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4-06-19

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精选8篇)

篇1: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体育经济的基本含义

体育经济主要是以体育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将体育活动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受市场的主导,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体育俱乐部;二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来参与体育经济管理,其主要代表是日本政府对体育产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如下:①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会带动体育设施、运动服装等体育消费,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会对体育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使体育产业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会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人们更好的服务于体育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篇2: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加强锻炼,与之同时带动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开始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我国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支柱产业相比,虽然体育经济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速度比较快,体育经济成为支柱产业也只是时间问题。

(2)体育经济还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由于体育经济活动同其他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因而体育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比如首先在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下产生了体彩事业,其次体育产业还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当我国某地有体育赛事时,人们在观看体育赛事的同时还会游览当地;还有,体育产业还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在人们健身锻炼的需求下诞生了健身俱乐部。

(3)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研究调查显示,体育行业和通讯行业等行业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体育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这些行业起铺垫作用,同时体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此外,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效益。

(4)有利于提高人们综合素质

单单从体育两个字来看,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会使其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会提高其综合素质,有了好身体,自然得病的几率就会大为降低,因而人们能够更好的在日常工作中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3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1)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完善体育经济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导致我国体育经济速度变得缓慢。因此,在体育经济发展中,政府首先要改变观念,不断提高市场对于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减轻对体育经济的干预行为,让体育经济逐渐以市场为导向;其次,政府要和企业合作一同发展体育经济,并鼓励企业发展体育经济,比如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体育企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应不断完善与体育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减少企业之间的纠纷,来更好的维护企业的自身权益。

(2)企业要注重建立“品牌”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

鉴于“品牌”的力量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会极大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因而,企业要注重建立“品牌”以及体育用品的创新,首先企业要建立“品牌”,将本土化的品牌作为立足点,对体育用品的品牌价值加以强化,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点,从而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其次,企业要通过体育赛事,不断加强该体育品牌的宣传力度,从而推动其走向世界;最后,企业要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用品创新技术以及高素质人员,从而不断提高本企业体育用品的创新能力。

(3)提高对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

首先,企业要提高对体育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来挖掘其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其次,企业可以通过赞助体育赛事等形式,不仅会使体育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还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实现“双赢”;最后,消费者们在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也会关注到这些体育企业,在选择体育用品时也会选择这些企业下的体育用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小结

篇3: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制度创新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要基础

西方国家的经济学领域内, 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总是假定某种制度的存在, 然后在这个假定下来研讨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无论经济还是政治制度都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 制度不在经济学讨论的范围内。其实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制度的创新必会牵动政府组织结构、立法制度和政府行为准则等政治制度的变化, 以及产权、经济运行和分配机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 因此, 用假定某种制定为既定的前提来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其结论不一定能成立,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制度和机制都还不健全, 制度的创新正是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

二.经济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认识的问题是, 要生产什么、该怎样生产、为了谁而生产, 解决这三个问题要利用的手段就是经济制度, 实践证明, 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只是受限于资源的配置, 主要还受牵制于国家所建立的经济制度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从过去的生产实践来看, 国家在以发展重工业为导向的战略目标下所建立的经济体系, 重在追求实物资本投资的最大化, 因此对于劳动力的报酬等都是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这种经济体系的初期的确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此种制度对劳动力等经济主体缺少激励因素, 难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奉行的经济制度, 是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 以价格体制来调配资源, 用实现最大化的个人利益来刺激经济主体参入到经济活动中, 各厂商在能取得最大投资效益的激励下,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他们将掌握的新技术、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中, 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率, 快速的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而企业效益的提高必将带动社会经济的大肆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将会促进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这种良性循环定会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制度对经济主体的所产生激励作用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 因为只有科学完善的制度才能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价格体制的作用, 也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促进资源的节约、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但较之改革开放前, 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 虽然这几十年来发展的不是一帆风顺, 但在建立并健全市场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日趋严重的问题, 深化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

从目前我国的现状分析, 若要改革并创新市场经济制度, 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 加快国有、私有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铲除官商不分的怪相, 真正实现将企业转化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2)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市场, 并促进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 增加分配总量中按要素分配的比例, 并对要素给予正确的引导, 依法对其进行规范, 使之不断完善和发展;

(4) 转变政府的职能, 尽快改革宏观调控的方式, 加快推进体制与制度的创新, 使政府行为能最大程度的适应市场化的进程。

三.管理体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管理体制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转变上, 各级政府部门担当着调节我国经济、管理社会与市场和服务公众的职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努力,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我国政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所担当的角色正逐渐由管理型、全能型向服务型、有限型转变, 管理理念正逐渐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管理手段及模式正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单单指的是自然人、公民、个体, 还泛指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以往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 若要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激发经济的发展, 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切实保证企业在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政府部门不能越俎代庖, 要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以增加社会的经济实力;

(2) 政府部门要切实贯彻依法执政, 要带头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来管理国家及社会的事务, 管理上不能随意, 要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理清各种关系, 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 要更多的应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间接的来管理经济事务;

(3) 推动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审批制度的革新, 有越位的地方要改进, 努力将政府与企业划分开、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划分开, 大力推动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4) 要尽快推进决策、执行、监督体制的创新改革, 积极的贯彻执行决策权上移、执行权集中、监督权外移的政策, 建设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体制, 使我国各级政府在决策上更加合理、完善、科学、民主, 在执行上更加高效、集中, 在监督上更加严格、到位。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技术、资本、人才、管理, 这些因素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而关联它们的正是特定的制度, 科学完善适宜的制度是这些因素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我们所面对的技术、管理、资本等因素并未发生十分巨大的变化, 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每每提到此, 很多人都将此归功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制度的创新、制度的改革, 换言之也就是制度的创新为经济发展要素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由此可见制度的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参考文献

篇4: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GDP增长率;失业率;奥肯法则

据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1996/1997世界就业问题》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30%。因此,向高失业率做斗争,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高失业率问题,恰恰是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反映失业和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奥肯法则

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是这样描述的,即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3%(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2%或2.5%),失业率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这就是奥肯法则。这一法则揭示了产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重要联系,即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步增长,才能避免失业率攀升,即GDP必须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稳定在某一水平;如果要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率。

二、奥肯定律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验证

(一)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下分析

在这里收集1993~2006年的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见表1)。

從表1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对比情况来看,除了1993~1997年这五年间,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奥肯法则相吻合外,从1998年开始的九年里,先是失业率对GDP增长率的变动没反应,后又和GDP增长率的变动同方向变动。故从总体来讲,用奥肯法则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运行情况,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用修正后的失业率指标分析

就失业来讲,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至少三个明显的遗漏:没有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大量下岗职工中尚未重新就业人员;农村农业劳动力隐蔽失业人员。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和失业的关系时,有必要对失业率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1、考虑下岗职工对失业率的影响。(1)考虑下岗职工因素的失业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类比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公式,将考虑下岗职工因素的城镇实际失业率计算公式定义为:在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定义公式的分子分母同加上下岗职工的人数即可。(2)根据上述修正,得到如表2所示的历年城镇实际失业率数据。

(3)经修正后的城镇失业率和GDP增长的关系。根据修正后的失业率数据,从GDP增长率和城镇实际失业率的对比情况来看,两者的变化趋势与奥肯法则相符:从1993到1999年,当GDP增长率持续下跌的时候,城镇实际失业率持续上升;而在1999年以后,当GDP增长率持续上升时,城镇实际失业率又持续下跌。

2、考虑农村农业劳动力隐蔽失业人员对失业率的影响。(1)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王诚给出了计算农村隐性失业量的公式: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农村隐性失业量;RE——农村总就业(从业)量;TVE——乡镇企业就业量;PE-私营企业就业量;IE——个体劳动就业量;FE——流人城市岗位业量;CE——农业资源可容纳就业量。从上式来看:首先,FE可采取其他数据进行换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这一比例为5.35%。其次,CE数据通过农村生产性投资算得,据测算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资源可容纳系数为6.4,假设这一系数不变,用这一数据与历年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相乘就可得到历年农业资源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2)由总失业率公式:总失业率=(隐性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下岗职工+总就业人口)求修正过的总失业率。根据赵伟、萧月华、王宇雯在《对我国菲利普曲线实证分析》一文中的数据,从1993年到2004年,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分别为16378、13845、29709、28719、28929、28949、24706、24819、24064、22994、22488和20830万人。在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这十年间的总失业率年分别为:25.1%、21.2%、44.4%、42.6%、41.9%、35.7%、35.5%、34%、32.3%、31.2%和28.6%。(3)经修正过的总失业率和GDP增长的关系。根据修正后的总失业率数据,剔出1993年和1995年,从总失业率和GDP增长率的对比情况来看,两者变化趋势是相反的,与奥肯法则相符:从1993年到1999年,当GDP增长率持续下跌的时候,总失业率持续上升;而在1999年以后,当GDP增长率持续上升时,总失业率又持续下跌。

(三)奥肯法则在中国经济分析中的有效性评价

在上文中,通过对失业人口范围的层层修正所得出的失业率也更加接近我国的现实水平。从上面分析来看,不难发现,当修正的失业率越接近现实水平时,失业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关系与奥肯法则就越吻合。

三、我国经济增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保持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增长的终极途径

对于大国经济来说,虽然政府的人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但要在长期内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仍然需要通过稳健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来实现。

(二)造成我国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

1、我国近年来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十分迅速,制造业部门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力起到了替代作用。

2、结构性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这又包括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从企业中释放出的大量冗员再就业时,由于职工就业岗位转移时滞和部分员工技术技能相对落后,使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

四、关于就业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大力发展小城镇化建设;改革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不足之处,促使经济在保持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萨克雷.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性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5).

3、周长才.经济增长与失业: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存在性检验[J].学术研究,2001(12).

篇5: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毛泽宇(数统院1503班)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也使我们日益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涝灾等。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厂的废水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秸秆燃烧,生活垃圾制造,滥砍滥发植被遭到破坏等。

根据我们小组的讨论,针对环境问题列出三大建议。要治理环境问题单单从某一个方面出发是不行的,要多管齐下才能遏制破坏的产生,我们认为可以从政策,科技,经济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治理。首先是政策上,一、完善法律体系。有很多企业走在法律边缘,钻法律的空子,造成管理的困难。因此完善法律制度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二、加强监管机制。很多企业偷偷污染,肆意砍伐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发现他们,所以要加强监管机制,通过严格的审核机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环境破坏者受制于公众的的监管之中,使其不敢破坏。

三、加强企业及公民环保意识,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及环保知识,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其次,从科技方面,一、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我们能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资源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二、使用新能源。目前,我们大量依赖石油,煤这一类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开采不仅造成了一系列的水土问题,煤和石油燃烧后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也加大了大气污染。如果我们能大范围利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便能大量减少环境污染。最后,从经济方面,一句话污染就罚,环保就奖。对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可心慈手软,增加其污染成本,让他从经济上就不敢污染。而对于那些购进污染处理设备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并对其产品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环境保护不只是那些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事情。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植数造林,保护植被,不随地丢弃垃圾,节约水资源,多使用公共交通等都是环保的行为。我们怀念小时候的蓝天,怀念蓝天下的欢乐,那么就积极的加入环保的队伍中,为了蓝天白云,绿水长流。

时至今日,如果说还有人不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恐怕不是事实!可是呢,污染的事例仍屡见不鲜……问题出在哪里?长期以来,很多人形成这样一个认识:要发展就难免造成污染。小发展带来小污染;大发展则带来大污染。

千岛湖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并行不悖的道路。

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之所以伴生着污染,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与领导的短期行为不无关系。任期只有几年,只要GDP上去了,出政绩了,高升了,污染不污染,与我何干?一些领导拿到政绩升迁,却丢下了“环境包袱”。

千岛湖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良好生态是动力源,也是“紧箍咒”。不加“约束”,发展不可能持续,还会将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道理。不能牺牲环境换取增长,而应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篇6: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股市在我国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大背景: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开始下滑,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政治和军事大国来讲,最好的限制发展手段就是金融经济手段。西方国家有强烈的意愿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随着

全球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来说,融入全球经济体是一个历史大趋势,而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需要我们政府和老百姓审时度势,既能更快的融入,又要守护自己的利益,更好的融入。

本币升值对于中国好还是不好,利大还是弊大,经济学界早有争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不好都是同时存在的,我不想评论谁对谁错。客观的来讲,本币升值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基本是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贸易顺差拉动,而这种增长模式是依靠廉价的脑力体力劳动,廉价的资源能源,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换回来的。外贸行业火爆了几十年,顺差的不断增长,使得很多资本继续投向这些行业。这种增长模式我们牺牲的太大,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且不可持续。而本币升值能够起到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国内资源的作用。本币升值同时可以为进口型企业的成本降低,以及国内资本的对外扩张投资等方面带来好处。

不好的一面也是有的,巨量的外汇储备因为本币升值而造成损失,大量的外贸企业利润受到挤压造成亏损,有可能引发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无风险套利国际游资的涌入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动荡甚至可能引发的泡沫,等等。

在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走向经济大国的道路上,政府担当着改革者和引导者的重任。汇率利率资本市场等等,都是改革的工具和手段。而与当年的日元升值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汇率利率的走向和幅度还是在政府可控的范围内。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希望看到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顺差减少,内需增加,低通胀的稳定增长,走节能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流动性过剩目前充斥着国内各个市场,最为明显得就是股市。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贸易顺差资本顺差造成的。为了抑制这种流动性过剩,在贸易方面国家打压出口降低出口退税,开始鼓励对外投资,做结构性调整。资本方面国家还是严格的外汇管制,希望通过控制外资进入总量,化解一定的金融风险。但是还是有很多地下热钱不断的涌入中国,特别是流动性好的股票市场。

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下,政府不希望过多的流动性涌入到生产消费领域,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虚拟资本市场就充当了部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蓄水池”。而为了不让这个“蓄水池”有太多的泡沫,政府的策略是扩容对冲泡沫。目前扩容策略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加速中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可以得到较高的溢价,同时还可以对冲泡沫。很多制度以及金融衍生工具比如融资融券T 0交易股指期货都在尽快推出,目的也就是想把这个资本“蓄水池”做大做深。

政府目前的加息提高准备金等调控手段,目的主要还是抑制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从调控股市这个较低层面出发的。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法,我认为大方向出来了,股票市场没有必要去猜测短期的事情。至于国家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调控,那是经济学家争论的事情,最后采取的措施是国家御用的经济学家们探讨得结果,要改革就一定要有某些人说了算的,在朝和在野的争论,对于我们的投资来说可能没有哪一方一定正确。

对于目前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我个人更倾向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主任刘煜辉先生的观点。原引他的一段论述:

“客观地讲,自2004年来,央行虽孤军奋战却始终无法摆脱流动性过剩和投资信贷扩张的“怪圈”,并且越来越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下旨在以压缩高位投资规模抑制流动性为主旨的宏观调控,是否奏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中国经济运行固有矛盾。众所周知,当下中国流动性泛滥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所谓“高储蓄、高投资”。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在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就是讲,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信贷投资扩张、内需不足、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激增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因果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我们制定政策时不能割裂和单立出其中某一个局部,必须动态地把握内外失衡之间地相互交织、相互转化。这或许是当下以收缩流动性和限制流动性运用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持续的根本因素。

即便是在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起作用的情况下(当然目前更为直接的效果是通过行政措施,如信贷控制)或许短期内能将过快的投资增长控制下来,但显然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是无法形成内需替代,而中国进口基本取决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为进口的90是投资品,如机械设备、原材料和能源包括技术等,消费品进口比例已经下降到很低(这是当下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产业链不断

向中国转移的必然结果)。所以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必然导致进口需求减速,而外部需求依然强劲的情形下,顺差增加只可能加速(我们的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与进口增速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出口增速的关系不甚显著),此时投资消费的内部失衡就转化为国际收支的外部失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直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

人民币升值压力。事实上,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的情形便是如此,2004年以抑制投资过热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一个直接的效果是,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00多亿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05年的1000多亿。这种效应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后愈发显著,7月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减速,贸易顺差开始逐月扩大,当然其中不乏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和贸易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贸易部门企业行为的改变。随后必然是增加的贸易顺差又形成基础货币的供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的过剩,自我实现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热钱更快涌入,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市场利率低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泡沫开始急剧膨胀。中国的风险在于金融压抑使得金融市场发展极其滞后,资金基本靠银行体系,而当下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又主要是抵押贷款,资产快速升值意味着实体经济信贷条件事实上的放松,实体经济的利率事实上的下降,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的效果又化为无形,经济中投资过热局面又可能卷土重来,如此循环使得中国的所谓经济周期的因素已经越来越难觅踪迹,每一次调控的效果保持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短,直至根本不起作用。”

宏观背景先说到这里,下面再聊一下股市。首先说一下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主要表示的是市场容量,也就是目前在股市的所有资金的总市值。自从06年大扩容以来,上市公司的数量,覆盖面以及上市公司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可以这么说过去的1400家上市公司代表不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因为过去市场容量小,公司覆盖面太小,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国内市场容不下,纷纷到海外上市融资。国内上市的公司由于利益所趋有很多也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也就是说过去的指数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国民经济情况。上市公司业绩跟不上指数上涨自然就有了泡沫。

说到股市不得不说07年基本结束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改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股改的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市场化全流通问题,并且把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与股价捆绑到一起。对于央企国企来说,可以大刀阔斧的整合置入资产,集团整体上市。股权激励政策的出台,更是部分企业业绩增长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有实力民营企业股改以后,由于利益所趋不再是以前的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而是将集团好的资产不断的放进上市公司,更好的透支未来。

股改本身就有对价,平均大约是30%左右。按我个人的理解,也就是从05年股改汇改启动以来,上证指数从1000到17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股改白送对价+人民币升值;1700到3000左右的上涨主要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扩容资产计入指数;3000到未来上涨主要因素:人民币升值+扩容后上市公司业绩。

对于目前很多业内人士争论的指数到底涨还是跌,到底有没有泡沫,我认为争论固然是好事,容易避免主观错误,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是作为一名投资者来看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非要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没有正确答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历史不会完全相同的重复,我们的改革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个人认为对于股市健康上涨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要有充裕的资金流,而是上市公司质量业绩的不断提高。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速度能够跟上指数的上涨速度,并且偏离不大,那么上涨就是健康的,如果背离较为严重,那么股市的上涨就是泡沫。目前看流动性过剩的现状2到3年还不会有彻底改善。指数上涨有没有泡沫就要看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长能不能跟上了。

很多分析人士人说,中国全民炒股了,太疯狂了,股市指数上涨太多有泡沫,要赶紧卖掉股票。这样的理由成立么?我不认为这种短期的供求关系能够影响到股市中长期的未来。有些人说要跌到2000点以下,有些人说要到800010000点,这样的指数争论对于投资者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冷静的分析当前的局势,听取各方的意见,思想上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客观公正的作出自己的判断,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前进。

个人认为指数中长期还是能涨的,只不过是50008000还是10000的问题。首先07年扩容仍然会继续。从全球化视野来看,中国股市总市值14万亿也不算多,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国家必须控股,名义上流通实际上不流通的市值。国际市场过剩的流动性资本支撑了有色金属等价格最近两年翻了几翻,国际期铜从一千多最高到八千多,可能即便是资深市场专家也很少有人能够提前预计。很多机构每次做空,后来又不得不空翻多,在更高的位置上翻多。我们现在面临国内国际双重流动性过剩,随着经济增长以及更多优质资产的置入,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趋势是向上的,稳步上涨符合政府意愿,符合多方利益。

在选择资产方面,还是要以实质性业绩或者成长性为主。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未来的市场将会是,指数上涨,业绩好的企业跑赢指数,价格不断创新高;业绩差的企业股价由于绝对价格低,往往受到新进入市场者的追捧,但只是短炒,潜在风险还是很大的,股价可能会在一个低位空间保持振荡。国企里面,很多有实际业绩的公司会成为大白马,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也不会甘于寂寞,通过置入优质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从而产生大黑马。

篇7: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从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我们应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作 者:徐祥运 XU Xiang-yun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大连,116025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年,卷(期):28(1)分类号:N031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 文化结构 传统文化 中国

篇8:外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工商管理历经时代的发展与变革, 在不断地优化中, 被赋予了更丰厚的内涵同时肩负着更多的职能,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具体表述如下:

(一) 工商管理的概念。所谓的工商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通过行政机构依靠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是一个体系, 包括商品、生产、批发及零售等诸多要素。行政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 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地运行和发展,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 它几经波折, 直至21 世纪工商管理行政部门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体制, 并逐渐形成了富含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理念体系。新的历史时期, 工商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挑战, 重新审视管理对象及环境的变化, 主动参与相关改革建设, 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监管领域, 包括对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的监管, 有目共睹的政绩为工商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影响了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 保障了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可持续性。

(二) 工商管理的职能。在我国的经济市场管理过程中, 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清晰定位工商管理职能的前提下, 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进而有针对地发挥这些作用。虽然经济市场在运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任由经济市场自由发展, 对经济行为和现象不闻不问、放任管理。假如经济市场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 那么市场经济也就难以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到来,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活动日渐频繁, 大量外部资金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做支撑, 那么我国经济就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由此说来, 工商管理扮演着市场经济保护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 应着眼于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上, 指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扩大经济主体的受益面积, 刺激他们向社会反馈更多。除此之外, 工商管理还需要履行为管理市场经济提供依据的职能, 避免商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迷失方向, 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二、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着责任, 成立的初衷决定了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和监督制度, 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 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行环境。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商标注册及使用权。商标是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主要标识, 代表了某个商户长期积累的形象。工商管理对商标注册及使用权的保护, 能够有效保护商户的合法权益, 并及时就侵权行为作出处理, 维护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拥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二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工商管理严厉打击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坚决抵制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现象, 优化了经济市场投资环境, 维系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以及诚信, 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同时, 工商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 还对信息传播进行了控制, 整治了虚假信息披露行为, 净化了广告市场环境, 规范了信息传播行为;三是监察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工商管理面临着重重问题和挑战, 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工商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通过实践摸索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进而发挥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

(二) 工商管理能够保护合法权益。除了上文提及对商户权利的维护, 工商管理还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 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 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提升自身执法力度等途径, 担任好消费者保护者重要身份的同时维护了我国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工商管理的本质特征使其与消费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以关注民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强化自身的市场监督、管理、引导职能, 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及时对消费者在商品、服务、食品等经营中的投诉进行处理, 利用群众的视角完善整个监管体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或公司的自律性, 促进他们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维护了经济市场秩序, 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众健康与安全成为了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给予了工商管理部门足够的行政权力, 加强了它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监管、引导体系, 强化了工商管理的职能, 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管理特性, 实现了工商管理与消费者管理的融合、统一, 从而发挥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 工商管理能够健全市场体制。工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历史的沿革不断创新与优化, 能够健全市场体制, 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一方面工商管理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工商管理对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 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 有效减少了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 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 构建健全的市场运营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了产业集群建设, 通过价格宏观调控, 促进稀缺资源集中向利用效率高的企业或机构流入, 大幅提高了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有效传导并落实国家出台的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市场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 却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而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调控, 只有这样, 整个经济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若要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必须要经过市场进行传导和实施。工商管理始终与经济市场关联在一起, 积极落实国家政策, 有组织、有目的、有依据地对产品供求、服务价格等进行调节, 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对经济的稳定、顺利运行产生了积极效益。

三、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笔者基于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的认识和分析, 提出以下几种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以供参考。

(一) 完善自身服务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作为最直接的经济载体面临着人才、资金、税费等诸多问题, 其本身的发展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新的时期, 工商管理行政部门必须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 关注我国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 明确市场监管需求, 重视对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的引导和服务, 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注册程序、拓宽资金来源、升级服务项目、创新服务体系, 帮助企业解决转型期所面临的重重问题, 扮演好企业发展助推者的角色,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工商管理要全面落实国家政府赋予的职权, 大力推行行政指导, 积极打造利于经济发展的柔性法制环境, 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有效地将发展、维权、执法与服务四项基本体系结合起来, 倡导民主化、自主化、引导化管理, 尽量采用软管理手段如教育、告诫、引导等实现对企业的柔性管理, 辅导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促使他们主动约束自我市场经营行为,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 尽量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除此之外, 工商管理部门还应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 拓宽自己的行政管理视野, 积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事件, 及时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披露, 切实将管理渗透到各个行业, 实现服务管理体系最优化。

(二) 引导信息化建设。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信息化建设俨然成为了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工商管理本身的管理职能为依托, 对企业信用进行全面评价, 指导行业协会、业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监管, 打造体系化的社会监管模式, 利用示范作用不断壮大企业队伍, 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将市场经济主体连成一片, 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传导和发布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信息, 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用对接,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税率支持, 带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树立市场经济活动各方的诚信意识, 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监管力度, 主动披露企业的相关违法行为, 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并公示在网络上, 增强民众对工商行政执法的信任度, 加大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 促进我国良好的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不仅是工商管理强化执法、优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 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工商管理实现信息化, 通过网络化、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转变传统单一的人工操作模式, 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发挥的必经步骤。

总之, 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加之市场经济变化风云莫测, 笔者有关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可能存在不足, 因此希望未来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工商管理, 并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出更多优化工商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摘要:工商管理是国家政府行使管理职权、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机构,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作出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发挥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概念,职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晓波.刍议工商管理与当前经济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14.2.

[2]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9.

[3]常军燕.探讨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13.23.

上一篇:中学象棋比赛方案下一篇:2024年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