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研究生

2024-05-28

企业管理研究生(共8篇)

篇1:企业管理研究生

摘 要:加强企业工资管理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工资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形势,不断改进工作制度和工作模

关键词: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工资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形势,不断改进工作制度和工作模式,完善工资管理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使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满意的程度,工资管理制度能够切实发挥激励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然而,目前随着现代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加快了工资管理制度的改革。这就需要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工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使工资制度切实发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力也得以提升。

1、企业现行工资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往往与岗位绩效相结合,它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工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然而,部分企业在制定工作制度时缺乏科学性,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以及职工的个人需求来进行系统的规划,企业也没有为工资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导致工资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公平性也受到影响。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在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时存在盲目性,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绩效工资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本企业是否适合采取这样的工资制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只是一味的效仿其他企业,导致工资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1.2 工资管理制度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完善的工资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实行的工资管理制度都比较单一化,激励作用不明显。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职工岗位的差异性,采取单一的工资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在薪酬组织管理方面也缺乏创新性,只采取了短期的工资激励制度而没有采取长期有效的工资激励方式,因而不能帮助员工很好地树立信念,严重降低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完善工资激励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

在现代企业当中,随着企业领导者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一套高效的工资管理制度必须要有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作为支撑,需要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制定工资管理制度时为了避免遗漏工作,经常大量的罗列考核指标,使企业的`工资绩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受到影响;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工作量,随意舍弃一些绩效考核指标,导致考核结果并不符合员工的真实的工作情况,这很可能造成员工对企业的不信任,进而忠诚度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加强企业工资管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的工资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细化,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为工资管理制度的高效实施提供保障,如果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制度的落实情况。首先,企业要完善员工的工资档案,对员工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学历等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为员工工资待遇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其次,对于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人员增减变动情况要及时地了解、记录和核对,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及时纠正和改进,避免企业在确定员工工资时出现误差和混乱,影响工资的准确发放。加强对员工工资档案的管理,便于企业和员工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查询和使用档案资料。

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在现代企业当中,一套完善的工资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绩效考核,它不仅是衡量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员工工资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的同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保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其次,要根据员工的岗位不同制定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要避免整个企业全部采取同样的绩效考核方式,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和公平性,员工的工资质量也得以保障,这对于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充分发挥工资管理的激励作用

现代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积极上进的员工,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套基于工资管理的激励制度,必定会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比如,企业可以每个月为员工制定一个确切的目标,对于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的员工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最终结果体现为工资水平得到提高,这不仅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还能使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得到肯定,从而增加信心,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工作中去。另外,企业还可以变更工资的表现形式,即通过物质、奖金、福利等形式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这同样也可以作为企业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现代企业在工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时期情况不断优化工资管理模式,加强工资管理基础工作建设,完善工资管理制度相对应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企业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还要充分发挥工资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加努力地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篇2:企业管理研究生

选题的根据:

1、选题背景: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逐步实施,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营环境,县级供电企业高层的压力日益增强。依据企业内外部现状采取战略调整、机构重组、流程再造等措施,企业高层领导忙的不亦乐乎,而身为企业中低层的员工还是我行我素,隔岸观火,从而使高层的这些变革措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个员工,以什么方式来传达这种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变革措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使企业各个层级都能行动起来 ,让每名员工认识到企业的经营与自身存在的密切关系,全身心的投入实际工作,真正把“以人为本 忠诚企业 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全面体现,那就是在企业中实施全面的绩效管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最终是绩效管理。因此,在企业中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并上升至战略层面,通过对员工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和分析,改善员工的组织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各项目标。

论文基本结构与内容:

结 论: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是激励员工最好手段,但不是目的。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把它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注重绩效管理过程的同时,更要明确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建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一种合作关系,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在实践中管理者通过不断培训、调整指标来指导员工进步,形成一个良性的绩效循环管理环境,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绩效在细节 宋劝其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安鸿章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人力资源管理 徐耀武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

4、这样做绩效考核最有效 王宇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1

5、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全书 杨明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6、人力资源管理实战技巧 杨维芝 王文成著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2

7、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全案 罗辉 孙宗虎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篇3:企业管理研究生

以全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过程构成,产品实现板块需要管理职责板块和资源管理板块的支持。管理职责中规定了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资源管理则为产品实现过程提供人员和物质上的支持,资源能否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发挥最大价值,主要取决于管理职责板块,而测量、分析和改进板块则通过分析产品实现过程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输出结果作用于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板块,进而作用于产品实现板块,对下一轮产品实现过程起到持续改进的作用。

一、管理职责

1. 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一个组织全体成员开展各项质量活动的准则。一个组织在制定质量方针时应与组织的宗旨相一致,必须为全体成员指明质量方向。

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针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的发展宗旨和方向,是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原则,是实施和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推动力。从事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活动,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组织目标,准确定位,提出质量方针,展现特色。要制定质量方针,必须考虑:国家、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在校学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教职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等。通过质量方针的制定,一是使最高管理者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使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理解质量方针,增强质量意识。其次,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针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与学校内部变化的需要进行不定期的调整和修改,保证其适宜性。

2. 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质量方针所规定追求的事物,在建立质量方针的基础上对质量方针所规定的方向,确立组织的质量目标,作为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应达到的具体要求。组织的质量目标应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要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具有挑战性,以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组织在建立可以测量的质量目标基础上,要将质量目标逐级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通过下一级目标的完成来保证上一级目标的实现。

应以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针为指南,确定各院(系)的质量方针,保证其一致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分解,明确自己的质量目标,形成对教育质量共同承担义务的风气。为确保各级质量目标的完成,应定期统计分析各级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层层质量目标的完成,对质量目标适宜性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与调整。

3.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确定。确定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和各职能的相互关系是质量管理体系有序运行的保证。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一整套适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高效、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了组织结构,并明确各项工作职能,赋予一定权限,这样研究生教育机构中所有人员明确其岗位职责和职权,在一定岗位上做到有责有权,确保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 管理评审。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是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做出评价的过程。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进行评审时应该输入的信息及输出的结果。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改进的机会,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资源,特别是从事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源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导师、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先进的实验实践条件,包括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这些都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

3.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作业时所处的一组条件”。必要的工作环境是组织保证质量的支持性条件,工作环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工作环境总体上包括物的环境和人的环境。

三、产品实现

1. 服务策划。

研究生教育服务提供过程的策划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个不同的体系,并在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等方面有所区别,要根据不同的学位类型,明确学习年限、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是明确研究生教育服务提供过程,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

2. 顾客需求。

要满足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就必须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以达到顾客满意。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学术需求、现实需求和个体需求。

3. 设计开发。

各高校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应针对各校的资源情况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设计和开发。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设计和开发包括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培养方案设计。

4. 采购。

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研究生教育中的“采购”是指招生及其他设备、资料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购买。

5. 服务提供。

服务提供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就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它主要包括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科研实践、中期考核、论文写作与答辩几个环节。

四、测量分析改进

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机制,以便能够及时获得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来发现研究生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1. 监视和测量。

监视和测量是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内部审核、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顾客满意情况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2. 不合格控制。

所谓不合格指未满足要求。研究生教育中不合格主要有三种:一是课程学习不合格者,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三是论文答辩不通过者,对这三种不合格情况应有控制文件,各阶段应对不合格人员按规定进行处置,以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3. 数据分析。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收集各类信息。第一类是课程考试合格率、中期考核不合格率、答辩不合格率等;第二类是发表论文篇数、优秀硕博士论文数、科研经费、重点学科数等数据;第三类是研究生就业率、社会对研究生需求的变化、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质量评价等。学校应明确收集上述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并定期进行收集。对收集的数据归纳并进行科学分析,使研究生培养各部门及时掌握整个组织运行状况。

4. 改进。

篇4:企业管理研究生

一、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的意义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组织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有益补充。作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补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甚至高一层组织)组织的学术活动,也要积极参加研究生培养部门(如商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研究生群众组织(如研究生会)也应积极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探讨学科前沿问题,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

[2]苗泽华,毕园.新儒商的商业伦理观及其管理模式[J].商业研究,2010,(9).

[3]吴文进,等.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

[4]丁英宏,等.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5]李纬娜,张东操.研究生教育模式该改改了[N].中国青年报,2001-05-24.

[6]Hughes,M.g.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pure or applied,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84,35:5.

篇5:企业管理研究生主要阅读书目

1.[美]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经济学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

6.[美]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阿尔钦、科斯、德姆赛茨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8.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美]哈罗德·德姆塞茨著,段毅才译:《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澳]杨小凯、黄有光,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威廉姆森等:《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孙经伟译:《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晖明,袁志刚,华民:《现代企业制度纵横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

18.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张道根:《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0.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程恩富、伍山林:《企业学说与企业变革》,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2001年版。

22.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95年.2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96年

2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6.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1993年。

27.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8.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杨 浩等:《企业核心专长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史东明:《核心竞争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2.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邓荣霖:《现代企业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7.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第八版,38.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39.席酉民.管理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0.许康、劳汉生.中国管理科学化的历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1.玖·笛德、约翰·本珊特、凯思·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

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2.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3.德鲁克.九十年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4.杰里·约拉姆·温德.变革未来企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5.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6.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7.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8.德鲁克.未来的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9.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50.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7.10

51.哈默、钱皮:《改革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

52.周景勤:《管理创新二十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篇6:怎样报考企业管理在职研究生

怎样报考企业管理在职研究生企业管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可以划为几个业务职能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通常的会按照这些专门的业务职能设置职能部门。那该怎么报考呢报考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受教育背景,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

(2)大学专科毕业(在中有显著业绩者,可放宽录取。)

3、免试入学报考流程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y1t3d 打鸟 jqqyzb.com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报名材料

填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报名登记表》; 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报名费200元;学费1500元

篇7: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

2008年10月09日 17:03来源:沪江网

就业状况一览

据《2007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在研究生层次,农学、工学、管理学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前三,分别为99.34%、99.2%、99.12%。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在毕业生数量上也列前两位。

另据湖北省2006年的数据,该省当年各高校各专业毕业研究生当中,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医学就业情况较好。

通过各地的抽样及整体的就业情况、人才需求状况看,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率还是比较理想的。

另外,学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实力、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比较重要的。从企业管理专业整体实力来看,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实力较强,在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上处于前列,同企业界的关系也相当过硬,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等院系,已经走出了不少企业界知名人士,相应的,这些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也具备了更多的优势。

就业方向

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看,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到各类工商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IT、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咨询公司,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

由于大多高校在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强调能力培养,强调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比较广阔。

就业前景观察

二十世纪末到现在,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总裁、CEO、HR纷纷著书立说,现身说法推销各自的管理技巧。《杰克·韦尔奇的自传》、斯宾塞·约翰逊的励志类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赢在执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等书卖得非常火爆。商业管理类书籍的畅销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社会对高级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追捧,“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据长期的观察与统计,管理学中部分二级学科近几年就业情况比较理想,企业管理位列其中,这个专业的就业范围还是会比较广泛。具体来讲,在未来几年内,其就业前景主要包括:

(1)传统管理职位,有很大一部分职业经理人的成长最开始来自基层锻炼经验。虽然说很多企业(一部分外资企业除外)目前开出的待遇水平让人难以接受,但从长远来看,对我们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那些有心又有条件上MBA的同学来说——研究生就业环境恶化,但是具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的MBA毕业生在人力市场还是很受欢迎,如质量管理、专业项目管理等;

(2)人力资源管理职位,以前的大学是没有专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它只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地位一直是水涨船高,在公司的人员配置、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等关键问题上都处于智囊团位置,比如人力资源总监、薪酬经理、招聘经理、培训经理等;

(3)市场营销职位,从历年人才市场统计数据来看,市场营销职位的需求经久不衰。销售职位的供需两旺一直是职场的一道风景线,即使在不同行业,市场营销类职位也总是招聘的热门,比如营销总监、营销主管、管理培训生、销售培训生等。

(4)物流管理职位,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推动了中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招贤绣球四处高挂。而且,国内企业对物流行业成本压缩的诉求也刺激了物流人才的需求。目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超过600余万,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

一。可以说,中国的物流业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阶段,极具市场潜力,前景十分广阔。大家可以报考报关员考试,或者是跟单员资格认证等。

(5)管理咨询类职位,这部分涉及到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多个层面,除MBA、EMBA外,硕士研究生到咨询公司就业的也是比较多的。中国本土的咨询业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时期,文都教育认为,在未来五年内,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都会需要外脑的帮助,咨询人员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更多管理学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会进入这个就业领域。

能力素质训练

像企业管理这类对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其实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非常高的程度,这样毕业后的就业起点会高一些。如果不这样,你即使研究生毕业了,工作的起点和待遇和本科甚至更低的学历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工作出了一点错误的时候,周围人对你评价会使你很有压力。

1、掌握良好管理学理论基础、系统的国际领先的管理专业知识,可以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

2、熟练掌握营销、财务、产品、项目管理、战略、人力资源、资本运作或其他某一方面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3、可以考一些证书,范围比较广,比如金融方面的、财务会计方面的、国际贸易方面的,这些证书在很多时候相当于一张门票,也拓宽了就业渠道。

4、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在校期间从事的实践工作可以是多方面的,熟悉企业经营流程与手段,掌握常用的管理工具,当然也要熟悉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比如用PPT制作演示报告等。

篇8:企业管理研究生

一、研究生学籍管理基本内容

研究生学籍管理是研究生取得在校学习资格后, 依据国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各项实施细则及规章制度, 对学生从入学到学业完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研究生学籍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涉及面广, 因此任务极其繁重。总的来说, 研究生学籍管理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期间的学籍审查, 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奖惩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的审查。

二、管理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管理, 是指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 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谓创新, 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将管理和创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管理创新这一新兴的理念, 其含义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淘汰旧的、并创造使用新的管理思想、制度、方法、手段等, 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从而推动事物持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 管理创新可以从管理的五个方面展开: (1) 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2) 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3) 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 (4) 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 (5) 管理人员的创新。下面将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分析基于管理创新的研究生学籍管理的问题。

三、研究生学籍管理中的管理创新

1、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思想创新

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思想创新就是要创新管理的思想, 从传统旧思想中走出来,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 即要符合管理的基本原理, 又要充分把握时代精神, 体现出学籍管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传统的学籍管理思想落后, 观念陈旧, 历来以被动的管为主, 而为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的相关数据资料和分析报告较少。学籍管理只是收集、整理资料, 被动的为学生提供信息。同时, 在研究生学籍管理中, 普遍认为研究生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不需要进行严格管理。这种对研究生的放松管理可能会导致对高校严肃的教学秩序和日常管理的冲击。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 对研究生加以引导及约束, 少数研究生可能会无明确的目标, 缺乏内在的动力, 不想好好钻研学问, 而是“混文凭、拿学位”, 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研究生整体质量。因此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思想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的理念

学籍管理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法规, 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 稳定教学秩序。学籍管理工作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 它不仅仅是学籍管理部门的事, 它需要其它相关部门及每一位教师的密切配合, 其意义在于体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即“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工作中除了实施静态的理性的管理外, 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确立管理是教育也是服务的思想。

(2) 重视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及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应督促研究生认真阅读《研究生手册》中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学习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加强中期考核的力度以及保证毕业条件的高门槛, 这样能够引导研究生主动向学, 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杜绝“混文凭”的现象。

2、研究生学籍管理的制度创新

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是指对在研究生学籍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 并直接影响和改变人们态度或行为的制度的完善、发展和创新, 它是推动学籍管理工作前进的根本动力。

有些高校没有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规章制度, 造成学籍管理制度不严谨、存在漏洞。譬如学籍管理规定中的“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 修完培养计划规定内容, 未达到毕业要求, 准予结业”, 其中未达到毕业要求应写出包括哪些条款, 制订的不够严谨。还有目前高校讨论的热门话题在校研究生学籍异动——转专业, 有些高校制订转专业的条款不够严谨, 让有的研究生钻空子。因此先进的学籍管理必须始终积极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 逐步建立适应形势发展又兼顾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行制度。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创新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必须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1) 从内容上考量

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在内容上必须包含行政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几个方面。行政管理制度要从宏观角度规定学籍管理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服务理念、工作思路、发展目标等;从微观角度制订学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公约等具体事项。业务管理制度应包含从学生入学注册到中期考核、毕业证发放等所有工作流程的规章制度, 严格各项业务的监管与质量控制, 把规范管理与质量监控作为学籍管理工作精益求精的基本方法。岗位职责就是规范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和工作职责, 通过规范的岗位管理营造学籍管理的“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氛围。

(2) 从质量上考量

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化管理是高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就是要准确认识学籍管理工作中的规律, 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际状况, 制订出符合学籍管理发展要求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性就是要求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精神;可操作性就是避免在文字描述上使用含糊的语句致使制度产生不确定性, 要做到有章可依, 有章必依, 规章制度必须能够准确表达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及奖惩的度量。

3、研究生学籍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

研究生学籍管理的组织结构创新是指对研究生学籍管理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进行创新, 使得创新性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使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更高, 同时也有助于组织内部人员的便利沟通。

传统学籍管理依靠一个部门独立进行管理, 即以研究生院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种一级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学籍管理工作。因此学籍管理的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刻不容缓, 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 实行学籍管理校院二级管理

学籍管理决不是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 特别需要组织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院 (系) 共同完成。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校、院 (系) 两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 学籍管理要从以往以研究生院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为校、院 (系) 两级管理体制, 即研究生院作为学籍管理的目标管理部门, 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起监督、平衡、协调、决策功能;院 (系) 作为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单位, 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参谋建议等工作。学校应将管理重心下移, 把权限下放到二级院 (系) , 以扩大二级院 (系) 的自主权, 充分发挥二级院 (系) 的直接管理作用。

(2) 加强学籍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将学习型组织引入到学籍管理思路中去。学习型组织是指由于所有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识别与管理上, 从而使组织拥有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的能力。其一大核心便是强调合作交流, 强调学习型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的成就高于其仅仅以个体的形式所取得的成绩。一所高校要使其研究生学籍管理的组织结构具有先进性就必须要突破部门间以及校际间的隔膜, 加强思想沟通, 相互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知识门类的高度分化以及工作分工的不断细化, 这样不仅使高校里有了理论数学、应用数学、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门类繁多的专业, 也使高校的管理部门由最初的校长、教学处长等几名简单的管理人员衍生出今天的研究生院、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等较为复杂的管理体系。从分类、分工的初衷而言, 原本是为了以一种专职专办的形式使工作得以更好的完成, 可是由于各部门工作的日益繁杂和部门自身的扩充, 部门间的隔膜日益加大也成为事实。比如学工处为了搞年终总结统计了全校学生的获奖和受处分情况, 可研究生院的学籍部门并不知道, 于是不得不重新统计一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其它部门也很少借鉴。因此, 加强部门间沟通交流, 资源共享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

高校应为本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和外校同行提供交流的平台, 使得本校学籍管理人员能够多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和会议交流, 能够为其提供机会与外校的同行交流在日常学籍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互交换心得体会。通过沟通学习, 学籍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学习到同行的先进的经验, 做到取长补短, 同时还可以将自己工作中的好方法教授给同行, 互惠互助。

4、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技术方法创新

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技术方法创新是指对进行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中所用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善和创新。它是提高工作效率, 减轻人员负担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扩招之后, 招生人数成倍增长, 目前一些高校“手工型”操作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而又繁忙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 在大量的数据统计管理中手工操作特别容易出错, 特别是毕业生数据清理、资格审查, 学历注册以及证书打印、数据上报等, 此外还会造成学籍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 重复劳动多, 压力大等现象, 这种落后的学籍管理技术手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迫切需要对学籍管理的技术方法进行创新, 带来适应新形势的学籍管理方式, 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大办公现代化的力度

高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 开发出适合本校的研究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 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加准确, 方便、可靠, 同时只要具备能上网的计算机便能查询所需信息, 还能为校内其它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目前, 基于C/S和B/S混合体系结构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 逐步淘汰了原有DOS环境下的单机版本和基于B/S结构的“研究生管理系统”, 大幅提高了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保密性、安全性及工作效率。

(2) 重视电子注册工作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加强了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的规范管理, 维护了广大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了高等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秩序。有效清理存在于社会上的假学历、假文凭, 特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电子注册工作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2001年, 教育部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 对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采取了重大改革, 即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 它将过去统一印制的证书改为电子注册, 也就是让毕业证上网, 进行网上查询。2002年, 教育部又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 将新增毕业生彩色登记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与学历证书一同注册上网, 从而使用人单位可以便捷地查阅到真实可靠的人才信息。学籍管理人员也应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的政策、规定, 做到信息标准统一、信息代码统一、注册内容统一、注册时间统一, 并使用教育部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研究生电子注册管理系统”, 送报数据及时, 总体错误率低, 从不多报, 虚报, 保证高质量的完成上报任务。

5、研究生学籍管理的人员创新

研究生学籍管理的人员创新是指致力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素质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队伍, 对管理人员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培训, 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士气。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后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学籍管理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 一些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待遇较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致使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同时管理人员队伍中, 部分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素质, 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岗前专业培训, 仅靠自身实践及学习摸索很难迅速达到岗位的要求。学籍管理工作事务繁杂, 政策性强、数据量大, 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和政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 加强学籍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仍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学校应结合需要,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组织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 了解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掌握软件系统的操作方法, 研究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特点, 提高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2) 加强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增强服务意识

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在工作中摆正心态, 对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主动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应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始终把握学籍管理为育人服务的方向, 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适应能力, 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障。

(3) 建立学籍管理激励机制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细致、繁琐而又复杂的业务管理工作, 除了工作中的尊重、关心外, 还应建立学籍管理的激励机制, 对管理工作出色的管理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籍管理人员的潜能。

四、小结

总之, 研究生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一项繁杂的、政策性强的工作。只有对传统、滞后的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使改革后的学籍管理更适应现今教育发展的需要, 才能够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从思想上转变对研究生学籍管理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推广两级管理组织架构和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运用新型的学籍管理技术手段以及对学籍管理人员工作加以重视, 建立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通过种种管理创新措施, 使得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摘要:以管理创新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 针对研究生学籍管理问题, 从管理创新的五个方面:思想的创新, 制度的创新, 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 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的创新入手进行分析, 分别提出具体的创新措施对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学籍管理,管理创新,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渝.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改革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启示[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 .

[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巩晓文.学籍管理创新与高校学籍管理质量的提高[J].河西学院学报, 2008, 24 (4) .

[4]杨小光.学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3 (3) .

[5]林懋.提高学籍管理创设良好育人环境[J].高教论坛, 2008, (4) .

上一篇:学校年度安全计划下一篇:做人真累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