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2024-06-28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共8篇)

篇1: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学生姓名:施露准考证号:

英语教育专业

摘要:具体内容本文首先阐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然后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导致青少年道德欠缺甚至失范的因素,最后针对种种原因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状况 原因分析

Abstract:

Key Words:adolescent;morals state;analysis of cause

前言

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也无甚用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奔放,追求自由,可塑性大,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道德欠缺问题,甚至道德失范现象。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能力,就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青少年爱国意识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自信心充足。而在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受网络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呈现令人堪忧的状态。大数据新媒体的网络时代,令当代的青年在接受高科技的熏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何认清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在认清的基础上做详细的原因剖析以寻找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的良好教育方法。

一、青少年道德状况的总体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信息有的是对青少年有帮助的,有的却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只有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道德的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道德状况的主流

当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并且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应该说青少年道德

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具体表现为:

1、胸怀远大理想,人生信念坚定。新时期的青少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和平环境中,他们沉浸在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条件中,从小就接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熏陶,因而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并有着为社会奉献和为事业奋斗的执着精神。

2、是乐于探索,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时期是一个信息社会,资讯丰富,知识爆炸,在这样的社会中青少年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急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喜欢研究新事物,易于接受新事物。

3、是崇尚时髦,喜欢充分表现自我。新时期的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有着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需要,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充分展现自我。

4、是喜欢交际,渴望参与社会活动。新时期的青少年交际的需要显得尤为明显,他们希望能够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夏令营、社区活动、学校的暑期社会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及集体的团队意识。

(二)、青少年道德状况出现的瑕疵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愿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同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赞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乐于为人民服务。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1、虚荣心强, 诚信缺失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2、知行脱节、道德评价的双重性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市场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青少年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3、崇尚“自我”, 价值取向错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 中心”,在学校是“ 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民族精神淡漠;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应有的敬重。

二、对当代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见,道德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而青少年道德缺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从内外因的 角度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外因分析

1、社会环境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到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涌动,这些会致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观念混乱,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二)是不良大众文化的侵蚀。青少年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接触到一些校园恋情、暴力事件等,对青少年起着误导的作用,而大众传媒有着日益开放性、过分注重商业性和娱乐性、传播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再加上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还不完备,使得传播的内容可能会不健康,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不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是“重智轻德”根深蒂固。目前,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扭转,中考、高考升学率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评价学校好与差的根本标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这个轴心转。而我们的家长们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极尽全力于孩子的智育发展,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样的观念使得孩子的德育发展缺失了许多机会。

(四)是道德榜样作用的淡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刘胡兰、雷锋、赖宁等曾是青少年们的道德榜样,他们发自内心地学习这些人生楷模,并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些事情。而现在,由于西方各种思潮涌动,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榜样的作用逐渐淡化,从而使得青少年道德缺失现象越发严重。

2、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人的一生中摄取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领域。学校有着定的优势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并可以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开展德育工作。但是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的影响,使得这一主阵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由于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如前所述,在我国,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一些学校的考核中,只要能带出高分学生、高分班级、取得高升学率的教师就是优秀的,但对于教师的德育教育却没有一定的考评机制,导致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多智育开发,少德育培养,成为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是德育主体的错位。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一直认为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忽视了受教育的学生才是德育工作的真正主体。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权威,过分地渲染了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出现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

(三)是德育方法的单一。我国的德育方法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我说你听”、“我令你行”是长期以来众多德育工作者所固有的行为模式。

(四)是隐性教育的忽视。在学校,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人格形象等。隐性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的形成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对隐性教育的忽视致使多年来我们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渠道单

一、效果不佳。

3、家庭教育原因。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长者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一)是家长不良言传身教的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的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合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社会观念的传导下,在望

子成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庭教育的内容显得不是很合理。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家庭道德教育的成功。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指由于父母的离异或其它原因造成青少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教育缺失的比例也随之增大。

(二)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内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青少年道德现状,还必须从青少年道德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入手,即从青少年自身入手,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惟我独尊”观念的盛行。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从小到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呵护与溺爱,这使其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 反抗,严重的离家出走,极少数青少年甚至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律能力的欠缺。所谓自律,是指不受外界环境的约束,不为感情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动荡性,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是因为青少年在个人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缺乏自律能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没有一种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从而导致青少年遇事冲动,是非分辨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等。

3、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是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部分,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是紧密相联的。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坚决去做应该做的事,有所建树。即使失败了,也能在对待挫折的态度上,体现出坚韧和毅力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当代青少年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经常是在父母的包办下一帆风顺地生活着,这就使得他们的道德意志相当薄弱,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会不敢正视困难,还会伴有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情感,这些情感缺陷甚至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他们今后的生活。只有分析清楚了青少年的道德情况,才有可能对症下药,采取合理而有力的措施,及时扭转教育的不足,树立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引导并改正失范的道德品格,使广大青少年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一)家长应加强相关网络知识学习

1、教育以疏导为主。虽然当今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 但大多数学生家长却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 甚至会由于网络知识的匮乏而被取笑。孩子们面对家长的反对, 大多会丢下一句“你不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学习, 只有和孩子站到了一个平台上, 与孩子的沟通才能进行得顺利, 说教才会显得有力。

2、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时也不应操之过急, 一味地行使“大棒政策”。要理性看待孩子对网络的钟爱,对于正处于人生逆反心理强烈时期的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宜“疏”不宜

“堵”。

(二)学校应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学校做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阵地, 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学校应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学生在校及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而不是一味热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此外, 学校也有责任对已经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网瘾学生尽快走出误区。强化道德教育。

(三)社会应积极配合加强监管。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 社会方面也应积极配合, 认真清查、治理允许未成年人随意进入的非法网吧,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更应加强整个社会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与道德氛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有调查显示,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

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不是洪水猛兽, 但也不可忽视管理,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与配合。关注网络时代下的 青少年道德教育。

期刊文章

[1008-3812(2012)04-044-03]作者.季常弘 论文题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期刊名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14卷第4期:起止页码.1-47

篇2: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一族,而且进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因此,青少年成为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网络的不断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丰富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带来的危害。有些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聊天、娱乐、玩游戏,以至于荒废了学业,损害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些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在网上受骗,造成了心理障碍,影响以后的成长。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的一些色情的图片或视频,腐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思想,严重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网络时代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道德问题也比较突出。

1.青少年上网的特点

在我对我家周围的青少年(其中初中生26名,高中生24名)的调查中:

(1).网络所扮演的角色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习途径>生活助手。他们对娱乐功能的使用远远超过了其他功能,学习途径功能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2).上网玩游戏的占62%,聊天的占80%,看娱乐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占25%,通过网络学习的占10%。

(3).青少年家庭有电脑的占60%,选择网吧上网的占30%,用手机上网的占50%。

2.网络的出现使得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青少年迷恋网络,想交流时可以上网聊天,想发泄心中的不快时可以上网打游戏,因为在网上也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网络的隐秘虚拟感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上表现欠佳,他们多表现为冷漠、自私、自我封闭、情绪低落、缺少耐性、恶语相加,不愿意与人交往,喜欢生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更有甚者,为了发泄自己对他人的不满,肆意散播不实的谣言,揭人隐私,诋毁形象,伤害他人。

3.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据调查,有85%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没有遵循诚信道德的必要;有20%的青少年认为可以在网上欺骗对方;有45%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谁也看不见谁,谁也不认识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有30%的青少年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25%的青少年不认为窃取他们的QQ号是不道德的。有35%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团结协作能力较差。从以上的数据可见,青少年在网络中的价值观念模糊不清,没有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欺骗行为的严重性,诚实守信的观念淡薄,有些同学在现实中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却大相径庭,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

4.言行随意放纵,不切实际

调查发现,有10%的青少年偷看过别人的QQ聊天记录;有5%的青少年曾经私自使用别人的QQ上网;有24%的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

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7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经遭遇到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色情的文字和图片。对于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的原因的调查显示,有5%的青少年是出于好玩或者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有20%的青少年表示是出于自己无聊时发泄的需要,并无其他原因;有20%的青少年表示,看见其他人都在用,是一种追随网络语言的趋势,以至于不被其他网友嘲笑。这些数据表明,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在网络上肆意发表言论,言行随意放纵,没有受到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因此,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如:

1.强化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师的言行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可以加强对教师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而由教师担负起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重任。

2.充分发挥家长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功能。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标准,做到不浏览色情图片、色情网站,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形象,同时要监督青少年,若发现则立即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以免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持久的影响。

3.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要开展文明上网的活动,同时要对网络文化进行相应的管理,禁止色情信息的传播,取缔色情网站,依法对传播色情信息的人进行管制。

篇3: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启示与借鉴:国外青少年的道德危机状况及教育应对方法

国外青少年道德危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 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 教育界人士惊呼:“学校德育处于危机之中!”

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 只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不承担义务, “相当多的孩子承认自己有过撒谎、赌博和偷窃的行为”。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的青少年当中, 有三分之二的人道德观念模糊, 分不清是非。在法国, 青少年曾被称为“被牺牲的一代”, 意指在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 青少年正面临信仰和道德的双重危机。在德国, 青少年曾被指为“迂菲士” (音译) , 即不成器的人。俄罗斯心理学家德拉普金认为, 从20世纪末开始, 俄罗斯青少年正在“变得蠢笨、不断退化”, 在心理上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 好撒谎, 怨恨, 对什么都无所谓”。

国外教育界对青少年道德危机状况的反思, 最终演变为对德育的呼唤, 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德育措施,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共识和一致的做法, 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第一, 认为学校德育要致力于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忠诚和服务国家的观念和行为,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责任意识。美国及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培养应成为学校德育的灵魂, 因此都设置了公民教育课, 旨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第二, 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在德育工作中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问题, 人类道德潜能的开发问题, 个体精神需求的满足问题等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发展性、未来性的课题。可以预见, 重返生活世界、提升青少年生命质量、引导青少年学会生存是全球一体化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共同取向。第三, 在德育内容上, 凸显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育。韩国提出培养“新韩国人”, 即通过学校德育, 改变本国国民在观念和行为上的“落后状态”,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造精神和有道德的人”, 引导青少年实现自我、完善人格。在美国, 青少年的独立、平等、自主意识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等被认为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 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造就有理想, 有责任感, 有自立精神、坚强意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第四, 在德育模式上, 突出道德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学校德育必须从枯燥的说教转向现实生活, 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 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转变为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演练”。

二、分析与对策: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应对方法

1. 我国青少年在道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是令人担忧的, 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说:“大城市中很多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 其人生态度却非常消极和灰暗。”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审阅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征文时, 惊讶地发现, 相当多的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悲观、厌世、颓废的情绪和道德观模糊、信仰迷失的心灵状态。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我国2.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 有约3000万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1.6%。与此同时, 校园暴力事件、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因上网引发的违法犯罪事件等也屡屡发生。心理学家指出, 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 与他们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密切关系。

2. 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审视与反思。

长期以来, 传统德育基本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 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与选择权利, 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 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深化和实施效果。我国的一些青少年在面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的影响时, 缺乏对西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深层认识, 加之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倡导不够, 使青少年对本民族的精神文明精髓知之甚少, 甚至对民族传统文化持一种疏远、排斥的态度, 这就导致我国一部分青少年在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冲击下, 丢失了应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外, 当前的学校德育实践尚未深刻地体现出以青少年为本的德育内涵。一些中小学校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 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说教式的道德教育, 不允许学生对学校德育的理念和方法产生怀疑。在学校德育实践中, 学生的实际意愿很少得到尊重, 个别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要。这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差, 学生对学校德育产生“信任危机”。

3. 应对方法与改进策略。

我们既要看到国外青少年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青少年对学校德育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信任危机”等。我们既要汲取国外教育界在认识和处理青少年道德问题上取得的经验, 也要结合我国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

第一, 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尽管世界各国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上存在各种差异与分歧, 但都无一例外地把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合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忠诚国家和民族、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上。为此,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都要充分认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勤奋学习、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第二, 建构以生成与对话为特征的学校德育模式。学者王月英在《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三种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吊车型德育模式, 即在德育中设定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 要求青少年以此为目标去努力践行, 德育如同“吊车”, 力求把青少年的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二是照相机型德育模式, 即将学校德育视为一个简单、直观的教育“装置”, 犹如一台数码照相机, 只要将道德标准以道德楷模的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青少年就能进行学习和模仿;三是超市型德育模式, 即将德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予以传授, 传授的过程如同超市货物的售卖过程。超市型的德育模式, 其最大的缺陷是将道德视为“商品”, 将青少年当作“顾客”, 将教师视为“销售道德的卖家”。虽然以上比喻不一定贴切, 但确实反映出了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要建构真正有益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德育模式, 就要走出上述三种德育模式的误区, 充分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自主性, 在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指导下, 建构以生成与对话为特征的学校德育模式。生成就是由学生主动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充分挖掘生活世界中的德育资源, 为道德生成提供沃土;对话则旨在解决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思想冲突, 它通常采取三种形式: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侧重于倾听青少年的心声, 注重平等交流;自我对话则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和道德思辨。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需要, 可设计不同的对话渠道, 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社会实践等。

第三, 重视家庭德育的实施。在我国, 家庭教育已占有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既要营造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又要通过生活化、趣味化、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对孩子进行言教, 更要用自己的以身作则来感染和影响孩子, 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

第四, 开设道德辅助教育课。如, 英国部分小学开设了“个人、社会、健康教育课”, 内容涉及金钱观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此外, 学校还将校规校纪印在作业本上以便学生牢记, 学校环境布置也处处体现道德教化的氛围。这些有益的做法可以为我国学校德育所借鉴。

篇4: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收视倾向;节目策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一、青少年的定义的概念分析

人类个体的一生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几个发展阶段,青少年期就是人生发展的从幼稚到成熟、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青少年期既是以时间术语对生命某种特殊存在形式的描述,也是生命历程在时间上的一个特殊分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青少年是指10-19岁的人生阶段。[1]我国的发展心理学界尤其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005)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高中阶段相当于青年初期,两者合在一起,即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虽然界定青少年的标准多样,但大多起止时间比较接近。笔者在走访中学的过程中,接触的大多为12-18的中学生,因此在本文中涉及到的调查样本中的青少年均指12-18岁的男女。

二、青少年观众的收视现状

1、青少年观众的收视时长分析

通过CSM媒介研究对于2007年-2011年全国样本市县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在2007年至2011年的这5年间,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最长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年龄层的群体5年内收视时间基本呈现稳定趋势,而15-24周岁的青少年观众收视时长呈逐年锐减趋势。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12岁-18岁的青少年大多处于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课业的繁重、升学的压力、家长的管束使得青少年观众没有很多业余时间去收看电视。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现如今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体就是互联网,而且90%以上的青少年在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在每日一小时以上,更有被采访青少年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收看电视节目。大部分青少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观众更多地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加之如今许多电视节目都与互联网的视频网站形成合作关系,例如东方卫视与腾讯视频的合作,以及湖南卫视各类节目都驻入其自家视频网站“芒果TV”等,网络的普及使得青少年观众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更加随意方便,这是相对于传统电视而言的一大优势,也是电视收视时长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青少年热爱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平时繁重的功课与作业量使得他们追求一种放松与娱乐状态,收看节目更加容易给人制造快乐与缤纷的视觉体验,弥补中学生平时着力于学习而带来的单调体验。

2、最受青少年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分析

据笔者对6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有70%的青少年最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真人秀节目,在亲子类、竞技类、婚恋类、音乐类的真人秀节目中,喜爱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最多,而音乐类真人秀的人数其次。以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为例,轻松、有趣是该节目一大特点,而明星褪去光环参加游戏,通过努力来赢得游戏的胜利,甚至在节目中“出糗”,这些能拉近观众与电视机上的明星的心理距离,感受到相对真实的明星生活,满足中学生的猎奇心理。同时每期请来的具有话题性的嘉宾也能避免青少年受众对常驻嘉宾的视觉疲劳,让每期请来客串节目嘉宾保持神秘感和惊喜,吸引受众继续关注该档节目。

三、对青少年节目策划的破题对策

1、调整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和内容设置

要根据青少年的现有特点进行节目设置分析,在平台的选择与时间的设置上把握受众收视习惯。国内电视节目的传播要根据电视节目的特征选定播放平台。首先要对电视剧做出年龄的定位,对电视剧目标收视群体的社会阶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这些特点而选择播放平台异。通过调查结果分析,青少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也应结合节目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网络播放平台。

2、完善电视节目管理体制

分级制度在我国还没有良好的实施条件,但是作为电视台,应该做好传播者的“把关人”角色,在电视节目中杜绝一些涉黄涉暴的情节出现,净化电视节目内容,不仅是给青少年,给所有受众都要带去一个干净、和谐的收看环境。对于某些拥有限制型画面与剧情的电视节目,也应该在节目中往正确的方向去引导,甚至在节目播出前要标明此节目不适合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观众收看,这样在无形中也向青少年观众传递出了社会上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青少年受众作为电视受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身心没有健全的发育完成,对于电视节目的选择较为具有盲从的心理,若缺乏正确引导,极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净化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广电总局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如今,“三网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不可逆的大趋势,电视台不仅要在电视节目内容上下足功夫,积极创新,努力做到“内容为王”,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找平台融合的策略,以期电视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生存的一片土壤。在关注自身生存的同时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感,关注青少年观众的身心健康成长,甄选出适合青少年收看的电视节目。

注释:

篇5: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当前,依法治国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的观念已被人们所理解.但同时,我们却发现了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于是我们不禁认识到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于法治建设,它还必须而且首先应建立在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上.

作 者:季长龙 Ji Changlong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德育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7刊 名: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年,卷(期):18(1)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素质 道德弱化

篇6: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表5:你最崇尚下列哪一种工作方式:比例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工作67%埋头苦干,争取早日出人头地14%与世无争、悠闲度日13%投机取巧,钻营人情世故0%其他方式6%

表6:你认为“成功者”最主要的标志是:比例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25%拥有可观的收入17%拥有高尚的人格20%恋爱婚姻生活美满幸福24%拥有丰富的学识9%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5%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尽管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重视了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类分层教育,使工作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党对青少年工作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表面性。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往往过多注重表面形式,停留在知识性的课堂传授层面,广大青少年为学习而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入耳”层面,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也没有很好地将思想道德认知同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之传统的教育手段过多地注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缺乏创造思维和强有力的生命力,结果导致工作拓展难度增大。

2、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被动性。思想道德习惯养成的形式、内容趋向组织化、行政化、单一化、运动化,不少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成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工作、生活原则。故在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调动广大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的积极性上还不够。

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调动的行政性。青少年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运用行政动员方式过多,工作对象的覆盖面还不够,尤其在青工、闲散青少年以及普通青少年群体中缺乏鼓动性和活跃性,只能借助组织行为去调动部分群体,存在着目标群体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均衡性,且缺乏对目标群体的分层分类指导,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

4、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整合的简单性。应该说,全区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还是很多,但横向与横向之间、横向与纵向之间、条块之间缺乏沟通和资源共享。即便整合,也是活动硬件设施考虑较高,软件方面考虑较少,在工作中借力不够。同时,团干部的社会拓展能力也需提高。四、思考与对策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分化的多层次性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已成为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一大课题。共青团组织要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促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渗透力、覆盖面和有效性,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1、突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主要表现:

(一)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阶段,人的道德养成关键是要从小就要打好基础,掌握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小打好道德认知基础。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需求反馈系统、信息系统和重点样本调查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的新趋势。

(二)适应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特点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道德养成需求,提供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通过开展思想道德现象大讨论、征集道德文明警语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开放性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是依托。网络和社区已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次调查中有72%的青少年有过上网经历,同时也有 83%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我区的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短缺或对其功能设置和管理不太满意。我们要借助“社区青少年学校”、“青山共青团”网站等载体,以多种传播方式激活青少年的认知模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并通过体验活动等,加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开发利用,在社区中建立分散多样、就近就便的活动中心,吸引青少年经常参与,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篇7: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问卷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9年9月份我们在校园进行了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

800

份,收回800

份。其中三年级

263

份、四年级271

份、六年级

266

份,参与率1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100%。

二、样本分析

(一)学生答题情况:

1、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100%的学生能完全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5%的学生能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内容。说明学校宣传力度大,学生掌握较好。

2、有关网吧方面

有95.3%的学生没有用电脑上网聊天,100%的学生没有去过网吧,反映出网络环境有限,学生对网络比较陌生。这表明网吧管理监管力度大,网络的危害目前不大。

3、有关公益活动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都参加过公益活动,反映了我校在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还行,但仍需要加强。

4.有关音、体、美艺术教育课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有96.6%的学生参加音、体、美等艺术教育课,说明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少有占用音、体、美课堂。

5、有关各项活动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参与和知晓开展的各项活动。反映了我校通过开展内容鲜活、感染力强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基本生活能力和待人接物进行培养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把做事做人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5个方面看,学生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且这些标准符合公民道德纲要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问卷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不容乐观。

1、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集体观念较强。从调查问卷显示情况看,学生希望多彩的生活。从问卷调查看,学生希望多彩的校园,丰富的生活,希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其中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强化素质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要把学生荣辱观教育作为重点,运用读书、讨论、演讲、征文、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和家长开放,解决孩子成长过程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三、举行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与他人接触交往和共处的机会,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学会交往,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心理调适。

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对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使校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家园和乐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科学技术、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获取知识、锻炼意志、训练技能、陶冶情操。

篇8: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背景是在由视觉媒体及新媒体大量应用而引致的图像时代。图像时代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 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对其到来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而真正意义上的图像时代则是建立在数字技术, 包括以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传播工具日渐兴盛的基础上。以图像时代作为文化和社会的背景, 会更有利于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网络、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关系状态。

本调查着重研究如下内容:第一, 了解各种媒体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重点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体以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 同时涵盖传统媒体。第二,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当前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整个研究将被放置在青少年与媒体接触的关系场域中进行。

为了更好地反映道德价值观 (主流道德价值观) 的内涵以及媒体对其影响的侧重状况, 我们将道德价值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表达个体美德的德目, 主要反映涉及个体自身生活的道德理念和行为, 包括勤劳、节俭、自尊、勇敢、善良、羞耻等道德价值观;第二类是指向公共生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理念和行为, 包括尊重、自律、规则、合作、责任、诚信、感恩、利他、宽容、孝顺、同情等道德价值观;第三类是指向国家政治生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国家关系、国家之间关系的道德理念与行为, 包括爱国、民主、公正等;第四类是指向人类的德目, 主要反映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道德理念与行为, 包括环保、公益、和平等道德价值观。通过调查, 研究媒体对青少年不同类型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本项研究中将电影、电视、网络、广告、动漫、手机等视觉媒体或新媒体归为一类, 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媒体影响源;而将代表传统道德教育主体的教师和书籍归为一类, 即传统教育源, 其中, 书籍本属于大众媒体, 但考虑到书籍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早已与教师共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部分, 因此, 相对视觉媒体和新媒体, 我们将书籍归类为传统教育源。这样分类旨在突出视觉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调查问卷》, 主要围绕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设计,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校和学生的背景信息, 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 共14题。问卷以故事情景为问题形式, 采用三种答题方式:单选题、选择题、连词题。在问卷主题和主体内容与思想不变的前提下, 结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 变换问题表达方式和语言呈现方式, 形成《媒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高职卷”“大学卷”。

问卷抽样覆盖了12个市县:北京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与邯郸市、沈阳市、陕西省韩城市与咸阳市、安微省黄山市与阜阳市、上海市、浙江省奉化市与长兴县、广州市、广西省南宁市。每个地区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学五个教育阶段的学生样本。共发放问卷16800份, 回收问卷15540份, 其中有效问卷153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1.30%。有效问卷中的学校类型分布为, 小学3429人, 初中2941人, 高中2824人, 高职3425人, 普通本科2720人。我们采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 日常道德行为中是否参照媒体的判断选择

在被问及当不知道做得对不对的时候是否会去想想电影或电视里的人做的方式或查查网络上的说法时 (即是否“对一件不肯定的道德行为选择参照媒体信息”) , 选择“是的”“不是”“说不清楚”的分别占总数的5.35%、63.35%和31.3%。

说明, 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相信电影电视网络的观点或说法。但说不清楚的人占31.3%, 这说明31.3%的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而5.35%的人明确地肯定电影、电视或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两者相加为36.65%, 说明, 1/3多的被调查者在他们的日常道德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二) 对恶搞式网络行为的评价选择

选择“恶搞是不对的, 每个网民都可以对网页内容提出意见”“恶搞不是罪, 网络是大家的,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恶搞一下还是可以的, 但‘人肉搜索, 滥用视频’还是有些不尊重别人”的人数分别占50.6%、4.8%和44.6%。说明一半稍多的人对恶搞行为是持反对意见的, 而将近45%的人对恶搞的做法持宽容态度, 但对侵犯别人隐私和权力的做法表示反对, 这说明95%稍多的人具有起码的网络传播道德。

(三) 关于网络催生成名的认识选择

在回答“老师告诉你‘成名不是一天的功夫可以完成的, 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而你在网络上看见‘网络红人一夜窜红, 成为名人’, 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时, 选择“挺羡慕的, 盼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像网络红人那样很快就成名了”“老师说得对吧, 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那些名人在成名之前也付出了许多努力的”“咳, 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的学生, 分别占到9.7%、79.7%和10.6%。由此可见, 急切向往成名的占到约1/10, 而感到茫然的也有1/10。

(四) 是否会受网络游戏所含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判断选择

在回答“一款网络游戏里含有攻击、自私、浪费等内容。假如你玩了这款游戏, 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时, 选择第一项“网络游戏只是个游戏嘛, 又不是真的, 我不会受影响”、第二项“网络游戏太逼真了, 我说不定会情不自禁地受点影响”、第三项“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受影响”的学生, 分别占到53.3%、21.1%和25.5%。

由此可见, 一半略多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影响, 而五分之一略多的人表示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影响, 还有四分之一略多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心理状态。

(五) 动漫人物能否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判断选择

一道情景测试题如下:一个同学说, 他原来挺懒的, 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 他对懒羊羊又爱又恨, 每当自己又要偷懒时, 他就提醒自己可别像懒羊羊那样, 慢慢地, 他也变得勤快些了。你相信这位同学说的话吗?选择第一项“相信”、第二项“不相信”、第三项“不知道该不该信”的学生, 分别占到41.2%、38.5%和20.2%。由此可见, 相信动漫片中的人物品格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同学的学生最多, 不相信的次之, 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对动漫片人物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将信将疑。从41.2%这一学生相信动漫片人物影响的比例来看, 动漫片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还是较大的。

(六) 表达亲情的首选方式选择

在回答“母亲节到了, 学校为你妈妈准备了如下礼物, 你会挑选哪个礼物呢? (单选项) ”时, 选择第一项“一本饱含深情描写母子之情的书”、第二项“周杰伦演唱的“听妈妈的话”的唱片”、第三项“台湾电影《妈妈, 再爱我一次》的电影票2张”、第四项“中央电视台‘父母大人’节目录制碟片 (‘父母大人’节目让父母和儿女现场沟通, 互相给对方表达赞许或提出意见) ”、第五项“一个网站组织的‘感恩妈妈’网上娱乐活动免费登录券2张”的学生, 分别占29.2%、15.0%、21.7%、25.1%和9.1%。

由此可见, 选择书籍表达亲情的学生最多, 选择节目录制碟片的学生次之, 选择电影票去看电影的方式为第三, 选择唱片的学生为第四, 选择网络形态的最少。

(七) 是否接受电视广告所宣传道德价值观的选择

在回答“电视上不时会播出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你对广告的感受是”时, 选择第一项“广告很打动我, 我会开始节约用水”、第二项“广告就是说说而已, 不一定可信”、第三项“广告说得对, 但我们未必都一定得照着做呀, 该怎么用还得怎么用水吧”的学生分别占到70.0%、4.1%和25.9%。

由此可见, 三分之二多的人能够被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打动, 并对节水抱有支持的态度, 少数人对公益广告的宣传不以为然, 但还有四分之一略多的人尽管认为节水的宣传正确, 但并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用水的习惯。

(八) 上网浏览内容最多的选择

在回答“假如你每天都可以上网半小时, 你选择最多的内容是什么”时, 选择第一项“广告类的”、第二项“娱乐类的”、第三项“知识类的”、第四项“评论类的”、第五项“新闻类的”的学生, 分别占到1.7%、50.4%、23.9%、5.1%和18.9%。

由此可见, 选择娱乐类内容的人数最多, 达到50%的比例, 其次是第三项“知识类的”, 再次是新闻类的, 又其次是评论类的, 最后是广告类的。

(九) 最愿意接受的爱国教育途径选择

在回答“一个激励人们要爱国的故事, 你觉得从哪里看到或听到最能打动你”时, 选择第一项“父母、老师”、第二项“同学、朋友”、第三项“电影、电视”、第四项“报纸、小说杂志”、第五项“网络”、第六项“手机短信”的学生分别占到32.9%、7.1%、43.7%、11.5%、4.0%和0.8%。由此可见, 选择第三项“电影、电视”的最多 (43.7%) , 选择第一项“父母、老师”的次之, 排在第三位是“报纸、小说杂志”, 第四位是“同学、朋友”, 第五位的是“网络”, 第六位是“手机短信”。

可见, 电影电视、父母老师是触动学生道德情感, 激励和教育人们爱国和奋发上进的有效方式。而网络和手机短信成为可能最不能打动人, 甚至最不被认同的道德认知与情感沟通方式。

(十) 传播动人故事效果最好的方式的选择

在回答“如果学校要把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故事告诉学生, 你认为效果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时, 选择第一项“把故事印成书籍, 发给大家自己去读”、第二项“让班主任在班会上做报告, 面对面给大家讲”、第三项“把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让大家去看”、第四项“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栏目, 由主持人去讲”、第五项“在网络上开博客, 或在知名论坛上去发帖”、第六项“编成手机短小说, 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第七项“把故事制作成动漫, 放在网上收看”的学生分别占到14.3%、14.1%、45.8%、13.1%、4.0%、1.6%和7.0%。

可见, 把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是触动学生道德情感最好的方式, 其次是“把故事印成书籍, 发给大家自己去读”以及“让班主任在班会上做报告, 面对面给大家讲”。而效果最差的是编成手机短小说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 而且, 网络博客和网络动漫都不被认为是好的方式。

(十一) 合作闯关游戏中最希望搭伴者的选择

在回答“假如你要参加一个双人配合的闯关游戏, 只有双方都能够谦让、勇敢、守规则、有责任心, 才能不断顺利闯关, 直至胜利。在下列选项中, 你最希望的搭伴人是谁”时, 选择“网站制作人”“导演或演员”“节目主持人”“报刊杂志编辑”“短信写手”“广告设计者”“一个网络红人”“动漫画家”八项的学生, 分别占到13.8%、22.4%、25.2%、13.0%、1.8%、5.2%、5.5%和13.2%。其中,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节目主持人”“导演或演员”“网站制作人”“动漫画家”“报刊杂志编辑”;而第五项“短信写手”为最少, 仅占1.8%的比例。

(十二) 最常采用的休闲方式选择

在回答“在你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里, 你喜欢选择下列哪种方式来度过?你最喜欢的是哪种”时, 选择“看电视”“上网”“和同学手机聊天”“看小说”“看电影或碟片”“浏览报纸”“听广播”七项的学生, 分别占到20.1%、42.8%、5.4%、11.4%、13.8%、4.3%和2.0%。其中, 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看电视”“看电影或碟片”, 而排在末三位的是“听广播”“浏览报纸”“和同学手机聊天”。

(十三) 对媒体所宣传的道德价值观的信任度选择

在“你相信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提出的一些说法吗?在下列选项中, 你最相信的是哪类”问题的回答中, 选择第一项“能与别人合作, 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第二项“诚实守信, 将来才能找到工作”、第三项“要记住别人的帮助, 以后好回报他”、第四项“遇到事情不要推卸责任”、第五项“新世纪的小学生, 应该多参与公益活动”、第六项“宽容别人, 不要怕吃亏”、第七项“只有勤劳做事, 才能有收获”、第八项“社会是公正的”的学生, 分别占到21.0%、12.9%、10.0%、11.0%、7.6%、9.0%、25.1%和3.5%。可见, 网络、媒体对学生关于勤劳、合作的道德价值观影响最大, 对诚实、责任、感恩道德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宣传公正这样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最弱。

(十四) 媒体与德目词组的联想连词率

问卷一方面给出一组包括责任、自律、诚信、利他、宽容、爱国、自尊、节俭、感恩、勤劳、奉献、爱、环保、和平、合作、尊重、勇敢、规则和公正19个指向不同意义的道德品质词汇, 一方面给出一组包括网络、电影、手机、电视、广告、书报七个思想道德影响源的词汇, 让学生对两组词汇进行联想连词, 从中体现出学生关于老师、大众媒体与道德价值观之间关联的认知, 进而反映媒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范围与深度。以达到15%比例为有效连词率计入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2-1。

单位:%

从表2-1可以看到, 电视媒体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相对最为广泛, 其次是书报媒体、电影和广告, 手机和网络的影响最低。电视、书报、电影与广告、手机、网络超过15%连词率所覆盖的德目个数 (总数为19) 分别为11、9、8、8、7、6,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类型与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在影响范围上的差异。但还要看到, 网络媒体对规则、自律、利他德目影响的力度最大, 连词率分别为60.7%、41.1%和37.1%, 占居第一、第二、第五位;而且它在诚信、公正、合作德目上的连词率都超过了20%, 属于偏高位的连词率。电影媒体对爱国德目的影响力度最大, 连词率为40.8%。广告媒体对环保、诚信德目的影响力度最大, 连词率分别为40.3%、31.3%。同时, 环保、爱国、利他、诚信、自律等也是受媒体影响较大的德目。手机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度在加深, 它与节俭、规则、利他、环保、自律、诚信、合作等德目的连词率都在20%~28%之间, 在所有媒体类型中属于连词率偏高的媒体。

三、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我们在比较细致地了解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关系状况的同时, 提炼出有关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或结论。

(一) 上网成为多数学生采用的休闲方式, 但目前网络内容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太大, 而网络行为所关涉的道德价值观却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

上网是多数学生采用的休闲方式, 且初中生、高中生喜欢上网休闲方式的人数比例相对最大, 最不喜欢采用的方式是听广播、浏览报纸和用手机和同学聊天。上网选择娱乐类的内容人数最多, 达到50%的比例, 其次是“知识类的”, 带有明显道德价值观倾向的评论类较少涉及, 尤其是小学生、初中生。相对而言, 选择娱乐类的以初中生居多, 选择知识类的以小学生和初中生居多, 选择评论类和新闻类的以高职生、大学生和高中生居多。

而在连词题中, “网络”与“规则”的连词率高达60%, 高居所有连词榜首, 同时“网络”“自律”“利他”德目的连词率也在40%左右, 仍然属于高连词率。这既是青少年对网络运行中的道德价值追求, 也是网络媒体对青少年规则、自律、利他道德价值观的强化。[1]

(二) 多数青少年在日常道德行为上不会主动效仿电影电视网络, 但在道德认知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上仍然会受其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50%的被调查学生明确地表示在日常道德行为中遇到困惑时不会效仿电影、电视或网络, 尤其是女生, 只有5.35%的人表示会效仿以及1/3的人犹豫不决, 其中男生居多;明确表示不会受到电影电视和网络影响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人数比例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另外, 超过5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负面影响, 只有4/5的人认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负面影响, 还有1/4略多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状态。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负面思想影响的人数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其中, 小学生和初中生受到的影响较大。

但同时, 媒体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例如, 尽管, 不相信和相信动漫人物对人产生影响的人数比例相差无几, 都在40%左右, 但存在性别差异4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动漫人物对自己勤劳品质有影响, 尤其是女生, 这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程度, 而选择不相信动漫人物会对自己产生积极影响的以男生居多。

再如, 7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会受到节约用水广告的影响, 改变自己不节俭的行为习惯, 开始节约用水, 这说明优秀的媒体产品会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 尤其是对小学生、初中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当然, 尽管相信公益广告宣传的正确性, 但还有将近1/3的人并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用水的习惯。在仍不打算改变用水习惯的被调查者中, 男生人数比例略高于女生, 这从另一种角度反映出媒体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影响的有限性。

(三) 部分青少年不能清晰理解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在接触媒体输入的道德价值观时比较困惑

一方面, 相当数量的被调查学生矛盾地接受着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影响。例如,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只有通过勤劳的途径才能获得成功并成名, 并不认可通过网络一夜成名, 而且, 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可媒体宣传的勤劳、合作等道德价值观, 但几乎是绝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都媒体宣传的“社会是公正”的这一判断, 最高比例的是大学生群体76.3%, 最少的小学生也达到33.8%的比例,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不相信“社会是公正的”人数越来越多, 最高占到3/4。而且, 媒体类型与“勤劳”一词没有一个超过15%有效连词率的联想。既相信勤劳的意义和作用, 但又不相信社会是公正的, 这本身就是带有十分模糊或矛盾的道德价值观, 足见媒体对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缺乏一致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 仍然有不少被调查学生处于道德价值判断不准确或模糊状态。例如, 仍有约1/10的学生急切向往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迅速成名, 另外, 感到茫然的还有1/10多, 两者相加, 约有1/5的学生受到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两个群体, 希望通过网络媒体一夜成名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1%和11.8%。再如, 认为不会受到网络游戏中自私、攻击、浪费等负面道德价值观影响的被调查学生有53.3%, 但仍然有21.1%和25.5%的被调查学生徘徊在“说不定会情不自禁地受点影响”和“不知道会不会受影响”的模糊边缘。又如, 仍然有31.3%的被调查学生“说不清楚”自己会不会对一件不肯定的道德行为去参照媒体信息。

(四) 电影电视是有效影响学生道德价值观范围最广的媒体, 网络却是影响学生指向公共生活道德价值观力度最强的媒体;电影电视是最能触动学生道德情感的方式, 但手机和网络则相反

第一, 电视和电影超过15%连词率所覆盖的德目个数 (总数为19) 分别为11和8, 分别位居连词率第一位和第三位, 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各种道德价值观, 比如, 爱国、勇敢等道德价值观。网络虽然影响的德目范围不及电影电视, 却在指向公共生活的道德价值观上强有力地影响着青少年, 如, 网络与规则的连词率达到60.7%, 位居连词率最高位, 同时, 它与自律 (42.1%) 、利他 (37.1%) 这两个词的连词率也较高, 可见其对青少年这几方面道德观的影响。

第二, 近一半的被调查学生选择电影电视作为表达和传播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 而手机、网络等媒体则是最末的选择。例如, 43.7%的被调查学生最喜欢通过电影电视来感受爱国故事, 最不喜欢的途径是“网络”、和“手机短信”, 其选择率仅为4.0%和0.8%。尤其是女生最不喜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再如, 45.8%的被调查学生最喜欢把类似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 让大家去看, 而最不喜欢在网络上开博客, 或在知名论坛上去发帖” (40%) 、或把故事“编成手机短小说, 由电信部门免费发送” (1.6%) 、第七项“制作成动漫, 放在网上收看” (7.0%) 。又如, 21.7%和25.1%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准备电影票、电视节目录制碟片作为母亲节礼物, 只有9.1%的学生选择网上娱乐活动免费券。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没有将手机短信和网络选作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第三, “节目主持人”和“导演或演员”是最能影响学生勇敢、合作道德价值观的人, 而网络红人和短信写手是最不具影响力的人。例如, 学生在闯关游戏中最希望搭伴的人是“节目主持人” (25.2%) 、“导演或演员” (22.4%) , 而“短信写手”“一个网络红人”则未入选。这说明, 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导演、演员在学生对勇敢、合作道德价值选择中的影响力较大。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以及关于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结论, 我们尝试提出适应媒体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关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或学校应加强对媒体的法律规范和监管, 尽量促进媒体的道德教育正效应最大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09~2010) 》发布, 报告称未成年网民约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3。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青少年网民群体现已达到两亿, 他们是互联网应用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 对今后网络文化的走向、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95%的人具有起码的网络传播道德, 明确表示不会受到电影电视和网络影响的学生, 从小学到大学, 人数比例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表示“说不清楚”的人数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超过50%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影响, 认为自己不会受到网络游戏负面思想影响的人数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但是, 5.35%的人明确地肯定电影、电视或网络对他们的影响。1/3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道德判断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电影、电视或网络的影响, 超过1/5的人表示可能会受到网络游戏内容的影响, 还有1/4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心理状态。而且, 上网、看电视和看电影或碟片是学生最喜欢的休闲方式。这说明, 青少年与网络、电影和电视的亲密接触不可避免, 受其影响的人数将持续增加。

为此, 政府和学校应加强网络、手机、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法律规范和监管, 弱化、减少、消除媒体, 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运行中出现的负面道德因素, 包括不遵守规则、缺乏自律、自私自利等, 加强主流道德价值观在媒体中的传播、流通、认同与遵守, 净化媒体运行环境, 提升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正效应。

(二) 学校依然需要加强老师、书籍报刊的道德教育作用, 提高传统教育主体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力

调查结果发现, 超过50%的学生都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奉献、责任的道德价值意义, 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在某些道德判断和行为上相信老师说的话, 如, 认为“老师说得对吧, 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那些名人在成名之前也付出了许多努力的”的人数达到79.7%。另外, 书籍是学生首选表达亲情的方式, 书报杂志是有效影响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范围第二广泛的传统媒体。可见, 传统的教育主体, 如老师、书籍等依然没有丧失掉其可以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作用。尤其是, 部分青少年还不能清晰理解媒体对其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影响, 在接触媒体输入的道德价值观时比较模糊或困惑, 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但必须看到, 这些传统教育主体在其他媒体, 尤其是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的影响下, 确实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而且非常严重。如青少年对老师的道德价值意义存在极大的不认可。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5%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利他、自尊、节俭、环保、和平、合作和勇敢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10%~15%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诚信、爱和公正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15%~20%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自律、宽容和爱国等道德价值意义;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这个词所可能包含的勤劳、感恩、尊重等道德价值意义。

因此, 需要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以及书籍报刊的自身道德净化开始, 重塑传统道德教育主体的形象, 进而真正有效地发挥教师、书籍报刊对青少年形成正确道德价值观的作用并提高影响力度。毕竟, 教师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重要标志和主要依托, 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相处最近最密的人, 理应与媒体一起成为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影响源。

(三)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的情感触动功能, 避免网络与手机的负面作用, 强化青少年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情感体验与接受

网络和电视等大众传媒传播手段, 使得像竹影青瞳、木子美、流氓燕、超级女声等现象能很快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并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调查结果显示, 电影电视是最能触动学生道德情感的媒体, 学生喜欢通过电影电视来获取、表达、传播某种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尤其是那些情感性的道德价值观, 如孝顺、爱、勇敢、环保等。而手机和网络是最不能打动人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在选择以什么方式来传达爱心、表达孝心以及传播爱国故事时, 多数的学生都希望将故事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去看, 尤其是女生, 而网络和手机的途径总是位列最末选择项。

可见, 在视觉文化以强大的气势和优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时,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受到它的冲击。充分有效地利用电影电视来对青少年进行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传输, 已经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必须选择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的今天,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 电影电视里到处充斥着多种多样的道德价值观, 包括主流与非主流的, 包括正面与负面的, 迫切需要学校教育针对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需求加以细心的分辨和引导。例如, 对“网络一夜成名”的正确认识。同时, 很明显的是, 网络与手机在青少年心中存在信任危机, 且上网也主要是寻求娱乐和知识。所以, 学校教育可以充分运用并加大电影电视对主流道德价值的影响力, 以此来强化青少年的的道德情感, 进而削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四) 教师要有针对性运用不同媒体进行不同德目的思想道德教育, 以符合媒体类型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力度

从连词题中超过15%的有效连词率来看, 比较多的学生能从网络媒体中体会到规则、自律、利他、合作、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的意义, 从电影媒体中感受到爱国、合作、公益、和平、勇敢等道德价值观的力量, 从电视中感受到爱国、合作道德价值观的意义, 从广告中获得对环保、诚信、合作、规则等道德价值观的认可与理解。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类型媒体给予学生不同的道德价值印象, 另一方面也说明, 学生可以从不同类型媒体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道德价值观影响。

因此, 我们可根据不同类型媒体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道德品质教育。例如, 2/3的人能够被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打动, 并对节水抱支持的态度, 说明可以更多运用广告, 尤其是电视广告来进行环保、公益等道德价值观教育, 提高青少年对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社会意义的正确道德认知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选择。

注释

上一篇:危险品押运员考试题目下一篇:**学校参加第一届洛阳市科技创新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