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论述题

2024-06-23

经济法学论述题(通用6篇)

篇1:经济法学论述题

经济法学-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经济法的法律属性 答:(1)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

1)一方面,它通过众多的具体的部门经济法,分别调整着各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总体上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地调整。综合调整是经济法特有的功能。经济法是国家全面调控经济的主要法律部门经济法是天然的法系统工程。2)经济法当然也要调整具体的经济关系,也要解决具体的经济争议和经济纠纷。但它对经济关系是就其全过程进行系统调整的,是从头管到尾的,而且调整的重点是在引导参加者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在我国,就是要正确调处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整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与企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个体意志、行为和利益之间的关系。经济法正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

(3)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4)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现代经济法是在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在经济法出现并形成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大力运用经济法这一法律手段,不断地调整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关系,为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服务。

(5)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是以社会责任为最高准则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必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负责。在对社会共同尽责的基础上,处理和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2、试论经济法律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1)区别:经济关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物质社会关系,是属于第一性的。在统治阶级意志制约下的经济关系即为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关系经过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调整后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意志性质的关系,是第二性的。

(2)联系:经济法律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可以任意制造的关系,它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客观物质基础。经济法律关系不是经济关系的原型,也不是经济关系的简单的派生物,而是将统治阶级意志通过法律形式整顿、确认后所形成的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表现形式,为内容的关系,它得到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对原生的经济关系起巨大的反作用。

3、试论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1)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启动者;(2)经济权利、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联系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3)客体则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法律关系当中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和经济利益。

4、试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性质、地位和经营形式

答:(1)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是依法享有经营权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是独立的法人。这三点全面、准确地揭示和确认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济性质和法律地位,三者缺一不可。(2)经营方式,包括承包、租赁模式。

5、试论合伙企业与第三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答: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当首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清偿的到期债务的,各个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以合伙企业财产清偿合伙企业债务的时候,不足的部分,由各个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担;合伙协议未约定亏损分担比例,则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则由各个合伙人平均分担。合伙人由于承担连带责任,所清偿的数额超过其应当承担的数额时候,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6、试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有来自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合营者,组成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取得被投资国的法人地位(2)投资者提供资本资产,并且按照出资额来分享利润,分担责任。

(3)双方参加经营管理,建立企业统一的决策管理机构。

7、试论中外合作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合作企业的主体包括外方合作者和中方合作者。外方合作者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中方合作者是指我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我国的企业包括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各种经济联合体。(2)合作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企业。在国际上,利用外资举办的合营企业可分为股权式合营企业和契约式合营企业两大类。契约式合营企业不以股份比例来分享利润和承担责任,合作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是由他们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通过协商,用书面合同规定的,双方根据合同所订立的比例,分享利润或产品,分担债务和责任。在合作企业合同中,还要约定投资或者合作经营管理的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的财产归属等事项。(3)合作企业设在中国境内。它的国籍是中国,属于中国的企业,必须遵守中 国法律,适用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社会的公共利益。合作企业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的保护。由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合作企业实行监督。

8、试从合营方式、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出资方式、投资收回方式、利润分配方面分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区别。

答:(1)合营方式:前者为股权式合营;后者为契约式合营。(2)组织形式:前者是有限责任公司;后者,可以是其他组织形式。(3)组织机构:前者是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后者在有董事会这种模式,也有联合管理委员会模式,还有委托管理制。4)出资方式:前者,双方都是出资;后者,一般由我方提供场地使用权、资源开发权和厂房设施等作为投资,外方合作者提供先进技术、资金和设)投资备作为投资。双方合作期满,按规定,企业的全部资产都归我方所有。5收回方式:前者,不可提前收回;后者可以。5)利润分配:前者是按股分红。后者则是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益或者产品,承担风险和亏损。

9、试论外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答:(1)依照中国有关法律设立(2)在中国境内设立(3)资本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投资。

16、试论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1)三性原则,即效益型、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2)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3)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的原则;(4)开展信贷业务,严格审查借款人资信,实行担保,保障按期收回贷款的原则;(5)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合法,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6)商业银行应当公平竞争,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的原则。

10、试比较国有独资公司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异同(主要从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等方面区阐述)答:公司治理结构,在法律上的含义主要是指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国有独资公司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国有独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因此,国有独资公司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都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且董事会的人数、任期、职权大体相同。区别在于:(1)一般有限责任公司设股东会,股东会为决策机构,而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决策的权利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部门行使,并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一部分股东会的职权。

(2)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等事项,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属于股东会的职权,国有独资公司则需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作出决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转让,依法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办理审批及财产权转移手续。

(3)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董事会由股东会根据股权分配或选举产生,国有独资介司的董事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委派或更换,且董事会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参加,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

(4)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并有公司职工代表参加。

11、试论破产财产分配顺序的法律规定(见新破产法113条)答:按照《破产法》第113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三)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12、试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应当具备的条件P240 答:(1)具有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4)由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5)参加政府采购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6)其他。

13、试论国有资产管理法的性质和特征

答:(1)性质:国有资产管理法,不属于民法体系中的财产法,而属于经济法体系中的财政法范畴。(2)特征1)从性质上看,国有资产管理关系是一种经济管理关系,而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2)从调整目标来看,它是从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具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本位的特点,受益人是全体国民,而不是某个公民或者某家企业;3)从其内容上看,它是关于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监管和保护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而不仅仅是产权的交换问题。

14、试论税法的构成要素

答:(1)税收主体(2)征税对象和税目(3)税率(4)纳税环节(5)纳税期限(6)纳税地点(7)税收优惠(8)法律责任

15、试论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及其主要职责

答:(1)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2)职责范围1)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

场;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经理国库;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0)指导、部属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17、试论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法律地位

答: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是一个独立地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经济实体或者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有权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进出口经营业务。它享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权,并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的财产和企业自有的财产对外承担的经济责任。一旦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发生争议,对外贸易经营者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者应诉。国家和政府部门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债务不承担责任,外贸经营者对自己的全部债务承担完全的责任;反过来,外贸经营者对国家的债务也不承担责任。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权利并且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18、试论国家限制或者禁止的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

答: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1)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2)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3)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服务产业,需要限制的;(4)为保障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需要限制的;(5)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6)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19、试论假冒、仿冒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的构成要件 答:(1)被假冒、仿冒的商品的必须是知名商品;(2)该外观标志必须为知名商品所特有;(3)对他人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擅自作出相同的使用或者作相近似的使用,致使与他人知名商品发生混淆。

20、试论哪些行为不属于降价排挤竞争对手 答: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行为:(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21、试论滥用行政权力的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特征

答:(1)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指政府以及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2)法律特征1)主体,政府2)客体,竞争条件下的经营者从事交易的商品3)行为,滥用经济职权4)行为表现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

22、试论产品缺陷责任的归责原则

答:产品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不同,它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不论生产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因为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事实,受害人即可请求赔偿,不要求受害人举证证明侵权人有过错。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生产者主观上有过错,是因为生产者的原因,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受害人举证证明时,生产者才承担赔偿责任。

24、试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答: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把一部分特定的生产消费者纳入调整范围,也就是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

23、试论产品瑕疵责任和产品缺陷责任的区别

(1)产生依据不同:瑕疵与缺陷分别是二者的产生依据,瑕疵与缺陷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责任的区分。瑕疵与缺陷不仅是二者的区分标志,也是两种责任在产生依据上不同的表现。(2)性质不同1)产品瑕疵责任是一种单纯的违约责任,是以当事人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为责任承担前提,可以说是一种合同责任2)产品缺陷责任则是典型的侵权责任。

(3)归责原则不同1)销售的产品存在瑕疵,销售者承担瑕疵担保责任2)生产者的产品缺陷责任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4)责任主体不同1)产品瑕疵责任由销售者承担,受害人可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或供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可向真正责任者追偿。2)而对于产品缺陷责任,受害人既可向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向销售者要求赔偿。(5)免责条件不同1)销售者事先就“产品不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这一瑕疵作出说明的,可免除瑕疵担保责任2)对于产品缺陷责任,生产者能够举证免责的,可不承担赔偿责任。

(6)产生时间不同1)产品瑕疵责任不以损害后果为构成要件2)产品缺陷责任以造成一定损害后果为构成要件

(7)赔偿方式和范围不同1)对产品瑕疵,销售者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以 至赔偿损失;2)对产品缺陷,生产者或销售者须赔偿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及其他重大损失。

(8)诉讼时效不同1)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1年2)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25、试论传统的民商事法律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差异 答:传统的民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以形式公平来规定交易双方完全对等的权利义务。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是通过赋予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更多的权利和处于强势的经营者更多的强制性义务来平衡双方的力量,避免在现实的交易活动中出现以上种种实质不公平的情况。这种方式实质上是对于强调形式公平的一般合同法的一种补充,而法律的相关条款直接构成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条件,对双方具有强制性,这样就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也增强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体现了更强的公权保护,或者说是公权干预。

篇2:经济法学论述题

1、(128)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指法律直接面对的,并对之进行确认、变更、规范、整合或控制的一定类型的社会关系。

因此,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在矫正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体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时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关系。

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对特殊交易主体的规制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二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对垄断的规制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三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市场秩序规制的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立法机关在制定市场秩序规制法时的指导方针,是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一切市场活动主体的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同时,它还是市场秩序规制法的主要解释依据,可以起到补充法律疏漏、发展学说判例的作用。

一保障适度自由原则

即对自由交易和自由竞争的适度限制。

二实质公平原则

公平是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法律的灵魂。经济法所追求的公平是指社会经济的公平,包含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权利对等三项内容。

综合采取限权措施,即对某些具备特殊条件、地位、能力的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限制;加权措施,即对易于遭受侵害的弱小主体予以特别的法律保护等手段。

三社会效率优先原则

市场秩序鬼执法优先考虑社会整体效率的基本准则。

四保护弱者原则

经营者与消费者经济地位悬殊,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

若小企业相对于组织规模很大、经济实力很强的垄断组织,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从社会利益本位出发,维护社会利益公平。

保护一种良好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实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189)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

本原则。

一调控主体职权和调控程序法定原则

宏观调控权应当来源于法律上的明确授权,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易变性。

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宏观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国家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判断宏观调控措施是否正当,应当以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为标准。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相互协调永续发展,追求当代发展公平与代际发展公平相统一的一种发展观。

四平衡协调原则

平衡协调原则主要体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调。

4、(273)价格法概念和作用?

概念:价格法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物价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

作用:一规范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这对建立并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减少、打击违法价格行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法》规范了价格形成的原则、方式和程序,明确禁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

为,为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创建、优化价格机制的形成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对经营者,社会职责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大环境。

对消费者,限制、禁止非法价格行为,对违反《价格法》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

击,才能够有效遏制市场竞争中不合理的价格现象存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合法

权益。

四规范、加强、改善宏观经济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

为了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市场价格水平的总体稳定,避免通货

膨胀与通货紧缩,《价格法》规范了政府的价格行为,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模式和

手段,从而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有序

地发展。

5、(42)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

经济法主体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各种经济法主体,基于各自在一国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模式。

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是以现实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市场机制运行为目标,以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间接调控为手段。一经济决策主体

是指根据我们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决策权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二经济管理主体

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国家经济职权的国家机关和享有经营管理权的经营者。

三生产经营主体

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承包户。

四消费主体

是指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享受消费者权益的自然人。五经济监督主体

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享有监督权的组织和个人。权力监督主体行政监督主体社会经济监督主体

6、(70)我国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有哪些法律制度?

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是指国家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全局性利益所实施的,旨在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有运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行为。

企业运行于国家干预经济及其法律制度相联系,由此衍生出与自由企业制度并行的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

一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国家干预

1.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特别干预

(1)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产生问题上,同时,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还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2)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构成方面,厂长、职工代表大会、党委。

(3)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权限问题上,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决策的参与体制

2.对多数决定原则进行限制。

这主要是保护公司股东的股权、尤其是保护小股东的股权而采取的一项干预措施。我国法律中对多数决定原则进行限制的措施,(1)累积投票制

我国立法总体上采取的是许可主义的思路,只是对控股股东持股超过30%的上市公司采取了强制主义的硬性规定。

(2)股东派生诉讼

按照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

(3)对企业任职人员的资格进行限定

对厂长的政治、业务、思想品质、文化、身体等各种条件作了全面要求。

对高管人员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规定,禁止义务的规定,国家为了实现公共政策。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国家干预

它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直接面向市场所进行的物质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活动。

1.越权原则

应注意废除这些关于越权无效的规定。

2.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的事由,否认企业法人的独立人格,并在此基础上

重新配置义务和责任的法律制度。其实用的结果通常是使股东对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撇开企业法人的存在是股东承担公法义务;在某些场合则不考虑企业法人和股东各自的独立人格,使企业法人承担股东的责任。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对企业的所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负有的义务。四企业变更和中指中的国家干预

企业的变更和终止不仅涉及其出资者的自身利益,而且对于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对企业的变更和终止实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许可。

2.对企业的变更和终止实施登记管理

3.引导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篇3: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 在实际考查中, 论述类文章就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它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考古学等。这一类文章的选材, 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 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比较陌生的, 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 新知识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是人们在深入学习到一定阶段时必然接触到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检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 选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那么, 如何有把握的把这一类题做好呢?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摸索, 我逐步掌握了以下技巧:

首先, 要仔细阅读全文。拿到试题后, 不看后面选项, 先通读全文。阅读时要平心静气, 全神贯注,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 着眼于整体内容的把握,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 或讲的是什么理, 文章涉及到什么人, 什么观点等, 。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抓住文章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句, 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还有一些在文章的过渡处。有时文章的标题也暗含着作品的主旨。总之, 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 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 要读准题干。注意题干中打重点符号的部分, 是“符合”还是“不符合”, 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找依据还是做出推断等。根据题干要求, 迅速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要明白“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次, 在筛选选项的过程中, 要做好四个比较:1、题干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 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 验明正身, 辨别正误, 注意题干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 是增加了哪些信息, 还是减少了哪些息, 还是换掉了哪些信息。2、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不少同学或由于情绪紧张, 或由于急于求成, 往往粗心大意,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 没有注意“主要”而选了“次要”, 没有看清“选错”而答了“选对”, 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 往往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审题, 进行比较, 避免答非所问。3、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辨析过程中, 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 其核心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 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 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时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 这就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语, 如:表示程度与范围的词语, “最”、“个别”、“凡是”、“都”、“一些”、“几乎”、“绝绝大多数”、“唯一”、“全部”等;表时间的词语, “目前”、“打算”、“未来”、“必然”、“曾经”等;表逻辑的词语, “原因”、“因此”、“相反”、“大约”、“大概”等。甚至一些助词如“着”、“了”、“过”, 也不要轻易放过, 因为增加或减少这些词有时甚至会改变文章的内容或观点。4、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在把题干与原文、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后还拿不准, 就在选项之间进行比较, 看看四个选项中是否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 再结合题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 就把两个选项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中谁的错误较大, 并且属于本质上的错误, 判断之后进行选择, 这样, 准确率就会比较高。

最后, 还要清楚干扰项的设置方法。这些干扰项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如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强加因果等。清楚了这些干扰项的类型, 在项与项的比较中就能确定题中的选项为什么与原文信息不一致, 是要选的项还是不要选的项。这样, 做题的把握就会更大一些。

篇4:经济法学论述题

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图表式论述题频繁出现,如2008年高考广东政治卷第41题、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9题第1、2小题等。一般来说,图表式论述题由“表题、图表(内容)、表注”三部分组成,文字不多但信息量比较大。设问通常是由几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或产生的影响等。(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为上述现象的解决提出几项合理化建议等。

二、命题的意图和特点

1.高考一般是不会回避热点的,图表式论述题材料一般是当年或近两年国内外经济方面的热点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如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29题第5小题,关于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就是结合山东的实际,根据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命题的。2008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41题,考查的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

2.图表式论述题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现象和道理,如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5题、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28题第1小题等,都是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与综合等来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在比较中学习掌握重要知识点和经济常识的原理。

三、解题技巧

第一,审设问。

解答主观题时,应该先看设问再看材料,这样带着问题看材料就会有针对性,节省时间。审设问时,首先要总体上(宏观方面)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有时它们是一种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题目意图分别展开,没有具体的联系;有时是一种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顺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时是一种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解题的盲目性。其次要具体分析(微观方面)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仔细分析,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抓住关键词,看清范围等。再次要根据设问材料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中,第一问一般问的是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要注意看清题目是怎么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及本质问题,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问一般是问两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等。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忌漫天撒网。此外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课本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理论两张皮。

第二,审图表(包括材料)。

首先,看标题。标题是图表的主旨,表达了图表要说明的问题,而且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或限制作用,因此标题很重要。但在考试中有的同学往往对标题只是粗略地浏览一下,甚至忽略不看,以至于把握不住图表的内容、中心意思,造成了答题的失误。

其次,读表格。从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提取有效的信息,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向对比(说明差距或问题)和纵向对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几乎所有的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道理和观点。

另外,图表题的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如1978年改革开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它对于图表要表达的主旨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次,读表注(备注)。表注也就是放在图表下面的解释或注释。表注使图表的内容得到全面的表达,对答题有较大的帮助。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根据,补充性的表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在做题时一定不能忽视表注,不仅要好好读而且要仔细品味,虽然只是一两句话,但对解题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

四、典型例题

2008年高考政治广东A卷第41题:

材料一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2008年4月1日的1:7.02,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3.4%。

材料三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四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产或者关闭。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4分)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8分)

解题思路:本题共有三个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发现经济现象,并根据背景资料分析归纳出有关经济常识道理的能力。第(1)问是个常规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应对图表和表注作全盘的分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对图表的横向和纵向分析得出,广东对外贸易的现状是:出口大于进口,但各自的增幅下降不同,原因在于人民币升值、出口压力增大以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有关国家的贸易保护等都会影响出口的增幅。、

第(2)问要求分析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是经济热点问题,难度不大,关键是要看清设问,问的是对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带来的影响,回答时不能完全照搬书本内容,要做具体分析。

第(3)问设问比较新颖,充分调动了考生的积极性,让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只要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自主创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等就不会跑题。本大题将重大现实问题与课内知识点进行巧妙对接,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

参考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广东省2007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2)①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上升,从而削弱其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出口。②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可能会促使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3)作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篇5:、经济论述题doc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实践的选择。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真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则必须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邓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奠定了基石。

2.为什么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抓大放小”?

答:(l)大型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和骨干。②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是实现整个经济体制转变的中心环节。③大型企业集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依靠力量。④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⑤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了生产要素和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2)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命脉中基本不处于主导地位,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改革的形式和具体做法上更加灵活,放得更开一些。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就必须做到: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优化国有中小企业资源配置。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健全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融资和信贷机制。③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④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构建权责明确的投资营运主体,加强政府监管。⑤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多方位的支持和服务。③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完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3.为什么说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答:(l)是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2)是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求有法制来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协调、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调节机制要求法制协调。

(3)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法制是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法制是市场经济公正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法制是政府加强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

4.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必然会削弱公有制基础,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吗?答:(l)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5.为什么要把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答:(1)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

(2)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

(3)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1)是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传统的观念认为,商品经济是同公有制不相容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人,我们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今世界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其次,我国17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取向才有无穷活力。

(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实现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对接的需要。

2.试述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深化国企改革要抓好的重要环节。

答:(l)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2)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目前仍不合理。主要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4)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

(5)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企业社会负担。逐步解决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对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要根据宏现经济环境和国家财力,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分类加以解决。

(6)做好减员增效、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把减员与增效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创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要规范职工下岗程序,认真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7)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8)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搞好宏观调控和相关的配套改革。

(9)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

(10)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特征。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宪法制度对改

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内涵。渐进改革的本质还决定了这种改革方式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

1、强制中的诱致性,2、双轨过滤,即不实行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而广泛采用行政协调与协调并存的双轨制,并通过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3、从局部到整体,强调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最后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制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

5、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6、经济的市场化与政府的多元化相分离。

2、试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化的过程。这种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由不计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为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以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协调需要结构与供给结构,促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同步作为发展目标。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由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效益与速度相统一。

4、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由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超前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使重工业转移到为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5、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由急于求成、不分阶段的发展转变为选择目标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过频。

6、发展手段的转换。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形成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所区别,也不同于改革中形成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它是制框架主要由以下五个部门组成。

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对则。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必须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4、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政府干预。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所面临的艰巨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1提供公共服务。对内职能是包括对科、文、卫以及公共道路的建设和投资;对外职能是军队建设、从事外交活动等。2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国家通过直接投资来提供公共产品或发展自然垄断行业,克服市场失灵问题。4财政功能。国家通过税种和税率的变动,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目标。5进行制度创新。政府应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6影响收入分配。通过微观的收入分配政策来调节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公平目标。7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如通过立法或行

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8财政、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

5、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了以下一些基本理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成效的标准上,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滞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强调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别国模式的做法。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五、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六、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未,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也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6、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一、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1、由政府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

2、政府直接任命或罢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

3、对进入和退出的控制。

4、对收入分配的控制。

5、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

二、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处于基础产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约束方式。

2、由于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垄断性国有企业不权要追求利润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而且还需要满足某些社会目标。国家作为所有者,有必要为企业设置一套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即应当为企业设立明确的社会目标。

3、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4、国家对价格形成的监督。

5、国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竞争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经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以法人资产承担责任。国有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1、一指国有小型企业可通过拍卖或股份转让改造民营企业或被其他非国有企业所兼并.2、一批国有小型企业可租赁给私人或法人机构。

3、一批国有小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

4、通过引进外资,对一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

5、对于少数长期经营不善、资不抵渍、无法挽救的国有企业,应依《破产权》进行清算。

1.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与成就。

2.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联系实际论述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答:在中国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中国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的必然结果。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快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引进市场机制,不仅在总体上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前要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表明,哪里市场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经济的活力就强,哪里经济发展就快。

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出路

社会资源能通过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各种生产要素都能随着市场决定的价格在全社会范围内自动及时地进行调整,这就能促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保证国

民经济协调发展。

1)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必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奋力拼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富国富民之道

要实现富国富民,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则只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因为人民的需要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要把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起来,用以知道生产和经营,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很难做到,必须借助市场这个高度灵敏的指示器,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必然结果

1)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我国要扩大开放,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必须在体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

2)这是更多更好引进外资的必备条件

要更多更好地引进外资,就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和市场法规,尽快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3)这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中国的企业首先要通过国内的市场竞争,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才能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改革所有制结构,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培育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

第四,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国家宏观间接调控体系。

第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篇6:微观经济学论述题

我认为“大市场”和“小政府”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小政府”指的是有一个精干的、高效率的政府,“大市场”指的是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凡是市场能做的,应当让市场去做,市场起着第一次调节或基础性调节的作用。政府只做市场所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发挥第二次调节或高层次调节的作用。如果政府把本来不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揽下来,形成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形成“ 大政府”,于是市场的作用必然被削弱。同“大政府” 相伴的必然是“小市场”,也就是萎缩的市场。这正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抛弃的正是这种“大政府,小市场”的体制。

2.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3.结合现实,举例说明对于垄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垄断导致价格偏高,服务质量低下。政府应当为市场创造条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垄断行为,政府要采取多种手段打破垄断。比如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我国主要是国家垄断的企业(行业),如电力,能源(煤,石油,煤炭)、交通、石化、通讯、医药等。对于一些行业,国家垄断的原因是自然垄断。比如铁路系统,如果全国有两个铁路系统就会浪费很多资源,而且在现实中也不可能有哪个企业或个人能有如此的经济实力来建立这么一个庞大的交通网与国家铁老大竞争。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这种国家垄断的局面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航空业的民营资本成立的航空公司,非国有的全国性的速递公司。

4.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概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今天中国大多数问题都来源于市场失灵。就拿房地产业来说,集中地体现出市场经济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性。首先,市场经济不发达,自然而然地导致信息不完全或者价格缺乏弹性,同时,政治体制的不透明和腐败又极大地加重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上一篇: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下一篇:微软软件测试质量体系最佳实践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