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2024-06-06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精选10篇)

篇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近些年来,我对初中化学中考情况进行分析,反映学生通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能力的情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误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有些教师做不全实验

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又费时费力,所以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事又有针对性。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基本是放任式,忽视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2、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和归纳总结不力

因为大多农村中学不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再加上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因此对实验教学的准备、组织等工作往往忽略,就是想去精心准备、组织,也是力不从心。所以,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用品与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如在实验操作中强调装置如何安装,具体要求什么,而忽略为什么这样做;强调学生怎样去验证教师曾经演示的结论,而忽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探究,难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

现在的教材,也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硝酸钾晶体和胆矾晶体的制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机会。

总之,这是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的一点心得体会,实验学科就应以实验为主,不应该有半点的马虎,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篇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临武楚江中学

吴亚强

在这些年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本人体会到新教材凝聚着先进教育理念,贯穿着严谨的知识体系,渗透着张扬个性的人本思想,折射着现代最新科技成果的光芒,顺应着时代的呼唤。尤其是学生实验部分的教材,焕然一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能全面,更是体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也存在不少困惑。

1、中考地位不高,师生难重视

由于生物学科自身内容的原因,学生在初二就会结束生物学的学习。同时,由于在中考中,生物学科所占权重不大,还远不比物理,化学等学科。因此,师生对于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学校也不会将过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来,对生物实验教学也不会有过高要求,这进一步导致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一直不高。

2、实验过程表面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篇3:议初中乡土历史教学的困惑

一、乡土史在课程标准中的被忽略

从原本有专门开发乡土教材, 在课程设置中有明确的课时规定, 到新课程中, 只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看到仅有的几个开发利用“乡土教材”的字样, 不能不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大纲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一大退步。这样的忽略带来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尴尬现状。在应试占主导的形势下, 历史作为一门次要课, 被取消了绍兴乡土史教材的教学, 也没有多少老师注重课堂中渗透绍兴乡土史了。因此, 一个中学毕业生, 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 也大致熟悉部分世界历史, 但对自己生活的家园———绍兴的历史却一无所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实际上与我们缺乏乡土历史教育有关。从教学要求上也没有专门教学的规定。在拓展课探究课程中, 也没有引起各学校领导和历史老师的相关重视。

二、绍兴乡土历史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实践

1. 课程整合的作用

(1) 形式活泼生动, 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能力与个性的舞台。无论是撰写乡土人物的读后感还是实地考察身边的大街小巷, 这对于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很多学生反映乡土历史的拓展活动, 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 特别是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城镇多了一份感情和责任。

(2) 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 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乡土史的拓展课、探究课, 绝不是为了凑足课时, 或应付上级的检查 (是否开设拓展课) , 而是因为乡土历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 放弃了这部分资源, 历史的知识是不完整的, 教材知识将失去支撑, 学科教学将失去生命力。事实上, 乡土资源挖掘整理到一定程度, 就是绝好的校本教材, 而它的开发者就是老师和学生。

(3) 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新课改促使了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学习由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接受与主动的发现式相结合的学习, 除了自主学习还应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乡土历史的学习没有现成的课本, 但却可以让同学们从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使学生可以避免过多地受到固有观念的影响, 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创新的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他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人生的阅历。当代中学生应适当进入社会, 走进生活, 做到关心和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学校、家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它好比一扇窗, 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来自于历史, 了解现实, 积累阅历, 拓展视野。在考察家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

2. 个体策略

(1) 在备课中将乡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科书有机结合。乡土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 特别作为历史悠久的绍兴古城, 在从古到今的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历史发展的踪迹。教师按照教学进度, 把课文的讲解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实验;应用

几年来,新教材、新理念给生物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的生物教师从事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新课标倡导的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更使生物教学及实验改革如火如荼。但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尤其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困惑

就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而言,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利用、选择、开发;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库来让教师获取“营养”。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缺少相应的图书和标准实验室。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教师没有资料可查,学生没有大量的图书可供阅读。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等受到影响,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性未能很好体现,新课程的落实打了折扣。

二、农村初中教师素质的困惑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及实验质量的提高。但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构成来看,呈现专业化教师偏少,课时负担过重及知识能力与条件不相适应的特点,不少农村初中存在兼职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谈不上什么实验教学创新及课程改革了,其具体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落后,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面对新课改,部分老师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的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去挖掘新课程中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物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不去设法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实验的探究,没有利用好农村这块天然资源进行实验的改革,而是把实验作为一种任务,流于形式地去做一遍,至于是否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未必去多想,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生物教师非职业化非专业化,实验教学无法深入

农村初中不少学校、尤其欠发达的乡镇初中情况较重,原先的生物教师编制就紧,加上长期的生物“不考”,使得生物教师能改行的改行,不改行的也兼教别的主课(如改教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即使教生物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特别是近几年又遇到学校合并,生物教师编制与专业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近几年新分配了不少年轻教师,但面临着新教材、新学生、新理念及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部分老师力不从心了,表现在不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和理论学习,缺乏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能力,实验教学开展无法深入。

3.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实验素质和能力培养成为空话

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但部分教师实验教学选择面过于狭窄,实验仅限于课本和大纲,过分重视实验目标而不重视实验过程,课堂内容干瘪、肤浅,过分重视学生去验证课文上的东西。使学生的观察局限在老师预设的范畴之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前瞻性。做与不做差不多,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带来的乐趣,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过分要求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而忽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实验的预期效果。

三、农村初中生物教师进修培训的困惑

生物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生物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依赖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初中选送和集体培训普遍走过场、不到位,虽然部分老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如盐城市骨干教师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学校条件和培训点人数等因素限制,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而且培训只是少数的部分老师,不能解决目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方面不足的问题。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及实验任重而道远。

四、对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

1.改革认识误区,加大政府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生物教学与国内国外接轨的需要,其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投身到这次新课改的洪流中去,是每一位生物老师,尤其生物实验老师的义务。因此,应对现实的挑战,促进农村初中生物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尤其是增加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农村初中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2.改革现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要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靠学生死记硬背带来分数的陈旧方法,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必要时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探究时间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不断提高生物实验的质量。

3.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推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向前发展

为了能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使初中生物特别是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应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理念一致,切合新教材实际的考核评估制度。目前对教师的考核、评估相对滞后,一般过分的强调考试成绩和名次,而轻视实验教学方面的考核。应将课改过程、进修培训及其成果纳入考核,应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生物教师承担新课改任务,应把实验教学及其效果列入考试成果考核,把实验考核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消除在生物教学与其他主科教学上的区别,打破学科壁垒。在晋级评优中可适当向课改实验教师倾斜。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以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篇5: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闻德中学

唐龙

教学过程中,体会人人会有,教的时间越长,感受往往会越多,体会往往也会越丰富;当然,教学过程中,困惑也是人人会有,不过教的时间越长,困惑往往会越少,这与我们每个老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断进取密切相关,下面我以我们学校初三老师提出的共性问题,说说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中的困惑

1、使用教材过程中的困惑 新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胆扬弃。我们感觉新教材确实分散了难点、降低了难度,但是有些章节编排较乱,使得一些内容在根据教材顺序学习时,显得突兀,学生不易接受,有些知识点顺序安排也欠妥。比如,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就把分子原子元素做了一些叙述,导致学生一学到这就觉得云里雾里的,虽然设计了一些图示,但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仍然觉得无法接受。还有,在使用新教材时,老师反映某些实验效果不理想或不易完成,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在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臵、药品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实验了数次,效果不好,出现的问题是:两个针筒和中间玻璃管的固定;玻璃管的粗细,玻璃管太粗,不易与针筒连接;铜丝的多少,铜丝过多,玻璃管内不易装入,铜丝过少,氧气消耗不尽等。

另外,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如果没有中考这根指挥棒,我们感觉往往像在穿新鞋走老路,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微粒的直径、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能量变化,新课标中只提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那么到底应该落实到什么程度呢?

2、课时紧张的困惑

初三化学老师上了一个学期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课时很紧。新学科,学生比较陌生,内容涉及面广,栏目多,学快了后进生跟不上,学慢了进度跟不上,老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求学生直接归纳,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时间分配出现困难。而且我校实施了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如新授课型,第一环节教师活动,引入新课及展示学习目标,大约五分钟;第二环节,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大约十分钟;第三环节,教师精讲,归纳分析重要知识点,大约十五分钟;第四环节,当堂训练,教师点拨,大约十分钟。这样的方案实施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但是也许是因为模式的运用并不完全成熟,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觉得课时很紧,教师精讲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所以即使选重点讲,进度还是会偏慢一些。特别是有些涉及到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课题,更是难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课堂模式从理论上确实对学生有益,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3、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初三化学课时紧张,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有时会感觉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不如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来得简单,既省时又有针对性,因此老师偏重理论教学,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忽略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现在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引导学生广泛的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和周围的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如在煤炉中煤球的燃烧、水垢的清除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有时我们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有趣,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机会。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困惑 元素化合物课是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常见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

5、学生管理上的困惑 初中三年,我认为初三的学生是叛逆的重要时期。老师普遍反映,初三的学生真得很难管,叛逆心理较强的学生,上课不听老师的话,不能遵守课堂纪律,爱出风头,好逞强,女生爱漂亮,男生爱帅气,甚至有极其个别的学生偶尔顶撞老师,有时还会发生聚众斗殴等恶性事件。这样的学生最令年轻的老师头疼,因为年轻的老师有时缺乏耐心,更多地是缺乏经验。二.教学中解决困惑的具体措施

1、使用教材的改进方法:初三化学课本中的第一单元第一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分子原子元素的内容,老师可以少讲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觉得挺有意思,并且只记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元素就不用细学,一带而过就可以了,学习第二单元时,学生就不会受第一单元模糊混乱知识的影响,在老师的带领下,就会清楚地把原子分子元素的知识理清理顺,学会学好。对于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般采用先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进行测定,为了少污染一般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现象明显,说明问题。而后再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也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只是可视度很差,两者结合来做,比只做用铜丝加热的方法要好一些。

2、课时紧张的解决方法。解决教学时间还需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联系起来。毋庸臵疑,新课程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按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验探索和改进中较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新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一节课下来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1.教师活动:提出教学目标2.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解决简单常见练习3.教师活动:精讲教学内容,不带入过多的重复罗嗦性的语言文字。4.学生活动:完成课后典型练习。5.教师点评。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取组长组织讨论学习,课堂上生帮生的学习形式,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实验教学的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臵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解惑”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绪言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空杯生牛奶”、“清水变果汁”、“烧不坏的手帕”,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动口,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涨,我认为做好实验是关键。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改进方法

教学时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还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5、学生管理上的解决方法

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叛逆的原因,分析自身在教育学生上的不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长处,对不足之处用适当的方法指出,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老师还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感,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避免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篇6: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困惑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和载体。然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却一再搁浅,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客观原因

1、基础建设落后,教学仪器严重不足、实验设施极度缺乏。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还是几年前配发的,近几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教学仪器;现有的教学仪器陈旧,设备落后,仪器残缺不全;实验仪器和教材内容相比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开齐开全学生的分组实验。虽然部分学校对物理仪器进行了配备,但易损易耗仪器得不到及时修理或补充,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或很少开展。

2、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实验技巧和设计实验能力不够。物理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学任教,致使初中物理教师缺乏。为使课程的正常开展,只能以专业教师多代课,其它专业教师为补充的教师结构层次。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由本学科老师兼管,还有的学校的实验课老师仅仅是拿着钥匙的“实验仪器保管员”。

二、主观原因

1、受“应试教育”影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国家一度提倡素质教育,各省县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然而考试及评价制度这根无形“指挥棒”却指引着教学内容与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做实验很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考试时又不考实验操作,因而也逐渐形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思想,习惯于“老师嘴里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实验教学习题化”的模式。成绩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考核和评优,形成了“一俊遮百丑”的歪曲认识。面对着一张试卷,不培养答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能行吗?

2、学生实验习惯差、实验技能弱。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不遵守规则,不按操作要求做实验,造成仪器损坏,从而影响实验正常开展。另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实验费时,考试不考动手操作”,没有必要花费这些时间,缺乏主观能动性;个别学生对实验存在畏惧心理,怕实验失败,操作时思想紧张;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学生不易做成功,不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慢慢就会对实验失去兴趣和信心。对探究验证实验的猜想总是离题太远,而过程的设计上又是缺乏科学性。

三、对新课程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困惑

1、来自我们教师本身的困惑。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为了考试,只有回归各种教辅书之中,探究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活动被超时超量的课时和讲解所取代,使我们的教学感到很茫然和被动。

2、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新教材将过去内容多、知识面宽的课程压缩,而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行,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别说探究了。

3、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是有限的课时里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4、来自学生的困惑。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

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一个学生学习十多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5、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及教材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需求量较大,对实验设备需求大,可我们老师大部分超工作量、满负荷,每周疲于奔波作业批改,无暇顾及课堂设计等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被口头实验代替,记忆实验习题取代了学生实验。

篇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 摘 要 】本文分析当前农村新课标化学教学存在的困惑-----资源的不足,班额过大,学生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开不全,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师生自己制作实验仪器,教学中建立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措施。论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实施。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困惑及对策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农村化学实验教学

甘肃省华亭三中

刘永明

我是一名西部农村山区的初中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 , 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亲身体会。

一.新课程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 1.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 PH 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

2.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管理和教学。进行探究性实验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化学探究,一名教师指导五十多名学生参与,其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实验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根本就无法得到保证。

3.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现在突然在初中化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表现在开放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出现了放的开、收不拢的现象,使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4.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表达,更不善于与人交流。来自城镇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谈不 上实践性,更谈不上知识的升华。

5.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原因是探究性的内容增多,有的内容非常粗浅,但又面面俱到,要想使学生学得精通对付“应试教育”很难。教材也存在和前面资料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此外,新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探究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6.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差。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没有很好地通过实验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你动手我想、你布置我就做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新教材配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重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我觉得新教材实验教学,不要简单理解成是教师的简单演示实验,更不能怕实验影响教学进度而忽略实验教学。用教师的直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的探究活动。若新课改理念比较落后,教师根本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对于新课程要求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习惯等等方面和理念理解不透,教学就很失败,新课程的实施也流于形式。要知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非短时间就能培训出来,它需长期地、有计划训练地反复练习,这样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才能提高。二.应采取的措施

1.化学实验条件不是教师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如图一),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如图四),把药瓶改造成量筒(如图三),把眼药瓶改为胶头滴管(如图二),把棒棒冰的袋子改为试管(如图二),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还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最后,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学生活动指南。教师用书不仅是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好助手,更是让教师发挥创造潜能的助推器,学生活动指南、学生练习册帮助学生尽快的以新的学习方式投入新的学习,2.小组合作,全员参与。经过探究实践笔者认为,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解决大班额课堂教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是每个学生有了参与。,展示的机会,其也能像小班那样学的主动,学的扎实,通过小组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让他有更多的发言和讨论机会,改善了农村学生说话少的状况。每个小组最好六人,即两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两名后进生。

3、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平时多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合作共事及社会交往能力,并有意识的改进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为 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先通过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备原理、所需药品以及反应条件和装置类型,然后再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出制备所需的仪器及装置类型。课后布置作业时让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注意的问题、装置及步骤。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掌握课堂上设计二氧化碳制备所涉及的内容。这样在实验难度设计、课堂提问、作业深度等方面都因层次而定,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兵作战模式,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可结合教材内容给科任教师按章节分配研究课题。每周日集体备课时,由主备课教师拿出自己的方案,同科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探讨出最佳方案,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间“兵教兵”作用,达到整体推进目的。

篇8: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1 当前化学教学面临的困惑

1.1 教学大纲不统一

现在高职医学院校化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教师各自为政, 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 甚至同一所学校不同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存在很大差异。

1.2 教材不配套, 课时少, 学生学习难度大

我院五年制高职生现用的化学教材内容多、知识面广, 但课时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以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 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久而久之, 形成恶性循环。

1.3 教学方法陈旧

通常化学教师周课时量在15节以上, 而且要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学生, 这使教师根本没有时间拓展知识、观摩教学、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另外, 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读研和进修也只是为了提高学历, 其授课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几乎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4 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

我院大部分化学教师是师范类化学专业毕业的, 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 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授课时缺乏生动、具体的医学实例, 讲解空洞、乏味, 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

1.5 考试宽松, 把关不严

近年来, 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招生情况不乐观, 导致产生宽进宽出现象。学生学好学坏一个样、考好考坏一个样, 最终都能拿到毕业证。这种现象也使得很多教师缩小考试范围, 甚至有的教师将试题内容透露给学生, 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1.6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较差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高中大力扩招, 一些成绩好、素质高的学生基本进入高中进行学习, 这使得高职医学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下降, 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1.7 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肯定, 社会对高职生认可程度及将来的就业定位层次都较低。另外,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中学时就不是教师青睐的对象, 他们在压抑中度过了中学时代, 加之升学成绩不理想, 使这些高职生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

1.8 学生适应能力差, 学习能力不足

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一年级学生, 习惯了中学时不断的考试, 到了高职医学院校后, 一时感到茫然, 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1.9 学生轻视化学实验的作用

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作用认识不充分, 认为化学实验只是按照课本照方抓药, 导致学生实验课预习不充分, 实践操作能力差。加上学生多、实验教师有限, 使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1]。

2 对策

2.1 制订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依据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化学教学目的以及在医学中的作用,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为科技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2], 制订符合高职五年制医学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2 选择难度适中的化学教材

现今医用化学教材种类繁多, 而真正适合初中起点的高职生的教材却寥寥无几。如果选择的教材难度大, 学生学习吃力, 会降低学习积极性;选择的教材难度小, 又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教材非常重要。

2.3 酌情讲授, 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

由于学生中考成绩较低, 化学知识非常薄弱, 要想在一年的时间内把化学知识学懂学透, 并且会应用, 难度非常大[3]。因此, 教师要因材施教, 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 酌情讲授教材内容, 适当删减。如在讲解原子核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4个量子数时, 应降低教学难度, 以学生初中时所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基础, 直接讲新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法。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方式, 它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方式要统一[4]。因此,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近2年的不断实践, 笔者发现采用“目标、问题、自学、精讲”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该模式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和提出问题, 有了目标和问题, 学生学习就有了方向, 便会产生兴趣, 同时要求设计的目标和提出的问题应紧贴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如笔者在给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讲解“盐的水解”内容时, 提出的目标是:掌握盐水解的实质;了解临床上用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用氯化铵纠正碱中毒的原理。提出的问题是: (1) 依照酸碱的相对强弱, 盐可分为哪几类? (2) 哪一类型的盐可以和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 (3) 盐的水解指什么? (4) 能水解盐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5) 盐水解的规律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后,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学, 另一方面注意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在精讲环节, 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惑要精讲, 并结合教学内容, 对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及时予以鼓励,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并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先进化。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论、结构等知识生动表现出来,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知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改变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2.5 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与医学、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时, 可联系抢救煤气中毒病人时, 把病人放在温暖通风的地方;啤酒瓶打开时为什么有大量的气泡溢出等实例。讲解“缓冲溶液”时提出, 血液的p H值为什么总能保持在7.35~7.45之间。讲解“溶液浓度”时, 让学生认识0.9%的生理盐水和75%的酒精中0.9%和75%的含义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6 加强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好实验课, 对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上好实验课,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要重视实验的3个环节, 即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

2.6.1 实验前

教师应非常熟悉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了如指掌, 并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准备, 以防万一。学生应预习实验, 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方法, 写出预习报告;有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制订实验方案。实验开始前, 教师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外, 教师还应提示注意事项。

2.6.2 实验中

学生在实验台前, 首先要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有无损坏, 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中遇到问题, 先自己分析原因, 以锻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 要爱惜仪器, 节约药品, 正确操作;不会使用仪器时要请教教师, 不可盲目使用。对于设计性实验, 要拟好方案, 请教师审阅后方可进行。另外,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仪器、水槽、地面和实验台面的整洁, 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

2.6.3 实验后

实验后, 学生应先清洗、清点、返还实验用品, 报告教师后按要求离开实验室。然后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填写实验报告。要如实填写实验现象, 对于一些异常现象要作出分析, 提出自己的见解, 必要时和同学讨论, 或请教教师。

2.7 加强学术交流

为加强学术交流, 应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教授来校讲学或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进修。校内要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 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取长补短,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立足本学科前沿, 转变思维方式, 促进交叉学科的学习并形成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氛围[6]。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04~105.

[2]张运晓.医用化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5.

[3]李艾华.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6, 24 (4) :49~50.

[4]李瑛.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1~12.

[5]刘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4) :72~73.

篇9: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成长

令我兴奋的是,2006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三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上,我向全校领导和师生上了一节课改汇报课,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同时,在两年多的历次考试中,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都很喜欢上我的化学课,用他们的话说是“我们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并能体验到化学的独特魅力”。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时常遇到一些矛盾和困惑,但最终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找到了平衡点和解决的方法。现将我的感受与同仁们做一个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解放与规范

新课程将解放教师,这种解放整合了“自主”和“责任”,体现在“赋权于教师”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研究者”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体现在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上。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次解放的机会,个性张扬、自主选择将会受到充分重视,这无疑是正确而值得追求的。但教师还必须注意“自主”背后的“责任”。学生毕竟是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认识不可能很到位,因此有效的教学又必须有规范,如果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结果只能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同时,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会导致学生用大部分时间来讨论,却很少静下心来读点书,提些问题。那种你说我说满堂说的教学不仅说了白说,浪费时间,而且助长了学生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风气,使一部分学生只顾说不善听,优秀生握有言语霸权,而多数学生则成了陪客,那么教学效率就会成为教师担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育要适合学生;但是教育又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因而又要使学生适应教育规律。因此在课堂上,在解放学生思想的同时还要适当规范他们的行为,既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此所谓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有为与无为

反思我前几轮的化学教学,自认为对高考大纲和高考脉搏有了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于是我暗下决心:在教学中一定要“大有作为”。当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恨不得一口气将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灌输给他们。我一遍遍地解说着学生不清楚的知识点,对学生易犯的错误提前警告,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搭好梯子,以一种“举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虔诚努力着。可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越来越畏惧学习。而且他们常在下课后很同情地对我说“老师,你太辛苦了!喝点水吧”。每当想起那样的场景,我就觉得自己和学生都很可怜。其实这也是传统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存在的共同问题。他们对学生不放心,过于强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把学生的作用“挤”到课堂的边缘。

经过这一轮的教学实践我终于体会到: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锋芒毕露的“智”者,而是一个懂得适当“藏巧”、会激发学生潜能的“拙”老师。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师,必须学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弱一点、拙一点,真正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自己退而欣赏他们的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于是我不停地告诫“好为人师”、喜欢炫耀的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学生为小草,让他们靠着我、仰视我、惧怕我;而应该让学生做高山,做大伞。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能勇敢坚强、才能顶天立地,才能聪慧机敏有创造力。每当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奇招妙法时,我是快乐的;当他们将我从讲台上“取代”下来要大显身手时,我是幸福的;当他们让我“退居二线”时,我是无比光荣的。所以我说在师生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传统与创新

由于过度迷信新的教学模式,加之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我曾在进行课程改革初始,走入了一个误区:传统的都是落后的。于是,我“大胆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或“模仿”新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冷落在角落里。实际上新、旧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在新课程推进逐渐深入的今天,在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的现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传统讲授法的价值。客观地讲,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些概念、定理以及一些间接获得的、难以再现其发现过程的知识,应用讲授法教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尤其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讲授法显得更加经济、实惠而有效。但在继承传统方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理性对待。就拿探究性学习来讲,如果运用得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也要看到,探究性学习比较费时费力,同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探究就其知识的发现过程而言只是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正确地讲就是对人类正确发现知识历程的浓缩。因此,总有一个探究的界限和一条正确的探究路径,而不是漫无边际没有一点限制。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获得正确的探究路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我想,探究性学习是这样,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在推进和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认为既要反对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思想,又要反对否定传统、一切推倒重来的虚无主义。需要在新与旧中把握分寸,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也只有将新旧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让它们各尽其能、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有限与无限

高考的发展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于是高考试题变化的无限性不断凸现,对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难以预测。那种靠扩大训练量,增加学生接触不同题型以使学生应对无限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而猜题押题的做法更不可取。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有限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赢得无限可能性的问题呢?

高考变化无限性的凸现,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真思考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由于无限性的凸现,通过题海战术,学生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难以满足考试内容的无边界变化,而相应的对策则是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无边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技能;体验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限的训练难以使学生应对无限的变化,而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综合能力来增强对无限变化的适应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高考无限的变化上三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知识与技能是抓手,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和前提。

快与慢、多与少

记得在刚接这届高一时,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教学进度总是滞后于平行班,这主要是在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现在习惯已经形成了,自主探究开展起来便得心应手。我的感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养成以后,学生的学习进度明显加快,而且教学效果令大家都很满意。因此我说: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可以多花一些时间,此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从这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能单纯用“这节课讲了多少道题或进行了多少内容”衡量课容量的大小,而应该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大小作为评价的标准。经常性的一节课中只讨论一至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内容很少,但学生从中收获了很多,我认为这便是成功的教学。

节奏的快慢需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体系与安排有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有一种开阔的、宏观的教学视野,才能慢中求快、慢中求实。

经过这几年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在多次的困惑和成长中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判断是不是新课程,首先是看实施课程是否全力追求和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后再看是否采取了与实现此目标追求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措施,而不是首先看教学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创“新”。新课程既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也不像想像中那么难,只要从心开始,伸出手就能成功。教师只要心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信念,脑子里有培养学生能力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意识,那他和他的学生就能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篇10: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困惑

王萍花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改教学已在我校实行五年。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高

一、高二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做了下列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处理的困惑与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第一次接触新课程的我,往往对教学内容存在许多困惑。

1.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有可能出现“水过地皮湿”的情况,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易出现课堂听得懂,课后不会做题的情况。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教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因为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俱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物质的量这一节,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配套练习中又出现了。所以只能加课进行拓展,这样就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前、贪多、过难等现象。我个人认为对理科班的学生而言,如果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涉及选修内容,可以适当拓展内容,这样才能使化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但不宜过难,尤其不能涉及过难练习。例如: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方程式代表的一类反应,能够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否大量共存,学会SO42-、CO32-、Cl-的检验方法。弹性要求: 涉及强酸、强碱、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过的反应),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发展要求: 涉及醋酸、氨水等弱电解质以及碳酸氢根离子等酸式盐的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 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

例如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问题,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周期和主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如果教师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才能使基础知识清晰。

2.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

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对这种情况,我们现在使用的学案教学恰好做了有效的补充。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应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哪些内容拓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3.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新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观察与思考”栏目设计的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①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②探究实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针对我们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科学素养,二是人数过多达不到做实验的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只有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实验教学 • 对于《实验 X—Y》:可以是演示,也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实验。

• 对于《科学探究》: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我们面前,如今有两种教学选择:第一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第二种是让学生走向知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教学是“满堂灌”,它一直教师支配着。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越来越厌倦课堂。而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才是体会最深、记忆最牢、应用空间和价值最大的知识,也就是内化了的一种智慧。而这就是第二种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称之为“探究性学习”。它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更大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方式,是一种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它在给学生自主创新空间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自由创造的思维大门。一堂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出几个分析知识,掌握知识的关键性问题,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自行探究解决的,知识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一种经验。

1.加强精讲精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精讲就是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一讲重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二讲难点。教学难点要拨开云雾,指点迷津;三讲方法和习惯。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三不讲指:一是学生已会的或自己能看书学会的不讲;二是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探索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其实这也是我们学案教学的模式要求,精练是:能力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另一种方式说,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偷懒,教师的一些工作可以让学生代劳,放手让学生写,学生讲,自己休息几分钟。因此在备课中,既要备内容,备重点、难点,更要备教学方法、备学生、努力使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点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点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具体而言,“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有机化学的学习,教材中首先是分类学习每种物质的性质,总结时,教师可以横向比较学习,或根据反应类型,或根据反应条件学习,例如总结取代反应的各类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腿色的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或物质中出现多种与一种物质反应的官能团,通过学生写化学方程式的方式强化基础知识。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专家建议: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1)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2)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

德国一位学者精辟比喻:将15g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如火山喷发中硫、雷电中认识氮的化性、溶洞中的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等(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策略

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重视STS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问题能激起疑惑,促进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例如盐类的水解,钠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

(5)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

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6)教学内容的活动化策略

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如教材中的联想质疑、活动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资料分析等 3.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而且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但也存在许多缺点。4.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模式:

1.问题(探究的方向)—实验(发现)—结论

2.问题(理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三、学习效果反思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常出现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高中课堂教学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部分相关知识在初中没掌握好或没学过,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已经发生改变。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无法理解,尤其我们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困难。出现考试成绩低的现状。再者从现在学生看,普遍存在学生不吃苦,学习上不用心,应付老师,从我感觉看,那就是教不会。针对这种现状,我采取措施,拔高一部分,督促一部分,放弃一部分。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在学习化学中,学生最大问题是记不住方程式,即使记住很快又忘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回顾知识的习惯,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要注意: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的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像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后,才提高到期望的高度。

上一篇:春节对爸爸的祝贺词下一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