部部经典的心理学电影从而了解心理学名词,从电影中挖掘人们心理的状态。我在电影中的心理学这门课上收获了很多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的心理,怎么给自己解答心理上的问题,通过行为看出人们的心理,同时更引起了我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兴趣。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欣赏过八部影片,《罗生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肖生克的救赎》,《搏击俱乐部》,《绿野仙踪》,《阿甘正传》,《Catch me if you can》和《心灵捕手》。每一部影片都将各自不同的深刻的寓意蕴含其中:《罗生门》让我反思人的本性;《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使我感受到爱情的记忆;《肖生克的救赎》所带来的坚定的力量让我震撼;《搏击俱乐部》中人格分裂的描述让我颇为迷茫;《绿野仙踪》让我体会到勇敢与奇妙;《阿甘正传》带给我执着的魅力;《Catch me if you can》让我在一阵阵惊叹中体会聪慧;《心灵捕手》则告诉我什么是心理治愈。

其中的几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带来的震撼也最大。首先是《罗生门》。在电影中,对于突然发现的武士的尸体,县衙对谁是真正的杀人凶手这一谜题展开侦破。然而在询问四个当事人,樵夫、多襄丸、武士的妻子、女巫所代表的武士的时候,他们四个却对于这一件事情有着截然不同的描述。然而,事情的真相只能一个,四个人当时各执一词,目的都是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从而叙述出了四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通过看《罗生门》这部电影,让我对于人的本性进行反思,有时候人因为脆弱而说谎,害怕自己丑陋的一面被揭示开来,于是有意识无意识的对于自身进行美化,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将事情原委扭曲。因此我感受到人心理丑陋的一面,那就是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失。而在影片中的行脚僧,以聆听者的角色出现,并一次一次升华电影的主题,从不懂茫然到对人快要失去信心,最后挣扎说出相信人。在结局处,樵夫制止大汉剥夺婴儿的衣物,而大汉对樵夫说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时,我再次深深的感受到人性的悲哀之处。然而,影片最后,又给我留下了一丝感动,一丝希望。樵夫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辛苦。”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我觉得,最后的结局才是人性真正美好的一面。让我从悲哀中回过神来,感受到信任,真实的人性。因此,我从这部电影中反思人性,体会心理,渴求真实与美好。

接着是《美丽心理的永恒阳光》。电影中一对情侣因为吵架而互相抹去关于对方的记忆。然而,就在男主人公乔尔抹除记忆的时候,他对于女友的爱恋之情却重新勃发。于是,两人在自己的记忆中奔跑,躲藏,希望留下对于彼此的记忆。尽管医生一再试图将乔尔对于她女友的记忆清除干净,却依旧没能成功熄灭乔尔心灵深处对克莱门蒂娜那份炽热的爱情之火。最后,他们重新找到了对方,想起了对方,将美丽心灵当中的最后一抹阳光永恒的保留下来。

看完电影我深刻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以及爱的温暖。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记忆是永恒的,是不能抹去的。.即使有些当下觉得是痛苦的回忆也不可以轻易就放弃。尤其是对于身边的朋友,至亲的爱人。记忆真的很重要,我们所经历过的事一旦抹去就意味着与此相关的人也都一并被抹去,永不存在。然而,在这事这人中往往保存着我们许许多多的美好。因此,在我们生活中,对待自己周围的人与事都要珍惜,保存好对于他们的记忆。让自己心灵中的阳光永恒。

然后是《阿甘正传》。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坐在公交站的长椅上讲述他一生的故事。他以先天缺陷的身躯和75分的智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带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叹,最终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橄榄球健将,越战英雄,虾船船长,连锁店店长,到跑遍美国等等。

一切一切的成功细细想来都源于他对待事情的执着以及对待生活单纯的心态。他执着,在开始他长跑的计划后,他不停歇的跑遍了美国,跑过了几个年头。在路途中遇到无数人的提问,他都依然执着的跑下去。他单纯,在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阿甘母亲的一句话:“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块属于你。”我想,我们的人生也会是如此,只有在经历了挫折,经历了离合,拥有了执着,懂的了单纯和踏实之后才可以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巧克力。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自己一生的意义。

电影中的心理学这门课让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电影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更让我体会到自己生活中所应该注意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在面对压力,挫折,诱惑,悲伤等等心理上的变化时,我会注意运用在这门课中所学到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自己解答疑惑,寻找思路与方法。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生活美好的进行。

感谢老师带给我的心理学领域的视听盛宴,还有细致明了的讲解,使我收获了快乐以及对于心理学的兴趣!

篇2: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1.《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医治:亲人去世的创伤

2.《密阳》(韩国 Secret Sunshine)医治:亲人死亡和多重的打击的创伤.3.《绷带俱乐部》(日本 The Bandage Club)医治:童年的创伤

4.《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医治:父母、学校造成的童年创伤

5.《21克》(21 Grams)医治:过去的错误带来的无法摆脱的愧疚,器官移植带来的人格改变

6.《同球敌忾》(We Are Marshall)医治:失败和集体性的精神创伤

7.《玫瑰人生》(La Mome)医治:爱人离开和比死亡更痛苦的创伤

8.《深海长眠》(Mar Adentro)医治:绝症带来的创伤

9.《闪亮的风采》(Shine)医治:太严格的父亲给孩子带来的创伤

10.《女人贞慧》(韩国 The Charming Girl)医治:被强暴的创伤

11.《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医治:暴力的受害者,爱人被人杀害的创伤

12.《第一滴血》(Rambo)医治:战争后遗症,退伍军人的创伤

13.《神秘河》(Mystic River)医治:童年的不幸经历改变了一生的创伤

14.《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医治:童年不懂事的行为闯下大祸而带来的创伤

15.《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医治:身体残疾的创伤

16.《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医治:童年的创伤而变成问题少年

17.《儿子的房间》(La Stanza Del Figlio)医治:心理医生自己的创伤,亲人突然去世的创伤

18.《我们的幸福时光》(韩国 Maundy Thursday)医治:性侵害和家人的漠视的创伤

19.《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医治:失败者的创伤和竞争社会里的精神创伤

20.《情键四分钟》(Vier Minuten)医治:因创伤导致不愿与人交往

篇3: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老男孩》是由朴赞郁执导的一部惊悚电影, 对生命、伦理、爱情以及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给观众带来深沉的思考。他的“黑暗”风格深入人心, 他用自己的摄影机笔抒写对人生、世界的看法。

电影《老男孩》讲述了中年男子吴大秀在女儿生日那天醉酒回家, 在路上被不明身份的人绑架, 之后被囚禁在一家私人监狱中。他想要寻死却没有成功, 过着每天看电视、三餐吃煎饺的生活。通过看电视, 得知妻子已遭杀害, 女儿下落不明, 自己更被怀疑为凶手。他决定锻炼身体而复仇, 在牢中度过漫长的15 年。当吴秘密挖通墙壁时, 却被放出, 重见天日。他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被绑架囚禁的原因, 并展开疯狂的复仇计划。

二、电影《老男孩》中的格式塔心理

(一) 格式塔心理

有时候我们看见、听到的不一定就是我们感知到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可以将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1) 电影虽然只是呈现了一部分画面, 观众却可以通过自己积极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形象。格式塔心理学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 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

(二) 《老男孩》中的格式塔心理分析

影片开头的第一个画面是一只紧紧握住领带的手, 镜头逐渐升起, 呈现出一个中年男子的形象, 头发蓬乱, 看不清表情。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反打镜头, 头发蓬乱的男子抓着那个扎领带的还抱着一只狗的男子, 背景交代了所处的环境是顶楼。第三个镜头是一只紧紧拉住领带的手, 逐渐向左移动到扎领带的男人。第四个镜头是头发蓬乱男子的脸部特写, 这一段的配乐十分紧张。而扎领带的男人问:“你是什么家伙?”男子回答说:“我叫……”第五个镜头是一个鼻孔里塞着带血卫生纸的男子的脸部特写, 男子说:“吴大秀”。前四个镜头以及对白给人的感觉是头发蓬乱的男子要将抱狗男从顶楼推下, 想要他死。观众根据自己看到的进行知觉, 并将这四个镜头在心里进行了补偿, 得出蓬头男要迫害抱狗男的结论, 但是通过后来的观看发现其实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而通过前五个镜头, 我们了解到故事男主角的名字叫吴大秀,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吴大秀通过试吃各家唐人餐厅的煎饺找到了他被囚禁的地方, 找到私人监狱的老大, 要报自己莫名其妙被囚禁十五年的仇恨, 并要他说出是谁把把他囚禁的, 如果不说, 就把他的牙拔下来。吴大秀用胶带把私人监狱的老大绑在椅子上, 让他的嘴保持张开的姿势。一开始是一把工具夹住人的牙齿, 可以听到牙齿和工具摩擦的声音, 监狱老大咿咿呀呀的叫声, 紧张的音乐一直在持续, 牙齿流血了。第二个镜头是吴大秀使用工具的动作 (仰视镜头, 可以清楚地看到吴大秀的面部表情, 工具只能看到手柄) 、工具拔掉牙齿发出的声音、监狱老大痛苦的叫声。第三个镜头是电脑键盘上六颗带着血的牙齿 (形状类似于影片一开头出现的那个红色的巨大错号) 、监狱老大痛苦颤抖的呻吟声。第四个镜头是监狱老大嘴里塞着一块红布, 吴大秀问他是不是愿意说出是说囚禁了他, 老大不知道说了什么呻吟颤抖, 紧张的音乐一直在持续。影片中并没有真正地呈现出吴大秀拔掉老大的牙齿的镜头, 就现实来说肯定没有拔掉牙齿, 但在电影营造的画面中, 观众通过自己的经验感知到吴大秀拔下了老大的牙齿, 自己在心中将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补充完整,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自愿受骗”。

吴大秀找到了他被绑架囚禁的原因, 去找囚禁他的李有真, 要李有真履行自己的承诺自杀, 而李有真通过催眠指令让吴大秀和自己的女儿相爱, 他把这一事实告诉吴大秀后, 吴大秀祈求李有真不要告诉美道 (他的女儿) 真相, 因为吴大秀的长舌害死了李有真的姐姐, 都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 他愿意剪掉自己的舌头来求李有真不要告诉美道真相。吴大秀拿起剪刀, 第二个镜头他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紫色的手帕, 第三个镜头他伸出舌头, 拿着手帕捉住自己的舌头, 右手拿着剪刀准备剪掉。第四个镜头是吴大秀脸部上半部分的特写, 眼睛睁得很大, 脸上是血, 之后镜头左移到他拿着剪刀作势要剪下去的手, 剪刀剪掉舌头的声音, 他痛苦的叫声一直在持续。第五个镜头是吴大秀上半身的背影, 之后他爬到水池边, 从嘴里吐出了一段舌头, 还有他痛苦的叫声和沉重的呼吸声, 此时音乐渐停。和之前拔掉牙齿的那一段一样, 观众依旧在自己的脑海中得到了完整的形象。

影片的最后也将这种心理游戏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个镜头是李有真的面部特写, 可以听到电梯运行的声音、李有真的呼吸声, 音乐也随之响起, 镜头拉远, 李有真伸出手, 他的手拉着一只白皙的手。第二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 (背影) 拉着即将掉入河里的姐姐, 李有真的哭声、姐姐的呼吸声。第三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 是仰视镜头, 背景是蓝天白云。第四个镜头他紧紧拉着姐姐。第五个镜头是仰拍镜头, 从坝底向上看到他的姐姐。第六个镜头是俯视的角度, 姐姐的近景, 背景是绿色的水。第七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一样, 是年少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第八个镜头, 年少的李有真拉着要掉下坝的姐姐的手, 姐姐慢慢向上抓住了他胸前的照相机。第九个镜头是照相机镜头里的姐姐。第十个镜头是俯拍角度, 一只手捉着姐姐的手腕, 姐姐对弟弟说自己不后悔。第十一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的特写镜头, 放声痛哭, 第十二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的面部特写, 背景同年少的时候的他是一样的蓝天。第十三个镜头是年少的李有真头仰着。第十四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拉着姐姐的手, 低头看着姐姐。第十五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拉着快掉下去的姐姐。第十六个镜头现在的李有真, 松开了拉住姐姐的手。第十七个镜头年少的李有真站在栏杆后, 手向下伸着。第十八个镜头, 年少的李有真手伸向自己的姐姐, 姐姐在向水里落去。第十九个镜头, 移动镜头, 穿着黑色西装白衬衫的李有真的手, 听到落水的声音。第二十个镜头, 李有真哭泣的侧脸。第二十一个镜头李有真伸出的手做成拿枪的手势, 听到子弹上膛的声音。第二十二个镜头, 听到枪响的声音, 音乐停止, 电梯的门打开, 看到电梯侧面的血, 李有真倒下, 身体撞倒电梯的声音。第二十三个镜头, 李有真的面部特写, 听到电梯关门的声音。第二十四个镜头, 电梯门关上了。这一段表现了李有真自杀的过程, 镜头只是表现了相对重要的画面, 观众不受控制地自主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偿, 得出了他自杀的结论。

三、总结

每一个人都是有生活经验的, 观众看懂电影依靠的是生活中积累的视听感知经验, 画面之间所未表现出来的部分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进行心理补偿。由于人的心理补偿机制, 电影只需要呈现主要的镜头, 电影中的视听形象便会在观众的脑海里完成。对于部分电影而言, 他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真实的生活, 而且银幕上不可能完整地向观众呈现一个人自杀的真实过程。同时, 格式塔心理学也为电影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 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画面时间和空间。

摘要:电影以人的视听特征为依据, 记录画面和声音, 其再现使人获得生理——心理的运动感知。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和审美特征的理论。本文以电影《老男孩》为例, 阐述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老男孩,格式塔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罗茜.朴赞郁电影的存在主义美学[J].导演评述, 2015 (3) .

[3]Munsterberg.H.The Photoplay:A Psychological Study (1916) [M].New York:Routledge Press, 2003.

篇4: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心理课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和自我成长。多年来,活动体验式的心理课堂备受推崇,但单一和千篇一律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师生的热情慢慢消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觉得找活动都碰到瓶颈了,很难创新活动形式;有些则学生抱着“打酱油”的心态上心理课,课上花样翻新、热热闹闹,但收获很少。这样流于形式的心理活动课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和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心理课上研究和尝试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十分必要。

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再加上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迅速增强,平时喜欢自拍各种照片和微视频,所以笔者大胆创新,在心理课上引入自拍心理微电影,让学生在“创作剧本—拍电影—分享感受”中增强生活体悟,获得情感共鸣,缓解心理压力,释放负面情绪,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团结合作等,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值得不断探索创新。

一、心理微电影的涵义

微电影(microfilm)是指具有电影的制作手段、艺术元素、策划体系和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主要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宜在移动状态和碎片休闲时段观看,具有“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1~7天)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特点。

心理微电影突出了心理学的意味,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炼主题,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制作成短小精炼的视频,具备主题、时间、地点、人物和剧情等要素。

二、自拍心理微电影在中职心理课上的意义

当前,很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视频素材,更有一些教师建立了素材库,把视频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更直观,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视频素材很多来自网络,网络的开放性有时会造成一个视频被很多教师重复播放,学生也看了很多次,很难再引发他们的兴趣。一些视频素材有的缺乏针对性,有的缺乏教育性,有的老套陈旧,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更遑论教育效果。

因此,让中职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现状,自拍心理微电影,更切合教学目标,更能体现教育价值;在剧本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更能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制作手法也更开放和自由,有利于学生思维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表达的情感也更多元和原汁原味,让学生的平凡生活通过影像方式真实、立体地展示在大家面前,促进更多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由此满足了中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需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信息处理技能,摒弃了传统视频的宣教和模式化缺陷。

三、自拍心理微电影在心理课上的实践

笔者大胆尝试在心理课上引入心理自拍微电影的教学方法。通过“设主题—创作剧本—拍电影—评电影”的环节,成功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索心理健康问题,体验也更加深刻和充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拍摄、教师指导等加强了沟通,实现了生生、师生的共同成长。在心理课上运用自拍微电影的方法可以说是一次翻转课堂的革命。

(一)主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共同探讨对每个主题的看法。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实际,选取能反映中职学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的主题。比如反映青春期恋爱心理的“让爱等待”,反映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家的故事”,展现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宿舍”或者是反映自我心理成长的励志类的“成长”“追求”等。微电影的主题应该以小见大,切忌宽泛无边、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二)剧本创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设计好主题后,教师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发挥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各小组先推选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展开工作,根据组员的特长分配任务,确定拍摄微电影的分工:有的创作剧本,有的做导演,有的摄像,有的是演员,有的负责技术支持,有的做后勤保障,等等,全程由学生在课外组织完成。

学生通过创作剧本、讨论剧本、修改剧本,到最终确定剧本,经历了心理反思、成长和突破的过程,缓解了自身的心理冲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反复澄清价值认识,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中取长补短。曾经尝试过教师自己选主题,创作剧本,设计好表演的台词,安排好表演的角色,结果发现课上学生演得很别扭,表演也不够自然,流于形式,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共鸣。后来教师转变角色,只负责和学生探讨、确定主题,剧本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创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学生自己创作的剧本更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阶段的问题,并在设计角色中体悟心理的矛盾冲突,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完成心理的成长和变化,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在拍摄中让学生感悟和释放自己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好的剧本自选演员,演员更切合角色的要求,表演意愿更高,课下背台词,反复演练和磨合,表演起来更自然。拍摄过程中,演员获得了心理成长,观众也在观看中不断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拍摄过程中,导演、演员等反复琢磨角色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断调整剧本情节设置或者拍摄手法,有利于学生自我释放和自我成长。每次拍摄后,剧组的每个成员都收获满满:有的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潜能;有的发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被选为最佳男女主角;有的发现了自身的导演才能;有的提升了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有的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一个主题,一个剧本,一次拍摄,一段字幕,一首插曲,一个技术处理......都凝聚着全剧组成员的心血。学生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深挖自身的潜能,体验着自我实现的幸福和喜悦。虽然每一次拍摄都很累,一段3~5分钟的微视频要付出大量的课外时间,却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趣味、成长的意义、合作的快乐和创作的成就感。

(四)在课堂分享和讨论中得到升华

学生将课后制作的微电影带到课堂上,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享受着成果在大家面前展示的快乐。上课时,组长播放电影,负责剧本创作的同学讲述剧情,分享创作剧本的初衷和意义;导演和摄像分享拍摄的艰辛和花絮,分享影片传递的意义;演员分享角色塑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全班同学观看微电影后做出评论,最后大家投票,评选出最佳男女主角(配角)、最佳导演、最优的团队等,给予加分奖励。

自拍微电影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带来了一场革命,也是信息技术在心理课堂上的一场革命,更是翻转课堂的大胆实践。心理课有别于其他课程,要慎用指导性活动,多用启发性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感悟生活。自拍心理微电影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效果,并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使心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州,510663)

篇5: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20部必看经典心理学电影,心理学电影往往与犯罪、惊悚电影连在一起,可能剖析心理,本是件令人害怕的事。若想被心理学电影洗礼一番,就下载来看。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点评: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点评: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点评: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点评: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6、《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点评: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点评: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8、《梦旅人》picnic

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点评: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点评: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点评: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 点评: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Days of Summer 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点评: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点评: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点评: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点评: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 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点评: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点评:把一部哲学名著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

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点评: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点评: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篇6:经典心理学电影赏析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专业:10工商管理一班

姓名:税

学号:100105010003

教师:李

时间:2012年一月六日

内心理想境界的情感呓语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当电影的最后一幕完结时,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解压抑的心绪。脑海里又浮现了1900的那干净,忧郁还夹杂着一些我摸不透的情感双眸,忍不住潸然泪下。是感动亦或是惋惜。钢琴师终于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纤细的双手在空中象征性的演奏了最后一曲,伴着巨大的声响和巨轮一起在海上沉没。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钢琴师的故事完结了,可是却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下来,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逐渐将我带入了主人公1900的心灵深处。整部片子随着麦克斯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麦克斯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当麦克斯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维吉尼亚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从战前离开维吉尼亚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麦克斯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麦克斯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麦克斯这个好友„„但是,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船上,尽管麦克斯流尽了无数眼泪,而他,这个只为钢琴而生的1900,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我脑海里始终记得那些打动我心的场景:麦克斯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杰里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展现出了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但是,“陆地”更多的则应是一个隐喻。陆地上纵横交错的令1900感到“恐惧”、“崩溃”的城市街道,不可确定的种种,是人类的欲望。这没有尽头的欲望,正是使艺术家们迷失自我的真实原因。但他表示拒绝,不愿陷于着巨大而虚无的漩涡。“欲望没有尽头”——这是1900下船时突然止步,继而终于回身的真实原因。如果下了这个船,他将会拥有一切:金钱,名望,地位,巨大豪华的房子,美丽高贵的妻子„„种种种种。但他将失掉灵感,失掉他赖以驱动敲击琴键的灵敏手指的灵魂的敏感。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处身于无尽而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之中,便失掉了真实的自己,也失掉了真正的音乐。于是便失去了其作为钢琴师的价值。这正是除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恋旧情结之外,他不惜决定与船共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他的人生,就像一首诗歌,一首极端浪漫的诗歌,一首甜美的、又夹杂着淡淡忧伤的爱情诗,一首不朽的传奇史诗,讲述着从生到死的人生,一个纯洁的人性闪着璀璨的光芒,从生,到死。但其实这又是一首不存在的诗,因为它浪漫到了极致。

1900是一个未受污染的人,纯洁得几乎无法让他与凡人同类。这与他生活的地方,他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首先他周围的很多船员本身就被导演修饰成为单纯,不染污浊的一群人。他们率真,朴实。1900一直觉得陆地上的陌生人也应该是跟他一样纯洁的,可是他却遭受了打击,在随便给外界拨电话的时候,他遭到了别人的怒骂。他觉得非常奇怪,觉得“难道电话里面的人不应该是彬彬有礼吗?”,当时的我实在是很心疼,我真的希望,1900别与这些人接触,这一杯纯净的圣水,只能存放在天堂,放在人间的任何地方,都会落上灰尘,受到污染。

影片中,当我看见“自由女神像”,见到人们对着她激动的喊叫。但是真的是到了美国就自由了吗?1900在影片的最后给出了很好的解释:“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不会崩溃吗?”看见这个,你还会觉得自由女神会给你自由吗?城市太大了,自己在命运的笼罩下还谈何自由?“„„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狠狠敲打了一下,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们从来给不出答案来。

1900本身就是一杯纯净的水,或者是一张白纸,那么1900的这一次爱情,就看起来格外的神圣和纯洁,就像是泉水的源头纯净得一塌糊涂,那么他喷涌出的泉水必然不会是污水。甚至来说,1900这一段萌发的爱情,要比其它的电影中的爱情更加给人怜爱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没有绿色的土地上,突然一棵幼绿的小苗破土而出,你感到不得不去呵护它、珍惜它。至少,这是我最真实的感觉,所以在最后,1900最终与自己的爱情擦肩而过,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动人的力量。他不需要泰坦尼克号那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只需要在你的心中,轻轻的刻下一道伤痕,在你回味的时候,一点点的渗入你的内心、灵魂,直到最后痛得你泪流满面。其实1900的爱情从开始就已经预示着是一个悲剧。1900本身是无法下船的,他恐惧陆地。而这个姑娘却是要下船的。他们一定会分开。

1900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最终生命的结局。

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悲剧,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我们可以听得到大海的呐喊,也可以认为那不过是造作的扯谈。我们可以离开一条命运渡轮,登上陆地去寻找另一种命运,我们也可以遵从命运之神的安排。我们可以敏感地看到一个人就为他或她写一首诗或谱一段曲,我们也可以终日麻木地钻研营生。我们可以追逐功名利禄也可以成为四海漂泊的吉普赛人„„我们可以认为生命是无限的也可以认为现世是无尽头的。

我们可以矫情,我们可以绝望,我们可以充满希望,我们可以哭泣,我们可以微笑,我们可以嘲笑命运不济,我们可以感怀生之美好,我们可以唾弃现世肮脏。

在人生的舞台上,谁才会是这场舞会中最耀眼的舞者?想来,也许只有那位坐于钢琴后的乐手,操纵人们命运舞步的钢琴师,才终能看透这人生的乐章,不过只是88个键盘组成的有无限可能但终有尽头的人生乐章。

篇7:影视心理学分析电影《雨人》

早早就听说了《雨人》这部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看,后来终于得以在影视心理赏析这门课上欣赏这部电影了。

《雨人》另外的译名叫《手足情未了》,单由此我们就可以窥探出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电影,一部讲述手足间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电影。

《雨人》在清晨的城市高楼景象中拉开序幕,一辆滑动在半空中的红色汽车很快将我们带入了整个故事中。影片中,阿汤哥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查理·巴比特是洛杉矶一名青年汽车商,事业小成。当他得之父亲刚刚去世的消息时,他表现得很漠然,但他还是去了辛辛那提参加父亲的葬礼。查理十六岁时,由于一辆“别克”牌白色敞蓬车与父亲闹了矛盾,父子由此反目,之后查理拒绝以任何形式与父亲联系。在遗嘱中,父亲给他留下了那辆白色别克轿车以及他获奖的嫁接玫瑰花丛。但父亲的房屋及其它共值三百万美元的遗产的受益人却不是他。查理很是气愤,他顺藤摸瓜,直至此,他这才知道他还有一个哥哥雷蒙,而巨额遗产的收益者正是他的哥哥。面对这个“对数字没概念”却继承了三百万美元遗产的兄长,查理心中有了计算,他把雷蒙带出疗养院,企图骗取遗产。在7天7夜的旅途中,查理发现雷蒙的生活习惯奇异,并有着惊人的记忆能力,在此期间他获得了慢慢升温的亲情,这种手足情远远胜过了他原先图谋的300万的遗产。

查理的哥哥雷蒙是一个有自闭症的人。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自闭症儿童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中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一般外貌俊美,却又有着异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人们又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雨人”。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是自闭症者的一个表现之一,雷蒙也正是这样的。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每天都是很有规律的做事情,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是不容轻易改变的。比如,他住的房间要有书柜,有他的书,床得靠着窗,6点半得吃晚餐,他的内裤得是平口裤,上面有“雷蒙”的字样,必须得是在辛辛那提的举冠街400号的K市场上买的„„不知情的查理将雷蒙带离了疗养院,一路上都被雷蒙这些古怪的举动逼疯了,影片中雷蒙面不改色的依旧念叨着他的时间计划,但是查理似乎被雷蒙这刻板的怪癖逼得不知所措,他无数次的抱怨哥哥无法与自己沟通,他一次又一次的拂袖而去、大吵大闹,内心的暴躁不安宣泄而出。二者的“争锋相对”让我们捧腹大笑,但笑过之余,我们又会感受到,兄弟两人的关系越拉越近,尤其的查理,对哥哥渐渐有了爱,似乎对父亲当初的决定也有了理解。

自闭症的另一个表现是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智力发育比

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我觉得吧,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会给他打开另一扇门。电影中的雷蒙尽管有些傻样,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他的数学算术能力极强,他能将掉在地上的牙签快速准确的数清楚。利用他的这个特点,查理带他去了赌城,他为他弟弟赢得了许多钱,为他弟弟的生意带来的转机。

整个影片的气氛还算轻松,尽管一路上查理都是有目的的想让骗取雷蒙继承的遗产,但在短短的7天里,查理和雷蒙逐渐萌生出了那种手足情,或者说回到了从前的亲情。我觉得故事的转折就在是一家旅馆里,当雷蒙笨拙地唱起儿时对弟弟唱过的歌;当他看到滚烫的热水,歇斯底里的尖叫:“热水会伤到小宝宝,绝不能伤害查理巴比特。”我们这才明白在他对弟弟的感情有多深。查理这才知道,原来存留在儿时模糊记忆里的“雨人”就是雷蒙。雷蒙Raymon的读音近似于雨人Rainman,这个读错了的词语带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一直以来,查理以为“雨人”只是自己儿时幻想中的朋友,而眼前这个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人却是曾经保护过他安慰过他,也因为差点伤到他而被父亲送入疗养院的“雨人”„„查理这才知道他曾经得到过多么深切地关爱和呵护,父母和哥哥为他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他曾经得到过多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啊„„在这里我们似乎能将本片的父亲形象做个梳理了:父亲已经有了一个需要照顾,不能独立的儿子,他不希望自己健全的儿子成为生活上的废物,他不希望儿子玩物丧志,因此不让他开车;他不希望儿子坐享其成,因此不给他留一分钱。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独立的生活下去,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父亲将汽车和蔷薇花圃留给了查理,那是他毕生所珍爱的东西。把它们送给查理正是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另外我们可以想象,父亲其实也可以留一部分钱给查理但他却一分未留,为什么呢?除了希望他独立,也许还是为了安排他同雷蒙的见面。对儿子的了解,父亲一定能预测出事件的发展。这也许是父亲给儿子上的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最后一课。

篇8:恐怖电影中的心理学

1. 心理电影赏析简介

心理电影是指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 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 其主题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常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3]。

1916年, 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研究》, 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 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 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 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 并作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到了20世纪30—40年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风靡美国, 好莱坞从此开始制作心理学及精神病学方面的电影 (简称为心理片) , 并且长盛不衰。20世纪末, 涌现出一些《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阿甘正传》等优秀心理影片, 它们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近年来, 心理电影出现了新的趋势, 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问题描写个体的内心世界, 如精彩心理影片《心灵捕手》、《美丽心灵》、《心理游戏》, 深受大学生喜爱。目前, 在欧美许多国家, “电影疗法”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 并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

心理电影赏析是指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剖析后, 能揭示其心理内涵和深层次的生活启示, 从而推动参与者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 学会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 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我。心理电影赏析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层次是观众自己欣赏;另一层次是心理咨询师对影片的解析[4]。

2.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 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心理电影赏析, 运用电影艺术即声音、色彩、画面等表现手段, 通过视觉造型将艺术还原为真实,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这种艺术的形式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与震撼、情感的宣泄和交流。在这一点上, 电影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易受大众的青睐。在激烈的的竞争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沉重压力, 更需要像电影艺术这种为他们所喜爱的艺术形式来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大学生是电影欣赏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观众层, 大学生电影节的巨大影响足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电影艺术受到大学生如此的热爱与欢迎, 所以它就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产生深远的影响[5]。

第二,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 因而表现出各方面的积极特点, 主要有: (1) 精力充沛, 朝气蓬勃, 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 在正确理想与信念支持下, 能不断拼搏, 克服一切困难和不利条件; (2) 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 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3) 情绪强烈但比青年初期善于控制, 情绪丰富, 热情高涨, 高尚情操日益发展; (4) 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 辩证思维能力日益提高, 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 (5) 自我意识增强, 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 主动性增强; (6) 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 比青年初期更善于与他人交往, 对友谊与爱情十分重视; (7) 富有理想, 积极向上, 向往真理。

虽然青年大学生有突出的优点, 但是,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 而且各个方面发展也不平衡, 因而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张增杰认为这些矛盾主要有: (1) 闭锁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 (2)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 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4) 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 (5) 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 (6) 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此外, 还有反抗与顺从、自尊与自卑、自信与缺乏信心、渴求满足新需要与未能如愿等矛盾。张增杰认为, 青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心理上的矛盾, 是很痛苦的。教育工作者, 必须引导大学生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战胜其消极的一面, 化阻力为动力, 从而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 消除其内心的矛盾继续向前发展[6]。

因此从认知发展角度看, 大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外界的客观事物;从个性心理发展角度看, 他们存在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性。所以, 如果教育手段不恰当或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将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具有较好理解能力、自主性较强的大学生。

3. 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影片就如同一个人现实的案例, 一段段丰富的、真实的或者极端的生活片段再现, 把人性中的黑暗病态和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都生动、鲜活地呈现给观影者, 给观影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对应和深切触动。艰深的心理学搭载在电影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上时, 就成为引发公众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吸引公众了解和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的良好途径, 这也是目前日益流行的开放式、引导式的传播模式。对于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 通过影片赏析、体验和互动分享来实现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更是合适不过。

初次接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难免会感到生硬, 下意识地进行排斥, 这就让许多人失去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了解自我, 重新接纳自我, 进而改变生活的大好机会。其实心理学并非只是起剖析、揭露和治疗的作用, 更具有引导、启发和鼓舞的功能;心理学希望我们了解和解决的并非只是人性中的黑暗病态, 它更启发人性丰富、正向的一面, 传递并倡导一种真诚、正直、坦率的爱的哲学和生命观。以轻松、有趣的心理影片赏析方式, 让大家由浅入深体验心理咨询, 并得到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技巧和方法启示, 能够积极、快乐地完成心理磨砺。

3.2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在校园内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高雅而又充实的文化, 用良好的环境熏陶大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可谓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 大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并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心理电影赏析在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为想象力、创新力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欣赏主体透过有限的形式去捕捉无限的内容, 从视听信息中进一步解读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理解象征和隐喻, 乃至去破译更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主动参与和理解性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 也有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 高校应当加强对心理电影赏析课程的建设,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展心理电影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对大学生的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加以积极的引导, 使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调节情绪、解决心理困惑。

摘要:心理电影赏析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 心理电影赏析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关键词: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满堂, 褚远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马振耀.师范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3]宋艳峰, 薛秀平.欣赏心理电影.促进心理健康[J].电影文学, 2008, (22) .

[4]薛秀平.心理影片赏析——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J].电影文学, 2007, (19) .

[5]王楠.电影赏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3) .

上一篇:农村房屋买卖法律问题下一篇:春秋季节喉咙干咳嗽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