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山日记

2024-04-21

游峨眉山日记(精选9篇)

篇1:游峨眉山日记

国庆节,我们全家到峨眉山去旅游。

峨眉山们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山天下秀”之称。

我们乘车从零公里到雷洞坪,坐索道的人排起了长龙,我们只有走路上金顶,路上的人非常多,大约两个小时后,终于爬上了金顶。来参观金顶的人密密麻麻,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金佛,美丽的日出,还有翻滚的云海。我们下山的时候,遇见了几只猴子,有人给猴子喂东西吃,大家争着给“大师兄”拍照。

峨眉山真美啊!我们都爱峨眉山!

篇2:游峨眉山日记

峨眉山真高啊!我们站在山脚下向上望,却望不到山顶,到了雷洞坪,我从雷洞涯往下看,简直是万丈深渊。我以为就到山顶了,我就问爸爸:“爸爸到山顶了吗?”爸爸说:“没有还远的很。”到了九十九道拐那里路很陡峭,稍不注意就有滚下去的危险。

清音阁的小溪源源不断的流着,我们几个小孩去小溪边捉蝌蚪和螃蟹。溪水清清的流着,我扑通一志跳下水,我一个饿虎扑食,捕到一只正在产卵的螃蟹,我们把它放在瓶里装上水,又去捉了几只蝌蚪放在瓶子里。我们就开始认真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不一会儿螃蟹开始主动进攻了,“咔嚓”一下致命一击,蝌蚪死了,螃蟹开始吃它的战利品。

金顶上面阴森的,但我不害怕,因为有大人在。我听见了奇异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一朵云上火光冲天接着是巨大的雷声,山顶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篇3:游峨眉山日记

1《粤西游日记》中的广西农业

1.1 粮食生产

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 河流纵横的地表水资源, 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徐霞客到全州大竹坪时正值水稻插秧时节, 在这个时令的行程中, 《日记》有多处诸如“稻畦水溢, 致其幽旷”“稻畦水溢, 不便于行”[2]类关于水稻生产的或正面或侧面的记录, 真实地反映了广西以水稻为代表的粮食生产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广西充沛的雨水, 虽然利于水稻生产, 但温湿多雨的气候又往往使得农民收获稻谷之后不得不绞尽脑汁把稻谷晒干加工成大米。于是便有了在火塘上方悬一竹筐“日炙稻而舂”的稻米加工办法。此外, 广西又是个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区, 丘陵旱地又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合适的自然环境, 所以小麦也是广西粮食的主要产品之一, 虽然《日记》没有太多关于小麦生产的直接描写, 但文中诸多诸如馒头、面条、胡饼之类的食物记录无不真实地记录了小麦作为当时广西重要粮食作物的事实。

1.2 蔬菜生产

蔬菜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由中国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有资料表明, 自宋代起, 广西的蔬菜、花卉种植就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广西通志》记载, 嘉靖年间广西就有芥、萝卜、茼蒿、生菜、滕、菠、白菜、芹、韭、蕨、豆角、笋、冬瓜、苦瓜等等蔬菜作物[3]。在徐霞客眼里, 广西土地膏腴, 极利于万物滋长。正是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下, 山中野蔬随处可采可摘, 采摘各种野菜也就成了广西蔬菜生产的重要方式, 徐霞客也将采摘野蔬作为其广西之旅的一大乐事。在三里, 他采摘食用枸杞芽, 并细腻的描述了这种野菜的味道“瀹其芽实之入口, 微似有苦而带凉, 旋有异味。”[2]在思恩石堰, 他采摘过叫不出名的野蔬, 也采摘过如今广西人还喜欢食用的“酸草”。在此类野菜采摘活动中, 《日记》记述最多的当数人们从山野采摘竹笋菌类当蔬菜食用的事象。如游全州大竹岭, 他十分详尽地描述了当地竹笋之“肥美”, 玉菌之新鲜, 以及旅途“瀹菌煨笋而餐”之乐趣:“一路采笋盈握, 则置路隅, 以识来径。……既而导者益从林中采笋, 而静闻采得竹荪数枚, 玉菌一颗, 黄白俱可爱, 余亦采菌数枚。从旧路下山, 抵刘昏黑, 瀹菌煨笋而餐”。[2]这些文字, 写活了自己游大竹岭的采笋之乐,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西山区“靠山吃山”的蔬菜生产特征。在他的粤西行程中, 过全州, 经融水, 抵宜山, 留下诸多如“路拾蕨芽、萱菌”“瀹茶竹笋以待”“山笋为供”之类的记述。这表明“笋”“蕨”“菌”等山野时蔬,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蔬菜品种。

1.3 茶叶水果生产

广西的茶叶水果种植栽培历史悠久, 这与温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有关, 也是山多地少的丘陵地理环境使然。《日记》字里行间穿插着诸多关于广西各地产茶饮茶盛况的记述。如在黄村奄, 徐霞客因“足伤”而“姑憩”奄中, 他便取随行挑夫沿途采自多灵山顶来的茶芽, 自己“洁釜而焙之”, 竟然觉得与自己家乡“阳羡茶中之茄香色无异”, 在徐霞客眼里, 广西茶叶种植已相当普遍, 且质量上乘, 但在茶叶加工技艺、煮茶方式以及饮茶习惯上, 与江浙一带明显不同:广西“茶俱以柴火烘黑, 烟气太重。而瀹时, 又捉入凉水煨之, 既滚又杂以他味焉。”[2]关于水果生产, 广西现今出产的水果品种如香蕉、柑橘、荔枝、龙眼、柚子、槟榔等, 《日记》不仅几乎都有涉及, 而且这些水果的产地与食法的差别也被详尽描述。如在崇左壶关, 他看见有人卖香蕉, 竟“不及觅饭, 即买蕉十余枚啖之”[2];在横州宝华寺, 友人拿出陈年佳酿待客, 而饮酒的佐料则是“黄蕉”、“丹柚”。香蕉不仅可当饭食用, 而且可作餐桌上佐酒食品, 足见, 餐中果在当时广西已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广西水果的盛产。不仅如此, 徐霞客还详细地记述了广西水果种植的地理差异。据他所述, 太平、南宁都有柑而不见橘, 但他在向武倒是有幸吃到了橘子。而且, 据徐霞客考究, 龙眼树在德胜还很多, 而到了南丹就没有了。这显然是自然环境差异所致。

1.4 禽畜养殖业

山地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 使广西的农业经济具有十分典型的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特征。正是由这种农业经济特征所决定, 家庭禽畜养殖业也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记》详细描述了隆安壮族人民家养牲畜的情况:一座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农家房子, 下层养牲畜, 中层住人, 上层存放粮食, 此类人畜同宅的现象, 既是人们适应山地湿热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 更是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禽畜养殖的重视程度之高。此外, 鸡鸭等家禽不仅是壮族人家的重要食物, 而且常常成为壮族人际交往、祭祀礼仪、节庆活动中重要载体, 因而在农家养殖中也及普遍。尤其是鸡鸭鹅之类的家禽, 因为这些家禽产蛋, 禽肉蛋类都很容易制成各种的待客菜肴, 所以在广西农家至今仍十分普遍地养有家禽。他到三里, 发现这里所养家畜几科无所不有。而且鸡豚都用米饭喂养, 所以都长得异常肥美。因为农家普遍养有家禽, 所以徐霞客也广受炊饭煮蛋的款待。在桂林他不仅享受了早餐都能“以鸡肉和食”的待遇, 还目睹了“猪鬣鹅掌”作为“土冢之祭”的习俗;在天等、靖西等地, 则受到了“煮蛋献浆”以及“村氓献蛋醴”的多种礼遇。在桂林, 徐霞客发现有以狗肉祭祀的习惯, 在一些山区, 他还发现“此间人行必带犬”, 这说明当时养犬已被作为看家护院、上山狩猎之必需。

1.5 矿业与渔业

广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在明末也被人们开发利用。据徐霞客所述, 当时河池、南丹一带有很多银锡矿厂, 最大的有三家:新州、高峰、中坑。这三地间的距离也就一二里远, 产的又都是银矿和锡矿, 所以也成了游客商贾集聚的场所。他还十分详细地描述了采沙炼矿情形:先“掘井”掏取如米粒般的银沙锡沙, 然后通过“水淘火炼”再提取银和锡。由于矿产的开采, 当地的农耕就不太受人重视, 这对当地的农村经济有很大影响:南丹人吃的大米都是从独山、德胜等地贩来, 米肉等日常生活物资的物价都是别处的两倍。除了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广西还有丰富的水资源, 因而渔业作为大农业的有机补充其时也有较好发展。《日记》多处记述了当地渔业状况。在崇左壶关, 他曾受到一家以养渔为业的滕氏农户的款待, 此农户的鱼池就在家门口, 鱼的种类则主要是白鲢和鲶鱼两种。在隆安都结村, 他则目睹了村民于穿峒而出的河流中捕“锦鲤”“绿鳜”等鱼类。至于捕鱼方法, 当时人们除用网捕鱼之外, 当时还有一种奇特的捕鱼方法:将牛马赶入鱼塘将水踩浑, 使水中缺氧, 迫使鱼浮出水面, 然后再用网捞。足见当时渔业已盛。

1.6 农副产品加工业

广西山区产棉与竹, 这为纺织、造纸等农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条件。在隆安, 他看到了当地农家的家庭纺织十分普遍。而家庭纺织业的普遍存在, 又与当地物产密切相关, 尤其是广西盛产木棉, 这对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支持。徐霞客生动地描述了木棉树花的生长特性及效用:“春时花大如木笔, 而红色灿然, 如云锦浮空, 有白鸟成群, 四面翔绕之, 想啄其丛也。结苞如鸭蛋, 老裂而吐花, 如鹅翎、羊绒, 白而有光。云泗城亦有练之为布者, 细密难成, 而其色微黄, 想杂丝以成之也。”[2]除纺织业之外, 《日记》还对当时的造纸业作了记述。在融县铁旗岩和三里城西韦龟山两度考察了当时的造纸业, 虽然当地人的造纸技术还不高, 纸质也甚粗糙, 其时造纸技术已相当普及, 甚至产生了以造纸业为经济支柱的村落。此外, 《日记》还有诸多如将竹笋加工成干笋丝、将鸟肉熏干成腊肉等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此类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盛, 或可视为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些时代投影。

2《粤西游日记》中的农民

2.1 生存环境

在徐霞客笔下, 广西农民的生存环境称得上人间圣境, 农家村寨或结茅而居, 或碧映室庐;或依山汇水, 或环户以竹;或堤篁夹翠, 或分墟隔陇。一村一寨都能让人深感其幽栖之胜。在具体居住条件上, 当时农民百姓住的多为“风篱式”、“干栏式”住宅, 这种住宅“架竹为栏, 下畜牛豕, 上爨与卧处之所托”的结构, 既是适应山区丘陵起伏不平的地势需要, 也是适应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需要。而房屋“茅覆”与“盖瓦”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条件的主动适应, 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家庭的贫富差距。在河池鬼岩村一带, 徐霞客敏锐地观察到了此中差异:“德胜间用瓦而非栏, 河池所无栏而皆茅覆, 河池以西则诸栏无非茅覆者。”[2]事实上, 在广西, 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 一个村子与周边别村子在住宅风格上的差别也不鲜见, 这既是自然环境的限制所致, 也往往是经济状况优劣的直接体现。需要看到的是, 即使是这十分“幽致”的居住环境, 也难以掩饰民生的凋敝。徐霞客对当时宜山庆远的描述是:“城内外俱茅舍, 居民亦凋敝之甚, 乃粤西府郡之最疲者。”[2]这就是当时农民的生存状况。

2.2 家居生活

独特的自然环境促成了广西农民独特的起居饮食习惯。就居住情况而言, 当时广西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比较简陋, 以竹木架构、篱笆围墙、茅草盖顶的茅草屋为主, 甚至有以竹片当瓦盖顶的竹屋。这种住房就地取材, 因地势而建, 工艺简单, 建筑成本低廉且也适应山区湿热多雨的气候。事实上,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种住宅建筑在广西农村也不鲜见。正因为这种住宅的普遍, 一些稍微有别于此的住宅, 便或可视为壮汉两个民族的生活差异, 或可窥见农民家境贫富的差别。在隆安, 徐霞客对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及日常生活状况的考察和记述最为详细:“土人俱架竹为栏, 下畜牛豕, 上爨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 以巨竹槌开, 径尺余, 架与壁落俱用之。爨与方板三四尺铺竹架之中, 置灰爨火, 以块石支锅而炊。锅之上三四尺悬一竹筐, 日炙稻而舂。舂用巨木刳为小舟形, 空其中, 以双杵捣之。妇人担竹筒四枚, 汲于溪。其筒长者四五尺。亦有纺与织者。织亦有扣有综, 第不高而平, 妇人跌坐而织。纺亦然。”[2]这段文字, 不仅描述了农民的家居状况, 而且十分详尽地描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如何生火做饭、如何加工稻米、如何取水、如何纺纱织布等等, 更为重要的, 这也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妇女在一个家庭中所担当的家务劳动状况。

2.3 服饰语言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衣着打扮不仅反映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而且可以直接反映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日记》对此也多有描述, 其中最为详细也最典型的是对隆安人因性别、身份、地位不同而衣着打扮不同的描述:男子着木屐, 女子则跣足;普通女子以五六尺白布或青花布盘在头上, 并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劳动女妇女则往往头戴竹丝笠者;壮族首领的女人则要在胸前垂二条红丝带。女子所穿裙子通常是“百骈细裥”。为便于行走, 也有紧身束腰的, 但通常“为大结以负于臀后”。至于土酋、土官, 则多戴毡帽。这就是典型的壮族服饰。它不仅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徐霞客还注意到了这个壮汉瑶彝等多民族杂居地区人们衣着言语等诸多差别。在南陇村, 他遇到一位九十高龄的长寿老人, 徐霞客听不懂全村人的话, 但唯独能和这位老人交流, 因为只有他会说汉语。在穿着上“亦披发跣足”。而且据徐霞客所见, 从下雷到胡润, 人们大都“披发不束”, 且“不食烟与槟榔”。在这里, 徐霞客还遇到了十几个彝族人:“半执线枪, 俱朱红柄。半肩鸟铳, 身带藤帽而不戴, 披发跣足, 而肩无余物。”[2]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彝族同胞的民族着装特征, 而且分明打上了蛮荒时代的战乱烙印。

2.4 民族个性

广西壮族农民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他们淳朴善良, 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 同时又常常表现出山里人的狭隘和野性。徐霞客自桂林经柳州, 抵南宁, 再北上经南丹上贵州, 一路走来, 途中得到当地许多农民的热情款待和帮助, 在太平州, 他吃过早饭请了“两肩與, 十夫”, 走到傍晚, 村上人从冈头远远望见他们, 就都热情地来“助與夫而代之”, 这里乐于助人的民风, 很让徐霞客动容。不仅如此, 在一些村寨投宿暂住之后, 临行村民以鸡蛋、米蔬、村醪、山笋之类相赠, 以资其未来行程的情况也十分普遍。此外, 饮酒待客作为壮族同胞的传统习俗已经凝固成一种民族个性, 徐霞客也深得此种礼遇。在河池鬼岩村, 他遇到一位极其好客的韦姓人家, “其老者已醉, 而少者颇贤, 出醇醪醉客”这个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壮族同胞以酒待客的实诚与率真。当然也有不少让他不爽甚至无奈的村民, 《日记》中常有找不到挑夫或挑夫迟迟不肯起程的抱怨, 丁丑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南宁, 因为先前约好的挑夫爽约, 徐霞客撑着雨伞四处寻找车舆挑夫不得, 又派顾仆到城外寻找, 也无果而终。直到第二天早上好不容易找到挑夫, 挑夫开价很高, 徐霞客不得已满足了对方的要求, 可挑夫还是“推索再三, 上午乃行。”这使徐霞客很是不爽。在宜山庆远, 又屡屡“索夫马不得”, 因而慨叹:“此间人之刁顽, 实粤西之所独见也。”用现代的观点看, 徐霞客之所以“索夫马不得”,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夫”“马”大多是官府指派的徭役, 徐霞客的广西之行, 多靠参戎马牌一路无偿地“传夫”“聚夫”, 而服役的民夫, 不仅是无偿的, 还要自带米蔬, 夫役不足, 还得以妇女儿童顶替。这自然会引起农民的反抗。他们或在出行时间上磨蹭怠慢, 或干脆不带米蔬, 逼着徐霞客只好不停地“换夫”“候夫”。这正是壮族人民反抗沉重徭役与封建压迫的精神体现。

3《粤西游日记》中的广西农村

3.1 村落景致

从人口状况上说,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地;从自然环境上说, 广西是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广西农村的诸多个性鲜明的特征。徐霞客对此作了真实的记录:一是村落地名具有浓郁的民族味。比如, 壮语称“田”为“那”, 称“山”为“巴”, 称“河”为“驮”, 所以《日记》中如实记录了这众多极具民族味的地名村子, 如:那畔村、南那村、龙那村、那印村、那同村、那力村, 巴歹村、巴坪场、巴坪哨, 驮卢、驮塘、驮木、驮柴等等。二是山地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农村村子规模不大, 但村子景致却十分秀美的特征。关于村庄规模, 《日记》既记有“百家之聚”的“大村”、“巨村”, 也记有“数十家”乃到“数家”的小村子。更令人叹服的是, 徐霞客的《日记》常常对一些独特的村落景致加以传神勾勒。如在南丹, 他连续描述了山中一系列倚山而筑的小村寨:“由蜡北村稍西复北向入峡中, 半里, 逾小脊北下半里, 抵尖高峰下。其处另成一峒, 有一二茅舍倚尖峰下。竟峒东北行二里, 有村在西山之麓, 曰肖村。……于是西北登岭, 岭上下多倚崖随壑之舍。一里, 逾岭下而复上, 又西北二里, 复逾岭西转北向行, 有村在东山之半, 甚众。循之北行二里, 有尖山坚东峰之上, 甚锐, 下有瓦房, 环篱回堵, 颇不似诸村落。……又北逾一岭, 又北一里, 饭于壁坳村。数家在东峰之半, 前多踞石排列, 置庐其间, 实为选胜, 而土人莫之知也。”[2]这是典型的广西山区村寨坐落景观——倚崖随壑而居, 甚至半山之上筑一二茅舍独立成村。恬静幽寂, 独立于世, 自给自足, 怡然自得。

3.2 集市贸易

集市在广西称“圩”也叫“场”, 徐霞客生于江南, 而江南正是明代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 因而所到之处, 他对于当地的商品经济状况的关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广西, 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村集市贸易, 一方面出于对当地商品经济状况考察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出于常年游走在外的生活补给之需。徐霞客几乎逢圩必趋, 逢场必赶。《日记》记述他所经过或赶过的“圩”就有数十个之多, 在对这数十个集市贸易状况的记述中, 既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广西农村的集市贸易状况, 也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集市贸易中的经历。如在三里, 虽然在营北一里有一圩场, 但赶圩的人大多为“贼人”, 圩场除了肉和米之外也并没太多的物品。展现在眼前的“圩场”全然是动乱岁月一片凋敝景象。在向武, 他看到的, 则是物产相对丰富, 但货币使用却相当混乱的圩日。

3.3 饮食文化

与倚山而居的农村家居习惯紧密相关, “自给自足, 靠山吃山”成了广西农民的经典生存模式。在这种生存模式下, 勤劳智慧的农民百姓创造了许多凤味独特的地方美食, 并逐渐形成了广西农村独具特色的农村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 首先从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上体现出来。如结伦人善于腊制小鸟肉, 将鹌鹑一类的小鸟, 熏干后“炒以供饭”;又如都结人善食鱼生:“乃取巨鱼切为脍, 置大碗中, 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拦而食之, 以为至味”。[2]日记》还将全州“三小珍” (黄鼠、柿狐、竹豚) 、桂林狗肉、宜山竹笋……各地山珍美味依次呈现, 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十分珍贵的广西美食地图。其次, 各地饮食待客习俗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独特的农家饮食文化。比如饮酒, 广西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 把酒迎宾, 以酒送客, 均为壮家待客之道。且广西酒的种类也很多, 仅在都结, 他就尝到了农家的烧酒、白浆、黄酒等不同洒类。在广西各地, 徐霞客常获“以村醪饮余”、“以酒饮余”、“具酒烹蛋”、“即为留酌”的盛情款待。与酒相类的还有茶, 饮茶在当时已成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柳江姚阜, “饭与茶兼利之矣”, 在德胜观音庵, “乃奉主僧满室命, 以茶来迎”。此即以茶待客的明证。

3.4 民族风情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广西农村的少数民族风情给徐霞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考察了三里正月初五开始进行的一种叫“打跋”或“打卜”的男女对歌风俗。这种“风俗”其实就是传统的壮族“歌圩”。歌圩是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与歌论嫁的重要方式, 所以徐霞客称之为“淫俗”。与此相类似的, 广西很多地方具有以歌乐助酒兴的传统, 徐霞客在桂林青罗阁遇到了一朱姓人家“效吴腔”为家乐款待客人的盛情大礼。《日记》还多次提及友人村民“煮蛋献浆”“具酒烹蛋”“杀鸡为黍”甚至临行送鸡赠蛋的情景, 无不真实地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族风情。即使在今天, 在广西农村, 将鸡或蛋送给亲朋好友的民间风情也一直存续着, 尤其春节期间, 对于上门拜年的亲朋好友, 人们总会以鸡和蛋回馈。鸡与蛋, 在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意识里, 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品, 甚至不仅仅是一种“物”, 历经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沉积, 它已地地道道地成为一种民族风情的载体, 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4 结语

徐霞客以毕其一生的时间与精力, 以其“不问道理, 不计行期”[4]的执着完成了他的万里遐征, 其本意也许并无心于深入探究社会的人文事像, 然而, 世界本身却是多维立体的, 人类社会也无法绝然独立于自然之外, 因此, 即使徐公本来无意于此, 我们也仍然能从其关于大自然的奥秘探究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人文景观, 甚至可以由此去把握那个年代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本脉动。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徐霞客在广西[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 2011.5:2.

[2]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2.

[3]徐巨攀, 安鲁.《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4) .

篇4:游峨眉山日记

乐山市中区苏稽镇,是一个千年古镇,素有嘉州“鱼米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古时候这里的嘉定大绸,畅销全国各地。

老中医无意中创作牛杂药膳

从乐山往峨嵋方向坐车,大约10分钟就到了苏稽镇,然后沿着江边走,就可以看见一家挨着一家的牛肉店,我们选择一家名叫“古市香”,因为这家店的客人明显比周围其他几家多,估计是家老店吧。老板很用心在经营着,家具摆设都是各地乡间淘回来的旧家具,有种怀旧的氛围。

苏稽镇的跷脚牛肉味型偏麻辣,却是一道药膳。它汤汁醇厚,味美鲜香,还有驱寒的功效。它不仅吸引来许多的食客,也吸引了央视的《走遍中国》栏目。关于跷脚牛肉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光绪年间,苏稽镇上有位姓罗的老中医,医术高明又好善乐施,他在河边支起一个简单的炉灶,烹制自己配制的草药,将药汤送给行人,去病强身。

有一天,老中医看到一个大户人家把牛杂扔到了河里。他不忍心看到这般浪费的行为,便把牛杂从水里捞出来,放在草药锅里煮。没有想到,过了一阵子,路人们被这锅草药牛杂汤的香味吸引了过来,请老中医送一碗尝尝。从此,四方乡里都知道苏稽镇河边的牛肉汤既好吃又养生,纷纷前来食用。食客们也不顾吃相,或站或蹲,但更多的是坐在台阶上跷着二郎腿端碗吃。于是,人们就按着食客的形象,管这种牛肉汤叫“跷脚牛肉”。

现在的跷脚牛肉与过去相比,无论是配料还是制作,都更加讲究。先用牛骨、鸡、糯米汁、中药材熬制汤底,再把牛肠、牛肝、牛毛肚、牛舌、牛肺、牛脑花、牛尾、牛蹄筋等牛杂洗净烫熟,然后将烫熟的牛杂在熬好的汤里滚一下,带汤放入碗中,最后还要配一个蘸水碟,即一小碗佐料,选新鲜小红辣椒及青绿的香菜切碎,加盐、味精、麻油、干辣椒面即成。这样一碗翘脚牛肉,药香四溢,香辣可口,我们一次海吃了几碗才算过瘾。

逛三大美食街,访郭老旧居

若是有朋友要你推荐乐山城区的美食街,你就说“张公桥、嘉兴路和嘉定坊”,算是八九不离十了。这三条美食街,挑逗着乐山人的美食味蕾。

现在的张公桥好吃街,小吃品种应有尽有,到了周末的时候常常很拥挤。在2004年,张公桥就被规划为美食街,这一契机让越来越多的夜宵店发展了起来。更为凑巧的是,那时一些卖唱的歌手晚上常常来到这里,推拉弹唱到深夜,让过往的吃货们有了几分新鲜感。

从2009年开始,嘉兴路一带的餐馆就开始多了起来,在两三年之间,从靠近乐山广场的那头,一直延伸到嘉祥路交界处,一路上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业了。现在,这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经营的项目也是越来越多样了,菜式花样百出。嘉定坊春节的时候最热闹了,因为这里要举行新春大庙会,人山人海,想拍照都得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号子糍粑、特色卤味烧烤、钵钵鸡和豆腐脑等,一些特色小吃摊点随处可见。

如今,嘉定坊内的食府,已经成为不少乐山人心中档次较高的宴请地,若是当地哪位朋友能在那里举办婚礼,算是很洋气的了。

乐山有两大景区,用家喻户晓来形容很恰当,那就是乐山大佛和峨眉山。值得一提的是,峨眉一带有很多特产,到那里除了看自然奇景外,还可以开心地做个吃货。喜欢水乡的朋友,可以去五通桥,那是一座水乡古镇。清代诗人李嗣源做诗赞美五通桥“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所以五通桥又有“小西湖”之称。还有一处名胜位于沙湾区文豪路中段的郭沫若旧居,那些对郭老和中国近代文学历史感兴趣的,这里一般都是必去之地。

美食索引:

西坝豆腐

西坝豆腐应该叫西坝豆腐宴。在乐山西坝镇,随便进一家餐馆,翻开菜谱,能找到几十道用豆腐做成的菜。因为西坝自古出产黄豆,加溪水磨制的豆腐,白嫩绵软,所以从明朝万历年起,西坝人就开始琢磨各种以豆腐为主料的美味佳肴。熊掌豆腐、一品豆腐、灯笼豆腐……光听这些菜名,就让人垂涎。

钵钵鸡

钵钵里装的是麻辣味的调料,将穿在竹签上的菜浸入调料里面,要吃的时候再取出来。最早的钵钵鸡,又叫藤椒钵钵鸡,最重要的配料是一种乐山特产——藤椒油。这种油不是用藤椒榨制的,而是用热油浸泡藤椒做成的。用藤椒油拌好鸡肉,再切成薄薄的肉片,用竹签穿起来,既好吃又好看。

乐山豆腐脑

和全国其他地方的豆腐脑不一样,乐山豆腐脑的美味不在于豆腐脑本身,而是它的汤汁和配菜。以浓浓的骨头汤为汤底,雪白的豆腐脑上撒上红辣椒和香菜,一碗豆腐脑算是基本成型。乐山豆腐脑分两种,牛华豆腐脑和峨眉豆腐脑。两者的配菜各不相同:前者加粉条、炖牛肉、肥肠和花生,后者只加酥肉。

黄鸡肉

香辣甜麻的黄鸡肉是乐山五通桥的美食。初入口时只觉鸡肉鲜嫩,味道香辣,然后感觉到甜味,而回味则是四川人最爱的麻味。鸡肉选用当年的优质仔公鸡,汤汁是用各种配料加鸡骨头一起下砂锅中熬成的,但这个汤汁配方一直密不外传。

罗城牛肉

罗城古镇民风淳厚,当地的清真小吃成为罗城的一大特色。而清真食品中,又数采用百年传统工艺制作的牛肉加工食品最具盛名。如今的罗城牛肉越来越红火,已经发展到20多个品种。

五通桥豆腐乳

也称“五通桥毛霉豆腐乳”,得益于五通桥五通桥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香味浓郁、回味无穷,朱德、徐悲鸿、张大干、丰子恺、冯玉祥、刘伯承等人都赞不绝口。2011年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峨眉雪魔芋

源自峨眉山金顶,早在30年代峨眉山金殿主持和尚圣谓,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一方剩余的魔芋(俗称黑豆腐),经过几天霜雪冷冻后,发泡成海绵状,吃起来十分可口,便仿照试制,结果味道鲜美,于是开始制作,雪魔芋从此问世。

篇5:游峨眉山日记550字

早上,庄老师带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的来到峨眉山下,宣布:“今天会很辛苦,大家要努力哟!”我们不以为然:“好!没问题!我们一定会比家长快的。”在摆着造型照了许多照片后,我们漫不经心地打量起峨眉山:“‘峨眉山’这几个字是康熙御笔呢!”“这棵树真大!至少也有一两百年吧?” ……大家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闲话少说,我们很快就开始爬山了。小朋友都跑在家长前面,得意得很呢。咦?大家怎么都拿着竹拐杖呀?于是我也赶紧买了根,与他们一同冒充丐帮,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去。

走着走着,我发现大家没了那股兴奋劲儿了,怎么了?乍一看——没搞错吧?所有的东西都压在家长身上。再看小朋友门,一个个勾腰驼背,双手悬空,似乎随时都会到下来。家长们也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向前拖动着脚步。我呢?几次差点摔倒,又经常要死不活地喊:“妈……我走不动了……拉我……”还手脚并用向前爬,妈妈嘲笑我:“你怎么变成小狗啦?”没办法,谁叫我四肢发软,心头发慌,两眼发花呢。

我们走了很久,路居然还没有尽头,目的地居然还没有出现。每当我们站在一大坡梯坎前面时,总期盼走上去就是平地了,就到顶了!但第一个冲上去的人总是残忍地大吼:“上面还有一坡!”立刻诅咒四起“抢人拉——”“我不活啦——”家长们见此情景便鼓励:“冲!上去就有火腿肠!”

篇6:游峨眉山日记450字

游峨眉山日记1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的第二天,我们就和叔叔一家到峨眉山玩,我们去了报国寺、万年寺、清音阁等地方,美丽的峨眉山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其中尤其使我难忘的地方是峨眉山游人中心。

峨眉山游人中心是向人们大致介绍峨眉山风景的地方,相当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里有许多化石,其中一种很小很小,为了让人们看到,博物馆还专门在这个化石上面架了一个放大镜呢,可就是这样,透过放大镜看到的也只有针眼那么大。博物馆的中间有一大一小两副恐龙的骨架,它们的脖子都很长,我估计大的有八米高。博物馆还有许多鸟类的标本,有雄鹰的、画眉的、乌鸦的以及很多其它鸟类的标本。我和爸爸向前走去,发现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橱窗,里面全是一些大自然的动物,有飞行类的,有走兽类的,还有游泳类的。我看了真想用照相机把里面的动物一张一张的全都拍下来,成为一个照相大师。我独自一个向前走去,这时我大叫了一声“啊”,原来,我看见了我最害怕的动物——蛇的标本。蛇长着三角形的脑袋,鲜艳的身体,一看就知道是毒蛇,真叫人发抖。

我们在博物馆里转来转去,连二楼、三楼都还没有去过就到了下午,我们只好坐着客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峨眉,回到了乐山。这次游玩真有意思,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游峨眉山日记2

今天,我爸带我们参观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我们碰到了难得看见的景色——艳阳高照!太阳一定是为我们准备的。

我们匆匆地来到雷洞坪,停车场停满了车,人行道挤满了人,天上白云游动,夏日炎炎,我热死了!我们边走边照相。来到猴山,不见了攀爬的猴子,也许去避暑了。

来到接引殿,排队买票和坐索道的人很多,我爸给一个叔叔说了句话,叔叔就去帮我们买票,还领着我们直接从一间小屋上了索道。他平时还说什么先来后到,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这对那些排队的人多不公平!

在索道上,看远处的山云雾缭绕,简直太美了!步行十几分钟,到了金顶,天一会晴一会阴,变化莫测。一个四十多米高的佛像直插云霄,几个穿着黑衣的老婆婆三步一磕头,围着佛走了三圈,嘴里还不停地念着什么。

观云台并不怎么大,我们照了些相。在金顶悬崖边,有个舍身崖,从那往下看,可深了!真是一个吞云吐雾的险地方。

在返回的路上,我看见了出没的猴群、吓人的山崖、明媚的阳光、白茫茫的云雾、金光灿灿的佛像……我为中国有这些美丽的地方而高兴,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游峨眉山日记3

放暑假了,成都很热,我和小罗避暑胜地——峨眉山登山。

我们乘车来到了峨眉山的山脚下,向上望去,一片白雾濛濛,好似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白纱。在上山的过程中我和小罗你扶我,我扶你,终于走到了休息站。听说从休息站再向前走,走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远远地看到洗象池了。我和小罗一听这话赶紧背上包,打起精神又往上走,爸爸妈妈们看着我们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样子,都被逗笑了,也跟着我们一起精神抖擞地走了起来。没走多会儿,真的可以在白纱似的的雾中隐隐约约看见洗象池的大概了。我们继续向前走,正当大家在欣赏美景时,一声尖叫似乎打破了我们的美好心情,只听见有人喊:“有蛇呀!”只见一条小青蛇从我和小罗中间窜过呢!我吓了一大跳,魂飞魄散地往后跑,直到蛇已经钻进草丛里,我才胆战心惊地回到妈妈身边。

当我们走到洗象池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里面有很多小猴子,那些猴子都在烂草房里,旁边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潭,还有很多人向潭里扔钱币。这就是天然形成了“洗象池”,可能是普贤菩萨为他的坐骑“六牙白象”在这儿洗过澡,所以后人叫它洗象池吧。看了猴子天快黑了,我们就吃了晚饭,回到宾馆休息。

游峨眉山日记4

7月7日游完乐山大佛,我和四姨、弟弟又去了峨眉山,住在山脚的一个宾馆里。第二天,我们坐车来到峨眉山半山腰上的雷洞坪。一下车,天空中便下起了倾盆大雨加上峨眉山上天气又很冷,我们只得每人租件羽绒服来御寒。从雷洞坪到金顶距离5。5公里,如果要上金顶,每人先要步行1。5公里,剩下的4公里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我四姨前一天在乐山游玩时,走路太多,很累,我们便坐索道上了山,很快,金顶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金顶有四个面,上面坐了三层菩萨,从下往上看,看不清到底有多少尊菩萨。只能看清最顶有10个头,整个金顶金光闪闪,美丽极了。金顶最底层有一道门,顺着门走进去,四周金碧辉煌,里面还有一尊威严的大佛。大佛的旁边坐着两排喇嘛,正在敲木鱼。我们拜过佛,走到门外,浓雾立即围了过来。这罕见的雾好白,不参一点杂色,一缕缕、一团团、一片片,如烟、如棉、如水,轻绕在山间从林里。过了一会,雨停了,我们沿着雾蒙蒙的小路下了山。路上还遇上了很多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有的在吃游人给的香蕉,有的在树上玩耍,有的在地上“沉思”……

峨眉山真美丽!

游峨眉山日记5

峨眉山,是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地方。为了避暑,我们一家去了峨眉山。

我们一早从山脚下乘车到雷洞坪,走上接引殿的小路不过几十米便听到有人的喧闹声,隐隐约约还有猴子的叫声,可当我们上去时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到了山上安顿后,就直奔金顶,太阳照耀下金光闪闪,金顶的云雾变化莫测。吃过晚饭后,我们就早早休息了。

次日凌晨起来看日出,到金顶边上天空已泛出点点金光,太阳未出来,有些暗,云边上镶着一道金边,渐渐地有些光开始由黄转红,聚成一团团,遮住云彩,边上的金光连成一条线,中间细,两端粗,这样慢慢扩展,似乎准备与红光对抗,红光也如般燃烧。这样过了好一会,两种光都散开了,两个颜色慢慢移动丝毫不相碰撞。金光最终没有了,全部变成了红光。突然,人们惊呼起来。啊,红光中窜出一个小小的光点,随即又消失了,不一会儿又窜了出来,这就是太阳!太阳慢慢的探出小半个小脸,忽然像憋住了一口劲似的一跃而起,这瞬间也发出夺目的光芒,白云不见了,天空中一片红云。太阳开始变白,越来越刺眼,云也随着变白,越来越亮,难以分清云与太阳。

真是难以置信,峨眉山的日出如此奇特,而此时西边的月亮才悄悄的离开,日月同辉,多么奇妙的景色呀!

我们从迷人的峨眉山回来了!始终不能忘记的是你气势磅礴的日出。峨眉山,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游峨眉山日记6

今天到了峨眉山,进了报国寺,感觉真的轻松,虽说下着小雨,可是很喜欢在这个雨中游逛,尽管鞋子与裤子都会湿,但是无论是空气还是心境却让人无比的放松。

不知为什么听到念经的声音,自己感觉很亲,一种久违的感受,让我喜爱滞留在这个时刻,一步也不想动。只想静静地听着,感受着,陶醉在这高山的寺院中,高大的树木,下着小雨的天气,带着点凉爽的空气,深深地吸一口气,在慢慢地把体内的热气呼出,能看到口中的热气在面前一点点消失。使你有一种想脱胎换骨的想法,吸入的是山中的精华,排出体内的污秽。

突然间有一种冲动,能在这静静的寺院中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解脱呢?抛开这个复杂的社会,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做好人难,好人难做!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事实难变!不知是自己城府不够还是心态调整的不够,已经有些厌恶这种生活环境,或许自己真的有佛缘,以后的生活会处处与佛相关的。

听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小生一直念着观世音的佛号,可是真有一天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很是高兴,但同时也问观世音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您一直念的佛号是什么?观世音回答说:观世音。小生听后开始不明白,后来自己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

哈哈……这个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啊!

游峨眉山日记7

早听说“峨嵋天下秀”,今年暑假,我们有幸游览了峨嵋山。一进入峨嵋山,那幽雅,秀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峰真让人称奇。一路上溪水淙淙,盘山公路宽敞而整洁。

到了大门,我们换作步行,沿着石级而上,一路欢歌笑语。虽然汗水湿透了衣襟,但看到眼前的景色,脚下又有了动力。峨嵋山的猴子是调皮出了名的,我们一行人提心吊胆地过了猴区。峨嵋山又是全国有名的佛教圣地,到处都可以看到修缮得很好的寺庙。同事们都虔诚地去朝拜和许愿,我也去许了愿,希望我的愿望能实现。

“金顶佛光”是峨嵋山有名的景观。我们凌晨4点就去等待观看日出,看日出的有几千人。当东方出现一丝亮光,有人惊呼起来。我们屏息凝视,等待太阳跳出的一刹那。可由于天气不好,太阳始终没有露出她的笑脸,我们不免有些失望,但还是用相机捕捉那云海,霞光的美景。

我站在三千多米的峨嵋山顶,大有诗圣杜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有了这一次经历,以后在人生的路上我还怕什么呢?

篇7:游峨眉山日记怎么写

我们开车半小时就到了峨嵋山脚下,坐上旅游大巴驶上了漫长的盘山公路。两边的稻花刚刚探出了自己的头。汽车行驶在“S”路线上来回颠簸,妈妈都受不了晕车了,车越爬越高,我们的耳朵也开始响了。山上的植物树木都不一样,藤条也变多了,雾气从山脚下飘上来。我看到一棵又粗又高的枯树木,直耸云天。我给它取名叫”一耸天”,爸爸告诉我这叫“冷杉”,只有高山上才有。 越往上走冷杉就越多越大,在陶醉中汽车开到了终点—雷洞坪。这也叫”零公里”,是到金顶的起点。

我们背好行李,套上厚厚的冬装--因为这里一年四季都是冬天,踏上了上山的石梯路。我左右搜巡看有没有“孙大王”,看见一个木牌上写着:观猴,我急忙跑过去,扶着栏杆往下看,只见悬崖峭壁下云雾缭绕,一只猴子也没有,就在我失望时,两只松鼠窜出来,它们在峭壁的树枝上跳上跳下,炫耀它们独有的本领,太可爱了!听当地人说,为了游人安全,猴子已被管理员赶下山。我们继续往上爬,来到金顶索道,走路从”接引殿”山上。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坐缆车,只需三分钟左右。由于人太多,买票坐车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坐上了缆车,车厢容量一百零一人,索道全长一千一百多米,车身直线上升,向那神秘的金顶快速飞去,在我们一阵阵尖叫声中到达了金顶,太刺激了!

我像一只不知疲惫的小猴子一样往前走,两边的冷杉粗壮笔挺,直耸入云,一座金壁辉煌的十方普贤菩萨映入眼帘,由四头大金象驮着,头上分三层,由十个头像组成,所以叫“十方普贤菩萨”,真是雄伟壮观极了,两边各有三头白象摆阵,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朝拜,气势庞大。

来到”舍身崖”,这里是金顶观看佛光和日出的最佳景点,今天飘着小雨,很难见到这两大美景。在云雾中山崖隐约可见,深不见底,眼前一片白茫茫,这就是传说中的"云海”。这就是人间仙境,我就是一位仙女在这仙境中飞舞!

最后,我们登上了金顶楼,是峨嵋山的最高处,这时雨过天晴,刺眼的阳光穿透云层映在峭壁上楼顶上,真是美不胜收!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灵气,这里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

篇8:峨眉山的猴子

早就听说峨眉山的猴子非常有名:有的猴子喜欢穿裙子的漂亮姑娘, 它会抱住她的腿, 甚至会把她的裙子撩起来, 这种猴子叫“流氓猴”;有的猴子喜欢抢游客的食物, 如果它抢了你的东西你又抢回来, 它会抓你或者咬你, 这种猴子叫“强盗猴”;有的猴子会伸手跟你要食物, 如果你不给它, 它会爬到你的肩上给你挠痒痒、捋捋头发, 这种猴子叫“讨好猴”。

上山的时候, 我以为我们会看到许多猴子, 还期待遇到那种乖巧的“讨好猴”。可是, 居然封山了!一只猴子都没有见到, 我们高涨的热情瞬间消失了, 都失望极了。

在下山途中, 我和好朋友买了红薯, 边吃边往前走。“咦, 你看, 前面围了好多人!”朋友惊呼。“会不会是猴子?”我说。我们立刻两眼放光, 飞跑过去探个究竟。果然, 这里有两只猴子。我兴奋极了, 急忙拿出我的手机拍照。手忙脚乱的我忘了拉上包链, 有一只猴子竟跑到我跟前, 直接把手伸到了我的包里, 把饮料抢走了!不用说, 这一定就是导游说的“强盗猴”。我束手无策, 不知道该怎么办, 好朋友跑过去告诉妈妈。他因为太急, 把我的饮料被猴子抢了说成我被抢了, 哈哈哈……

听说整个旅游团只有我们看到了猴子, 遭遇“强盗猴”也是幸运的。

(指导教师:朱俊)

本篇习作着重介绍了峨眉山猴子的突出特点:乐于与游客亲密接触, 给游客带来欢乐。

写遇到“强盗猴”的遭遇与惊喜, 通过“两眼放光”、“果然”、“竟”、“直接”等词语表达出来。

篇9:游云冈日记

十二日晨,晴,阳光极好,大家精神倍爽,早餐后一齐出发。自别墅向西,穿入石佛古寺,先到正殿,入门就觉得冷气侵人,仰视坐佛大像高亦五六丈,在洞外登上四层高楼,又经过一条两块板的横桥,才到大佛的座下。洞中广如巨厦,四壁琳琅,都是小佛像,彩色亦新,是寺僧每日焚香处,反不如他洞之素古可爱?

出寺门向西,到西来第一山,佛籁洞、五佛洞等处。计中段诸洞石刻最完全,有庙宇掩护,不受风日之侵削。自此而西诸窟均沦为民居,土墙隔断,叩门而入,始得窥一二。第七窟佛像之伟大,为全山之最。像系坐形,莲座已淹没土内,两旁侍立之尊者亦璎珞庄严的露立天空之下。

由大佛像处再向西行,尚经十余窟,或封或启,佛像大小及坐立,扶倚,姿势及窟顶花纹鸟兽等,式样各不相同,亦有未完工者。总计全山石壁东西数里,凡大小95窟。佛像高者约70余尺,次亦五六十尺,小则有盈寸者。各石窟高者200余尺,广者可容3000余人。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此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晚期小洞穴里的雕像。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

走进窟洞,自山下云冈堡绕回。进怀远、迎曦二门,门上额书为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所立。堡内道旁尽是民居土屋,并有“留人小店”。街中朝南有庙名霞宫,对面有戏台一座,也是明代建筑。

午餐后少息,下午四时许沿别墅东边之和尚沟上山,山上有田地,并有明万历、清康熙时代之和尚坟三座。向西走入一处土城,为云冈上堡,系明代屯兵之所,今已夷为田圃。再向西走为云冈山顶,有玉皇阁,门窗破损,阒然无人,看钟上款识,为明崇祯末年(公元1644年)所铸,钟声初鸣,国祚已改了!

7月13日

晨九时许,微阴,因定下午回大同,因又遍探各窟,作临别之依恋。先向西走尽山末,又回来向东沿河岸行,过刘宋、刘孝标译经楼,和云深处、左云交界处的刻石,走到河岸尽处,崖壁峭立,俯视浊流,少憩即归。

午后由云冈巡长和堡中村长率数十民夫,打开东边数窟,使我们得窥一十,只破墙上一部,我们登梯上去,只见到石窟寒泉一洞,中有石柱屹立,上刻佛像,地下有泉水流迹。其余诸洞以时间匆促,因止不发。

下午四时又乘汽车回大同。重過观音堂时阴云已合,大雨骤至!15分钟之后,便又放晴。而四面是山,山洪四围奔合,与车争路,洪流滔滔,顺山沟倾泻而下,横截山道势如瀑布。河边沙岸为水冲陷,纷纷崩倒,奄然随流而去。我们在一座桥边,暂停了20分钟,候到了水势渐减,方涉水而过。自此一路如在河内乘车,水花四溅,直抵城下。

山西四围是山,稍有雨水,便可成患,由来已久,这也是我们到处出游,看见镇水的铁牛等像的原因。

回站已是黄昏,登上专车,竟如回家一般的欢喜。稍憩进城到兴华春晚餐,尝了代酒、汾酒的滋味。饭后有赵司令请大家到电灯公司看电影,系营中俄国技师所摄,有山西骑兵队抗日之战,内长黄绍雄百灵庙之行及五当召等景,茶毕回车已一时许。

上一篇:看烈火英雄电影的观后感下一篇:我永远的萱草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