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材料分析题

2024-06-21

经济学材料分析题(共6篇)

篇1:经济学材料分析题

2018年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从减税降费、简政放权,到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措施,在“加”“减”之间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走向。

“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着眼发展大势,突出问题导向,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中公解读 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对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支撑,推动发展动力变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篇2:经济学材料分析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遏制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扩大内需(即消费)。重点是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投资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积极调动社会投资。实施两年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新增投资1.18万亿元,重点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鼓励项目的建设。消费方面,重点放在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等方面,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待遇水平,较大幅度增加各项涉农补贴。开展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汽车等消费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政策障碍,稳定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

(二)振兴产业(即投资)。重点是组织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规划中提出的近120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大信贷支持,调整税收政策,实施重要产品的收储,稳定生产,稳定市场,支持企业渡难关。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比如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打造船舶工业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加快改革创新,鼓励兼并重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三)科技支撑(即生产技术)。重点是支持和引导各类要素向加强自主创新集聚,围绕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加强科技攻关,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积极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方式,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的实施。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程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三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重点产业振兴,推广应用一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农业和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业领域,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和产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同时,建立人才和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四)社会保障(即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重点是积极促进就业,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注重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灵活的就业机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援助工作,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抓紧出台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三是提高全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点是抓紧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此,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理论依据:国民收入组成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穷人和富人的消费倾向方向))请自行扩展发挥!!

09——10年为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应该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极其理论依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的宏观间接控制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并造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便采用限制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种通货膨胀。

1.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从而减轻货币贬值压力,减轻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

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政府债券:央行卖出政府债券时,资金回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准备金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按乘数发生变动,从而货币供应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成本增加和存款增加,投资、缩减,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减轻通货膨胀。

3.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一方面使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进而通过乘数减少货币供应,从而稳定币值。

4.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影响通货膨胀预期。

以上举措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使货币市场达到重新平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当财政向银行透支,引发赤字财政型通货膨胀时,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

1.在短期内增加结构性税收: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减轻经济过热,税收增加时通过税收的负乘数效应,控制国民收入。

2.减少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减少政府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3.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在社会总支出水平过高时,商品、物资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已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4.增加总供给:建立农产品运输的低成本绿色通道,减少大部分农产品和其他短缺产品的出口,加强利用政府储备调节农副产品价格的作用,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进口部分农产品以建立更加充足的储备,等等,政府借此措施增加总供给。

控制总需求和增加总供给双管齐下,以求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映。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

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途径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首先,目前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来源受到影响,同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央行应加大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改革,确定合理的准备金利率水平,正确发挥其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目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上的不足也是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避免商业银行人为压低存款余额的现象。

2.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强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金融市场运行的信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使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该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热线大量涌入。

篇3:经济学材料分析题

一、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综合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 一般而言, 其命题呈以下特点:

1.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 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这类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 在“双基”的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避免孤立、片面的死记硬背。解答此类问题时, 要注重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 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从而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2. 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是近几年来,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考试的一大特点, 尤其反映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上。通过时政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时政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体现了政史结合、学科综合的理念。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瞄准时政热点, 突破学科综合, 培养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感知能力, 加强学生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交叉感,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其实就是历史在今天的映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活动、距今时间比较近, 对今天社会影响较大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及涉及时政热点的历史往往值得重点关注。如2007年大多中考卷以中日领导人互访、抗战胜利70周年、香港回归10周年、创建和谐社会等几个社会热点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2008年中考重点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日关系、西藏民族关系、四川汶川大地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进行命题。

3.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材料, 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创设情境, 然后联系历史, 提出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以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命题思路体现了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如2008安徽卷第15题:2008年, 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 (佟志和文丽) 50年的婚姻生活, 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 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 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 1958年, 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1) 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 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运动。 (1分) 这一运动的主要失误之处在于。 (2分)

镜头2:《金婚》第12集中, 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 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 一边高喊:“最高指示, 打倒一切反动派!”

(2) 请问: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2分)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 1991年, 工厂要和港商合资, 动员职工买股票。

(3) 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中任选一例, 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4) 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

该题以热播电视剧《金婚》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现代史, 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针对这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善于抓住学生比较贴近的社会生活热点知识进行复习。

4. 以假设办报、课本剧、活动等方式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类题目通过创设情境, 或叙述一个历史场景、或设计活动课题、或设置探究性课题,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进而考查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这种题目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 往往是综合性较强的开放性试题, 它体现了学科内多目标的整合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 基础知识要扎实, 思路要开阔。针对这类题目,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学科联系方面锻炼思维的能力, 同时注意加强专题复习。

二、解题方法和步骤

要在历史考试中考出理想的分数, 除了较扎实的基本功外, 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我认为答题时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步骤:

1. 认真读题

在读题环节中, 先读设问, 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做可避免盲目读题, 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 要关注那些与课本相关的词语、句子和图片, 特别注意材料标题、注释、出处、时间、人物、图片的文字说明和漫画的深刻寓意等, 因为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寻求答案的最直接的依据。

2. 寻求答案

读题环节完成后, 就需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寻求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回答。人们常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材料解析的答案大多来源于课本中的内容, 也有的来自材料中, 而开放性的设问则需要结合个人的感悟进行回答, 也可以结合政治课本、时政新闻进行回答。对于开放性的问题一般言之有理, 即可得分, 切忌只言片语、答非所问、不知所云的答案。

3. 书写答案

首先答多少才算合适?这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棘手问题。答多了会浪费时间, 答少了拿不到高分。常规情况下, 可结合试卷中每个设问的分值进行回答。其次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 答案尽量要点化和序号化。最后书写一定要认真、有条理, 令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 检查答案

篇4:经济生活的图表材料类主观题研究

【关键词】经济生活    图表材料类主观题    信息

图表材料类主观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最常见题型,该类试题从背景材料的组成来看,一般情况下既有图表材料,也有文字材料。从设问的组成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一般由2~3问组成;第二,设问层层递进,即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跨模块进行考查,很少将设问局限在某一个模块知识内部。根据设问角度,近几年高考对该类试题的考查多数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现象或问题)、认识评价现象或分析说明原因(依据、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三个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熟练掌握这三个不同角度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对考生至关重要。本文仅从角度之一——材料反映的信息(现象或问题),解析该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一、“三审”获取信息

一审标题:明确图表反映的中心内容,把握材料的中心和灵魂。

二审图表内容:一般方法是纵比与横比相结合(横比指的是比较不同的项目,纵比指的是各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纵比看变化,了解某一具体项目的变化及趋势;横比找联系。通过对同一时期的不同项目的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具有的联系。

三审表(附)注:表注是对图表内容的补以说明,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审题时一定不能忽略。

二、“两定”“两到”解读信息

图表材料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从图表数据的比较和变化中发现问题,把握内在联系、透过现象解释本质。“两定”——对图表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两到”——由数字到术语,由现象到本质。

三、考查两个以上图表反映的信息时,要注意揭示图表之间的关系

因果联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整体与部分等其他关系。

例:(2014·安徽高考节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材料 :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元)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2008 43.7 275.3 8749.3 2.8

2009 41.0 295.3 10183.7 3.0

2010 41.1 306.0 12579.8 3.1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元)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2011 40.4 471. 4 19305.4 4.1

2012 39.3 491.0 22706.2 4.4

運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解析:解答本题,第一步,在“三审”的过程中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获取信息。本试题中的表没有标题,但试题第一句话对我们把握表格中心很有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定性)。

第二步:纵比

200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定量:43.7~39.3,定性:呈下降趋势;

2008~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元),定量:275.3~491.0,定性:逐年增加;

2008~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定量:8749.3~22706.2,定性:逐年增加;

2008~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定量:2.8~2.4,定性:上升趋势。

第三步:横比

把握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农村居民旅游支出增加,带动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两到”解读信息,即完成由数字到术语、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第一,完成从数据到文字术语的转换;第二,由现象到本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

答案:2008年至2012年我国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说明消费结构在改善,消费水平在提高;国内旅游收入不断增长,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说明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中学政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3).

篇5: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一、辨析题(先标明“正确”或“错误”,再说明理由。)

1.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

答:正确。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一说法正确吗? 答:错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果把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3.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答:正确。因为还有不少劳动人民有实际需要而无支付能力。

4.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完全同一。

答: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P44)

5.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答:错误。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因为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6.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此观点错误。

⑴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⑵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⑶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任选一题)1.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请问:

⑴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蕴涵了哪些哲学原理? ⑵这些哲学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结合以上材料,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答案要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4.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通过上述材料,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5.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6.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⑴ 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⑵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⑶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7.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⑴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⑵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篇6:政治材料分析题

1.八年级学生小文因为偷窃,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1)以上行为侵犯了小文的什么权利?答:以上行为侵犯了小文的受教育权。

(2)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办?请为小文出两个主意。

答:①向教育部门投诉,要求回校读书。②上诉法院,追究学校的责任,要求回校读书。

2.小杨上学期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又应征入伍。在部队,他刻苦训练, 积极钻研专业技术,多次荣立三等功.复员后,他积极投身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在家里,他孝敬父母,他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

(1)在这一案例中,小杨享受了哪些基本权利?履行了哪些基本义务?

答:小杨享受的基本权利有:受教育权、荣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劳动权。

小杨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受教育义务、服兵役义务、劳动义务、赡养父母义务。

(2)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公民应怎样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答:公民应这样维护权利:依法享有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比如小杨他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当选为人大代表。

公民应这样履行义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比如小杨上学期间,勤奋学习;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积极钻研专业技术。

3.材料一: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我国刑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均特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材料三: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宪法的什么问题?

答:材料一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材料二说明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材料三说明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宪法的地位如何?答:可以看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3)宪法的地位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作为公民,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其次,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我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也要积极关心国家管理事务。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我们所了解到的社情民意,提出我们对社会管理的建议。

4.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党政高层领导贪污受贿犯罪的打击力度,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张国光等一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有的甚至被判处死刑。

(1)上述案例体现了一个什么观点?

答: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2)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①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中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也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承担义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②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遍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③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并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5.中学生小旺到新转来的同学小松家串门,无意中听到小松父母的谈话,得知小松在上初一时曾因患肝炎休学一年。后来小旺在与同学聊天时,将小松的这一秘密告诉了大家,同学们得知后议论纷纷,不少人因此疏远小松。小松为此感到十分孤独、痛苦。小松要求小旺赔礼道歉,但小旺觉得小松生病休学是真事,并非他捏造出来的,自己没有错。小松则认为,小旺的行为泄露了自己的私人隐私,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1)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松如此孤独、痛苦? 答:因为小松的隐私被泄露,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少人疏远小松。

(2)小旺的想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小旺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传播他人的隐私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小松犯肝炎休学一年虽然是真事,但它却是小松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息,即个人隐私。小旺虽然没有捏造事实,但将别人的隐私泄露出来,给小松带来了不良影响,使他精神受损,理应承担责任。

(3)面对这种情况,小松应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松出出主意?

答: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小松首先应该与小旺协商,要求小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消除影响;或向老师反映,要求老师主持公道;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旺赔礼道歉,并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

6.北京某影业公司在拍摄《背起爸爸去上学》时,根据剧情需要一张遗像。剧组人员在拍摄当地相中一位农家妇女,称需要其一张标准像,并付给5元钱作为报酬。电影拍完放映时,这位妇女发现其照片是作为一幅遗像挂在主人公的家里,于是小镇哗然,给其一家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后来该妇女将影业公司告上法庭,获赔9000元。

(1)该影业公司侵犯了这名妇女的什么权利?答:该影业公司侵犯了这名妇女的肖像权。

(2)为什么该影业公司要承担法律责任?

答: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该影业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照片作为遗像悬挂,并给这位妇女带来不良影响, 损害了她的名誉,使她精神受损,因此应该给予赔偿。

7.正在上初二的中学生小芳家庭出现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1)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答:小芳的爸爸这样说不对。小芳正在上初二,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但免收的只是学费,目前我国还做不到免收学生的一切费用,所以小芳要交书本费,家长应当负担,小芳爸爸不给是不对的。

(2)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答:小芳不能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应该用法律与爸爸论理,批评爸爸的错误观点,说服爸爸出钱,保证自己继续上学;如果还有困难,应当请老师、亲友甚至法律工作者做爸爸的动员工作;实在无效还应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如果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爸爸拿不出钱,交不起书本费,可以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或者申请学校免收书本费。

8.2004年5月16日,刘某去某商场购照相机,发现一种照相机标明产地是日本,即花1900元购买了一台。当刘某拿回照相机后,见该照相机说明书记载原产地是台湾,于是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1)该商场侵犯了顾客的什么权利?

答:侵犯了顾客的知悉真情权。

(2)刘某应该怎样办?

答:刘某首先应用法律知识同商场讲道理,协商解决问题;协商不成则打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向消委会投诉,请求消协出面调解;或者向工商机关投诉和举报。

9.周某在万中电器店买了一部价格为1350元的手机,刚用六天,手机的天线就脱落了,他拿着手机到店里商量退换。该店态度非常蛮横,称售出的货品一概不退,周某万般无奈中让该店保修,该店又说没有配件,当时在场的一名副经理还用侮辱性的语言说周买得起手机用不起。周某回家后和朋友吕某、张某说起此事,商量该怎么办。吕说:“这年头对这样的事找哪儿都白搭,谁也不会管,只有自己解决,出这口气。”于是,周、吕、张三人手持木棒到万中电器店一通乱砸。

(1)周某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周某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不但不能保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己走向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

(2)他应当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件事?

答:他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消协出面调解;也可以向工商机关投诉,请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电器店的法律责任。

1.材料一我国现行宪法对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材料二我国已颁布的《刑法》、《民法通则》和其他一些法律都写明本法“以宪法为依据”。五届全国人大在通过宪法的同时,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其他法律进行了修改,使得这些法律符合宪法规定。材料三《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按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即可。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6分)

答: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6分)答:共同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问题(2)的答案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答:努力学习宪法知识是每一个公民培养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的基础,等等

3.材料一某歌星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立案查处。在调查证实后,依据我国税法,税务机关分别向歌星及其扣缴义务人下达行政处理决定书和行政罚款告知书,追缴其税款、罚款及滞纳金共计5.51万元。

材料二据报道,只有4岁的江苏省江阴市暨阳山庄的灯娃,连续两次横渡长江,轰动整个江阴市。由此,小灯娃获得一笔奖金。灯娃在父母的陪同下,主动到江阴市地税局澄江直属分局缴纳个人所得税240元,成为我国建国以来最小的纳税人。

请运用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观点,分析说明上述两则材料。(12分)

答:(1)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种一致性表现于二者的对等性、制约性和合一性。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该歌星的行为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因不履行义务依法受到处罚。她的偷税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都不利,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而灯娃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都是有利的,是有法律意识的表现。(3)上述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公民应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这既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是公民应当具有的法律意识。那种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或只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也是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4.曾某、黄某夫妇在某摄影中心拍摄了一套婚纱照。因其中一幅合照有细微质量问题,被留在摄影中心。春节期间,该摄影中心举办有奖活动,擅自将该夫妇留在摄影中心的合照剪成多块,供人们做有奖拼图游戏用。曾、黄二人发现后,非常气愤。

请问:该摄影中心的这一做法属于什么行为?(2分)为什么?(5分)曾、黄两人该怎么办?(3分)

答:(1)该摄影中心的做法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肖像权行为

(2)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另外,丑化公民肖像,故意损毁公民肖像,以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该案例中的该摄影中心,未经曾、黄夫妇同意而私自损毁其照片,已构成对他们肖像权的侵害。

(3)曾、黄夫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摄影中心对其赔礼道歉,并赔偿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5.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五名女学生,为了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到一家商店购买化妆品,后来又嫌太贵准备离开。不料柜台负责人张某、李某强行将五名学生带到商场保安室,逐个进行搜身检查。张某还威胁说,“不交出化妆品,就饿死你们。”经过大约一小时的搜查、威吓,张某、李某一无所获。他们连一句道歉的话也不说就赶学生走,同学们被迫流泪而去。事后,学生家长到商场交涉,但商场态度蛮横,拒不认错。

(1)张某、李某侵犯了五名学生哪些权利?(4分)请你结合案例,列举两条法律依据。(4分)

答:张、李二入侵犯了五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①我国法律禁止任何个人、组织对公民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非法搜查。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

(2)请你按侵权前、侵权中、侵权后为五名女中学生维护自身权利设计三项合法、有效的措施。(9分)

答:侵权前,向侵权人说明人身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侵权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侵权中,可以联系“110”,依靠公安机关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侵权后,可到公安、司法机关控告、起诉,要求依法处理。

二、辨析题

1.八年级学生李某中途辍学经商。老师劝他上学,他说:“上学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可以放弃,任何人无权干涉。”

(1)李某的说法是错误的。(2)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李某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3)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上不上学不是他个人的自由,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义务。

请你判决

请你判决:

1.李某生前有5栋房子,1993年李某在死亡之前立下遗嘱:把四栋房子分给4个儿子,每个儿子一栋,把另外一栋房子赠送给张某。张某生前依法收养有一个女儿,并同养女住在李某赠送的房子里。2001年张某死后,李某的四个儿子要张某的养女把房子归还他们,并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如果你是法院的法官,你将对此做出怎样的判决?(2分)为什么?(10分)

上一篇:2017年宁夏省基金从业资格:银行定期存款试题下一篇:小学生“学科学,爱创新”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