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代商贾文学中的官商文化

2024-06-30

探究古代商贾文学中的官商文化(共6篇)

篇1:探究古代商贾文学中的官商文化

1眉文化的历史溯源

古代诗词中有大量关于女子眉的描述,因此可以看出,眉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古代人把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眉毛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态,而且一双标致的眉,能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具有立体感,从而为女性的美丽加分。

多姿多彩各色各样的眉形造就了不同的神态以及美感,事实上,古代妇女通常的做法是把双眉剃光,然后画上假眉。

根据自身气质或者流行趋势画成多种眉形。

眉毛就像点睛之笔,促使女性形象的提升。

眉也是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双眉如许,能载闲愁”便是最形象的表述了。

美化眉毛的观念成熟于六朝,魏晋南北朝时,女性装扮眉毛的手段是“黛眉”,这时期仍延续前期的“蛾眉”与“长眉”。

《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

”《中华古今注》里也有相关记载:“魏宫人女子画长眉,今作蛾眉惊鸽舍……武帝召宫人作白妆青黛眉。

”曹植的《洛神赋》亦有“云譬蛾峨,似眉联娟”[2]的赞辞,从而可见长眉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晏几道《浣溪沙》中有诗曰:“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

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

一春弹泪说凄凉。

”在这首诗中,斗画长指画长眉来同别人争妍比美。

随着唐玄宗的梅妃诗“桂叶双眉久不描”,以及李贺诗“新桂如蛾眉”的流传,一时间,世人都是“莫画长眉画短眉”了。

美丽的眉令许多文人骚客诗兴大发,古往今来,许多有名的大诗人、大词人在描写女子的眉毛时都不惜笔墨,以好多美妙的诗句来吟咏美人。

同时,用眉毛这个意象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蕴藉。

2眉意象在文学中的情感意蕴

2.1“黛眉一展百媚生”之喻美人文人采用“眉”意象创作文学作品时,“眉”意象的.营建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关。

透过与眉有关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文人往往通过其眉的形状颜色,或者与其他意象的联咏来描写女性的娟秀与妩媚等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文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多通过具有美感特征的细节来窥一斑而见全豹,传达出女性身姿容貌以及情态之青春妩媚。

以眉来描写美人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

”在这几句形容古代美人的诗句中,没有提到美人的眼睛、鼻子、嘴唇,寥寥几笔即刻画出一个活泼生动的美女形象,诗句中的“娥眉”自此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百世。

“眉”意象在《诗经》中成为名篇佳作的闪光点之后,便具有了特定的文化能量,便被文人们视为典故,争相推崇,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红楼梦》作者对林黛玉的形象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即是对其眉目的特写:眉尖若蹙,有如一缕轻烟;两眼含情,略带喜悦而又略带幽怨。

眉毛仿佛笼罩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的有飘渺感。

那种微微带着轻愁,多情又说不清的美丽,淡淡两笔即将黛玉面貌的超凡脱俗和性格的多愁多情勾勒而出。

这般似蹙非蹙罥烟眉,使得林黛玉神仙一般的脱俗形象跃然纸上,这么一个袅娜的美人,这么一个动人心魄的风流之韵,借用“眉”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有一种轻盈灵动,虚无缥缈,而又处身世外之感,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更具艺术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眉”意象的塑造,是在静态和动态中表现的,以传达作者之情,“眉”意象中所显现出的女性之美是动态的妩媚和美丽。

2.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折射相思之闺怨离愁纵观有关“眉”意象的诗词句子,表达哀伤的情感蕴藉亦是大大存在。

文人常常运用“眉”意象将相思哀愁的情绪含蓄地描绘在诗句中,用充满诗意的表达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感。

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的情感之一便是别离之思,而离别的依依不舍和苦苦思念便在诗歌中被艺术化和审美化了。

下文通过典型例子对“眉”意象所表现女性相思离愁的哀伤进行分析和论述。

韦庄在《女冠子》中云:“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女子在离别时皱起的双眉,不忍心和情人离别的愁怨而又想要掩饰的羞涩,在这几句诗中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了。

女主角不仅“敛眉”即微微皱着眉头,还加入了“低面”这一动作,意图隐藏自己的情绪,而恰恰是这一低眉,将她的愁怨一览无余地彰显出来。

该诗以含蓄的方式写出女主角的愁眉之态,不忍别离之情,使得诗句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

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黄升在《花庵词选》中将这首词题作“别愁”。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思君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丈夫,相思难以消除。

柳眉刚刚舒展,又开始蹙起来的样子,从而使读者可以领会到她内心的丝丝痛苦。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把无尽的相思之苦的感情表现得极其真实。

“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蕴含着离别愁思的情感特征。

其实以“眉”意象表达女性闲愁在文学中可谓比比皆是,文人在创作诗词时认为,当女子内心忧愁而生愁眉的时候,即可在“眉”上被察觉出来。

因此文人常用“眉”意象表现女性可泣可诉的愁情,折射女性的怨情和自怜意识。

2.3“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凸显男女之爱情在很多诗句中的“眉”意象也表达了男女之情,用画眉或者画眉的典故来抒发男女或夫妻之间深厚的爱情。

《汉书•张敞传》记载:“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

有司以奏敞。

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因为张敞的妻幼时脸部受伤,眉角有了瑕疵,因此张敞每天帮妻子画眉。

张敞为妻画眉,引起更多的应该是赞美。

张敞画眉实际上是画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

这一典故后来也称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

张敞画眉这一成语也用来比喻夫妻感情好,也称为夫妻恩爱的典型事例。

性情中人张潮也不掩饰地认为:“大丈夫苟不能干云直上,吐气扬眉,便须坐绿窗前,与诸美人共相眉语,当晓妆时,为染螺子黛,亦殊不恶。

”元邵亨贞《沁园春•美人眉》中云:“扫黛嫌浓,涂铅讶浅,能画张郎不自由。

”诗人效仿张郎给夫人画眉,却反被埋怨,把一个像张敞那样的画眉高手也搞得左右为难了。

这也恰恰体现夫妻之感情的深厚。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绝色舞女为了和情人眉语传情,舞错了曲拍都不知道。

欧阳修的《南歌子》云:“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功夫。

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元稹亦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诗句。

意思是:我只有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来报答你生前曾经为我做出的牺牲和经历过的忧患苦难,表示终身不娶,以报答亡妻生前恩义的,这里就表达了夫妻之情的深厚。

由此也可以看出,“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有表示爱情的内涵。

2.4“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比兴内蕴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特色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这在中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就已开始广泛运用。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就是说,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比兴手法已经成为我国诗歌艺术手法表现的重要手段。

屈原在其《离骚》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上面的这两句诗句中,屈原以夫妇喻君臣,自拟弃妇来抒情,这里使用的“蛾眉”表面上指的是美丽的女子,实际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涵义。

这里的蛾眉,代表屈原才德的美好。

《离骚》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必读的作品,是众口传颂的。

所以“眉“文化这个比兴传统从屈原的《离骚》就建立起来了。

“蛾眉”的比兴手法,言简意赅,使诗句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被后世的文人普遍继承。

“蛾眉”两个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已达成了一个普遍共识。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其《近试上张水部》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便可以明白诗人原本要表达的本意。

朱庆馀担心自己的作品可能不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这里的“眉”就代表了诗人自己的才德,以“眉”比才德,问一问自己的“眉”是否符合公婆的喜爱呢,问一问张水部自己的才德是否会令张水部满意呢。

到了李商隐,其一首五言古诗《无题诗》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一个女孩八岁就懂得偷偷地照镜子,能够画出来那么修长有情调的长眉。

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是一首比拟的诗,用“眉”代表诗人自己品德的美好。

“眉”就是喻男子才德的美好,学画眉毛,便是追求才德的美好。

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表面上这首词写一个闺中女子的苦闷心情,一个美女懒懒地起床来画眉梳妆,这里的小山指的是残眉,因为眉残了便画眉。

作者在写《菩萨蛮》时,在朝廷不得志,整日闷闷不乐,所以做的词自然是抒发心中的郁闷。

“懒”与“迟”都是重点,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

这里的“眉”依然暗指男子才德,诗人的才德便是得不到用处了。

“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

”①综合上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眉”比男子才德,早在几千年前,“眉”就已经不是“眉”了,就像“香草美人”一样有了自身独特的历史内蕴和文化特色。

篇2:探究古代商贾文学中的官商文化

摘要:本文首先从天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同时描述了我们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接着介绍了在古代天文学中重要的分支,星象学的具体分类,下来介绍了天学机构的组成了职责,最后写了我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看法和认识,以及我对古典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星象学、天学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中医药学、天文学和数学四大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因为古人对科学的研究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对天文事件非常的关注,同时也用天文来指导农业生产,因而古代的天文观测以及天文解读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天文学最早的发展是在原始社会,那个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因而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就被归结为了神的安排,所以占星术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拥有占星术的人都是一些能够和天上神仙交流的巫师,尽管这些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而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占星术确实是古代天文学的开端,而且古代的天文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占星家,因此可以说占星术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天文学的发展主要是天文观测,天文仪器的建造以及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在天文观测方面,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是哪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在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中就已经记载了太阳黑子的存在,甚至在甲骨文字中就已经对太阳黑子有了描述,这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流星雨的研究,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的记事;同时我国古代天文学还能够非常精确的预测日食、月食和五星会合等天文现象。在天文仪器的建造方面,西汉时期的落下闳改进了赤道式浑仪在中国历史上用了2000年;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制图学家、诗人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郭守敬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星晷定时仪等12种仪器,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会只有这几个天文学家对仪器建造有贡献,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天文学家们无私的贡献。而在历法方面就有更多的天文学家付出过贡献了,在这里我不可能将每个人都列举出来,但是我相信他们所做的贡献是我们绝对不可能遗忘的。在历法中最著名的有张衡的《灵宪》、郭守敬的《授时历》、甘德与石申的《甘石星经》、一行的《大衍历》以及祖冲之的《大明历》等。这些历法能够指导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下面我想谈谈中国古代的星象学。在中国古代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水星又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其中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古人便将这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因而有了: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而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学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星象学中认为每个人甚至每个国家的命运都是与天上的星象相互关联的,当天上星象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认为世上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事情将要发生,用来观测星象的东西称之为星象罗盘,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会看到有些算命的或者风水先生会用罗盘来确定一个人的运势或者一个地方的风水如何。当然在中国古代并不称之为星象学,星象学这个称谓是从欧洲传到中国的,在中国主要是以天学为主的,还兼有算命和风水学。

天学在古代为天子所垄断,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也为皇家独占,其他任何地方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天学机构的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秦朝、汉朝是太史令,到了唐代之后就成为太史监、司天监等,在明清时期就变为了钦天监。古代天文机构多设有天文、历法、漏刻等分职机构,其中负责观察天象的部门地位更为特殊,它不仅与参验历法的推算结果有关,具有重要的科学功能,而且与占验人事的吉凶祸福有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天学机构的主要工作首先为天象的观测记录与报时、其次是观天一起的研制和管理、还有修订历法,编算历书历谱并印制发行。

中国古代天文学因为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并且由皇家垄断不准民间私习,因而发展并不客观,因此限制了中国天文学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不管怎么说古代天文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处于世界前列,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所以古代天文学尽管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它在那个时代的先进性是不能被否定的。

在这篇论文的最后,我想说说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总是带有很大的神秘性,一个原因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敬畏心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归于上天的安排,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科技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还是一个谜,所以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我们现在的科技比那个时候更先进就看不起中国古代文化,相信古人的智慧有的时候甚至比我们更加的高,我们在学习现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古代文化多学习学习,相信也许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的。固步自封本来也就不适用与现代的科学家,所以就必须汲取所有能够得到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科学。

参考文献:

篇3:探究古代商贾文学中的官商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唐朝;文学

唐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辉煌的一个篇章,其社会因素使得文学带有典型的时代烙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痕迹深入字里行间,经过大家的浓缩、炼意,写就一篇篇不朽的文学名作。

1 注重良好品格的培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推崇品德高雅,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这也是许多名家文人追求的境界——以德正身,淡泊名利。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篇只简练的九句话,形象的描写了作者对于“陋室不陋”的解释和心得。作者先以山水不以高深为贵,而是因为有令人尊敬的神灵所在而贵来突出自己的居所因为有自己的高尚品格而不简陋,后又以诸葛庐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来说明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是不计较物质条件的,这是典型的“以德服人”和“德高望重”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素雅景色和有才识的人的陪伴,作者则乐在其中——富丽堂皇的园林不一定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有权势的人也不一定能和自己有共同的文学喜好,只欣赏对方的才情谈吐,而不重视物质条件,这印证了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闲暇的时间可以对自己的心灵和情操进行净化和升华,这则印证了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

2 忧国的思想

忧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直存在的情感。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是一个国家遭受重创乃至覆灭,在文学的长河中便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者,他们心系国家大事,或为战争所痛,或为朝廷不作为所痛,写出令人深思的文章。杜甫的《春望》便是一首饱含忧国情思的代表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即使是在盛世大唐,也难免有安史之乱的危国之事。杜甫看到昔日长安的繁华被战火无情的抹去,山河虽在,但国家支离破碎,不复从前。春天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勃发之际,眼前也只有荒芜的草木遮掩了战火后的断壁残垣,令人更觉凄凉。没作者不以自己的泪恨抒情,却托给花鸟,美好的鸟语花香却不能给作者带来哪怕一丝的慰藉与欢愉,反而引起更多的伤感缅怀,这样的处理更能使人潸然泪下,理会到作者内心对于国家飘零的苦楚与悲痛。这不禁让人想到《诗经》中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点就在于,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巧妙的将心中所想抒发的感情自然的表现出来,更有深意在。当然也需要一些写实和夸张——一个“连三月”足以说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止境,而“抵万金”则说出了在战乱中人们的生命是渺小的,容易被摧残的,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都显得弥足珍贵,可见得受到战火波及的人民大众对和平安宁的生活有多么的向往和渴望。作者在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中,把思想感情升华到了国家,甚至满头白发都掉落,连簪子都无法挽起,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到底是忧愁到怎样的程度,才会使得作者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如此创伤。

3 对故土乡情的思念

古老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对于乡土情结尤其的重视,思乡之情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中。特别是在古时,交通通信都不发达的年代,出门远游、做官、营生的人们总有对故乡人情的思念与重视。温庭筠曾作《商山早行》来抒发对故土的魂牵梦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清冷的早晨似乎总是伴随着远行。从“客”“悲”“乡”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游人,一个不得不离乡行走而又时刻思念远方家乡的游人。从鸡声和月能看出作者出行之早,从人迹又能看出作者出行虽早,桥上的霜痕已显示出有人出行更早,漂泊在外的人们奔波劳苦,不如在家乡的悠闲惬意,更加引发作者对于只身在外,无人相伴的古凌寂寞之感。当他看到上路时的枯萎槲叶,盛开枳花,不由得想起梦境中的故乡,那是一方池塘,落着凫雁。雁是一种季节性迁移的动物,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通常代表着四季的变换,游子旅人的远行,有着对故乡亲人思念的寓意。作者在梦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连凫雁都已经归来,而他又要游荡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不禁让人想起《诗经·匪风》里所说的:“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谁能烹鱼,溉之釜鬵,怀之好音。”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古代人民的智慧中诞生,极善极美,胸襟宽广,海纳百川。历经五千余年,它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传,是黑暗中不灭的火把,夜空里指引方向的明星,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华儿女骄傲的标志,也提醒我们继承与发扬,恪守做人的本分。

参 考 文献

[1]周振甫.诗经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春秋)孔丘.论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汉)荀悦.申鉴注校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战国)孟轲.孟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篇4:古代文学“鬼”文化之流变

关键词:古代文学;鬼文化;演变

从本质上来说,鬼是人们的一种幻想产物,是人们对于死亡、丧葬、招魂、祭祀等文化现象延伸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对于文学家而言,鬼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类型,更是其创作的良好素材,借助“鬼”这一形象,古代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猎奇心理,更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入的剖析古代文学鬼文化的演变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古代作家的鬼文化观念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方面是鬼文化的神秘性对于文学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创作与鬼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大多数古代作家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进行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看出,关于鬼的传说早已有之,但是将鬼这一形象上升到文学角度却是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而始,干宝在《搜神记》中将鬼视为众生信仰的产物,这种认知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鬼怪世界的好奇感与恐惧感,将鬼的诞生于众生信仰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给予自身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到了唐代,文学家笔下的鬼文化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鬼的认知集中在“生前有未了心事而成鬼”上,产生这一鬼文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人们一方面对于鬼的畏惧之心逐渐减弱,更多的是崇拜,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鬼怪幻想来解决现实的矛盾与痛苦,是古人对死亡的初步思考;到了元明清时期,古代作家笔下的鬼文化在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鬼文化中的“鬼”的色彩越来越轻,“人”的色彩越来越重,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冥婚与还魂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为集鬼狐文化于大成的《聊斋志异》中各种“鬼”形象的塑造更是与人并无二致,例如《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这个时候说是“鬼文化”不如说是“人”文化。

二、古代文学中的“鬼”原型

一切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古代文学中的“鬼”文学创作也不例外,每一种类型的作品都是有着其现实依据的,这些作品的内容演变也可以大致看出我国古代文学中鬼文化的演变,对此笔者主要就几个较为常见的文学形象进行探讨。首先是“人鬼恋”,该类文学题材起源于“冥婚”这一地方习俗,最早的“人鬼恋”出现于曹丕《列异传》中的《谈生》,经过《长生殿》、《牡丹亭》等文学作品发展为冯梦龙在《情史》一书中专列“情鬼”一卷,“人鬼恋”的文化意蕴也从之前的批判转变为对爱情的浪漫追求;其次是“鬼复仇”,该类题材来源于丧葬中的“头七”在古老的风俗中,人们并不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终点,而是认为在“头七”之日鬼魂将会再次回归,在此基础上延伸除了“鬼复仇”的概念,例如元代尚忠贤的《王魁负桂英》这一作品,这一题材的诞生一方面是虚无缥缈的鬼能够给予文学家更多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最早的“鬼复仇”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鬼害人”,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鬼的恐惧,之后经过诸多文学家的补充,鬼也从单纯的害人转变为有目的的复仇,从而诞生了“鬼复仇”这一题材;最后是地府文化诞生于现实官府,其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创造了一个虚无的世界——地府来消除恐惧之心,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地府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和现实官府基本类似,地府的功能也逐渐的从单纯的阴间世界演变为惩恶扬善的文学形象,更催生了地狱的概念给予世人警告。

三、古代“鬼”文学的美学体验

随着古代文学家对“鬼”这一形象的不断加工创造,“鬼”文学也逐渐的从但从的描述鬼转变为借助鬼来讽喻现实。例如在《搜神记》中关于鬼的描述更多的是从鬼的形象本身着手的,而到了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写鬼就是写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讽喻、象征等文学手法被广泛的应用于鬼文学中,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张南庄的《何典》以鬼人鬼事隐喻现实,“鬼语连篇”,却荒诞而近情,将财主求儿、酒鬼打架、猾吏贪赃、和尚偷情诸种事象现于纸上。正如刘半农所说:“无一句不是荒荒唐唐乱说鬼,却又无一句不是痛痛切切说人情世故。”值得注意的有别与其它文学体裁,鬼文学的美学氛围逐渐的从但从恐怖美转变为一种诡异传奇之美,例如《楚辞》中关于鬼的诗句更多的是给予人一种恐惧之感,但是到了后期的文学作品,恐怖逐渐的转变为诡异传奇,正如鲁迅先生用鬼气来称呼古代鬼文学作品的环境,这种诡异传奇氛围从侧面证明了大众对鬼文化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徐梁峰.从“鬼”语看中西的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2]刘颖.鬼狐文化意象日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为中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04).

篇5:四海商贾品味“文化大餐”

各路大师现场献艺

在今年的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全国的书画、美术、民间艺人等各路大师现场展示才艺,各显文化魅力,令中外参展商大饱眼福。东阳的中国竹编工艺大师何福礼,是传统文化产品的领军人物,他凭借一双巧手修复故宫乾隆御书房“倦勤斋”,展示了当代中国竹编工艺的最高水准。他在此次文博会上,摆开了400多平方米展区,把自己多年来创作的得意精品进行展出,他那以竹子为原材料编织的《渔翁》《哪吒闹海》《八仙竹丝花篮》《竹丝白鹤鼎》《千禧龙》《海螺》《关爱》等作品,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参观者和采购商们赞叹不已,两位加拿大的参展商被何福礼的《渔翁》作品深深吸引住,连声赞叹中国竹编工艺了不起;文博会上以个人名义参展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显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北京天坛书画院副院长孙善民、实力派画家刘运禄、南京指书画家崔黎娟、中国画鹰名家黄妙德等数十名书画大家,带着500多幅书画作品来义乌赶“文化大集”。名家们在展馆摆开阵势现场挥毫泼墨,让中外参展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民间艺人朱奎荣17岁开始就在樟木版上雕刻,这次展出经他灵巧双手雕刻的一幅《熊猫百态图》和一幅《春晓汉宫图》,让来自美国的采购商们啧啧称奇;义乌“优秀民间艺术家”朱新琦带来的80多幅剪纸中,有幅长达7米的《清明上河图》,刀法精细,令人叹为观止;58岁的朱小弟老家住在义乌廿三里街道老街,是当地远近闻名“风筝王”,在他展台上展出的一个高达3..25米的龙头十分引人注目。他介绍说摆在展台上的是大龙风筝的头,它的身子长度要超过100米,放飞起来十分壮观。

传统工艺大放异彩

梅湖会展中心3号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等“丽水三宝”特别抢眼。丽水市委宣传部文化处长江山介绍说,丽水三宝就像瑰丽多姿的一朵奇葩,近年来产业越做越大。尤其是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将青田石雕列入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这给“丽水三宝”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青田石雕年产值达4.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2006年吸引外地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

宝剑和青瓷是龙泉享誉千年的两张“金名片”,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龙泉市政府在恢复和修缮古窑遗址上不遗余力,一些企业也是主动高薪聘请民间工艺大师致力挖掘失传的工艺,恢复和重现古代剑瓷文化。如今,龙泉古窑作坊也成了旅游景点,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多达上万人次,其生产的仿古瓷器更受游客青睐,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研究中国瓷器已有30多年,他创作的瓷器作品清新大方,有着很强的现代艺术感,他携来代表作《荷》,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胶泥贴花工艺,造型别致,展出后成了瓷器玩家的心头爱。

有着700年文化历史的义乌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这次也搬进展馆。红曲酒是义乌当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搞科研攻关,使“丹溪红曲”配方日臻完善,创新丹溪红曲酒酿造工艺,成了我国黄酒业第一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红曲酒类。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豪锋说:“通过现场酿造工艺展示和品尝,使丹溪红曲酒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如今丹溪红曲酒不但香飘全国,而且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创意产业成新亮点

文博会上虽然文体用品、画框工艺、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仍唱“主角”,但“时尚产业”、“朝阳产业”已渐显芳容。

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的约翰·霍金斯,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今天义乌创意行业“卡通设计”、“影视制作”已崭露头角,“文物开掘”、“广告策划”等已有可观的市场,音乐、出版、古玩、表演艺术等已渐成“气候”。笔类商品是本届文博会文化用品行业展出率较高的商品之一,这些制笔企业的展品融合了许多创意因素,令采购商们眼睛一亮,如“一次性使用笔”、环保笔、防近视防驼背笔等等。在义乌新港制笔有限公司展位前,采购商关注着他们展出的“一次性使用笔”。上海外贸公司一位采购商说,这款“一次性使用笔”使用方便,价格较同类产品低,使用范围广泛,各类市场都能接受它。因此这款平民价位笔成了客商下单的首选产品。

福州一家智能笔企业做足了创意文章,一支智能笔零售价达168元。该智能笔运用了光学、电子学、机械学等多钟原理,在笔中内置红外感应器和高科技智能芯片。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若坐姿不正确,笔芯就会自动缩进而无法书写,只有当坐姿正确时笔才能正常书写,因而该笔能够科学纠正学生错误坐姿,防止学生脊柱弯曲,以保护视力和防止近视。展位负责人黄俊彪说,这款笔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优秀创意奖和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奖。

Yiwu Expo Highlights Cultural Charms

By Zhang Jiancheng

The Yiwu Cultural Products Expo, just held in central Zhejiang’s Yiwu, home to the nation’s largest marketplace for daily commodities, was more than a three-day blockbuster succes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s worth 1.75 billion yuan. The expo showcased the best of China’s arts and crafts to 56,576 domestic and 4,1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ople and a larger crowd of audience.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expo.

Masters of Arts and Crafts

A lot of masters presented the charm of their arts and crafts at the expo. He Fuli, a national master of bamboo-weavi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best of the craft. His masterpieces were displayed in an area of 400 square meters.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not only displayed more than 500 pieces of their works but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skills on the spot at the expo. Zhu Rongkui, an experienced virtuoso who started carving on camphor boards at 17, displayed a sculpture of pandas and an artwork of girls at an ancient palace. A paper-cut virtuoso named Zhu Xinqi displayed a 7-meter-long paper-cut version of an ancient painting tour de force named A Riverside Scene on the Day of Qingming. The 58-year-old Zhu Xiaodi, a local folk artist known as the king of kites in his hometown, displayed a 3.25-meter-tall dragon head at the expo. He said that it was part of a 100-meter-long kite and that the whole dragon looked extremely magnificent flying in the air.

Traditions

Traditional products were conspicuous at the expo. Stone sculptures, celadon pieces, and swords are the three treasures of Lishui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The trio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nd have become strong industries. The industry of stone sculptures of Qingtian County, placed on the list of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2006, now is the county’s economic pillar. The industry produces stone sculptures worth 420 million yuan a year and employs more than 30,000. In 2006, about 400,000 tourists came to Qingtian to see its carved stone wonders and brought in an income of 230 million yuan.

Swords and celadon are the golden name-cards of Longquan (Dragon Spring) County. The two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ir products are also on the list of the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Local manufacturers have now restored the lost art of sword making and developed new product lines of celadon.More than 10,000 tourists come to see the site of an old kiln a year. Many artists brought their best porcelain masterpieces to the expo, which attracted elitist collectors.

A local winery exhibited a red-colored rice wine. The 700-year-old beverage is a popular drink. The winery has improved its formula and process and the rice wine is the first in the country that has acquired an organic food certificate.

Innovations

New products surfaced at the expo although the major products at the expo were sports goods and stationery, art frames, wall calendars and New Year prints, and printing and packing materials. More and more local companies are now engaged in anima productions, advertisement, film and television features, music, publication, antiques and performance arts. There were also new products in traditional categories. For example, some companies exhibited newly created writing tools. A company in Yiwu received lots of orders for its innovative disposable pens. A company from Fuzhou, capital of neighboring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 exhibited a pen whose writing tip will automatically draw back and refuse to write if the writer sits in incorrect ways. The high-tech pen also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篇6: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命题浅探

例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全国卷Ⅱ)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分析 以上四个选项中,“中宫”“陛下”“吏部”三个为名词,“移疾”是动词。“移疾”是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求退的委婉说法,在这个具体语境中名物化了。在“移疾”一句中,“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解说错误。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四个词。其中“建储”是动词,确定储君的意思,其它三个是名词。全国卷Ⅲ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是“礼部”“教坊司”“致仕”和“两京”。其中“致仕”是动词,是交还仕位给君王(退休)之意,其它三个是名词。

启示 所考查的四个词语中,动词一般较为陌生,但我们可以从具体语境去推测和把握。

文化常识的考查可以有更多的形式,除了客观题,还可以是主观题——可填空,可解释,可排序,可与诗文结合,可与语言运用结合,天地极为广阔。这一点,近年来其他省份的考卷可见一斑。看2016年天津卷的相关题目:

例2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分析 这道题虽然也是选择题,但在选择之前我们要做很多细致的排序,实际上,这样的考题是纯粹选择题的升级版。答案:D。

再看2016年江苏卷的相关题目: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分析 原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还可以用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大家平时注意积累,准确识记,形成体系。

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例4 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2016年江苏卷)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分析 用简答的方式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江苏卷的特色。把客观的考查转变为主观的答对,是一种较好的考查模式。不排除在今后的高考中全国卷也会引进。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上一篇:理想照亮未来系列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