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2024-05-14

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用9篇)

篇1: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1)。

[4]周洪军。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J].魅力中国,2010(10)。

[5]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卷(1期)

篇2: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文化习俗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所以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要能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习俗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不仅是人们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得来的,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们切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2、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将文化习俗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每项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艺术内涵,它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享受。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赏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将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会促使人们对于该建筑的投资购买。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还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艺术设计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各地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从古代建筑来讲,由于西方思想比较开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比较大胆张扬的风格,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束缚,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国古代的建筑依据的文化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东方建筑大多是中规中矩,建筑艺术单调,没有过多的个性体现。从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国家善于用砖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欧洲传统的教堂等;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头为主,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故宫等建筑。可见,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设计明显的差异。从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空间格局大多是向高空发展,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十分壮观;中国古代建筑格局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闭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宫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习俗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发展的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建筑艺术上难免会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观的不同,每个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艺术的不同源于利益观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原因导致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审美,并开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筑艺术设计也逐渐开始吸取各种文化习俗,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上一层楼。

3、文化的逐渐融合使建筑艺术内容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习俗有许多种形式,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升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合起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和筛选,然后将其加入建筑艺术设计中,从而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还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气和创新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国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来越高,将文化习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征。文化习俗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虽然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建筑艺术的差异,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将文化习俗融合后再体现到建筑艺术中去,将会体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明.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04:188.

[2]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8,05:151-152.

[3]周驰.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建筑遗产,2018,02:22-23.

篇3: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1 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造价成本之间的关系

1.1 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分析

结构设计是工程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工程的全部实施参照图, 是建筑造价成本的重要参考。要以工程的要求为前提, 结合相应的规范来进行设计, 同时要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

1.2 结构设计和造价成本间的关系分析

在目前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 建筑结构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 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而全面的保障。以建筑方案的合理性为前提, 通过规范的监督和管理来达到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提升。相关数据显示,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造价成本所占的比例高达40%~70%, 由此看来, 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造价成本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价成本之间的关系有一下几点:

(1) 设计方案和工程投资之间的关系。有关资料表明, 在一个建筑项目中, 选择的设计方案跟工程的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设计方案选择的好, 建筑材料的选择就会节省很多, 进而投资金额上就会节省一大部分, 这提升建筑的经济性。

(2) 设计过程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关系。有了设计方案, 就是要具体进行设计了, 对于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进行认真、细心的研究、设计, 在做到经济性原则的同时, 还要做到合理、科学的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后期工程的质量,

(3) 设计质量和造价成本之间的关系。现在社会的建筑事故是屡见不鲜, 造成的人员伤亡也不计其数, 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性的损失。建筑型的事故, 追究其原因, 大部分是因为设计质量的问题, 设计的质量不过就进行工程的施工, 建筑的构建, 这样不免会造成建筑在使用过程中, 难以预料的灾难的发生。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人力、资金, 增加了造价成本, 最重要的是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损失。

2 影响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

现在社会建筑越来越多, 人们追求质量、享受, 除了这些方面, 建筑经营者更关注的是建筑造价成本, 建筑造价成本跟很多因素有关,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基础形式。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施工要求, 都会有不同的建筑基础形式, 这样对建筑的造价成本和建筑安全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基础形式的不同, 就要求施工周期和成本有所变化, 这就导致施工造价成本有所不同。只有基础形式选择的合理科学, 才能大大降低造价成本。

(2)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直接影响着建筑造价成本。不同的建筑结构其施工面积、所用到的施工材料是不同的, 如:每平方米所要用到的钢材、混凝土。本着安全、舒适的结构设计原则, 就要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尽量的降低建筑的造价成本。

(3) 混凝土强度的设计。现在社会发展很快, 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 人们在既追求美观、舒适, 又要追求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住性。现在建筑也越来越复杂, 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混凝土强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造价成本。

3 造价成本控制的措施

(1) 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体现人性。国家现在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发展, 因此, 在建筑方面我们也要坚持一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现在社会, 人们不仅注重关注物质层面, 而且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享受, 现在人们斗仙过着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 生活方面处处方便的生活, 因此, 建筑设计在考虑人们的这些想法的同时去进行建筑造价的合理控制。

(2) 对建筑结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有着很多的类型, 不同的类型都有着其优缺点, 在进行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时, 要进行优缺点的合理考虑, 最终做出科学的选择。在进行建筑结构类型时, 不是造价成本低的结构类型就好, 要结合当时的建筑环境, 结合流行因素、居住要求等, 进行全面的考虑, 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为理想的建筑结构类型。

(3) 实现基础形式的合理性。在建筑中, 最重要的是地基, 也是基础建筑造价方面比较重要的, 也是整个建筑造价比较重要的。地基构造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部分, 前者不需要人工加固过程, 所以工作量、工程投资都比较少;而后者就需要人工加固, 这样就增加了工作量, 也加重了投资的压力。因此, 在进行建筑造价控制时, 对建筑基础的造价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因此, 建筑要实现基础形式的合理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质量, 而且还有利于进行建筑造价的控制。

(4) 合理规划上部结构。对建筑造价进行控制时,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构建材料和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研究、选用, 能够有效地降低造价成本。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 要对实际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的考察, 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在保证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的同时, 也能有效的控制住宅的造价成本。因上部功能的不同, 造成构件的截面类型不尽相同, 最终影响建造的成本例如浇楼盖便有如下几种情况:

(1) 梁板式楼盖。这种结构被广泛的使用, 在建筑成本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这种结构占用的空间比较大, 楼层的高度比较有效。

(2) 无梁式楼盖。这种结构的楼高不受限制, 但是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

(3) 密肋楼盖。在跨度比较大而梁高受限的情况下, 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经济收益, 但是这种方式的施工比较复杂。

(4) 为保证净高, 通常选取预应力混凝土平板, 一般跨度可达于9米以上, 可仅于外围和核心处布梁, 使用较自由, 成本高。

(5) 制造与节点。在满足建筑施工要求和设计结构的前提下, 对经济结构和节点进行合适的选择, 就会比较好的进行建筑造价成本的控制, 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6) 加强对出纳人员的挑选。在各行各业, 优秀的出纳人员, 对企业其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要想节省建筑造价成本, 建筑单位应该拥有一个优秀的出纳团队。优秀的出纳不仅只具有收款、付款的能力, 还有着对财富的有效管理的能力, 他们能懂得把单位的钱用到刀刃上, 让公司的现金发挥着最大的效益, 这样可以有利于建筑造价成本的降低, 是建筑单位获得最大意义上的收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 建筑的工程造价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及其重要的。施工图的设计阶段是结构设计环节比较重要的, 建筑结构的设计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还影响着工程的造价成本。为此, 对建筑结构的设计, 相关人员必须结合相应的建筑环境、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严格的设计, 从而在结构设计时就实现对造价成本的控制, 提升建筑的经济性, 促进我国建筑业的稳健发展。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建筑造价成本有着一定的影响。科学合理的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 可以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 更有利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关系和建筑结构设计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 并提出了建筑造价成本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造价成本,影响,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钟浩鸣.探讨从建筑结构设计看住宅造价成本的控制[J].中华民居, 2013 (08) :13-14.

[2]张进.从建筑结构设计看住宅造价成本的控制[J].民营科技, 2013 (08) :162.

[3]秦泉, 熊志强.从建筑结构设计看住宅造价成本的控制[J].价值工程, 2011 (09) :130.

[4]史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住宅科技, 2003 (3) :39-41.

[5]何新华, 胡文发.设计阶段建筑结构系统造价的优化分析[J].建筑科学, 2000 (3) :58-60.

篇4:楼梯设计对建筑抗震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楼梯设计;抗震;耐久性;功能;安全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复杂的特征,在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地壳运动非常频繁,经常会发生震级较高的地震灾害,就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发生的重大地震就有唐山、汶川、玉树等,这些地震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更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就这些人员伤亡问题分析,主要是因为建筑倒塌造成的。而楼梯作为地震之中疏散人群的主要途径,应当引起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通过创新设计软件和方法来提高楼梯设计标准,确保设计安全。

1、楼梯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

楼梯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设计中,不仅承担着自身应力传递作用,而且影响建筑结构主体。具体来说,因为楼梯在建筑结构中不但要承担建筑物正常运营的功能需要,而且还要承担自身应力传递和竖向构件的主体结构影响两方面要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1楼梯应力传递给建筑主体结构的影响

在我国一些地震较为频发的地区,建筑结构设计之前,通常都提前由专业地质研究人员对当地的地质条件、地震发生原因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勘查与调查,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提取出符合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和要求的内容,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设计方案。楼梯作为建筑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整个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一方面涉及到建筑结构钢度与楼梯的大小布置,另外还包含建筑物墙体抗震、框剪抗震等自身刚度的要求。面对这些问题,可以说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墙体抗震力度和刚度越好,强震性能越好,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也就越好,这个时候对于楼梯结构的刚度便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额问题,此时的楼梯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见,在楼梯设计中,楼体自身应力传递只要得到有效保证,那么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也会大大提升。

在建筑结构的主体设计中如果采用框架结构、装配式结构,这个时候在砌体施工和设计的时候,对砌体施工要高度重视,此时的建筑物主体结构应力都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这个时候填充墙、砌体以及承重墙的开裂程度如果不是很大,那么此时对于楼梯刚度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要注意,一旦出现墙体开裂程度超过防裂要求或者遇到世所罕见的大地震的时候,墙体结构会瞬间进入到弹塑性状态,此时墙体的刚度容易下降,楼梯的刚度在这个时候便会发挥重大的支撑作用。

1.2楼梯竖向构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在楼梯自身应力传递中,竖向构件往往都会出现短柱或者错层的现象,这个时候建筑设计师为了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和整体性,往往都是在楼梯设计中布置一些简单的竖向构件。具体来说,为了保证竖向构件应力传递要求,通常都是将地震作用的最终计算目标作为设计标准,并对建筑物可能出现的恒载、活载的应力传递以及变化做了相应的改变。在设计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建筑结构的荷载小于楼梯间所承担的荷载,那么在不考虑楼梯计算结果的条件下要对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给予重视,提高墙体的刚度以及质心重合程度。

在建筑物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中,大多企业设计工作人员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很少直接去工程现场进行勘查,也不会根据现有的工程规范标准和条件进行计算,通常都是先判断楼梯结构对建筑结构的整体影响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标准和方法计算抗震等级和方法。而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体抗震设计中,除了需要重视上述问题之外,还要根据建筑物施工情况、施工标准以及使用功能等要求来进行计算,加强楼梯间与填充墙之间渐的主体结构拉结施工。

2、楼梯设计规范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且地震灾害本身有着不确定性、不明确性以及危害大的特征,尤其在一些地震等级较大的情况下,地震应力带来的建筑结构破坏非常大,由此引发的建筑物倒塌事故也不在少数,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测系统和预警等级而言,不管是设备还是计算理论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建筑抗震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还显得十分粗糙,不少设计工作人员为了追求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往往都经注意力集中在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上,导致计算工作与当地地质条件不符,最终造成计算结果的不合理、不科学现象的出现。

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3.6.6 条提出,建筑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楼梯竖向构件的影响,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等都要符合建筑主体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第6.1.8 条针对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提出了楼梯间宜设置抗震墙,但不宜造成较大的扭转效应的要求;第6.1.15 条就楼梯设计做出了具体规定,楼梯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体现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对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适合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且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第13.3.4 条则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提出了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围护墙的要求。

2.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相关条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第6.1.4、6.1.5、8.1.7 条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基本要求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6.1.5 条第 4 款针对楼梯间的砌体填充墙作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 4m 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3.探析加强楼梯抗震性的有效措施

楼梯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抗震功能,因此,在建筑前期规划中,设计师们应该充分考虑楼梯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根据建筑主体结构与楼梯的刚度大小,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加强抗震性。具体来说,楼梯应该尽量避免装配式结构,现浇式或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应用较为广泛。对于框架结构,应该在遵循我国目前所规范的条例下,多注意楼梯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互相影响的问题,在对结构进行规则性判断和位移计算时,应采用包络设计的方法,构件设计则需要在考虑楼梯作用的情况下,再决定是否将其计入设计。对于抗震墙结构等主体结构刚度大、整体性较好的结构,设计师们一般不考虑楼梯的影响,但是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应重视楼梯间周围的竖向构件位置的合理性,比如电梯井等,这样才能在减小建筑主体结构影响的同时,保护楼梯构件的正常运作。当建筑底层没有设置地下室时,楼梯应该避免直接支撑在孤立梁上,因为地震时楼梯板吸收的水平地震作用在楼梯梁处的水平传力路径非常容易中断,这样就会极大减小楼板的承受能力,造成安全事故[4]。

4.结语

综上所述,楼梯的自身传力和竖向构件对建筑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建筑设计师们应该多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楼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此提高抗震计算的准确性,从而加强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中人身财产安全事故,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薛斌.浅谈楼梯设计对建筑抗震的影响[J].陕西建筑,2012,11:16-18.

[2]乔锐.浅谈楼梯设计对建筑抗震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275.

[3]燕鸣全.建筑楼梯对结构抗震设计影响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篇5: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个性鲜明并深深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同西方迥异的民族特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加以继承,并加以现代体现,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的现代化。加快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是我们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应该在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即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会再历史旅程成长断层,更不是对西方思想全盘接受;城市建筑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

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属于当时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很多历史文明的消失,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虽然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一大进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科学、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块木材,一块瓦片,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我们要让古建筑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在体现中国古建筑古典韵味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品质,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出现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国际、国内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3.2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响下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又要保护古代历史文明,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好它们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现代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现代建筑的是古人这几千年中探索中所遗留的产物,它是我们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它们之间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要兼并协调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的原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代表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来,才能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建筑风靡全球,这种风潮大大影响了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发展,只有让古建筑艺术在中国本土茁壮的成长,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让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倡导“新旧有机结合”的这种理念,既要对古建筑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阶段,要拒绝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只是在现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现不代表是对现代建筑的保护的开始,所以这种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机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新机制,让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协调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作为建筑使用的主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现代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使用需求,以满足生活生产使用为主要前提。因此可见,现代建筑还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避免虚而无用的建筑,建立属于这一时代的建筑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建筑快速健康地发展,让现代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4小结

现代化建筑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古建的排斥,而是继承与发展如何正确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中国古建筑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延续的,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研究历程还有很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资源去实现。为了让着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渗透到每一个建筑作品中,让中国的现代建筑散发出生机活力,重振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去拼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30.

[2]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第29期

[3]叶建功.建筑美学形式初探[J],江苏:河海大学,.03

篇6:地域环境对民居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与地域对建筑的形式影响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的地域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形式。

为顺应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则产生了不同特征的建筑形式,为与自然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模式和文化。

【关键词】地域;环境;窑洞

自然地域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影响某个地域民居形成的一个方面。

不同自然环境决定民居形态和生存方式,地域性特征越明显,具有地域特性的民居自发应对自然的能力就越强。

河南传统建筑形式丰富,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

河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物产资源,由此产生的社会制度、生活模式、行为模式、技术方法,以及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对其建筑地域特征的产生和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建筑群的选址、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和结构,建筑的择地、平面布局、造型和空间组织及建筑构件的构造特征等,均反映着环境特征的影响和作用。

1 河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东经110。

21’~116。

39’,北纬31。

23’~36。

22’之间。

河南与6省毗邻,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省界范围东西宽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境遇辽阔,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海拔高而起伏较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

古人云:“当取天下之,河南在所必争”、“得中原者得天下”。

这与河南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河南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具有自西向东由山地丘陵向平原气候过渡的特征,伏牛山南北分别属北亚热带湿润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贯穿境内的豫西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

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系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

河南省的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太平原。

山区丘陵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

地上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沿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有大型“地下水库”之称。

此外,河南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西部和南部地丘陵,关隘较多,为两进南下之咽喉。

2 河南地区的窑洞分布

古代史的豫西地区降水充沛,土地富庶。

《史记索隐》中记载“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就是生息劳作在黄土地上的黎民百姓的共同祖先。

《礼记・礼运》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也就是说窑洞就是上古穴居方式的遗存,体现着华夏民族虽古犹新的传统文化品性。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该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窑洞以及窑洞与四合院的结合形式。

河南省窑洞村落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的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我国人类文明早期发展地区之一。

分布区域主要在郑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的黄河两岸,河南约有800万人住窑洞式民居。

三门峡市、灵宝市属高原地区,新安县、洛阳市、偃师市、巩义市是丘陵和河谷平原,窑洞最多分布于此。

据地质资料显示,在这一地区黄土阶地、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广泛分布,黄土的厚度自西向东递减,厚度大部分在30~100m之间。

其中,三门峡地区大于100m,洛阳地区在50~100m,荥阳、巩义一带的黄土层厚度在50m,再往东到郑州仅20m左右。

豫西地区的黄土的孔状结构发育适中,积层土质均匀,有垂直节理,湿陷性较小且土层厚,是最适合挖掘窑洞的黄土类型。

到目前为止从黄土高原到黄土丘陵地带的地质条件多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窑洞仍是这一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3 河南地区的窑洞类型

在豫西地区的洛阳、巩义一带,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覆盖层较厚,土质结构密实,称压力较大,适合挖掘黄土窑洞”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而得以营造豫西地区的窑洞民居特点。

豫西窑洞冬暖夏凉的秘密所在,就豫西窑洞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来说,建筑能耗以热工能耗为主。

豫西窑洞民居的类型可分为:

(1)靠崖式窑洞(靠山窑)

靠崖式窑洞出现在山坡,原土边缘地区,是在天然形成的黄土峁、黄土梁立壁上或是自然岗地形成的天然截头处直接由横向纵深方向掏挖的洞穴,窑顶至少留3m以上土层。

在上坡面面积的大小来决定窑洞的层数。

为避免要懂得荷载影响底层窑洞,台梯的布置是层层后退的,形成了上层窑洞的前厅是下层窑洞的窑定,很少上下层完全重叠。

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靠崖式窑洞,在河南地区现存的已经没有了,无从考察。

靠崖窑经过发展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窑间窑、间墙窑、天窑(也叫板架窑、悬窑)、房洞结合窑等;靠崖窑院分为自然式的窑院,后窑前屋式的窑院、带后窑的窑院、组合式的窑院。

如巩义康百万庄园的主宅院建筑群就是正房为窑,厢房等次要房屋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的多进四合院建筑群。

康百万庄园坐落于郑州市西公里处巩义市的邙山脚下、伊洛河畔。

康百万庄园是公元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清代庄园建筑群。

这里山水优美、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十分丰厚。

康百万庄园的主人自明、清四百多年来都是河南巨商,后因慈禧太后的赐封而名扬天下。

庄园建筑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向寨下其他区域以扇面形式展开,建成功能不同、形式各异的群体院落。

占地240亩,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庄园主体依山傍水而建,用青砖石条砌成城堡式的寨墙,蜿蜒在邙山之腰,厅堂楼阁错落有致,辉映于洛河之滨。

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

传统堡寨式聚落是一种融居住和防御为一体的聚落,含有“居”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强调“防”。

清代后期的社会动荡,促进聚落和民居防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篇7: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特征入手,并通过对典型建筑的个案分析,展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唤起文化自觉意识。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刻画了历史的变迁,不同社会时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

一、宋代建筑概貌

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史学家眼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又值得关注的时代。在南、北宋存在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北宋与辽、金对峙,南宋与西夏、金、元对峙并最终被元取代。宋代的历史一方面是由于它过分的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外采取和亲纳币的妥协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正是在宋代出现的。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二、宋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1、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2、清雅柔逸的园林建筑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3、富丽华贵的建筑装饰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三、宋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我们说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风采,尤其其屋顶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我想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吧。

另外,宋代还产生了大量的书院建筑,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这是与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的政策使大量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书院的发展,也促进了书院建筑的发展。

四、宋代建筑的科技含量

如前所述,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福建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10公里的洛阳江上,旧名万安渡,故又称万安桥,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历时六年完成。全长540米,桥宽7米,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桥。洛阳桥建筑技术:

①筏型基础: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桥墩。

②“种蛎固基法”: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以作为桥的基础,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铺石板。

③“浮运架梁法”:石梁自重很大,不易搬运,利用海潮水位涨落的环境特点,采用浮运架桥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洛阳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

筏型基础的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五、宋代建筑的影响

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据记载贯穿南北宋的金(女真族)在灭了辽和北宋之后也尊“汉法”。在建筑上,所用工匠多为汉人,其建筑形式,特别是在细部及装修上造型柔丽、纤巧,明显受宋影响。元代在宫殿布局、街市设置等方面也多有宋型特点。另据专家考证,日本著名东大寺佛殿与广东潮州开元寺天王殿一摸一样,证明当时的宋代建筑风格已为海外所学习。《营造法式》在南宋和元代均被重刊,明代还被用于当时的建筑工程,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

六、开发宋代建筑资源的当代教育意义

1、进行审美教育,提高视觉素养。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一种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有效地开发这种视觉教育资源,可作为审美教育的材料,因为建筑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从建筑本身的构图、色彩、以及建筑所传达的意境美,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在解读资源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视觉素养能力。

2、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唤醒文化自觉意识。在读图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视觉信息大量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被电视、电影和网络带来的信息包围着,更由于话语霸权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冷落、被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宋代建筑以至对整个古代建筑甚至对更多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开发,使受教育者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先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醒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篇8:试论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

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特点

(1) 使用和造景, 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 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 同时, 也要给人们带来感观上的愉悦。因此, 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 也是艺术作品, 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 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 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2) 园景主要是模仿自然。

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 达到。“虽有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 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 还要凿池开山, 栽花种树, 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 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 参以诗词的情调, 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3)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 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 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 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 关键是假自然之景, 创山水真趣, 得园林意境。

(4) 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他的要素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 富于变化。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如下: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既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此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

2 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

(1) 形式的现代借用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 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 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使现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 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 表现出创造性。这牵涉到对传统形式的概括, 变体, 解构, 重构等方式, 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如:苏州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 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 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2) 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 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 而中国传统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 中国传统园林的所有手法, 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 因此, 借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 营造出一定的意境, 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 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受, 提高整个建筑的文化品位。

例如: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心, 毗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喜玛拉雅中心就是将山水园林的意境融入到建筑中去。只不过建筑设计理念更加抽象化, 只是灌输了山水园林的精神, 就像苏州园林只是江南文人把江南山水融入自己的家园一样喜玛拉雅中心超越了文人造园, 是用现代建筑直接回归自然, 表现自然, 希望让都市人能生活在自然之中于是出现了喜玛拉雅中心最独特的林的部分它象征自然, 而上面是现代建筑, 其上又有一个空中花园这样就把园林变得立体了它的设计者矶崎新是在用完全抽象的理念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升华了立体山水园林的概念喜玛拉雅中心较高的部分是林的两边, 那仿如古代玉琮造型的正方体, 是证大喜玛拉雅酒店它们内圆外方, 象征天与地, 柱体中的贯穿孔则传达天与地之间的沟通, 蕴含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这些都融汇着东方哲学与智慧的创意。

(3) 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景点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 园林景点提供游人一个美的环境, 创造一种意境, 给游人一种精神享受以山林、水体、建筑、地面、声响、天象和气象等因素为素材, 巧运匠心、反复推敲, 组织成为优美的园林环境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法有:主景、配景、对景、夹景、分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借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北京共设计了两幢建筑, 北京香山饭店是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建筑进行了完美的嫁接, 为此赢得巨大声誉。另一个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设计, 它仍然表现出对江南园林的厚爱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大堂中央, 一方明净的水池里金鱼游动, 顽石戏水, 大堂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光线从大堂屋顶的玻璃天窗倾斜而下, 厅内圆洞式大门采用简洁手法, 使人感到其特有的东方韵味。

(4) 古典园林创作思维的运用“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古代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 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 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 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 因此, 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应是古典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纯典型化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

3结语

篇9:通感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 要:当今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多感官的协调体验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建筑的严谨性、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感官刺激。通感的应用无疑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对于想要传递某种设计意图却无法直接引发受众的对应感官的情况,通感能利用想象将其他感官激活,从而达到传递设计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通感;五感;建筑设计

1 相关概念

1.1 五感

通常情况下,人们说的五感对应是指人的五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渠道,人们通过五感获取外界信息,再传递给大脑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行为。

1.2 五感图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依靠刺激人的五感来传递设计者意图的创造行为。所以一个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地调动了人们对应的感官,传递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但对于这些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极难捕捉整理,不过产品设计师Jinsop·Lee的“五感图”很直观地让五感呈现在人们面前。他将人们使用某款产品时五感得到满足的程度分为十个等级,将数据绘制成坐标轴,用以分析这些产品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幸运的是,这种方法对通感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同样适用。

1.3 通感

通感是指一种感官受到刺激后引发另一感官产生反应,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方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就有这样的描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就巧妙地将嗅觉感受到的“香气”转换成了只有视觉能感受到的“紫色”。

2 通感如何丰富建筑设计

2.1 通感让感官交流不再困难

人在感知事物时,五感受到刺激的概率并不平均。就建筑而言,视觉刺激最为广泛,而味觉影响最低。所以除却与人形成的必要接触或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要求,一座建筑很难直接引发观者的其他感官。通感的作用,在于建立两种或多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当建筑的表现方式很难直接影响其余的四感时,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官的干预,间接影响其余的感官,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2.2 通感帮助设计做减法

众所周知,好的文章永远言辞精简却能让读者想到更多,而好的设计同样如此。建筑不能为了满足每个感官而保留一些可有可无的设计,就好像我们不可能在建筑的每个角落配上一块蛋糕和一束鲜花来满足人们的每个感官。设计就是要在不损失设计语言的前提下不断地做减法,通感恰恰是满足这一点的艺术修辞。通感能用颜色来传递温度,能用声音来散播香气,一个简单的设计手法可能给受众带来多重的感官体验,大大降低了设计负累并能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3 通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由视觉引发触觉的建筑设计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但这座教堂从内部观察却“极其简陋”,灰色的水泥墙、逼仄的空间、昏暗的光线,除了会发光的十字架,剩下的很难让人将其与教堂联系在一起。跟普通教堂的明亮相比,它给人的视觉印象趋近于负数。但正是这个会发光的十字架,让这座建筑脱颖而出,让一切“委屈”你视觉的元素变得合理。极简的空间强烈地反衬出发光十字架背后所代表的信仰,这与许多西方著名的教堂一样,通过压抑你的感官来突显圣灵的可贵,但与之不同的是,它运用视觉引发的触觉让我们做到了与神的交流,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瞻仰、敬畏。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发光影的变化,使光线抚过你的脸庞,划过你的身上,流进你的手里,微带热量的触感似乎能让你嗅到阳光的味道。让如此平凡的你在如此平凡的小教堂中,遇到了一位如此亲民的神灵。

3.2 由视觉引发听觉的建筑

王昀在《论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应性》中写道,乐谱中展现出的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距离关系是实际的音乐空间于视觉上的具体化。[1]音乐与建筑虽以感性创作为源泉,但都存在着严谨的比例与结构,我们可以称其为节奏或韵律。这些为我们研究建筑中的视觉与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

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个极富韵律感的线性公园,三个色彩鲜明的区域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氛和功能。红色的广场热烈张扬,铺满了颜色艳丽、节奏密集的色块,配以各种曲线围合、造型奇异的健身器材,即便没有声音,耳边也仿佛有舞曲炸响,瞬间点燃运动的激情。黑色的广场静谧冷傲,地面上悠扬的白色装饰线条仿佛是拨乱的琴弦,在这样的环境中休息放松,有如置身于浪漫的爵士乐中。绿色公园被植被与草坪覆盖,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如同清新的民谣,让人舒适惬意,是野餐或日光浴的不错选择。三个区域分工明确却又相互补充,就像盛大的音乐剧般,既有舒缓的前奏又有澎湃的高潮。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听觉也起到了愉悦的作用。

3.3 由视觉引发味觉和嗅觉的建筑

浙江松阳大木山的一个茶室设计得非常有趣。从外表看整座建筑“平淡无奇”,但走进之后才发现“内有乾坤”。“框景”“回廊”“庭院”等许多中式元素贯穿其中,但表现手法却硬朗现代。深色粗犷的墙体搭配落地窗,将人的视觉重心自然地引到窗外的茶园,这种被凸显的“景致”成了观赏者的视觉主体,牢牢抓住了他们的视线。而通感正是通过这种对视觉感官的强烈刺激的方式引发了味觉和嗅觉的连锁反应,其原理与“望梅止渴”的典故是一样的,由眼前景象勾起相关记忆从而聯想到相应的味道。这可能也是人们身处这样的茶室之中便会有品茗欲望的原因,仿佛只有香茗在手,才算是对空虚状态里的味觉与嗅觉的慰藉,是对整个状态的一种圆满。

在这里将味觉和嗅觉一起论述,是因为大多时候在味觉工作时都会伴随着嗅觉,这也是为什么一位重感冒患者会尝不出食物的味道,所以中文里的“味道”既可指嗅觉方面也可指味觉方面。但这并不是说两者一定要同时工作,视觉引发的通感也可以单独刺激到味觉或者嗅觉。

4 结语

安藤忠雄曾说,人类有如此丰富的感官世界,建筑应该将人们的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经验主义方式来进行思考。[2]所以设计师应该注重探索建筑设计影响的多元因素,避免受众感官的退化,让人们多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建筑,融入建筑,让建筑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而通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对于提高建筑的表现力、感染力,展示建筑的内涵与文化,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昀.论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应性[J].华中建筑,2001(04):47-52.

[2]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柳红明(1964—),男,吉林长春人,硕士,教授。

上一篇: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下一篇:第一次鬼屋探险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