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2024-06-07

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通用6篇)

篇1: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分析文献综述

摘 要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重要力量。融资困难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应针对我国当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环境特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诚信系统,有效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风险投资业发展,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等,以改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

关键词:高新技术 中小企业 融资环境

前 言

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只重视改善大型企业的生存环境,而对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而这些企业的融资意识也非常薄弱。政府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西方国家政府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有贴息贷款、政府优惠贷款、银行贷款信用担保等。我国政府为了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力度相当有限。一方面,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贴息贷款、优惠贷款有限,另一方面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也显得滞后。而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已经积累了比较久的经验,有了一些较成熟的政策和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外现状研究及借鉴

周慧在《事业财会》发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的国际比较》一文,(2004,2.),调查指出,为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美国(1890)制定了《反托拉斯法》来避免垄断对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授权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指导,并为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订货合同提供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税收、金融政策环境,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企业投资法》后成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这类公司是由小企业管理局审批和管理的私有金融机构,它可以从小企业管理局那里得到长期贷款,其职能是向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和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是以具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本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且具有高风险和高投资回报率的一种投资基金。随着近20年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风险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政府也带头支持风险投资,为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周青康在《青海金融》发表《金融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经验及借鉴》(2007,7.),指出,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可以说是有关中小企业的立法最健全的国家。而立法方面的得力举措,又得益于其政策理念的适时调整与更新。日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因此一向被誉为日本的中小企业宪法。日本制定了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许多法律和法令,其中不少是为了保障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如《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信用金库法》、《信用保证协会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金库法》。此外,还制定了维持竞争秩序的《独占禁止法》,以及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上述一系列法规,促进了公正自由的竞争,避免了垄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周慧(2004)调查指出,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人瞩目。高技术产业出口额1998年为30亿美元。软件业在1999年全部收入达到39亿美元,接近硬件制造业的4倍,且在90年代后期的年增长率超过55%。印度对高技术产业的鼓励有三个特点:一是对特定的行业进行鼓励,而对其他行业采取歧视性政策。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对软件业的倾斜政策。二是主要针对企业投资和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实行税收和金融优惠。三是对产业研究开发活动和技术转移的支持较少且不力。在印度,工业界一向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很少,在政府的一再敦促和各种刺激下,工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份额才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不到3%,增长到70年代的10%以上。

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及原因

(一)、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成本高

郭明杉,高娜,张陆洋在《北方经贸》上发表《中小高新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07,5)一文中指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表现在:一是以银行信贷为依托的间接融资渠道存在较大障碍。和其他非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方面存在较多障碍。主要原因有:首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一次性贷款的数额较小,与银行对大型企业或项目的贷款业务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会明显增加银行的业务量和经营。其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大,资金占用时间长,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承担此类贷款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贷款需要严格的担保程序,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往往资产质量不佳、负债率高,难以提供合适有效的担保方式。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但目前国内银行的贷款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真正通过银行能解决融资问题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少,而且对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贷款额度低、期限短,总的成本偏高,因此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企业融资意识薄弱

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局限于通过内部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而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的意识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据统计,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70%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30%是通过外部融资,而这30%中只有一半左右是通过银行贷款。

(三)、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尚未尽到自己的责任

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特别是IT企业,但是其面临的融资及提高研发水平扩大再生产的问题同样十分突出,多数海归企业成功拿到的大额融资,大多来自海外。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国内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商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目前知识产权在国内还很难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而事实上,大部分回国创业的海归最大的优势和最主要的财产就是知识产权,最缺的就是银行认可的抵押物。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规定,专利权可以作为担保用于银行质押贷款,一些银行也开设了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是《担保法》实施多年来,单纯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得到贷款的企业寥寥无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物兴趣不高,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专业、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和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一旦借款人出现还款危机,银行无法将手中的知识产权质押物流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认为:“园区企业融资困局其实凸显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已经明显滞后,表明我国还缺乏一个服务层次清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特别需要区域性的资本市场。他说,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的发育,其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当前,园区企业遇到的融资困局,突显出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很多融资难不能靠市场来解决,需要政府提供一些特殊的支持手段。”目前我国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缺乏专门的资金供应渠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贷款担保或保险制度不完善;银行贷款抵押、担保成本高且条件苛刻,手续复杂;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措施;没有成立统一的政府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一)、国家应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韩新春(2006)和陈昭锋(2003)认为,管理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消除制度缺陷,建立资本体系结构和市场体系,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扶持政策,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消除融资困难,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形成交流媒介,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二)、加大银行信贷体系和吸纳民间资本

李洪梅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流动性过剩下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2006)中指出我国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潜力大、信誉好、管理好、技术先进的企业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对企业进行了解,从技术上进行有效控制,从手段上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应努力树立良好形象,广泛吸纳民间资本。通过调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缺口情况和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可以看出显著的矛盾。绝大部分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都表示融资有困难,大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新华网上有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61587亿元,加上居民持有的现金,国债等,估计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可逾18万亿。2007年的数据为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些闲置资金,导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环节中,必能大大缓解其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规范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信誉体系

乔晓华(2007)认为,对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原因,使得投资者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誉认可度不高,对目前的许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提高自身的信誉度方面应有待加强;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在制度和体系上对企业从体制上进行规范和监督,这样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外在”压力,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良好信誉,加大社会依存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在融资时更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导致金融机构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了融资的可行性。

(四)、广泛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

王雄伟在《财会月刊》上发表《风险投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2006,5)的一文中认为:风险投资不同于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问题上,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美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至少有50%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我国仅为2%。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要想突破融资难,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和依赖将是一个主要手段。风险投资的概念在国内的历史相当短暂,因而很多人还没有接受它的理念。很多搞技术起家创建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对外融资、增资扩股时,不愿意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坚持要自己进行管理。但是,技术人员常常对市场和管理并不在行,由他们一手包揽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能取得良好效果,投资者肯定是有疑问的。很多公司在整体布局的时候,没有进行完善的规划,常常是缺乏资金的时候才想起融资。公司的发展应该始终在按照计划稳步前进,什么时候需要资金、资金用来做什么、技术开发的前景等等,都必须要在掌握之中。而作为股东的风险投资者有能力和意愿提供这样的帮助,这样的双赢的合作方式会使得整个管理层既稳定,又有信心。风险投资者为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和职业化的管理层,更是颇具前瞻性的经营方式。通过阅读分析历史上成功融资的案例,都可以发现,作为大股东的风险投资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加快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体系

徐良平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创业板成功的关键——寻求合理的市场定位》(2002,7,24.)中指出,创业板市场由于具有上市标准低、风险程度高、监管体制严格及信息披露要求高等特点,使其

能吸引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直接申请上市,既避免了企业股权分散,又节约了成本。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因而在政策取向上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股票发行、上市方面都对经营年限资产规模等做出一系列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抑制了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筹措资金。从债券市场看,仍然是由于政策上的原因,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涉足。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民营大中型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根据我国《证券法》(2006)规定,我国深沪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这使处于成长期的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注册资本的门槛也使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直接融资的不畅,我国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上也不乐观。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需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要性和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状况。也能了解目前国际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具体做法。例如,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行,以及具体落实到金融措施时的方法和尺度。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借鉴吸收。

篇2: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企业降低营运风险,更好的拓展业务,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外源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筹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筹资已逐渐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法制、税收、监管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为企业筹资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渠道,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筹资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对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索出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筹资的创新方式,并指出了中国企业有效融资的途径。

关于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赵艳荣(2010)指出企业筹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主要依赖银行贷款;重视股权筹资,轻视债权筹资;盲目追求筹资数额,忽视资金保值增值。杨琦(2010)认为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水平落后导致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筹资难成为发展的极大障碍。曲立峰(2010)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成长阶段,企业筹资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且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实际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间储蓄、企业资本和国家财政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意味着筹资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金供应不足,而是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指导,企业选择筹资渠道不正确。

许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杨帆(2010)认为自2009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储备过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境内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同时,在全球范围,随着主要经济体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这必将向消费领域传递,通胀预期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就成为现实。作为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贷款的成本将会随着贷款利率的上涨而增加。邹剑峰(2010)认为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之下,虽然利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往往是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利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了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负利率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果采用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是十分有效的。杨琦(2010)认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会使企业资金供应充足或紧张;货币政策调节利率水平,使企业筹资成本变化,进而改变其资本的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物价变动,间接影响企业生产、流通。岳绪朝(2009)认为外部环境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从利率、汇率的变动趋势,国家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入手进行研究。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过度筹资。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相关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许多学者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筹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帆(2010)指出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应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来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为此,应增强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弹性;根据行业特点,在相关行业积极利用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水平应与企业预期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流量相匹配。杨琦(2010)从三点指出如何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建议政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县、乡镇两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直接满足企业部分资金需求。同时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中的人才服务、市场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相关的企业评级、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代偿制度等配套制度,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刘慧(2010)指出要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形成多种债务形式推动上市公司并购业务发展。适当简化发行公司债券的审批手续,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同时应该发展和完善二级市场。关于如何进行筹资创新,袁振宇、何萍(2007)建议扩大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范围,使建立良好内部治理结构的大型企业可以直接投资于境外股票市场,尤其是符合《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的领域,支持企业通过间接投资的方式控制、影响上游资源,同时拓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金融与经济特约评论员(2009)指出政府投融资平台要通过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拓宽平台的融资渠道。在继续取得银行贷款支持的基础上,一是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企业债、企业中期票据等形式,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二是要通过项目建设与经营权的出让及回购、公私合作经营、资产支持证券、居民投资理财、信托产品和私募基金等形式,拓展民间融资渠道;三是要通过把矿产、森林、土地、收费权等资源作为抵(质)押物,拓展间接融资渠道。张岩,张新艳(2010)根据国外经验和理论支持提出:创业板采取“宽进严管制”的办法会使得二板市场更加具有效率,同时维护股民的利益。“宽进”是指具有足够的潜力的话就可以进入创业板,以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严管制”是指在经营操作中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管理和退出机制,严格规定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情况,严格审计和政府监督制度,使广大股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上市公司的情况,做出判断,防止被虚假信息、上市公司的舞弊或者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串通作弊。

以上学者针对企业筹资环境相关问题的论述具有现实意义,使笔者受益匪浅。但是,上述学者侧重从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如从通货膨胀,央行的货币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宏观调控政策等角度进行研究。但笔者更重视企业内部因素的论述,目前中国企业筹资渠道众多,但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仍很严峻,这与资本市场上没有形成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的中介机构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忽略企业自身的因素。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经营者(少数中小高科技企业除外)普遍素质较差,人才缺乏,且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之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较低,使得中小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加剧。而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普遍不强——不按时归还银行贷款,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偷漏税行为,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不利于其筹集资金。所以,企业筹资时在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机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应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整体实力;维护自身形象,加强企业信用观念;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赵艳荣.我国企业筹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OL].企业战略.2010(10):P1-P2.[2]曲立峰.企业筹资策略与筹资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矿业, China Mining Magazine.2010(11):P57-P59.[3]杨琦.我国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融资影响[J].商业经济.2010(6):P74-P75.[4]杨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优化企业筹资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P122.[5]邹剑峰.试论通货膨胀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 China Chief Financial Officer.2010(07):P109-P110.[6]岳绪朝.企业筹资风险类型及控制策略[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2):P137.[7]袁振宇,何萍.建议允许中国企业进行境外证券投资[J].中国外汇.2007(4):P63.[8]金融与经济特约评论员.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规范与发展[J].金融与经济,Finance and Economy.2009(7):P1.[9]张岩,张新艳.用好创业板构建和谐的筹资环境[J].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2010年:P32-P33

篇3: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综述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于1952年在题为《企业负债及权益资金的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中提出的, 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 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负债程度越高, 企业的价值越大, 当企业100%使用债务资金时, 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 企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成本与企业的价值无关, 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优化问题。传统理论介于以上两种理论之间, 认为每个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使用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并增加企业的总价值。但财务杠杆的利用伴随着财务风险, 从而引起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提高。可以看出, 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视了财务风险, 净经营收益理论又过分夸大了财务风险, 传统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而且三种理论都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 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统计分析, 是不成熟的理论。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 跨越到七十年代后期, 它以MM定理为中心, 沿着两个主要分支发展:一个分支是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个分支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 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 这两个分支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

(一) MM理论。

在最初的MM理论中, Modigliani和Miller (1958) 假设了一系列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 如无税收、无交易成本、无破产成本、无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在这些假设基础上, 他们运用套利原理, 证明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其市场价值无关, 即企业的总价值将不受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然而, 公司所得税是客观存在的, 无税收的假设显然与现实不符, 于是1963年Modigliani在《企业所得税和资本成本:一项修正》中引入公司所得税因素, 得出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融资结构应该全部为债务融资的结论。1976年Miller在美国金融学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引入个人所得税因素, 指出当存在个人所得税时, 负债经营的节税效应会被个人所得税所抵消,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大, 这就是所谓的“米勒修订”。

修正后的MM理论虽然较先前有了一些改进, 但在其理论背后的假设条件中, 仍然存在非现实的假设——公司不承受任何与财务风险相关的成本。然而, 在公司经营的现实条件下, 随着公司负债比重的增加, 不仅仅增加了公司减税收益 (税收挡板效应) , 而且也增加了公司破产的可能性。

(二) 权衡理论。

六十年代末, 资本结构理论沿着MM定理的假设条件形成两条分支——“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主义”。这两大学派最后归因于罗比切克和梅耶斯所倡导的权衡理论。Robichek和Myers在1966年所写的《最优资本结构理论问题》中指出在债务的减税收益和破产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 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 它是负债的税收收益与发行债务所引起的破产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 这就是权衡理论。可见权衡理论是建立在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相互权衡的基础上的。随后, De Angelo、Masuli和Kim等人建立了后权衡理论, 将负债引发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 这实际上是扩大了权衡理论中成本和收益所包含的内容, 把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看成是各类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相关成本之间的权衡。

权衡理论放松了MM定理中无破产成本、企业投资决策和金融决策相互独立等假设, 引入了均衡的概念, 讨论了破产成本对企业不断增加的负债抑制作用, 解释了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的原因, 使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取得了极大进展。相对而言, 权衡理论的结论比较贴近实际, 因而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 它一度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但也应看到, 权衡理论考察的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都是以信息完全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 而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 再加之代理成本的量化存在困难, 这就使得权衡理论应用起来大打折扣。

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本结构理论

七十年代后期,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引入, 使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 大量引入经济学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 从新的学术视野来分析和解释资本结构问题, 提出了不少标新立异的观点, 包括委托代理理论、融资次序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等。

(一) 委托代理理论。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提出委托代理理论, 首次将委托代理关系引入资本结构的分析框架中, 发现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该理论将公司资本结构看成是一种用来最小化代理成本的工具, 指出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在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 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 融资次序理论。

1984年梅耶斯和梅吉勒夫提出不对称信息下的融资次序理论。该理论认为, 企业的融资决策应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来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融资选择总是先内源、后外源, 在外源当中, 又总是先债务、后权益, 即遵循“内部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顺序。该理论强调信息问题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 这比各种使用均衡方法来寻求最优融资结构的主流理论有所进步, 但这种理论重在解释在特定制度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的融资行为, 具有短期性, 无法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三) 信号传递理论。

1977年罗斯首次提出信号传递理论, 他指出MM理论中假定了市场对公司的经营行为拥有充分信息, 然而现实中经理人员本身是内部人, 了解其企业收益的真实分布状态, 而投资者不了解, 如果市场高估企业证券价值, 经理人员将从中受益;反之, 如果企业破产, 经理人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因此投资者将高负债看作是企业高质量的一个信号。对任一负债水平而言, 低质量企业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都较高, 其经理人难以模仿高质量企业进行债务融资。这样, 高质量的企业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券可以将自己与低质量的企业区分开。可见, 该理论是以市场有效为前提条件的。

(四) 控制权理论。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接管活动的日益活跃, 有关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探讨公司控制权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就是以融资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 以公司控制权的最优配置为研究目的, 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控制权进而影响公司价值。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洪和博尔顿认为, 对于一个对企业控制权有偏好的经营者来说, 企业融资结构的先后顺序是内部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和银行贷款;但从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和建立约束监督机制来说, 其融资结构的顺序正好相反。

(五)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0世纪七十年代, Weston与Brigham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假说, Berger等人将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结合, 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 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金融成长周期, 即小的新建的信息不透明的企业多依赖内部融资, 贸易融资或天使融资, 当其逐步发展时, 可获得间接融资, 最后是公共权益和债务市场进行融资。该理论虽然涉及到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但它只是对企业融资路径的一般性描述, 不适用于所有的小企业, 因为企业的规模、年龄和信息不透明程度等并不是完全相关的。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 从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 研究企业融资结构的决定因素及最优选择问题在国外理论界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 这对我国学者研究融资结构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经典的融资结构理论是针对一般企业提出的, 且都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 这与中小企业主的目标函数多元化的实际情况有出入, 而且每种理论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具体使用时需要考虑理论的产生背景和适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宁.企业融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俊.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004.

篇4: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综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1 .MM理论

MM理论:是在理论假设前提到满足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债券的市场价值[1],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财务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Nerto Miller),《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M-M理论,此理论包括无公司税时的M-M模型,有公司稅时的M-M模型以及考虑个人所得税时的米勒模型。考虑企业所得税条件下的M-M时的基本结论是:负债会因利息的减税作用而增加公司价值[2]。以科学的推导的方式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突破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浓厚的主观臆断色彩,为分析资本问题提供了一个起点和框架,带动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但其理论上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如其交易费用为零,债务资本成本不变等前提,假设与金融市场现实不相符,只考虑负债会带来的节税价值,忽视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

2.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美国韦斯顿和布里拉姆(Weston and Brigham.1970,1978)提出一种假设,即企业金融成长理论,该理论在早期时,被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气候,周期被分为三个大阶段,三个阶段及其融资来源的情况如下:创立期,融资来源为创业者自有资金,潜在的问题是低成本化;成长阶段分为三小个阶段,第一小阶段融资来源为创立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投资、租赁,这一阶段潜在的问题是存货过多,流动性危机;第二小阶段的融资来源是在第一阶段的机车上增加了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投资,其潜在的问题是存在金融缺口;第三小阶段的融资来源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证券发行市场,但潜在的问题是控制权分散;到达成熟期时,企业融资来源是以上全部来源;到了衰退期,企业并购、购票回购、清盘等金融来源退出。

从这一理论可看出,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受融资来源影响,其变化发展规律是:越早发展阶段的企业。其融资渠道越受约束,业越狭窄,反之亦然。因此,企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以满足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规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划分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划分

企业融资方式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手段、途径,是资金余缺调剂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渠道,也就是企业从哪些渠道,通过什么方式筹集资金的问题。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正规融资和非正规融资的划分是很据方式合法与否划分的;按照融资过程中作为金子需求者的融资企业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为统一体,分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根据资金是否发生所有权的变化,主要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按照资金来源的国界,主要分为内资融资和外资融资;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是按照资金使用的时间的长短来划分的。随着企业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其尽可能地扩大融资,扩展规模,以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特点

(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从创业之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到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化,包括初始投资以及折旧资金,留存收费。它有以下特点:①原始性;②独立性,由于它的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可以再使用期限,用途等 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③有限性;④低成本,低风险。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的首选方式。

外源融资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业外部其他的经济主体处筹得的资金,包括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从银行贷款等。特点是:①募集资金的规模性;②有偿性;③高效性,由于具有规模优势,并且通过适当地利用财务杠杆,可以有效地增加收益,提高企业的利润,所以效率更高;④高风险性。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对称。亦称"直接金融"。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直接与资金需求单位协议,或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需求单位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求单位使用。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均属于直接融资。特点:①直接性;②差异性;③部分不可逆性。

间接融资是指以货币为主要金融工具。通过银行体系吸收社会存款,再对企业、个人贷款的一种融资机制。这种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场所即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①)相对的集中性②信誉的差异性较小③全部具有可逆性。

参考文献:

[1]朱坤林.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11(5):36—42

[2]陈龙兴.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融资行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李海平.金融租赁:中小企业融资新思路[N].中国企业报,2003—01—31.

篇5: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文献综述

胡云枫 M01114234

摘要:20世纪以来,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扩张和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有关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动因研究的文献做了总结与综述。

篇6: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前言

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一直将内功心法列为上乘,视拳脚功夫为皮毛,素有内功杀人于无形、摄敌于千里之说。试观各绝世武功,不论是九阳神功还是九阴真经,不管是葵花宝典还是如来神掌,无不注重提升内力,研习心法,可见这内功的重要性。以上或许是作家们的杜撰,但就现今的各路武术,也都尊崇着一定的理念原理,并将其融入拳脚套路中去,使得功夫拥有灵魂,不至于死板乏力。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推崇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因此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带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特点。

功夫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庞大,赢利如何丰厚,支配其运转的还是企业的文化。这里我说说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企业、企业的分支或者一个团队内部共有的价值观、标志、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的范畴,因此并不容易去建立、完善和把握。正是如此,一个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各国企业文化综述

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归纳为民族特性、企业家理念、员工认同等方面,而这些因素无不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不同,那么它的企业文化亦有不同。接下来我将按国家划分描述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

一、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创立于1914年的IBM,一直贯彻着他们的“沃森哲学”即:

1、必须尊重个人;

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

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正是老托马斯·沃森的这几条行为准则,促成了今天IBM年收入逾千亿美元,雇员近40万的庞大商业帝国。

微软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企业文化:

1、汇聚优秀专才,注重才尽其用;

2、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待留住员工;

3、聘用人才方针,须符微软精神;

4、管理方式:长期性的承诺和支持;使命和大方向的启发;自由、真诚、平等;雇用最有才华的人。同时微软还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例如尊重失败,释放信息,不需要再开一次会,工作任意小时,建立电子邮件系统,无等级的安排。

作为世界排名500强第一位的沃尔玛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的企业文化,其框架为:

1、信仰、法则与理念

沃尔玛追求“顾客是上帝”、“尊重每一个员工”、“每天追求卓越”等理念,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总结了“事业成功的十大法则”: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激励你的同仁;凡事与同仁沟通;感激同仁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力庆祝,失败亦保持乐观;倾听同仁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放弃传统观念。

2、原则、规范与行动

沃尔玛有一套十分健全的企业文化制度,保证了“口号与行动一致性”。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日落”原则、“比满意更满意”、“十步服务”、“薄利多销”等原则。

3、激励、沟通与氛围。

总的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同时关注客户利益,力求达到双赢。

二、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早在1937年他就提出了“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企业精神,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哲学是“事业在于人”,“丰田纲领”还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等等。丰田公司正是靠这种企业文化形成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吸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创造出先进的管理方法———丰田工作方式,从而在新产品开发及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成为日本第一大企业。

“人要有创造性,决不摹仿别人;要有世界性,不拘泥于狭窄地域;要有被接受性,增强相互的理解。”这是著名的“本田精神”。

从整体上看,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同时日本企业注重家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社为家、国家至上,重视创新与借鉴学习。

三、德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的最突出特点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务实的员工培训,牢固的质量意识,优质的服务。

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它立于小败之地;凯乐玛公司提出:“我们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戴姆勒克莱斯勒一条很有气魄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您一万美金。”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应了德国企业的文化。

大众汽车公司在经营当中尤为强调服务:首先,大众汽车公司服务客户的基础是产品质量,以好的质量来体现好的服务;其次,注重在营销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获得顾客的信赖,让顾客放心;第三是服务的快捷。

这些无不与德国文化密切相关,即相互尊重但不亲密、重视私人空间、严谨、创新。

我国企业文化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能够跨入国际大公司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无疑为之在成长、壮大过程中以及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房地产巨头——万科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海信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其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从而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这些优秀企业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重视人才,以人为本;保证质量,追求创新;尊重员工,赏罚分明。

然后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似乎只是一个口号,每一个企业都在对外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然后这些文化要么只是空乏之谈毫无实施意义,要么就是抄袭一气没有创新。因

此我们会失望地看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个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要知道企业竞争分为四个层次: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战略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因此企业若希望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有自己独特而有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IBM的企业文化》

2、《奔驰的企业文化》

3、《德国企业文化的四大特色》

4、《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

5、《微软的企业文化》

6、《沃尔玛文化对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启示》

7、《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上一篇: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关于友谊离别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