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2024-07-0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精选6篇)

篇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1、家庭影响是失足的第一道坎

郭某自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父亲生活。自从父亲和另一名女子结婚后,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他在某小学就读,却很少到学校上课,经常与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孩子瞎混,并学着电影上的情节,自任这伙少年的“老大”,以致于后来发生的持刀抢劫案便是他主使。当晚参加持刀抢劫的13名少年,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他们有的是缺少父母管教而经常逃学的在校学生,有的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流浪街头的失学少年。缺乏家庭的管教,使他们胡作非为。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或家教不当、过度溺爱都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形成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不正常心态而失足犯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则为青少年团伙犯罪埋下隐患,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

2、不良环境是诱发暴力的“榜样”

的一天中午,高一学生刘某又逃学准备去看录像,无意间看见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在一家电脑游戏厅痴迷地玩电脑游戏,刘某感到好奇,便进去看个究竟。哪知这一看竟让刘某如痴如醉,大叫好刺激……就这样,刘某开始迷上了玩电脑游戏。很快,刘某就把父母给的零花钱输了个精光。为了不让父母察觉这些事,他不好再向家里要钱了。一番踌躇后,他决定学着录像片里那样去抢劫。他在地摊买来一把水果刀,到外面去转悠了好一阵子,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目标。这时,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学生走过来了。刘某上去用水果刀在她的眼皮底下晃了几下:“不许动,否则,我的刀子就送你去见阎王爷。”女学生被吓得连连点头。刘某没想到这么轻松就弄到了钱,感到十分得意。他跑到游戏厅几下子就把抢来的钱输光了。回到家里,刘某整个晚上都是提心吊胆,生怕有人找上门来。几天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下刘某的胆子更大了。一天晚上,刘某在一个小巷子蹲下来,假装拿着一本书翻看着。不一会儿,一位40岁左右穿得还很时髦的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抓起那位妇女的挎包就想跑,哪知那位妇女的反应相当快,顺手就抓住了刘某的衣服领口,刘某拔出水果刀就朝那位妇女的腰部捅了过去……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喜欢模仿,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书刊杂志、电子游戏等都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纯洁的心灵。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那些故事中的“人物”被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视为崇拜的英雄偶像,竞相模仿,诱发青少年犯罪。不仅电子游戏,一些“黄色”书刊的毒害,暴力影视制品的影响,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被电子游戏所诱惑的高一学生刘某就是此种现象的典型。

3、缺乏免疫力是悲剧的催化剂

吴某6岁丧父,兄弟3人被母亲从苦水中拉扯成人。因家里经济困难,从小母亲便把吴某寄养在亲戚家。吴某在学校时整天和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在一起,从不安心学习。6年级的时候,因和班里的同学打架,被老师责骂,他一气之下,纠集了一些爱打架的同学把这位老师打伤,结果被送到派出所关押教育,直到母亲凑了几百元罚款后,他才被放了出来。母亲见他无心上学,就把他交给了表兄看管。谁知表兄竟是一个瘾君子,带着吴某染上了毒瘾。由于两人吸毒,表哥的几十万卖地款很快便在他们烟雾缭绕中化为灰烬。没有了毒资,吴某与表哥开始骗,骗亲人、骗朋友,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离他们而去,母亲整天以泪洗面。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他曾经5次下决心戒毒,但都由于承受不住每天内心像蚂蚁咬一样的折磨,又重新吸了起来。为了搞到毒品,他们实施抢劫,后来被民警抓获,这一年他才15岁。

一些学生缺乏善恶、真假、美丑、荣辱的鉴别能力,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消极影响缺乏免疫力,容易步入歧途。他们流落街头,寻找“知己”,结成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久而久之,极易走上团伙违法犯罪的道路。

篇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实践证明青少年一旦养成了种植涣枷靶院笠谜词呛懿蝗菀椎模枰ǚ迅蟮牧ζ虼耍愦笄嗌倌昃陀Ω迷谌粘I詈脱爸校Υψ袷毓曳伞⒎ü妫裰厣缁峁拢有⊙闪己孟肮撸忧孔晕倚扪⒆晕业鹘凇⒆晕彝晟疲跃醯种莆シǚ缸镄形囊铡R髁⒆宰稹⒆月伞⒆郧康囊馐丁U馐且恢只娜松龋彩乔嗌倌杲凶晕曳婪逗陀蒙缁岜;さ耐揪丁SΩ眉忧孔陨硭刂实呐嘌吞岣撸黾拥钟缸锔腥镜哪芰ΑG嗌倌曛挥醒Ш弥叮岣簧缁嵘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另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2、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的学习,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家长的素质如何,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3、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要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纳入德育课。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统一。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认真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贴近青少年实际,讲求科学,把正确的是非观映入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积极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正气成为健康心理的支柱。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情景和模拟实际训练,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篇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犯罪青少年文化程度低、农村高于城市、团伙化犯罪增多的趋势。

从生理上看,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逐渐成熟, 开始拥有不亚于成年人的体能素质, 具备了实行高强度力量行为的身体条件。同时, 性的发育成熟也让青少年产生了对异性的特殊好感和好奇心, 而在心理上却处于性格的未定型期, 有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这种生理发育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青少年犯罪最主要的类型是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和强奸等, 而且出现了犯罪目的简单、随意性、突发性强、偶然性强的特点。绝大多数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受周围环境影响, 一时冲动实施了犯罪。这种因外界情景诱因引发的犯罪偶发性强, 目的简单, 较少预谋。

二、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一) 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的学习、生活的场所。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 他们的言行举止如何, 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怎样,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成长, 如果处理不好, 会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长辈的过分宠爱和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的恶习, 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性格特点。当他们走入社会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 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尤其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 既无适当关爱, 也无适当管教, 使一些孩子心理问题积重难返, 加之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 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更有甚者, 有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使用高压、粗暴手段, 动辄拳脚相加, 限制剥夺了子女体验生活的自由,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 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 甚至会有极端之举。

2、家庭结构不完整和家庭情况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 目前中国正在出现第三次离婚高潮。家庭的破裂、亲情的缺失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因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而在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有的还会因此引起父子或母子之间的矛盾, 心理失衡, 极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而放任自我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思想行为。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据调查, 厌学-逃学-辍学-游荡-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规律。在青少年罪犯中, 有厌学情况的占70.8%。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对学生缺乏关心和爱护, 对少数学习和表现不好的“双差生”, 在感情投入和教育方法上更是存在偏差。

2、多数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

除部分学校开设的《德育》、《思想政治》课中有少量法律知识外, 小学到高中均无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学生没有受过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薄弱, 也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

3、学校、家庭、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环境。

目前这三个教育环节整合力低, 难以形成合力, 三者缺少共同的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规划和教育措施, 导致学校家庭沟通少, 社区介入少, 教育要求和方法不一致, 更甚者则相互推诿, 这势必以隐晦的方式助长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 社会环境因素

1、享乐主义的滋生。很多在校学生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 享乐欲望的膨胀促使自控能力欠缺的青少年追求畸形消费, 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 一旦自我调适不当, 就不惜采取违法犯罪的行为来满足物质欲望。

2、娱乐场所的无序管理。各种迎合青少年娱乐心理的游戏厅、网吧比比皆是, 很多在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 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3、目前我国正处于各项改革的关键时期, 就业形势比较紧张, 辍学的青少年文化水平较低, 社会很难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 他们大多只能闲居家中, 稍有不慎, 就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 为以后人生的道路埋下隐患。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 完善家庭教育

1、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接受, 不合理的要耐心说明自己的理由, 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 不过分干涉, 不放任, 但也不能溺爱子女, 做到张弛有度;在生活中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要从小培养其知法、守法的观念, 并教育其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防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2、加强对青少年的家庭保护。

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中的主要责任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已不只是道德的要求, 更是每个父母应尽的法律责任。

3、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要注重言传身教, 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 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此外, 家长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尽量减少犯罪的可能。

(二) 改革学校教育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不分重点和快慢班, 杜绝“优等生”和“差生的”的划分, 不以分数定终身, 平等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从源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 阻断青少年犯罪的动因。

2、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从素质教育高度出发, 明确教育目标, 使法制教育产生明显实效。要用科学的知识和法制观念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3、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青少年性犯罪中, 为数不少的犯罪者都是基于对性的欣喜与好奇, 才走上犯罪道路的, 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 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 那么, 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三) 净化社会风气, 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

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 联合行动, 综合执法,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对“三厅一室一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 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青少年伸出热情的双手, 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共机构如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宫等应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娱生活。政府应向辍学的青少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组织职业培训课程, 让青年人有事可做, 既能远离不正之风, 又能有一技之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相信在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下,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将会最终减少和遏制。尽管要达到这一目的任重而道远, 但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当今,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简述, 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罗大华, 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郭立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砚象及诱因进视[J].现代法学, 1998 (1) .

[4]、田志鹏.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J].黑河学刊, 2008 (3) .

篇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40-02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我们在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目前,青少年犯罪逐渐趋向低龄化,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盗窃犯罪、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都在逐年增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1.1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使子女变得更加任性,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经不起挫折,当他们增长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某些限制时,就会向家庭外扩张,走上犯罪道路。其次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打骂结合,“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随意打骂,造成青少年与父母在家庭中经常发生冲突,从而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严重。再次是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顾。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使有些青少年极度自大和粗暴蛮横,客观上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畸形发展。

1.2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防线。但一些学校视升学率为教学质量“生

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在学生中造成明显反差,一些学生自尊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3社会的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文化市场的不规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法分子的引诱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当今社会中不良风气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而在社会上闲荡的青少年,有的由于整日无所事事,受不了诱惑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利用;有的则是因为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便寻求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有的则是闲得无聊,便滋事打架,最后导致犯罪。另外,农村闲散青少年增加、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也是农村青少年滋事的原因之一。这群人生活没有目标,外出打工后又返回农村无所事事。如今农村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再像以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当家里的农活都由老一辈承担以后,这部分青年就成了农村闲散劳动力。他们中的大部分游手好闲,又好惹事端。附近有赌博团伙需要一些打手的话,他们就会去帮看场子。这样一步步走错,性格一步步暴戾。如今不少农村青少年低龄化犯罪的案件频发。据民警说,警方打击也不是根本措施,关键得靠社会各方一起努力。

1.4自身原因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低下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尤其是暴力犯罪中,文化程度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犯罪的青少年多数为厌学、失学的青少年。他们在校时间短,缺乏良好的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也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关键阶段,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发育已经健全。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世界和整个社会还不太了解,容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引诱。青少年又涉世未深,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很容易一切从自己出发。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只要青少年稍稍受一点刺激就容易做出犯罪的行为。

2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2.1家庭预防

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应该从家庭抓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日常行为、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人格品行、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要努力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学习。父母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盲目攀比,更不过分溺爱和纵容。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对孩子多一些体贴、理解,少一些训斥、专横。对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予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2.2学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学校应做到教书育人、治理育人、服务育人,彻底扭转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注重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习惯,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内容。同时,学校应加强普法教育,树立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也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

2.3完善法律制度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 d,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 d的监禁。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2.4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如何使青少年能够始终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是我们这些国家职能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应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如:社区一方面对青少年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图书馆、文化站、球场、健身等设施,举办各项文体活动及职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吸引众多的青少年参与,更好地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必须整治,对于青少年危害较大的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网吧、台球室,以及这些场所的活动内容和时间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对利用上述场所毒害青少年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厉打击,必要时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街道、居委会,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堡垒作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净化“社区”环境,最大限度地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2.5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一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易产生连续性犯罪。对这类问题少年,除了家庭、学校要加强监管教育外,相关部门需整合资源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朱 力.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2 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5.12.1

3 康树华.青少年犯罪研究十年.重庆出版社,1994

4 吴鹏森.犯罪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5 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 赵丽荣.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Youth Offenses Reason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Wei Shijie

Abstract:The youth offenses have become the significant social question which the whole world gazes, is also affects our country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al at present the major issue. The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the youth offenses the primary cause, the union now our country youth offenses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prevents the youth offenses the countermeasure.

篇5: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预防对策,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指 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据统计,在全国 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 15.7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形式看,犯罪呈现多样化

一是盗窃犯罪增多,许多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在受到父母或家庭、学校的约束时就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盗窃犯罪。二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增多。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暴力或家庭冷战中成长,造成孩子冷漠、内向、残酷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少许的言差语错就要采取残忍的报复手段。三是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据新华社消息: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 1

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法律对他们无可奈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是个误区。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 90%以上。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并且手段残忍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且犯罪后果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 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经对比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作案手段上有所不同。一是预谋较少,偶发性较大;二是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三是手段怪诞,令人费解。在校学生犯罪和智能化犯罪结合很紧密,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等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四)犯罪后重新犯罪率增加

一般而言,青少年犯罪恶习不深,易于教育和改造。但事实上,一些青少年在劳改、劳教和其他场所不仅未得到充分的改造,反而因为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变得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初次违法犯罪的年龄低于 11 岁者,以后约有 65% 的人员重新犯罪,12-15 岁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21 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约为 40%。在成年男犯中,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违法犯罪者比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员要多 7 倍。还有一些人刑满释放后,感到自卑、悔恨,心理上处于彷徨、徘徊的矛盾状态,亟须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遭到社会的歧视、指责、辱骂、讽刺挖苦,从而心灰意冷,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专业技能,加上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该年龄段某些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一)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四个方面。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活跃,某些不健康的诱因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1.认识特征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他们向往独立

思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有着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是非界限不清。

2.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感趋向稳定成熟。他们办事积极、热情,但情感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激动,以至失去理性,常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冲动,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有的甚至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怄气、打架。此外,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日益大众化,一些不良的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重“哥们情感”,讲“哥们义气”,藐视法律和权威。

3.意志特征

青少年阶段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倾向极为突出,希望自己能做命运的主人,不愿意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愿意遵守传统的规范秩序,喜欢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他们有些时候非常自负,在“团伙”中表现天不怕地不怕,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行为特征

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干预,独立行事,并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行为控制往往像童年人。一方面他们要求像成年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这种强烈的矛盾一旦失调,很多青少年就会仇恨成年人、仇恨社会,走上与社会为敌的道路。

(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涉及到三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由于这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健全的因素,从而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1.家庭教育失误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社会影响、学校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 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客观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 任其发展;(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父母自身有劣迹, 行为不轨;(4)单亲家庭使子女的教育出现缺陷。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部分学校提素质教育之号,却行应试教育之策,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书与育人相脱节,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有逃学、厌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有的学校法制教育课形

同虚设,做做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很多学生对法律认识模糊,以为玩玩女孩(强奸),抢了几个钱算不了什么,认识不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3.社会失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 描写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文化垃圾对好奇心强、分析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精神鸦片。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关心不够、保护不力, 导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社会上游荡, 很容易交上坏友和沾染上恶习,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法律依据。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深入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效的预防工作必须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律进课堂”;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即《利雅得准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政策的重点应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同龄人、职业培训、工作环境及各种自愿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组织,帮助所有青少年成功走向社会。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防治青少年犯罪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技术,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二)教育预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经验,要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

生的专业知识及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采取平衡的教育方针,避免只重成绩不重德育的片面教育思想,清除校园内的次社会化现象,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效屏蔽不良导向及诱导。

(三)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尺度,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一味高压压制,要采取尺度合适、关系和谐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教育。四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走向,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良性的导向,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走上邪途。

(四)社区预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区资源,社区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介入方面,其中显著的功能是亲情教育指导、家庭咨询和家庭救济等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明社会正常功能的缺失和不足,然而社区工作的介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和不足。社会工作具有治疗功效,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具有地缘关系及归属关系,易于发动群众的力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矫正需要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使被矫正青少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靠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平台,构建一个和谐、健康、良性的社区环境对预防及矫正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五)自我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高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折》,《跨世纪》2008年第8期。

[3]刘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9期。

[4]吴芳兰、朱国栋:《防范青少年犯罪之盾》,《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

[5]阎嘉陵等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篇6: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该环境中的家庭和学校。然而如今,我国社会某些领域的无序和失控,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都产生了令人担忧、急功近利的“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轻德”、“法律观念淡化”的短期行为,不断影响甚至是直接作用于身边的青少年。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还较低,思想道德水平不高,还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尚缺乏适应能力,一旦得不到有效保护,极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有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成员已占到全社会犯罪成员总数的70%--80%。青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逐渐低龄化的严峻事实已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关心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减少甚至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神圣使命。这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和现实的课题。本文就探求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行初步探讨。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滋生和发展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的缺乏和自身思想意识的内部影响

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和贫乏,对法律一知半解,甚至是根本不懂法。19岁的仙居青少年郑某两年前因涉嫌强奸、抢劫等罪被刑事拘留,后来为了帮好朋友的忙,他竟然把朋友犯下的爆炸罪名也揽在自己身上。他的脑子里没有丝毫法的概念,只为了“哥们义气”。象郑某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人尽管违法犯罪之后也会感到无比矛盾后悔,但由于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在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很难顾及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青少年处在心理、生理发展非常迅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疾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但阅历不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构成易变,往往只重表面,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

(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物质财富空前增长,然而各种互相冲突的理论与价值观却泛滥成灾,社会缺乏有效的主体价值观的引导,社会道德面貌呈现出某些衰退、滑坡的发展趋势。这使得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的青少年们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及周围世界时,选择基本方向时经常无所适从。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一些人膨胀消费,嫖娼宿妓、生活腐化;贪污腐败等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使一些青少年将“不劳而获”的思

想合理化,甚至作为犯罪的正当理由。凡此种种因素产生出不良的示范效应,为那些在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的未成年人提供了违法犯罪的心理环境,降

低了他们的“犯罪有理论”。在青少年盗窃犯中普遍认为,“别人家为什么那

么有钱,我也要像那些大款们一样潇洒。”“有权有势的人贪污受贿是明的,我们盗窃只不过是暗的,道理也差不多。”

文化垃圾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诱发作用。当前,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不健康的音乐、文学所倡导的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与种种腐朽的生

活方式,对年轻人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充斥精神毒品的色情文化,往往会引起青少年的性罪错,极易激活、强化个体性欲求。由于青少年性心

理发育的不完善,这种东西会直接引起他们的性冲动,产生性联想、性幻想,出现性障碍,为了解除性冲动的困扰,便会寻找对象发泄性欲,造成性罪错。

甚至有的进行卖淫嫖娼活动和流氓淫乱活动。安徽蚌埠市某中学生曾参加全

国奥林匹克竞赛,因暑假在地摊上购买了一本黄色书刊,看后中毒至性犯罪。

(三)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学

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

系曾就上海、广州、北京、郑州、西安五大城市的550户家庭进行一项有关

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冲突多,父母相互依赖程

度低、家庭结构不稳定,子女的行为异常水平高,易形成激烈的攻击性行为,严重的会导致犯罪;父母关系和睦、家庭结构稳定,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往往较热情,乐于助人。而司法实践也表明,家庭解体情况愈严重的地

方,青少年问题也愈严重。残缺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乏父亲或母亲的关爱,不同程度地促成行为扭曲。而完整家庭中,也存在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的家庭的父母往往迁就子女的不适当要求,放纵子

女不良习惯,特别是物质生活的无所限制,子女常有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占有欲极强的心理。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向

家庭外扩张,逐步走上犯罪道路;放任型家庭的父母未履行好监护职责,他

们对子女的情况疏于过问,不能及时发现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

子女的越轨行为有所察觉也放任不管;粗暴型家庭的父母奉行“棍棒教育”,不能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对抗心理和

悲观自卑情绪,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受社会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除

此之外,一些家长自身言行不端如嗜酒、赌博、吸毒、好逸恶劳等也会对孩

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北京市少管所最近对154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显示,154名未成年犯中,属单亲家庭的有52人,被家长溺爱的有28人,经常受家

长粗暴打骂的11人。一些孩子因经常受家长的打骂,与家长产生隔阂,甚至

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在社会上接触坏人后导致犯罪。

(四)学校教育的失误和管理混乱。

一是目前不少学校教育体制与方式陈旧,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观念模糊,是

非分辨不清。一些学生在小利益、小事情的诱惑和不健全心理的趋使下,以

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一些学校忽视校园治安整治,学校管理混乱,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对学生缺勤等违纪行为及一些不良倾向也不过问,这种

“放羊式教学”必然导致一些学生胆大妄为,由小错酿成违法犯罪。三是对后进生不闻不问,进行“冷处理”。一些学校单纯以成绩的好坏来划分学生档次,对成绩差的学生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教育,而是把他们一棍子打死,放任不管。这些流失的学生一方面失去教育引导,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易受社会阴暗面和一些不健康观念、场所、行为的侵蚀,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备的运作体系。它需要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多层次、长期地协调相关因素,减少和消除社会中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这一预防体系一般由国家预防、群众预防、和专业预防等三个部分组成。

(一)国家预防

2、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劳动者。加强青少年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整个国家都应从这一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性。

1、完善立法,加强普法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199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这部法律存在着倡导性条文多,实际操作性差和罚则不力等明显缺陷。1999年1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较完善。此法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尽的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了有法可依。但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会出现种种新问题,国家立法机关应及时修正不断加以完善。

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教育部门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的教学内容,并协同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有关《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内容,为年轻一代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规范社会各部门应尽的职责,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责任。

全社会都要热情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家庭、学校 社会要密切配合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工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团结和引导青少年追求进步;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要依法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惩治和改造工作;各有关单位要广开就业门路,做好待业青年,下岗青年、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说到底,是要发挥国家的社会整合作用,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个问题上使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二)群众预防

就国家预防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群众预防是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但较为直接的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措施在同青少年生活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具体的社会环境内展开。这些预防措施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笔者以为,结合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现状,群众预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三大主体”角色,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2、积极开展并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工作。

(三)专业预防

专业预防指的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专业机关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在整个专业预防体系中,公安机关的治安预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青少年犯罪的治安预防不仅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整个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就青少年犯罪治安预防的实现途径作简要探讨。

1、建立专门机构。

2、开展情境预防。

3、强化校外辅导员工作和加强社区青少年帮教。

4、在“堵源”的同时,搞好“截流”。

5、充分发挥和拓展工读学校、少管所和劳教所的功能。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是一个长远的课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此次文章所涉及的只是一些由感而发的认识,有些认识和观点可能还不尽成熟,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更好地完善提高,为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资料:

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

康斌.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上一篇:中国药师协会工作简报下一篇:房地产公司项目组资料员试用期工作总结