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4-06-27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精选6篇)

篇1: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瓷砖行业的发展特点分析

现在全国各大建材市场上的瓷砖种类越来越多,安华大理石瓷砖、抛光砖、亚光砖、瓷片、瓷砖木等,让人目不暇接。除了品种多,瓷砖的规格、色彩、铺贴方法,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下瓷砖已不像前些年素面朝天,或只是带有一些简单花纹和图案,而是呈现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的趋势,深黄、宝石蓝、鲜红、翠绿、蛋白……应有尽有,甚至有人说,现在的瓷砖色彩都快比得上窗帘。这些鲜艳的色彩让设计师拥有更多的想象与发挥的空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样板间。

如果仅通过表面,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来是瓷砖还是地板,或者是石材。这几年,瓷砖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纹路外,跨界木质、皮面、仿石面瓷砖、裂漆瓷砖等均非常普遍。仿真程度几乎以假乱真,成为瓷砖新一轮亮点。

篇2: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推进了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水平,使公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也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毕竟高速公路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较短,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渡阶段,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交通需求,高速公路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完善.

作 者:齐志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刊 名: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英文刊名:TRANSPO WORLD 年,卷(期): “”(2) 分类号:U4 关键词: 

篇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同志“先富论”的倡导下, 我国实施了加速东部沿海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东部, 由此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增长与经济繁荣。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东西部差距迅速扩大,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多年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 我国区域经济逐渐形成了“四大板块”, 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 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大、海南) , 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 , 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 。

为了系统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笔者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 并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个角度, 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有很多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如国民收入、社会总产量、GDP、人均GDP、GNP、人均GNP等。不同的学者根据其研究问题的不同, 所选指标也有所不同。笔者同时选取GDP和人均GDP考察经济的发展水平。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但是GDP衡量的是经济的总体实力, 光用GDP还不足以全面分析, 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受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影响。所以, 笔者用人均GDP作为补充, 剔除人口因素的影响, 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反映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总体的GDP在近10年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7209亿元, 增长到2010年的422928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7701元, 增长到2010年的32181元。其中, 东部地区所占GDP总量份额最大, 约占全国近50%的GDP, 且近10年来份额变化不大。中、西部GDP的发展轨迹相似, 各占20%左右。其中, 中部区所占份额略高1%。东北地区份额最小, 约占10%的份额。这是因为仅有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可划入东部地区的范畴, 区域面积远小于东、中、西地区。总体来说, 总体的格局变化不大, 东部一直维持发展领先的地位, 对全国GDP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00年以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行, 中、西部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66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81408.4亿元, 增加了近5倍。中部地区从19791亿元增加到86109.4亿元, 增加了3倍多。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 从横向上看, 2010年, 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GDP有很大的区域差别。从GDP总量上说, 广东以46013.06亿元的总量位居首位, 紧跟其后的是江苏、山东、浙江。排名前5位中有4个来自东部地区, 其总量约占全国GDP的36%以上。河南以其人口优势排名第5。排名后5位中有4个来自西部,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其总量仅为前5位总量的5%, 占全国总量的2%不到。GDP总量最大的广东是总量最小的西藏的90倍。中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但排名基本在中后位, 其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0%左右。东北三省GDP总量差别较大, 其中总量最大的辽宁是吉林的两倍。

(2) 从人均GDP上看, 上海以74548.45元的人均GDP位于全国之首, 北京、天津紧跟其后。而位于最后的贵州人均GDP仅为13228.62元, 还不到上海的五分之一。排名前10中有8个位于东部, 其他两个为中部的内蒙古与东北的辽宁。排名最后的10位中有7个位于西部, 其中一个是东部的海南, 另两个是位于中部的江西和安徽。近年来, 内蒙古靠着资源优势发展迅速, 人均GDP也大幅上升, 达到了47213.42元, 排名第6。以全国人均GDP的均值作为划分高、中、低收入的标准, 当区域人均GDP高于标准值时, 则认为该区域为高收入地区, 反之为低收入地区。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划分标准, 分析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情况, 可得出我国人均GDP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一是中收入组的数量明显增加, 低收入组明显减少, 超高收入的变化不大。中等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8个省份, 增加到2010年的12个省份。低收入组的数量由2000年的14个, 减少到2010年的8个。超低收入组的数量由原来的1个增加为3个。甘肃、云南进入超低收入组。二是差距缩小。以超高组为例, 200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天津的1.5倍, 而2010年两者差距已不大。上海、北京、天津相对差距缩小。上海的优势由明显渐渐转为不明显。最高收入的上海与最低收入的贵州的人均GDP之比, 由2000年的9.65降到5.64。三是2000~2010年大部分资源大省上升较快。其中最明显的是内蒙古, 其由2000年的中等偏下收入组, 迅速上升到高收入组。山西、陕西、宁夏也由低收入组上升到中等收入组。四是总体格局不变, 但中西部地区上升较快。东部沿海和东北的辽宁省稳居高收入组不变, 低收入组绝对数量下降, 多为西部及个别中部省分。2000~2010年, 西部和中部地区位于低收入组的省份分别由9个和5个下降为4个和2个。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2010年年度数据)

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水平要高, 而且要有发展活力。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和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潜力。速度快的区域往往有较强的发展前途。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状况

2000~2009年期间, 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保持平稳高速增长。近年来, 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以上, 平均增长率为10.3%。特别是2003~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超高经济增长, 在2007年达到最高14.1%。虽然曾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 2000~2010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 在稳定中略有升降, 起伏不大。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特点

从区域布局看, GDP增长的区域分异规律并不明显。如下图所示:2000~2009年, 东北三省内部差异明显, 吉林高出全国平均速度0.5%以上, 而黑龙江增长速度却低于全国0.8%;东部沿海地区总体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但河北、海南两省却低于全国0.5%以上;中部地区各省发展速度普遍低于全国正常水平;西部地区存在两级分化的情况, 内蒙古领先全国4.57%, 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此外, 除西藏、重庆、陕西外, 其他省市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云南、新疆、甘肃、贵州低于全国0.5%以上。总体上看, 增长较快的多位于沿海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一味地用毁坏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是不科学的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 我国渐渐重视环境与生态的保护, 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支出。笔者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说, 全国经济发展质量渐渐转好。其中,

1.单位GDP能耗的区域分异明显

呈现较为明显的东部优于西部、沿海由于内地、中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2010年, 耗能最少的8个地区均来自东部。排名首位的北京的单位耗能不到最末位宁夏的五分之一。西部的贵州、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云南等省区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三省差异不大, 但单位耗能也较高, 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2. 从降低幅度看

传统的资源大省, 如山西、内蒙古, 虽然耗煤量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2005~2010年下降幅度高达22.66%、22.62%, 仅次于北京的26.59%。

3. 从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看

全国31省、市、自治区单位耗能的降低幅度, 都超出了“十一五”期间的计划额 (见表3) 。其中, 北京比计划多降低了6.59%, 位居全国第一。其他各省市基本达标, 超出幅度不大。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2010年年度数据。因缺乏新疆的数据, 未对新疆进行统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状态

从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质量三方面看, 全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沿海和内地的地域分异。

1.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类型

(1) 高质高速发展的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3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都很好, 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天津, 由于滨海新区的设立, 其增长速度高出全国3.4%。

(2) 持续快速发展的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这4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高于平均水平1%以上。但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差。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东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地位有所下降, 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3) 超高速发展的经济发达地区———内蒙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能源、原材料丰富的内蒙古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0~2010年, 内蒙古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其GDP增长速度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但发展质量较差, 高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4) 平稳发展的中等发达地区———辽宁、吉林、福建、重庆、陕西、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宁夏。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都与全国持平, 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较好, 但辽宁、吉林、河北、宁夏单位GDP耗能较高。

(5) 发展缓慢的中等发达地区———海南、新疆、山西、黑龙江。这4个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发展缺乏活力, 近10年来平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6) 稳定增长的较不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广西。这4个省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低, 但是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质量也较好。

(7) 缺乏活力的不发达地区———贵州、云南、甘肃。这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且长期缺乏活力。

(8) 发展较快、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欠发达地区———青海、西藏。这两个省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近10年来发展较快。因为其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未来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由此可见, 东部沿海地区均为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 但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也有发展缓慢类型;中部地区既有中等发达地区, 又有较不发达地区, 绝大部分省份实现平稳增长;东北三省均为中等发达地区, 通过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辽宁、吉林两省摆脱了长期相对衰落的状态, 但黑龙江发展缓慢;西部涵盖范围较广, 各省差别较大, 既有高速发展的内蒙古, 又有稳定增长的重庆、陕西、宁夏, 但贵州、云南、甘肃缺乏活力, 经济落后。重庆、陕西、宁夏、四川、青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 摆脱了落后的局面,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结论

从区间发展格局来看, 2000~2010年,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综合状态仍呈现东部地区较好, 东北、中部和绝大部分西部省区相对较落后的基本格局。除了内蒙古地位明显上升外, 江苏、广东的地位有所下降。全国各大部分省市在全国的地位变化不大, 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虽然绝大部分沿海地区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但西部的内蒙古、陕西等资源大省得益于国际高速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从发展质量来看, 调整资源大省的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还任重道远。随着未来国家结构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过去11年一些以高能耗为基础的快速经济增长地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慢。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李晓西.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刘卫东等.2011中国区域发展报告——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态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刘卫东等.200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部地区发展基础、态势与战略方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5]刘卫东等.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陆大道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新格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8]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9]王梦奎, 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篇4:我国港口物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港口;物流;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无水港;保税港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我国港口生产又过于依赖外贸集装箱运输,这导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2009年首次出现下降。为此,2010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港口行业的发展方式。港口物流成为我国港口未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之一。

1 我国港口物流的特点

1.1 功能进一步拓展

我国港口物流的功能,在原有的港口装卸、搬运、仓储等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服务内容包括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仓储堆存,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危险品储运,重大件货物接运,集装箱拆装箱、堆存、清洗及维修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港口物流正逐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程物流服务,如为客户提供大件运输设计、运输路径设计和配送路径设计等。

1.2 设施设备不断改善

我国各大港口为了发展自己的港口物流,纷纷成立港口物流企业,依托港口腹地广阔、设施设备完善和集疏运条件便利等优势提升港口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港口物流企业配备现代化的堆场、多式联运场站、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装卸搬运设备、集装箱运输车辆、重大件运输工具、物流信息中心等。

1.3 港口物流中心的发展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中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以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为例,作为天津南疆港区大宗散货中转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通过铁路专用线开展海铁联运,实现与腹地之间的连通,并提供散货的存储、加工,可实现煤炭的堆存、在线测量、精确计量、筛选、除杂、配煤、混煤和焦炭的各种加工以及散装货物长廊输送和水路运输、陆路运输的货运代理,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

1.4 保税港区的发展

保税港区具有港口的口岸运输功能、保税区的综合贸易保税功能、出口加工区的保税加工功能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国际中转、仓储等功能,能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运营商和外贸加工企业,对于所在港口的物流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为港口增加货源、完善功能,而且能提升港口竞争力。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为例,区内引进中远、马士基、中海等企业,2008年,洋山海关监管区内保税仓储货物1.51万批次,保税仓储货值达42.37亿元。

1.5 内陆“无水港”的发展

所谓“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并依靠海铁联运或海陆联运与港口连接的物流中心。国内“无水港”的建设以天津港最为迅速。天津港目前已与11个省市签订《建设内陆无水港合作意向书》,并且在北京、石家庄、郑州、德州等地建立“无水港”,并力争在2010年与内陆14个省会城市或主要集装箱货源生成地合作建立“无水港”。这将使陆域面积只有37 km2的天津港,辐射腹地扩大至450万km2。据了解,天津港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的地区。随着天津港不断深入内地建设“无水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中西部地区的货源,进一步拓展港口物流服务范围。

1.6 模式的创新

“前港后厂”是近年来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以上海港罗泾2期散杂货码头为例,该码头与宝钢集团浦钢公司在生产业务流程上实现无缝对接,合作取得“双赢”,既为浦钢公司节约大量的堆存费用,帮助其发展钢铁工业,同时又充分发挥上海港的物流优势。

1.7 信息功能的逐步完善

我国各大港口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将港口、海关、边检、海事等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为制造业、贸易、物流企业和船代、货代、报关等中介机构提供贸易、采购、物流、仓储、电子通关等“一条龙”服务。以青岛港物流信息中心为例,该中心集青岛港口物流生产管理、作业监控、物流跟踪、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是青岛港口物流的数据中心、监控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

2 我国部分港口物流发展经验

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在近年才逐步发展起来,且各个港口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已经有部分港口拥有一定的经验。

2.1 青岛港

青岛港特别重视海铁联运,在内陆地区设有郑州、西安、成都、兰州、太原等16个办事处。这些办事处与大型船公司合作,利用当地的货运代理,宣传、推荐青岛港的服务,帮助青岛港开辟货源。青岛港还与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合作,开辟青岛至郑州、西安的精品班列,由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负责铁路运输计划,并在铁路集装箱运费上给予一定优惠,青岛港负责相关业务的协调工作,保证内陆地区的货物能够安全、快速、准时地从青岛港进出。

2.2 大连港

大连港内贸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南北物流链已经基本形成。2009年,大连港与铁路部门合作,在大连至沈阳、长春、哈尔滨干线班列的基础上,推出“点对点”大列内贸循环车组,开通五棵树、吉林西、长春东、沈阳等局管内大列循环车组。在保证班列运行的基础上,大连港投资沈阳东站、长春、吉林等“无水港”,效益显著。目前大连港到东北各地的内贸集装箱班列逾50班/周。在内贸集装箱班轮方面,大连港共开辟到广州、上海、宁波、青岛、漳州、泉州等9条航线。大连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率先推出散粮改集装箱运输业务,其自行设计的自动化散粮装箱设备的装箱能力达到400 TEU/d,为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散货粮食运输提供高效的物流通道。

2.3 营口港

营口港为沈阳经济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提供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全程运输。此外,营口港还负责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交割库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交割库的业务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营口港还围绕本港的主要货种(如钢铁、煤炭、粮食、果蔬等)开发建设货物交易市场。目前营口港正积极培育钢铁市场,未来营口港将依托本地区钢铁企业和贸易商众多的优势,努力将其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钢铁贸易转运中心。

3 发展趋势

从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和部分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将有以下主要趋势。

3.1 开展全程物流服务

全程物流是将腹地范围内的货代、船代、公路运输商、铁路运输商、船公司、港口服务商等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分工整合,为货主设计全程物流方案,提供满足货主运输需求的服务。其中的港口不仅仅是运输中的某个环节,而是控制运输全程的物流经营商。全程物流涉及的业务环节较多,包括码头经营、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多式联运、集装箱拆装箱、加工包装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将改变港口以往装卸、搬运、仓储等功能单一的局面,进一步优化我国港口的经济增长方式。

3.2 完善多式联运

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是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多式联运以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公联运为主。我国港口的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完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多式联运将成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重点。以集装箱海铁联运为例,港口是集装箱多式联运最重要的枢纽,而铁路是综合运输体系中大运量、长距离地面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港口集装箱货源地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更应充分发挥铁路的作用,加快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优化港口集疏运结构,促进我国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3.3 服务临港产业

临港工业园区是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港口为临港工业企业提供运输、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港口提供大量稳定的货源。

3.4 建设内陆“无水港”

港口物流企业可以在货源生成地与当地大型运输企业合作建设“无水港”,将港口的物流功能延伸到内陆地区。以广大客户的运输需求为导向,提供订舱、报关、报检、拼箱、多式联运等服务,构建以沿海港口为中心、辐射内陆的物流链,实现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要在内陆“无水港”落实港口物流优惠政策,如在港口手续、码头堆场、装卸作业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港口费收方面给予优惠等,使内陆地区的货主真正享受到港口便利的物流服务。

3.5 推进港口保税物流发展

目前,我国共批准设立13个保税港区和10个保税物流园区。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应牢牢抓住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等新业务。

4 结 语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大大增强国内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信心。另外,2009年国家通过的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如《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对港口物流业都是利好消息。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也必将成为我国港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业钢,孟文君.“前港后厂”新模式值得推广[J].中国港口,2009(12):5-7.

篇5: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特点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重要分支学科“工程项目管理”,1982年引进到我国,1988年在全国进行应用试点,1993年正式推广,至今已经10多年了。在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全国工程界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新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工程建设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项目为出发点、为中心、为归宿的管理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集中管理为中心的计划管理方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国工程建设的生产力。

2、工程项目管理与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是围绕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展开的,即形成合格的项目法人(买方),承包单位(卖方)和监理单位(中介方)。这三者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四大主要内容: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这四项制度是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

3、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三个一”,即一门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这“三个一”是我国继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坚实基础。

篇6: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正文

改革开放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随后的外贸体制改革使中国对外贸易获得高速成长.并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的强劲增长。根据WTO的统计.我国货物贸易额、货物出口额2003年全球排名第4位.货物进口额排名第3位。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

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尽管成就非凡.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对外贸易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问题.还有着长远的发展空间

1.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

2.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

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1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2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3.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既要以“平常心”看待,又要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应对。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不仅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

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位次不断提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也不断改善,经济开放度(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市场分布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应对,重点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上一篇:八月十五的诗下一篇:心情低落伤感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